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论文范例

美术史论论文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1

(一)培养目标偏离

当前,多数高师院校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制作游戏动画设计和图形图像制作等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说,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形成了培养方向多元化的模式。上述这些专业都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紧随社会的需求而生。高师是为社会培养教育人才的地方,其专业设置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增加生源或是一些实际利益而改变其办学理念,随波逐流,这样的高师院校已失去其师范性特点。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美术课是中小学课程体系里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的。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但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没有清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所设置的课程多以教授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技能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培养。中小学美术课旨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基础绘画能力的训练,因此,精准、狭窄的专业知识并不能适应中小学学生丰富多样的爱好和需求。但是,当前多数高师院校重美术专业轻教师职业,美术技法类课程学时多,大约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学时少,大约仅占总学时量的5%;到基层参加教育实习的学时更少,四年时间一般只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很难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教学模式陈旧

多数高师院校绘画技能技巧教学还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只培训学生绘画技能、技巧,不具体分析为什么这样画,也很少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缺乏启发和发散性教学思维,学生绘画技法很难得到提高。教师教授美术史论课也是灌输式、一言堂,形式呆板,缺乏师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途径

针对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所需人才的现状,我们只有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走出困境,培养出适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

(一)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

高师美术教育方向的偏离,一方面使得旨在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学生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使得中小学美术教师资源缺失,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研究和实施美术教育,要明确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使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突出师范性,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终极目标。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高师美术教育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主动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突出师范性。

(二)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师范性就是要求学生要掌握美术专业的理论和技巧,还要与时俱进,具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增设和拓展教育理论课程,如:“手工制作教学”“媒体艺术教学”“美术欣赏教学”等。健全和规范教育实习课程,编写科学完整的实习课程教学大纲,使实习课程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经常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实习课时,保障学生有足够的试教机会,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师范类美术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要目的,这就决定了学生既要展示美术教育内容的“博”,展示内容应该包括国、油、版、雕、水彩、设计、手工、剪纸、书籍装帧、多媒体制作、民族图案等等美术诸多门类的基础内容。[3]此外,在技法课教学中要增加构图、透视、解剖和色彩运用等基本绘画常识内容,要适时、适度增加如“美术鉴赏与批评”“美术教育论文写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等重要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赏析水平。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评述活动,采取学生自评、他评等形式,对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当然,在“博”的基础上还要求“精”,使学生能学有所长。

(三)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美术技法上的训练和实践,缺乏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重视学生能画、能教、会教的能力,重视包括教案、课件、讲义、课堂范画在内的教育实践成果。并且,高师美术教学中还应广泛运用多媒体、电脑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把网络搬进课堂,可以改变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美术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探讨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随着基础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改进,高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指导高校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特别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更好的适应工作,创新工作。

三、总结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2

1.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实施幼儿美术教育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美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来架构和引领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应了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及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要熟悉,如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代表库克、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的认知理论及代表人物古德伊娜芙,儿童美术的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艾修勒、哈特薇克,儿童美术知觉理论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儿童美术的本质论代表人物艾斯纳等。在对幼儿美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中,了解儿童美术的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知识。

2.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

基于幼儿园教师对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皆顾的特殊性,往往也会出现对每个领域都不精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幼教政策法规的培训。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需要幼儿教师深入解读,并内化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此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是关于艺术领域的阐述,《指南》中美术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美术的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习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3.丰富幼儿教师自身的艺术底蕴。

作为幼儿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若要让幼儿掌握一个点,教师必须先掌握一个面、一组链。我们应对著名的画家、画派有所了解,如国外的凡•高、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国内的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等,以及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等,在感受与欣赏中加强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解读。此外,我们还要学会雅俗共赏,关注周围环境中的艺术美,如广场雕塑、自然景物、羽毛创意、石头彩绘等,这样才能做好儿童与美术之间的“审美中介”。幼儿园还要加强美术园本教研,通过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现场观摩、说课评课等,探讨美术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教师放手与出手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前台”的精彩与“幕后”的积淀之间的关系等,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文化底蕴。

