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服范例6篇

舞蹈服

舞蹈服范文1

关键词:舞蹈服饰;舞蹈意象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26-01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动态艺术三位一体的艺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意象的研究

“意象”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本体和审美旨归,亦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南朝粱时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出的。他说:“独照之匠,观念象而运斤。”但最初,“意象”并不是一个艺术和美学的概念,而是卜筮活动的术语作“意”与“象”分别出现的。“象”是感性的、可见的,“见乃谓之象” (《系辞卜》),它是一种外表形态、形象,具体而明晰;“意”是精神性的,不能为视知觉所感知,但能理解、想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情思、情志、情意,深远而隐含。所以, “意”并非是概念所能穷尽的东西,它与主体的理性修养密切相关、与其经历、情感乃至个性密切相关而带着一种深微神妙的、模糊的性质。简言之,意象是带有情感的符号象征性、并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它是外物形象的知觉审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象”为什么能“尽意”?因为“象”不是生硬的概念。而是一种活脱脱的能变化的生命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为人所感知。并在感知的过程中通过联想、体悟去领受更多、更深的“意”,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二、舞蹈服装色彩设计是深化舞蹈意象的首选

舞蹈服装设计是舞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设计首先必须符合一度创作所预先设定的规定情境,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现实主义作品创作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也是舞蹈服装设计的前提。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应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必须符合人物的具体形象要求,还应适应舞蹈艺术的特点。前苏联著名的舞蹈理论家扎哈罗夫这样说过:“舞剧中的服装是舞剧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不仅色彩,以至样式,在这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服装使得舞蹈结构的每一变化同时也带来色彩结构的变化。造成美妙生动的色谱。”可见,注重和强调色彩的运用是舞蹈服装设计突出的个性特征之一。

色彩是视觉传达信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有效地表达情感,还能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不同的色彩会给人的大脑不同的刺激,使之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白色,它所固有的情感特征是既不刺激也不沉默,它象征洁白、光明、纯真、轻快。这应该是舞蹈《扇舞丹青》的服装设计师将舞者的服装色调定为白色的理论依据。女生独舞《扇舞丹青》成功地将中国古典舞蹈、绘画和音乐熔为一炉,如果从色彩的角度去观赏,它简直就是一幅淡雅空灵的水墨画。黑白两种颜色几乎占有了观赏者的全部视野。舞者一身纯净洁白的素装,惟有腰际似不经意地缝上一根细细的粉红色的飘带,如同一个白色的精灵游弋在片片黑色荷叶和粉色荷花之中。翩翩扇舞在古筝的伴奏下,使观者既欣赏到中国传统舞蹈的“拧、倾、圆、曲”的外化动作,更能领略到中国传统舞蹈刚柔并济、含蓄柔韧的舞姿所体现出来的“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内在精神,形象地折射出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舞蹈服装装饰性设计对深化舞蹈意象的作用

“与其它表演艺术门类的设计相比,舞蹈服装更强调符号的表现性,这种表现性往往根据作品的需要而承载更多的象征性和装饰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舞蹈绚丽多姿,那些精美的装饰更是给观者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如蒙古族舞蹈中的女性服装,其上装前后都点缀有大量的亮片,当舞者抖动双肩时,亮片在灯光的折射下如精灵般跳跃,使原本就是高频率快节奏的形体动作更显其娇媚动感;同样,蒙古族舞蹈中的男性服装总是点缀很多色彩丰富的小布条,舞动起来飞飞扬扬,飘飘洒洒,使我们在感悟舞者形体美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略这个马背上民族热情开朗的天性。

还有一些舞蹈服装装饰性设计,更是渗透到人物的个性之中。如《胭脂扣》中的一条酒红色薄绸无袖立领旗袍,整体设计简洁,细节设计上别有意味:酒红色的选用隐含了“返回阳间寻找爱人的”这一特殊身份的潜台词;夸张的偏大襟装饰性设计打破了单调的红色,以肉色弹力绸连接至胯部的开衩处,其问丝绳盘扣又起到了极好的修饰点缀;衩的设计便于舞者的大幅度腿部动作,同时也使其双腿在视觉效果上更加修长完美,充分展现了人体美。其设计中最为传神之处在于右胸前的盘扣上垂下的黑底红花丝质长绸,在右腰间的第二颗盘扣处又稍加固定,在腋下形成了松散的弧形,然后坠至裙脚处,飘逸的长绸随着舞者的旋转舞动如柳丝款摆,更显风情万种。总之,舞蹈以人体为媒介制造、传播和接受信息,舞蹈服饰也同样如此。

