角色人格影院范例6篇

角色人格影院

角色人格影院范文1

【关键词】角色;性格化;魅力;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2-01

一、角色的性格化

(一)创作角色。演员诠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首先要对人物的思想特征、生活状态等做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并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来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述进行可视、可听、可想的形象创作,这个创作的过程就是创作角色。

完整地创作角色需要演员赋予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以独特的思想、性格、情感,并用真实的表演使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出来,而且还要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

(二)性格与角色。一些优秀表演艺术家每每演绎一个角色时,都会让观众体会不一样的人物感受。这就需要演员摆脱自我的潜意识,完全演绎另一种人的性格,并且能很好地控制自身情绪、情感、体态,做到恰到好处。

影片《蝙蝠侠:黑暗骑士》里饰演小丑的希斯・莱杰,虽然只有短暂的28年人生,但是他饰演的小丑,是他一生中所饰演的最伟大的角色。他把握住了小丑这个人物的性格基调,以及眼神、姿态等,让观众将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刻在脑子里。影片《拯救吾先生》中,王千源正是通过观摩原型人物王立华被审查时所表现出桀骜不驯的眼神、狂妄自大的语态后,对华子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准确诠释,让观众记忆犹新。所以人物的性格化创作不仅是给典型人物贴上了记忆标签,还把标签深深扎到了观众心里。这就是我们作为演员应当去追随的一种表演状态。[1]

二、角色性格化魅力的创作途径

(一)理解和感受角色。演员作为一个角色承载体,其天职就是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必然要从理解文学作品中赋予人物的主旨精神和感受人物的内在情感开始。

老一辈艺术家在以往拍戏时,常会跟导演、编剧在一起熟读剧本,并且体验生活,这些过程都是创作角色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想要达到角色被观众认同,从得到一个好剧本、好角色的那一刻开始,演员的身心就得做好被角色的遭遇和情感所洗礼的过程,达到一种对人物的认知“我就是”的状态。[2-3]

(二)注重细节的刻画。细节的刻画是性格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冯远征老师曾强调,学习表演分三个层次:俗――雅――俗,其中第一个“俗”占20%;“雅”占到70%;最后一个“俗”占10%。也就是说,从最初的不懂、模仿到掌握技巧,完成角色。最后10%的“俗”是极少数演员的最高境界,能做到这最后10%的,才可以真正称为表演艺术家。这10%就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

(三)角色内心情感的外部体现。人物外部性格的刻画是从内心情感出发的,至于角色外部性格的体现,每个演员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独特的构思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周迅在影片《李米的猜想》中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周迅回忆在演绎这个人物的时候,她体验了很长时间的出租车司机生活,精神上也调整到一个疲惫的状态。周迅在饰演李米的时候,她的内心情感的外部体现就是在于她的眼睛,她很注重眼神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演员通过眼神能够传达出真切细致的感觉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周迅充分运用了眼神传达情感,展现了人物的外部性格特征,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让观众记忆深刻的女出租车司机的形象。

(四)从自我走出的角色魅力。在创作与自己相近的角色时,应该找到彼此的共性,很好地结合,这样呈现出来的角色一定会很真实、生动。

三、性格化创作的魅力

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应该是真实、生动、独特而鲜明的。如果演员不能突破自我,只是一味地重复、雷同地表现概念中的形象,那么创造出来的角色只是呆板、程式化、没有生命力。所以,演员创作一个受观众喜欢、有魅力的角色,除了要结合剧本中所交代的内容,还要对角色有独到的观察和理解。角色的魅力离不开演员细腻的外部表现和丰富的情感宣泄,这也就是角色的性格化创作。

四、结语

我们不应该把角色笼统地区分成几大类,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个性,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性格一样,要深入地去理解人物,揣摩人物的性格,发现人物的闪光点,找到与人物相符合的外部动作,并且反复体验,把角色与自己相近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地展现自己,相信这样塑造出来的角色一定是饱满有力、有血有肉、有丰富的个性魅力的。

参考文献:

[1]欧文q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刘相辰.从“理解角色”到“体现角色”――戏剧表演的双重境界[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q学术经纬,2007,(3):8-11.

[3]吴婵.困兽之斗――《夏日鸟笼》中露易丝的角色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50-51.

角色人格影院范文2

6月-2015年6月三年期间内在本院妇产科入职的82名“90”后护士行横断面调查,对个人状况、护士职业价值观及角色认知进行量化评定,根据对护士角色认知得分情况分为及格组与不及格两组,并对角色认知与职业价值观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及格组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照顾提供,信任,责任、自由及安全,行动主义四项维度)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P

【关键词】 90后; 职业价值观; 角色认知; 相关性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Cognition and Occupational Values after 90s Nurse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QIU Xi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9):089-09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role cognition and occupational values after 90s nurse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Method:Eighty-two after 90s nurse in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cross-sectional study,the personal status,nurses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role cognition were evaluated quantitatively,according to the nurse role cognitive score,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pass group and the non pass group,and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vocational values were analys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Result:The scores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four dimensions such as take care,trust,responsibility,freedom and security,activism) and total score in the pas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 pass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fter 90s; Occupational values; Role cognition; Correl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Sanxiang Hospitals,Zhongshan 52846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9.025

