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论文范例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1

在中国近代美术之前,美术作品不是成为宫廷庙堂上的装饰,就是远离尘事,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显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因为缺少观众而意识到艺术上的“寂寞”。毕竟,追求闲适是中国艺术文化特点之一。直到中国社会受到内忧外患的冲击时,直到中国美术发展遇到颈瓶时,对美术功用才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当时,为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需求,艺术家开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展开关注和介入,国家开始强调艺术和公众的关系。随后,中国进入和平时代,绘画形式与语言继续发生着变化,但是没变的是美术与公众的紧密性,并且愈演愈烈。当然关系维持不再是受要求,单一的宣传某种主题,而更多的是画家主动采用展览的方式,来赢得观众的亲身参与。这种“中国绘画从宫廷庙堂、私人宅所,进入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展览会时代,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转变”。作为视觉艺术,美术本不该是孤独的,它应是通过展示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精神,而能够提供合适展示空间的就是美术馆了。美术馆是陈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或当前的美术创造成果,可以说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场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理想课堂,是人们接受和领会艺术的殿堂。美术馆文化,虽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必须借助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向公众推广。其实美术家、作品与观赏者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可惜的是中国美术过去长久的忽视第三者的存在,不过历史变革和时展使美术家意识到公众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美术家需要公众,作品也需要公众”。当然美术家对公众的“依赖”绝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是互助的,因为公众也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了东西。

二、美术馆与公众

“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社会的美育。”正如20世纪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美育方针,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美术教育。那么,艺术普及的任务,让美术馆承担再合适不过。目前,美术馆越来越成为百姓驻足的地方,而在早期,美术馆常被误解为只有艺术人或者文化人才去的地方,而自认为不懂艺术的人则望而却步,但如毕加索所说:任何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审美能力,在人们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时,这种能力就会表现,进而提高观者的审美情趣,艺术品位,帮助人们完成了道德与艺术上的融合,最后促进人的精神升华,这其实就是美术教育了。美术家在美的方面是领导者,他们的思想、意志以及对美的理解通过作品被观者感悟,在观者的精神领域里,美术发挥出它自身具有的普遍感染力,从而让观者受到教育。美术馆的教育作用在中国受到重视比国外要晚一些,很多早期的中国留学人员成为了先于国人享受国外美术馆教育的幸运儿,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在留法期间就对美术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同样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刘海栗旅欧三年,却未踏入任何艺术学校或师从某位大师,而是将美术馆当成最好的老师,最后依旧载誉而归。当中国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美术陈列馆时,就提出“将美术展览立足于教育,想通过美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民国时期的美育要求直接促进了美术馆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和发展,随之美术馆便产生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艺术家需要观众的理解,观众也需要艺术的精神,美术馆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架起互动的桥梁。中国的美术馆正在不断拓宽艺术大门,不仅重视为美术家服务,而且面向公众开展美术普及教育。

三、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2

(一)培养目标偏离

当前,多数高师院校面向市场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制作游戏动画设计和图形图像制作等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说,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形成了培养方向多元化的模式。上述这些专业都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紧随社会的需求而生。高师是为社会培养教育人才的地方,其专业设置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增加生源或是一些实际利益而改变其办学理念,随波逐流,这样的高师院校已失去其师范性特点。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美术课是中小学课程体系里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的。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但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没有清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所设置的课程多以教授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技能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培养。中小学美术课旨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基础绘画能力的训练,因此,精准、狭窄的专业知识并不能适应中小学学生丰富多样的爱好和需求。但是,当前多数高师院校重美术专业轻教师职业,美术技法类课程学时多,大约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的学时少,大约仅占总学时量的5%;到基层参加教育实习的学时更少,四年时间一般只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很难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教学模式陈旧

多数高师院校绘画技能技巧教学还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只培训学生绘画技能、技巧,不具体分析为什么这样画,也很少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缺乏启发和发散性教学思维,学生绘画技法很难得到提高。教师教授美术史论课也是灌输式、一言堂,形式呆板,缺乏师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途径

针对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所需人才的现状,我们只有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走出困境,培养出适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教师。

(一)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明确培养目标

高师美术教育方向的偏离,一方面使得旨在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学生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使得中小学美术教师资源缺失,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因此,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研究和实施美术教育,要明确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使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突出师范性,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终极目标。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高师美术教育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主动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突出师范性。