舞蹈服范文2

1从舞蹈艺术动作中寻找舞蹈服装的设计灵感

舞蹈服装设计师在设计舞蹈服饰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舞蹈演员的动作幅度,了解整个舞蹈的动作组合和变化,在保障舞蹈动作顺利施展的基础上,结合舞蹈文化主题与艺术特征进行舞蹈服装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舞蹈服装设计师应当与舞蹈作品的编排人员和舞蹈表演者进行充分交流,并观看舞蹈演员的演出彩排,尽可能多地获取舞蹈作品信息,熟悉舞蹈作品蕴含的艺术文化,挖掘舞蹈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将其融入舞蹈服装的设计之中;再结合舞蹈动作的不同组合,对舞蹈服装的细节作出调整,尽可能地通过舞蹈服装设计最大程度地展现舞蹈作品的艺术之美、动态之美。因此,在观察舞蹈服装设计的同时,也能够推断出舞蹈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化理念,甚至能够通过舞蹈服装的设计,推断出舞蹈作品的某些动作,例如比较典型的水袖设计,当在舞蹈服饰中看到水袖的设计,则基本可以断定舞蹈作品中会有水袖舞的动作。

2根据舞蹈艺术效果选定舞蹈服装的工艺面料

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分化、演变,如今舞蹈的种类更加琳琅满目,不同种类的舞蹈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许多舞蹈服装设计师在结合舞蹈的文化特征与动作幅度之后,获得了设计灵感,并给出设计图纸。但按照设计图纸制成的舞蹈服装,却与最初设计的预期效果有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很可能是服装面料选取不适当。采用不同面料,即使按照同一设计图纸制作,制成的舞蹈服装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舞蹈服装设计师必须充分了解不同面料的质感,是柔软、轻盈还是笔挺、垂感,对于较为温婉、柔美的舞蹈作品,在舞蹈服装制作时应当选用较为丝滑、细腻的服装面料;对于较为轻盈、空灵的舞蹈作品,则适宜采用柔软、飘逸的服装面料;对于一些自然粗犷的舞蹈作品,则适宜使用纹路粗犷、笔挺的服装面料。反之,通过舞蹈服装面料的选择,也可以逆向推断出舞蹈作品的艺术特点。

3结合舞蹈艺术场地光线情况把握舞蹈服饰色彩

舞蹈服范文3

关键词: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而社区群众舞蹈服务则是进一步被艺术化、娱乐化的现代公共社区服务,它所承载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本身,而在于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从而昭示未来公共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

一、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的结构作用

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广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区公益;另一类是社区商业。社区群众舞蹈公益主要包括娱乐健身、庆展活动以及舞蹈创作和培训等;社区群众舞蹈商业主要集中在社区、企事业宣传和商业性舞蹈培训方面。究其具体作用,笔者认为,娱乐健身,对于启迪心智、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同时还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它能让人通过对美的感受从而产生巨大的身心愉悦;庆展活动,其形式极容易被人群接受,既可增进人们的相互沟通,又能受到影响、鼓舞,取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舞蹈创作使舞蹈文化成为了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的一种新的追求,这种大众舞蹈文化的新的理念,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主流。舞蹈培训是一种教育支持,这种教育形式不但能作为塑造体型、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它还凭借其丰富的种类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辅以多彩的文化内涵,而将积极、阳光、愉悦的情绪传达给每一个参与舞蹈的人,从而带动了人素质的深层次提高和精神解放。社区服务引入商业宣传,满足未来居民生活、办公、教育、休闲娱乐等功能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周边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

二、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现状不足

加强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是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力工程,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但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大。社区群众舞蹈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艺术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有待优化。社区群众舞蹈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缺乏统一规划,保障能力不强,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做好社区群众舞蹈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整合唐山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运行方法研究

(一)设施整合机制创新

社区资源整合与共享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运行的基础,就我所处的唐山市路北区为例,辖区内有街道11个,社区127个,中小学78所,大小公园约20个,大型歌舞团、文化场馆5个,简单罗列下如街道办事处、公园广场、团体场馆等场地资源优越;各种专业人员、舞蹈爱好者及学生人才资源丰富。通过资源整合来凝聚人心,实现各街区交流共享。此外,通过各种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实现全市的艺术资源整合调配;通过资源的整合,进一步的互利共享,从而解决艺术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也是推动我市社区群众舞蹈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发展必要手段。

