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例6篇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1

如今,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三种选择:就业、考研、出国。毕业之后的不同走向,很大程度决定其在大学里的学习方向、研究重点。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毕业走向,有利于提高自己在大学学习的效率以及获取各类信息的目的性,从而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好的规划。为此,笔者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005--2014届本科生毕业去向做了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信息。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成立于2000年,迄今为止已培养了13届本科生、8届研究生共计400余名专业人才。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修养,扎实的人文素养,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具有世界观念和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以上流利外语,能独立从事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与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广阔,涉及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传媒、语言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针对性与质量水平,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交流以及管理人才,也为了更好地为在校本科生提供具体直观的就业信息,我们通过对本科生就业方向的调查及分析,总结出部分经验供同行参考。

毕业去向状态分析

1.就业是主导方向

根据统计数据,2005--2014届毕业生共292人,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了207人,占总人数的71%,考研与出国人数分别占10%与13%。可见本科毕业生近2/3选择直接就业,在本科毕业生去向中占有主导地位。

2.就业的主导地位逐年下降

由右图我们不难得出,中国戏曲学院2005--2014届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考研、出国人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出国的人数逐年增加,正一步一步取代就业所占的主导地位。

3.不同就业方向所占比例

从以上图表来看,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说,较为广阔。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六个方面:传媒方向、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文化产业、教育方向、自主创业、其他企业。如此宽泛的就业去向,恰好能够体现出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与本专业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国语言能力、文化创意与管理能力以及戏曲艺术传播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大部分还是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与本身艺术类专业相符合的传媒方向。这充分表明,在校四年的本科学习为毕业生们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

与此同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企业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还有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教育方向以及文化产业方向,这也说明本专业学生除在艺术、管理、传媒方面有所专长,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兴趣与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在国家的号召与鼓励下,正逐年提高。

就业不同去向原因分析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综合性。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开阔的眼界,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自我,更好地胜任工作。

1.课程多样,定位准确

本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定位在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等领域。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门新兴的产业也不负众望,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占领市场。但是,在当下的社会中,真正的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为数并不多。而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正是看准了这样的文化市场大环境来定位课程,着重加强这一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这样,本专业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选择了与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媒相关的工作。

2.理论扎实,实践丰富

本专业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了解社会,也充分了解自己,尽早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严格要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本科一毕业,学生既拥有专业知识,又能以“有经验”的身份顺利投身于工作之中,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导与契机。

3.国家支持,鼓励创业

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本专业选择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并且自主创业人数自201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逐年提高。大学生创业成为就业方向中一种新兴且发展势头相当活跃的趋势。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从课程中不同程度地学习了有关营销学、传播学、社会学、应用语言以及其他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这为毕业生毕业后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加之本专业毕业生拥有开阔视野,勇于尝试新事物,因此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其中有几位特别突出,比如经营工艺品、开办英语作文、论文修改网店等,都是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较为成功的例子。

就业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毕业生中,选择毕业直接就业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直接就业正在逐渐退出其在毕业去向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选择考研、出国的方向。自2005~2014年,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出国的人数也呈逐年增长态势。由此显现出,就业难依然是困扰着当今毕业生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身原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有误

现代大学生往往存在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大部分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和“更好”的就业方向。地点选择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单位性质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大型外企等,而往往忽视了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与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就使得就业形势严重失衡,并最终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2.高校原因——课程设置问题

许多高校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虽然力求课程设置与学生实践靠拢,但是许多时候难以有真正与市场接轨、符合实际就业情况的课程设置,这就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具备许多理论知识,却没有更多能力适应社会中工作的需要。

3.市场原因——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再加之大部分企业对“学历”的关注越来越多于对“能力”的考察,使许多有能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无法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大学生就业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提到的现状与问题,在此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1.打好基础,夯实专业

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以后工作实践的前提与保障。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产业、艺术管理以及传播等方面的需求岗位越来越多。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老师高度重视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尽量使本专业的课程达到覆盖面广的目标,保证课程含金量,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与条件,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理性选择,丰富实践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与职业操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自我,更加明确职业意向和发展目标,能够更加找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及规划。与此同时,大学生还能在学习和职业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例如,学院每个学期为期两周的艺术实践周以及各种交流活动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认清形势,矫正观念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合理、正确选择就业方向的关键条件。当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小的企业也有重要的岗位,而偏远地区最能磨炼人的意志,也最有可能找到发展的机遇。择业时,不要只倾向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以辩证、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

