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折纸范例6篇

幼儿折纸

幼儿折纸范文1

关键词:幼儿;折纸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36-01

折纸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通过剪、折,粘贴,描绘等手段,巧妙地把纸制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加人物,动物,服装,建筑,花卉等。它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是启迪幼儿智慧的-项有意活动。幼儿不仅能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足,并能促进动脑、动手以及各种交往,探索能力的发展。幼儿园的折纸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探究欲望,并不是要教会幼儿多少数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幼儿学习折纸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的过程,尤其是大班幼儿,教师因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探索,并发现问题,且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享受活劝和成功的乐趣。今年我班在折纸教育活动中进行了系列的尝试,也因此我有了几点新想法,下面我想结合折纸活动《胖嘟嘟的小金鱼》一课来谈三点:

一、相信孩子,让幼儿独立尝试

大班幼儿已具有看图谱折纸的能力,每次上折纸课,当老师刚出示图谱时,幼儿便跃跃欲试,而此时此刻,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还没有进行自己的教学程序,怎么会放心让幼儿自己尝试呢?教学才刚开始,孩子们和老师的想法就不能达成-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儿童与教师》一文中写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儿童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有学习的能力。”“要相信孩子,让他们独立尝试。”我在《胖嘟嘟的小金鱼》一课中,因为考虑到已折过同系列的作品,一开始我就采用了自然习得的方法,我对孩子们说:“勇敢的试一试,看谁能第一次就成功?”孩子们很能接受这种方式,因为我看见大部分孩子已经在边看边试了,对于他们来说,我想这是-种挑战,不管成功与否,他们很喜欢老师这么相信他们,此时此刻,我似乎也融合在他们之中,虽然我只讲了一句话,但他们接纳了我,他们已被激起了自己探索的火花。在折纸过积中,幼儿-改以前的"我不会,我小行--"的懒惰思想,认真的尝试起来。

儿童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有着内在的求知欲望,儿童的兴趣必须得到承认和支持。这种内在动力更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由此我想:我们教师要善于研究儿童的思想,在观察了解,分析中知道儿童的需要,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习的。那么,首先就要做到:相信孩子,让幼儿独立尝试,不仅能使孩子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其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也有利于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想要解决问题。

二、促进互动,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折纸活动中,幼儿肯定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你会的也许就是他不会的,他会的也许你不会,老师就是要促进互动,包括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有时是互相帮助,有时也会是各持己见,相互争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大小一致的意见,帮助孩子展开讨论,实际进行比较,最终发现谁的方法最好,并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在《胖嘟嘟的小金鱼》一活动中,在发现有幼儿遇到困难时,我鼓励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你想找谁帮你呢?”过一会儿,我会问:“你在哪一步遇到了困难,后来怎么解决的?”在评价过程中,我没有武断的评谁的作品好,谁的作品不好,而是鼓励他们:“你觉的今天谁的作品比较好?”进一步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

幼儿在尝试中发现了问题,在互动中解决了问题,这一切都蕴涵着老师的精心设计。

三、善于等待,允许幼儿再来几次

幼儿对折纸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行的,特别对于那些能力较弱,动手少的幼儿来说,一次根本不够,我总是发现:活动评价后幼儿总还想问老师要材料,希望再折一个。如果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兴趣,老师能作到善于等待,允许幼儿再来-次或几次,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成功经验,亭受成功的乐趣,一定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幼儿折纸范文2

【关键词】折纸;幼儿园;五步法

我们在以往的幼儿园折纸活动中通常需要大量讲解、示范,手把手一个个地教,教师折一步,幼儿跟着折一步,幼儿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模仿,缺乏主动参与折纸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至于每次进行折纸活动都需要费很大的工夫,到最后往往还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孩子们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幼儿折纸活动五步法通俗地讲,就是在组织幼儿折纸教学时,通过五个步骤,帮助幼儿学习折纸,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立、想象力、创造力及图型变换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其具体实施方法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步骤一:激发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1.精美的样品为范。我们在班上设立了“快乐动手区”,给幼儿随时练习的机会,同时布置幼儿折纸作品展,并让幼儿给每个作品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使幼儿对折纸造型形成直观印象。每次折纸教学活动时都制作了精美的展板,提供给幼儿造型好看、折叠工整的范例,为幼儿欣赏折纸作品提供了机会。范例是用大头针钉在展板上的,取拿方便。活动中,指导老师采用各种五颜六色的纸,当着幼儿的面折出展板上的不同物体。