文化场馆改造,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大力加强文化场馆基础设施建设,使众多文化馆、艺术馆、大剧院得以修缮。同时,网络化发展,使得音乐舞蹈各艺术门类形象化传播,为社区服务增设新的发展平台。启动文化艺术展示中心,打造文化名人沙龙平台,进一步促进音乐舞蹈作品在社区的普及,加大了其产品的创作力度。让全市大众都能领略到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社区文化中心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包括自主管理、授权管理;定期调研、联合用人,推进音乐舞蹈社区文化信息工程发展。

(二)发展多层一体化群文辅导培训机制

各专业舞蹈团体应该把扶持群众舞蹈作为公益事业来做,文联、工会等各级组织对群众舞蹈文化的开展有规划、有方案,面对不同层次居民给予各种辅导方案;聘请专业舞蹈人士为发展群众舞蹈多作好作品并给予群众参与者们更多的专业指导,以提高全民舞蹈素质水平、表演水平,聘请专业舞蹈教师到社区文化点有计划地传授成品舞蹈。创编一些本土舞蹈节目和国内外的优秀的舞蹈表现形式。舞蹈不必苛求专业,但求雅俗共赏,易于群众掌握。

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场所,为群众舞蹈提供必要的服务,扶持民间舞蹈队伍,对开展群众舞蹈文化优秀基层组织、舞蹈团队和有贡献的编创人员、舞蹈者们要给予奖励,以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号召社会力量的重视和支持,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可以为全民开展舞蹈文化提供赞助和支持,当然,群众舞蹈文化也可以为公益和慈善事业做奉献。

(三)健全联动机制

健全联动机制,从明确服务职责、激发服务动力、优化服务水平入手,积极创建联动服务机制。推行联动服共享机制。整合社区站点、场所和联动单位资源,共同搞好社区群众舞蹈服务工作。一方面共享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共享活动场所资源。将社区内的青年中心、培训机构等场所对所有社区工作者优先开放、免费使用。再一方面共享联动单位资源。建立志愿者联系共建单位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为了使群众舞蹈工作者深入持久地参与社区服务,要结合社区的特点探索有地方特色的舞蹈门类,创立社区艺术实践品牌,留住人才,推广服务。建立志愿者服务和服务制度,落实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服务热线;建立志愿者活动档案,交流工作经验,及时宣传优秀志愿者队伍先进典型,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落实联动保障机制,抓配套保障,抓好社区服务站、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建设,将辖区企事业、学校和社区群众的服务要求及时传递给某支志愿者队伍,为志愿者服务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健全社区群众舞蹈服务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群文辅导陪训及健全联动机制,发扬舞蹈感人的独特魅力,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体质,为发挥群众舞蹈文化的更大作用,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肖翎.谈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舞蹈服范文4

[关键词]美学;羌族;舞蹈服饰

[中图分类号] J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2-0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云朵上的民族”,是至今保留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民族。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经验,通过其舞蹈服饰的演变,在不同视野下深度挖掘舞蹈服饰的审美特性。同时本文希望通过对羌族舞蹈、舞蹈服饰的阐述,更好的展现出这一民族的审美特性,借此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

一、舞蹈服饰概念

少数民族舞蹈的服饰是我国舞蹈领域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各民族的文化传承结合地理环境的差异,创造出种类、样式、色彩、手工技法完全不同的服装模式,再辅以本民族独有的舞蹈动作特性,让其文化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仍旧绚丽多彩。不过,在具体研究舞蹈服饰之前,需要对服装、服饰等进行一定的辨析,以保证后文在准确的概念下进行。

