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介绍范例6篇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介绍范文1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精神震撼了我。

文章开始介绍了范仲淹的历史、家庭状况以及刻苦读书,专心致志的事迹。文中写道,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为了寻求一个好的读书环境,他曾经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用稀粥充饥。在应天书院求学时,生活更是艰苦,每天划粥割齑,他全然不顾,仍然坚持鸡鸣即起,夜半而眠,发愤苦读,最后终于成为一代名相。读到这里我更加佩服范仲淹了,他身处逆境,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仍能发愤实在令我钦佩。联想到自己,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不能发愤,真是羞愧难当啊!

还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轰动,人们都争先恐后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去了,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埋头苦读。最后终于在殿试的时候见到了皇帝,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做法,我每天几乎都读书,但读书时老是不能专心致志,总是心不在焉,只要外面有一丁点动静,就会去看,这就是爸爸常说的“哪有事哪到”可是自从读了此文后,我深深被范仲淹的专心致志的精神所感动,渐渐改掉了读书不专心的毛病,每次读书写作业都心无旁骛,这样读书的效率也上来了,从书中掌握了不少知识。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不仅改掉了不专心的毛病,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社会,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浅尝辄止不行,必须发愤苦读,专心致志才能成就某种事业。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知识改变我们的容颜,让知识温暖我们的命运吧!

范仲淹介绍范文2

我们衢州有18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称。这里还是中国围棋的发祥地,流传着“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这里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学生语文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一、引乡土名人,缩短时空距离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史载,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据传为孔子学生子贡所刻),离开山东曲阜南来,定居于衢州。宋高宗宝v三年(1255),敕建孔氏家庙,为南宗。孔子后裔子孙已在衢州度过了800多个春秋。衢州作为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向来有“东南阙里”“南方圣地”之称。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衢州市区府山街道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北宗为山东曲阜)

这是我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开场白。简简单单的开始使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山东曲阜的“孔圣人”离我们学生的时空距离不再遥远,时空距离的“鸿沟”被轻松逾越,“孔圣人”和同学来了个亲密接触,课堂的气氛也就格外的轻松,同学们学习《论语》的积极性自然就高涨,效果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学生们下次到衢州孔庙游玩时就不单纯是玩,而会留心那里的《论语》章句,边读,边品,边欣赏。在游玩中学习,赋予“游玩”更丰富的内涵。正是古人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吧!

二、引名人古迹,萌发人生豪情

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观书有感》,介绍朱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这是朱熹写的《听雨轩诗》,而“听雨轩”便是我们开化县马金包山书院的前身。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字元晦,一字晦庵,别称紫阳,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资料显示,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携其夫人胡氏到开化“听雨轩”讲学,四方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朱熹亲自题写了“听雨轩”匾额。他还经常到邻近村庄去讲学。1233年,“听雨轩”扩建学舍,供四方负笈求学者住宿。1356年“包山书院”成立,与当时较著名的杭州“西湖书院”、东阳“八华书院”、婺州“正学书院”齐名,被并列为浙江四大书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崇化合乡捐资,在包山之南麓,又创建了“崇化书院”。

而“包山书院”和“崇化书院”正是我们开化中学的前身。开化中学是多少初中学子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来包山书院讲过学的朱熹自然地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在开化中学读书的学生也为自己的母校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倍感自豪。

三、引名人后裔,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开始的:

在山清水秀的钱江源头长虹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别地的农民无异。但是,这个村里的范姓村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裔。村庄的宁静只是相对的,近段时间来,随着“文物普查队专家”们到村里对范氏宗谱的相关内容作进一步考证,前往该村了解、咨询相关事项的人逐渐增多,这个古村落开始沸腾了。村民们更加坚信,自己就是范仲淹的后裔。

范家兴是长虹乡五林村村书记,他自豪地说:“根据家谱记载,居住在这里的范姓居民都认为自己就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我当然也是范仲淹的后代,属于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范纯仁这一支系。”

新闻报道里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在课堂上,介绍了长虹乡的历史之后我特别强调:“我们班的范明辉同学是长虹乡五林村人,换句话说,范明辉同学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的后代!”