(二)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师范性就是要求学生要掌握美术专业的理论和技巧,还要与时俱进,具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能力。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增设和拓展教育理论课程,如:“手工制作教学”“媒体艺术教学”“美术欣赏教学”等。健全和规范教育实习课程,编写科学完整的实习课程教学大纲,使实习课程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建立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经常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实习课时,保障学生有足够的试教机会,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师范类美术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要目的,这就决定了学生既要展示美术教育内容的“博”,展示内容应该包括国、油、版、雕、水彩、设计、手工、剪纸、书籍装帧、多媒体制作、民族图案等等美术诸多门类的基础内容。[3]此外,在技法课教学中要增加构图、透视、解剖和色彩运用等基本绘画常识内容,要适时、适度增加如“美术鉴赏与批评”“美术教育论文写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等重要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赏析水平。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评述活动,采取学生自评、他评等形式,对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当然,在“博”的基础上还要求“精”,使学生能学有所长。

(三)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美术技法上的训练和实践,缺乏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重视学生能画、能教、会教的能力,重视包括教案、课件、讲义、课堂范画在内的教育实践成果。并且,高师美术教学中还应广泛运用多媒体、电脑和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把网络搬进课堂,可以改变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美术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探讨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随着基础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改进,高校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指导高校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特别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更好的适应工作,创新工作。

三、总结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3

德国美术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启发性的统一。开放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指开放式的教学能够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美术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更具有艺术性特征,而在绘画技艺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从绘画技巧上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线条的对应、明暗的配合、对象的比例、动态中的侧重点等;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上,更加注重师生的平等与和谐,课堂分组探讨与交流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对待艺术的认识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畅所欲言,而这种对课堂互动的友好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课堂探讨只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教师是课堂探讨的引导者,将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并依此来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学生不受过多的思想限制,可以依据自我的思考来形成对艺术的认知。对于探讨后存在的问题,教师并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以自我的体验、自我的思考来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对于课后作品创作,多由学生自己与相关技术工作室建立合作,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技术,学生可以从技术工作室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则多由学生通过与工作室教师进行探讨来加以解决。其次,注重美术教育过程。从教育目标来看,德国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增强民族文化艺术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强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艺术的发展来看,长久以来,对艺术的质疑是争论的焦点,但同时,在不断的否定与争论中也促进了艺术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德国美术教育尊重人的心理、生理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德国教师往往尊重学生自己的艺术思想,鼓励其在绘画创作中去体验、去体会。再次,注重对教学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环境对于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德国的多数学校都会从环境的营造上来促进对学生的艺术感化和影响。同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德国美术教育具有全民性,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艺术品位的提升上,既要体现求真、求异,又要突出创造性。对于德国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无论是民族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国际的,都能够从环境中见证统一与和谐。

二、德国美术教育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美术教育理念为德国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对学生天真情趣的激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展现学生对美的认识,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艺术来源于创新,更源自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德国美术教育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更关注学生各自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其从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探讨,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课的方式,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并在小组的学习与交流中明确教学内容,锻炼能力。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德国美术教育多融入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确立研究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美术教育注重从美术这一基本概念上来构建美,并在对美的探讨中融入对人的综合性的培养。而我国美术教育往往忽视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与行业发展、企业融合上缺乏有效衔接,大多停留在素描、手绘、色彩上。因此,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引入更是改善美术教育的关键点。

(二)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效衔接

德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大多源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德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康德提出实物与图画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而借助于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席勒从审美理念上将艺术与感性、理性建立联系。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构建自己的人生体系时,将婴儿状态与赤子之心作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明代思想家李贽也提出童心论思想,这些思想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术进步开启了创造的思想动力。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生与德国美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技巧的运用上更为娴熟,而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其技术只能成为艺术创意的工匠,缺乏个性与灵性。如对于线条的训练,西方绘画多注重基本元素的造型训练,德国美术教学中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具特色,教师鼓励学生从线条的长、短、曲、直、交错中来体现出艺术化的节奏;而我国美术教育则限于对体系框架的学习,学科性太浓,难以从艺术与技术教育的协同上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强化对美术教育内容及学科范畴的延展