2.自编的儿歌引趣。有时在折的过程中,老师还自编了些儿歌,引起幼儿兴趣,如:“小船”(你要去哪里?要不要我送你去!我们一起唱:摇啊摇,摇啊摇,船儿摇到外婆桥,外婆好,外婆好,外婆对我嘻嬉笑);“一口杯”(一口就好,小心肚皮撑破了!一口就好,不多也不少!一口就好,味道刚刚好)……让幼儿听者儿歌,感受到折纸活动的奇妙,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以次来激发幼儿从羡慕到想学的兴趣萌芽,产生探究的动力。

二、步骤二:看懂图例,掌握基本方法

1.儿歌配图学看折叠符号。在中班初次的折纸活动中,我们选择了简单的符号画在黑板上,如峰线、谷线、正折、反折符号等(如有条件制成动画课件更好),采用讲解的形式,让幼儿尝试按示意图进行对边折;或引导幼儿玩对角折的“折折变”游戏,如“形状变变变”,即正方形对边折变成长方形;正方形对角折变成三角形。又如“大小变变变”,即正方形两次对边折变成小正方形;长方形两次对边折变成小长方形等。诸多的游戏使幼儿逐步学会看懂示意图,并引导幼儿养成按数字编号1、2、3……有顺序的观察示意图的习惯。

2.身势律动学习基本折法。其安排顺序依次是:学习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四角向中心折、正(长)方行相邻两角向中心线折、向内翻折、向外翻折、双三角折、双正方形折等。有的基本折法较难,为了便于幼儿轻松学习,我们特自编了一些儿歌及身势律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图例,掌握基本折法。如:学习双三角折时,出示图例后,我们将人的头、脚、双手比作正方形的四个角,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正方形的纸对角折”(呈立正姿势双手侧平举,表示正方形的纸已展开,然后双手在胸前合拢击掌,表示对角折变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两角正反折”(双手在身体两侧自然打开,表示三角形,一只手向胸前弯曲,一只手向背后弯曲,表示正反折),“两只大拇指伸进去”(两个大拇指朝下),“拉开、压平就变成双三角形”(双手在胸前手心向下慢慢往两边打开)。幼儿对这种儿歌和身势律动非常感兴趣,很快就记住了,95%的幼儿能一次自己折出来。

三、步骤三:尝试折纸,教师深入指导

当幼儿基本能看懂各种示意符号后,就可以选择尝试折叠较复杂的物体,教师应做好支持者、引导者,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1.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折纸过程之中的指导是随机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包括幼儿在折纸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对每个幼儿的了解,以便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

2.应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幼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活动,教师应细心观察,迅速思考幼儿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新的契机,是否应该给予指导或导向新的活动。

3.要学会耐心的等待探索。在引导幼儿看示意图,让幼儿自己拆开样品探索折的方法时,应为他们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为每个幼儿提供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要一发现问题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解决的办法,在他们全神贯注时打断他们的思考。即使幼儿打算放弃,也应先鼓励他们想一想,换一种方法试一试。即使有必要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也要幼儿知道这只是一种方法,鼓励他们想出更好的方法,或者提出建议,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接受。

4.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在折纸活动中,教师除了实施显性的指导外,还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造的宽松的氛围,使幼儿有活动的自由和信心,能大胆地去尝试、创造。教师的肯定会使幼儿感到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值得尊重的、有价值的,可以放心的去做。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除了为幼儿创设可以互相观摩,互相商量,互相启发的宽松氛围外,还可以让先折好的幼儿充当“小老师”去帮助没有折好的幼儿,让他们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

四、步骤四:变化折纸,借助技能整合

幼儿折纸不在于折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借助折纸举一反三,如:在看图学习了向内和向外翻折后,有的幼儿开始尝试进行变化成乌鸦、天鹅、啄木鸟、水鸟等;又如:把折好的衣服变成裤子、船、桌子、沙发、车等。有时还可以与泥工、剪贴、绘画等不同技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画面,反映出幼儿心中美好的世界。

