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报道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报道稿

新闻报道稿范文1

2010年出现了香瓜致人生病的新闻。食品药品管理局在暂停果蔬生产及分销商德尔蒙特公司(del monte)进口危地马拉生产的香瓜后被该公司告到法院,这是媒体第一次广泛报道政府调查食品致病引起的法律纠纷。

首次发表在2010年9月的《华盛顿邮报》及其网站上的深度报道是由两位在危地马拉旅游的通讯员所写,但这两位作者布兰登·库埃斯特(brandon quester)和塔林·门托(tarryn mento)并非《华盛顿邮报》记者而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新闻学院的研究生。2009年夏天,两人参加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新闻21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性报道工程(news 21),这个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等5所大学的25名学生记者参与的活动得到基金会的资助,也得到凤凰城克朗凯特新闻学院的数字新闻编辑室和位于大学城的马里兰大学菲利普玛瑞新闻学院(philip merrill)的专业编辑和记者队伍的指导。

20多名学生记者总共写出了几十篇的报道,制作了互动性的图表、照片集、视频、可搜索的数据库。这些都显示美国食品安全体系漏洞百出、资金不足、应对失当,不能防止食品携带病菌每年侵害千百万美国人,造成数千人死亡和数万人住院治疗的恶果。

参与新闻21工程的学生除了有机会从事专业水平的调查性新闻报道,还获得了发表文章的机会,并在面向全国观众的新闻媒体上赢得名声。除了《华盛顿邮报》和微软新闻网之外,他们的新闻报道还出现在公民正义中心网站、我观察新闻(iwatch news)和若干其他新闻网站以及该工程自己的多媒体网站foodsafety.news21.com。这些报道还被其他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转载,门托和库埃斯特还接受了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公司(npr)的采访。

发表这篇报道和新闻21工程其他成员文章的媒体,在自身资源萎缩的情况下能为自己的受众提供影响每个人的重大问题的可靠的深度报道。没有人能像这些学生记者和六七个指导编辑那样,对单一调查课题进行如此深入的采访报道。

在《华盛顿邮报》工作的多年里,我负责编辑稿件并领导了美国许多最优秀、最有经验的记者,其中包括很多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撰写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和编辑,我根本无法想象在如此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上会与学生记者一起工作,也从来没有预料到他们的作品竟然可以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那上面的大部分报道都是该报庞大的采编队伍写出来的。

但是,这些学生记者都非常聪明、能干,是各自学校的佼佼者,像我和其他上年纪的同事一样接受过多媒体、印刷品、摄影、视频、网络等训练。大部分学生曾经在大学里参加过其他雄心勃勃的报道课题,在大学新闻网站或当地报纸、电台、网站上做过极具专业水平的新闻报道。在我看来,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他们胸中有火一般的激情。他们渴望做问责性报道,看到了成长中见证的数字革命和为新闻业提供的无限机会和影响,在写作或报道时,无论使用照片还是视频,都没有任何困难。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们能精力充沛地连续工作很长时间。

作为穿梭于两个新闻编辑室的顾问编辑,我认识到做这种人命关天的话题的问责性新闻报道和我在《华盛顿邮报》工作时同样重要,而且做得同样好。我也意识到陷入困境的传统新闻机构现在愿意更乐意、更迫切地使用包括大学在内的非赢利机构生产的可靠新闻,这对它们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用更少的员工为其受众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新闻。

《华盛顿邮报》及其网站发表了新闻21工程的6篇报道,该报负责健康、科学和环境的编辑克劳迪娅·汤森德(claudia townsend)说新闻21工程的报道“非常好、很全面”,学生记者对话题非常了解,编辑过程中也表现得很专业。微软新闻网卫生版编辑林达·达尔斯托姆(linda dahlstrom)说:“新闻21的学生深入调查了影响每个人的餐桌安全议题,他们认真和勇敢的深度报道将对微软新闻网的读者产生直接影响。”

食品安全报道工程是十多个参与的大学进行的有6年历史的新闻21夏季创新性问责性新闻工程课程的一部分。总部在克朗凯特新闻学院,而且得到卡耐基基金会和耐特基金会的资助。

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21工程,是由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新闻编辑室2010年夏天组织11所大学的学生进行的对美国交通安全的调查。23篇报道中的许多被《华盛顿邮报》、《亚利桑那共和报》、微软新闻网、雅虎新闻和公民正义中心网等媒体发表。