二、对幼儿期各年龄段美术特点的把握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应了解3-7岁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的特点。如幼儿的手工活动可以分为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1.5—2.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期各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特点和建议如下:3—4岁的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特点是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的是“符号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如:网小鱼、弹珠滚画、蔬果拓印等。4—5岁幼儿的特点是手部控制能力增强,喜欢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从画中也能区分幼儿的性别,看出幼儿的绘画心情。此阶段建议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从生活用品、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创设有趣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提供多种美术工具、材料(包括专门材料、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用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欣赏,学会自由选择并正确使用,进行大胆表现,还要关注幼儿有序的收放习惯的养成。5—6岁幼儿的特点是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会画出一些透明的物体,画完会讲出画的内容。观察力和想象力明显增强,表现物体也比较接近实体,强调或夸张画中人物的某项特征,这个阶段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建议此阶段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材料作画,开展主题绘画、借形想象、立体创作等美术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指导幼儿参与一些绘画比赛,充分展示幼儿的艺术才能。当幼儿教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的特点,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活动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实施正确的作品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智慧的充盈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刃,教得多了,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儿童易被称作为教师雇用的童工;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作为一线的老师不仅需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美术教育智慧,这也是教师美术素养的主要体现。

1.材料运用的智慧。

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干扰作用。如在大班《水墨故事》美术活动中,由于宣纸放入水中拉出来很容易烂掉,在教学时教师就智慧地将牛皮纸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中间掏空成扇形、圆形等各种形状再进行封塑,然后将宣纸贴在上面,这样纸就不容易坏掉,而且还起到了一个装裱的效果,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的运用也有智慧。

2.难点分解的智慧。

一节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课,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如大班美术《爱心车》的难点是幼儿对动物主要特征应了解,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纸上,还要体现汽车的样子。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对各种动物形象的欣赏,示范时结合儿歌教学法“: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演示汽车变形的画法,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了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

3.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还是不教?教又该怎样去教?其实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大班《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透明胶片的运用,减少了一一演示的时间浪费,达到了借形想象并添画的效果。

4.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这“3、7”两个数字哪里来?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幼儿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5.作品评价的智慧。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3

美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之一。审美意识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而这种意识又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出来的。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不仅应该锻炼学生的视觉意识,还应重视审美意识的渗透与培养,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多种形式的美感,不断渗透并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但审美意识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和美术作品,在学生一生的许多时刻和许多方面,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学生介入的各项活动和涉及的各种关系,都存在着美的基因、美的要素、美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利用每一个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发学生对美的关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这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我们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同样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绝不是一个简单而短暂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并作为教学的主旨。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向日葵》,都知道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他们也常常会发问:“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美术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时教师除了要引导他们感受作品的美感之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由于他们的创新,才丰富了我们的视觉艺术语言。进而向学生表明:美术教育绝不是一个机械摹仿的过程,“依葫芦画瓢”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断创新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极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让其有发挥个性的自由。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另外,作为教师本身,要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树立榜样,并以此来感染、带动学生去创新。

三、人文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将哲学、宗教、历史、文学和艺术等科目称为“人文学”或“人文科学”。美术学科就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意志等特征都蕴含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许多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无不显示了人们在当时所处时代对美的评价和追求。美术课由于是非中考、高考科目,学生自身缺乏压力和动力;其次,美术课程死板僵硬,教师缺少情感投入和交流,缺乏灵活和创新,致使学生对美术教学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应积极调整自身的状态,努力有效地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并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首先教师应建立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绝不能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传输,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引入其他科目。比如教学“线描花卉”这一课,首先要了解花的形状,花瓣、花蕾、花托及枝叶等的结构特征,这就离不开植物学的内容。另外,还要加大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度。

四、环境意识

环境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它向我们提供食物、水、空气,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同时又将一些污染回赠给自然。回想一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问题,确实让人惊心:白色污染、沙尘暴、珍贵物种濒临灭绝……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渗入一些环保意识并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取得共同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渗透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美术与环境的联系。其次,要注意抓好课堂这一行之有效的阵地。如在讲述“线造型树木”时,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导入:你了解多少树种?既而转入到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讲到对树木的乱砍乱伐等现象,突出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环保意识,如设计环保题材的招贴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然,环境意识的培养,还可充分利用其他的教育方式,除了课堂以外,要更多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如手抄报、摄影展、举办讲座等,这些都是相当生动的教材。

