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同管理制度范例6篇

商务合同管理制度

商务合同管理制度范文1

一、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变迁

为了理清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轨迹,全面检视制度化的变迁过程,以求得更为明晰的实践路径,笔者将3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恢复探索阶段(1979―1985年)。1978年9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成立国家工商局的通知,接着又赋予了“六管一打”的职能。1979年11月,恢复建立了全国商标统一注册制度和商标核准制度。在工商系统恢复重建的初期。对集市贸易、工商企业、经济合同、个体工商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文件和行政命令,对市场交易和投机倒把行为管理主要靠摸索,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1982年,国务院提出“加强经济立法工作”的要求后,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制度得到了初步发展。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和《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相继出台。这“两法四条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围绕工商的“五项”管理职能而制定的法律制度,推动了工商职能工作的开展。

二是全面建设阶段(1986―1991年)。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职能履行提出了新的要求。1987年《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出台,使工商的“打投”职能有了制度保障,推动了经济检查从传统的执行政策向依法行政转变,形成了条条领导为主的执法制度。同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问世,推动了个体工商户确立、监督、管理等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工商主要职能法制化的初步完成。《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颁布,形成了我国企业法人确认和名称登记管理制度。《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两大重要成果,对于全系统准确理解、正确适用法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是该时期制度建设的一大亮点,国务院先后出台13个配套法规,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大批规章,加之地方通过的法规。使经济合同签证、仲裁等系列制度得以确立,1988年推行的“重合同守信用”制度,则成为中国建设信用社会的肇端。199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重业务制度建设并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于推进工商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是强化提高阶段(1992―2001年),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84年、1998年国务院通过的两个“三定”方案,为工商职能转变和制度建设带来了新的转机,一大批与职能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频繁出台。1993年7月,国家工商局全面推行了商标制,2001年出台的《商标管理办法》,标志着商标制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从1993年至199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合同法》先后出台,使工商监管执法的法律制度层次更高,更具权威性,消费维权也成为新的职能,并催生了12315消费维权品牌。其间颁布的《行政处罚法》,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健全处罚程序、听证、执法监督等执法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工商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也出现了“井喷”现象,仅1997年,由国家工商局牵头或参与起草《合伙企业法》等法律法规就达9部。制定规章10个、规范性文件92个,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58件。《基层建设纲要》和《九五教育培训规划》,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两个重要制度。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黄金时期。

四是创新发展时期(2002年至今)。积极探索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相匹配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是这个时期的突出任务。办管脱钩后,各地先后探索了挂牌销售、商品进货建档、协议准入、厂场挂钩等监管制度,并发展完善成更为科学实用的商品准入制度。随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监管工作更加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和突出治本长效的制度建设,经济户口、商品抽查、警示公示等制度应运而生,首办责任制、“一审一核”制、互联审批制得到广泛运用,一些制度和实践还被《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所吸收。这个时期,国家工商总局先后废止规章356件,审查修订25件,进一步优化了管理制度。围绕监管改革,全系统深入开展了市场巡查、12315综合执法、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建设,食品安全建立了“六查六看”和5项管理制度,各地还创新完善了红盾护农、消费维权、企业服务、商标广告管理等业务制度建设,基层、廉政等管理制度建设也呈现出全面加强的良好态势。可以说,制度创新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

二、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纵观30年来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从极度匮乏到探索实践,到法规制度建立,从深入实践到法律完善,再到全面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工作实践推动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推动工作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度化的过程,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的过程。其主要特色是:

一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市场秩序监管的特征。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以马列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为指导,以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任务为要求,围绕市场秩序领域的突出问题,在实践中有序推进法制建设,在创新中不断强化制度创设,较好地履行了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公平竞争等职能,基本上建立了适应我国政权性质和政治体制要求、市场经济秩序发展需要的具有深厚市场监管文化底蕴和丰富实践内容的中国特色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

二是具体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发展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管理内容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从以市场培育为重点,到以市场监督为重点,再到以

市场秩序规范为重点而形成的各项市场管理制度客观上直接反映了这种变化。从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国家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则相应地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经济背景、制度建设和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成为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是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监管的体制机制。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在结构功能上,具有法律地位的独立性、组织结构的层级性和职能设置的合理性,国家工商总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其职能由国务院规定,许多法律赋予了工商监管和执法的职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预的特性。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在全国,自上而下自成体系,具有业务层级管理和地方党务领导的机构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设置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形成了注册登记、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消费维权和服务发展等职能有序履行的格局。从领导体制上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体制经历了从双重领导到省以下垂直领导的选择过程,并实行局长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具有统一组织、相互配合、容易协调、监管执法权威等优越性。

三、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化”是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从传统的、随意的、不固定的方式,向干部职工对工作规则、文化价值普遍认同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变过程,具有程序、控制和强化组织的独特功能。

当前,虽然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低制度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缺失。一些监管执法和维权服务的相关领域缺乏法律和制度规制,导致工作运行出现“真空”,有的业务因制度不完备而无章可循,有的制度则明显“落伍”,不适应工作开展。二是制度扁平。没有形成完善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三是制度虚设。一些制度“闭门造车”,因缺乏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架构,可操作性差,针对性偏弱。四是制度错位。各项制度在订立与执行时缺乏协调,或重复设置,或缺乏衔接,致使执行时相互冲突,强调某项工作时,相关的制度高度重视,其他的则成为摆设。五是制度异化。由于监督不力,检查不够,缺乏与干部职工的互动,导致诸多制度被悬搁,而一些干部职工在执行制度时,“择其利者而从之”,又让部分制度在实际运行时走样。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还要着力破除四种陈规陋习:一是依靠阶段性的集中工作解决某一突出问题,走一阵风突击式的旧路子:二是偏重靠领导意志或思想教育影响干部职工行为,实施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旧模式:三是依赖经验主义和行为惯性,开展组织管理和各项工作的旧方式:四是讲形式、重教条、等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旧痼疾。

四、进一步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建设的原则和实践路径

(一)原则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建设,要注意克服制度建设中的不足,把握好制度的普遍性、强制性、连续性、明确性等本质特征,努力遵循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统筹科学地推进制度设计:二是贯彻权力制约、从严管理、制度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建设理念:三是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总结有效经验,合法合理合情地开展建章立制:四是注重制度建设效率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运行规范与行为过程的良性互动。并紧紧围绕职能工作的重点、自身建设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按照科学设计、系统协调、连续稳定的思路,稳步推进制度化建设迈上较高的层次。

