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例6篇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名品街;规划设计;改造方案

前言

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有一条如同巴黎的香榭大道和伦敦的牛津街,将购物、休闲、游憩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的商业街——湖滨国际名品街,她环绕着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由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围构,聚集了三十多家顶尖世界品牌。在这里透过橱窗可领略西子湖的美,领略国际知名品牌文化,尽享与世界同步的时尚潮流,寻找艺术与品质的完美结合,与传统纯商业形式不同的是,国际名品街是集商业、人文景观、风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区,这成为国内商业形式的首创性的地标建筑。

1 背景研究与项目定位

1.1基地区位分析

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位于杭州市中心,滨临风景秀丽的西湖东畔,距离萧山国际机场25公里,距离杭州市城站火车站2.5公里。基地所处湖滨商圈为杭州市环西湖旅游商贸区,是市级商业中心的核心区块,具有极佳的商业发展前景。湖滨商圈以旅游休闲、高档购物为主要消费特色,整合了名品专卖、休闲餐饮以及旅游商业,走高档化和国际化的商业路线,是杭州高档消费集中地。

1.2项目发展前景

湖滨商圈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滨湖景观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商业的后发优势。2004年由美国SWA设计公司提出整体规划方案具有尺度亲和功能多样、适宜步行等突出优点。湖滨项目影响力很大,湖滨国际名品街已成为西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初步吸引了一系列的商家进驻其中包括些世界级的品牌。同时该项规划设计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成为杭州市近年来非常引人关注的,一次大规模国际参与的规划、建筑活动。落成后的湖滨公园游客量很大音乐喷泉每晚都吸引大量人流驻足观赏(图1)。

2 项目面临难点问题分析

作为杭州奢侈区之一的湖滨国际名品街,是国内最先进的顶级商业经营模式。但在最近几年也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游客的消费欲望开挖不足;②商业布局略显凌乱,街区的可识别性不够强;③湖滨规划硬地太多,与西湖柔美风景不相符,人工街痕迹太重;④游客在湖滨散步缺少明确的目标导向;⑤消费的多样性不够;⑥缺少能大量集聚人气的旗舰店。

总体来说湖滨地区的定位不够清晰,整体上缺少一流的商业策划和规划,现阶段的消费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在商业发展上存在巨大的改造空间,需要一流的规划、设计和商业策划。

3 商业街改造意义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品街也在时代的前进中慢慢的落下了脚步,某些建筑与景观急需改造设计,我们希望改造后的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将成为一片栩栩生辉的充满活力、人气旺盛的城市商业活动空间,汇集着世界顶级奢侈品旗、与上海外滩齐名的东方“奢侈品购物天堂”,并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多种体验的“世界级”购物区域,最终将与其他西湖著名景点一道能载入历史的区域。

在改造过程中满足现状商铺的正常运营,并通过有效的改造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名牌店家进驻,提供全天候的购物环境,建立一个购物、旅游、娱乐、餐饮和休闲的快乐场所,同时建筑本身也成为建筑设计中的精品。

4 改造规划设计

4.1改造规划设计理念——景观规划与文化主题的融合

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的布局立足于整个商业街区规划,利用景观轴线交错所产生的空间,营造出主入口广场、仁和路街景、湖滨路沿街、沿湖滨路、平海路、沿东坡路等几个独具魅力的景观节点。同时景观设计充分发掘了名品街一面环水的特点,通过充足光线、自然水面、暖色情调、绿化小品、泛光照明等手法,体现出地方风格、异国文化、品牌集聚、业态互补等特点,凸显出名品街项目的经营特色和休闲活力。景观设计的总体定位为现代湖滨风格的商业景观氛围。通过现代景观元素的应用,紧扣“丝绸文化”主题,对建筑所围合的空间进行整合。充分的考虑周边景观的过渡,在入口的设计上做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如铺装小品等,景观设计注重对整体氛围的把控。将商业的景观元素赋予其现代的景观材料,力求细部设计简洁。

4.2 改造设计措施

强化主要入口,增强对人流的引导;增加中庭顶盖,以半室内中庭组织商业流线,同时在杭州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提供全天候的购物环境;通过中庭和主入口局部景观设计的改造提高使用效率庭顶光设计美观化、科技化,打造区域亮点。

4.2.1主入口规划设计----引导性

位于湖滨路、平海路交叉口的入口地理位置最重要,但目前入口被树植遮挡,景观小品将广场分割零碎,不利使用,缺乏吸引力的景观元素与商业标识系统。改造设计将在入口增加玻璃顶棚,原景观水池设计改造为咖啡角,对景墙面改造为展示广告(图2)。