角色认知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职责的了解程度,是个体从获得社会角色到实践其社会角色前对自己角色的详细认知,在其心理上是确定个体的角色行为的过程[1]。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的理想目标及态度在求职或就职方面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对其职业的认知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世界观、信念以及理想是一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许多报道提到目前“90”后护士对其角色认知程度不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而护士又是一种强度大、节奏快、环境特殊的工作,长期作为一名护士对“90”后角色认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目前亟待研究解决[3]。本文对本科90后护士的角色认知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做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三年期间内在本院入职的82名“90”后护士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其中男4名,女78名;年龄20~25岁,平均(22.19±1.09)岁;中专生16名,大专生41名,本科生25名;所有入选护士均有健康证,无任何精神问题。入选标准:(1)顺利完成中专、大专、本科护士专业的学习,无留级处分等记录;(2)有半年以上实习经验;(3)工作年限在半年以上;(4)本院在编合同护士且自愿接受调查。排除标准:(1)在校期间有多科成绩不合格的护士;(2)有近期辞职转行意向的护士;(3)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的护士。

1.2 调查工具 (1)“90”后个人状况调查问卷:本研究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护士的性别、年龄、在校成绩、实习体会等7个项目。(2)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选用美国Dr.Darlene weis等在2004编制的护士职业价值观量(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R,NPVS-R),NPVS-R包括照顾提供,行动主义,信任,责任、自由、安全四个方面,共计20个项目,每个项目为1~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士职业价值观越积极。(3)角色认知问卷:本研究结合角色认知量化表、“90”后护士现状以及护理专业特点自行设计,包括正向与负向两个维度,共计20个调查项目,正向维度从“十分不满意”到“十分满意”计分为1~5分,负向维度从“十分不满意”到“十分满意”计分为5~1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显示被调查人角色认知程度越高。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问卷均经验证的信度系数为0.90,效度系数为0.93,问卷有效性高。

1.3 研究方法 对所有“90”后护士行个人状况调查、护士职业价值观量化评定以及角色认知量化评定,三项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并且由本研究人员对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护士详细讲解问卷调查填写要求。由三位专业人员统计所有问卷调查,根据所有护士的对护士角色认知得分情况分为及格组与不及格组,及格组护士角色认知得分≥60分,不及格组护士角色认知得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相关性分析选用Spearman法,以P

2 结果

2.1 两组“90”后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49名“90”后护士角色认知得分≥60分作为及格组,33名

2.2 两组“90”后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排名前三项与后三项比较 及格组在保持所从事专业临床工作能力、保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信任、拒绝参与违背伦理的工作、参加护理学会的各种活动、扮演患者倡导者的角色以及参加影响资源分配的公共决策六项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90”后护士角色认知程度对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照顾提供,行动主义,信任,责任、自由、安全四个角色认知程度方面均是影响“90”后护士职业价值的直接因素(P

3 讨论

相关报道显示,目前就业的大多数“90”后护士实习生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护士角色内容,很多护士实习生到各自临床科室后,过于注重提升自身的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但忽略了基础的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巩固[4]。这和“90”后一代个性特征有很大的相关性,由于“90”后家庭条件普遍宽裕,没有经历过过于艰苦的生活,相比于上一辈医护人员,“90”后相对缺少“艰苦奋斗、细心谨慎、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且过于追求物质生活,相对缺少无私奉献、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世界观,而护理工作是一个艰苦且烦琐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有细心谨慎、吃苦耐劳等品质,所以“90”后护士在入职后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常常表现各种不适应[5-6]。

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负责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在我国目前计划生育体制下,优生优育对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妇产科医护人员对此负有神圣使命。在本研究中,82名“90”后护士角色认知得分≥60分仅有49名,占总人数的59.76%,从整体上看,有接近一半的“90”后护士角色认知程度不够。笔者认为,这与“90”后护士入职时间较短直接相关,大部分护士经验较短且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价值观培训。通过本文对两组“90”后护士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得分情况对比可以发现,及格组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分别为照顾提供,信任,责任、自由及安全,行动主义四项维度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与赵晓秋[7]的报道大致相符,这表明了角色认知程度较低“90后”护士其护士职业价值观也相对不够积极。由于每人的身心状况、年龄、经历、受教育水平、家庭环境、个人兴趣等各方面不同,所以对各种职业有着不同的主观评价。从社会进步来讲,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劳动难度与强度、在环境和待遇、所在编制和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上均有差别。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各类职业在人们观念里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都影响了人的职业价值观及就业方向与具体岗位的选择,对于护士来讲,该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职业价值观应为志愿型,即富于同情心、能把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不做哗众取宠的事、无私帮助别人视为人生快乐[8]。从本文对两组“90”后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排名前三项与后三项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及格组在保持所从事专业临床工作能力、保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信任以及拒绝参与违背伦理的工作等六项护士职业价值观得分得分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P

综上所述,“90”后护士角色认知程度是影响护士职业价值的直接因素,护士角色认知程度越深,其职业价值观越积极。

参考文献

[1]杨弋.妇产儿童医院急诊护士职业价值观与角色认知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95-98.