(二)实践路径

一是立足全面规划,科学架构制度体系。要根据工作实际和现实需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业务工作和外联协作三类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物的制度体系。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管理、日常工作、干部管理、权力制约监督等制度,业务工作制度则围绕基本职能创设各种制度,外联协作制度包含不同地区之间工商内部的联动协作制度、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案件协查移送制度、媒体互动制度等。在制度建设中,要注意稳定性、动力性和系统性,保持制度的内容和执行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的平稳固定、齐全配套、互相制约,整体协调一致。同时。按照新形势对监管执法等工作的新要求,谋划工商法律法规框架,通过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稳定畅通的专家咨询和公开的社会意见征集,’加快《商事登记法》、《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并通过持续有效的工商法律法规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是突出主要职能,有序推进制度创新。要按照全程监管、标本兼治和长效管理的要求,努力在各项业务上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全面推广注册登记疑难会商、名称核准提示和工商联络员等多项制度,建立网格化巡查、属地综合监管责任制度和重要市场、重点行业、高危商品常态化、专业化监管制度。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主体把关、商品准入、经营者自律、商品及交易市场分类监管、经营示范店、监测检测过滤、退市处理和应急处置的“八位一体”管理制度,形成流通环节链条式监管机制。完善消费宣传、监督评议、咨询服务和维权指导制度,进一步健全12315行政综合执法制度体系。围绕优化执法办案机制,探索推行分级办案、主办负责、过错追究的经济检查官制度和相对集中的执法办案体制,健全案件线索移交、联动执法办案、区域联合执法与企业协作打假等制度。全面开展商标帮扶、、审查、评审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认定的制度化建设。完善监管联席会议、违法广告曝光、案件移交移送、重大案件通报、广告监测、经营者自律、标准核查、媒体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广告管理基础制度和治理机制。

商务合同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贸企业;财务风险

经济新常态与商贸企业相互推动、协同发展,商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易出现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风险、内控风险等多种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严重时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对商贸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开展分析,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1.1商贸企业财务风险

结合商贸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其财务风险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市场决定性特征。在商贸企业生产经营中,财务风险的出现和宏观经济市场有较大关联度,特别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阶段性调整的影响。如果商贸企业并未结合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把握自身在市场的定位,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会导致商贸企业出现供应商过于强势,经销商反而亏钱;优质资源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压缩;商品销售方式不合理,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影响商贸企业经济交易活动的正常开展,降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引发财务风险。同时,在经济新常态影响下,一旦消费经济出现较大变化,会使商贸企业的商品出现较大的价格波动,上窜下跳、行情难以判断等,使商贸企业的消费市场进入低谷期,影响商贸企业的正常运行,引发财务风险。可见,市场对商贸企业经营的影响较大,财务风险表现出显著的市场决定性。第二,风险突发性特征。在商贸企业生产经营中,业务、经济及财务管理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仅有部分影响可由商贸企业自主控制,对于部分无法控制的因素,其引发的财务风险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征。例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部分商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所提升,会降低商贸企业自有资产的占比,导致生产经营项目对资金流动性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商贸企业在财务活动控制方面出现偏差,会降低筹资结构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引发突发性财务风险。

1.2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贸企业的财务风险难以管控,管理者需明确财务风险的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商贸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财务管理,保障经济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细化来说,商贸财务风险的成因有以下三种。

1.2.1资金流动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贸企业根据市场发展现状不断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确保自身与市场的协同进步。但受管理理念等要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可行性及有效性,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财务管理模式角度来看,商贸企业的财务风险由资金流动问题引发。部分商贸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表现出资金与贷款失衡问题,时常出现资金低于贷款金额的状况,导致企业面临巨额债务,极易引发财务风险。

1.2.2筹资管理问题在商贸企业运营中,筹集管理表现出三类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分别是资金来源结构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商贸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资金管理不规范三项,体现为资金筹集渠道单一、账实不符、存货周转率偏低等现象。上述三类问题不仅会导致财务风险,还会影响企业的资金链安全,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

1.2.3财务管理问题就商贸企业而言,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可有效避免财务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商贸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管理重点,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不能为财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导致财务信息收集不全面,引发信息孤岛问题,影响企业财务健康,出现财务风险。同时,部分商贸企业并未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财务人员工作不规范,存在徇私舞弊现象,对商贸企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1]。

1.2.4内部控制问题对于大型商贸企业,因业务量大,物流资金流周转速度快,有时虽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内部控制流程,但在实际履行中简化操作,有时被不法分子利用,有意规避,偷梁换柱,将货款占为己有,给企业造成损失。

2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为明确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本文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总结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要点,为其他商贸企业提供经验参考。

2.1优化债务结构

针对商贸企业存在的资金流动性问题,公司应采取多项措施,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商贸企业的资本收益水平,强化商贸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保障商贸企业资金的有效流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细化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公司可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债务结构。(1)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贸融结合往往是商贸企业扩大经营,取得固定利润的“副牌”,一手好的副牌往往也能决定胜负。公司要充分发挥融资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建设稳定的固化盈利空间。此外,随着业务量增长,资金平衡难度增大,财务部在协调好各部门用资的同时,多方筹措资金,频繁调节存贷款比和承兑现款比,做到资金平衡,既满足了经营需要,又减少了账存资金的无效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2)实施合理的纳税筹划。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财务人员结合相关优惠政策及税收法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明确涉税业务的内容,调整纳税方案,以合法方式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性,防控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3)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公司与软件企业合作,构建财务风险预警平台,整合大数据技术,开发完善企业管理系统,规范商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盈利能力等指标管理与分析,准确识别并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制定针对性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如通过增资、利润分配等,避免企业出现财务风险[2]。

2.2实施科学筹资规划

针对商贸企业在筹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逐一解决。(1)资金来源结构问题。针对筹资渠道单一问题,商贸企业可在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基础上,向社会组织筹集资金,并与大客户达成合作,获取资金支持,为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在筹资规划前,做好企业债务成本评估工作,明确债务筹资的数额,并做好债务结构优化工作,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实现科学有效的筹资规划。(2)物流与资金流匹配问题。借鉴行业龙头企业的成功处理方案,协调企业的业务与资金,合理规划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管理程序,选择最佳收款和付款时点,实现企业存货的实时跟踪管理,加强产品入库单及销售出库单的复核,定期检查财务账与业务账之间的进销存调整因素,检查账务与合同匹配、与收货、发货情况的匹配,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发票流的协调统一,规避账实不符等问题,保障企业经济业务正常开展,防控财务风险。同时,商贸企业需整合物流与资金流的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3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2.3.1加强资金管控母公司在确保各子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前提下,对下属子公司的资金实行统一调度和管理,从而有效地合理安排资金,尽量减少资金沉淀,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对有关资金管理要做到“三不准”要求,即不得对外借款、不得对外担保和不得擅自对外投资,从而有效降低了资金风险。在投资、资金运作等方面也应严格按照“三重一大”要求进行集体决策,保证决策程序规范和决策民主科学。