从美术教育的实践来看,作为艺术科学,应该在教育中体现渗透性。德国美术教育实施的是模块化教育,为了凸显学科综合素质,在课程开设上有绘画、素描、陶艺、影像、自由绘画、玻璃艺术、木刻艺术、摄影艺术、印刷艺术、雕刻艺术、拼贴艺术、木材教育、纺织教育、多媒体教育以及美学、教育学、社会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其课程范畴的广泛性与学科独立性并列,足见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科拓展课程上,还融入了音乐、美育、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从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上建立融合。德国的美术教育环境也是丰富的,在艺术馆、美术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群来参观与学习,有拍摄的,有临摹的,有写生的,他们在对美的发现与体验中感受创造美的快乐。在课程设置宽度上,德国美术教育注重课程的广泛性;而我国美术课程则多以教师为中心,依据教师的认知结构来设定课程宽度。因此,在我国美术教育课程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美术延展课程,如金属艺术、木材知识、玻璃艺术、纺织课程及装饰画等知识;在艺术修养课程上,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探究式课堂,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三、结语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4

(一)启蒙性。

初中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起着诱发和启蒙的作用。美术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没有边际,学生不可能通过几年的美术课的学习,就达到至高点。初中美术教育对整个美的教育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初中美术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通过几年的美术教育,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创造性。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时刻牢记这一使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忽视美术的重要性。

新课标在课程的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比原有课程有了更大的改进,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已经意识到这一改变,却囿于各种因素,无法真正实施。他们或在课堂上放任学生自流,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或只草草讲述几句,连简单的示范也忽略不做,或因循守旧,仍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除此之外,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往往把美术作为副科对待,师生缺乏对美术重要性的认识,一周一节的美术课还经常被其它所谓主课挤掉,导致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名存实亡的现状。

(二)教学投入匮乏,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基于上述师生对美术的定位,美术课除了简单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几个石膏像以外,再无其它教学设备可以利用。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对教学努力钻研不够,也是导致教学资源的匮乏原因之一。如,对农村学校而言,其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剪纸、泥塑、编织等工艺,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都可纳入美术教学课堂加以利用,而我们在农村学校美术课堂上很少看到这些令人振奋又闪光的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单调,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们想上什么就上什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甚至部分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美术教育就是绘画,他们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而缺乏理论和欣赏水平的培养,久而久之,将美术教育与绘画等同起来,越来越远离美术教育的目的。此外,大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没有很好地给美术教师提供一个进修、交流的机会,导致部分教师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很难接近美术教育的前沿阵地,很难圆满地完成美术学科交予他们的任务。

三、加强初中美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美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为初中学校配足配齐美术教师,实在存在困难的,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培养一批合格的美术老师,承担美术教学。另外,严禁其它科目占用美术课的现象,确保一周一节的美术课上得保质保量。同时,出台必要的政策,督促学校及科任教师上好美术课,以避免美术教育随遇而安的现象再次上演。

(二)加大美术教学设备投入。

各学校应切实负起美术教育的责任,加大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设备,适时邀请美术大家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的魅力,争取让美术课成为学生美育培养的基地。

(三)深入挖掘乡村素材。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身边的素材,为我所用,通过民间剪纸、刺绣、编织等技术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悟美、认识美,进而自己去创造美。

(四)强化学生审美教育。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5

美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之一。审美意识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而这种意识又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出来的。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美术教学不仅应该锻炼学生的视觉意识,还应重视审美意识的渗透与培养,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多种形式的美感,不断渗透并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但审美意识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和美术作品,在学生一生的许多时刻和许多方面,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学生介入的各项活动和涉及的各种关系,都存在着美的基因、美的要素、美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利用每一个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发学生对美的关注,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这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我们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同样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绝不是一个简单而短暂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并作为教学的主旨。每一位学生都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向日葵》,都知道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他们也常常会发问:“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美术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时教师除了要引导他们感受作品的美感之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由于他们的创新,才丰富了我们的视觉艺术语言。进而向学生表明:美术教育绝不是一个机械摹仿的过程,“依葫芦画瓢”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不断创新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极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让其有发挥个性的自由。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另外,作为教师本身,要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树立榜样,并以此来感染、带动学生去创新。

三、人文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将哲学、宗教、历史、文学和艺术等科目称为“人文学”或“人文科学”。美术学科就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情感、意志等特征都蕴含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许多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无不显示了人们在当时所处时代对美的评价和追求。美术课由于是非中考、高考科目,学生自身缺乏压力和动力;其次,美术课程死板僵硬,教师缺少情感投入和交流,缺乏灵活和创新,致使学生对美术教学感到索然无味。我们应积极调整自身的状态,努力有效地去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渗透并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首先教师应建立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绝不能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传输,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引入其他科目。比如教学“线描花卉”这一课,首先要了解花的形状,花瓣、花蕾、花托及枝叶等的结构特征,这就离不开植物学的内容。另外,还要加大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度。