五、步骤五:评价活动,助推水平提高

活动即将结束应从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进行小结。能力较弱的幼儿看基本折法学会了没有;中等的幼儿看能否美观、棱角分明的折出造型;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应重点看他独立操作的能力和求新、求异的表现。

综上从实践中提炼出的幼儿折纸活动五步法,不仅是幼儿学会一种折纸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折纸活动中幼儿的能力素质(操作能力、审美能力)、智力素质(注意力的持久性、稳定性,想象力的开拓性、新颖性)、心理素质(坚持性、自制力)等都得以发展、提高,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折纸课题研讨的宗旨所在,并以期在同行中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解妍妮.主动探究方有宜――对幼儿折纸教学活动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4期

[2]薛红艳.我教幼儿折纸[J].幼儿教育,2008年01期

幼儿折纸范文3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计划,将这学期的折纸活动分为五个步骤来实施:

1.2 教会幼儿看懂示意图解,掌握折纸的方法。让幼儿尝试按示意图进行对边折或对角折的“折折变”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逐步学会看懂示意图。在对边折,对角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向中心折等基本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双菱形等难度较大的折纸方法。

1.4 能将单层的平面图形折出多层的变化。

2.因人而异地提供活动材料和活动内容

3.观察孩子的需求,适时地进行指导

4.重视折纸活动的评价欣赏

幼儿折纸范文4

一、折纸添画——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折纸是最经济、简易可行的一种手工劳动。玩纸,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纲要》中指出:“激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首先,我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依据主题活动、季节等制定合理的特色计划,选择孩子喜欢的东西来吸引孩子,激发孩子折纸添画的兴趣。如: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一个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主题《你的家,我的家》我们以折小房子、小别墅、小楼房、蘑菇为主,通过孩子对家的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孩子独立观看示意图,将折好的房子进行添画门、窗等,再粘贴到图画纸上,在房子周围孩子们有的添画的家人;有的添画的花草树木;有的添画的蓝天、白云等,孩子们以多种表现形式完成了这幅画。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绘画能力。

其次,掌握折纸的基本折叠方法。在折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孩子学会对边折、对角折,然后学习四角中心折,以及双三角、双正方形折等。如:在主题《交通工具博览会》中,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孩子们学会了折公共汽车、纸飞机1(三角形对折)、纸飞机2(长方形对折)、小帆船、小白船等,使孩子加以巩固。

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语要精略。如:在学折蘑菇房中,我以故事提问的形式问:“孩子们,兔妈妈挎着篮子要去哪儿?”幼:“采蘑菇。”我先讲解图示,让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折叠符号,如正折,反折等,再让孩子看图进行操作。在图示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能独立地将作品完成,一只只蘑菇就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那蘑菇可能会长在哪儿呢?”有的说:“蘑菇长在大树下。”有的说:“蘑菇长在树林里。”有的说:“蘑菇长在房子的前面。”发挥孩子想象,通过粘贴、添画感受成功作品的喜悦。课后将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让孩子随时有纸可折可画,在无形中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从而让孩子不由得爱上了“折纸添画”这一特色活动。

二、折纸添画——培养了孩子的综合协调能力

折纸不仅是种艺术,还是一种锻炼方法。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因为折纸充满了探索与发现,也有很多困难和考验。经过努力,会有新的发现,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俗话说:“十指连心”,孩子通过动手,开发了大脑,使大脑得到了开发和锻炼,使大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折纸讲究对称,可以培养孩子的对称性;折纸需要耐心,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折纸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就可以培养孩子的立体感等。

添画是孩子通过绘画形式,在其折好的纸上进行添画,或将其折好的纸粘帖到白纸上进行添画画面。孩子学添画有以下好处:(1)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孩子在添画之前,将折好的纸粘贴到白纸上,对画面内容进行仔细的观察、思考、添画。(2)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仔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需要孩子在脑海中构思出整幅画的内容,进行想象添画。(3)可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将折好的公共汽车粘贴到白纸上,有的孩子在马路边印上自己的手印,将它添画成大树……孩子在完成一幅添画作品后,增强了信心,对“折纸添画”有了浓厚的兴趣,其身心也获得了综合协调发展。