以缓坡替换三步台阶,入口广场主要区域坡度范围为2%~3.5%。取消过多的植栽,增大实用面积,可用作活动的广场面积约为700m2,比改造前不到300m2增加了一倍多。铺地形式及色彩延续湖滨路和平海路风格,增加放射状条砖以增强入口引导性,并结合地面灯光设计使得广场具有时尚性,能举办多种时尚活动。

4.2.2内庭广场——时尚性

增加玻璃顶光天棚,使之成为全天候使用的室内广场;改造景观设计,地面以硬质铺地为主,提供足够的使用面积,改造后的内庭广场可以举办时尚秀、品牌、产品展示会、时尚音乐会、酒会等多种功能的用途,成为本区一线时尚品牌的“时尚中心”。营造无柱大空间,避免视线干扰,采用绿色生态设计,达到节能示范作用。

取消原有毛石铺地代之以较为光滑的铺砖以适应室内活动的需要,以黑色镜面大理石覆盖原有水池,以抽象的手法保留对原有景观的记忆,并在原有水面处改造互动式的高科技水景(图3)。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动线分析;雕塑;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阎良位于古城西安东北部,距市中心70公里,总面积244平方公里,地处渭北地区中心位置,是中国的航空城。

大营房位于阎良中心地带,是一片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城区。现如今要重新规划改造这片城区,这不仅为阎良城市建设起到了空间环境质量的改进,而且还改进了人的生活质量,这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设计改造!它不仅要对大营房整个空间进行整体构思和重新安排,更要以人为主体,因此建立阎良地标型的商业综合体是不可或缺的,中航城市广场呼之欲出!

中航城市广场在大营房区域建设,其特点是依托阎良航空城,以中国航空人的精神,成就城市辉煌梦想的理念,进行商业开发与规划[1]。由于本项目位于阎良中心地带,因此,此处的商业动线要讲究连贯。在规划中要考虑拆迁和新建的种种问题,这无疑在城市规划中是最综合、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类。考虑到繁琐的拆迁、综合性的地貌改造以及东西两侧的动线比较弱等特点,中航城市广场将通过采取不同的情景化手法将人流引向商业综合体。

1广场人流量动线分析

人流量动线是商业综合体的骨架,商业综合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人流动线的设计和规划上[2]。人流动线设计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主脉,中航城市广场商业综合体人流动线设计规划将指导整个商业综合体的建筑设计(见图1)。这里我们先从人流动线概述、人流动线人性化研究开始分析。

图1人流量动线图

中航城市广场连通商业风情街――后街业态区域,人流动线主要分为人流入口、社区入口、车辆出入口、未来人流入口这四条主线路。在这其中还有三条辅线路为较强车流动线、较弱车流动线与较强人流动线。通过这四条主线路和三条辅线路,可以概括为水平人流动线和垂直人流动线,这些动线在空间上的塑造,使商铺各个铺位都能充分展示,通过主力店和有特色的中庭店的吸引、最大限度的让人流经过各家商铺。这就好比一磁铁,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拉动了人群的有效流动,使逛商铺的人群均衡分配, 这就是中航城市广场人流分配的特点。

中航城市广场南北方向各有两个出入口,南侧及东西分布了其他楼宇主要出入口,而景观人流主要来自商业区的北侧及东侧,南侧为次要人流方向,人流主动线基本环绕围合商业楼宇,主要分布在北侧及东侧,南侧为商业后街漫步休闲人流为主,景观设计方案功能分区主要由前广场区、后街商业区及东侧广场区为主,配以东西两条商业过渡带及停车区组成。这些考虑充分的人流动线人性化的研究分析,通过水平与垂直这种空间序列的组织、整体感的设计塑造,打造出魅力的空间,最终吸引和引导人流。

2广场雕塑小品设计

中航城市广场雕塑小品设计上以“生命活力”为设计理念,以“天空树”雕塑小品作为方案表达载体。设计力求融入西式风情(美欧小镇购物街模式)和购物环境(橱窗式购物),结合阎良区航空城人民的审美情结,在中航城市广场商业中心的西北入口处配置“天空树”装饰小品(见图2)。这种具有不可复制的招示作用的雕塑,与中航城市广场人流相互呼应,又相互独立,空间感的设计基于建筑规划框架,通过建筑形式与地面铺装相呼应,营造开放、半开放、独立消费体验空间。中航城市广场商业中心通过水景、天空树、广告柱作为项目商业展示面。

图2广场雕塑分布图 图3 后街效果图

风情街区设置不同尺度的商户延展空间,结合情景雕塑、景墙、改造的大门,营造时空穿越的情景街区,丰富步行街购物的趣味性,为城市生活塑造一个理想的购物、娱乐聚集场地[3]。此处我们要打造阎良饮吧一条街――后街,这里为每个商户设立室外独立的空间,扩大了他们的经营面积,设有咖啡茶座、西式冷餐、户外凉亭,结合箱体绿化、灯具照明、雕塑、水景的设计,营造出风情街的感官效果,相信能为生活在航空城的人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聚会、休闲、浪漫场所(见图3)。