2.3.2重视经营风险引发的财务风险对于商贸企业的资金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风险,因此,公司应重视贸易资金的风险管控,商贸企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业务单位资信评价体系,明确对业务单位信用额度的评定资料、评定标准、评定流程等。定期根据业务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评定其信用额度,并在该信用额度内对其进行赊销或预付货款,强化预收账款及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效,避免坏账、烂账的出现,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公司资信评价体系应与信息化管理软件相结合,在信息化系统中设定每家业务单位的信用额度,做到超信用额度公司无法对外发货或付款,从而避免人为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此外,每季应对全部业务单位进行梳理,对业务单位发生重大经营问题的,应及时调减其信用额度。

2.3.3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建设在商贸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中,财务管理系统可规范各项财务工作,提高财务信息收集的全面性,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商贸企业在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时,需做好财务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企业可与软件公司合作,结合将实际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相结合,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序,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细化来说,财务管理工作系统包括以下程序:借款、请款、付款、收款、年度预算批准下达、预算分解、预算执行、财务分析、固定资产购置、领用、管理、商品到货、入库、提单开具、出库审核、支出及费用报销、工资发放、发票开具等,涵盖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管控,为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帮助。

2.3.4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财务管理制度可约束财务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工作行为,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实践中,管理者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工作制度与责任制度两项。其中,工作制度为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及要点,为财务人员提供指导;责任制度为责任到人制,将财务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中,并与考核体系连接,根据财务风险控制责任落实状况,进行绩效考评,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执行力[3]。

商务合同管理制度范文3

一、洛阳市新农合制度开展情况[1]

(一)基本情况:

该市于2003年9月开始新农合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县为新安县, 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至新安、偃师、嵩县、宜阳等4县(市),2007年该市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当年全市参合农民428.09万人,参合率90.5%,筹集资金2.14亿元。2013年全市参合农民485.9万人,参合率99.82%,筹集资金16.52亿元。截至2013年10月,该市共有4075.79万人次的参合农民享受到新农合制度实施带来的实惠,共补助报销49.09 亿元。其中住院补助44.82亿元,补助256.2万人次,封顶补助1201人。

(二)运行管理机制情况:

1.传统与新运行机制并轨运行:2013年9月底以前,该市新农合按照两种运行管理机制运行,即2007年以前试点县(市)按传统运行管理机制运行,此四县(市)的新农合工作由卫生部门设立的经办机构进行管理,该类试点地区2013年参合农民221.09万人; 2007年新增的12个试点县(区)则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补助支付业务的新运行管理机制运行,该类试点地区2013年参合农民264.81万人。

2.全市全面推行新运行管理机制:经过近七年的探索完善,新运行机制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显现,2013年10月1日,该市政府妥善解决原按传统运行机制运行县(市)经办人员的分流问题,并将其新农合业务统一委托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具体承办。

从2007年(90.5%)、2013年(99.82%)该市农民的参合率看,新农合制度得到了该市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而2007年以后两种运行管理机制并轨运行、各展优势、相互竞争,以及服务中树立的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和推行的市内自主择医及快捷、标准化一站式结报服务等措施,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运行机制的做法、特点及成效

(一)特色做法:

该市根据新农合制度运行的特点、管理的重点环节和工作实务,结合国家卫生、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认真借鉴新乡、江阴、晋江等地的成熟做法,在消化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有别于他们的新运行管理机制。

1.实行业务监管与经办分开:该市一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新农合补助支付业务委托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具体承办,并以《洛阳市新农合补助支付业务委托承办协议》的形式明确了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和违约惩处机制,确立了基金型的受托服务模式。市财政每年按其承办县(区)1.1元/参合农民的标准(2007年按0.75元/参合农民的标准支付)向该公司分季度支付委托管理费用,并留其委托管理费用的10%作为该公司的履约保证金,视其履约情况和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年度考核结果返还。该公司靠政府支付的委托管理费运转,不承担基金运行风险。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洛阳市新农合管理暂行规定》,细化了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责分工,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确立了政府组织引导,中国人寿承办补助支付核补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与即时结报服务,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共同监管的新农合组织架构和新运行管理机制。三是时任省委常委、洛阳市委连维良书记亲自指导、设计,并具体解决推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洛阳模式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2.实行基金管理与使用分离:该市通过统一全市补助政策、推行定点医院即时结报和终止经办机构直接为参合农民办理报销业务等措施,有力保证了补偿政策的即时兑付和正确执行,堵塞了管理漏洞,实现了基金管理在业务层面的二次分离。一是在基金财政主管与经办机构使用层面,严格落实基金财务制度、基金会计制度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利息滚存、封闭运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资金拨付全部银行转账的管理规定,完全符合了国家有关新农合基金的管理要求,实现了基金管理与使用的第一次分离。二是在经办机构与基金具体使用层面,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审核(100%审核)、保险公司核补审核(100%核审)、监管部门监督稽核(抽查30%稽核),实现了经办机构与新农合基金个体补助间的第二次分离和使用过程中的相互监督与制约。各县(区)财政局、合管办根据该公司按月上报的定点医院直补资金核补金额、用款计划和监管部门最终稽核结果,按月拨付新农合结算报销基金。

3.建立部门间监督制约机制:该市通过协议约束机制、履约保证金制度、年度基金回缴财政专户制度、承办方案审批制度、年度审计制度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审核、保险公司核补审核、卫生主管部门监督稽核、审计部门年度审计、监管部门年度联合考核、群众监督举报(补助公示)等多层面监督,在新农合业务监督和基金使用管理方面形成了主要管理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特别是新农合业务监管与具体补助业务经办由互不隶属的两个部门分别管理、经办,明显有别于传统运行模式。

4.实现延伸业务互为补充:该市发挥该公司同时经办新农合和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的优势,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借助新农合管理服务平台,将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与新农合补助实行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参合农民和城乡困难群众,明显降低了定点医疗机构和该公司的人力资源负担及运行成本。

(二)主要特点:

“洛阳模式”坚持业务主管、监管主体、补助窗口、承办人员及基金运转形式与卫生部门统办统管的传统运行管理模式一致的原则,强化卫生部门在新农合业务和监管方面的主导地位,发挥定点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直接管理的行业优势,借助健康寿险公司的科学管理体制、既有营运网络和多年经办健康险业务的长处,真正形成了监管与经办分开、资金管理与使用分离、核心业务部门间互不隶属、层层相互监督制约、延伸业务互为补充的运行管理特色。