实际上,新闻21工程是一群立足职业的大学新闻学院发起的弥补报纸和电视等新闻人员缩减留下的报道空缺而生产地方性、区域性甚至全国性新闻运动的一部分。大学加入到这些媒体和其他非营利性新闻提供者中间,能讲授和生产有助于学生和所在社区的新闻报道,正如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既能培训未来的医生也能提供医疗服务一样。

在克朗凯特新闻学院,学生参加到除了美联社和报业出版商麦克拉齐公司(mcclatchy)等媒体外的州首府(凤凰城)和华盛顿特区的克朗凯特新闻服务机构,为亚利桑那州30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服务。

与此类似,马里兰菲利普玛瑞新闻学院通过学生为主的大学城、华盛顿和州首府安纳波利斯的新闻机构为本州报纸和电视台及其网站提供新闻和视频。有些报道也出现在面向全国的麦克拉齐新闻公司的报纸网站上。

西北大学的麦迪尔新闻学院(medill school)在华盛顿和芝加哥有新闻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纽约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都在纽约市各区有学生为主的新闻部和博客群。南加州大学安南堡新闻学院进行新闻报道实验,从数字洛杉矶新闻网站到报道加州卫生议题。在有些学校,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也在当地专业新闻媒体工作。

佛罗里达州国际大学和《迈阿密论坛报》、《棕榈滩邮报》、《南佛罗里达太阳哨兵报》新闻部合作。在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波士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美利坚大学等,都存在一些涉及学生记者的调查性报道工程与地方性、全国性印刷媒体及广播媒体合作。

很多此类项目都得到新闻学院的经验丰富的专业记者和老师的指导。它们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基础设施,还得到基金会和其他捐款者的资助。学生常常从他们的工作中获得学分,虽然有时候是课外活动、研究生助教或实习项目,可能有报酬也可能没有报酬。

就新闻21工程而言,我的参与是在克朗凯特新闻学院开设了当年调查性报道话题的春季学期远程讨论课。该工程挑选的学生利用这个远程研讨课的机会做调查,去采访专家,确定工程主题和报道思路。到了夏季,就在新闻编辑室开始报道、摄影、视频、数字图画、网站等各项工作。

在与学生记者和学院编辑一起进行食品安全项目的近8个月时间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在进行调查和报道时的团队合作精神,像专家一样对所调查话题的了解,以及制作照片、视频和其他在报道中增加的多媒体内容的熟练程度。他们从相互之间学到的东西或许和从编辑和多媒体专家等学校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同样多。此外,他们的热情和干劲、决心和成熟、使命感和正义感、以及熟练的数字技术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的工作作风和新闻报道写作方式,与我在《华盛顿邮报》新闻编辑室时期待的最好记者和编辑没有两样。

塔林·门托在博客中解释了感染沙门氏菌的报道面临的挑战,“除了调查食品安全外,该工程实际上使我们充分理解记者进行调查的整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未来十年,耐特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和亚利桑那州,都将资助新闻21工程。从全美各大新闻学院选拔的学生将有资格参与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春季和夏季新闻编辑室的工作。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调查性报道记者和《巴尔的摩太阳报》、《费城问询者报》前任编辑比尔·马里莫(bill marimow)也加入克朗凯特新闻学院,并将担任新闻21新闻编辑室的执行

马里莫说,他想帮助新闻21工程的记者“在数字时代学习使用新闻业的经典工具”,“告诉读者全民性议题以及管理的重要性。”

新闻报道稿范文2

[关键词]议程设置 高考 新闻

1963年,伯纳德・科恩(Bernard Cohen)提出了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这清楚地指出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和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高考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重要性及公正性长期以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高考新闻的报道通常都受到读者的重视。高考报道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高考的报道,除了强调新闻性,更要追求议程设置上的指导性,充分考虑其社会效果。本文试图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系统、全面、定量地对上海《新闻晚报》2010年1月至8月的高考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寻《新闻晚报》关于“高考”这一重要民生新闻话题在议程设置方面的情况,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对如何改进高考新闻报道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显明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方法。”[1]台湾传媒学者王石番进一步指出,传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检视传播内容本质、探究内容表现的形式、分析传播来源的特质、厘测受众的特征及验证传播内容的效果等五种类型的研究上。[2]