4.把握机遇,做好准备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部分。如今,社会已开始转变,我们在人才市场中发现,就业率高和易于找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的适应性培养,按就业岗位要求不断完善自己,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并且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毕业之际顺利应对各种就业的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方向;社会岗位需求

现在,我们以某高校管理学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相关数据为例,分析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

由于我国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圆梦,无论是大城市的孩子还是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通过接受教育这条路改变自己的现状,随着逐年高校招生计划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一直攀升。根据各个高校毕业生数量变动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这个“多”字,就形成了现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市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单一的局面。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比较模糊,比较盲目;市场人才的需求单一在于社会岗位要求越来高,很多岗位都要求高素质人才,高技术人才。也就是说,现在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对等、不平衡,会出现某些岗位很缺人才,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暂时没有任职相关岗位的能力,就只能处于待业的状态。

2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与社会岗位需求

2.1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现状

现今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各不相同,相应专业的公司根据本公司的岗位需求向各个高校的毕业生抛出橄榄枝,让毕业生的职业梦想有一个平台得以展现。以某高校管理学院物流专业为例。

首先,物流专业是最近几年很具发展前景的专业,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史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高校属于国家骨干院校,物流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毕业生定了方向后,会学习实践院校安排的专业课程:基础物流、物流设施设备认识、物流专业英语训练、国际贸易演练、物流市场营销调研、仓储配送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商务软件操作等等物流方面的实训,毕业生最后一学期经过这些实训安排顶岗就业实习单位。基本上,选择了就业实习单位,就给自己的就业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其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选好了实习的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就业顶岗实习。

最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实习经历,把自己就业方向的概述,用毕业论文的方式反馈给学校,学校管理学院及招生就业处根据学生的就业规划,和物流市场的现状、前景等等,指导毕业生定位就业方向,并对部分迷茫的学生提出建议。

总的说来,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是专业知识不过硬,社会经验不过关,毕业生难以把物流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应的物流企业。

2.2物流专业社会岗位需求

物流行业作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物流处于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毕业生的顶岗实习经历,以及实习期间的就业方向概述,学校会在毕业之际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毕业生做好简历,在学校管理学院和招生就业处老师指导下投递简历。物流专业的招聘会,来的公司不仅仅只是物流行业的公司,还会有与专业相关的公司参加。但是,即便这么多公司来高校参加招聘会,这些公司的招聘专员也会根据学生的专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以及大学以来的社团表现,进行筛选。

物流行业的公司面向社会的岗位是:营业员(吃苦耐劳)、业务员(积极乐观)、片区经理(组织能力强)、项目经理(策划能力强、有时代前沿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物流专业优秀,同时还需要专业素质高,应变能力强。

3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规划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对于“就业”问题越来越迷茫,毕业生就业压力日增不减,社会岗位要求日益提高,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高校的招生就业处,怎样才能使本校的毕业生明确就业的方向,在就业严峻的社会上杀出一条血路?又需要怎样做才能使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能够准确的对准社会岗位的需求呢?这就需要高校招生就业处相关老师积极指导,毕业生的仔细规划。

3.1高校招生就业处积极指导

作为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即便有实习的经历,也对社会物流行业的根本需求了解不够。这时候反馈回来的实习概述,需要在学校招生就业处老师指导下综合分析每个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找出学生的疑惑。在毕业生制作简历、规划就职单位的时候,针对先进物流市场、物流行业的前景做一个专业性的讲述。针对个别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出建议,组织物流专业教授,开设讲座,组织毕业生答辩环节。

3.2高校招生就业处老师要了解毕业生实习状况

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都是有为期一年或者半年的实习时期,是毕业前期的一个专业实践课程。在这一段时间中,招生就业处保留所有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联系方式等等。物流专业毕业生实习的单位不仅仅全是物流单位,也有与销售相关的企业、创业合伙的项目单位等等。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大多数比较迷茫,对自己就业的方向不够明确,只是把习当成一种教学的实践课程,不能够真正体会到实习过程中实习工作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学校招生就业处应对毕业生进行联系,获取毕业生就职状态,以及毕业后就业方向的规划,明确认识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及时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清楚专业岗位需求的核心。

