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范例6篇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范文1

2017年5月19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医改办等7部委《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部署重点任务要求,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意义和内容,传播以签约服务促进健康管理的理念,增进家庭医生团队社会美誉度,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为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按照xx省森林工业总局卫生局《关于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x卫函[2017]x号)要求及统一部署,卫生局决定,于5月19日—26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宣传目的

本次宣传活动按照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的实施原则,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提高家庭医生在林区居民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涵、形式和特点,增强居民参与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获得感,从构建制度和改善服务的角度积极引导辖区居民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

二、宣传主题

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

三、宣传形式

(一)电视台专题宣传

(二)门户网站专栏宣传

(三)服务内涵政策宣传

(四)机构环境氛围宣传

(五)活动座谈互动宣传

(六)微信公众平台宣传

四、活动内容

(一)卫生局

1. 开展一系列媒体宣传。“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将“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片在电视台和林业局网站进行播放,并集中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在卫生局网页、迎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

2.制作一期签约知识大讲堂。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念新、业务精、居民信任度高的家庭医生作为主讲人,采取一问一答形式,重点对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内容、方式、优惠政策等进行讲解的知识讲座,宣传周期间在电视台循环播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开展一次满意度调查。开展一次不少于50名签约居民的签约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签约居民续约意向和签约服务感受,及时梳理签约服务承诺履行情况,总结完善服务内容。对参与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的所有医务人员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对开展签约工作的意愿和建议,不断调动和提高医务人员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2.召开一系列征询会。召开一次居民征询会,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居民建议意见,了解签约居民对于签约服务的感受。每个家庭医生要选择各种场合,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与签约对象的谈心和交流。

3.进行一次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⑴在机构服务大厅、家庭医生工作室、楼道、诊室等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使辖区群众充分了解可以签约的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地址、签约团队或签约医生的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在中心网站、公众平台微信等载体上进行家庭医生相关内容的宣传。

⑵组织医务人员进社区、进山上林场所,在街道、居民小区、机关办公区、林(农)场卫生所集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入户宣传,开展现场签约。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⑶开展一次广场义诊活动,与家庭医生宣传活动相结合。

(三)各林(农)场卫生所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周期间,按照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积极进行全面宣传和签约活动,优先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人群签约。

五、活动时间

2017年5月19日—5月26日。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阶段(5月12日一5月18日)

制定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宣传活动动员会议。

(二)集中宣传阶段(5月19日一5月26日)

根据实施方案活动内容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掀起宣传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新热潮。

(三)总结阶段(5月26日一5月30日)

对全局开展的宣传活动进行总结评估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林(农)场卫生所要注意收集宣传活动资料,做好宣传活动总结工作。2017年5月30日前,将宣传活动的有关视频、照片、先进事例、以及工作总结以电子版形式报卫生局。

七、活动要求

(一)卫生局统一部署,负责制定全局“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方案,制作宣传单、宣传折页、宣传条幅,印刷宣传海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配合做好宣传活动的实施工作,确保 “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能够及时有效和高质量完成。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家庭医生宣传活动方案要求,将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宣传工作与日常签约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签约服务氛围、充分挖掘签约服务特色和亮点、丰富契约服务内涵、不断改善群众对签约服务的就医体验,逐步建立签约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扩面增量提质工作。

联 系 人: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范文2

各县(市)要参照金华市区设立基层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的做法,争取当地政府安排设备购置、房屋修缮、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资金补助,不断提升基层的硬件水平。按照A、B、C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类配置医疗设备,并加强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率。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计划纳入“十三五”建设项目库。着力改善金华市区江北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屋、设备等配置。

启动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全市强化建设20家左右中心镇卫生院,中心镇卫生院住院功能全面开展,使其具备开展一、二级手术和助产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所有县(市、区)2016年每千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乡镇范围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床位数增加0.1张。