三、折纸添画——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培养了孩子持之以恒的品质

通过折纸添画活动可使幼儿认识空间方位,建立几何物体的概念,发展手的动作,培养目测能力,是一项有利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

幼儿折纸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折纸;问题现状;组织策略

一、幼儿园折纸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折纸艺术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它是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更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手工活动。一张纸,通过任意折或按规律折,就能变出丰富多彩的折纸作品,由于它的取材简易和造型丰富独特,且可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而备受幼儿园老师的青睐。可以说,幼儿园折纸活动融合着智慧与动作的发展,开启着思维与想象的发展,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性

折纸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美术教育活动,是训练幼儿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幼儿园折纸中,我们教孩子学习对边折、对角折、中心折、翻折等方法,他们从不同角度掌握着折、压、叠、翻、拉等技能,这都需要幼儿手指小肌肉的积极运动和手眼的协调配合。

2.发展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幼儿园折纸也是一项手脑并用的益智活动,一张普通的小纸张,经过孩子们灵巧的小手运动,可以变成小狗小猫、小鸟小象,还可以变成桌椅、衣裤、钢琴房子……神奇的变化过程刺激了孩子们的大脑和神经发育,可以大大活跃孩子们的思维。随着折纸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还可以适当进行想象发挥,折出其他造型。在折纸过程中还可以丰富知识,认识一些诸如双三角形、双正方形、菱形、四边形等的基本图形。折纸过程其实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的过程,既能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又能提高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3.折出精彩――陶冶美的情操

幼儿园折纸是美术活动,同样承载着美育功能,折纸活动可以让孩子感受美,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一张普通方纸变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趣味作品时,孩子们就会情不自禁发出:“哇,真漂亮,我也要来学!”在利用废旧挂历纸被折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时,当红色蜡光纸折出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时,还有当那五颜六色的千纸鹤悬挂在教室里时……大家会被其漂亮的颜色、可爱又形象的造型所吸引,禁不住发出:“哇!太美了!”“真好看呀!”的赞叹,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4.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折纸和其他手工艺一样需要耐心和细致,要有好作品,折、压线时都需要一丝不苟。幼儿园折纸学习更可以培养孩子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和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后期的折纸学习我们可以慢慢培养看示意图折纸。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线条、箭头不同方向等学习探索自主折纸,不再需要一步步教,而能学习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幼儿园折纸教学的问题现状

1.折纸活动趋呈弱势化

幼儿园折纸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类琳琅满目的手工材料的出现,折纸似乎渐渐淡出了幼儿园的教学或是被忽视。

(1)折纸内容无系统

幼儿教育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这是我们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幼儿园折纸教学中,这也经常被掩盖。如小班幼儿折纸,要从小班孩子特点出发,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且随意性很强,教师可让孩子自由折,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具体现状是小班孩子的折纸学习在方式方法上与中大班孩子区别不大。教师在选择折纸内容上也存在着随意性强等特点。

(2)折纸游戏被替代

在幼儿园,相对固定的折纸教学时间安排已甚少,某些做课题或特色的幼儿园能有基本的保障,大部分幼儿园的折纸内容被其他手工材料所替代。

2.“填鸭式”教学居多

(1)重结果,轻过程

在折纸教学中,往往教师示范怎么折,然后幼儿跟着一步步完成。幼儿遇困难求助时,解决的最多方式是教师帮助完成作品,这也是大部分教师的切身体会。所以,教学中往往出现重在结果,而忽视在折纸过程中的各种习得的情况。

(2)集体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

据了解,大部分幼儿园在没有系统折纸教学的背景下通常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要形式,课余的巩固复习为补充是幼儿园折纸教学的现状。

3.年龄特点被忽略

幼儿园教育教学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但在幼儿园折纸教学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如小班孩子在直觉行动思维基础上我们可主张随意折或选择一些简单的内容;中班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也开始增强,可过渡看步骤范例册或示意图折纸;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趋萌芽状而由以具体思维为主,可渐渐引导幼儿到图示示意图。但这些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小、中班阶段和中、大班阶段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