(三)取得成效:

该市的有关做法先后顺利通过了国家和地方各级审计部门的多轮专项审计,得到了国务院、国家医改办及国家业务、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与专家们的充分肯定,探索出了一条管办分离、监管到位、运行安全、成本较低的符合该市具体实际的新农合“洛阳模式”。该模式作为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的范例被原国家卫生部和保监会向全国进行了推广,并获得部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目前,在该市凡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的农民,均可在该市任何一家定点医院享受先看病、后付费和出院即时结报服务。参合农民患者凭合作医疗证、身份证,入院时不用交住院押金,出院时,仅需交纳其住院费用的自付部分,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大大减轻,补助报销快捷方便,市内住院即时结报率达到97%以上。2012年,作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该市,其参合农民的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分别低于全省207.18元和8.54个百分点,住院实际补偿比高于全省 1.48个百分点。

三、两种运行管理机制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基金筹集与统筹形式相同,均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以县(市、区)为单位集中统筹,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

2.业务主管与监督管理主体相同,均为市、县两级卫生、财政、审计部门。

3.参合农民即时结报承办及窗口、承办人员相同。

4.基金管理形式相同,均按财政部、卫生部制定的新农合基金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要求,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和利息滚存。

5.运转形式基本相同(只是新运行管理机制多出一个由保险公司拨款和基金使用多部门制约监督的环节,即医疗机构出院直补、保险公司按月核补、监管机构当月稽核)。

6.对于参合农民来说补助报销与核销流程完全相同。

(二)不同点:

个人认为该市两种运行管理机制的不同点集中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使用和过程监管方面。

1. 对新农合基金运用的监管稽查不同:

在传统运行管理机制中,新农合业务由当地卫生部门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合管办”)统办统管,医院定点医疗行为和对参合患者的报销业务的管理由隶属该合管办的两个业务科室具体承担,医院按月向合管办提交直补凭证和原始病历,经合管办核查无误后划拨资金,不予核补资金口头或书面告知定点医院。大致流程见图1: 而在新运行管理机制中,补助支付业务由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承办,由其负责建立的市、县、乡三级补助服务中心(站)具体承担定点医疗机构直补资金的核补业务。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窗口服务人员按月提交直补凭证和原始病历到相应补助服务中心(站)办理核补手续。补助服务中心(站)按照“系统对病历、病历对清单、清单对系统”三对照原则对所有补助凭证及原始病历100%进行审核,核准应补助费用,留存报销凭证和建立凭证档案,并将不予核补的资金书面告知定点医院及参合农民注册地的县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监管机构即新农合监督管理办公室对保险公司已审凭证按30%进行行政稽核。这种新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了补助支付业务承办机构内部稽核、监管机构行政稽查和审计部门年度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实行了管办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进一步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和正常运行,有效解决了传统运行管理机制中卫生部门一家统办统管、既监督又承办补助业务又购买定点医疗服务而导致的监管与核补业务经办不分、隶属一家不能相互制约、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大致流程见图2:

2. 新农合基金管理与拨付过程不同:

在传统运行管理机制中,基金管理为新农合筹集资金直接进入财政专户,由县级财政部门管理,拨付过程则为县级合管办审核直补凭证后向本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然后由合管办或财政直接向医院进行拨付,具体见图3:

在新运行管理机制中,中国人寿保险洛阳分公司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新农合基金支出专户,参与新农合基金(流转金)的有限管理;定点医院建立新农合补助资金专账。资金沿财政新农合基金专户(支出户)中国人寿方面支出专户定点医院基本户(专账管理)参合农民(补助款)结余及利息回缴财政新农合基金专户的环单向运行。

具体见图4

四、两种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劣比较

(一)新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劣点

1.优势:

1)新机制引入第三方管理,实现了管办分离、独立运作、基金使用分离,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有效解决了卫生部门一家主办时既管又办、既购买服务又提供服务从而导致监管难以到位的问题,是新医改积极探索的一种运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2)有利于提高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水平。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的费用由市级财政负担,管理网络由该公司统一承建,可以较好地解决县级财政困难情况下的新农合信息化统一管理问题。

3)有助于新农合管理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间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同时承办了该市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在该类人群管理方面已与新农合管理部门形成了风险共担机制,2014年建立新农合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后,风险共担机制将更趋完善,能更好地保障制度和基金安全。

4)实现了两部门的强强联合、相互监督、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政府可以借助中国人寿方面在财务、人事、业务垂直管理等方面的固有优势,合理利用其已多年承办健康保险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保险等业务的长处,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的准确性,快速开展业务,实现参合农民异地即时结报服务。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而言,参与新农合业务对其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的提升、进一步密切其与政府的关系,降低未来与政府合作的门槛有积极影响,其也有可能通过参与新农合从政府处得到其它保险业务,并根据新农合数据开发新产品,[3]同时推动其它健康险业务开展。另外,藉此服务延伸的短号码服务平台,还可为参合农民提供补助告知、政策解答、寻医问药、预约挂号、专科专家及专病治疗介绍等一系列服务,进一步拓展企业形象,体现社会责任。

5)有利于实现跨省新农合即时结报。将来可利用商业保险公司全国联网的服务平台及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实现全国新农合的异地即时结报和意外伤害的异地协查,大大便利参合农民和降低经办运行成本。

6)有助于实现当前我国医保政策多部门管理现状下,多种政策性基本医疗保障业务服务平台的统一管理和无缝衔接,并能减轻政府行政成本和防范重复参保、重复报销等违规行为。

2.现存缺陷:

1)增加了资金流转和协调环节,协调不好情况下可能影响工作效率。

2)现阶段政府尚未从政策上完全落实乡级监管人员的编制和经费保障。

3)委托管理费用核定标准较低,近5年没有调整,影响保险公司聘用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审核人员。

(二)传统运行管理机制的优劣点

1.优势:

1)由卫生部门统办统管,工作协调环节少,有利于政策执行的一步到位、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经办机构的经办人员(事业编制)一般从卫生系统内产生,易于发挥部门优势和核补的专业优势。

3)是当前我国、我省新农合运行管理的主流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县、乡两级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乡镇卫生院负担较小。

2.缺陷:

1)未实现管、办分离。既购买服务,又提供服务从机制上可能影响监督管理的成效。

2)经费保障易受县级财政状况的影响。财政困难县的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3)容易产生核补业务不公正的问题。新农合补助服务缺乏制约机制,存在管理缺陷,直补资金和核补业务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通过对该市两种运行机制的优劣对比,特别是该市在并轨运行近七年后选择全面推行新运行管理机制的做法,至少可以得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基金受托型服务较之传统运行管理机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适应于洛阳实际,同样也能适用于全国其它同类地区。

五、商业保险公司介入新农合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着相关部门政策上的鼓励支持,但商业保险公司介入新农合业务仍面临重重挑战,需破解诸多难题。

(一)商业保险公司的营利性动机或与新农合的公益性相冲突:

新农合是为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建立的一种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一项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更重视公平,这与作为金融企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的营利经营动机直觉上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确认识其社会管理功能,主观上对其参与新农合业务存在抵触心理。另外,国内保险市场良莠不齐,少部分保险机构为争抢健康保险市场份额而恶性竞争、相互诋毁、夸大宣传和推诿赔付的短视行为,使部分干部、群众也对其声誉褒贬有加、毁誉参半,这使商业保险公司想要参与新农合业务并非易事。另一方面,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制度主要实行基金管理型参与模式,缴费及补偿水平都由地方政府确定,而需方垄断的态势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与政府协商管理费用及双方权责事宜时明显处于弱势,营利空间受到挤压。参与新农合的商业保险公司在具体运行中较难实现盈余,通常只能保本经营,甚至一些商业保险公司还要补贴很多管理费用,加之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新农合业务附加利益,如市场知名度的提升等,其实现需要较长时间,且受制于多种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商业保险公司继续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与持续性。目前,全国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的商业保险公司从开始的7家已缩减至3家大型公司。

(二)既得利益者的抵触与原经办人员的分流问题困扰政府决策: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最大的困扰和阻力来自既得利益的抵触和阻挠。由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主要参与的是补助支付业务(政府一般不能将属于行政监督、医疗机构监管的职能委托保险公司),也即医疗费用补助报销的审核业务,对既得利益者——经办机构的费用审核人员来说,可以是其自由裁量权发挥到极致或私下权力运用最大的地方,而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则拿走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与权力,切断了他们与不正当医疗机构间摆不上桌面的东西,自然就会受到强烈抵触。而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必然导致原经办人员的转岗、分流问题,则是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第二大阻力。由于政府担心转岗分流人员安置不好会出现内部不稳定、群体上访和矛盾集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虽有想法但推动乏力,存在裹足不前、瞻前顾后、不愿涉及等顾虑。此外,不少地方的卫生部门,由于缺乏对“洛阳模式”的了解,也担心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服务后会失去或削弱对新农合制度的控制能力,而心存顾忌。

(三)存在定点医疗机构不配合或消极应对的情况:

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过程中,遭遇到的另一个重要困难是与定点医院的合作,其参与新农合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点医疗机构能否配合。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医院与商业保险公司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实体,二者间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双方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关系。在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与医疗机构诱导需求、住院和保内药品、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不高不无关系。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农民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等起着重要作用,而商业保险公司则难以介入到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之中,无法控制和约束违规定点医院的医疗行为和趋利动机,进而难以控制新农合基金的支出风险。由于作为新农合监管者的卫生部门有时会采取姑息的态度,即使处罚也是内部处理等原因,在商业保险公司遏制以上这些不正当行为时,自然就会引发定点医疗机构的抵触和不配合态度,进而阻碍其工作的深入开展。[4]

(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的基础条件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卫生统计工作一直未能全面建立,一些地区缺乏详实的统计数据积累,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委托管理费率厘定缺少科学数据支持,有时存在盲目决策和拍脑瓜确定费用问题。基础条件薄弱还表现在农村医疗资源的欠缺。在部分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差,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医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药品市场混乱,这使商业保险公司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难度加大,对医药费上涨过快等现象不能及时遏制。[5]而对于缺少农村机构网点的公司来说,新辟市场需要机构建设、人员招聘培训等较大的投入,加上新农合筹资水平低、筹资成本高,使得其参与新农合面对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六、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的完善措施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提供政策法律支持:

我国相关政策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新农合业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对于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新农合业务十分重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的明确要求,针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运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困难,国家卫计委、财政、保监会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联合制定完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有关制度和规定。通过政策法规建设,一是使新农合制度的管理、监督有法可依,并规范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服务的基本准入条件、资格获取形式、参与服务方式、服务经营行为,明确违规惩处的条款,以保证管理服务的稳定到位及新农合基金的安全,为商业保险公司推进这项业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确定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和参合农民三者之间各自的地位与法律关系,强调政府在其中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6]三是出台相关减免税收及费用补贴政策来调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积极性。

(二)取得地方党委政府支持,是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成败的前提:

参与新农合业务之前,商业保险公司必须通过积极汇报和促请主管领导实地考察来使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能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有一个全新的、客观的、正确认识,力争得到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离开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要想取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其二,必须得到卫生、财政、审计等政府工作部门的支持、帮助与配合,不然实际运作起来肯定会处处制肘、事事不顺和效率低下。其三,商业保险公司必须按照政府委托事项、委托服务内容,摆正位置,弄清以上各方的工作关系和职业角色,通过积极汇报、建言献策,加强部门沟通与协调,形成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并以诚实守信的履约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为全体参合农民提供公平的均质化服务。其四,借鉴郑州、洛阳两地的做法,妥善做好原经办人员的转岗分流问题,保证新农合工作不受影响。

如果没有时任省委常委、洛阳市委连维良书记、郭洪昌市长的高度重视、亲自指导、精心设计和大力推动,没有市委常委吴中阳常务副市长、高凌芝主管副市长的组织协调,没有卫生、财政、审计、人事等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中国人寿洛阳分公司的通力配合和积极努力,没有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保监局领导身临基层的多次悉心指导,“洛阳模式”注定不会成功,也肯定不可能作为范例向全国进行推广。

(三)谈判商定服务协议,为参与新农合业务奠定坚实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政府在与商业保险公司谈判商定服务协议时,一是要根据委托服务的内容、业务量及其潜在增长情况,结合人力成本、运行成本、固定资产投入(如设备、职场装修、档案库等投入)等的测算数据,合理确定委托管理费用,并视社会成本变化情况对该费用实行动态管理,不能一成不变。二是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具体违约责任,并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和财务数据、支付凭证、会计账册、参合档案等移交制度,以使新农合制度运行不会因商业保险公司的违约和中途退出而受到任何影响。特别是要对服务的内容、质量标准、服务网点及体系建设、人员选用及其政策业务培训、信息化管理、基金管理、财务与会计制度、凭证档案管理,以及未尽事项明确、争议解决途径、协议有效期等都要按照规范的格式协议进行具体约定。三是政府也要综合平衡降低行政成本与购买高质量管理、高素质人才服务的关系。不能单纯以降低行政成本为主要目的,不考虑商业保险公司的基本运行成本。商业保险公司也不能为争取参与新农合业务,而恶性竞争,相互打压,以极低的委托管理费率屈从政府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业务的长远发展和新农合制度的平稳运行。两者最佳的平衡点就是政府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有效的医疗保障,而不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差的服务。