四、环境意识

环境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本,它向我们提供食物、水、空气,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同时又将一些污染回赠给自然。回想一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问题,确实让人惊心:白色污染、沙尘暴、珍贵物种濒临灭绝……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渗入一些环保意识并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取得共同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渗透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美术与环境的联系。其次,要注意抓好课堂这一行之有效的阵地。如在讲述“线造型树木”时,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来导入:你了解多少树种?既而转入到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讲到对树木的乱砍乱伐等现象,突出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达自己的环保意识,如设计环保题材的招贴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然,环境意识的培养,还可充分利用其他的教育方式,除了课堂以外,要更多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如手抄报、摄影展、举办讲座等,这些都是相当生动的教材。

五、总结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6

一、对美术教育中创造性的认识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创造贯穿始终,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是创造力的产生。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席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开发奠定基础。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及时调整更新和完善,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中转变出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综合性人才。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艺术具有重大意义,他可以表达和传递思想情感,对小学生创造力发挥具有很大的帮助,帮助小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表现力和理解力。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抽象活动,需要人们用智力和创造力对它进行全面了解。如果美术教学死板,墨守成规,会使小学美术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失去美术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发扬全新观念和思想,不仅需要技能和知识的支撑,更需要成熟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创造艺术,全面认识美术,认识自己。因此,现代美术的创造性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艺术产生感觉,还可以使小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兴趣盎然,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思维。在教师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安排课程教学,从学生的兴趣激发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兴趣做出引导,让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学生想象力出发,展开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所学事物的抽象及形象思维,增加创造力产生的可能性。

(三)鼓励学生用于探索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多做设想,让学生展开创造性讨论,摆脱习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用独特的思维方式的视角,用新奇罕见的想法对问题进行探索,建立标注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做出最佳的答案,给学生充足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教育的实践应用

(一)转变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多地关注和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形成学生的艺术审美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减少对课本知识的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大胆创新和创造艺术作品。在课堂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美术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把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发挥到作品中,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尊重学生的想法,针对性地进行美术作品的评价。

美术教学课堂是一个创造性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始思想中解脱出来,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作风格,用自己独特视角发现事物的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在美术作品创作完成的时候,应当客观地对小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对作品进行鼓励,充分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情,开发学生的天赋和创作才能,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由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设计一些问题,并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并在课堂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并按自己的想象展现在作品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文学祖品或者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把优美的音乐旋律引入美术创作中,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增强对美的认识,在音乐氛围中认识并发现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及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想象的情景进行美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结语

在小学美术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素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必须长期坚持的教育方式,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教育实践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为创造性教育在小学美术中实施开辟一条道路。

作者:解知非 单位:肥西县柿树岗乡黄花小学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育情景创设

1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景创设的几个方法

1.1图文相结合的创设方法

我们都知道美术是一个强调直观教学的课程,运用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能够带给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当我们看到一幅精美的范画时,会产生对美的向往,会想知道这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而小学生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当学生抱有这样的想法时,不仅能够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但是图片展示有一点不足,就是在给学生展示图片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造成思维定式,不难发现当教师展示范画后,学生所画出的画从构图到上色与范画是没什么两样的。当我们结合故事进行引导时,情境将会变得焕然一新,有所不同。有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可见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最爱,生动有趣的故事总是能够激发学生们内心的情感,快速并且有效地吸引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为学生讲述故事,并将教学中的知识点融入所讲的故事当中,这样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1.2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创设方法

音乐与美术向来就有着不解之缘,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可以很好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是用笔、线条、色彩、光线等元素巧妙组合在纸上的空间艺术,作用于人的眼睛,触动欣赏者的心灵。而音乐则是用节奏、韵律进行组合的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欣赏者的情操。两者在节奏、韵律、意境方面都有相同之处。音乐可以把学生快速带入到情境,美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情境,将二者结合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创设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听感受,以此来感染学生的身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参与到学习中。1.3游戏与竞赛相结合的创设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游戏是学生所喜爱的,它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当大家在一起玩游戏时,会无形中激起学生内心的竞争性,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大多都是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长期如此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对美术的兴趣,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们创造力的培养。我们现在不应该去关注学生要如何打好美术基础,而是要重新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因此,游戏与竞赛的手段相结合,会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欢快的情境。在这样的游戏竞赛情境中,小学生们思维活跃,动脑积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在游戏竞赛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2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景创设的误区和作用