有了这个背景介绍,不要说范明辉本人对先祖的《岳阳楼记》产生了兴趣,班里的同学也都对《岳阳楼记》产生了兴趣。

四、引乡景名篇,增加学习趣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马南的《不求甚解》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教授,有的说课难上,有的说学生不感兴趣。而我不仅要上,而且还把它当作重点课文来学习。

浙江省有许多闻名的山水,其中有一座烂柯山,位于衢县以南。我曾见许多朋友到浙江就一定要去看看烂柯山。这是为什么呢……他们所以要看烂柯山,因为这座山是由于一个神话故事而得名的。

据南北朝时期任P的《述异记》一书记载:

“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这一段故事很有意思。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故事倒很像是科学幻想,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质,在山上只看完了一局棋,而砍柴用的斧头上的那根木柄就已经腐烂了,回到家里已经100岁了。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神话故事,都是以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公式为指导来编写的。不过那些神话故事都没有烂柯山的故事这么著名罢了。

《不求甚解》的作者马南提到了烂柯山的故事。这样一位作家的文章,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衢州籍作家李森祥的《台阶》时,我又如法炮制,从学生感兴趣的名人话题入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空前高涨……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上课所用的课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本来是我一手包办的。可当我将乡土资料引入课堂后,学生对收集课外资料这类作业好像特别感兴趣,不仅愿意做,而且乐于做,争着抢着做。

我国大语文教育倡导者张孝纯先生指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引入乡土文化,是“大语文观”的实践。这种“引进”既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熏陶,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纪春光《引入课外资料,促进阅读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年第7期。

范仲淹介绍范文3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车子驶入苏州境内,我们来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渎镇旁的一个小镇“藏cang书”。初见这里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条条小巷到处都是悬挂这羊肉的店铺,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来这是一个出产羊肉的地方。路口竖立的山羊泥塑,让我误认为自己到了“羊城”。此时将近晌午,街道中飘来阵阵烹调羊肉的香味,我肚子开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将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还真是不错选择。据《本草纲目》有:“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益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豁止喘”。嘿嘿,别说还真让人心里有一种带只整羊回家饱餐的冲动。群主说木渎镇藏书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花卉苗木畅销全国,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苏有名的羊肉,花木之乡,选择此地让大家玩的开心尽兴。我这次当然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当天和我们和群里阿姨、叔叔不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选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还到了当地的特色大酒店饱餐了一顿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饭饱,品食美味的感觉真叫一个幸福!