(四)加强商业保险公司能力建设,更好地适应新农合制度发展的需要:

商务合同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业务外包;承包管理

新疆哈密石油基地三塘湖物业管理中心和三家承包商服务公司共同为三塘湖生活基地提供物业管理和服务。在业务外包后的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开展具体服务工作时物业管理中心和承包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承包商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着物业管理中心的服务质量,影响着前线将士的稳定。如何让承包商发挥最大效应,最好的完成任务,如何在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时加强对承包商的服务,物业管理中心与承包商在工作磨合和相互适应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探索出了一些规律、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强化合作

如何帮助承包商统一员工认识、明确各自职责,尽快转换角色,做好自己分内工作成了中心首要解决的问题。在用工甲乙方关系改变后,这些人对原单位产生怀疑、幽怨,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现象,出现了不服从管理,安全工作、服务质量有滑坡现象。为此支部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承包商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召开承包商员工大会,开展形势任务宣讲教育,进行人员培训,让他们明白虽然用工性质发生了变化,但中心和他们的工作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目标一致、任务一致、服务对象一致,中心还会关心他们的工资按时发放、安全管理等问题,通过反复交流、多次讲解,基本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和担心,统一了认识,使他们明白了甲乙方关系的各自职责,不同工分,从而加强了合作,密切了相互配合。

二、统一标准、执行制度、强化考核

由于承包商整体管理有其特色,但也存在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员工队伍管理、现场管理、基础资料等不足现象,存在标准不统一、执行力不强,突击应付检查、考核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问题,中心没有武断的检查、考核、扣款,而是深入现场,了解原因、查找问题,发现中心原来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各类记录等成了中心和承包商之间的“夹生饭”,中心原来的工作标准已经不完全适合承包商的具体管理、操作了。如何统一标准,执行制度。为此,中心反复召开承包商管理人员座谈会,就工作标准、制度执行进行深度沟通,引导教育、辅导,让他们学习、领悟中心原有的工作标准、设备操作规程,使他们领会贯通、消化吸收,将中心多年以来积累的成熟的、稳定的、科学的工作标准、操作规程转化承包商工作的制度、标准、流程,进行全员宣贯、培训、执行。中心对承包商扶上马送一程的做法,既使承包商尽快进入服务角色,胜任具体工作,也使中心各项业务工作标准稳步推进,保证了服务质量,在外包后没有出现明显下降,更是得到了前线单位、员工的认可和赞扬,也使监督考核有了统一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合同考核细则,使承包商心悦口服,改变了承包商被动考核局面,使承包商的各项工作做到了“有法必依”、中心监督考核做到了“执法必严”的双赢局面、良性循环。

三、统一管理、规范现场、强化服务

业务外包后,在日常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工作现场“三好五S”不能执行到位,甚至出现工作现场混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中心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如何规范承包商工作现场管理,如何帮助承包商理顺内部管理也成了中心服务承包商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为此,中心加大对承包商管理人员的“传帮带”工作,从承包队伍人员结构、工作分工等方面分析,就内部管理如何分层、岗位如何设置、职责如何划分等向承包商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承包商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内部管理体系,落实自己内部人员分工情况,使业务外包整体工作运行平稳、有序,并力求合理、科学。在内部管理规范化、岗位分工明确化以后,中心党支部立即安排党员骨干带领承包商管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就如何规范现场安全、施工作业和服务质量进行言传身教,使现场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做到“三好五S”,服务承包商管理,提高了承包商的现场服务水平,保障了中心整体服务水平。

四、统一思想、引领文化、强化认同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统一、规范、强化,承包商总体工作明显提升,服务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新的问题。如:承包商之间的协作配合矛盾,承包商管理人员与员工的矛盾,承包商内部员工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不仅影响着承包商之间团结、内部管理,而且影响到中心的服务质量,严重的矛盾激化,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如何统一思想,引领不同文化,强化承包商之间、内部的认同,又成了中心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课题。为此,中心召开支委会议研究制定对策。针对具体事情,开展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活动,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引领文化,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优势,逐步理顺承包商之间关系,使各承包商都明白、理解大家是利益共同体、目标共同体,都是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认可吐哈石油文化的同呼吸、共命运、同风险、共收益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化理念,统一哈密物业管理公司“真情服务、创造感动”的服务理念,逐渐理顺内外部等诸多关系,将承包商工作作用最大化、及时化、共享化。业务外包以来,由于承包商管理还没完全适应石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考核,在管理、制度、标准、流程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也没有党组织、工会组织、青工委,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员工思想动态管理缺失,员工一些合法权益、合理诉求无法得到保障、满足。而这些不足和缺失直接影响到承包商队伍稳定、员工团结协助,进而严重影响、制约中心服务前线、保障生产的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就是要结合实际,服务全局,承包商工作与中心工作目标一致、任务一致、服务对象一致,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需要增加服务承包商内容。为此,中心在对承包商进行监督、检查、考核、指导的基础上,结合支部开展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工作,拓展内涵,增加服务内容,增加服务承包商这一项,使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更具生命力、创造力,只要中心与承包商做到两心合一服务前线,就能争创佳绩助推发展。实践证明,服务承包商就是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承包商就是服务自己,服务承包就是保障中心安全、保障中心经营、保障中心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在检查、监督、指导、考核的基础上,加强服务,将所有这些管理措施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就是对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就是保障中心工作。

【参考文献】

[1]衣芳、王爱玲,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论析[J].学习论坛,2005.12.