本研究以上海《新闻晚报》为目标媒体。在选择目标媒体时综合考虑了报纸本身的受众定位及其教育新闻报道的特色。作为都市晚报的代表之一,《新闻晚报》的定位为“最有用的新闻,最好看的报纸”,受众面较广;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上,该报每日都预留了1-2个教育专版,每周还附赠《升学专刊》,是各类都市报中为数不多重视教育新闻的报纸。

本研究选取了2010年1月至8月为研究时段,以保证样本在时间上有连贯性,能更为准确地反映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分析单位的界定是,上述报纸在选定时间内以高考为主要议题的新闻报道,包括各类新闻文体。要求整篇报道以高考为新闻价值的落点,不包括仅提及“高考”字样的内容。由于本文集中反映上海普通高等学校录取考试,因此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的高考相关新闻不纳入采样,三校生高考、国外留学等亦不予以研究。同时,本研究亦不考察新闻照片与图表。

在参考过去的相关研究基础上,[3]依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本研究内容分析部分的主要类目包括:

1.议题内容

(1)考试信息:包括考纲公布,考试、阅卷形式,考试题型和难易情况,及其他一切与考试相关的信息。(2)招生信息:包括招生政策、高招咨询会、招生名额、专业及新增专业目录、录取分数线等。(3)志愿填报:包括志愿填报辅导参考。(4)应试方法:包括考场注意事项、各科目考试特点分析、解题方法等。(5)心理指导:帮助考生调整考前、考后心态,提醒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考试、前途等。(6)高考动态:包括考试期间的动态新闻,现场采写的趣闻,考风考纪情况等。(7)其他:包括考生的营养需求,考试期间天气状况预测,高考过来人的回忆录、随感等。

2.消息来源

(1)官方(教育考试院、教育局、教委)(2)高校招生办(3)中学一线教师(4)专家(5)高考过来人(6)心理咨询师(7)家长(8)考生(9)其他:记者亲历、交警、气象部门或者无来源

3.报道版面

(1)今日报摘(2)头版(3)夜上海(4)现场(5)看点(6)美文(7)截稿(8)民生(教育版)(9)综合(10)国内(11)要闻(12)特刊(13)互动周刊(14)健康周刊(15)升学周刊

4.报道篇幅

(1)200字以下(2)200-800字(3)800-1500字(4)1500-2500字(5)2500字以上

二、研究的主要数据分析

1.总量分布

据统计,《新闻晚报》1月至8月间关于高考议题的报道总数为169篇,具体数量分布如图(表一)。

研究发现,高考报道自1-2月零星几篇,到3月、4月、5月份的平均30篇左右,在高考月达到最高峰56篇,而随着7月、8月阅卷、录取工作的完成,报道也随之降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由此可见,越接近重要时间结点(每年的6月7日高考开考日及之后的成绩公布日),高考相关报道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2.高考新闻议题分布

具体分析各月的议题分布,可得知以下结果(表二~六)。

从上述各表可以看出,不同月份媒介所关注的热点并不相同。1-2月媒介议程设置主要为受众介绍高考相关信息(包括考试内容介绍及招生政策),以及所涉及科目的应试方法及复习技巧;3-5月份,媒介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志愿填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其他方面加大了报道的力度;6月是高考的关键月,媒介主要将目光集中在试卷的分析及考场情况的介绍,现场采访的考试新闻及考风考纪;考试前几天,对于考前突击冲刺的解题方法介绍及考前考后心理疏导也占据了较大的篇幅;7-8月作为录取的重要阶段,报道主要体现在为考生提供各类学校的招生信息,并提前为下一批考生提供相应的试卷分析及应试技巧。总之,媒介将主要议题控制在介绍考试动向(36.10%)、应试方法(20.71%)及志愿填报(10.65%)方面,各学校的招生信息及心理指导可看作是对以上议题的一种补充,其他一些诸如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方面只在特定几日才加以报道。

3.高考新闻消息来源分布

如表七显示,媒介在采集高考新闻时的信息来源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来自官方及中学一线教师的报道分别为39篇和40篇,占所有报道总量的23%和24%;而从专家、心理咨询师及高考过来人那里所获取的消息共计40篇,占报道总量的18%;最为关注高考的考生及家长被媒介忽略,两者仅占报道总量的3%和1%。