3.3高校招生就业处开设答疑平台

依旧以某高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分析,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无非就是专业对口,比如我国现在比较前沿的物流公司德邦、远成、天地华宇、佳吉等等。由于近几年经济有些浮动,对物流市场也有些影响,很多物流公司有裁员的现象。高校招生就业处老师不仅要掌握专业市场的一线消息,还要告知毕业生专业市场动态消息,使毕业生明白自己处于怎样一个位置。这就需要高校招生就业处开设物流专业的答疑平台,及时帮助毕业生清楚社会岗位的需求状态,明确自己就业方向。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3

一、高职医学技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实践

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同属《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医学技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上具有共性,都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检验技术及理论,通过对样本的检测得出结果作出分析,不同之处在于检测的对象各异。根据专业技能及理论的要求,两个专业在具体的人文素质及专业基础要求上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将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两个具体专业整合成医学技术大类,实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从2017级开始实施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包含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据此,学院创新实施了“一类、二专、三方向”的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指医学技术大类,“二专”是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三方向”是指在专业内拓展病理检验技术、输血检验技术两个方向。“一类、二专、三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由“点”向“面”拓展,夯实基础知识,使之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同时又在多专业(方向)上形成选择性学习认知,具有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

(二)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一类、二专、三方向”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专业就业岗位(检验科、卫生检测机构)及拓展就业岗位(输血科、中心血站、病理科)进行岗位职责、职业能力、专业技术资格标准的分析,我们来确定学习内容,构建课程体系。首先,打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构建医学技术大类基础课程模块。接着,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要求不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水质理化检验技术、空气理化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卫生微生物检验技术,形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然后在专业上拓展病理检验技术及输血检验技术两个方向,选取输血技术及输血管理两门课程为输血检验技术方向主干课程,选取常规病理检验技术、细胞病理学、分子与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病理学四门课程作为病理检验技术方向主干课程,以上六门课程列为限选课,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研修,组建方向拓展课程模块。由此构建了大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方向拓展课程模块的“三模块”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流程实施“1+2”人才培养流程,第一阶段(第一年)实施大类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第二年和第三年)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志愿及教学资源分流为医学检验技术和卫生检验技术两个专业,进入校内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实践学习,在专业学习中选修方向拓展课程,并在三年进入校外临床医院进行专业(方向)实习。

二、高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成效分析

大类人才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进行分析。因此,课题组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2017级、2018级的医学技术大类学生和2016级未参与大类招生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招收生源数量、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成效的初步分析。

(一)人才培养改革前后生源数量和质量变化分析笔者通过采集三个年级的秋季招生计划、实际录取人数、入学高考成绩、省高招控制线,分别计算三个年级的录取率、入学成绩/控制线。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招生录取率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入学成绩/控制线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结果见表1、表2。从招生录取率比较来看,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后的2017级、2018级的招生录取率都达到100%,而改革前的2016级招生录取率只有58.1%,改革前后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录取率大大提高,保障了学院招生计划的完成。以入学成绩/控制线的比值作为生源入学质量指标,2017级的比值为1.2096±0.0499,2018级的比值为1.1934±0.0672,2016级的比值为1.1579±0.1320。改革后的2017级、2018级入学成绩/控制线的比值均高于改革前的2016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证明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生源质量。

(二)人才培养改革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分析医学技术大类专业分流主要以第一学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医用化学”“分析化学”“英语”的期未成绩及学生专业填报志愿为参考依据。为了便于分析人才培养改革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情况,我们将参与专业分流依据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医用化学”“分析化学”“英语”的期未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3。从三个年级四门课程的期未成绩比较来看,2017级及2018级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英语和医用化学成绩高于2016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化学三个年级不存在差异性变化。由此可见,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高职医学技术大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医学技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改革经过两年的初步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专业设置;北京城市学院

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逐渐发展壮大,全国范围内兴办旅游教育的高潮此起彼伏。但是伴随着教育的大发展,旅游教育中出现“一人种树,万人乘凉”的现象,结构严重失衡。许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盲目效仿他校做法,专业设置比较宽泛,忽视市场需求,办学缺乏针对性,就业压力增大。北京城市学院是中国最早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之一,1984年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1985年,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的办学宗旨,重视就业工作,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水平,近十年的就业率都达到了99%以上,为中国特别是北京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的特色专业。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正确处理了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系,为科学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关于“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的科学阐释

(一)专业设置的概念

专业设置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而是一个涉及到市场调研、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教材组织、师资建设、教学条件配备、实践基地开辟、合作企业的选择等的广义概念。专业设置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专业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是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的。