3广场绿化景观设计

中航城市广场的绿化景观设计方面,用意打破普通的方正格局,采用一些三角形式的花坛组合成现代时尚的元素,营造热闹、前卫的氛围感。运用三角形式的绿篱花坛和草皮、花灌木、乔木组合成一个个立体的空间,从而把楼前主广场区、停车区、景观过渡带区、后街商业区、航空文化区合理分配。最终为整个设计增加了序列感和三维立体感,丰富了人的视觉层次,增强了商业氛围的活跃感,从景观营造方面提高了商业地块的品位和地位。

中航城市广场的北侧景观主要以广场铺装的开阔空间为主,配以绿化带点缀,加以具有招示标志的logo及情景雕塑使整条街区富有一定特色。景观方案铺装总面积约9589平米,绿化面积约为1500平米,水景面积约为68平米。打造优雅而不张扬,奢华而不浮华高品质休闲商业综合街区。

商业街区主要围绕可经营的再生空间营造,在尽可能保持场地对建筑外立面开敞的同时,利用植栽、艺术构筑物与建筑本身围合创作一个更多人性化尺度、艺术精神的再生空间,并且以这些空间为基础,利用售货亭和户外家具营建景观化的购物消费外场,让季节销售、节庆商演和公共艺术活动主导景观场地的动态使用。针对街区狭长背街区域,方案针对性的提出了艺术化、景观化解决方案,使原本僵冷的场地变成可经营、可盈利的景观空间[4]。

局部绿化方案中,跟进对阎良区公园北路种植的实地考察,现在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隔离带破旧严重,对此进行了拆除,将原有行道树移除,并设计种植国槐29棵,下层套种大叶黄杨篱与红叶石楠篱交替种植,已达到良好的隔离作用和美化街道的效果,有些植被的叶子会根据季节变化变换颜色,比如红枫,夏天时是绿色,秋天是红色。商业建筑楼前种植池内,设计种植小叶女贞篱,并种植丛生大叶女贞,达到点缀街景的目的(见图4)。因此中航城市广场的景观种植中,我们保留了原有芭蕉及原有的法桐,种植丛生大叶女贞,增加色叶季相变化,下层套种红枫,配种小叶女贞篱与金叶女贞篱以及毛鹃,并配种红叶石楠球,搭配大叶黄杨球组团种植,形成完整的有层次的组团种植(见图5)。

图4 种植配套分析图图5植被效果图

4结语

通过规划设计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中航城市广场的功能主要包括:集会功能、商业贸易功能、文化休闲功能、绿化功能以及起到了整合阎良中心地带繁乱无章的区域规划功能。

(2)影响中航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社会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原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城市规划)和微观(广场的性质和功能、广场位置规模和人流量、广场原有条件、广场的空间环境、广场环境要素)两方面。在人流动向规划方面,需要调研分析人流习惯的动向、大众行为消费心理和设计者对区域的简单细化等方面。中航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以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表现的结果。

(3)中航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充分把握阎良区中心空间体系分布系统原则、控制绿化比例、考虑人群消费的方式、突出阎良区航空城个性创造的特征、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性原则。

(4)为了打造出属于阎良航空城自己的商业综合体,中航城市广场在效益方面不仅包括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还包括了符合这片航空城的社会效益,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

(5)结合众多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成功实践实例的分析与总结,探讨了城市广场在城市发展中的趋势,在阎良这片航空土地上进行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阎良区经济与商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丽. 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寻求与表达[D]. 西安:长安大学,2008.

[2] 陈.对城市广场的理解与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03).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商业街步行街是城市商业经济和来往人流最为集中的繁华场所,它承担着表达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和人文内涵的任务。经过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发展必然与地域文化变迁息息相关,融入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习俗特征,形成了当今商业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时,既要关注自然条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注重现代技术和当地材料结合运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

1目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地域文化缺失

受到现代商业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商业步行街设计缺乏对地域文脉延续的重视,其整体设计注重追求商业效益,缺乏各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空间的处理手法单一粗糙、景观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景观特色塑造欠缺无新意等。大量仅仅注重商业目的、忽视地域文化特征的商业街道,充斥在城镇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形成“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特色缺失的现象。究其本质,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1.2地域特征的生搬硬套

在国内现阶段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业街,现代中掺杂传统,中式融合欧式,肆意掺杂称之为地域性设计。不同地域背景下,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同质化严重,过于崇洋,过度模仿抄袭是根本原因;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的产物,每一条商业步行街都不应摒弃自身特有的地域风格。

2地域文化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写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须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加强区域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体现城市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3地域文化在商业街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利用自然条件