小酌之后来了精神,我们一起驶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原来,天平山正举行第十八届枫叶观赏节。据说这枫叶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观赏。走进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大门看见了景区介绍。它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着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如果大人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此一游还真有一定意义。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上面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我拉着妈妈的手,问这范仲淹是谁呀?妈妈说:“你不认识他,他很有名气啊?”我问:“他是干嘛的?”妈妈尴尬的想:“是啊,他是干嘛的呢?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妈妈瞬间陷入了沉思。诗人吗?作家吗?过了会妈妈才想起来,他写的“岳阳楼记”。哎!妈妈毕业很久了,估计书本上的细微知识忘光光了。不过我们能在此碰见范仲淹确实比较意外,嘿嘿。据说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二胜在清泉、三胜在红枫、四胜在圣迹。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去了一胜。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宛如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一样,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着名的奇石景我和妈妈一起游过。我们一起摸过“飞来石”、在“鹦鹉石”处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线天”一条窄窄的狭缝只能一个瘦子才能通过。我们也顺利行过。我玩笑的说:“老妈,你那肥样,半天不见人我以为被缝隙卡住了呢!她听了真的又好气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顶峰,天平胜景圣迹简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来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天平山庄”为代表的涵盖了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传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忧后乐”牌坊、“高义园”牌坊、“范公祠”、“三太师祠”、“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等景点,我和妈妈来不及观赏,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11。27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天气是那样的温暖舒适,好久没有出外游玩了,群里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苏州自驾游我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清早收拾好行装带上我可爱的宝贝,来到了约定的地点。开始了一天快乐的行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程,车子驶入苏州境内,我们来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渎镇旁的一个小镇“藏cang书”。初见这里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条条小巷到处都是悬挂这羊肉的店铺,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来这是一个出产羊肉的地方。路口竖立的山羊泥塑,让我误认为自己到了“羊城”。此时将近晌午,街道中飘来阵阵烹调羊肉的香味,我肚子开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将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还真是不错选择。据《本草纲目》有:“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益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豁止喘”。嘿嘿,别说还真让人心里有一种带只整羊回家饱餐的冲动。群主说木渎镇藏书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花卉苗木畅销全国,羊肉美食远近闻名,是江苏有名的羊肉,花木之乡,选择此地让大家玩的开心尽兴。我这次当然不会放过每一个机会,当天和群友不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选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还到了当地的特色大酒店饱餐了一顿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饭饱,品食美味的感觉真叫一个幸福!小酌之后来了精神,我们一起驶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原来,天平山正举行第十八届枫叶观赏节。据说这枫叶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此观赏。走进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大门看见了景区介绍。它是“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势峭峻奇险,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着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万丈红霞、玉泉轻吟等十八胜景带着孩子来此一游还真有一定意义。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庙前重建“先忧后乐”坊,上面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句。女儿拉着我的手,问这范仲淹是谁呀?我说:“你不认识他,他很有名气啊?”女儿问:“他是干嘛的?”我尴尬的想:“是啊,我也一时发呆了他是干嘛的呢?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一下陷入了沉思。诗人吗?作家吗?过了会才想起来,他写的“岳阳楼记”。哎!书本扔的光光了。不过能在此碰见范仲淹确实比较意外,嘿嘿。

据说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二胜在清泉、三胜在红枫、四胜在圣迹。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去了一胜。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宛如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一样,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俗称为“万笏朝天”。着名的奇石景我和女儿一起游过。我们一起摸过“飞来石”、在“鹦鹉石”处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线天”一条窄窄的狭缝只能一个瘦子才能通过。我们也顺利行过。女儿玩笑的说:“老妈,你那肥样,半天不见人我以为被缝隙卡住了呢!我听了真的又好气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顶峰,天平胜景圣迹简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来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天平山庄”为代表的涵盖了高义园、范参议公祠、白云古刹、咒钵庵、来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传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忧后乐”牌坊、“高义园”牌坊、“范公祠”、“三太师祠”、“乾隆御道”、“童梓门”,“桃花涧”等景点,我和女儿来不及观赏,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范仲淹介绍范文4

我们选取了范仲淹、安徒生、岳飞、叶利钦小时候的故事,他们四个人的童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里异常贫穷,是什么力量催他们奋进,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他们走向成功呢?

范仲淹划粥苦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把天下人的疾苦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享乐放在后面的千古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传颂,成为鞭策人们的动力。

这句话就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出身贫苦,两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维持生计,母亲带他改嫁到朱家。范仲淹自小酷爱读书。后来,他听说母亲改嫁的事情,又加上朱家原有的孩子歧视他,就愤然离开朱家,到长山醴泉寺的僧院里收拾杂活外,每天熬一锅粥,待稀粥冷凝后划个十字痕,分成四块,早晚两餐各食两块,也谈不上什么好菜,只是切几块腌咸菜,这就是范仲淹断齑(jī)划粥的故事。

范仲淹在十三岁的时候,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又千里迢迢地来到南都,也就是现在河南商丘一带投师访贤,并且进了当时著名的南都学舍,并且仍然像在醴泉寺那样食粥苦读。他的一个同学是官宦子弟,生活比较富裕,见范仲淹生活这样贫苦,就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听后很受感动,就让儿子给范仲淹带了一些肉饭去。范仲淹表示非常感谢,就把肉饭放在身边,又继续读书。