继续做好定向培养社区医生工作。分期分批选派骨干到先进地区基层医疗单位结对培训进修。加快编外人员的入编工作,婺城区、金东区、东阳市、浦江县要争取明显提高基层人员“在编率”。积极完成基层卫生人才2016年各项培训任务。

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内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载体,要常抓不懈,抓出成效。所有县(市)于2016年6月底前出台签约服务政策,核定签约服务经费标准,明确签约服务费用于对签约医生及其团队的劳务补贴和工作奖励,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及其他应得的奖补经费总额等政策措施。推行跨乡镇(街道)责任医生签约竞争机制。按照《金华市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规范与考核办法(试行)》(金卫〔2016〕16号)文件,认真开展签约服务和考核评估。全市2016年创建1-2家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省级培训基地,每个县(市、区)培育1家以上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为重点,2016年全市“规范签约率”达到20%以上。

针对一些基层卫生单位还存在“考核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改革措施,研究制定“标准化内部考核方案”,进一步体现优劳优酬,切实提高考核的公平度和提升考核的整体效率。探索开展“目标年薪制+全员浮动工资制”改革试点。

开展基层卫生单位特色专科评审工作,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差异化发展,发展基层急诊、中医药服务、社区康复、慢病、老年病、医养结合等特色服务项目,重点培育“一院一品”。争取2016年有20%的基层卫生单位通过特色专科市级评审。

加快HIS、LIS、PACS、心电检查、移动随访、签约服务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影像、心电、检验等方面的远程诊断中心,诊断中心设在县级及以上医院龙头科室,实时传输图片和数据,实时传送专家诊断报告,缓解基层诊断人员和诊断能力不足问题。通过远程会诊,使影像诊断、检验结果分析等诊治水平逐步同质化。全市建立医学检验、影像会诊等中心的县(市、区)达到6个以上,力争于2017年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全面共享。

按照《金华市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拉开医保补偿差距,加快提高参保人员在乡镇、村医疗卫生机构费用的报销水平,合理拉开乡镇、县及县外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引导群众优先利用基层卫生资源。2016年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含乡镇范围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就诊人次)占比维持在65%左右。

落实市、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工作,建立起扎实有效的结对帮扶关系。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县级以上医院建立联合病房、联合门诊,推进县级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下沉覆盖率要求达到50%以上。

在义乌市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争取通过政府对基层卫生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含修缮)、设备投入(含信息化建设)、人员培养和培训经费、人员经费(含基本工资、当地同类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的单位缴费财政补助部分、住房公积金)等实施足额专项补助,对全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部分基本医疗服务试行“标化工作当量”方法,实施政府付费购买,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

针对行政村和居民人口分布实际情况,按照“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进一步调整设置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已有合理规划但没有完成设置的,要填平补齐。新建的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由村委提供土地或村公共用房。对规划后多余的现有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可通过转为门诊部、诊所的方式予以解决。

2016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不低于45元,认真落实国家、省规定,新增部分全部用于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监管,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效果评估。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60%。60周岁以上参保老年人体检率65%以上,中小学生、儿童健康体检率达90%。

(一)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5月1日前完成群众的

满意乡镇卫生院单位自查自评,5月20日前完成县级初审,6月上旬完成市级全面复核,迎接省级抽查。(二)开展“等级乡镇卫生院回头看”。对全市第一轮评审通过的21家甲等卫生院、72家乙等卫生院进行“回头看”,市级对每个县(市、区)抽查1-2家乙等卫生院和20%的甲等卫生院,迎接省级抽查。

(三)积极参加全省全国基层卫生技能竞赛。国家竞赛分全科医疗城市组、全科医疗农村组和社区护理组三个项目。各县(市、区)按照竞赛要求于5-6月组织选拔赛,市级竞赛安排在7-8月份举行,并选送优秀选手参加省级选拔赛。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范文3

2017年5月19日是第7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我区各基层医疗卫生计生单位用系列关怀关爱活动多形式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活动,签约的家庭医生用心为签约居民送去优质服务。