我国服装和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区分。例如,服装的定义上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下,所谓的服装无非是俗称的衣服。但是,更广义来看,服装除了衣服之外,还囊括了首服、足服等任何用于遮蔽身体的衣物。而在服装的基础上,也衍生出服饰的概念,在狭义上理解服饰仅是用于装饰衣服的饰品,所以包含的内容有所局限,包括图案、饰品、色彩等。因此,服饰从服装广义上理解的基础来看,其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就是服装,也就是上述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另一方面便是装饰,指服装的装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衣裤是在近代中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在古代并没有类似的说辞。而历史上对于衣物等解释较为复杂,具体来看:首先是“衣”,指“人之所以避寒暑也”,也就是衣服是用于遮蔽寒暑的依靠;其次是“服”,指“冠并衣裳也”,这也是古人对衣裤的另一种解释,衣为上身,裳为下身;最后是首服和足服,“首”便是头,在头上所做的装饰被称为首服,而足服则是在脚上所穿戴鞋袜等。

Y合上述内容来看,羌族舞蹈所穿着的服饰不仅包括衣裳,同时也有首服和足服。所以,在舞蹈服饰的定义上,指包括任何用于穿戴的装饰和服装,以至于包括臂饰、腕饰等羌族特有的舞蹈装饰品。同时,基于服饰的审美效果和其他因素的搭配,本文内容也将包含舞蹈演员的发型、装束等方面的分析,进而综合体现出羌族舞蹈服饰的审美价值。[摘 要]羌族舞蹈服饰是羌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是羌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基于美学视角,在对舞蹈服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羌族舞蹈特色和舞蹈服饰,就羌族舞蹈服饰的文化特性和审美特征进行探讨,能够加深对于羌族舞蹈服饰的研究,促进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美学;羌族;舞蹈服饰

[中图分类号] J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2-03

二、羌族舞蹈特色及舞蹈服饰

(一)羌族舞蹈特色

舞蹈服装是舞蹈的一部分,所以要先对羌族舞蹈进行叙述,以使读者更好的认识到其服饰美学塑造者在行为上的特性,同时也能够对服饰审美外的功能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展现。羌族舞蹈的主要模式是圆圈舞,而这样的舞蹈有着较强的集体性和娱乐性,无论婚丧嫁娶、节日联欢等,舞蹈都是活动的主要部分。而羌族舞蹈别具一格的是,其圆圈舞除了在室外进行,也有室内进行的,也就是火塘舞。综合来看,羌族舞蹈在节奏上较为鲜明,有着很强的节律感,而且肢体动作幅度较大,以“顺”为主要动作特点,舞蹈同时辅以男女交替歌唱,独具一番风味。

(二)羌族舞蹈服饰

羌族的舞蹈服饰多种多样,以至于很多不了解羌族文化的人会认为羌族舞蹈并没有特定的服装类型。《布兹拉》是羌族祭祀舞蹈的一种,其中以“释比”的服饰最为抢眼。演员头戴猴皮帽,身披豹皮褂子,将我们的视野拉回到羌族的传统文化中。他们所穿着的麻布百褶裙,又有着较强的现代风格。再来看配饰,“释比”的配饰主要在腰间和手上,神杖和盘铃各执一手,而腰间所佩戴器具的种类和多少,也能够体现出“释比”的身份。再来看《萨朗》的服装风格,其中一男舞者的服装最为引人注目,身着长裤和大襟,头戴布襟,分为黑白两色交替使用,腰间掺有束带,小腿裹着绑腿,脚着云云鞋,其扮相多有几分现代时尚感。

从羌族舞蹈的服饰选择来看,在整体搭配和色彩的选择上,均可谓独具匠心,而且整体设计完整,并没有给人以突兀之感,服装的设计和搭配上也是煞费苦心。另外,羌族的舞蹈服装给人以贴近自然的感觉,有着明确的环境融合感,这也与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三)羌族舞蹈动作与服饰的关系

羌族舞蹈动律受舞蹈服饰的影响,这一特性在羌族女性的舞蹈服饰上体现较多。羌族女性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腰带的形态。腰带由带身和带摆两部分组成,大多为手工羌绣。带身上绣满了羌民族各色图案,带摆长及后膝,有坠性,且有手工穿制的珠穗和各色彩带。舞蹈中,女性通过胯关节的舞动来展示腰带的美丽。羌族女子舞蹈动律中胯关节的动律是最主要的元素,有“筛胯”、“顶胯”、“转胯”等动作。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作品《鸽子花开的时候》中能看到女性各种胯关节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均散发着女性的美,凸显出女性特有的灵巧腰身,同时也展示了羌族女性舞蹈服饰的精致。