三、优化幼儿园折纸组织策略

1.编制实物步骤式折纸范例册

编制范例册,即把折纸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全呈现,有几个步骤完成折纸作品,那么就形成多少页的折纸小手册,而且每一页都粘贴本步骤完成的实物效果图。这是一种非常适宜初学期孩子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中班孩子。因为小中班孩子空间抽象思维基本没什么发展,当教师以教授、跟学模式的教学方式教幼儿折纸时,一旦教师的教授过程结束,幼儿也就根本不知道作品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我们也有很多类似的失败经验,如初学折房子时,学习能力强、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能一步步跟着学会了折房子,可一些慢拍的孩子就会在那沮丧着;当老师再问“谁能再拆了,自己完成一遍……”充满自信的孩子往往很快拆了但最终一样垂头丧气,“老师,我忘了。”这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填鸭式”“教授式”的学习方法不是幼儿反复体验获得的,学得快也忘得快。

而采用借助具体形象的范例学习,不仅可以让孩子反复练习,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本活生生的教本,年幼孩子对教师一步步的讲解演示不易理解,但看着它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个折法步骤以及带来的变化,孩子折纸的过程也是思索的过程。另外,这种小册子可以供孩子在自由时间进行学习,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干扰,在编制数量和内容上亦能做好家园共育和资源的共享。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范例册的可行性。

2.规律性、系列式学习折纸

折纸具有规律性,幼儿期的折纸更是离不开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折纸作品也是基于基本图形的千变万化而构成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幼儿折纸时,单个教只会带来琐碎经验,不能带给孩子系统认知,而若从基本形入手进行系列学习反会带给孩子更大惊喜和创造空间。

(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孩子手指小,肌肉动作发展是逐渐由粗略到精细,从笨拙到灵活,因此幼儿学折纸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技能上,最初适宜一些最简单的基本技能练习,如对齐、压平动作,训练他们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为以后复杂折纸活动奠定基础。在内容编排上,小班幼儿我们选择对边折、对角折和集中一角对边折三种折纸基本形,中班开始学习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大班则要求熟练掌握双三角形和双正方形折法,同时丰富菱形折法。

(2)系列归类,事半功倍

系列归类即把学习内容按基本形进行分类归纳,然后选择折法相近的内容一起学习。如折三角形系列时,可分为单三角和双三角两种折法。小班学习单三角折,并同时学头、猫头、猪头、蝴蝶、花等类似系列折法,便于幼儿熟练掌握这一对角折法,还能感受其间变化的快乐,而后期学习双三角折法时,又可同时学习热带鱼、球、兔子、青蛙、房子、人等。折双菱形系列,可折鸟、公鸡、孔雀、牵牛花等。如中心折法系列,幼儿学习了向中心折法后,可再学折东西南北、青蛙、猪八戒、桌子等。系列折纸法增加了幼儿练习巩固的机会,有助于幼儿掌握规律,使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3)融会贯通,激发创新

幼儿园折纸,特别是中大班后期,经过系列学习后,部分幼儿已逐步掌握一些基本折法,于是经常会有幼儿会惊奇地跑来告诉老师:原来折小鸟和孔雀前面是一样的呀!当发现共同点后,教师可再进行激发创新,鼓励幼儿将学会折的物体变成未教过的物体,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不断动手和尝试,幼儿会发现更多,“衣服”可以变成“裤子”,“小船”可以变“桌子”,等等。

3.开放式环境支持

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环境包括安全有益的物质环境和温馨自主的心理环境,幼儿折纸活动一样离不了开放式、支持性的环境。

(1)自主型物质环境

设立自助式折纸区域,经常性提供并添置各类折纸材料,可放置一些大小适宜、材质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如普通彩纸、旧挂历、废旧书刊、废报纸等,方便幼儿取用,让幼儿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折纸活动,满足了自我需求;可提供前面所说的各类作品范例册或步骤示意图,前者适宜小班孩子,步骤示意图在中班后期开始添加为宜,可以不断练习达到自主学习折纸,在折纸中培养观察、思维、耐心等品质,也培养提高了学习习惯及能力;同时还设置展示区,用添画组合或悬挂的形式对作品进行美化利用,达到再教育熏陶的作用。