五、总结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4

所谓情境展示,就是将学生的作业或作品展示于教师提前设计好的背景或情境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表现形式,又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例如,《皮影艺术》这节课,因为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所以,必须准备充分,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艺术。课前,我用一个大纸箱,把其一面挖出个长方形的大洞,将半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上面,做成“屏幕”,再用布和彩纸添加装饰。一个漂亮的皮影演出舞台就做好了。找来一个亮度高的写生用的投影灯,皮影戏就可以开演。有了这么好的舞台,每个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制作皮影人物道具等,争先恐后地到台前来演。“这组演的是哪出戏剧”“那组的人物做的很精致”等等,这些同学间,师生间的评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课堂也由此进入高潮。

二、模拟展示与评价

这类评价方式多适合设计•应用类的课型,这种课可以让学生完成作品之后,举行个小型展览会,小型的推销会,让每组学生选代表推销自己的产品,其他组学生阐述选择与不选择的理由。这种方式将评价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同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例如,《食品造型》这节课我便采用了这种方式。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烹饪艺术名扬天下,中国食品讲究色、香、味、形俱佳,这充分体现在了同学的作品当中。同学将分组完成的作品摆放到教室前提前布置好的展台上,放眼望去,感觉像是来到了庙会的小吃一条街。一组同学用橡胶、猕猴桃和橘子瓣做成了沙滩上的椰子树,那颜色的搭配真是让人赏心悦目,二组同学通过对菠萝的加工再改造,一只可爱的小刺猬便出现在了眼前,那形象怎一个“萌”字了得。还有的组用西红柿、葡萄橘子瓣苹果做成了大龙虾,用面包、葡萄、猕猴桃、草莓做成了猫头鹰……我正在目不暇接间,学生已经开始了对自己产品的推销,“评审团”也在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此刻,学生俨然成立本堂课的主人,我只有找机会给他们稍作一下“场外指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自然达到的自评、互评的目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三、表演展示与评价

表演展示既将学生的作品作为道具进行现场表演,使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例如,《服饰色彩艺术》这节课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教师讲授完创作知识与要领之后,同学们分组进行创作。可以抽签决定每组的创作主题,比如职业装、晚宴装、休闲装、运动装等。学生们可以用大张的报纸或彩纸进行创作。作品完成之后,每组选出几个“模特”简单的“穿”上他们的作品进行服装表演。首先出场的几个同学一边踢着球一边向“舞台中央”跑来,哦,他们设计的是运动装;看另一边,几个身着华服的丽人向我们款款走来,没错,他们设计的是晚礼服,还有休闲装、登山服等,欣赏的同学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走秀结束后,学生要评选出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并说明理由。学生从中发现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也就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四、作业展示与评价

这是最普通常见的评价方式,适合于留有绘画作业的课程。在课堂知识讲授完毕后,根据教学目标布置课堂作业,这就涉及了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问题,有些同学由于上过绘画培训班,会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在大屏幕上投影出这些同学的优秀作品,同学可以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各个班级之间进行交流,就是把优秀作品拿到其他班级去展示,请其他班级同学做出评价,使得这个环节更加丰富。想在整个年级小有名气的学生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还来征求我的意见,争取达到完美。可见这样的一种评价对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怎样的推动效果。

五、课后延展性展示与评价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5

“那”在壮傣语中为“田”的意思,稻作民族常用来命名其地名。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以“那”命名的城镇和村寨分布广泛,诸如那坡、西双版纳、那伦、那楠等。据统计,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冠以“那”字的地名有518个。而且在“那”这一地名的范围内不仅显示出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显示出了共同的地域性文化类型特质。其在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稻作生产、生活工具、民间风俗、艺术遗存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而内在的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稻作劳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性格、包容和谐和拼博创新的精神等方面。“那”美术是文山学院地方性美术教学、研究和创作的命题。其概念与内涵是在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背景下的自然拓展与升华。“那”美术是建立在“那”之上的一种和谐,其灌注了“稻作文明”类型的艺术图像,是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解读。“那”美术教学是文山学院美术学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尝试。