[2]高林玲,崔月萍,王霞.护士角色认知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5):4305-4306.

[3]杨弋.妇产儿童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价值观与角色认知的调查[J].上海护理,2013,13(6):25-27.

[4]郭立双,王玉玲.同辈支持对“90后”新护士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价值观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9(5):1139-1140.

[5]景剑,李新萍,陈玲,等.对90后护士在护理行业中的职业认同感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10):106.

[6]古富美.新护士心理性职业损伤的浅析与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293-294.

[7]赵晓秋.90后护生对护士角色认知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2):176-177.

[8]张洁,刘春娥.护士职业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6):294-295.

[9]李胜琴.高职护理单考单招生与普高生人际容纳差异与对策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3C):1136-1137.

[10]张红梅,郭庆峰.临床护士护理文化自觉性的培养路径[J].全科护理,2015,13(4):345-355.

[11]莫伟,秦月兰,石泽亚.专病护士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9):2242-2244.

[12]张晓曼,王志稳.急诊科护士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12-316.

[13]程金莲,褚银平,韩世范,等.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2):934-939.

[14]宁丽,李益民,陆骏,等.杭州市112名护士长职业倦怠与角色认知及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3,20(11):71-73.

角色人格影院范文3

田爽:《星库》杂志执行主编

“观众能记住的经常不是角色的名字,是演员的名字。”

田爽:你觉得什么样的角色可以称之为“经典角色”?

陈晓云:“经典角色”,应该指那种经过时间筛选、历史考验的角色。流行的不一定会成为经典。要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要素,比如人物个性鲜明、性格丰满,比如要有一定的典型性,等等。我不知道《手机》里的严守一会不会成为“经典角色”,但在当下,每一个拥有手机的人都能在他身上部分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田爽:选择《天下无贼》里的傻根和选严守一的理由不同吧?

陈晓云:王宝强是本色出演的,傻根的性格很难用丰富性来形容,他性格十分鲜明,也很简单,我们能够从他身上看到这个时代的某种缺失。能打动我们的角色往往有两种:一种是性格丰满、立体,很难用好和坏来简单地区分;一种是像傻根这样的,性格很单一很突出,甚至很极端。这个形象塑造的特点和严守一很不一样,后者是选一个已经成名的明星来扮演角色,前者则借助角色制造了一个明星。

最近十年中国电影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观众对演员的认知超过对角色的认知,演员明星化的趋势比较严重。观众能记住的经常不是角色的名字,而是演员的名字。

田爽:你认为中国电影有哪个阶段角色是跳出来的?

陈晓云:从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都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观众在路上看到陈强的时候,会脱口而出“南霸天”。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也许最成功的标志是,观众忘了他的名字,却记住了角色的名字。

田爽:现在中国电影整体上更突出对演员的宣传,像王宝强,其实傻根或者电视剧里许三多的角色已经深入人心。

陈晓云:王宝强是这十年中比较特殊的例子,一个无法复制的个案。我们会叫他傻根或者许三多,但看到葛优我们会说葛优,周迅出来我们会说周迅,很少说他/她饰演的角色名字。

“这个十年我们花在角色塑造上的力量比较弱。”

田爽:你对明星有很多研究,明星和比较好的角色之间有什么联系?

陈晓云:明星的形象要和角色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明星才是真正的明星,塑造的角色才是有生命力的。比如好莱坞明星,像马龙・白兰度,会让我们想起《欲望号街车》、《教父》、《现代启示录》。现在本土的不少明星,媒体上有很多他们的信息,而他们扮演的角色却很快就被人遗忘。演员要立得住还是要靠角色,而不是靠角色之外的东西。

田爽:为什么现在会感觉明星越来越多,但角色的经典性却总觉得不够?

陈晓云:近十年的这种状况和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有关系,明星是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主要策略,电影更多是靠明星号召力做宣传。在创作、宣传过程中更容易去宣传演员、角色之外的东西,忽略了角色本身。另外,这个十年我们花在角色塑造上的力量比较弱。核心还是创作本身的问题,故事本身不够有厚度,提供的性格比较单一,再好的明星也不会塑造出好角色。

如果在这个片单里只选一个角色,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张涵予(《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他塑造的角色性格非常丰满、非常有张力,更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借这个角色塑造了一个明星。

其实,中国电影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比如《红高粱》成就了巩俐,《我的父亲母亲》成就了章子怡。现在我们看到一个状况,是人们不愿意冒险,为了票房号召力比较保险地用一些已经成名的明星。其实中国内地不少导演有造星的能力,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还有电视剧里的赵宝刚。但我们没有形成一个“造星机制”,“明星制造”有点像手工作坊,只有个案,缺乏“批量生产”能力。

“更多演员还处于分裂状态。”

田爽:要改变现状的情况,比较成熟的电影工业,比如好莱坞等发展中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吗?

