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与管理范例6篇

经营与管理

经营与管理范文1

一、××市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的现状

去年开始,××市工商局认真履行国家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要求,全面推进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工作,加强对食品销售动向的监管,确保食品销售链条的完整和追溯体系的可行性,从目前情况来看,规范经营管理的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二、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仍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方面尚需磨合

经营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行动有待磨合。规范经营管理需要经营者主动承担大量的登记、统计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会给食品经营者带来实际的、额外的收益。经营者对规范经营管理普遍持有敷衍、侥幸的心理,惰于主动登记商品、索取票证。

经营者与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衔接有待磨合。食品的类别、批次繁多,涉及的票证、检验报告等资料众多,而目前纸制复印仍然是索证索票的主要方式,这就增加了食品生产者的工作和经营成本,生产者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客观上增加了销售者索取票证的难度。同时,一般消费者对于购买食品的票据保管并未予以重视,甚至随意丢弃,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票据衔接也尚需进一步磨合。

监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有待改善。工商部门承担监督经营者建立执行规范经营管理的职责,而经营者也应当承担起自觉履行的义务。但为了确保规范经营管理迅速取得实效,工商部门往往会将台账及索证索票的有关资料直接送到经营者手中,并进行上门指导和跟踪服务,使得经营者产生了依赖心理,甚至在部分经营者心中还形成了登记工作由工商部门来做是理所应当的错误观念,监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有待合理化改善。

(二)部分操作有待改进和简化

信息反映不能同步。实践中发现大部分食品经营者仍然没有养成及时登记台账、及时索取票据的习惯,而通常采取事后补登的方式来应付工商部门的检查。票证与台账的登记内容难以实现完全对应,信息的反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信息登记量过大。食品经营者生产、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批次也很多,需要登记的信息量过大,使得食品经营者嫌麻烦,畏于登记。

电子化登记的条件尚不具备。除了一定规模的食品市场、超市以及部分一级批发、销售商外,绝大多数的普通经营者不具备通过电脑登记的条件,登记效率低下。

(三)制度功能实现初衷,但部分内容有待强化和改善

缺乏有力的查询功能。目前台账登记主要依靠手写的方式,信息查询的能力比较差,依靠人工用肉眼逐行逐项的进行排查方能找到搜索的目标,查询功能既不方便、又缺乏效率。

缺乏有效的链接功能。台账登记的内容与票证缺乏有效的链接,现实账与票证往往被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分开存放,造成台账登记的内容和票证核对起来比较麻烦。

缺乏有效的动态显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活动是一个购进与售出循环交替的动态过程,但现行的台账登记方式却很难反映出这个动态的过程。

三、完善食品经营企业规范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探索两个衔接,促进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向两个终端延伸。

探索与质监部门的无缝衔接机制,实现监管链条向生产终端的延伸。要不断探索工商部门与质监部门的衔接机制,确保监管链接从流通领域向生产终端延伸:一是建立定期通报制度,质监、工商部门应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相通报各自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情况与发展动态,工商部门可对查账查票过程中发现的涉及生产企业的情况及时向质监部门反馈,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数据链接系统,积极探索两部门间信息登记系统的链接方式,利用技术上的支撑,将工商部门登记的台账资料、票证资料等与质监部门掌握的信息进行无缝对接,保障食品监管链条的完整性。三是建立市场联合抽检机制,工商部门可根据在查账查票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辖区内的需要监测、检验的重点、热点食品,并及时与质监部门进行沟通,制定联合的抽检计划,避免重复抽检的现象,同时充分利用质监部门的技术优势和工商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从多角度、全方位监管好食品市场。

经营与管理范文2

1、在企业活动中,经营与管理虽然有所区别但又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作用的,是密不可分的。经营与管理必须共生共存,在相互矛盾中需求相互统一。

2、经营是一系列企业活动的总称,伴随着管理学科的发展,“管理”在今天早已超越狭义的范畴而成为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涵义既包含传统的对组织内部资源的计划、组织、执行和处理,也涉及对组织外部资源的分析、利用,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3、从这个角度理解,对企业而言,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其次的。所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创业或谋生存阶段,“经营”比“管理”更重要;而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某种程度上这个时候管理本身就等同于经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经营与管理范文3

VMS是电脑电话产品的开发商,注重产品开发研究及市场开拓。其行政总裁魏川平说,生产制造是个可预测的流程,可实行外包。他和两个同伴创建的这个公司,现有100多个员工,年销售额为240万美元。

现年35岁的魏川平毕业于中国一所高校的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跟VMS技术公司总裁Yong Kok Leong一样,他也曾就职于惠普公司。魏川平认为这一经历给他很好的机会接触国际商业环境。

2000年8月29日,VMS公司的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魏川平先生接受了我刊特约撰稿人George Thomas的采访。

产品成功开发的关键是什么?你是如何处理的?