三、羌族舞蹈服饰的文化特性

羌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炎黄时期便已有羌族的部落,而舞蹈作为人类文明演变和历史传承重要的载体,能够展现出羌族在历经五千年发展和文明道路上所经历的历程。结合羌族舞蹈服装来看,其形式、色彩和配件上的选择,也保留着历史上的风貌。

(一)神话传说的烙印

神话是在科学并没有解释出人类是如何出现、发展与生存的之前,人们用于寄托精神的唯一对象。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曾就神化学说和原始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系进行研究,其认为当前人类中所流传的神话,是确实发生在人类的历史之中的,不过其发生过程和影响程度,并没有现代人对其所塑造的那般荒诞离奇,而由于神话中的事物曾经确切的存在,促使见证者将其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下来。例如羌族舞蹈中的祭祀活动,便是一种神话保留。而现代羌族的生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神话色彩。《布兹拉》中,从“释比”的舞蹈服饰上也就不难看出神话的沿袭性,包括色彩、纹路、形式、配饰等方面。从“释比”配饰中的鹰爪可以看出神话的痕迹,羌族的鹰爪用于驱邪,所以是“释比”常用的器物,而神杖象征权威,另一些较高身份的角色多会在腰间配有剑饰。

(二)拜物思想的反映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关于图腾本质的讨论中提到:“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羌族重视对生活的改变,所以,其在服饰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拜物思想特征。从羌族的历史传承来看,早在炎黄时期羌族就开始了游牧的生活,导致羌族在自然崇拜上的特征十分明显。羊作为羌族重要的生产资料除了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外,也逐渐演变成了图腾的种类之一。古羌人颈上悬挂羊毛线模拟羊的形状,现在羌族的冠礼仪式中还要悬挂羊毛线,以示与羊合为一体。羌族舞蹈服饰,特别是男性服饰的头饰、衣饰、腰带等造型或饰物都采用了羊的形态以示对羊的图腾崇拜。

(三)的浸润

羌族尚白,以白为吉,以白为善,这和羌族的分不开。羌族是多神崇拜,主要表现为供奉“五神”,即在房屋的屋顶上四方和中间分五个不同方向放五块白色的石英石,羌语称之为“阿渥尔”,代表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大自然的天、地、山、树与羌民族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便成为崇拜对象。对于服装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是由于自人类形成简单的聚落以来,就在思想层面上出现了信仰,所以宗教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在宗教上的投入也要远高于一般的活动。而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其除了狩猎、采摘、耕种、畜牧等活动外,业余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舞蹈。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羌族舞蹈服饰的独特风格。羌族舞蹈服饰上出现了明显的宗教特征,无论女性头帕、长衫、腰带和绑腿,都喜用白色;男性羊皮褂子、麻布长衫和腰带,也大多在蓝布上挑白花,抑或在白布上挑蓝花或红花,皆以白为主色,这也是民族对的一N表达方式。

四、羌族舞蹈服饰的审美内涵

首先要明确羌族的历史传承,从一些古籍记载中可以证实羌族始自炎黄时期,此时是对西部游牧民族的统称。随着人类的发展,汉族人口不断膨胀,导致这些游牧民族偏居一隅,进而逐渐融合。所以,目前的羌族并非单指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祖先所流传下的部落,最终形成的羌族整体。而在羌族服装上可以发现十分复杂的元素组成,也是羌族所独有的民族特征。基于羌族历史和传承,再来看下述对其审美特征的研究。

(一)热烈粗犷的美

众所周知,汉族人以婉约而含蓄为美,在艺术上的创作多是精雕细琢,而羌族则与汉族相反,其艺术上的表达粗犷随意,给人以直率、简单的感觉。从其服装设计、色彩和图形刻画来看,首先花纹上的选择多是源自于自然,并没有任何的现代元素;其次创作上形意兼备,但是不够细致,所以给人厚重而简约之感;最后服装线条粗犷,用色大胆,羌族的舞蹈服饰多是以红、蓝、黑、白、粉为主色调,或是采取相间的组合元素,色彩表现十分显眼。再具体一点来看,羌族舞蹈《上房梁》中,女舞蹈演员所身着的服装是以黑色为主色调,辅以绿色和红色为配色,前身是以羊角花为形状手工刺绣而成,羊角花是羌族文化中姻缘的象征,所以女服中会经常出现这一图案。但是,在舞蹈中并没有采取粉白配色,而是以显眼的红色,辅以明亮的金色,在以黑色为背景的基础上,让人有奔放而舒适之感。再来看男服,其上身选用蓝色,刺绣匠神图案,而下身是以红色为底,白黄相间的长裤,整体表现出劳动男人的粗犷。羌族的服装设计粗犷,与直率的羌族人民对生活热情的表达相关,但其粗犷并非简略,仅从上《上房梁》的服装特点就能够看出,其无论是配饰,还是整体色彩的设计,都是经过精雕细琢而完成,乃至于服装的图案采用了耗费工时的刺绣。所以,正是精细设计出的粗犷,才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和谐内敛的美