几天后,那个同学去看望范仲淹,奇怪,他送去的肉饭还原封不动地放在范仲淹的身旁,于是就说:“君子不吃别人送来的食物,你是不是怕玷污了你的品德?”范仲淹回答说:“不是,我是吃粥吃惯了,怕今天吃了你送来的好饭,以后就吃不下粥了。”同学听了深受感动。这样勤学了五年,范仲淹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后来在《岳阳楼记》里写下的名言,看来他在童年时期就定下了为国为民的志向。

我来思考

1.范仲淹为什么宁肯吃粥,也不吃肉饭?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

2.你知道范仲淹的哪些诗词呢?读一读,背一背。

“下流人”的

儿子当作家

不少人的人都读过《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可是,你知道吗,创作这些闻名世界的不朽作品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却是在极度困窘的逆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涯。

安徒生出生的时候,家里连一张床也没有,全家人就睡在一个放棺材的木架子上。他父亲是个穷匠人,常常失业,生活上常常靠勤劳苦命的妈妈在河边不停地替人家洗衣服来维持。由于贫穷,安徒生被那些有钱人称为“下流人”的儿子。

安徒生10岁那年,流浪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个衣衫又烂又破的穷孩子,到一个大城市寻求出路。靠什么呢?他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能够努力学习知识,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将来才能做一些事情。于是他东奔西走地极力求情,才靠一个好心人的介绍,到一所歌唱学校学习几个月,然后看看能否成为一个供老板赚钱的实习演员。

在歌唱学校里,他有机会接触到书籍,他像久旱逢甘霖一样,拼命地吞食知识。有一次,他到朋友惠斯家里,看到他有整架整架的丰富的藏书,又惊又喜,就像见到了宝库一样。他像朋友借了还,还了借,贪婪地阅读着、咀嚼着。学习,丰富了他的知识;知识,敲开了理想的心扉,他心中燃起了创作的激情。他想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于是他开始写诗,写戏剧。可是他的作品同他自己一样,被斥为“没有教养的人写的作品”,根本得不到发表、上演的机会。

但是,就是这个“下流人”的儿子的安徒生,后来在一个旧房子的破楼顶上,以坚毅的力量夜以继日地写作,创作了久传不朽的伟大作品,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家。

我来思考

1.安徒生的童话伴随着一代代儿童的成长,你最喜欢他笔下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快写下来告诉我们吧!

2.除了安徒生外,你还知道哪些童话大师呢?了解他们的哪些作品呢?

岳飞沙中练字

深为人们敬仰和传颂的宋代抗金英雄岳飞,不但武艺高强,能够带兵杀敌,而且文才很深,熟知兵法,并且写得一手好字。

岳飞小的时候,因为家乡河南汤阴县发了大水,随母亲到河北大名县避难,靠母亲给人家缝缝补补,纺纱织布度日。在母亲的教诲下,岳飞白天上山拾柴,空余时间就抓紧读书。晚上没有灯油,他就点起白天拾来的柴草,让火光来照明。那时候,由于造纸技术还比较落后,纸的价格还很贵,岳飞家里平时就难以糊口,更无钱买许多纸来练习书写。于是,岳飞就用小袋子把路边的细沙土装回家来,铺在平坦的地上当纸,用一根细树枝当笔,在沙上一笔一画地练起字来,写满一地,然后用手抹平再写,写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感到厌倦。他觉得这种“纸”和“笔”甚至比买的纸和笔都好。

岳飞很聪明,又非常用功,母亲非常喜欢,就决心省吃俭用,送儿子到私塾里学习。岳飞有了学习的机会,更加刻苦努力。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实在太穷,岳飞被迫到地主家干活,并且经常偷听地主家的先生讲课。这个“旁听”的学生,成绩比先生教的学生成绩还好。一次先生出了作文题,地主的孩子抓耳挠腮,而岳飞一会儿工夫就写出了三篇文章。

岳飞从小一边读书,一边练武,不仅练就一手好枪法,而且精通兵法,还练就一手好字,尤其擅于行书和草书。

我来思考

1.岳母为岳飞做的一件事流芳后世,这就是

。围绕这个故事,还有一首很有气势的歌曲,它就是

。你知道歌词吗?写写看,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知道岳飞的经典名作《满江红》吗?找出来读一读,并查找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联系上文,说说岳飞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原因有哪些?