从开天辟地起,自然界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景观空间都必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是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如苏州园林将江南地区独特的阴雨连绵的朦胧意境,太湖石那“皱、漏、瘦、透、”的峻美,结合亭台楼榭、春花秋月的婉约,从而才能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任何城市在进行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时,都应该综合考虑并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尊重自然规律,规范组织步行街的景观空间序列,形成自身的特色。

3.2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运用

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紧紧相连,便形成了商业步行街的地域化特征。以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街区为例,秦淮河畔滨河绿廊体现出传统江南水景之美,秦淮小游园内的诗碑小品、传统风格的灯具、名人雕塑、传统过街楼桥、亭、阁及各种画舫游船,与疏浚后的秦淮河将附近的乌衣巷、中华门城堡等景观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魅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步行街区景观。承载着历史文脉的现代步行商业街,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赋予城市的灵魂,表达着城市特有的语言和符号,指引我们用心去领悟历史文脉的意义所在。

4结语

作为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是塑造城市形象内涵的重要手段。设计师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须综合分析地域特征,遵循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延续地域文化连绵发展的脉络,实现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地域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直长运.史学民:地域文化在老城更新中的延续与生长[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2王晓.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石冰.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0(1)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4

粗放式发展使城市建设以外延方式快速扩张,深圳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未能跟上发展步伐,土地难以为继,城市面临着发展空间的紧约束;快速城市化与快速工业化交织在一起,城市的"无序"必然会成为持续发展的阻碍,由此得知:深圳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物质形态的老化,而是功能性和结构性的衰退。因此,城市更新则成为深圳市城市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在转变现有的粗放模式为集约式发展模式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宝安区26区城市更新为例,重点关注以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创造活力为核心的深圳城市更新规划状况。

1.1. 26区基本特征分析

26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区位优越、条件具备、潜力巨大。

规划片区位于深圳市宝安中心组团城市更新功能区的中心位置、宝安旧城中心区的核心位置,紧邻25区商业区,片区四周均为市政道路,其周边有宝安大道、107国道、广深高速公路、地铁1号线、5号线、10号线(规划)等多条区域通干线,距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和大铲湾港 (规划)分别为10公里和5公里,海陆空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26区紧邻25区商业中心区,在片区东南向,隔路相望是灵芝公园,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加上规划即将开通地铁5号线的交通优势,客观上已具备改造形成商业、酒店、写字楼及住宅区的市场条件。《深圳市宝安区商业网点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中,26区将与25区及新安湖片区(5、6、7、8区)构成宝安旧城商业中心,26区定位为“集购物、餐饮兼休闲为一体,业态和业种内容丰富的一站式购物中心”。

1.2. 存在问题和发展目标

1) 现有用地功能与未来发展定位不匹配:26区现状主要是工业区,如何实现上层次规划未来区域性商业中心的规划目标,是改造需要研究的重点。

2) 土地利用效益低下,不能体现区位价值;

3) 现状商业改造带来的停车等交通问题,给交通组织带来压力;

因此本次规划目标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城市整体功能转化,营建集餐饮、休闲、文化、娱乐、购物和居住为一体的“商贸居住综合区”,促使宝安老城区旧貌换新颜,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1.3. 改造策略

将改造区分为拆建区和保留区两类。

1) 拆建区(95.39%):现状大部分为旧厂房,要根本上改变城市形象,实现旧城的重建与新生,需对这部分采取拆除重建的改造策略。

2) 保留区(1.82%):26区南端的创业广场大厦(33层),规划采取保留现状并整治的策略,重点是打通大厦的消防及货运通道,整治周边环境。

2.1.规划构思

针对本规划区功能定位, 设计主要须解决以下问题:

1) 与城市肌理相呼应,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取得与城市视觉走廊的良好关系;

2) 把灵芝公园的景观资源引入到规划区中。

3) 具有完整城市界面形象的购物中心沿前进路布设;特色商业区对外有较大开口,易吸收入流;街区住宅采用中高层与高层结合,类型丰富。

4) 各功能区各自形式较完整;各功能区内建筑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综合体形象。

2.2.规划理念

建筑富有活力的城市综合体,整合产业资源,使传统街区得以再生与复兴,创造一种新型的“都市休闲地”;

1) 商业设计理念:

 泛首层――利用标高及平台节点变化,极大增加了垂直交通的可达性,有效扩大了有效首层区,实现价值最大化;

 主题式商业――以热带、休闲式建筑为风情商业模式,创造标志性的典型建筑风格;

 体验式消费――综合表演空间及休闲广场、动感天幕等动态行为,创造更有个性的商业设计新趋势。

2) 住宅设计理念:

 引入“街区住宅”的设计理念,融合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寻求住区与城市的交融;

 住宅突出“现代、闲适、专属”的格调,并结合地域特点,体现“浪漫、经典、个性”的住宅区风格;

 注重“品质至上”原则,创造“全景式”生态住宅。

3) 设计的自然意象:

“山”――集中商业以退台绿化,形成“山”的意象;

“流水”――下沉式水景步行街;

“小镇”――以娱乐、游览为主的风情商业街;

“城市”――以高层群为主的住宅区,突出“城市”的意象。

2.3.功能结构

随应城市的肌理关系,确定了-主-从的两条轴线,主轴以曲线形态连贯A、B两地块,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景观轴;从轴横向连接A、B两地块,形成商业强度递减的层次关系;两条轴线结合集中商业、特色商业、住宅区,形成“两轴三心”的布局模式。

2.4.交通和消防系统

由于本项目的复杂性,带来交通动线的多样性,设计将各种流线进行了有机的组合,并从平面和空间多个层面进行划分。

消防系统以城市道路和基地内的区间路作为地块的消防环路。商业部分,消防车可穿越建筑,进入院内进行扑救。住宅部分,首层设穿越架空层的消防车道,住宅塔楼的扑救面设在平台层上,同时在城市道路上设置两条上平台的消防车道。

2.5.整体空间组织与景观系统规划

改造区以两条区间路为界,划分为集中商业区、特色商业区、商住区三个部分,形成商业性递减、生活性递增的空间组织关系。

整个景观体系由“点、轴、廊、场、台、岛、园”等多种景观元素构成:

“点”――三条商业步行街的交点,形成区内最重要的景观节点。

“轴”――是贯穿A、B地块的两条轴线,形成极具特色的文化娱乐纽带。

“廊”――区间路既是商业步行街,又是东西向联系的纽带,还能将灵芝公园的景观引入改造区区内,形成视觉通廊。

“场”――是指结合各商业入口布置的城市广场,是商业区与城市道路之间难得的开敞空间。

“台”――是指大型购物中心。向城市一面是以现代时尚造型元素为主,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向内是以富有韵律感的退台绿化围合出充满动感的空间形态,成为特色商业和商住区的优美对景。

“岛”――是中部的岭南特色商业街。以热带、休闲风格为主题的岛状商业,在基地中部形成一形态丰富而富有变化的公园式景观,为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住区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资源。

“园”――是住宅区的生态大花园。

3.项目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1) 旧工业区的改造实现了上层次规划调整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目标,为打造新安商业中心构建了硬件环境;

2) 26区商业区建筑设计大气简洁,提升了老城区的城市景观;

3) 园林式小区设计,配建了小学、幼儿园等公共设施,提升了居住环境品质。

4) 该改造项目按批准住宅建筑面积的8%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为相关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5) 本项目为城市道路空间让出18201平方米,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语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国内商业步行街;步行街规划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s forward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suggestions.

Key words: domestic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引言

从我国唐代的东市,西市,宋代的清明上河街(图),到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城市步行商业街始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见证着人类社会的起伏变迁,而今自然成为现代城市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步行街区对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商业步行街在繁荣区域经济、增强区域活力,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的多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始于将机动车道通过交通管制的手段改(建)为 步行街的方式,这类步行街在当今国内大小城市仍广泛存在,另外一类则是市政一方动大手笔规划整条步行街(区)。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浅谈几点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 步行街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1.1 趋同化现象导致认同的缺失

近年来, “步行街热”其势愈演愈烈。走遍大小城市的步行街区,总给人雷同之感,同样的改造模式,同样的街道景观,城市特色并不明显,步行街区趋向一种无差别的状态,导致人们的归属感减弱。出现了“盲目跟风”和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做法,不顾历史传统风貌甚至不惜拆掉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盲目地修建与自己城市特色及使用需求并不相关的步行街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有机网络和肌理,从而使城市结构、区域特征发生巨大改变,好多步行街区忽略了场所精神的体现和创造,成了毫无联系、无历史感和无认同感的空间。

1.2功能设置及空间序列的安排欠合理

商业人流行为模式的多样性决定着步行街区功能的多样性,一个完善的商业步行街区应该是集合了购物、休闲、娱乐、交流、展示等多种活动功能的场所。然而现在国内很多步行街区为了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过于强化纯商业功能的比例,只注重单一性的、重复的商业行为,而忽视了公共空间形态的多样化和人的活动需求的多样化,最终导致商业步行街区的活力消失。

许多建成的商业步行街在设计之初并未深入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开发商缺乏合理、有效的招商及营运管理,使得最后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商业步行街,经营序列紊乱,不仅无法有效引导商流,甚至无法吸引商流的二次关注。

1.3缺乏体验基础的唯视觉化和片段化

不少步行街区有着大尺度的泛视觉化倾向,使人们的体验变成了一种脱离于身体的、唯视觉的抽象活动,人与空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这种唯视觉化倾向往往导致步行空间片段化,强调步行街区空间的独立性,忽略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联系,缺乏人际交往的空间,导致步行空间的自我封闭性和排他性。使得城市整体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也造成了步行街区形态和风格的不连贯性,出现了空间片段化的现象,成为断裂空间的组合,人们很难读懂所在的空间,失去了交往体验的基础,难以产生地域感。