第一个要求是参与的人员不仅仅要有专业技术,还要有全球性的眼光和视野。他们必须有知识有能力认识到,全球环境下产品的创新和定位。

我们研发部的核心人员平均都有10年的相关领域的经验,这样的人才在亚洲是很难找到的,即使日本和韩国也不容易找到。成熟是必需的。比如说,建立一个成功的B2B门户网站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站那么简单的事。他们必须了解这种商业模式。第三个要求,当然是资金。

如何将技术商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你学到些什么,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万事开头难。潜在客户往往不想尝试新产品,我们就鼓励他们试用。后来,我们接到一家大公司的定单,事情开始有突破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是一样,开头很难。后来也是我们的老客户,一些跨国公司开始下定单后,事情就好转了。所以说,推荐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得注意的是不能同时进入几个市场领域。大家都在谈论全球化,但本地化也是必要的。技术应该在每个市场充分测试,以获得客户的不同反应。同时,售后服务支持必须强有力。

你是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的研发部门的?

当企业规模还很小时,产品的研究开发比较具有随机性。但现在我们依据ISO9001,正在全力推进程序化。不同的研发小组将采取各自的产品和项目管理。每个小组将通过非正式会议定时和其它小组交流有关业务及设计思想。这将增加他们对相关技术的认识,也帮助他们了解公司其它部门正在进行的业务。

你是如何面对技术变革的?

我们的一大优势是我们对老技术没有大额投资,也没有依赖这类技术的大客户。我们充分利用最新技术,而公司开放的平台,其流程标准化、创新、实用和快速的特点更使我们处在有利的位置。拥有标准和开放的平台,我们能继续开发现有的产品系列,又能进入其它新产品的开发。

在研发、生产和营销这三者的相互影响中,怎样才能平衡好整体的效果?

我们的资金主要是流向产品研发和营销。产品生产是个可预测的流程,我们有合作良好的制造商。我们采购主要的零部件。在资金分配上,产品研发是很灵活的。我们确定产品图,进行升级,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营销更为灵活,也更有生气。产品初期,主要资金流向产品研发。产品逐渐成熟后,资金主要就用于市场营销。

在开发新的产品系列时,在不同地域的市场空间,你是怎样授权和分配责任的?

我们有个很小的要求:汇报。但是我们希望能走得更快,信任我们的员工,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新能力。我们在新加坡和香港有办事处,但上海和北京也有服务支持部门。

我们的经理们如何行使职权将是决定我们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使经理们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一致,我们采用股权分配的做法。

你是如何激励员工的?

我们努力营造一种公司文化,让我们的员工能更好地发挥其才能。在快速增长的环境中,我们得为员工提供才能展示空间。我们也有顾问系统。

在通讯技术领域,CEO需要什么职业背景才能胜任?你有没有遇到从前不曾遇到的挑战?

无论IT业还是电信业的管理,都会形成一个网络:员工、行业知识、技术增值、对影响行业的环境因素的认识。此外,了解这个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在全球化影响下,商业机构变革很大。有时,一个行政总裁在某个行业呆得久了,就很可能拥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你认为在公司结构中,企业家的重要性是怎样的?

我们在不同国家中建立的商业伙伴关系是企业型的。在研发部中,如果员工有个好的想法,我们允许其在公司外面发展,我们采用合资的形式。合伙关系意味着我们共同分担风险。但这种快速决策也有风险,不是每个人都同意某个想法的,有时,也不能认真准备所需资源。这需要一个微妙的平衡和调整。

企业成长的局限是什么?