一是宣传、义诊齐头并进。xx镇港口卫生院开展“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活动,在卫生院门口人群集中处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同时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吸引了大批居民前来咨询相关政策并现场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xx镇下溪村村民夏玉明血脂高、左心室稍肥厚,乡村医生为其量身定制了治疗保健方案;另有一名残障村民行动不便,乡村医生上门为其办理签约服务。他们高兴地说,国家政策好,不仅为他们送来了健康,更节省了看病的钱。

二是选择重点区域,多形式开展宣传。娄庄卫生院为了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尤其是让农村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以及重点人群享受到更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立了以全科医生为首,公共卫生医生、乡村医生、护士等人员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在马赛村进行了一次宣传活动。活动中,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分别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家庭医生签约宣传、现场咨询、测血压、现场签约、随访、心肺听诊、糖尿病、高血压筛查及B超、心电图检查等,播放“世界家庭医生日宣传片”,利用显示屏投放宣传标语、为残疾人提供上门签约服务等。淤溪卫生院在武庄村卫生室开展为期半天的宣传日活动,在全镇7个村多媒体播放室播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片。沈高卫生院利用健康团队下村体检机会,组织相关医务人员在辖区内双星村开展“我和家庭医生有个约定”系列宣传活动。顾高卫生院临床医生及防保人员19日上午在夏庄村卫生室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播放公益广告,发放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同时家庭医生为居民进行了现场签约服务工作。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范文4

根据省、市、县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结合我镇签约服务工作实际情况,现调整XX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健康XX建设为统领,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为宗旨,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努力开创全镇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组织领导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政府牵头,各村(社区)明确职能分工,为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村(社区)书记要亲自挂帅并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作用,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签约工作落实到位,现成立XX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长:XX

副镇长

副组长:XX

XX镇卫生院院长

XX

XX卫生院院长

成  员:XX

XX村党总支书记

XX

XX村党总支书记

XX

XX社区会党总支书记、XX村党总支书记

XX

XX村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镇卫生院XX同志任主任。电话:XX.

三、工作目标

2020年全镇各村必须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5%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65%以上,特殊人群(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城镇低保人群、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覆盖,个性化签约覆盖率达到15%以上,

四、调整实施方案

个性化服务内容,以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等健康需求较为迫切的人群为重点,积极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制定10种个性化服务包,明确服务项目清单,服务标准、服务价格和服务规范,开展个性化健康评估,给予针对性健康指导,实施全程管理。对个性化服务包中的可报销费用由医保基金按照50%比例(补偿标准不超过100元/人),剩余部分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各承担50%。

五、落实工作责任

各村充分发挥党员班干部因势利导,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便利条件。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纳入村委会年度目标考核,并对签约进度、签约有效性进行督导,村组班干部、党员要带头主动签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教育引导村民主动签约,动员外出务工人员为留守儿童购买个性化服务包;由村卫生室全过程管理。根据需要安排转诊、择医路径及专家选择、预约挂号、病情跟踪随访等健康管理综合服务,确保家医签约服务工作圆满完成。

附件:

XX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任务分解表

单位

总人口

常住人口签约数

个性化签约数

XX村

3300

1155

528

XX村

3200

1120

512

XX村

2815

985

450

XX村

2642

925

423

XX村

2667

933

426

XX村

2585

903

414

XX村

2686

940

430

XX村

2809

983

450

XX村

930

325

150

XX村

1242

434

200

XX村

2581

903

413

XX村

3855

1350

617

XX村

1592

557

255

XX居委会

3070

1074

492

XX村

2332

816

373

XX社区

2071

725

331

XX村

1540

539

246

XX村

3880

1358

524

XX村

3067

1073

491

XX村

4281

1498

684

合计

53145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范文5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的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十三五”时期,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将分两步走,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是社会对分级诊疗的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8个省份印发了分级诊疗的指导性文件,28个省份、10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分级诊疗目前需要克服的一系列困难,牵涉财政投入、激励机制、医保制度等庞杂因素,比如许多地区尚未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通道,大医院的优质资源没有沉下来,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缺乏足够信心,等等。

转化为具体操作层面,分级诊疗需优先解决三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基层首诊如何顺利实现?全科医生能否及时到位?如何提高慢病下沉的积极性?