二、“那”美术题材与美术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艺术的主体环境和客体存在方式与地域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域性文化与创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山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家们,在其艺术创作和研究上必然晕染上这块土地的色彩。同样在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教育也必然烙上地域性文化的印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文山的民间美术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即“那”美术的文化。其在美术展现的方式上,主要有原始岩画、青铜器及纹饰、木(雕)刻、陶器、建筑、剪纸、绘画、刺绣、服饰纹样、生活手工品和叙事符号等方面。它贯穿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和实用性强等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因此“那”美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美术课堂的特色教学如何借助“那”美术元素来丰富专业课程及在专业创作与教学中找到适合于表达语言特征的突破口,成为文山学院美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生活和工作在“那”美术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那”美术文化的影响。能否将现有的信息同新生信息碰撞产生的文化认同的敏感性,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出来,使潜在的意识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识和责任感,成为当前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古今中外美术的历史、美术的种类、当代美术的发展状况,还需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制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美”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宣扬个人情感,并能对身边的事物通过自身的理解,运用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使美术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面貌。而后者正是我们所提倡并予以重视的。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美术教师双年展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每年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创作中要求以地域民族为主题,这都是对“那”美术创作与教学的具体实践。

三、“那”美术造型设色特点与美术教学

“那”美术在造型上,具有线条简洁优美、图像夸张和笔法简洁的特点。如:《坡芽歌书》中记载的81个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山歌,把歌以图案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程式化的造型,符号化的特征,图像憨厚,笔法简洁,写神传意。“摩”经《故仲》《故版壬》中,人物、动物姿态各异,造型饱满,忠厚可爱,线条流畅,夸张而具有意味。在设色上,具有深沉、大胆的特征。如:在岩画中,用磨成粉的五彩岩石与动物血液或胶质为粘合剂调合后绘画而成;在宗教绘画中,大量采用线条勾勒,略施朱砂;在服饰上,以沉重色调为主,略施装饰性的鲜艳色彩,使人在庄严中带有一些愉悦之感;在刺绣纹样中,大多以深色作为底色,手工绣以彩色的纹样,更加突出图案的精美和技艺的精湛。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把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原始岩画的意象形象、青铜器的金石味、陶器的古朴、剪纸的干脆、刺绣的俊美、服饰的肃美、手工品的巧美和叙事符号的简洁美等,都是美术教学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正如马奈、莫奈、梵高等被东方之国燃烧出的艺术的热情,“印象画派”的产生给整个欧洲画风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龙纪峰创作的教学示范画《三王植四王造》具有典型的原始古朴意味,《褡裢》采用了岩彩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具有时代的美感特征;孙华的《草马系列》版画作品结合了地方民间活动中的题材,运用版画的语言对其进行表现;毕海强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一个下午》《广南印象》等版画作品,其主题鲜明,色彩鲜艳,给人一种愉悦的亲切感;张建林的油画《远村系列》,传递出一种强烈的、静谧的、令人神往的“远村”景象;刘刚的油画《牧猪少年》给人一种纯朴的人文气息;田万文的《泉》《晚秋》等纤维艺术更是直接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棉、麻、棕等材料运用到创作中;晏飞的《那香系列》卡片设计、《老布——木语坡芽》产品设计与制作,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符号展现得尽善尽美。“那”美术是千百年来文山的地域性民族文化自觉形成的一种人类情感表达形式,是我们艺术学院美术教学内容最具独特性的地方。用好或做好“那”美术这一品牌,不仅可以提升学院办学的特色,而且为地方高校美术群体的创作提供很好的基础。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那”美术的造型与色彩元素并进行创作尝试,取得较好成果。