(二)就业状况的涵义

就业状况是一个反映专业设置是否顺应社会发展,教学计划是否反映行业需求,教学质量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培养效果是否赢得学生信任的一个综合指标。具体表现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就业质量又包括专业对口率、学生满意度、薪酬待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细分指标。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专业设置与就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就业的效果,而就业的好坏又成为促进专业设置合理化的催化剂。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够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基于北京城市学院的实例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沿革

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1985年创办开始,先后开办了专科饭店、景区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旅行社管理及导游等方向,本科涉外旅游、涉外饭店、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其办学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入境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国内旅游也渐渐起色,这为饭店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主要在专科饭店管理方向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2、总结开拓阶段(1999-2002年)。这一阶段在就业比较理想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继续办学的同时,开设了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考虑国家的方针政策,还是行业发展需求,培养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人才都势在必行,而且当时的旅游教育中,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增设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3、调整发展阶段(2003-2004年)。这一阶段由于“入世”和“申奥”的成功,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在调整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这一阶段,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就业形势乐观(2003年除外)的饭店管理专业继续招生,而且开设了涉外方向和国际合作项目。二是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由于市场要求层次较高(本科或硕士)、专科层次培养的景区管理人才不受市场青睐而停止招生。三是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需要,同时考虑目前导游队伍的结构状况和不足增设了专科旅行社管理和导游方向。

4、稳定提高阶段(2005至今)。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继续稳定就业相对较稳定酒店及旅行社、导游方向的专科教育。二是考虑到SARS疫情过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更加强烈,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这一市场需求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三是2005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城市学院举办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办本科专业既是响应国家为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而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的新举措,也是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新需求。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需要,在2005年探索性地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方向。考虑到旅游行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制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小学期教育,加强就业导向,突出地域特点。

(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1、毕业生概况。旅游管理专业从1985年开始招生,1988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截至2009年已经毕业了18届专科生、3届专接本的学生、1届本科生,共计1753人。

2、就业状况分析。北京城市学院旅游教研室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紧随就业市场,不断创新发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贯穿到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已经毕业的18届毕业生保持了良好的就业状态,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第一,就业率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自招生至今一直保持了高就业率(特殊客观情况除外),以近十年的就业状况为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作简单分析。一是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8年),这一阶段创办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由于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定位准确,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特别是2000届、200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二是总结开拓阶段(1999-2002年),这一阶段招收的旅游饭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率达到了100%(2003年受SARS影响除外),这一阶段增设的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培养的专科层次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出现了较低的专业对口率,因此,在2003年以后不再招收此专业方向的专科学生。三是调整发展阶段(2003-2004年),这一阶段招收的饭店管理专业仍然保持了100%的就业率,旅游管理旅行社及导游方向2006届就业率达到了99.1%,2007届就业率达到了100%。四是稳定提高阶段(2005至今),这一阶段招收的学生,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在2007年、2008年的就业率达到了100%。2009年,在受到全球范围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本专科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第二,就业质量分析。北京城市学院就业办对近三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对口率、试用期薪酬、学生满意度及就业去向等,回收有效问卷286份。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对口率方面,专科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达到了60%以上;在试用期薪酬方面,本科要明显好于专科;在学生满意度方面,专科明显好于本科;在就业去向方面,主要集中在饭店行业和旅行社行业。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和学生满意度都比较低。另外,2009年7月20-23日期间,旅游教研室对这两年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比较集中(近100人就业)且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北京众信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世纪饭店等十家旅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人力资源部反馈的结果表明,对北京城市学院专业设置满意的占67%,较满意的占33%,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满意的占83%,较满意的占17%,对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工作满意的占83%,较满意的占17%。同时对本科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专科生。

第三,结论。旅游管理专业在就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除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以外,还与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无关系。根据就业调整专业,本专科比例不断调整,就业人数及就业率趋于稳定,就业质量较好,就业去向相对比较集中。

(三)专业设置调整与就业状况的关系分析

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是互为促进关系,因此在设置专业、调整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实际。

1、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北京城市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在1985年开设专科旅游饭店管理,1999年增设了专科旅游景区管理专业,2003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及旅行社方向,2005年增设了专科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2005年创办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同时开设了涉外旅游方向、涉外饭店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等方向。针对社会需求,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专科规模减少。同时鉴于国家旅游局可能出台提升导游资格证的报考条件(本科以上)的规定,2010年北京城市学院不再招收专科旅游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只招收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可能会增设会展旅游方向,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壮大的会展、会议旅游市场。