4.高考新闻版面分布

研究发现(见表八),高考新闻出现最多的两个版面分别是升学周刊(52.07%)和民生版(即教育版17.75%)。由于高考的重要性,《新闻晚报》还多次将相关新闻刊登在头版及看点版上,并推出了特别专刊(即高考特刊)。

5.高考新闻篇幅的分布

表九呈现的是高考新闻篇幅的分布。200-800字篇幅的新闻最多,共有60篇,其次为800-1500字篇幅的新闻,为48篇。消息类新闻文体的篇幅通常在200-800字之间,说明在新闻报道中消息占据绝对主体。2500字以上的新闻及200字以下的新闻数量相对较少,说明深度报道及资讯类报道在整个高考报道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表九)。

三、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根据前述研究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议程设置理论下媒体报道的高考新闻所呈现的冷热不均、轻重不一的特点,并就如何改善高考报道提出建议,以供媒体工作人员参考。

1.媒体介入期:重提前介入,轻传播效果

“介入”是一个有计划的主动行为,以往随机性高的高考报道是无所谓介入期的,考试期间有了新闻,媒体则加以报道。报道量稍微集中一些的便是高考前后的10天左右,带有明显的应时色彩。然而,近年《新闻晚报》较有特色的《升学周刊》早在1月份就将目光投向了高考,了高考专版,并连续几周集中解析高考志愿等各项政策,“硬生生”地将媒介介入时间提前了好几个月。此外,该报还邀请了多位专家、名师共同参与,举办了一系列的高考服务日、高考讲座等活动,并开通热线咨询电话。为了能让读者在填报志愿方面有所借鉴,《新闻晚报》集合了所有关于志愿方面的相关信息,出版了相应的《周刊丛书》。在高考前几周,还特地制作了《高考特刊》,集中火力加大报道规模。媒体的提前介入固然会让高考这一大选题的报道具有连贯性和规模性,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早一天介入意味着早一天为考生服务。然而,媒介的过早介入也可能适得其反。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过多的集中报道会让考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压力,提早地绷紧神经。紧张期持续的时间太长,往往会造成后劲不足。媒体的大量报道迫使家长及亲友将注意力过于集中于考生身上,这种无形的压力会对考生的复习及心理调节产生一定干扰。因此,对于媒介的介入期,并不是越早越好,而应当从其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介入时间。本文认为高考报道的介入期放在4月、5月较为妥当,这样既不会影响考生的正常复习节奏,又不会制造过于长久的紧张气氛。

2.议题内容及时间安排:重全面周到,轻实际影响

从上述报道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媒体在内容选择上已经比较全面。无论是考试动态还是应试方法,都尽可能详细报道。交通出行、饮食配餐、心理辅导、天气状况、考试装备等细节方面,在2010年的高考报道中都有所涉及。尽管选题的角度及报道的规模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媒介对于实际宣传效果方面的考量还不够。在某些报道中依然可以看见“炒冷饭”的现象发生。例如4月份的“重头戏”填志愿,《新闻晚报》连续刊载了《考试院专家传授填志愿秘籍》、《中学教师手把手教你填志愿》、《专家解答填报志愿疑惑》等多则雷同的报道,重复信息使已经被复习弄得焦头烂额的考生又增加了筛选信息的负担。

此外,议程设置的不合理之处还在于报道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例如6月份高考前几天,报纸依然在刊载应试方法,大谈各科的复习策略。虽然请来的都是名师,但复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积累的过程,根本没有什么两三天内冲刺的可能性,这样的文章其实对考生意义不大,有时可能还会打乱学生的复习进度,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在考试前一天告诉考生如何调节心理状态也不完全妥当。心理状态的调节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临考前来大谈心理压力,只会给读者造成一个假象:考生的心理问题很多。碰到敏感的考生,还可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对照症状后,原本轻微正常的心理问题可能也被放大,让考生开始自我怀疑,凭空增加了无力感。

3.信息来源不平衡:重名校专家,轻普通考生

在研究中发现,对于高考这一严肃话题而言,官方消息、中学一线教师及专家的观点最受媒介青睐。虽然这一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鉴于家长和考生在这一时期内的特殊地位,他们的声音和想法才是这段时期内最为真实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媒介对于他们的关注度可能过少。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报道各校的招生情况,其信息来源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媒介在报道时一般集中于对名校、热门专业的介绍,对于一般的普通大学则有所怠慢。能进入名校的考生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特长及兴趣做出较为理智的选择。媒介虽然不能做到各个学校各个专业面面俱报,但至少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普遍性的一两所进行报道,为大部分上不了名校的普通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