四、“那”美术审美特点与美术教学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6

1.1LBA系统组成结构

LBA系统(LearningByAsking,LBA)主要包括3部分:web服务器、客户端和视频服务器。事先录制专家讲课或会谈过程,将该视频在视频流服务器中存储,同时提供互联网访问权限,每个视频会由许多分主题构成,并按内容将这些数字视频再分成许多独立的片段,每个片段对应一个特定的主题。此外,系统还标示了每个片段的时间段,以提供一个基于内容的结构支持。作为快捷实用的系统,用户仅需在计算机里安装1个web浏览器,1个Realplayer播放器和1个声卡,就能获取在线学习资料。在web服务器上创建元数据图书馆,同时包括视频片段的各种数据,如题名,关键词,讲授者,文件大小,起始/终止时间等。元数据图书馆和其他相关的教学资料(如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课件等)都存储在相关数据库(relational)中,当用户发出在线授课请求时,LBA系统根据请求内容,从数据库中检索符合要求的结果发送给用户。目前,LBA普遍采用Apache作为web和RealSystem服务器。在LBA系统中,采用交互式电子课堂模式实验进行验证。电子教室可模仿传统教室的设备,创造一个在线学习环境,系统在同一个界面中实时展示授课者的视频、Powerpoint幻灯片和授课笔记。当播放授课视频时,系统可以自动展示所对应的幻灯片和该主题的所有笔记。假如学习者在某个学习阶段不作任何操作,系统将按既定程序从头至尾再次播放。视频区用来播放教学视频录像;Power-point幻灯片向用户提供与教学视频同步的多媒体影像资料;交互区用来课程的选择、提出相关问题并通过查询得到某些问题的回答。学习者可以随时介入,通过界面控制按钮来控制学习内容和进度。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电子课堂在线学习环境,通过用户与内容间的连续交互进行学习。

1.2LBA系统的多媒体技术支持

多媒体是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通信媒介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基于计算机,集成了2种或2种以上媒介信息的传递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展示,可以吸引读者更加关注学习内容。而多媒体教学适合进行强化教育、有利于实现学习个体化。LBA系统采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增强了学习者与虚拟教师间的实时交流,而且只用1台计算机就能展现联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运用相关链接和工具,使用户能够浏览、创建和进行交流,并允许用户有改变音频、视频显示系统的权限,从而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环境。

2实验

2.1实验内容

本实验通过衡量学习者考试成绩的等级和学习者的满意度,调查E-Learning系统的学习效果。实验进行如下假设:1)相同授课时间的情况下,处在基于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E-Learning环境(即LBA系统)中的学生将比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2)处在基于交互式多媒体技术的E-Learning环境中的学生将比传统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有更大的教学满意度。本文将通过实验描述验证以上2个假设。实验者是39个在校大学生,都在学程,平均年龄19.6岁,其中男生22人,女生17人。提供给实验者相同的授课时间和学习资料,而且保证实验者在此之前没有任何E-Learning的经历。实验者随机分为2个对照组,每组又被随机安排或使用LBA在线听课,或在传统课堂听课。2个组分别讲授Internet搜索引擎的内容,传统课堂组在日常教室里上课,在线听课组则在一个特殊实验室里上课,该实验室配置了30个NT工作站,安装了所有必要的软件。每人1台电脑,并配备耳机,使实验者在能听到教学视频资料声音的情况下不打扰他人。实验过程作如下控制:2个对照组的授课时间和授课学习内容一致;事先准备在线资料的教师和课堂组的教师是同一人,在线教师用同样的资料给课堂组上课;2个组都进行相同内容的考试;2组被实验人员在实验前均不知道授课内容。