2、根据就业状况调整专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专科旅游管理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停止招生,开办本科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由于专科旅游管理专业饭店方向、旅行社及导游方向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比较高,因此保持了连年招生,根据教育部专业名录最终调整为酒店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纯导游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就业对口率较低停止招生。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专业由于就业对口率太低停止招生;本科专业方向也会根据以后的就业情况做适当调整。

3、根据就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重实践、善应用,因此,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强调和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旅游教研室与北京旅游行业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开辟了众多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又促进了就业。加强校企合作,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与企业共商教学计划,共同进行教学活动。课程设置方面,紧贴岗位需求,突出特色课程,重视实践课程,突出北京地域特点。旅游教研室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2个小学期(专科)和3个小学期(本科)加强学生的外语培训、考证培训、校内专业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单位)实练和专业岗位实战,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另外,为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学校一直致力于与国外著名大学、教育机构、旅游企业合作,为学生国外实习与深造提供平台。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和专业设置调整思路

办出社会需要、社会有用、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好专业、新专业应该是高校办学的一贯宗旨。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就业为标杆调整专业,以岗位为基准调整课程,紧随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出专业特色,狠抓就业工作,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笔者对如何处理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调整的关系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政策,顺应行业发展,紧贴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就业空间。专业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相应调整,在稳定中灵活发展。

(二)根据就业状况优化专业设置

就业状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专业设置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已经脱离市场需求,就业艰难、专业对口率较差的专业应该停止招生,或者调整专业方向,寻找新的就业突破口。一个好的专业设置应该及时反馈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了解人才需求中新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及时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双赢”原则,进行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岗位需求,掌握前沿知识。特别是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友好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选派学生进企业实习,就业时优先录取。同时根据实习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达到以实习带动就业的目的。

(四)建立实习基地,带动实践教学

根据市场调查发现,旅游企业选择员工时,往往考虑企业节约培训成本问题,因此,学生在校期间有无实习经历成为其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就必须把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五)突出特色课程,满足紧缺岗位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时应该根据学校特点、生源特点、地域特点,安排自身的特色课程,突出对学生特殊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社会紧缺岗位设置的特色课程,可以锻炼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在就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才能保证其实用性和应用性,脱离行业实际的理论教学是毫无意义。所以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校内教师走出去,去旅游企业挂职,去国外深造;把旅游企业里有教学经验的高管或优秀一线人员请进来。同时可以返聘旅游企业的退休人员来校任教。

(七)加强国际合作,开阔国际视野

旅游的涉外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国外动态,具有国际视野。一方面,应该加强外教授课,特别是专业外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用国际视角来看待问题,了解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国外实习或深造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杜江.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Z].中国旅游教育发展论坛材料,2002(4).

2、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2005(8).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实际项目对于环境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远远比课本知识来的直接,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类专业对于实际项目的要求会比文理科各种科研论文要求更严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类学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参与各类实际项目的操作和演练,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学习各类基础学科。即使到了大四阶段,安排了各类实习课程,基本上也如没头苍蝇般随意找一处室内家装公司实习。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户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客户买材料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在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系部应充分利用专业特性,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教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有兴趣和专业优势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即使不能一开始就参与设计,从基层绘图开始,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出图和项目洽谈和施工也是好的。此类实习课程为大四毕业设计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准备。

结语

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土建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 A

在高等教育渐渐普及的现状下,独立学院面对企业认可度不高的尴尬,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独立学院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优势显得格外重要。本文试图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去分析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这个大学生群体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应对对策。我们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014届共计779名土建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主体,采用常规性指标(就业意向,择业观等)问卷抽样调查,关键性指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薪资,就业所在地区等)全面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通过在校期间摸底调查,实习期间跟踪调查,就业期间回访调查的调查模式,并与随机电话采访相结合,从而探讨影响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对策。

1、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对象更具针对性,故以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的一个主体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分如下四方面进行:

1.1主要先针对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在校大一新生抽样30%进行问卷调查,作为研究该群体大学生初进高校时就业观方面的摸底调查,进而对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类专业大学生抽样30%进行问卷调查,作为研究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离校前就业观方面的摸底调查,从而将研究数据作为常规性指标的比对。