商务合同管理制度范文5

战略管理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对美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美国制造业兴盛局面不再,面对这一困境,美国业界以及理论界,对亚洲崛起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形势以及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其自身制造业发展模式及管理方式进行反思,提出诸多改革措施,这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制造业领域的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包括计算机集成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等策略方法,从而提高其制造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成为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促进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和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ManufacturingTechnology,AMT)的应用。美国诸多企业在集团管控、组织运营、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极大的促进了企业低成本、快速规模化的提高竞争能力,总结美国制造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战略的运用。创新是电子商务战略的核心思想,体现着社会化生产、全球化运营、信息化管控的生态价值链构造。纺织品企业具有传统制造企业的模式特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要对其生产制造进行整合,以实现传统领域制造企业的现代化管理[3]。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思想早已体现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制造企业的变革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业务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了重大更新,实践表明,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成本、服务质量、客户关系、销售模式等多方面的管理水平。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一是重视行业需求与电子商务战略的运用,根据行业特征,围绕行业企业发展,制订和导入相应电子商务战略,是促进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二是重视战略的评价管理,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是否有效,就要对战略计划的实施进行及时的评估,并且对战略进行持续优化;三是重视战略计划的实施控制,战略计划要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结合企业资源和日常管理,突出其地位和作用,对企业经营实施有效管控;四是重视经营环境的变化,战略计划的实施,应以当前经营环境为依据,2007年以来的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态势,行业受到一定程度冲击,纺织品企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需要影响和调整企业的战略。

二、纺织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内容

(一)对生产的支撑

纺织品企业具有良好的生产管理传统优势,在工艺、设备、操作、现场、安全、仓储等方面形成技术和管理优势,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电子商务战略对于提升管理水平有很大帮助,特别对于当前成本增长较快的外部环境,在加强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十分重要。纺织品企业传统生产模式下,产品品种多、产品批量变化大、产品质量控制不稳定,虽然中国纺织品企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其中相对于人力成本优势,战略管理和现代化方面还有薄弱环节。例如在棉纺产品生产中,为了及时生产合格产品,就必须加强库存的监控,一旦库存降低就要及时组织订货,以保证不间断生产,但是存在库存占用较高,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电子商务及战略管理的开展,就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在生产周期、库存管理方面建立及时联系,通过完善生产运作方式来提高管理效能。调查发现,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这些词汇如今已经融入到整个纺织品行业,得到企业的广泛应用,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路径。“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佳ERP应用奖”的真维斯国际集团在这方面,成为行业的典范,公司将电子商务战略提升到影响公司发展的高度,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将生产制造与市场端有效联结,实现对各项业务的覆盖,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市场信息的变化会及时影响企业生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顾客需求拉动生产方式,基于电子商务,将生产和消费者联系一起,使得市场信息及时传递,从而有利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由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转变为柔性化生;二是缩短生产与研发周期,提高信息和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三是减少企业库存,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构造,体现战略管理的作用,零库存成为现代纺织品企业的目标;四是企业价值链的实现,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现最优的原材料、技术、资本,能够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对加工的协作

电子商务战略的运用,促进了纺织品企业业务系统的构造,使得贸易与加工制造有机整合起来,可以根据订单和市场变化来安排生产,特别加强了业务协同的效果,从而使得资源共享、生产运作优势发挥。战略管理使得纺织品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分享市场资源,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能够促进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内资金的运用,为各单位资金流的稳定提供保障;能够促进产能平衡,对各加工中心的产能进行综合平衡,实现跨厂的协同生产,追求各个生产机组的满负荷运转,提高生产效率。

(三)社会资源整合

电子商务战略促进纺织品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利于纺织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优势。电子商务战略管理能够有效促进纺织品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全球市场化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难以完成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更难依靠自身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有效的组织和计划,一定程度上要求企业把经营过程中的各有关方面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企业付出成本与收益间比例更加合理。

(四)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

客户需求成为引导纺织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电子商务战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客户服务水平,对纺织品行业和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借助电子商务,对战略客户开展大客户通道服务,在系统内,实现区域数据的共享和交互,实现区域内业务深度协同,大客户可以在电子商务系统中享受个性化服务,例如接收企业实时生产信息,及时对订单进行跟踪和控制,及时对生产进行有效影响,企业可以及时对客户需求进行响应,有效控制库存和交货工期。推进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变过去的传统管理为一对一的单独客户管理,不再停留在合同进度查询、合同文本打印、财务收付款管理,而是从战略高度去考虑客户的生产进度,订货与生产加工结合,保证供应基础上实现成本最大控制,最求供应链环节的与优化和构造,甚至结合市场对客户提出建议,全方位的业务协同,提高了制造业务的敏捷度。

三、纺织品公司电子商务战略管理效应

(一)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商务效应

电子商务战略管理提升了纺织品公司的商务效应,能够建立完善的系统商务服务方案,从采购供应到生产仓储和物流,提供客户完整的服务方案,提高客户的服务感知。依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服务解决方案,并且与客户的内部流程紧密集合,整合不同类型合同的跟踪方式,优化业务流程管理,提高对合同制定过程以及合同材料生产过程的进度跟踪程度。在客户订货分析、采购计划管理、合同跟踪管理、财务结算信息等方面实现良好商务服务效应。

(二)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物流效应

纺织品公司、物流公司和用户三方即时互动,在货物通知管理、货物全程跟踪、货物装运管理、货物库存管理、厂内入库管理、厂内出库管理、厂内库存管理实现业务协同和系统管理。电子商务战略管理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客户和企业的业务紧密关联,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一体化管理,从仓储、运输到产品交付,将独立和分散的业务进行重新组织,围绕经营目标和经营实效进行整合,从而实现物流的便捷和互动。

(三)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结算效应

借助电子商务战略,纺织品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自助支付、票据核对、选择开票、自动核账、业务稽核、成本管控等功能,加入系统的客户同样可以利用系统进行提货付款、网上支付、票据管理和成本控制,这样促进了客户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通过财务管理业务与生产业务的结合,与客户订单的统一,降低了管理成本,加强了双方的商务协同运作,方便客户的采购业务管理,节省大量人力,缩短财务周期。

(四)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的服务效应

商务合同管理制度范文6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营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要实现高效控制税务风险的目的,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税务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税务成本,保障银行的经济利益;第二,税务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税收管理的风险,避免银行因为违反了税收制度的规定带来的声誉风险和资金损失;第三,商业银行业对税务运作进行严格的管控,可以营造良好、安全的经营发展环境,保障银行依法经营,以此促进银行长久有序的发展,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内容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税务事项的处理方式与税收法规存在差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缺乏税务风险管控意识,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税务政策不够清晰,税收制度有待优化,税务机关执法的规范性不强,执行尺度也有差异,商业银行无法准确把控税务风险;三是商业银行内部从事税务管理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税务人员缺乏风险敏感度,对税务风险感知能力差;四是商业银行业务繁杂,风险点多,管理难度大,系统在处理税务事项方面自动化程度较低。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明确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容,是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在经营业务管理范围内,从税务控制、决策以及银行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对税务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地避开税务风险,节约税款,降低税务成本,保障经济利益。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银行信息、常规、投资、筹资、战略目标以及运营管理等,在各项管理中,识别评估银行可能会发生的税务风险,通过研究分析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和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税务成本,提升经济收益。