陈晓云:比如电影全盛时期的香港,就有比较完备的造星机制,比如通过艺员训练班,通过选美,明显批量生产。现在内地娱乐业在造星方面已经有了明显进步,渠道也更多样化了,比如常规艺术院校的培养,还有一些选秀的节目,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经过多年发展可能会更完善。完备的造星机制需要有发现明星潜质的人,并且给有明星潜质的新人提供更多机会,但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那新的明星就不会出现。单靠个别制片人或者导演有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机制。

田爽:演员和明星的区别在哪里?

陈晓云:很多人说不愿意成为一个明星,而希望成为一个演员。说明他们有区别。一个人成为明星是很多因素构成的,不一定和演技有关,和漂亮不漂亮也没有很大关系。首先影片本身要有很大的影响力,小范围流传就不可能;其二要符合当时人们内心的一种想象,能够在他身上寄托梦想或发现自我;还有,明星的形象要符合特定时代的文化需求。明星是媒体、公众、影片等多种元素共同制造出来的。明星与演员的区别之一是,他的所有生活都会进入公众视野,包括他的隐私。

角色人格影院范文4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The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Television Arts,简称BAFTA)是一个英国的慈善机构。1947年4月16日由戴维利恩等人联合创立,原名英国电影学院。1958年,学院与电视制作人和导演协会合并,成为英国电影电视协会。1976年,最终改名为现在的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其总部设在伦敦皮卡迪利,在英格兰北部、苏格兰、威尔士、纽约和洛杉矶都设有分部。

学院每年颁发奖项给杰出的电影、电视、儿童电影和电视以及互动媒体。其中的电影学院奖在英国的地位等同于美国的“奥斯卡”。

电影节档案

学院奖的奖杯是一个剧场面具,由美国雕塑家米特兹・坎利夫设计,1955年被电视制作人和导演协会采纳使用。该奖在英国被广泛认可,并且具有日渐深入人心的国际影响力。

奖项设立于1947年。从2000年开始在莱斯特广场奥丁(Odeon)电影院颁发。成立之初颁奖仪式于四月或五月举行,2001年为了赶在奥斯卡之前而改成二月,并且对所有国家的电影都开放。

主要奖项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动画、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电影音乐、最佳剪接、最佳制作设计、最佳化妆、最佳新人奖等。历史上共有35位演员(包括主角和配角)获得过两次以上的提名,如凯瑟琳赫本、梅里尔斯特里普等。为鼓励英国本土创作。学院奖特设最佳英国影片奖。最佳电影奖由学院奖所有会员投票选出,最佳英国电影奖是由几十名受委派的学者、影评人、记者等评选得出。

2009明星

英国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此番胜出梅里尔・斯特里普、安吉利娜朱莉等女星,在第6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上,因出演《生死朗读》赢得最佳女主角奖,之前则于第66届金球奖上赢得最佳剧情片女主角(《革命之路》)和最佳女配角(《生死朗读》)两个重量级表演奖,之后更凭《生死朗读》勇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顺利封后。

在《生死朗读》中,温斯莱特扮演了一名女纳粹――汉娜。这个角色复杂,深刻,悲剧。跨越中老年,是学院奖也是奥斯卡期许的角色类型。温斯莱特承认无法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经历,一开始完全不能理解她,扮演她需要很大的勇气。

2009年学院奖之夜,她穿着庄重的黑色Zac Posen晚礼服,英国评论亲切地称其为“英伦玫瑰”和“我们的凯特”。34岁的她已拿下一个奥斯卡奖杯,一个学院奖奖杯,两个金球奖杯,五个奥斯卡提名,七个金球提名,这种成就前无古人。

2009红毯

2009年2月,伦敦迎来了十八年来最大的雨。这年,盛装的明星需要撑着伞踏上学院奖的红毯。当布莱德・皮特和安吉利娜・朱莉携手而至的时候,英国观众对这对不远千里而来的美国夫妇表示的热情也足以证明现如今星光暗淡的电影节多么需要明星捧场。

起先,整场颁奖好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返老还童》的搏击,奖杯个数你追我赶几乎平手,后半场前者明显胜出,获得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编辑奖、最佳音乐奖、最佳音响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共七项大奖。这部大热的影片更一路所向披靡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八项奥斯卡奖。不过,这部英国人拍摄的、讲述印度故事的影片却在印度影评界遭遇抨击,有影评人声称其中有种族歧视倾向,而西方再次以丑化印度的贫困落后满足自己“变态的高傲”。

角色人格影院范文5

[关键词] 浪漫;超现实;主观感受;绘画;抽象

或许是对欧洲大陆文化价值观的坚守,或许是对来自美国的全球化商业运作的抗拒,法国的动画创作总是力图摆脱明显的技术感,努力将动画作品的剧情、画面以及角色的创造根植于欧洲文化传统,创作出风格有别于北美和日本风格的动画片。浪漫主义①与超现实主义②契合了法兰西的民族性格特点,是法国动画人偏爱的创作风格,他们以动画的方式将法国特有的浪漫与想象呈现给观众,创造出富有法兰西特色的动画影像现实。

本文以介绍笔者在巴黎电影学院留学期间与法国动画专业同事共同创作的动画片《冷漠》③的制作流程为主线,结合与其他几部法国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动画和电影的比较,探讨充满浪漫与丰富想象的法国动画创作特点。