基层首诊如何实现?

在上海市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近10年的医生杨建玲,最近常常接到居民咨询健康问题的电话,前来看病的熟面孔也多了起来。

从2015年11月初开始,该中心开展居民面对面签约并提供多项就诊便利,“老百姓身体不舒服第一时间会来找我。”杨建玲说。

可以预见,更多基层医生将像杨建玲一样得到居民信任。根据《意见》所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首诊在社区”将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70%。而此前的官方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占比从61.8%下降到57.7%,出院人数占比从31.6%下降到20%。

压力显而易见。为推进基层首诊,试点地区频频试招。

最为普遍的做法,是在医保报销比例上向基层医疗倾斜,扩大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差距以及建立严格的转诊规定和流程。其中,发挥医保经济杠杆的作用被寄予厚望。

例如,广州市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参保人在大医院就医前是否由社区基层医院“转诊”,将成为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差别的依据,其报销待遇差距达10%,参保人在社区基层医院就诊,享受到的医保报销比例提升至80%。

青海省规定,自2015年12月1日起,未按规定转诊或诊疗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下浮10%。

“通过支付手段来干预‘盲目看病’、限制病人流向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但要注意医疗体制的整体性和可连续性。”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撰文指出,假如仅仅通过医保的支付比率来限制,而不努力提高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那结果可想而知。 基层首诊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一剂良方,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实力薄弱,得不到信任,患者不愿前往就诊。因此,重塑民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心是当务之急。

上海市不久前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以自愿为原则,居民就近选择家庭医生,并按照自身健康需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二级医院、一家三级医院进行组合签约。据了解,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第一个月签约了244人,比起整个社区人口约13万人,这只是个开始,绝大多数人还在观望。

签约协议书显示,居民签约后,可享受家庭医生提供的八项服务:根据健康评估制定健康管理方案,经过绿色转诊通道优先转诊预约至上级医疗机构和专科资源,健康咨询,便捷配药,建立家庭病床,管理医保费用,等等。

以便捷配药为例,杨建玲介绍,很多患者不愿到基层就诊是因为基层药品种类不齐全。而签约后,居民将享受“长处方”或“延处方”待遇。长处方,即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可一次开具治疗性药物1~2月药量;延处方,即签约居民需要延续上级医疗机构长期用药医嘱的,家庭医生可以开具相应处方。

如何留住全科医生?

基层医疗机构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它们所需的全科医生却是医疗系统中的稀缺资源。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师或家庭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上门服务,全科医生常以家访的形式上门处理家庭的病人,根据不同病人情况为其建立家庭病床和医疗档案。 留住全科医生是强基层的重要举措,目前全科医生缺口大,未来如何保证全科医生的供应,尤其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供应,需各方共同努力。

按照《意见》提出的“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来测算,2020年,中国全科医生的数量应达到30万名上下。而据国家卫计委透露的数据,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仅有17万人,缺口近半。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全科医生数量需要年均增加约3万名才能达标。

杨建玲是上海首批接受为期4年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在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她一样经过规培的全科医生共有7位,加上经过转岗培训取得资质的共有46名;而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改革方案中1.3~1.7万个标化工作量配置1名全科医生的标准,实际需要94名全科医生。

“总体思路是,大医院砍掉三分之一,我们培养三分之一,再通过互联网解决三分之一,解决基层缺医生的问题。”国家卫计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全科医生工作量特别大,内容比较杂。包括大量的健康管理工作,比如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的管理,对特殊人群、残疾人和老人上门随访,家庭病床的出诊服务,传染病的防治。有些学校的校医也是由全科医生担任。”杨建玲说,随着病患资源下沉、医养结合的推进,家庭医生的负荷会越来越重。