2.2实验步骤

实验者被告知按照他们在实验中的个人成绩,将给予5个额外的学分。在线听课的学生均按以下步骤进行:1)简要描述实验目的和步骤。2)预测试。要求实验者在笔试中回答某些问题,问题涉及相关讲课内容的一些基本概念。目的是在线授课前检验实验者对课程的了解程度。3)进入LBA系统训练。通过一个生动的描述,使实验者懂得如何使用LBA系统的电子课堂。4)在线授课过程。系统训练结束后,实验者有45min时间观看在线授课内容,预先准备的授课视频大约持续29min,因此,在开始进行下一步实验前,实验者有时间复习前面所学内容。5)最后进行测试。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进行另一场笔试:包括判断题、多项选择题和2个基于授课内容的论述题。最后测试的问题与预测试的问题虽然类似,但不相同,其更难,也更趋向专业性。最后,每位实验者填一张调查表,明确其个人背景信息,同时反馈实验者对实验的满意度。由于实验者相互讨论会影响其的个人成绩,所以在线授课期间,实验者不允许互相讨论。已录制了在线授课视频的教师在正常上课时间给课堂组的实验者上同样的课程,并按照与在线组相近的步骤进行实验,只有第3步和第4步改用45min正常课堂时间进行听讲和复习,并允许实验者象平时上课一样,进行课堂提问和做笔记。预测试和最后测试均为闭卷考试,满分为50分。实验者的个人学习成绩通过最后测试成绩与预测试成绩的差额(即学习所得成绩)进行衡量。

2.3实验结果

实验者学习所得成绩的平均分和标准偏差值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线组实验者的学习成绩高于课堂组的成绩,该结果满足第1个假设,即使用LBA系统的实验者比传统课堂的实验者取得的成绩更好。实验者满意度衡量标准:1-极端不满意,2-很不满意,3-不满意,4-一般,5-满意,6-非常满意,7-极端满意。在线组和课堂组实验者满意度如表3所示,表3中,2组实验者的满意度相当,因此,假设2不成立。

2.4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E-Learning环境可为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性提供基于内容的结构支持,并提高学习效率。因此,LBA组实验者的学习成绩高于课堂组的原因如下:1)LBA系统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能动性。如果学习者没有听懂视频资料中的某部分内容,其可以重复播放,返回复习,直到弄懂为止;也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点击视频资料的某一段进行深入学习。但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学习是以授课者为中心的连续过程。尽管授课者提倡鼓励学习者提问题,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学习者即使听不懂授课者的授课内容,也不会在课堂上询问或要求重复讲授,因此,失去了正确理解和深入学习的机会。2)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新环境中学习,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且比在传统课堂上更能集中精力。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E-Learning系统能给学习者更大的参与性和灵活性,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资料。

3结束语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7

魔术能制造出种种让人不可思议、变幻莫测的效果,能更好的抓住弱视生好奇、求知心理。通过让弱视生在各种视觉辅具的帮助下,自己来动手变魔术,能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调色时,根据班里学生身上穿的衣服颜色,给每位弱视生准备:半杯红色的水,半杯蓝色的水和一个空杯子。提问学生“某某穿的是红色衣服,某某穿的是蓝色衣服。如果把他们衣服上的颜色混到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同学会说“一半红,一半蓝”、“颜色会变,但不知是什么颜色”、“不清楚会成什么样”,老师说“同学们想不想变个魔术”。然后引导学生把红色的水和蓝色的水都倒到空杯里看一下,会变成什么颜色。这种通过魔术手法的实验,学生学习、探究调色的兴趣很快就激发起来。弱视生由于在视觉上的障碍,在用眼对外观察、学习的功能很弱,如果对美术没有兴趣,那我们的美术课程就成为虚设了。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听觉功能,在各种视觉辅具的帮助下,利用好剩余视力,通过各种方法更好的保护和培养弱视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美术创造力的激发

弱视生的美术创作通常都会经历创作构思与发想的阶段,并提供后续创作实践的能量。他们的创作直截了当,想什么就表现什么。编织、泥塑、粘贴等美术作品,天真、新奇、直率,令人赏心悦目。在美术活动中,弱视生不但能随心所欲的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还可以从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教师指导

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我不同意那种说弱视生基本没有视力,只靠听力和手来学习美术创作,可以让他们随意创作、放任自流的观点。虽然弱视生也有他们创造的本能,但是创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科学、合理、符合弱视生发展阶段的美术课程的设计,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体会如下:①培养弱视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若将弱视生的编织、剪贴、泥塑等作品展示出来,既直观,又有教育意义,弱视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②培养弱视生的多种思维方式。③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只培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手工活动培养

