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研究

法制新闻报道娱乐化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下受众需求成为重要的内容生产标准,新闻注入市场化元素,催生着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本文旨在运用内容分析法来梳理法制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并以南方都市报官微中2039条法制新闻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总结出都市报中法制新闻报道议题煽情化和叙事戏剧化,总体呈现出新闻娱乐化的特点。

关键词:法制新闻;议题煽情化;叙事戏剧化

法制新闻报道在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治理念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都市报文字风格平易近人,百姓关注度较高,同时,都市报中的法制新闻有利于加速我国的普法进度。本文以新浪微博南方都市报官微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该官微粉丝数量为1582万,在现有的都市报官微中粉丝量最大。笔者从南方都市报官微的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11月17日前的全部报道中,以“罪”“法律”“刑罚”为关键词,筛选出2039条法制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

一、法制新闻娱乐化的具体表现

1.报道议题的煽情化。煽情通常定义为能够吸引受众观看并能激发他们反映的能力。煽情新闻的议题通常包括性、暴力、犯罪、火灾、意外伤亡等[1]。从选取的2039个样本中,笔者以“强奸”或“性侵”为关键词,筛选出108条新闻报道,其中高校学者性侵事件形成系列报道;公共区域遇害的新闻报道也十分常见,如“在医院”“值班时”“老板猥亵”或“快递员性侵”等新闻词汇;从案发地点来看,学校是被性侵事件的高发地,儿童性侵则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以“”或“贩毒”为关键词,筛选出120条新闻报道;以“恶性伤亡”“暴力”为关键词筛选出74条新闻,其中“校园暴力”“两性伤害”“继母毒打”和“恶性伤人”等新闻议题较多。2.叙事方式的戏剧化。(1)标题中使用感叹号,增强视觉感染力。研究样本中标题使用感叹号的有497条,占比24.3%。使用情景大致如下:第一,强调事实结果,如“查出来了!长春长生、武汉生物问题疫苗生产过程曝光[2]”“判了!他挪用930万公款打赏‘女主播’:判刑7年、全额退赔[3]”;第二,突出部分事实,如标题“严重超载!核载44人大巴挤满82人!长途大客车涉案人员东莞被刑拘[4]”“国内首例!上海闵行建涉性侵犯罪人员名单:禁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5]”则强调这一事实的首发性;第三,帮助受众形成某种态度,如“提醒!”“警惕!”“令人发指!”“可恨!”“心酸!”“可怕!”等。(2)讲故事,搞噱头的报道方式。法制新闻报道通俗易懂有利于将原本晦涩的法律知识普及给大众,都市报重视受众的易读性,然而过于追秉这一原则就导致现实中法制新闻报道集中在故事性和噱头上,忽略新闻背后的法制思想。首先,新闻标题天花乱坠。如“电信诈骗犯被抓时吞硬盘忍肛裂之痛拒不招供”“新疆8岁男孩因接种疫苗致瘫”“北京一男子被邻居装修吵醒后死亡法院:和噪音无因果关系”“女子称无故被辞退公司:她是前台不化妆”等,标题新奇,超越受众一般认知,吸引眼球。其次,新闻报道的行文逻辑充满噱头。如《独行女深夜遭猥琐男当街扑倒猥亵目击者:她又没有受伤报什么案》[6]一文,首先,详细描述了猥亵场景,激发读者的愤怒情绪;其次,是不合常理的目击者言论“没受伤报什么案”,将读者的情绪推向高潮;最终,评论区俨然从对女性弱势现状的担忧和不忿转为对冷漠路人的谴责和谩骂。作为法制新闻,原本应告知的是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依法对猥亵男的制裁,但新闻却将重点放在抬高报道的故事性与营造噱头上,并没有担当起传达法理知识的责任,这样做反而加重了网络戾气。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媒体为我们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娱乐的方式变现出来。[7]”法制新闻本为普法的专业新闻,媒体却过于强调情色凶杀等煽情元素。读者收获的仅是一时的可读性,丧失的是对新闻报道背后严肃法理信息的思考。

二、法制新闻娱乐化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把最大利益当做目标,微博中的点赞评论和浏览转发量变成媒体生存的筹码,玩弄文字游戏成为都市报官微维持粉丝数的手段,新闻报道充斥噱头。“这是当今市场化媒体的态度,他们着重满足受众的原始需求,刺激受众的低级欲望,以吸引受众的眼球。惯用的手法是提供暴力、性等低俗内容,并以娱乐元素稀释新闻[8]”。法制新闻报道差强人意,意味着新闻工作者面临更大的责任与挑战。2.时代文化的浸染。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当今文化的四个特征是:平面化、历史意义的消失、主体的消失以及距离感的消失。当今文化产品总是以表面化的叙事解构传统和历史,文化产品变成戏谑的狂欢和脱离理性的消费,人与人之间变成纯粹符号的交往[9]。娱乐之于新闻产业导致新闻缺少理性,都市报中的法制新闻演变成表层狂欢的媒介产品,这种趋势可能会加剧理性与愚昧之间界限的消失。3.目标受众的需求。巴赫金提出“狂欢理论”,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的生活。狂欢节是人民自己创造的节日,在狂欢中所有人都可以胡闹发疯,随心所欲[10]。公众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时常感到无力与缺失,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出口来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微博的匿名性提供了狂欢平台,使每个人都可以释放本我,都市报官微迎合受众狂欢的结果,就是法制新闻报道越来越被娱乐化的外衣所包裹。受众观看暴力情色等法制新闻,不自觉地萌生社会乱象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心态,既有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姿态,又在心怀同情时释放自我的压力与不满。

三、法治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娱乐的泛化导致愚乐,受众过度关注娱乐内容造成对严肃信息关注度的丧失和参与公共事务热情的消减;法制新闻暗含淫秽、暴力等煽情信息的做法越来越常见,长远来看会降低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平。因此,需要从新闻从业者、新闻媒体以及行业的角度做出相关改变。首先,新闻从业者要时刻谨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法制新闻对真实性的要求更为严格。法制新闻记者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严禁为提高收视而随意拼接事实;要提高法制新闻记者的法律素养,时刻紧跟我国立法和司法的发展进程,奠定扎实的法律基础,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法制新闻记者还要兼备社会责任感,发挥正义感,凸显法理与人性的核心价值。其次,新闻媒体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把关功能。媒体不仅应当以法制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作为基本判断依据,而且需要将社会价值导向作为把关工作的重点,兼顾法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媒体需要推动其他内部管理机制为把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与便利,媒体有必要将法制新闻报道质量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1]。一旦出现违背新闻职业伦理的法制新闻稿件,应及时撤稿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警告与处置。再次,新闻行业需要加强自律。新闻行业组织应当在媒体自律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例如,“我国新闻行业组织有必要构建新闻评议会,针对媒体所开展的法制新闻报道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5]”,有效强化媒体在进行法制新闻报道时的自律意识。本文以都市报中的相关法制报道为研究对象,从议题、叙事角度方面对报道如何体现娱乐化进行分析。从媒体定位、时代文化以及受众需求角度对娱乐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法制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虽然能够满足受众的观看口味,但一定要坚守社会责任,以传达法理信息为目的,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

作者:郭清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