虽被委以健康“守门员”的重任,全科医生的招录却频频遇冷。公开消息显示,2013年青岛市计划招聘基层全科医生240名,仅有64名进入面试资格审查;2014年南京首届全科医生培训班计划招收110名,结果只招了49名;2015年广州全科医师规培计划招生160名,只招到32名。

这与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健全、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有关。

“全科医生要求知识面更广,鉴别能力更强,看病不需要借助很多医疗器械设备,主要靠经验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特别强调,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只是分工不同,无所谓医术高下之分。但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还缺乏标准化培训。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全科医生是从三级或二级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中培养的。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专科医生不一定了解全科医学的特点,仅仅依靠在各专科轮转的方法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只是专科技能的“杂糅”。

此外,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偏低也是共识。为激励家庭医生,上海市闵行区让其在年初自行规划1年的工作总量,预知在保质保量完成全年工作的情况下,能获得多少薪酬。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核,形成预算审批表。通过日常记录,数据会导入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自动生成实际绩效。

与之相配套,闵行区制定了基本项目标化工作量指导标准,将社区基本服务项目分为基本诊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护理、家庭医生服务等6大类155项,按具体内容不同形成311项标化工作。例如,糖尿病病人管理每人一年是8个标化工作量,主要工作包括随访、双向转诊服务、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等等。

在综合管理平台上,《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看到,在按标准完成任务后,杨建玲2015年内获得的目标薪酬约为165000元。基于这一平台,管理层可以锁定家庭医生的工作量,进行薪酬分配,同时进行全程监管和评定。

“每做一件工作,我知道自己能拿多少绩效。比如,以前都不愿意管理家庭病床,很辛苦,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工作时间、强度、风险等联系起来,标化工作值就大了,医生很愿意去做。”杨建玲说。

同时她表示,由于工作量大,考核健康管理效果的机制或体系目前也不完善,很多时候都在跑量,全科医生作为健康“守门员”的地位和效果如何,依旧难以充分体现。

“我们算过一笔账,可以在不增加卫生总费用情况下,保障医务人员薪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分析说,按照2014年卫生行业总费用36000亿元计算,目前全国约700万医务人员,人均20万元薪酬,需要15000亿元。在很多医疗系统运行中,医务人员薪酬成本占60%,再加上其他基建维护,大体需要25000亿元。

“具体制度设计尚在研究中。”葛延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其核心方向,是让整个医疗卫生模式从治疗为中心,转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慢病能先行吗?

分级诊疗推行在摸索中前进,不少地方从慢病管理中找到了出口。所谓慢病,是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根据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公布的数据,全国慢性病患者达2.6亿人,慢性病导致死亡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目前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1.6%、26.7%。

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12月1日通知,要求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明确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重点任务包括建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健康档案、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团队签约服务模式、明确高血压和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流程等。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慢病缺乏连续的全程管理,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慢病诊断明确,可以在基层规范治疗、转诊。

对此,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叔禹在近期一次论坛上介绍,厦门推出“三师共管”模式,即由1名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1名社区卫生中心全科医生或中医和1名经培训认证的健康管理师组成团队,为入网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定制化、连续性诊疗。

其中,“三师”分工明确:专科医师负责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全科医生或中医负责执行诊疗方案,掌握病情变化,随时处置或中药调理,将病情控制不良的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生;健康管理师负责日常随访与健康教育,并安排随诊时间及双向转诊事宜。

慢病下到基层,慢药也得跟着下去。针对基层药物不全的问题,厦门专门出台政策调整基层医疗机构临时用药目录,增加了48种慢性病常用药,使社区慢性病用药和三级医院基本一致。而且,相比大医院只能开一周的药量,到基层看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次处方药量可达到30天以上。

到目前为止,“三师共管”涵盖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达3万多人,慢病患者下沉明显:三级大医院以慢病为主的普通门诊量下降约15%,基层诊疗服务量则提升约36%。