4.报道形式有所局限:重消息报道,轻深度评论

媒体对议程设置还体现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呈现方式上,如刊载版面的重要性、报道篇幅的长短及报道类型的差别,这些因素对于读者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前面研究可以得知,消息类报道在整个高考报道中占有绝对优势,而深度报道及评论类文章则寥寥无几。读者所需要获得的不仅是“想什么”,还有“怎么想”。从这一角度看,媒介在建构读者怎么想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

5.媒体舆论监督:重舆论宣传,轻实际报道

《新闻晚报》在2010年的高考报道中对于违规事件的报道、提醒类的报道数量也比往年有所增加,这些报道很好地体现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例如《考试院提醒防范四类招生诈骗》、《本市启动高招监督工作》、《启动电子眼全程监控考场》,都及时向公众报道了考试院对于严肃处理高考违规现象的决心。不过,对于考场内有无学生作弊行为,《新闻晚报》并没有做出相应通报。作为考生和家长都较为关注的考试公平性问题,无论是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媒介都应该做相应的报道。

注释:

[1][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转引自《空难报道之内容分析:一个危机处理的观点》,胡淑苓,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发表于中华传播学年会:2004(澳门)

[3]本研究类目参考:初晓晓:《〈新民晚报〉09年高考报道的议程设置》,《新闻世界》2009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高涵:《高考报道的新特点及问题》,《中国记者》2000年第8期

[2]鲍璐茜:《高考报道的三种声音》,《新闻实践》2005年第7期

[3]周明太:《“许霆案”的传媒议程设置分析――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为例》,《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新闻报道稿范文3

6月9日至7月19日,这段日子对于我来说是疲惫又快乐的。也是在这段日子里,我们摸清楚了大汗行宫的地形,和情况,这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胜地,集餐饮,住宿,观光于一体,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们擦亮了所有客房和餐厅的玻璃,拔掉了整个景区的枯草,铲除了所有建筑垃圾,我们跟着水工安水管,跟着电工做接线板,我们种花,我们扛水泥,我们不停的做着重复的工作,无聊疲惫,但是我们依然乐观,积极,同学们,团结一致,可能当时就算是天塌下来,我们也不会有丝毫的畏惧,因为,我们在一起。那个时候,我们唯一的娱乐项目就是每天晚上大家一起打牌,发泄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但是第二天,大家依然会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辛勤的工作中去。

正式分配岗位是在7月8号,我也正式的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名大汗行宫的讲解员,那一天的我是开心的还有一点小兴奋,又有一点小悲伤,同学们也都分到了不同的岗位,这意味着我们由于工作性质和时间的不同就不能经常在一起了,以后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我带了我生命里的第一批客人,我深深地受伤了。我背熟了所有的讲解词,用自认为十分生动的语言,讲解的时候,没有掌声没有喝彩,客人只是拍照,没有谁在听我,但是我还是把我所知道的全讲出来,送走客人之后,我彻底的灰心了,我突然觉得,我的工作很没有价值,我是真的受伤了,以至于好几天都无精打采,直到有一天,我带了一位长者,他是一位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老爷爷,在讲解的过程中,他会问我一些问题,我都耐心的为他解答,这使我对于讲解工作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讲解员是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要坚守岗位的,在坝上的风吹日晒雨淋下,我们的脸黑了,暴皮了,但却从未抱怨放弃。

一直努力一直坚持。7月19日一定是个好日子,大汗行宫正式开业了,那一天欢天喜地,从早晨五点钟忙到后半夜,我们帮保安检票,布置会场,去客房作床,去餐厅走菜,在会场带动现场气氛。总之忙了个底朝天,但是在那一天我们看见了好多明星,我们等到了景区步入了正轨。

是在7月26日那一天了,我成为了一名无证导游,我被安排到承德市的大汗行宫接待处往坝上带团,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把客人安全的带到大汗行宫,为他们安排食宿,为他们讲解宫殿区,陪他们到娱乐区玩,我主要的问题在于,我是一个路痴,我记不住路,以至于头两次带路的时侯走错路,直到第三次才顺利到达目的地,让我欣慰的是以后带团几乎是百发百中。