虽然羌族在舞蹈服饰上的设计粗犷、自由大胆,但是,其并没有选择张扬的方式体现民族特性,也并不高调的炫耀,从不采取价值昂贵的金属,所以,其服装虽然色彩独特,美感却十分的内敛。2014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根据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羌年”元素创作的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其“韵”的章节中女性的舞蹈服饰是以宝石蓝为主色点,配色以银、红为主,形式上采用大裙摆的设计,下身着较深蓝色的长裤,并在裤脚辅以花纹,整体来看其服装设计,不仅颜色鲜艳,配色也极为恰当,服饰贴身而不夸张,展现了浓厚的羌族风情。所以,羌族的舞蹈服饰正是由简单而呈现出的民族内涵,才使人能够对其深爱不已。

羌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结合多民族文化特性逐渐演变至今的民族,在服装的表达上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羌族的服装一直秉承着历史的风貌,其服饰所散发的民族风味总能让人着迷。本文基于美学视角下羌族舞蹈服饰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剖析羌族舞蹈服装的审美价值,以体现这一民族在塑造“美”过程中的理念和方式,进而为现代服装审美艺术研究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邓莹.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交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

[2] 张姝萍.浅谈民族传统服饰与民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3] 孙明璐.浅谈羌族舞蹈文化[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

[4] 范燕华.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1).

舞蹈服范文5

女士拉丁舞蹈服装设计是指专门为拉丁舞蹈女演员在舞台表演、平时训练场所穿着的服饰进行的艺术设计,具有塑造外部形象,展现表演风格的作用。作为舞蹈服装能够使观看舞蹈表演的人们联想到实际生活,并与表演者们所表现的内容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女士拉丁舞蹈服装设计不仅要考虑舞蹈本身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的阐述,更应考虑如何灵活的运用服装色彩、款式、装饰进行设计,使舞蹈服装成为一种艺术的追求。现对女士拉丁舞蹈服装设计原则进行概述分析如下:

1、穿着场合适应原则

女士拉丁舞蹈服装根据场合可分为表演服装、比赛服装及训练服装,不同的场合其穿着和装饰也不同,当然设计原则更是不同。比如表演场合,主要是针对舞台表演,舞台灯光的照明需要在表演时选择和灯光相对应的服饰颜色,凸显表演者舞姿的曼妙,当然服饰材料也是极为重要;比赛场合时,服装应该款式新颖,色彩艳丽,拉丁舞是一种可以展现女士魅力的一种舞姿,因此其设计时可将性感大胆表露出来,选材要有创意;训练场合穿着的服装则不需过于哗众取宠,满足身体伸展运动,同时面料易于吸汗、快干、可水洗,颜色可多样性。

2、韵律美原则

任何美的东西又会展现出一定的韵律美,当然女士拉丁服装更应展现其特有的韵律美。在这里阐述韵律美主要指服装穿着后所呈现的美,主要包括舞者舞动时服装底摆,袖口的流苏装饰等摆动,表现舞蹈的美感。同时作为表演服装,不仅满足舞台观赏的需要,同时也应表现穿着者的性感、时尚、活力、青春等特点,借助于表演者的舞蹈、服装、性感吸引观众。

3、面辅料搭配适应原则

面料是表现服装穿着效果好坏直接的影响因素。作为拉丁舞服饰,面料要吸汗、凉爽、透气,满足运动的需要,同时面料要选择可洗性的材料,洗后收缩性较小,能保持原来的尺寸。当然辅料也是至关重要的,辅料要和面料相适应,能支撑和表现面料,辅料不单指服装内材料,也包括装饰材料如珠钻、羽毛、蕾丝、流苏等。总之为了更好地表达服饰,面辅料的搭配要多次进行尝试,最终选择较适合的搭配。