(三)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

1.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总系统的设计

商业银行为了将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可基于税务管理流程设计科学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总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风险目标设定、风险内部环境研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活动、风险对应解决、风险监督反馈机制以及风险信息共享与交流等多个环节的设计。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在设立过程中,需要考虑战略、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子系统等几个环节的设计。通过综合分析和运用总系统与子系统,设计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及时采取应对风险的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

2.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商业银行既要设计税务风险管理总系统,同时也要研究设计子系统。目前,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风险战略子系统和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

一是风险战略子系统的设计。风险战略子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明确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决策,围绕税务风险总系统的设计方案,来设计风险战略子系统的管理方式,达到精准的目的。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需要对投资环节、筹资环节以及收益分配环节等环节进行设计。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对税务风险识别、管理监督、评价应对等体系进行设计,通过这些体系对税务风险子系统进行全面研究评价,科学构建系统的整体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的设计。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在总系统的设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展开设计,达到实现日常精准控制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目的。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需要对银行与税务关系环节、纳税申报环节、会计核算环节等多个环节进行设计,通过对日常管理的多个环节的风险控制以达到有效控制企业日常税务风险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往往都会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可能会忽略了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商业银行在经营阶段,缺少一定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乏标准化、流程化。因此,商业银行在没有得到成熟、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很难实现完全的风险预防和管控,这将导致税务风险管控无法在内部持续有效地开展,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发展,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隐患。

(二)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环境不成熟

对商业银行来说,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非常重要,银行想要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良好的动态化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想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必须要有成熟且稳定的内部与外部控制环境作为保障。很多商业银行在成立之时,都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稳定的内、外部控制环境,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提高对税务风险管控的重视,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与方针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管控责任未得到真正落实,导致银行员工对税务风险控制观念及意识不强,税务风险管控文化没有得到积极发扬,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难以建成和持续。

(三)税务风险评价及预警指标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预警指标没有统一标准,相关机制不健全。有的商业银行没有税务风险评价相关方面的经验,尚在探索阶段;有的商业银行虽然有了一些经验基础,但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分析中,依然缺乏系统的方法和专业的税务人员;有的商业银行没有结合实际经营和行业发展现状,调整评价标准和指标,仅凭借历史经验和非专业的兼职财务人员来完成税务风险的各项管控。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税务风险评价与预警工作具有随意性,同时存在很大的差别性,这不仅影响税务风险的长期管控效果,还会导致银行行业的不稳定发展。

(四)税务风险数据内部沟通机制不流畅

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全面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很少相互交流沟通,部门工作职责相互独立,部门人员各司其职。这种模式下,税务风险数据在银行内部无法有效的传送和交流,给税务风险全面内控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限制。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繁多,上中下层级复杂,分支机构设立广泛,税务风险数据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量都是巨大的,如果缺乏及时的传送的交流,出现风险的概率也是成倍增加的,因此,想要把控税务风险,必须要高度重视银行中税务风险数据在内部能够交流通畅。

(五)未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和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管理者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经验和意识,银行内部未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方案来处理临时和非临时发生的税务风险,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来控制银行经营管理不同环节中发生的税务风险,包括运营过程中、会计核算、税务计算、纳税申报、战略重大决策等各个环节,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对解决税务风险,以及管理控制税务风险困难重重。

四、完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要想有效的防范税务风险,避免商业信誉和资金利益发生损失,必须要结合行业的发展特性以及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首先,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业务部门及工作人员与银行内部运营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的联系,加强银行与税务管理机关之间联系的密切性,能够及时地获取最新信息。

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监督体系,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控制与系统运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具体能够实施的税务风险控制手段:其一,重视商业银行日常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税务风险控制;其二,加强商业银行各项涉税业务、各项税款的核算缴纳的风险控制;其三,强化商业银行管理与控制常规纳税申报,加强审查与管理保存备查材料,加强评估和分析纳税申报与税金核缴过程中隐含的风险;其四,重视商业银行税务筹划,减少税务成本,最大化减少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商业银行想要构建稳定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上,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保障,所以必须要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内控环境。

一是商业银行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开展涉税风险知识宣传,大力倡导税务管理的文化理念,加强员工的税务风险教育,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预防理念和能力,保障银行税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结合自身业务特征、发展需求、实际情况以及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管理岗位,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并明确税务管理部门职责,制定每个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三是商业银行在设置税务管理岗位,安排税务管理人员后,应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着重培养多能化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提高判定银行税务风险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制定高效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机制。

四是商业银行应设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与奖惩激励规定,以此来规范和激励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行为。

(三)加强税务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统一的税务风险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预警指标,能够保障税务风险的长期管控效果,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税务风险自评估工作,先是识别税务风险,再是通过各种评估方法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评估风险的大小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发现税务事项处理偏差,并做出相应调整,降低因偏差导致的税务风险带来的经营成本和税务成本。

二是商业银行应依据主管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标准,结合自身的经营发展及税务风险管理需求,制定符合自身税务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价指标、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计量公式,制定税务风险预警指标和预警机制。

(四)畅通税务风险信息的内部沟通机制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立广泛、上中下层级复杂、经营业务品种繁多,税务风险数据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量都是巨大的,因此,想要把控税务风险,必须要高度重视银行中税务风险数据的流畅沟通。

一是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和主管税务机关之间密切联系和积极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税收政策,及时在内部做出应对措施。

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同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秀税务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弥补自身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完善自身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各个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多项沟通,税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共享税务方面有关信息,明确部门税务管理人员的税务风险职责和权利义务,防止发生税务风险产生后无法追查风险源头,以及工作人员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四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税务风险控制多功能化,利用其他措施提升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及效率,监督部门应加强税务风险内控管理监督和检查力度。

(五)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和控制体系

一是商业银行处理临时发生的税务风险,应提前制定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应对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风险接受。商业银行如果认为风险影响不大,在其承受范围内,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其二,风险降低。商业银行可以减少可能造成风险发生的因素,达到风险把控;其三,风险转移。商业银行可以把自己承担的税务风险部分或全部转移到其他的主体上;其四,风险规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重组合并、终止业务等方式,减轻后期的损失,将风险转变为发展机遇。二是商业银行在对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后,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其一,将风险控制与银行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其二,银行需建立内部运营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控制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税务风险;其三,银行需建立税务方面的日常管理系统,包括会计核算、税务计算、税款申报缴纳以及与税务机关关系等体系,以降低风险。

上一篇柳叶儿

下一篇雷锋日记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