一、剧本创作:比现实本身更为真实的表达

故事的创作来源于对巴黎繁忙的都市生活的体会,讲述一个在地铁里发生的邂逅爱情的超现实故事。巴黎虽然以其艺术与文化闻名于世,但作为首都,繁忙的城市生活与其他大城市没有太大差异。地铁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巴黎地铁,每天数以百万计的巴黎人乘坐地铁穿行于城市,虽然拥挤,但忙于工作的人们匆匆路过,身边的他人只是过客而已。

故事的男主角麦克(MEC)在迷宫般的巴黎地铁中迷失,无意间邂逅在地铁里画写生的女主角菲烨(Fille),菲烨对麦克一见倾心,悄然尾随,但彼此在拥挤的地铁里相互寻找却没能相聚,终于当麦克即将被地铁里的过客湮没之际,菲烨找到他并用自己的拥抱挽救了即将变成“过客”的麦克。当麦克从菲烨的拥抱中苏醒过来时,却发现自己站在地铁出口,一个与菲烨一模一样的女孩正给自己画像,当麦克惊诧之余,对她欲言又止时,那女孩已收起画板,淡然消失在夕阳里。

女主角菲烨实际上是男主角麦克心中的女孩,她的出现和消失如此神秘,带有很强的“超现实”色彩,而地铁里拥挤的“过客”实际上是象征着巴黎繁忙沉闷的日常生活和冷漠的都市人际环境,麦克的迷失与湮没意味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幻想的消逝,女孩的爱情和她的画笔是挽救麦克心灵的关键。

在确定故事情节的时候,近10人的创作小组中来自东方的2个组员对故事结尾处超现实的情节转换表示忧虑,担心观众会难以接受,而多数法国同事表示坚持这个情节创作,在他们看来,巴黎是个充满神秘与浪漫的地方,给地铁加入跨越时空的跳跃式情节更符合这部动画的地方特点。

所谓“现实”,其存在需要两个要素:主体(观察现实的人)与客体(现实里的存在),而对现实的超越实际上是在主体上发生,带有主观性。贡布里希认为超现实主义“不是模仿现实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现实”④,这种现实更加接近于创造者的内心,将他心灵深处对现实的感受,以更加真实甚至超越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冷漠》的剧情设计实际上体现了编剧对巴黎繁忙都市生活的主观感受,以浪漫主义手法将故事情节在错动的时空里穿梭,类似于电影《天使爱美丽》⑤里的男女邂逅,如此不寻常却又自然而然,爱情就这样发生了。

二、画面风格:绘画语言的回归

法国人对画面的美感非常强调,尤其推崇绘画感,哪怕是使用最新的三维虚拟技术,他们也要模拟出类似于绘画语言的动画影像画面。《冷漠》的美术指导在确定画面风格的时候,其出发点是动画片的画面基本效果而先不考虑技术的因素,当画面风格确定后才开始研究实现这些效果的影视技术。

首先,影片的整体视觉风格是水彩的效果,其色彩纯度略高真实环境颜色;虽然影片是采用三维技术完成,但在渲染时尽量去除计算机图像细腻柔和的渐变以及高光和反光效果,缺少闪光的画面使影片视觉效果类似于亚光水彩纸上的水彩画,手绘材质方式更突出画面的绘画笔触感,使观众感觉更像是一部手绘水彩动画片。为了达到这种画面质感,经过反复研究,创作小组决定选取玛雅(Maya)软件的亚光 (Lambert)材质为主,考虑到地铁内环境光线复杂,所有布景的光线、阴影和反光是通过手绘接景(Matte Painting)方式完成的,减少对虚拟灯光照射的依赖,使影片的整体视觉特点介于主观绘画与客观真实之间,暗示亦真亦幻的超现实环境。

另外,为了加强影片的视觉特点,美术指导想为水彩画面添加铅笔线条的效果,使线的元素穿入影片。为了确定这些线条的风格,创作小组收集了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例如贾科梅蒂的雕塑与素描手稿,蒙德里安的油画作品等,经过讨论决定将奔放自由的线形置于主要造型的边缘处,重点强调图像的轮廓线,加强影片的手绘风格。

法国动画师对画面美的理解往往与绘画性紧密相关,(动)“画”的美感始终扎根于他们的文化传统,例如动画电影《疯狂约会美丽都》⑥也是以钢笔淡彩作为影片的主要视觉特征。绘画语言在动画里的运用是手工动画对机器的反抗,是将人性始终置于机械之上的体现,是浪漫主义面对计算机图像全球化的回应。

三、角色创造:

平面与线形塑造立体,抽象取代具象造型 角色创造是动画的关键。《冷漠》的主要角色只有两个:麦克(Mec)和菲烨(Fille),但是地铁中穿梭不停的人流也是人物角色,面对如此众多的“配角”,该怎样处理这些“过客”与主角的关系,既突出剧情发展,又能让观者感受到巴黎地铁里拥挤的人群,是创作小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两位主角的塑造,配合影片整体画面风格,其造型强调“平面感”,通过手绘水彩笔触作为角色表面材质肌理特点。与动画电影《复兴》⑦的黑白平面以及《与魔共舞》⑧的套色连环画风格不同,动画片《冷漠》的主要角色是通过水彩画面配上线条勾勒来塑造立体感;虽然视觉效果趋于平面化,但是基本光效和阴影还是通过手绘贴图表现出来,因此造型的体积感依然存在,主角形象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还是铅笔和水彩一起绘制出的立体角色。角色周边的线形没有像日本动画那样封闭绘制,而是采用带有手绘感的随意勾勒,并且按照角色的运动可以绘画。

对于“过客”的角色塑造是个难题,地铁里人多繁杂,若一一表现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会削弱主角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创作小组最终决定采用抽象造型来代替具象造型,将所有“过客”都采用手绘乱线的方式表现。采用类似于涂鸦的线条,模糊地概括出角色的造型,随意画出的线条并没有将背景完全覆盖,而是通过线条的笔触缝隙创造出一种半透明感,观众隐隐约约看到地铁里“过客”的存在却又不太具体,感觉虽然人头攒动但又模模糊糊,这样的角色处理体现了动画创作者对地铁人群的主观感受,是“过客”造型的“超现实”化呈现。

四、动画:生命与生活

“动”赋予“画”生命,在“画”中创造生活。动画片《冷漠》的主角动画部分依然采用关键帧技术完成,但影片的动画难点是在于线造型的“过客”角色们该怎样动画?

为了让这堆线动画起来,创作小组实验了很多方法,比如在玛雅软件里使用TOON材质动画,在AFTEREFFECT中试验二维合成动画等,但经过好几个月的测试效果都不理想。为了确保影片的最终完成,创作小组最终决定采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这部分动画:手绘。首先根据分镜头画和动画版,总结出所有出现“过客”角色的镜头,然后创作小组成员分别按照镜头需要来表演并且拍摄下来;经过简单合成测试通过以后,确定出一组组“过客”的角色动画的序列帧;接下来,全组成员一起工作,将一帧帧画面用手绘板在PHOTOSHOP里画出来。虽然是涂鸦线条,但每秒25帧画面的工作量也是非常繁重的。每画好一组“过客”动画,负责合成的组员在合成软件里将其与主角动画以及背景合成测试,直到动态与镜头完美结合为止。

有趣的是在这样一部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的动画片里,同时使用最新的电脑动画以及最原始的手绘动画方法;不过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体现了动画创作与技术之间的关键问题:在创作中,如何看待技术的地位?动画最终是通过画面对观众讲故事,技术是实现画面、完成故事讲述的基础,因此,在动画创作中纯粹迷信技术是行不通的,无论是最新还是最古老的技术,其作用还是为影片制作本身服务。尤其是法国动画人,虽然他们非常热衷于对技术的研究,但他们对唯技术论并不认可,创造美的画面与精彩的动画才是工作的核心。

五、结 语

作为全球影视工业的一环,法国动画片将法兰西传统文化向全球传播;借鉴法国动画的创作特点,中国动画创作能够根植于自身的东方文化基础,坚持中国文化特色并不断创新,通过动画影片的传播,让我们的古老文明可以与当代文化积极地互动。

注释:

① 浪漫主义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引自维基百科,http:///wiki/%E6%B5%AA%E6%BC%AB%E4%B8%BB%E4%B9%89。

② 超现实主义(法语:Surréalisme)是在法国开始的艺术潮流,源于达达主义,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其理论背景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强调直觉和下意识。引自维基百科,http:///zh/%E8%B6%85%E7%8E%B0%E5%AE%9E%E4%B8%BB%E4%B9%89。

③ 《冷漠》入围中国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动画、综合画种部分。

④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90页。

⑤ 影片名:《天使爱美丽》(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导演: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 Jeunet) 。

⑥ 影片名:《疯狂约会美丽都》(The Triplets Of Belleville),导演:西维亚・乔迈 (Sylvain Chomet)。

⑦ 影片名:《复兴》(Renaissance),导演:克里斯蒂安・沃克曼(Christian Volckman)。

⑧ 影片名:《与魔共舞》(Waltz With Bashir),导演:阿里・弗里曼(Ari Folman)。

[参考文献]

[1] [美]路易斯・詹内蒂.认识电影[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 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角色人格影院范文6

影片中,导演张艺谋对于光影色彩、音响音效、画面造型、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视听元素的巧妙运用,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部影片的视听元素加以分析。

一、人、景、物、光、色

1、关于影片中的人。

电影以人物形象为主体,人物的形象、动作都是电影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

《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的是一个有钱人家的五个漂亮女人为“争宠”而互相倾轧、仇恨,而结局不外是或死或疯的故事。人物角色的性格几乎都和封建有关,人性不知不觉就被封建势力所扭曲。

大太太:生的肥胖臃肿,她的长相及人格特质代表了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形象,这是导演在影片中树立起来的一个人格标杆,是封建思想的集合体。片中她的言语都是很封建的,比如四太太要求她惩罚丫鬟,她就说按规矩办事。