二、女士拉丁舞蹈服装设计影响元素分析

1、色彩设计

拉丁舞服装的色彩比较注重舞台服装色彩的需求:醒目、艳丽。拉丁舞服装色彩使用遵循纯色、顺色、撞色原则,纯色即整套服装均使用一种色彩,使其具有视觉冲击力,顺色便是类似色搭配,突出主体颜色,色彩比较协调,美观性较强,撞色即明度或色相对比强的色彩相互搭配,视觉冲击力较强,舞台灯光效果突出。

2、工艺设计

拉丁舞蹈服装质量要求较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高级定制服装。其基础的初级制作阶段相对来说较容易,比较复杂的地方主要集中于装饰部分,常用蕾丝、贴花、珠管、亮片和鸟类羽毛等材料进行手工缝制或手工粘贴水钻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程序复杂。同时服装的耐磨及耐用性也要求在制作时是,缝制要牢固,不脱落,能够保证在较长的时间内较大的运动幅度和强力拉扯力之后仍保持服装本身结构和装饰部分的牢固性。

3、造型设计

拉丁舞表演服装款式基本分为裙或连身裤。拉丁裙有上衣与裙组合及连身裙两种造型,上衣多以胸衣为基本型,在其基础上进行各种款式变款,如不对称单肩吊带式或宽肩背心款式;裙装款式多为低腰裙,裙摆多以短裙为主,裙摆多采用蕾丝、花边、流苏等种类繁多。连身裤装在拉丁服装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可单独使用,也常会在臀围处系扎一块轻薄面料搭配使用。另外拉丁舞服装在造型中常采用立体花元素装饰在肩部、头部、胸前和腰间等部位来表达热爱生活、舞者激情呈现等。

4、装饰设计

女士拉丁舞服装设计总体面积较小,装饰设计中通常采用在服装表面的叠加装饰,装饰要求:流畅、立体、奢华、闪耀。在服装图案装饰时不宜使用大面积的夸张纹样,以免造成造型混乱感,可采用装饰材料的堆砌方法,呈现闪耀、奢华的目的。装饰材料常选择流苏、蕾丝、莱茵石、水钻、珠管、亮片等。另外拉丁舞服装常会选择使用鸟类羽毛做夸张的装饰,集中在裙摆、肩部等部位进行装饰设计,突出舞蹈服装的灵动效果。5、面辅料选择拉丁舞服装中面料应用最广泛是莱卡面料,其耐磨性、弹性、透气性和舒适性都比较好,是理想的舞蹈服装材料。有时也会以莱卡面料为基料,表面镀上金属光泽,以增强舞台效果。较常用的辅料有:流苏、珠管、亮片、鸟类羽毛等。流苏是一种较常用材料,长短不一的流苏可以用于拉丁舞服装,静止时产生错落有致,舞动时形成行云流水,是大受欢迎的辅料类型。

三、小结

舞蹈服范文6

一、浓郁的民族文化之美

我国的民族舞蹈服装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性,它表现在宗教、社会与民俗等方面。民族舞蹈服装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如苗家服装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其中著名的是“好五色衣裳”,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它是苗族人民的服饰符号和象征,也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红河南岸的彝家姑娘头上都戴有银光闪闪的“鸡冠帽”,脚上还穿着精巧别致、形似鸡爪的勾尖绣花鞋,这表示着雄鸡将永远伴着姑娘,深信厄运不会近身。纳西族妇女常披七星羊皮披肩,这种披肩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任劳任怨、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这些都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设计师不容忽视的民族舞蹈服装的特色。

服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是精神信仰的承载物之一。我国民族舞蹈服装也是民族重要祭仪活动的道具,是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如在汉族麒麟舞的道具中,麒麟被的五色彰显五方的阴阳观念,精致的五色披被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这些表演服饰虽然朴素,但透露着中华阴阳观的传统文化。据传苗族是古代神话中蚩尤的后代,因他敬牛,所以苗族服饰保持着牛头装饰。在祭仪仪式中,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美丽至尊的象征,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的色彩。