“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血压血糖管好了,费用还降低了近一半。”杨叔禹说。根据厦门市对600多名入网糖尿病患者半年的健康干预效果评价结果,入网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率从13.4%提高到57.4%,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从17.3%提高到64.8%。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认知;工作情况;工作负荷;培训需求;职业满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95-03

我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完全像国外的“家庭医生”,是指居民/家庭自愿与社区医生服团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就会得到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海南省2014年开始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海南省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和职业满意度情况,并探讨改善职业满意度的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6年9―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已经开始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抽取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对其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课题组自主设计了专门针对医务人员的问卷,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6份,经问卷质量控制筛检去掉1份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7%,问卷有效率为97%。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职业满意度。

3.质量控制。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数据录入阶段实行4人录入,逻辑查错。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然后专人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布的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

二、研究Y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医生以男性为主,占73%;服务的医院级别以社区为主,占92%;学历以高中或中专为主,占47%;平均收入大概在3 000~5 000元范围内,占47%;执业类型以护士为主,占42%;从事工作年限一般在五年以上,占71%。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主要有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防保人员,有些有中医医生、内科医生;大的海口市公立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有内、外、妇、儿科等专科医生,海南省社区一般以护士为主,主要打针、看病、卖药。

2.对家庭医生服务认知情况。90%的医务人员听说过家庭医生式服务,但是还是有10%的医务人员没有听说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医务人员中的63%人为居民提供过家庭服务;86%的人愿意与社区居民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了解海南省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政策的医务人员有122人,占69%,比较了解的有57人,占32%,但还是有31%的医务人员表示很少了解;68%表示知道其他省市家庭医生服务的实行情况,32%表示不知道;44%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比较广阔,49%的医务人员表示一般广阔,还有7%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不广阔;51%的医务人员认为海南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很有必要,42%持中立态度,剩下7%的医务人员认为在海南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没必要;73%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的出现符合海南的现状,但27%认为不符合;34%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家庭医生的,59%是通过医院宣传,7%是通过病人的询问了解到的;62%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有利于开展居民健康管理,降低医疗费用和分级诊疗秩序的建立,可以合理分流患者;94%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服务对居民健康有帮助;94%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服务提供情况。海南省家庭医生主要的服务内容:诊疗、体检、为居民建立的家庭电子档案(但是好多仅记录签约记录,没有后续看病的记录)、健康教育(有些仅限于宣传栏及对60岁以上重点人群在上门随访时或是体检宣传)、重点人群上门随访、宣传,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好多医生反映健康人群没有诊疗需求,就连定期电话随访都会被居民视为骚扰。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之后与实施之前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上,25%的医生认为发生了明显变化,45%的医生认为感觉不明显;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费用,34%的医生认为按人头支付(家庭医生的收入按服务所覆盖的人口数以一定标准计算,并按规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比较合理,19%的认为按薪酬支付(医生每年每周工作固定时间,每月领取固定报酬)比较合理,42%的医生认为按项目付费(按医生提供的服务类型和单元支付一定费用,例如免疫、咨询和处方)比较合理。

4.工作负荷。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比较正常,61%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小于或等于8小时,92%的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小于11个小时。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有57%的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较大。60岁以上居民体检及慢性病患者随访任务重,电脑录入工作量大。以海南省昌江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他们服务的常住人口有31 536人,而该机构有全科医生职称的医务人员只有3人,其中有1名管理人员,实际上可以合格的家庭医生只有2人,如果全部人数签约,每个家庭医生需要服务人数为15 768人。据医院相关人员介绍,由于家庭医生人才的极度缺乏,医疗保险并未对其多出来的工作量提供经费补偿,家庭医生的签约活动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缺乏主动性。压力的来源主要是职业风险高、工作强度大以及医患关系紧张。