从内部来讲,产品的优点能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就象企业的管理能力。从外部来讲,竞争和市场大小也会形成限制。然而,还有一个限制,那就是在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制定的贸易堡垒。

经营与管理范文4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涉及到财务工作,无论购进设备、原料,还是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或进行市场宣传与销售,都有财务活动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之中。同时,财务管理工作是对企业发展必须的资金链条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又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须的参考,从而促进企业的科学决策创造条件。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工作。

(二)财务管理是避免经营风险的保障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始终存在,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经营目标的偏离甚至倒闭。而财务管理则能够提高企业风险预警能力,并针对企业风险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这样,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甚至财务危机时,财务管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就能够提前进行预判,从而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

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价值指标,既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又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对企业经营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并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出解决措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立住脚。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是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树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财务管理既承担管理功能又承担监督功能,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组织、分析、评估和控制,从而使企业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理念,真正把财务管理作为服务于企业发展大局的工作,才能把财务管理放在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

二是健全财务管理机制。要从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环节着手,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联系,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三是完善企业内控机制。这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维护会计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并促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企业应重视内控部门的建设,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分工互相促进互相监督,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经营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森林经营 资源管理 可持续发展 永续利用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各国林业发展思路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各国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在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问题上:①总原则是要在满足当代人对森林多种功能需求的同时,又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利益;②核心思想是要改变人与自然对立关系为和谐的关系;③可持续的涵义包括生态不断改善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在林业工作中,可持续发展坚持了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以生态为主的原则。

下面来分析几个主要国家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的情况。

1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俄罗斯是世界第1森林资源大国,俄罗斯的森林面积为7.635亿hm2,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2%;森林蓄积为807亿m3,约占世界森林蓄积的22%,俄罗斯森林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远东,特别是西伯利亚人口稀少地区。

俄罗斯森林经营的模式采用的是原苏联森林经营模式,依据的理论是森林调整利用理论,森林永续均衡利用的原则是这一理论的基础,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特征:即根据森林资源本身的状况确定森林利用量,方法是正确调查森林的质量指标和经济指标,质量指标重要内容之一是林龄结构,经济指标则根据森林资源地理分布、地区人口密度和需材量确定。并依据森林利用潜力的评价和利用现状的分析,以及森林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调整和利用森林的安排及森林经营方案。

俄罗斯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实行3级管理,中央设立俄罗斯林务局;州、边区或自治共和国设立林业管理局(或称为森林委员会、林业部),为地方林业管理单位;再向下,根据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的需要设若干林管区(或称林场)。俄罗斯地方级林业管理机构直接归属中央林务局领导并开展工作,其经费由中央林务局和所在地区共同负责。

2 美国的森林经营和资源管理

美国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全国森林面积3.0亿hm2,森林覆盖率为33%,占世界森林面积的7%,在全世界排第4位;森林蓄积为213.9亿m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70多m3,是中国人均占有森林蓄积的8倍。在森林面积中,天然林约占森林面积的84%,人工林约占森林面积的16%。按森林权属划分,国有林地为1.03亿多h 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4%,非国有林地(包括州有林地和私有林地)为1.97亿h 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6%。

美国实行的是森林分类经营,将其森林划分为商品用材林和非用材林两大类,非用材林包括自然保护林、暂缓采伐林和其它公益性森林。商品用材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非用材林占森林总面积的33%。从商品用材林的经营看,美国森林培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上个世纪20年代,森林年生长量仅为年采伐量的一半;到40年代,国家、企业和个人大力营造商品用材林,并不断提高商品用材林的经营水平,森林年生长量实现了与森林采伐量持平;进入50年代商品用材林年生长量开始超过年采伐量,到上个世纪末,商品用材林年生长量已是年采伐量的1.42倍,是上个世纪20年代森林生长量的3.8倍。

美国在森林经营中以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985年开始制定林区生态管理规划,并实行目标管理,并于1986年,投入资金,实施了 3000多个保护野生动植物项目,不但使很多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还使林区水质得到改善,森林生长能力也得到改善;1993年国家又通过项目实施形式,为485个社区的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提供支持,不但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了对森林的依赖。美国在森林经营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如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林地经营、森林健康经营等,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美国在森林经营中,重视可持续高集约经营的实践,将可持续高集约的理念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包括种子生产基地化、育苗生产工厂化、造林整地标准化、森林经营集约化、采伐生产机械化、森林保护现代化,尤其是以大公司为依托的工业原料林经营水平更高。

美国森林资源分成两大类,即公有林和私有林。公有林又分为联邦林务局管辖的国有林和联邦部门和州政府部门管辖的森林,私有林包括私营企业的森林和小私有者的森林。美国林地权属清晰,私有林由森林经营者按联邦政府和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自主经营和管理;公有林中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管辖的地方森林其经营和管理也要执行联邦政府的法律法规。美国是联邦制的国家,联邦政府在农业部下设联邦林务局,林务局内部设有行政管理司、国会关系与企划司、国有林管理司、研宄与发展司、州有林及私有林管理司和国际关系司等六个司。林务局不但是管理林地的机构,也是管理公共草地和水域湿地的机构,还是国家最大的林业研宄组织,为国有林和私有林业提供技术和经济帮助。