新闻报道稿范文4

内黄县是豫冀交界处的偏僻农业小县,相对新闻资源不多。如何做好县级新闻报道,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我谈几点体会,与兄弟县市同仁交流。

建立和稳定一支新闻报道队伍,解决好有人办事的问题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有人写稿,才能发稿,没有一支新闻报道队伍,新闻报道工作就无从谈起。内黄县委宣传部曾在1994年、1999年、2005年三次下发文件,制定加强新闻报道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乡镇、各委局必须建立3~5人的新闻报道组,并由宣传委员、党委秘书和办公室主任担任组长,规定宣传部新闻科不少于4~6人、广电局专抓外宣的不少于4~6人。各单位为报道组提供办公室、照相机、微机、报纸、电话等必要的设施和条件。宣传部每年举办1~2次通讯员培训班和以会代训,推荐和组织骨干通讯员参加省、市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通讯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壮大一支爱写作、爱吃苦、有能力的新闻报道队伍。

建立和完善一套奖惩制度,解决好有钱办事、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每年全县发稿有一个总目标,市级发多少、省级发多少、国家级发多少、一版头题发多少、长篇发多少,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并把这些任务分解到新闻科、广电局、乡镇和委局。然后制定奖惩制度,半年一通报,排名站队,年终奖惩,数量超额的怎么奖,完不成的怎么罚,宣传部制定了奖惩细则,各单位对通讯员也分解任务,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奖励,要奖得让那些不干事的人眼红;罚,要罚得那些干不成事的人心疼。钟声不灵政策灵,政策调动积极性。人的积极性是巨大的、无限的,只要奖惩分明,奖惩兑现,人的积极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十几年来,宣传部新闻科采取量化目标管理,实行“月评月奖”制度,几名同志较着劲地写稿、发稿,一直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加强新闻调度,调动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解决好新闻选题、多写稿、写好稿的问题

宣传部每季度召开一次新闻调度会,邀请县委办、政府办、广电局、乡镇委局的通讯组长参加,汇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上级党报的报道要点、报道特点、栏目要求,研究县内工业、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新闻亮点,选择题目、制定报道提纲,下发报道意见。调动新闻科、广电局和广大业余通讯员三个方面的积极性。新闻科的同志是新闻专干,全县的情况他们吃得透,上边的情况了解得多,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多上头题,多上大块,多上大报,解决好“优”的问题。广电局人员多,队伍整齐,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拿出专业水平,多上大台、多录制有影响的专题节目。调动广大业余通讯员的积极性。就是要形成“遍地开花”之势,解决好“多”的问题。宣传部每月印发一辑《内黄新闻外宣剪报》,把发表的新闻稿件收集起来,发给大家,以鼓舞全县新闻报道工作的士气。

攀亲联姻,与报社编辑记者交朋友,解决好有针对性地写稿和上报命中率的问题

办好一张报纸,不仅需要报社的一支编采队伍,重要的还要依靠广大通讯员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优质的、来自基层的新闻稿件。但是,基层通讯员往往弄不清报社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写好了也不知道发给哪些编辑、哪个版面,随便发过去,老是不见“响”。这就需要基层通讯员主动出击,加强同报社编辑记者的联系问题、沟通问题,攀亲联姻,同报社的编辑交朋友。几年来,我们采取的办法有:一是积极邀请报社记者到我们县采访,如利用春季的“二帝祭祖节”、秋季的“红枣文化节”,邀请一批记者参加,或者是县里有什么大的动作要发长篇稿件等,都请记者过来,让他们亲自感受县里的实际,了解基层,通讯员也好利用这些机会,增强同记者的感情。二是带领基层通讯员主动到报社送稿,与编辑记者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亲耳聆听编辑们对稿件的选题、角度、写法等技巧方面的教诲。这样一来二去,报社了解了基层,基层也了解了报社,写出的稿子,针对性也强了,命中率也高了,编辑们信任你了,还会经常给你吹风,向你约稿。

当然,要做好县级新闻报道工作,还有一些问题也必须解决好,比如怎样引起领导重视,取得领导支持的问题,如何克服经费不足,需要“借势”,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的问题等等。总之,要科学统筹,扬长避短,创造性地把新闻报道工作做好。

新闻报道稿范文5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去年全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情况和今年新闻报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11年广播电视宣传实现“三突破”