5.培训需求。35%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52%的认为能满足工作需要,但略显底气不足,但还是有6%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对医生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71%的医务人员认为进行家庭医生培训是为了能更好地为病人排忧解难;71%的医务人员表示没有参加过家庭医生的培训,说明政府对此安排根本不到位;对参加培训,医务人员期望的时间为:25%认为1个月比较合适,10%希望是两个月,23%认为3个月比较好,33%则期望是3个月以上,说明大家对培训还是比较需要的;71%的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更为重要,这体现了医务人员比较看重自己的能力提高,而不是理论;认为临床医学基础教育,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4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您所服务的医疗机构安排的家庭医生培训合理,但16%的医务人员认为不合理,还有35%的人表示不清楚。

6.职业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与家庭医生的职业满意度息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0.3%的社区医务人员对目前的各方面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的为15%和46.6%,不满意的社区医务人员的比例占28.1%,可见家庭医生职业满意度不高。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医务人员对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内容太多、工作时间长、医疗保险又没有按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头进行付费,纯属义务劳动,由于家庭医生的严重不足,导致他们要做的工作量是从前的好几倍,工作压力大且收入低;职业发展机会少、晋升机会少。

三、相关讨论

1.居民不理解,签约阻力大。海南各级政府,媒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家庭医生知晓率低,大部分居民并不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导致医疗签约工作开展压力大;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不理解也是家庭医生下乡签约是的阻力。有些居民感觉就算检查出有病了也没钱治病,他们更需要治病的药品或报销医疗费用,海南门诊医疗费是不报销的。

2.资源不足。全科医学人才不足,海南省2015年,海南全科医生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离中国2020年每万城乡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的要求还有一半距离。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视,就业难就业差,生源缺乏,全科医生在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停招多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缺乏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晋升难、医生收入低,医生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职业满意度低,社区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全科医生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同时,缺乏医疗设备,缺乏药品。很多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因为资金问题,投入的医疗设备少,很多检查治疗不能做,基层好多药物都没有,导致居民看病不方便,社区医院没法满足居民真正需要的基础医疗和康复治疗需求。

3.服务功能不全、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目前海口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私营,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由于家庭医生的严重缺乏,导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只有做过家庭健康评估、个性规划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一般疾病的诊疗和预防、公卫服务等。康复指导由于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设备和人员的限制开展得比较少,健康宣传教育也主要局限于发传单、出黑板报、做宣传栏等方面。尽管如此,家庭医生人手少,工作内容繁杂,一人兼多职,倍感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

四、建议

1.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对家庭医生实行“5+3”的培养模式,经过五年的临床医学本科学习毕业后,根据需要申请报考,完成三年的全科医生规培(含综合医院的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培训),全科t生资格考试合格者方可执业。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不仅要提高医疗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提高沟通技巧和服务技巧,做好居民的健康守护者。鼓励家庭医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技能的学习,如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执业资格,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强制要求大医院医师每年有一定时间下基层、或是晋升职称、职务时必须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历,鼓励在职、退休医生开诊所,规范诊所管理,居民在诊所看病,医保也要报销相关医疗费用,与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视同仁。加强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子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基层首诊吸引力。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2.签约到具体医生,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签约到具体医生,加强服务责任心,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医保按人头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可参照上海市的做法,每月支付家庭医生所在基层 卫生机构10元/签约人数。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将家庭医生的收人与他们提供的签约服务的数量、质量挂钩,确实奖励表现好的医生,惩罚差的医生,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的积极性,每年将考核结果公布在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中,让居民一目了然,可以增加好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限额,减少差的医生的签约服务量。建立独立的全科专业职称评定体系,区别于专科医生的职称评定,与全科医生的工作相联系,在职称晋升上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增加高级职称的比例,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增强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留住全科医生服务基层。

参考文献:

[1] 解读《“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2017-01-05.

[2] 鲍勇,梁颖,张安.上海市不同地区医生对家庭医生资质的认知分析(续完)[J].中华全科医学,2013,(6):831-836.

[3] 王彤,赵岩,金光辉,等.北京市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现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28):513-516.

[4] 谢春艳,胡善联,何江江,等.对家庭医生工作进行现场观察后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5,(1):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