二太太:长得很慈祥,对人尤其和善。甜言蜜语菩萨脸,可背后却笑里藏刀蝎子心。在封建势力面前,她为了站稳自己的地位,而不择手段。

三太太:曾是戏班中的名旦,模样俊俏,性情刁钻,后与陈府医生高先生,被二太太告发,在楼台上的小屋里被害身亡。倒觉得她本性不坏。可以说其实她是片中比较反叛的角色。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高医生,在当时这种行为和封建是相对抗的。

四太太颂莲:个性、好强、泼辣。但却是个不深谙世道的姑娘。

雁儿:伺候四太太的丫鬟,占有欲极强、倔强,但遇事一样的害怕。和颂莲有点像。

只是新过门的五太太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与那句与她面容极不相符的“那女人谁啊?她干什么呀?”让人看到一年前的她。

老爷: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势力操控这一切,人们无处躲藏。

颂莲的继母:根本就没有出现,与老爷一样,电影里表面上没有他们的身影其实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代表封建礼教的符号,是残害女人们的罪魁祸首。

2、关于影片中的景。

电影里,景可以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场合,还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本片故事就发生在陈宅这个阴森、封闭的大院里,太太们的宅子都是厚重的枯燥的石砌的,长方形的死胡同格局,窄窄的过道,让人感到十分压抑。

灰暗的夜色下,宁静的四合院更像是一个牢笼,阴冷、沉寂的四合院,诡秘、恐怖的死人屋,以及身穿深蓝色棉袄、站在昏暗大院里的颂莲,整个场景给人一种冰冷、绝望的感觉。而洒满红色灯光的雪地,本是纯洁、祥和,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

3、关于影片中的物。

物,就是物件,是道具。物不仅具有说明性和描写性,还可以作为某种思想、情况和状况的象征,被导演赋予特殊的意义。

影片中,大红灯笼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由始至终都贯穿在整部戏中。红色灯笼在哪个小院亮起,哪个女人将得到宠幸的命运遭际。各妻妾的被宠与失宠,都集中表现在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这里,灯笼已不再单纯是影片中颇有造型感的视觉元素,而是成了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女性的生存本能与人性深处最隐秘的贪婪、虚妄、恐惧甚至因此而来的苟延残喘都在这几盏灯笼里被照得如此清楚。”推开门,看见满屋打着补丁的灯笼是全片最出人意料的情节,细想起来是那样地真实和悲凉。封灯用的套上带龙的图案,是否也强调了旧社会男人的地位?

陈家大院的厚重高墙这个造型元素,则显得阴森凄冷。

片尾,颂莲围着一个黄颜色的、连漆都剥落的木窗棂绕来绕去。这场戏里,那腐朽的窗棂,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同时也映射出颂莲嫁到陈家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如何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最终变成一个废人。

4、关于影片中的光。

光线是影像造型元素的核心,是造型与叙事风格的体现。影片创作中,导演会依据剧本及自己的创作观念进行处理:戏剧的、自然的、纪实的、写意的、主观的。环境光与人物光处理得当,能充分地体现画面的造型和气氛效果。因此,光的艺术处理可以塑造人物,甚至反映出人物的发展变化;可以成为影片的情节因素、戏剧性因素,参与情节的推进与发展;可以营造各种情景氛围;可以带来影片节奏的变化。

本片中,光的运用与整体氛围构成完美的映衬,蓝光与红光形成浓烈的对比。那冷色的蓝,就像大院里人与人之间的冰冷关系;那暖色的红,则代表着欲望,在蓝的映衬下格外刺眼。太太们争宠的欲望,老爷对女人的欲望,颂莲想要逃出牢笼的欲望,丫头雁儿拼命想要颠覆自己命运的欲望……都在这暖色的红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颂莲的新婚之夜,大红灯笼照得里外通明,红艳娇媚。在那黑色背景中,慢慢显出一个人影――墨色的长褂,那是老爷。影片中陈老爷这个人物形象,在光线上与其他人物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明暗大反差的运用和剪影、半剪影的处理,强调了人物的造型特点,在视觉上给观众留下了十分鲜明的印象。

5、关于影片中的色。

影片中的色彩比现实的色彩在艺术上更具有美学价值,富于艺术韵味和审美魅力,在情绪上更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色彩是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情绪意境、体现绘画特性、构成影片风格、延伸与拓展主题的有力的艺术手段。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色彩一直是他所关注的。对色彩的处理他往往不满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与还原,相反更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和主观表现力。本片的色彩以灰暗、阴沉、浅淡、浓重的冷色系为主,给人一种清冷、压抑之感。富有象征寓意的灯笼的大红与宅院的灰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总结起来,本片的颜色主要有黑色、红色、白色三种。

黑色:封闭的院落是黑森森的;最后四太太失宠时,他扯下的灯罩是黑色的;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黑黑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势力操控着一切,人们无处可逃。

红色:灯笼是红色的,却让人感到窒息;夕阳西下那一抹黄红色,给人的却是凄凉、荒芜的感觉;在梅珊穿着红色戏服唱戏的段落里,红色象征着她对真正意义上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在充满着灰色和恐怖的大院里是那么的孤独和无助。这种红色只能是哀歌,是对泯灭人性的封建势力的无力反抗。