(2)互动性环境创设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折纸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之间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你会的我不会,我会的他不会。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同伴互动的机会,可以引导孩子寻求同伴的帮助。作为教师,要注意促进互动,包括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好朋友的影响下,更多的幼儿会掌握新的折纸内容,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会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古人云:“心灵手巧。”心与手是相通的,手巧心则灵,折纸可以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折纸贵在有效地引导和坚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3]梁志.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

[4]薛红艳.我教幼儿折纸[J].幼儿教育,2008-01.

[5]周骥.关于拯救幼儿折纸的教学管理案例[J].中小学教育,2010-12.

幼儿折纸范文6

■读者观点

基于观察的思考与判断

这一案例中的场景是当前区角活动的一个缩影:教师想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期待幼儿主动对材料进行探究,从而实现预设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方式不尽相同。结果有时会偏离预设目标。针对案例中教师的困惑,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明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中,佳佳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有两种可能:一是佳佳的确想用自己的方法做,二是佳佳不知道怎么用教师的方法做。教师在预设目标时要明确幼儿的现有水平以及幼儿可能达到的水平。教师还应尝试各种幼儿可能的操作方式,从而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难点,以便对现有材料进行调整。例如,如果发现幼儿不会用两张纸条交叉折叠的方法折纸弹簧,教师就可以通过提供两种颜色的长纸条,帮助幼儿清楚地分辨交叉折叠的过程。如果发现幼儿的困难点是在最初的折叠上,教师可以将两张纸条的头部交叉黏在一起,以降低难度;甚至可以提供已经折了一半的纸弹簧,让幼儿在此基础上继续折。而且,教师不应要求所有幼儿在同一时间达成目标,应允许有一定的“时间差”,让幼儿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完成。

2.实施“不干扰原则”

案例中,教师在发现佳佳做的纸弹簧和自己的预设不一致时。采取的是直接介入的方式。教师似乎觉得此时不介入就没有履行自己作为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责任。其实,教师需要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判断自己这时候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能否推进幼儿的游戏,能否帮助幼儿获得并提升经验”。如果教师是担心难以开展后续活动,那么可以在前期就提供完整的提线纸偶,让幼儿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或者让佳佳先按自己的方法来做纸弹簧,等做提线纸偶的时候让佳佳来判断用哪一种纸弹簧做纸偶的手脚更合适。

3.关注幼儿的“学习品质”

对于佳佳的表现,教师“肯定了他的创意,表扬他会动脑筋”。教师作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什么呢?是因为佳佳平时很少有这样的创意行为吗?教师表扬的内容与后续的要求也是矛盾的,佳佳也许很难理解这种委婉的表达。事实上,教师应根据佳佳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佳佳的表现是“创意行为”还是“学习品质”方面的问题。比如,佳佳平时倾听习惯好吗?做事坚持性如何?他能按一定要求完成任务吗?他的学习方式又是怎样的?如果佳佳是觉得教师提供的方法太难,看不明白,不愿意尝试,而且平时经常对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活动产生逃避心理,那教师就要引起重视,不能盲目表扬了。教师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多加分析,才能为正确判断提供更多依据。

(浙江杭州 章小芬)

幼儿为本顺势而为

如果我遇到案例中的情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应对。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抓住机会让孩子通过操作体验各种纸弹簧的伸缩性,并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发现怎样的纸弹簧伸缩效果好、不易变形。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动声色地用我的方式制作出可爱的纸偶进行展示,吸引孩子的目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即便孩子执意用自己的方式做纸偶的手和脚也无妨,可让他们做的纸偶也一起参加展示。在展示中,他们必然会关注到“交叉折叠”与“折扇折叠”做出的纸偶的手和脚动起来效果不一样。从牢固性、伸缩性方面来看,“交叉折叠”的要好一些。