二、 城市步行街区设计构想

在设计中要确立整体性与全局性理念。一般而言,城市的开放空间是市民开展各种活动的户外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广场、滨水区域、绿地公园等。这些空间在城市中如果能形成系统,将有利于促进步行活动的连续性、交混性和丰富性,进而形成购物、文化娱乐、休闲观光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深入满足人们购物、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需求。步行区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通过步行景观轴连接各个节点空间,使空间形式不断地延续。

可以将商业步行系统和休闲步行系统联成一体,加强步行街区空间的联系性,结合不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建立完善的步行街区系统,将步行街区与周围较孤立的公共空间结合起来,构成彼此接续的有机系统,从而形成能包容人的城市公共生活且富有生气的步行空间,形成多层次的步行空间网络,创造高品质的环境,使人们的步行活动舒适安全,并有更多可选择的活动场所,充分体现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

所以步行街区的总体规划设计要从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和总体功能结构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形态、结构、功能的定位,坚持一种整体的设计原则,不能单纯地独立地规划几条街。同时,在步行街区规划设计的初期就要有整体的概念,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局部带动全局,建立良好的步行街区系统,使整体环境得到提升。总之,要实现步行街区构成体系的和谐,因为步行街区首先是城市大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是城市结构的一个局部,同时,它自身同样也是个庞大的系统,无论是功能、空间、建筑都相互混和交融,这种复杂性正是现代步行街区繁荣和具有吸引力的关键,所以要把影响步行街区各种多变而复杂的因素纳入一定的秩序,使其多样之中有统一,变化之中有组织,只有这样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并加以完善和协调,才能完成步行街区构成体系的整合。

三.城市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方式

3.1 合理的布局设计

在城市商业步行街中,购物者的主要行为是休闲及寻找、观赏商品,这就要求在进行布局设计时考虑合理的空间尺度关系。宜人的尺度,方可聚拢人气。街道宽度要适宜,使购物者步行其间感觉舒适而不压抑。因此布局设计合理,才能达到形象与效益的统一。

3.2 完善的交通体系设计

设计中应做到畅达便捷、人车分流。通过人车分离,把商业活动从机动车的威胁下解脱出来,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要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街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购物人流通过。此类道路既可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包含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3.3 景观的文脉展示设计

城市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其街道的景观设计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面貌。步行街空间的风格,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景观文脉和美学价值上进行分析:一是步行街沿线建筑要与其周围环境和谐共生,重点考虑建筑的高度、色彩及风格等问题。二是要丰富步行街的沿路轮廓线设计,在保护原有的景观的同时创造更加完美的景观,实现与环境相得益彰,使之具有整体性、流畅性和内涵性。三是要突出步行街绿化的视觉效果,加强步行街的亲和力,保证应有的绿地面积及景观树木的配比。四是要适当增加道路小品设置,利用细部刻画、侧重装饰来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使之拥有丰富的内涵。

3.4 明确定位,凝练特色

明晰的发展方向是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的灵魂,也是特色商业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外成功的特色商业街案例都会按照街区特点、城市背景、消费人群等因素对特色商业街作出准确的定位。商业步行街不仅具有物质上精神上的双重意义,充当着当地文化、历史的载体。一个成功的商业步行街,必然会体现一个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混合型 高密度 居住区与商业中心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发展也日臻成熟。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二、三线城市也都兴起了一股建设城市综合体的热潮。城市综合体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对建筑的新要求。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及其设计特点

1.1关于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HOPSCA)是出于城市土地资源高度集约需要而产生的,是将城市中酒店(Hotel)、办公(Office)、停车(Parking)、商业(Shopping mall)、集会(Convention)、公寓(Apartment)的功能空间中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补充的能动关系,形成一个多功能、多元复合而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落。综合体在城市化过程中起着营造城市新的商务、商业中心区,打造城市新地标的作用。同时,在避免城市中心空洞化,减少城市通勤交通压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综合体可分为三类:城市CBD型城市综合体、城市副中心型城市综合体和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

1.2城市综合体设计特点

1.2.1 多功能的城市开发

城市综合体给城市带来土地的多功能开发。传统城市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某些单一功能的开发上,其它功能只作为附属配套,如住宅开发、商业开发等。城市综合体将酒店、办公、城市广场、商业、会议、公寓等功能空间中的三种以上功能进行综合集中开发,形成一个多功能复合城市微缩体。大型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是城市活力之源,现代化的写字楼使城市充满了时代气息,星级酒店的进驻提升了消费的档次,高档公寓及住宅区充满了生机,城市广场聚集了城市的能量与人气。通过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城市综合体催发了冲动性购物和目的性购物混合消费行为,将更多的间接顾客转化为直接顾客,在为商家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引导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模式。城市综合体必将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种主要的商业模式,其综合程度和方式也将不断演化发展。当城市功能需求发生变化时,项目整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自给自足”,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形成“城中之城”的经营方式。