2011年,我们紧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办活县台,主攻市台、强攻省台、巧攻央台”的工作思路,加强宣传管理,提高引导水平,严密组织,精心策划,做到了主旋律响亮,主动仗漂亮。对内对外宣传结合紧密,对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广电台硬件建设实现新突破。2011年,我局投入60多万元资金对广播电视台的采、编、播设备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增添和更新了广电节目摄录和制作设备,建立非线编辑制作网、硬盘播出系统和上级新闻传输工作站,实现了播音、配音、制作、播出数字化和网络化,采、编、制播设备已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新闻制播效率和效果得到迅速提高。

2、新闻质量实现新突破。在确保每日新闻制播成功运转的基础上,我们十分重视新闻宣传质量的提高。局新闻宣传领导小组继续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宣传例会,把宣传策划贯穿于全年的每一个宣传战役和工作细节,新闻宣传做到了造势更有力度,节目更有看头,影响更为广泛。一是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准确、到位。紧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局台领导提前策划,采编人员全心投入,及时采访播出了大量当天新闻,当天新闻播出率达到播出总量的60%以上。二是围绕中心工作开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栏目。推出了《六城建设巡礼》、《提速增效,加快发展》、《聚焦新农村建设》、《喜迎十七大》、《行风热线》等26个栏目,有力引导了舆论,服务了中心。三是根据受众需求,做好服务文章。2011年,我们在对《新闻》栏目片头、片尾、台标和电视剧片头进行精品包装的同时,根据群众需求,推出“县首届节目主持人挑战大赛”、“信息浏览”等栏目,为全县人民奉献上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

3、内宣外宣实现新突破。一年间,县广播电视台制播电视新闻1424条,播出广播新闻2636条,开设了26个专栏,摄制播出《盐化工业城宣传片》等专题13个。同时,我们还围绕“出精品,攻大台”的目标任务,拓展对外宣传力度,加大对外宣传攻势,全年在市级上新闻单位上稿759条,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稿3条、《新闻30分》上稿1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稿2条,上稿数量和质量均超往年。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三年再造一个新”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2年,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要按照“创特色、出亮点、树品牌、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力求做到内宣红红火火,外宣有名有位,努力打造全市、全省“一流”的县级电视媒体形象。

第一,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加大新闻内宣的力度。今年大事多、要事多、宣传任务重、要求高。我们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媒体的主阵地作用,精心策划、组织宣传战役,重点打好“十大”新闻宣传战役:一是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这一主题,推出“贯彻十七大,在行动”专栏节目,深入宣传阐释十七大精神,形成持久、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推出“见证三十年”专栏节目,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各行各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举办“发展经济的领军人物”评选活动,宣传一批发展经济的典型人物,努力营造一心一意干事业、创事业,奋发努力谋发展、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这一主题,推出“和谐”专栏节目,大力报道我县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新举措、新成效。四是开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专题专栏,集中报道一批灾后重建先进典型,把广大干部群众在抗灾救灾斗争中激发出的巨大热情和高昂斗志,转化为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强大动力。五是围绕“六城建设”,推出“决战两区·赶超发展”专栏节目,打好强攻工业宣传战役,大力宣传我县全力提升产业支撑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形成“六城兴旺”的红火局面。六是推出“新农村新风貌”专栏节目,打好农业四大特色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宣传战役,重点报道我县各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业、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村容村貌整治等新经验、新成效、新面貌。七是围绕建设“一江两岸,滨江花园城市”这一重点,推出“今日”专栏节目,重点报道城南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沿江开发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及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新变化。八是围绕“效率提升”这一主题,打好机关效能建设宣传战役,推出“又快又好瞭望台”专栏节目,重点报道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典型好做法,适时曝光政令不畅、效率低下、办事推诿等现象,弘扬创新、实干、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九是围绕“北京奥运会和80周年纪念活动”这一主题,推出“劲吹奥运风”和“红色”两档栏目,以展示儿女喜迎奥运的喜悦之情和弘扬我县的红色历史文化。十是推出“精神大家谈”专栏节目,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开展讨论带来的新成效,以此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更加豪情满怀地投入到“三年再造一个新”的决战之中。