“跳一跳摘个果”——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孩子挑战自我,引导孩子在不同水平上获得成功。例如,可以把“交叉折叠”的折法以图示的方法呈现在区角中。并根据难度分层,设置一星(两张同样的长纸条交叉折叠出半成品,孩子只需继续折完)、两星(两张同样的长纸条已经选好,孩子需要自己交叉折叠)、三星(各种宽度、长度的纸条混放在一起,孩子需要从中选出两张同样的长纸条进行交叉折叠)三种级别,让孩子自主选择,自我挑战,教师则及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并自然地引导孩子发现“交叉折叠”式纸弹簧的伸缩优势等。

(江苏张家港 袁亚红)

让幼儿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

如果是我遇到类似问题。我会选择等待,观察幼儿如何摆弄自己“发明”的相对简单的纸弹簧;等待幼儿在交流、比较中发现新问题。对制作复杂的纸弹簧产生兴趣;等待幼儿运用已有经验作出假设,并通过动手实践,制作出不同的纸弹簧。

幼儿的经验、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他们对这个活动的理解和具体的操作方式可能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他们的尝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这种“亲身经历的真实的研究过程”能使他们体验探究、发现和创造的乐趣。这远比完成一个具体的作品要有意义。

幼儿都希望自己经历长时间探索得出的“研究成果”能够与每个人分享,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教师若能体会幼儿的这种心情,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幼儿是敏感的,你对他的“发明”喜不喜欢、重不重视,他能通过你的表情和语气察觉到,所以成人对于幼儿的探索不要过多、过早地发表评论或进行干预,更不可敷衍了事,而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给幼儿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探究氛围,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遵循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教师要因势利导,而非拔苗助长。幼儿对教师提供的范例有一个逐步接受和认可的过程,等幼儿对自己以“折纸扇”方法折出来的纸弹簧完全理解并掌握后,如果教师及时推出用“交叉折叠”的方法折出的弹性更好、更结实的纸弹簧,相信幼儿~定会产生新的探究动力。如果幼儿是在教师的生拉硬扯下被动地去学习制作新的、相对复杂的纸弹簧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

(山东青岛 杨春学)

支持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获得成功

活动前,教师应充分考虑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如完整的范例、分步折叠示意图以及半成品材料等,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鼓励“反复操作不得要领的幼儿”看着示意图或利用半成品进行操作,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当部分幼儿运用折纸扇的方法获得成功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先比较两种纸弹簧的性能,再适时展示一些用两种颜色的纸条交叉折叠而成的纸弹簧以及准备在延伸活动中使用的提线纸偶供幼儿自由摆弄,然后请幼儿说一说:“你觉得哪种纸弹簧更好看、更合适?你想用哪种纸弹簧来制作提线纸偶?”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制作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对那些经过反复尝试后获得成功的幼儿进行表扬,或者以教师自身为例。鼓励其他幼儿不怕困难、勇于尝试:“老师刚开始学的时候也跟你们一样,总是折不好,不过后来我仔细地看示意图,再多尝试尝试,终于学会了。你们也试试吧!”

(湖北武汉柯玲)

三言两语

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不应急于求成,因为区角活动的目标是宽泛的、长远的,不可能要求所有幼儿在一次活动中达成。教师首先要观察与分析。观察幼儿为什么喜欢单纸的折叠方法,分析这种折叠方法对本活动的作用是什么。思考怎样把这种折叠方法与教师预设的折叠方法联系起来。其次,可以在区角活动小结时让幼儿分享各自的操作经验,这样既保护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又能让幼儿通过交流学习解决他们在操作中的瓶颈问题。最后,利用弹簧纸偶游戏等形式激励幼儿再次进入活动区进行探究,挑战自我,以达成本次活动的目标。

(上海 徐燕燕)

我觉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评价环节加以引导,首先对两种折法都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幼儿进行比较。一是对两种纸弹簧的弹力进行比较,二是拆解交叉折叠式的纸弹簧。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它是由两个折扇式的纸弹簧组成的,从而让做成折扇式纸弹簧的幼儿产生再次尝试的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趁势引导幼儿:“两个折扇式的纸弹簧经过重新组装就可以变成交叉折叠式的纸弹簧,看来也不难呀!”然后现场演示,让幼儿进行尝试。

(江苏扬中 韦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