1.2.2 开放式的城市空间

城市综合体是以高容积率和高密度的设计手法将多种功能的建筑空间集中布置,这种集约布局的规划手法使得项目中能够设置大型的市民广场等公共开放式空间。开放的广场不但有效联系了综合体内各个功能空间,而且与城市空间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综合体内部空间向城市开放,城市空间变成了综合体内部空间的外延;城市空间渗透到综合体内部,综合体成为城市的内涵。这种空间一体化的过程也是综合体城市化的过程,构成了集约化城市的基础。

1.2.3 街坊式的街区布局

城市综合体的街坊式布局很好的保留了城市的骨架-道路和历史文脉。街坊式的布局使综合体建筑群与原有的城市机理形成呼应,将城市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不会对城市原有的机理造成伤害,割裂人们原有的城市记忆。

1.2.4 地标式的城市建筑

综合体的多功能、大体量的设计,主流开发商的实力打造,大批品牌商家的引入,因此,城市综合体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区域性地标建筑,甚至成为这个城市的新名片。

湖北黄石市市建村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策略

项目鸟瞰图(图1)

2.1 项目背景与概况

2.1.1 项目背景

黄石,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江南长江中游沿岸。是继武汉之后湖北省建立的第二座城市,武汉城市副中心城市。黄石港区是黄石市中心区域,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22万。近几年,黄石港区的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以12%以上的速度递增,总量居全市城区第一。黄石港中心区不仅聚集了黄石税务、、财政、、民政、、交通、港务、等政府职能部门,更涵盖了卫生、电信、中小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等市政配套工程。随着黄石大道十几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中心的建成并投入运营,届时必然汇聚大量居住、商务、商业、休闲等复合型消费群体。

2.1.2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黄石港区,地块东侧为城市主轴线—黄石大道,西临滨湖大道,地块南面的天津路是联系城市旧区中心和新区的主要干道,地理位置优越。地块自然条件优越,位于长江和城市核心景观区——慈湖风景区之间,景观资源丰富。项目主要涉及商务、商业、居住三种功能性质。用地335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容积率5.49,建筑密度48%,建筑高度110米。项目包括一栋110m高29层的星级商务酒店、一栋99m高29层高级服务式公寓、七栋30层高档住宅、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及大型地下停车库。

2.2 设计理念及规划特点

2.2.1 项目设计理念

项目设计紧紧围绕着“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的规划理念:一条步行休闲购物主街、三条次要街道以及中心下沉广场组合形成。这种理念强调商业场所具有开放的空间结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及公共空间的生活场景化、城市化。

项目总平面图(图2)

2.2.2 项目规划特点

项目地块沿西南至东北方向倾斜,与流经此地的长江水流方向一致,倾斜的地块为错落的建筑布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错落布置,争取到了更多的阳光和无遮挡的景观。建筑群体布局由南往北依次规划了七栋高档住宅,一栋星级商务酒店,一栋高级服务式公寓。住宅、酒店、公寓沿用地边界均匀布置,建筑单体通过底层商业联系起来,形成了500米长的“U型”步行内街。建筑组群形成了混合型的高密度居住区和商业中心布局,既满足了居住功能采光、日照和通风的要求,又实现了商业功能的最大化。简洁大方的单体建筑经过精心的排布组合,形成了震撼的现代建筑群体,具有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成为区域标志性的地标。与传统的购物中心相比,本项目的商业中心以蓝天白云代替天花板,自然清风代替了空调管道新风,简洁清新又不失绚烂的建筑,宽窄适宜的街道,没有人潮拥挤的逼迫感,为消费者创造出了一个舒适宜人、富有亲和力的开放式购物环境,让消费者从拥挤的江边小城来到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国际大都市。

2.2.3 交通流线

项目用地周围的城市道路状况为:东侧为黄石大道,北侧为芜湖路,南侧为天津路,西侧道路为规划路,主要人流方向为黄石大道。据此分析,项目商业主要入口设置在场地的东侧,西侧道路为住宅区入口,南北两侧为地下车库出入口,实现了地面人行系统与地下车行系统的分流。商业主要步行入口位于地块东北侧芜湖路与黄石大道交界处,及东南侧黄石大道与天津路交界处,在地块西南侧、西北侧靠近芜湖路和天津路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商业次入口。综合体在东北侧入口通过一条弧形走廊进入商业步行街内部,到达街区的中心下沉广场。广场周围分布了通往四个方向的商业街,通过景观电梯、自动扶梯、景观楼梯和人行坡道,将不同层面的商业空间有机的串联起来。 中心广场直径达40米,上下联通5层商业空间(地上4层,地下1层),不仅消除了建筑地下空间的封闭感,而且提升地下商业空间的附加价值。