第二,多出精品,主攻大台,加强新闻外宣的影响力。我们要认真做好利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来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的工作。继续坚持实施“攻大台、上大稿”责任制,强化局宣传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好每周一次的新闻宣传例会,精心策划新闻选题,捆绑力量,组织报道。要把任务责任到人,量化考核,实行奖优罚劣。要紧紧抓住上中央“两台”《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省“两台”头条这个龙头,力争在上稿质量、份量上有新的突破,努力多上单条、多上影响大、质量高、反响强的大稿重稿。今年,县广电台在外宣方面有了良好的开局,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稿1条;在省电视台上稿18条,其中头条6条;在省广播电台上稿10条;在电视台上稿185条,位列全市第一;在广播电台上稿88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是全体采编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好势头,确保全年在中央、省、市“两台”新闻上稿数量分别进入全市各县市(区)前3位。

第三,优化资源,凸现优势,增强广电媒体整体竞争力。今年,广播电视节目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构建多元化节目板块。一是要创新宣传手段,搞好新闻策划。全体采编人员要自觉走进企业、单位,走进社区、家庭,走进镇、村、农户,深入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抓住鲜活故事,坚持做到时政新闻在“活”字上下功夫,重大事件在“快”字下功夫,热点新闻在“深”字上下功夫,民生新闻在“情”字上下功夫,力求新闻宣传出新、出彩、出效果,把《新闻》办成在社会上最具影响力、引导力和控制力的特色新闻栏目。二是要着力打造名牌节目,提升县台的收视率和观赏性。今年我们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定期定时推出《新闻调查》栏目,努力把这档节目打造成继《新闻》之后又一个在全县乃至全市有影响的品牌栏目。三是要精心策划、定期拍摄一批电视短剧、社会公益广告以及反映我县优美景色的风光记录片在县台播出,并结合全县的经济和文化特点,推出《剧场》综艺栏目,《美丽》风光片力求做到广播电视节目期期有看头,月月有新意,不断提升县台的收视率和观赏性,给观众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新闻报道稿范文6

城市集中了资金、资源、人才等各种要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新闻在党报版面上的地位。党报的主体读者群相对集中在城市,新闻的接近性原则决定了他们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城市新闻。

但不要忽视,就像农民关心城市的发展变化一样,我们的主体读者群有一个共同点:作为社会负责任的力量,他们普遍关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他们深知,农村绝不仅仅是农民的农村,农村的发展与全社会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所以,农村新闻报道面对的是关心农村发展的所有读者群。

近年来引起社会关注的一桩桩新闻报道正反映了这一点,如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原党委书记李昌平呼吁“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乡村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大学生拍电影关注农村贫困生等报道,它们在几乎所有人群中都能引起共鸣。

中央惠农、利农政策不断出台,如免征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各级党报有责任、有义务把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下去,把农民的愿望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农村处于这样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自身快速发展,同时各种矛盾又很突出的转型时期,必然是新闻的富矿。考察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发现,农村题材的约占30篇左右,农村新闻报道大有可为。

应当怎样开掘这个富矿呢?问问读者就可以发现,有些党报农村新闻报道并不受欢迎。例如,有些报道片面地罗列工作成绩,既不能给人以启示,也没有传递新鲜的信息,即便是对农村读者也没有吸引力可言。农村的事更需要理性思考。有不少宣传农村治安承包的报道,这一做法使治安防范与经济利益挂起勾来,农村安全得到维护,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难题得到缓解。但这一做法就那么完美吗?有关法律允许吗?出现伤亡怎么办?还有“政府派来免费保安”的报道,免费保安群众敢要、愿意要吗?这就需要记者多问一句、再深一步。所以,农村新闻报道不妨多搞些调查,多问几个为什么。

开掘农村新闻富矿需要下苦工夫。大众日报社很多留下名篇名作的老报人当年都有骑自行车走村串巷采访的经历,现在又出了个跑社区新闻的张刚。“社区里不是没有新闻,而是没有记者”,张刚“腿往老百姓身边跑,屁股坐在老百姓的板凳上”,策划、写出了《整治黑三轮堵还是疏》、《泔水猪追踪报道》等好新闻。把张刚精神用在跑农村新闻上,同样管用。大众日报记者深入村庄采访,写出了《一位富豪的乡村改造实验》、《寻访患大病农民》等好稿。当然也有例外,据说有位记者带着领导布置的题目下去采访,一调查发现没新闻,拒写。

上一篇榜样

下一篇社会实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