1.2关键性指标方面,对2014届即将离校进行校外实习的大学生进行全面速访,主要针对就业岗位,就业单位这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同时在为期一年的实习期间,进行相关的跟踪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就业办获取相关信息等,对实习的就业岗位、就业单位进行实时更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3在独立学院土建专业2014届应届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访调查,针对关键性指标中的就业岗位,就业单位,就业薪资、就业所在地、离职率进行了系统性统计,从而作为主要的参考研究指标。

1.4针对性的抽取100名应届生进行电话采访,主要针对职业规划,工作所在地考虑的因素,应届生应具备的素质及对独立学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建议等内容进行采访,从而对相关访谈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汲取最具代表性及大众性的建议作为解决就业难的参考。

2、关键性指标统计

问题1: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专业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

单位性质人 数 统计比例

1、国企 89人11.42%

2、私企 597人 76.64%

3、外资23人2.95%

4、未就业70人8.99%

合计779人100%

问题2: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专业大学生就业任职岗位:

就业岗位人 数 统计比例

1、施工岗343人44.03%

2、造价岗 97人12.45%

3、监理岗 88人11.30%

4、设计岗 86人11.42%

5、其他 95人12.20%

合计709人91.4%

问题3: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专业大学生就业薪酬:

薪资水平(月薪)人 数 统计比例

1、2000元以下 143人20.17%

2、2000-3500元527人74.33%

3、3500-5000元 35人 4.94%

4、5000元以上 4人 0.56%

合计 709人 100%

问题4:就业单位所在地区:

所在地区 人 数 统计比例

1、广深一线城市 354人49.93%

2、莞佛二线城市 120人16.93%

3、三四线城市 204人28.77%

4、广东省外城市31人 4.37%

合计709人 100%

问题5:是否在实习单位转正:

是否转正 人 数 统计比例

1、转正留任 498人63.93%

2、不转正 281人36.07%

合计779人 100%

3、关键指标分析及应对对策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关键指标作为分析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就业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2014届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及给排水共计779人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统计相关数据的比重,从而根据数据比重研究其在就业方面的指导意义。

3.1就业难的大趋势下,理智选择私企做施工

根据就业数据分析,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有76.64%的同学就业于私企单位,且其中44.03%的同学从事施工岗位。数据证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社会就业需求量是比较大的。按照目前房地产市场分析,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稳重略涨,且全国房地产行业出现百花齐放的势头,这也拉动了施工、监理及相配套的房产服务等私企的迅速发展。但相配套的行业中,施工岗位是身处基层,环境艰苦的职业,这很大程度上让历来养尊处优的大学应届生避而远之。恰恰这成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解决就业难的突破口之一,因此,作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应届生,选择到私企就业,并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在工作起初能选择深入一线,环境艰苦的施工岗位,这不仅是解决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就业难的一个对策,同时也符合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社会人才的教学模式。

3.2土建专业的热门性不等于暴利性

按照华立学院2014届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实际就业的月薪标准,其就业的第一份工资在2000-3500元/月的比重高达74.33%,这样子的薪资水平与大多数土建类应届生传统眼中的高薪行业是相悖的。因此,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应届生更应以客观的角度认知自我,“无院校优势,有一整年的实习经验”是主要的特征。结合这个特征,与工程类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分析,院校优势基本决定了应届生起步的高低,进而决定了起步薪资。而渐渐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经验及相关的资质证书(职称证、执业资格证等)成了决定土建类专业资历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了综合待遇。所以,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本着放低自我的眼光去看待第一份工作,更应调整好自我期待值,抱着学习与实践为主的目的去对待第一份工作,以提高自我就业竞争力,专业工作能力为主重点,从而在心理上淡化对薪资的苛刻要求,以“低薪求经”的想法去就业,这是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解决就业难的又一突破口。

3.3逃离广深一线城市,巧避就业高压区

按照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各高校应届生对一线城市的“围剿”现象依旧,自然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应届生群体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2014届应届生就业群体中,有49.93%的学生在广州、深圳选择在就业。将近一半的应届生都选择融入了一线城市这个就业高压区,而往往这个高压区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在于其他高校应届生,更多的在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这个扎堆一线城市的就业趋向,在很大程度上让就业难成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老大难的问题。