不因轻视而卑微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一个早春二月,在当时苏联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出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所以男孩一出生,他艰辛的童年也就开始了。

男孩上学了,他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成绩也非常优异,而且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和拥护他,所以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很高。

那年学校的毕业考试结束了,男孩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那天,男孩走到台上,他说自己有话要说,希望能得到主持典礼的老师的同意。主持典礼的老师感到很新奇,他想听听这个男孩究竟要说些什么,就同意了男孩要发言的请求,台下的同学也都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发言。于是,男孩在开始说话了,他先是对那些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帮助过自己的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接着,男孩开始评论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并尖锐地指出了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他指出,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得当。他的话语让当时在台上端坐的那位班主任老师又气又急,非常尴尬,也非常恼火。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男孩去拿自己的毕业证书,学校却告诉男孩,他不能得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学校只能发给他一张肄业证书。男孩对学校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已经通过优异的考试成绩证明了自己是有资格拿到毕业证书的,学校拒绝发给他毕业证书是一种极其无理的行为,学校这样的行为侵犯了他的权利。于是,男孩开始在学校以及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来回奔走,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而大声疾呼。经过男孩的不懈努力,上级主管教育的机构专门成立了一个检查班主任行为的工作委员会,最终,那位被男孩评价为教育方式非常不得当的班主任老师受到了处理。男孩以自己无畏的勇敢精神而站出来大声地说话,他最终得到了那张应该属于自己的毕业证书。

这个男孩没有因为自己出身贫困而看不起自己,他战胜了自卑,在那些和大家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上,该说话的时候,他敢于站出来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去争取公平和公正。这个男孩就是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叶利钦。

我来思考

范仲淹介绍范文5

[关键词]清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保障;研究

早在秦汉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就具有优良的社会保障传统,但限于资料,难以细述,至少宋代以后有大量记载,社会保障事业兴盛一时。

宋代号称以文立国,政治举措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宣称自己半部《论语》治天下,所谓“宋之为治,一本仁厚,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①各类社会保障机构如收养疾病者的安济坊、惠民药局,收养贫病老人的养济院、居养院、广惠院,救助贫苦无依婴孩的举子仓等遍布长江三角后地区。

北宋时范仲淹奉命到杭州做地方官员,出钱购买了好地千亩,创建了范氏义田,作为族亲经济救济来源。义田由范仲淹与族中长辈管理,制定了管理办法。范仲淹平常就好施,让范氏家族日有食,岁有衣,制定了严格的分配制度,小到日常供给,大到婚配嫁娶的礼金、礼品,即便是娶二房都有救济,并将芝草营巷的祖宅改建成范氏义庄,让那些贫穷的人有房住,并设立了文正书院,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救济形式。除了济助范氏宗族外,由范仲淹首定的义庄制度中还有一条,规定外姓人氏也在救济帮助的范围之内,“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②实际上,范义庄的济贫扶困的范围已远远超出范氏宗族。受范氏义庄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家族纷纷效仿范氏家族,本着“敬宗收族”的理念纷纷建立了义庄、义田,对本族内鳏寡孤独废疾实施救济,帮助贫困人们渡过难关。