3 加拿大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加拿大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有43.8%的森林划为生态公益性森林,实行严格的保护;有56.2%的森林划为商品用材林,可以进行商业性采伐利用。森林分类经营的区划主要是以森林功能的侧重需要为原则,例如,加拿大政府会依据以下侧重需要进行森林区划:包括山形、地势、景观保护以及林分状况和物种繁衍等并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对于未成熟林和景观林实行的是限制采伐的办法;对于高山陆坡以及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相对脆弱地区的森林实行的则是永久性保护的办法;而己达到成熟林的则可以开展采伐利用,同时规定,不得采伐每公顷蓄积量小于150m3的森林以及不能盈利或盈利不多的森林。

加拿大的森林资源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森林占加拿大森林总面积的94%,私有森林仅占加拿大森林总面积的6%。公有制森林又主要分为省级政府所有的地方林,占公有制森林的71%,联邦政府所有的国有林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保护区和其它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的区域,其森林面积仅占公有制森林面积的29%。

4 瑞典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瑞典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森林。瑞典的森林面积是2710万hm2,森林覆盖率为6%,森林蓄积为30亿m3。按林权划分,在瑞典的森林面积中,林主私有林占51%,公司私有林占25%,国有林占17%,其它公共组织的森林占瑞典森林面积的7%。

林业产业一直是瑞典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从上发展个世纪初到90年代之前,《森林法》经5次修改,虽然一直没有摆脱以森林采伐为中心的束缚,但是大大推动了瑞典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森林经营与管理的水平,实现了森林的永续利用。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针对联合国提出的森林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森林经营的多目标,于1994年瑞典再次修改《森林法》,才使瑞典林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森林多目标的现代林业之路。现在,瑞典森林经营的状况是:①以实现森林多功能为目标,强调不仅要提高森林生长量和质量,还把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生存地以及保护高山森林、湿地森林、选留并鼓励种植有较高价值的树种列为重要内容,同时,还要保护森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并把它列为与森林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②森林采伐需要经过批准,采伐后必须及时进行采伐后更新,林地用途不得改变,森林的釆伐量要小于森林生长量。③森林的经营高度重视采用和推广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的育林和管理,为此,国家不但注意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还在全国配备了足够的林业工作人员,据统计,瑞典每15名国家工作人员和雇员中,就有1人从事林业工作。④开展了一系列森林清查,建立了完整的森林资源档案和森林的多用途清查体系,森林资源数字可以做到每10年更新1次。瑞典通过森林的高集约经营,不但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林业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瑞典的森林工业产值占GDP的4%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12%,占出口贸易额的15%,林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6%。

5 日本的森林经营与资源管理

日本是林业发达的国家,其森林面积为2510万hm2,森林覆盖率接近70%。按森林权属划分,国家所有森林面积(国有林)为784万hm2,占日本森林总面积的31%;地方所有森林面积(公有林)为280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11%;个人或公司所有森林面积(私有林)为1448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58%。

日本对公有林和私有林的经营与管理,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机构进行的,这里不作为重点介绍。对国有林则是由中央政府建立垂直的机构,直接进行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入全面复建时期,以后又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迅速增加,当时,国有林作为日本木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发挥过重要作用,国家曾于1961年制定了《木材增产计划》,扩大国有林森林采伐量,致使森林采伐量远远超过了森林增长量。以后,随着国内民众对木材需求结构的变化,进口木材大幅度增加以及国内森林资源数量减少的制约,国内森林采伐幵始下降。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对森林功能需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为此,日本曾多次对全国开展森林作用的民意调查,调查显示,民众对森林作用的期望变化主要表现在,对森林生态改善的需求,如防止全球变暖、防止自然灾害、增强水源涵养、净化空气、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成为民众的主要需求,而木材生产和提供林产品成为次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以生态建设为主成为日本森林经营的战略取向。