二、实现历史性跨越之美

我国民族舞蹈服装是民族文化形象的“活化石”。在设计时,设计师应跨越历史,分析各民族服饰文化形象,从外在表现延伸展示其鲜活的个性,深入地挖掘该民族的精神面貌。如服饰上有明显暗示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的景颇族人,通过包头、筒裙上的图案纹路来表示该民族从北方南迁的轨迹,同时还表达出对祖先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的追念与继承。此外,我国民族舞蹈服装设计还注意突显服饰上象征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一)民族文化的象征性。我国民族服装有些反映阶级社会的等级差别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在服装上的象征意义依然显著。如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彩色的“苏乎拉木”意为绣花靴子,系王公、头人、佛爷专用的靴子,一般平民不能穿,这是蒙古族草原服饰风格之一。青藏高原藏民服装色彩特别鲜艳,大襟藏袍比身长,其充满高原风采的服饰显示出藏民雄健豪放的性格特征。藏族受游牧生活的限制,把所积蓄的珠宝首饰满身披挂,它显示的不仅是美,且象征着豪华与富有。苗族姑娘全身的银饰常达二三十斤,全身闪亮的银饰一方面使姑娘美丽出众,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家里的富裕。

(二)突显地域性的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服装文化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鄂伦春族用狍皮制作的毛皮服装,既御寒防雨又耐磨,非常适合狩猎时穿用。其完整的狍子头皮缝制的狍头帽的顶部有双角和双耳,在狍子的眼眶处还嵌有用黑色皮革绣制的眼睛,形态非常逼真,在狩猎时可以达到迷惑猎物的目的。横断山区京族居民的服饰以衣裤型短装为主,既简洁、美观,又适宜涉水、乘船的水上生活。藏族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的地区,藏民穿的袖长腰肥的大襟长袍是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活,厚重保暖,胸前的地方可以放日常所用的物品,方便实用;天热或劳作时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子卷藏在腰间,夜晚睡觉解开腰带可铺盖。因此,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民服装风格。有些蒙古族服装既吸收了藏服的特点,又保留了蒙古族服装风格。如蒙古族男袍和藏式男袍仅在穿法上略有不同,蒙古袍的下摆要比藏袍提得略高。藏族女袍是长圆领,蒙古族女袍衣领为较短的长方形。男女均系色彩鲜艳的丝绸腰带,脚穿牛皮或绒布制作的靴子。这些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服饰,是设计师创作的依据和源泉。

三、集大成美的统一体

我国民族舞蹈服饰既要彰显华夏民族共同性的集大成美感,又具鲜活的民族个性。它把形式美、装饰美和实用性这些丰富多彩的“附加物”有机地组成一体。这要求舞蹈服装设计师应从更深的文化层次考察民族服装,剖析民族、历史和民俗等问题。

(一)我国民族舞蹈服饰与饰品相依相存,是完整的形式美。民族舞蹈服饰的造型一般大而突出,不妨碍肢体语言的发挥,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如黑彝男子的基本服装色彩以黑为主色,即黑衣黑裤、黑披肩(察尔瓦),头顶黑布英雄髻,衬托得彝家汉子格外英武。结合色差对视觉的冲击力,根据他们的生活风俗,黑彝男子左耳戴缀有红丝线蜜蜡玉大珠,手腕戴银龙大镯。倒向右侧的英雄结与左耳的大型耳饰形成不对称却均衡的关系,红黄色的耳饰还起到点缀与强调的作用。

(二)我国民族舞蹈服装与装饰形成的视觉美感。舞蹈本体语言审美需求是民族服饰设计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蒙古族的头饰、藏族披挂于全身的装饰、滇南彝族腊鲁姑娘鲜艳的银袍围腰,这些饰品带来视觉效果的冲击,其银光闪烁,耀眼夺目,使舞蹈别有一番风情。这都要求舞蹈服装设计师深入调研,进一步挖掘设计灵感,在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创造符合潮流的穿着风格和搭配形式,将我国民族服装的风格发扬光大。

(三)我国民族舞蹈服装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紧密相关。 各民族服装的产生常常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如披肩、背垫等与身相随的生活物品已成为民族服装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实用又满足审美需求。如独龙麻毯是独龙族的一个特殊标志,五色麻布制成的独龙毯自肩斜披至膝,显出粗犷豪放的风格与古朴原始的风貌。纳西族的羊皮披肩、彝族的“察尔瓦”等都为该民族服饰增辉添彩,装饰搭配得完美协调,使舞蹈本体与民族符号浑然一体。

上一篇范仲淹介绍

下一篇一路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