景v元年(1034年),苏州水灾“灾困之氓,其室十万”。知州范仲淹按其“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募游手疏五河,导积水入海”。③开创了宋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工代赈的先例。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在临安设置养济院,以处鳏寡孤独无依之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慈幼机构设置较早,也较为普遍,南宋宁宗时在湖州设立湖州婴儿局,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出现的慈幼机构。1211年苏州吴县建广惠坊,额以二百人为率,男子妇人各有位置,而疾病者又别室以居之,夏有汤沐,冬有衾k,病有药,死有棺。淳v七年(1247年)十二月宋朝政府拨田五亩建临安府慈幼局,收养遗弃小儿,雇佣贫妇乳养。鼓励民间抱养子女,在领养期间官方月给钱米直至小儿三岁。淳v九年(1249年)在临安设立施药局,雇请医生,分行巷陌给百姓施药治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保障机构。施药局只在临安设立,除临安外,外地没有设置,实际上是南宋王朝对当地的一种优惠政策。除了施药局外各地官员还根据当地情况设置安养院,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州安养院“在州Y厅后,旧曰医院,宝庆中改今名。”④是一所为囚犯治病的医疗机构。绍兴二年(1132年)临安府建立养济院,“将街市冻馁之人尽行依法收养”。杭州知州苏轼元佑四年(1089年)在杭州创办了安乐坊是一所收容患病并予以救治的社会保障性机构。南宋时,临安府余杭县安济坊在县城东半里。安济坊的设置对于治愈病患,防范和应对流行病都有一定的作用,它是中国古代疾病防治的有效尝试。嘉定末年,湖州通判袁甫于湖州创办幼儿局。淳佑七年(1247年)创设慈幼局,收养遗弃小儿,雇请贫妇乳养,所全活不可胜数。此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掀起了办慈幼局的热潮。

宋代非常重视仓储建设,不仅有常平仓还有义仓、广惠仓。南宋余杭县常平仓设于县城门外师姑桥。临安府不仅设立常平仓还有平籴仓,平籴仓存米达六十万斛。每岁敛散以平市价,有诗云:“生民全仰食为天,百万人家聚日边,官有积仓平籴价,满城和气乐丰年。”⑤

对于流民问题宋朝政府也很重视,宋代临安的妙行寺、崇福寺、寿圣接待寺是饥荒时收养流民的地方。圣寿接待寺除了收养流民为流民提供食宿外还以医药济人,多年来救活了无数贫民而远近闻名。建炎二年(1128年)杭州、湖州等地减价出售大米十万斛,救济东北流民。对于贫困无依者,每月支付粥米。政府规定十五岁以下遗弃的流寓儿童,允许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家收养,并可以改其姓名。

对于残疾人社会救济除了设立各种社会利机构外,还根据自身情况教其技艺,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四卷《熙朝乐事》云:“杭州男女瞽目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移俗也。”⑥瞿佑《过汴梁诗》有“陌头盲女无仇恨,能拨琵琶说赵家”⑦。陆游诗云:“斜阳古都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⑧宋代社会保障机构种类较多,救济范围较广。据马可波罗记载杭州城内社会保障机构相当多,多是王公贵族建立,资金雄厚⑨。例如杭州慈济院,位于杭州西湖藕庄桥,是由僧若志修葺,元末废毁。以苏州为例,南宋时期仅苏州城内就有八所。如下表。

从表2―1可以看出苏州的社会保障机构大都建立在南宋时期,救济功能主要为:养老、慈幼、治病、安葬等。其社会保障范围涉及生老病死各个方面,惠及广大社会底层百姓。

虽然元代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重视要逊于宋朝,但其社会保障事业并未停歇,仍然处在缓慢的恢复和发展阶段。忽必烈在位时各地设立济众院,养恤鳏寡孤独废疾者。并在法律上专门做了规定,对于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于养济院收养,应收养而不收养,罪其守宰,按治官常纠察之。并有“经略使”之官职,负责救济孤寡。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二十五年(1288年)、二十九年(129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连续大水,苏、松、嘉、湖农田被淹,百姓流离,至鬻妻女易食。浙西道按察使雷膺请于朝廷,发廪米二十万石赈济。元代在杭州把南宋施药局改为医学提举司,并如都指挥使司,施救对象是普通的城市民众,是一个官办的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

到了明代,明朝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相当重视,明太祖立国之初,就诏令天下置孤老院(后改名为养济院),诏曰“昔吾在民间目击其疾苦,鳏寡孤独,饥食困踣之徒,常自厌生,恨不即死,……吾乱离遭遇此,心常侧然”。要求地方政府“官为存恤”。10并用法律形式加以固定,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大明律》有“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仗六十,所应给官粮而官吏减者以监守自盗论”。由于明朝政府的重视,养济院、惠民药局等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就养济院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在的府、州、县治所在都有,数量不等,如苏州府的吴县、长洲各有一所。长洲宜兴县于洪武、弘治年间各设一所至万历时合二为一。官办的社会保障性机构经费主要由常平仓支付,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好时候经费还是有保障,一旦出现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就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依靠社会参与。民间社会保障机构由此兴起。这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个人参与捐谷赈灾、修路建桥为主要内容慈善活动。从万历后期到崇祯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武进、无锡、嘉善、太仓、昆山等地先后创立了同善会。据高攀龙在《同善会》序中介绍钱一本在常州武进县创立的同善会每年聚会四次,筹集经费,实施救济,寒者给衣,饥者给食,病者施药,死者给棺。