而对比佛山、东莞两个二线城市,汕头、中山、惠州等十余个三四线城市,其比重仅为45.70%。虽然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但按现今房地产行业的扩张趋势显示,一线城市房地产逐渐饱和,开发商竞逐二三线城市,以辐射状向周围二三线城市发展,自然而然也增加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开发配套的监理、施工及相关服务的就业机会,也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应以更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慎重、客观地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就业所在地,建议避开一二线城市,定位在三四线城市,这不仅是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解决解决就业难的又一突破口,更是一个有助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巧取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有效方法。

3.4高离职率背后另有乾坤

按照实际情况,华立学院实行大四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增强了独立学院土建类应届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认知自我,及早反思及完善就业观的一年缓冲期。经关键性指标数据显示,有36.07%的应届生不选择在实习单位留任。高离职率背后反映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实习中存在较多“水土不服”的情况,基于电话采访了解,大多数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从事的岗位工作不符合自身实际。

事实上,初出校园的高校生,在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往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事业刚起步的迷茫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去慢慢体会与感知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工作。而作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应届生,面对自身就业优势不明显,在择业期间与就业后经历迷茫期,这两段时间让就业的摸索之路要更显漫长。华立学院一年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腾出了足够的缓冲期,让作为实习生身份的学生不用考虑合同约束,区域限制及时间因素等问题,安心地投入生产实习中,去更忘我地在工作中摸索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岗位,在工作中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高离职率背后其实反映了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应届生在就业摸索之路上经历的一次小转折,这个小转折所获得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又一次地缩短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与社会实用性人才的距离。

4、常规性指标分析及应对对策

通过常规性指标的抽样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大学生普遍未做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方面,考虑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侧重薪资水平。

4.1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就业引导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根据个人优势、劣势、兴趣以及环境因素,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但且不说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真的能如愿进行,并使自己走向成功。但就简单一点来说,职业规划的作用在于大学生在制作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想法设法去摸索自己就业岗位,去深入了解自己就业方向,去做涉足社会前一次尝试性定位的过程,对于今后就业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恰恰独立学院在就业引导方面,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甚少,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学生漠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此,这需要独立学院在就业引导方面,选择恰到好处的角度(比如举行相关比赛,开展相关讲座,邀请职业规划的校友做亲身经历讲述等方式)去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并动手编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4.2在薪资方面的敏感性,自然也无形中影响着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事实上,关于薪资方面的问题可以进行削弱或转移,一方面可以将就业所在地选择到三四线城市,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活方面的压力,达到薪资问题削弱的目的,也减少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需要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应届生能正确看待问题,以发展眼光看待自身的工作,将第一份工作这个经验积累和学习实践的过程视为一次宝贵财富的积累过程,自然而然地会转移对第一份工作薪资方面的敏感度。

5、解决就业难的其他应对对策

5.1先就业,再择业,定位你的“优化选择“

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就业压力,作为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大学生,应顺应社会的大趋势,放低自我,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去对待就业,从而一方面解决自己就业的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摸索就业方向及定位职业生涯提供尝试机会。另外,针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关键性指标数据分析,将这群大学生群体解决就业难的优化选择定位为:“巧选三四线城市实现就业,选择从事施工岗位的私人企业单位,第一份入职薪资定位在2000-3500元/月为宜。”

5.2增创校企合作,提供就业岗位

独立学院应利用大四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模式,针对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开展相关培训,定期向相关单位输送特定专业人才,一方面缓解就业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强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独立学院应加大多对学生就业的关注度,实时追踪学生所在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而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扩张校外实习及工作基地,满足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

5.3增设校内专业工作室,建立实用性的入职培训

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实用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基地,而土建类专业作为技术型及管理型的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组织成立相关专业的工作室,以模拟实施在建工程,实行制度化管理,进行日常工程生产实践为重点,以教师引导,学生轮岗参与的模式进行入职引导。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择就业岗位及确定就业方向提供了论证依据。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就业压力,这群特定群体的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在校期间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能经常性关注住学院提供的就业机会,网络及地区招聘会等,并在“优化选择”的参考建议下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而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土建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更应以注重实用型人才为主,增创校企合作的数量及质量,提供专业性人才的入职培训,模拟工作氛围及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及就业竞争力,这才能使得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大学生在现今的就业压力下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并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春来,马强强. 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N].人力资源,2010年10月(总第296期).

[2]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N].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月(总第62期).

上一篇民事判决书

下一篇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