2.2.4 景观绿化

景观以硬质景观为主,采用规则的树阵、灌木、草坪等景观植物。在步行街主入口设置开放的市民广场,以标志性的演艺电子屏幕为引导,吸引城市道路上的行人驻足、停留,将人流有效的引入商业内街。步行街通过精心设计的铺地、小品,使得景观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同时,对商业的屋顶进行了绿化种植,形成了立体的绿化,实现项目整体设计界面的景观化。

2.3 酒店、公寓与居住功能

住宅区由七栋塔楼组成,沿地块西侧的四栋塔楼可以俯瞰慈湖景区的优美景色。良好的景观,提升了住宅的品质。住宅户型为四居室和三居室户型,顶层设计有豪华观景套房。住宅户型设计方正,动静分区合理,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建筑主体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满足了底部商业大空间的需求,使住宅单体和商业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位于地块北侧的高级服务公寓,入口位于芜湖路。公寓立面采用玻璃幕墙,与主体结构轻盈的脱开,凸显公寓的高档气息。公寓裙房屋面设置屋顶花园,为居住在公寓内人士提供了便捷的室外活动场所,提升的公寓的居住品质。星级商务酒店高110米,是本综合体项目中最高的建筑,也是进入商业步行街的标志物。酒店裙房屋面设有露天咖啡座和观景平台,裙房还与商业街的精品店结合一起,居住在酒店中的客人可以方便的进入商业步行街购物,融入到体验式购物的乐趣中。

2.4新的辅助设计手段

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建筑技术、材料的更新,现代建筑越盖越高,建筑群体之间的日照间距的处理要求也更高了。本项目规划中,建筑日照设计软件在方案设计初期就参与其中。通过日照软件的计算,在保证建筑日照间距符合国家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实现了区域内高密度的建筑群体规划。

日照分析图(图3)

商业规划策略

3.1 新的购物中心理念

生活方式购物中心(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得到蓬勃发展。它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新颖多样的购物休闲方式,更有传统商业无法比拟的开放的体验消费环境。国际购物中心协会对 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的定义“位于密度较高的住宅区域,迎合本商圈中消费顾客对零售的需求及对休闲方式的追求,具有露天开放及良好的环境的特征。主要有高端的全国性连锁专卖店,或以时装为主的百货主力店,多业态集合,以休闲为目的,包括餐饮、娱乐、书店、影院等设施,通过环境、建筑及装饰的风格营造出别致的休闲消费场所。”

3.2 商业功能

本项目商业区总建筑面积为73500平方米,包含16000平方米超市、57500平方米综合商业中心(含17000平方米公寓、13000平方米酒店、2500平方米电影院)和商业步行街,形成了合理的区域商业中心的业态组合。商业主力店凭借着品牌吸引力,吸引人流前来消费,成为整个项目聚集人气的“吸收器”。商业步行街依托主力店旺盛的人流,经营与主力商家互补的商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购物需求。

3.3 商业动线

商业动线设计在商业建筑的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商业项目必然有着合理的动线设计。商业街的动线设计主要从人流引导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两方面来考虑,最佳的商业动线应该是“通而不畅”、“畅而不漏”。“通而不畅”的做法是,商业内街连接各个街面的店铺,让消费者方便的到达,避免出现商业死角。内街设计疏密结合,避免出现长直的“铅笔路”,在的街内尽量多的提供“兴奋点”。通过空中连廊和商业广场,将商铺有机的串联起来,让置身其中的顾客能够获得愉快的购物体验。“畅而不漏”,是交通动线从总体上考虑商业各业态的平衡,使得所有商铺的人流通行量趋于最大化。通过商铺的组合以及各种手法引导顾客在商业街内流动,形成“内循环”的模式。增加顾客的逗留时间,促进顾客在其中进行消费,达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中心下沉广场设置于商业街交汇的中心,是人流活动最频繁处。音乐灯光喷泉广场、儿童活动专区、精美花车等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多种休闲方式的提供,使消费者在愉悦中提高消费兴趣,实现“消费—疲劳—休息—再消费”的良性循环。

结语

席卷全球的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重视消费体验这一趋势,将顾客从Shopping mall的大盒子中释放出来,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完成消费。作为项目区域首个Lifestyle Shopping Park的市建村城市综合体项目,不仅保留了Lifestyle Shopping Center的种种优势,而且更加贴合了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体验式消费购物环境。项目区域内配套设施完善,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文化、商业为主体的城市中心区域的氛围。随着周边高档社区的不断发展,未来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市建村城市综合体项目建成后会对本区域内的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