总的说来清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保障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无论其保障内容还是保障得覆盖面都比较狭窄。随着商品经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情况到了清代才有所改观,民间社会保障措施也更加完备。

参考文献:

1.《宋史》,《食货上六・赈恤》。

2.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介绍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历史知识

俗话说:文史是一家。品味一些文学作品,有时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而一些历史著作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就是鲁迅对《史记》的评断,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历史学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又扩大了视野,并且使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历史知识介绍写作背景,体味作者写作心境

《小石潭记》、《陋室铭》两文,引入时可以先回忆安史之乱后中唐一次著名的革新运动“永贞革新”,谈谈“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刘禹锡就是这场运动失败后的失意者,两篇文章都是他们在被贬边州后所作。学习这些文章可以结合作者当时处境,更好的体会这些先贤哲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内心世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可以由宋代中叶“庆历新政”的历史导入,进而让学生深入品味两人在遭受政治打击后不同的心境,特别是范仲淹那种“先天下这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精神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二、结合历史知识思考语文课上问题

《制台见洋人》一文,首先让学生概括这个文制台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惧洋欺下。为什么惧洋人?制台大人自己的原话就是最好的解释:“中国人死了一百个也不要紧;如今打死了外国人,这个处分谁耽得起!前年为了‘拳匪’杀了多少官,你们还不害怕吗?”简言之,怕处分,怕杀头。谁敢杀制台大人的头?当然是朝廷。可以说制台怕洋人,归根结底是朝廷怕洋人。朝廷又为什么怕洋人?要搞清这个问题,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来思考了。满清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是惧洋,而是拒洋,但自康乾之后,国势日下,厄运踵来。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以数千兵丁敲开了满清腐朽的国门。外患未平,内乱又起:太平军、捻军、义和团,此起彼伏。在内外交困中,清统治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认识:国人之乱!是要我的统治,是心腹之患;洋人只不过是想攫取一些经济利益,肌肤之痛而已。我给你洋人些好处,有难了,你洋人也要帮助我。从太平天国以后,洋人对于清廷,不仅是使之惧怕,又是危难时刻排忧解难的座上宾了。因此清廷对洋人既惧且尊,便成为清末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样联系历史知识来分析,既活化了学生所学,又深刻理解了人物行动的深层原因,对于学生思考问题是很有益处的。

三、直接获取历史知识,扩大知识范围

刘基的《卖柑者言》一文,我们更具体的体味到元末的社会现实。正如文中所说:“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蠹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简言之就是:盗起、民困、吏奸、法蠹、。读了这些句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深刻原因了。通过学习文章,顺便启发学生更形象地去体味那段历史,何乐而不为呢?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节选,学习此文,就不仅仅是在学语文,更是在读历史。学生回想历史书上介绍的陈胜、吴广大起义,我们可以获得多么直接、生动的资料啊!

四、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有些文章只阅读作品本身远不能够明白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观巴黎油画记》,文章全文给大家介绍了蜡人制作的精美和油画技艺的高超,就是在文末也只是借“译者”之口提了一下作画的目的。如果我们单从文章本身去看,写作目的似乎也明确了,可是我们再细细品味,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当时清政府的现状去思考,就不尽然了。作者身为一名外交官,在国外担当本国喉舌的重任。本国国力的盛衰直接关系到驻外使馆人员在外交活动中的发言权,就当时清政府现状而论,薛福成怎么会只替已是西方强国的法国担忧呢?

五、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上一篇投辖留宾

下一篇舞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