为了有效地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国有林管理试行的森林资源管理与木材采伐企业合一的体制弊端,在1984年和1999年两次对这一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森林资源管理与森林采伐管理分离,现在新设立的森林管理局、森林管理署主要职责是对所辖林区履行森林清查、森林经营、森林保护以及森林经营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财产管理职责,不再承担木材生产的具体活动。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将木材采伐、造林营林、林道修建等具体任务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择优选择承包单位,并对其实行监督管理;同时,还以分成造林、出租国有林地等形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参与国有林区各种森林经营活动。日本国有林实施这一系列改革后,使国有林管理机构摆脱了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能力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外国有林管理与改革现状研究报告[R].2005

经营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经营管理者胜任力 经营管理绩效 关系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管理理论中对人才的“工作经验”以及“学历”的要求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如何更好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胜任力,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和经营管理绩效的有关理论

(一)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的界定

就目前来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不同学者的界定标准各有不同。胜任力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其合理性以及实际使用价值,在国外得到迅速普及,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部门。目前认同较为广泛的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胜任力分为表面的知识、技能和内在的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等。具体来说,知识是指管理者掌握的信息,技能是指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具有的能力,自我概念是指管理者自我的价值观、态度和认知,而特质是指管理者自身的特性,动机则是指管理者实现目标的意愿。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胜任力不仅可以判断其能否胜任某项工作,而且还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高低。

(二)经营管理绩效理论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经营管理绩效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其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以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目前经营管理绩效理论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收。但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一样,目前关于经营管理绩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就目前来看,对经营管理绩效理论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种,其分别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评价标准、单一指标和多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重叠,目前较为常用的评判方式是通过多项指标从主、客两方面来衡量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

(一)胜任力的特性

我们可以从对胜任力界定的不同标准中总结出一些相似点,也可以说是胜任力的特征,其主要有三点:(1)胜任力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其表现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2)胜任力与经营管理工作绩效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反映甚至预测经营管理的工作绩效;(3)可以通过胜任力将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人员鱼经营管理能力弱的人员区分开来。

(二)经营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Boyatzis提出了高效工作绩效模型,其指出经营管理绩效是由经营管理需求、管理者的胜任力以及企业环境等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只有当这三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时,才会使得经营管理绩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企业经营管理者本身所具有胜任力的种类较多,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一般不需要用到所有的胜任力,其所需要的胜任力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具体评价,要努力使得能最大程度地将胜任力潜能激发出来,从而有效提升经营管理绩效。笔者认为,影响经营管理绩效的胜任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对自己有正确认识,并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调节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发展,以此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因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2、领导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是指管理者通过人际交流或自身行为影响来提升整个企业工作人员水平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其它工作人员来说起着领导作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其在胜任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任务管理能力

任务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自身经验来对团队进行指导,以此来完成任务的一种能力。任务管理能力的直接实施对象是任务,而只有保证团队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绩效。4、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企业发展背景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其更加符合当前企业发展需求的一种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经营管理者创新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者拥有较强的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5、社会责任能力

在明确社会责任能力之前,首先必须要将其和经济责任区分开来,其不是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具体来说,社会责任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公益责任等的一种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必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

(三)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经验管理绩效主要可以分为发展绩效、财务绩效、流程绩效以及市场绩效,研究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个人特质、管理能力都可以对经营管理绩效产生影响,而这些都是属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的范畴。比如人事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绩效和市场绩效都能产生显著影响,因为一旦企业经营管理者具备较强的人事管理能力,其就可以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组织,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责任能力也对发展绩效有着促进作用,因为若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就会通过如社会公益等各种行为来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而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绩效。

(四)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关系带来的启示

1、给选拨和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带来的启示

前面已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任务管理能力等胜任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拨或考核时,可将这些能力纳入衡量范围。比如,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拨时,可通过对其个人特质、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衡量其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影响能力、指导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评判其领导能力;通过对其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绩效管理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评价其任务管理能力。总之,在进行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选拨时,要考察其各方面的胜任力,以此保证其具有足够的资格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给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带来的启示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许多胜任力对经营管理绩效都有影响,因此在进行管理者的培训时,要依据不同胜任力的不同特点来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这样可以使得培训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提升培训效果,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和管理者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如何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否胜任经营管理工作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各项研究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企业经营管理绩效有着直接关系,可通过胜任力评价将表现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和表现普通的经营管理者有效地区分开来。在进行企业管理者的选拨和培训时,要将之与胜任力结合起来,保证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瑾,闫晓军.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

[2]肖剑科,赵曙明.基于情景分析的未来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01

[3]孔令志.基于胜任力的水利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4]胡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田云.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