手工活动也就是操作,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手段。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手工课的制作。①操作使弱视生的生理发生变化,为创造力的激发打下基础。美术课上的操作要求十指的灵敏度很高,经常性的操作锻炼了小肌肉群,促进掌骨、腕骨的发育,锻炼了小脑等中央前区、后区及之外的部位,提高弱视生对形状、大小、色彩、空间的辩思能力,还锻炼了中枢神经的分析能力,是对大脑机能进行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而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逐步升华,也为促进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②操作促进弱视生的心理发展,为创造力的激发提供更大空间。人的大脑思维机能几乎是后天养成的,神经组织和感觉器官是同步发育成长的。

3、美术活动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

弱视生的美术课堂设计的精髓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心画”、“口画”和“手画”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①“口画”突出基本形状。通过视觉辅助工具,指导弱视生更好的观察,不仅要看结构,而且要“口画”出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基本形。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弱视生认识物象特征的能力,更好训练弱视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方法,促使创造力的提升。②“口画”突出特征。基本形是特征之一,但还有其他可以感受到的相比之下的特征,如高、矮、胖、瘦等。弱视生通过近观和手摸,经过夸张的“口画”,使高的更高、胖的更胖、圆的更圆、直的更直。这样通过漫画式夸张手法,能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艺术性更强。美术教学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弱视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有序进行。这是一种心理的、情操的、思考的,是陶冶完美人格的全面教育。给予他们自由思考的机会,通过“心画、口画、手画”适当的发泄情感,让弱视生在生活中除了物的需要外,更产生美的需求,而使生活更有内涵,从而透过自己的感觉来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三、创作作品的讲评

教师对弱视生在作业上的讲评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力评价,是对他们学习及创作的认可。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美术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讲评角度的问题

美术作品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反映,即便是排在末位的作品,也有其闪光的一面。弱视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外界的评论更是敏感。作为老师在讲评作业时,不能凭主观认识,对作业进行“公式化”、“一刀切”的处理,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握其优点,有所偏重地进行讲评,从而唤起弱视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

2、讲评时机的问题

美术作品的讲评要注意把握时机,要“趁热打铁”,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品的创作一般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认真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有时采取优秀作品“快传”的方法,有时允许同学进行“口画”的交流,还有时让同学下位“取经”。抓住讲评时机,从立意、构图等不同方面对创作作品进行讲评,让学生意识到每件作品的独特性。能通过自我反省,尊重同学的创作,并坚信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在排除弱视带来的困惑后,愿意更多的自我表现。

四、总结

美术史论论文范文8

1.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不仅为了使学生对世界有个更全面的认识,最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众所周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触美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为这种能力需要经过后期的培养,而美术教学可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热情。因此,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提高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生活阅历不足,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有待加强,稍有不慎容易误入歧途,而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总之,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将审美教育当做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以充分发挥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养的作用。

二、师范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在师范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包括很多内容,要求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大量实践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可结合自身状况加以灵活的应用,为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1.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学生学习美术时,最先接触的是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的肌理、质感、色彩、线条等基础元素。但如没有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难对上述形式美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成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组成内容。师范美术教学中,线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美术元素,线条的疏密、干湿、浓淡、粗细等可表现质感不同、形式多样的事物。因此,教师应从线条入手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即,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求学生加以认真的分析与欣赏,并要求学生进行白描训练,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加深对线条表现力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师范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首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析研究著名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表象的认识;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临摹课,通过实际动手促使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最后,根据课时情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写生,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通过写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美术之美与社会、自然间的联系,无形之中实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无论是感受事物之美还是由此引发的情感反应均是审美活动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受审美理想的约束。同时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法,例如学生讨论法,进行相关题目的创作等,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理想和观点的目的。另外,美术教师讲解作品时,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讨空间,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说的都是正确的。例如,教师表达对某美术作品的看法时,应注意使用“我认为……”“我觉得……”等,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理解与认识并非不可改变,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次理解,以及全面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确保学生理性的分析、评价美术作品,避免评价的盲目性。

4.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师范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能忽略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一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肌理、质感、构图等知识,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另外,美术作为一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艺术,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引导和鼓励其去认识生活中的美,并加以想象去创造美。例如,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择典型的美术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从而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