白色:寒冬腊月,白雪皑皑,陈家大院里,姨太太们的争风吃醋、钩心斗角愈演愈烈:二姨太的耳朵被剪破了,三姨太的被告发了,四姨太的假怀孕被识破了,丫鬟偷点灯笼的事给揭发了……大雪依旧下着,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人 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丫鬟病死了,三姨太给绞死了,四姨太疯了,剩下二姨太在笑,不知道是冷笑还是苦笑。雪依然下着,老爷准备娶第五个姨太了……影片结局部分,四太太在雪地里发现三太太被人强行处死的尸体时,雪地里刺眼的白与巩俐身上的旗袍和太太们屋里浓重的橘红色布局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惨。

影片中,人物服饰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影片开始,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年轻貌美、身穿灰蓝色朴素学生服装的颂莲。因为颂莲是大学生所以她有着一种特殊的气质,而且她还有内在的、反抗封建的思想,所以她的服装色彩鲜亮;二太太的衣服以黄色、深紫色为主,目的是刻画出她笑里藏刀的人物性格特点;三太太曾经是戏子,气质中不乏有些许的高傲,因此,她多以红色、淡紫色衣服为主;而大太太因为年龄较大,并且信仰佛教,所以她的服装都以灰暗、严肃的色彩为主;宅院中的下人,诸如提灯的、点灯的、灭灯的、封灯的、把三太太送人死屋的这些人的服饰一般都是深蓝色或者黑色系的。服饰的不同充分反映了陈家大院里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生活状况。除了随着时间、场合及季节的变化进行正常的更换外,人物的服饰也受人物的处境及情绪的影响而变换。比如,三太太在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时,脚上是粉红拖鞋,身着白色内衣,在黑灰色的一群人的推拥下,最后被送住死屋,她仍是一身的白。黑色的恐怖让人无处可逃,白色的凄凉也让人不寒而栗。

二、人声、音响、音乐

1、关于人声。

人声是剧中人物交流的主要手段。塑造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不仅需要性格化的动作,而且还要有性格化的语言。

本片的人物对白没有出现任何失真现象,清晰的对白很好地表现出了演员们比较有特色的嗓音与性格。

尽管故事里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但是他苍老的声音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从背后发出指令的威慑力,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影片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

2、关于音响。

音响可以分为写实的和非写实的两种。写实的是指有声源的音响,如本片中的锣鼓声、笛声、木槌捶脚声、鸟叫声等。影片中夸张的音响效果,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运用好音响不但能增强影片的逼真性、现场感,而且可以起到烘托环境气氛、渲染人物情绪、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刻画人物形象等重要作用。

那每个院子都听得见的木槌捶脚声,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因了争斗而显得有声有色。萦绕四院的锤脚声,急迫而诡异,像是声声敲在观众的心上。

那悠扬的笛声,听起来是那样的凄凉和悲惨。

那穿插其中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京剧唱段和锣鼓声,是那样具有空间感和爆发力,对营造气氛和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关于音乐。

音乐在影片中具有剧作作用,并且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本片音乐以京剧曲调贯穿始终。随片头字幕开始的音乐,一方面让人联想到封建传统思想,一方面预示着一场好戏的开演,表明了整个影片的总的基调和情绪。

梅珊的几个唱段,或勾起对往昔的追忆,或反映现实的悲凉,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围绕颂莲和雁儿的那段女声合唱,很简单的京昆调子,速度越来越快,然后戛然而止,配合着无法避免的悲剧,音乐的渲染是那样恰当。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然又响起她的清唱,缥缈的歌声带有些许恐怖气氛,是鬼魂的恐怖,又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

三、镜头语言

用均衡构图表现压抑呆板的大院生活,用俯瞰角度拍摄表现人的那种渺小和孤独,以静态为主讲求方正对称,中规中矩,这是本片总的镜头语言规则。

拍摄大院的全景镜头,是同一角度同一景别,这一经典镜头很好地表现了“压抑”这一主题。拍摄颂莲卧室的镜头,也是同一角度同一景别。

再比如拍摄人的时候,总是把人放在正中间,拍摄其他景物也是直来直去,缺少变化与动感,过于呆板,死气沉沉。

大量采用主观视觉镜头,近景和远景的突兀交替使用,夸张的对比手法也被反复使用。

影片结尾,在这个大院里发生一系列事情后,镜头又一次回到俯瞰整个大院的全景镜头,传达出的是那种压抑、扭曲和不自由的心灵呐喊。

四、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总是在人、景、物的三度空间中进行的。

本片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在一个充满了传统意味的封闭式的大院里拍摄的。导演很会利用和把握空间,片中多次正面拍摄到大院门口的古篆字碑,而这古碑容易让人联想到封建传统的思想。例如影片开始,颂莲站在篆字碑前,这意味着她的命运要被这些古老传统堆砌出的监狱囚禁终生;再例如后来多次拍摄到管家站在院子里高声宣布今天哪院点灯,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一股无可征服的黑暗势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