2.1小学美术教育情景创设的作用

情境教学是现下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相较于传统教学下扼杀儿童乐于思考天性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重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去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去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尽情地感受美术课堂的魅力。

(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营造一种欢快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小学美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为轻松活跃的一堂课,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中去。

(2)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课堂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生动,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对美术产生兴趣。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而情境教学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有趣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这种良好的氛围无形中为他们提供了认知停靠点,并且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中,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

(3)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融洽师生关系。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势必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创设出一个合适学生的情境。而在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同时,学生势必也对教师有所了解,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上课时会更好地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面对如此深得人心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2.2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情景创设的误区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情境教学走进了小学美术课堂,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却变了味儿,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变得牵强附会。很多老师重视情境教学重视到了无论上哪节课都要有情境的地步,严重忽略了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片面地追求情境,脱离了教学目标,使得现下的课堂充斥着一些形式主义意味浓厚的情境,失去了情境原有的趣味性和目的性,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失去了对学习美术的兴趣,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3总结

情境教学投入到美术教学中,为美术课堂带来了生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效果,为美术课堂营造了欢快和谐的气氛,激发了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虑不全面,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创设情境,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情境创设的误区,为美术课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广大教师要进行反思,要针对我国小学美术课堂的现状,加以分析,来找出不足之处。要创设积极有效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中去,在教学情境中,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作者:夏秋菡 王晓莹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育走进社区研究

一、丰富的社区美术资源

社区是孩子们生活、学习、成长的场所,社区里到处都是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景,趣味无穷。把社区教育资源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已成为现行教材的有益补充。社区美术教育资源与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整合会给社区、学校、教师、学生及美术课程改革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自我校开办以来,社区内自愿为孩子进行美术辅导的专业画家、高校教师和其他艺术工作者有很多。社区内有美术兴趣的孩子也有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愿望。社区成了学校挖掘教育资源的一大宝库,是建立小学生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有力保障。江苏省群艺馆的C老师、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生W老师作为志愿者自愿帮助社区的孩子们组织了一个小学美术学习共同体。

二、美术教育走进社区的操作模式

1.拥有共同目标,增强学习聚力

通过学习共同体的运作,每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角色,最终每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参与并很好地完成了相应的工作,全面发展了自己。学习共同体设计的美术活动符合儿童天真、浪漫的天性,反映了儿童的本质,旨在通过美术活动锻炼儿童表现客观事物的能力,促进儿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学习共同体通过开展开放式美术活动,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和儿童好奇心的张扬。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形成一定的默契,增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学习共同体只有在其成员拥有共同的美术爱好兴趣、愿意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时,才能得以形成。

2.科学合理分工,增加自学能力

依托社区建立的小学美术学习共同体可以是家长、学生的组合,学生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社区志愿者与美术爱好者之间的组合,而不一定要有学校美术教师的参与。每个成员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临时调换。以2013年度美术学习共同体为例:2013年度美术学习共同体共有成员16人。其中组织者(导学者)2人,由江苏省群艺馆的C老师、南京艺术学院的博士生W老师担任。两位老师作为志愿者参与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同负责相关工作,主持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活动记录者4人,考虑到文字能力以及年龄因素,由四名高年级的同学担任,负责记录每次活动情况、学习心得以及老师对活动的反思等相关信息。联系员4人,负责记录学习共同体内每个成员的联系方式,并做好活动联系工作。汇报员(分组组长)4人,一般由学习共同体中的分组组长担任。负责向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其他成员汇报交流见解与活动成果。监督员2人,负责监督成员的资料、工具及其他材料的准备情况,并做出记录与提醒。

3.强化制度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由社区内的美术方面的专家或是具有一定教育能力和资质的人担任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术学习共同体必要的学科支持。美术学习共同体还要寻求上一级业务主管单位和儿童美术领域的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共同协作研究,以增进思想交流和碰撞,提高美术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率。美术学习共同体要具备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场地,拥有一定的设备和画具。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对学生作品的辅导,促进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学科的美。我校处在较为先进的现代化社区之中,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社区配备的相关场地、场所和社区自身、周边的自然风景给美术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物质保障。

4.开放的活动,闪光的舞台

美术学习共同体的活动,采取了开放式教学的方法,组织者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家庭,到校园、社区中去寻找美,发现美。(1)每月安排一次郊游活动孩子们居住于同一社区,所以安排活动较为容易。组织者、学习者还有家长共同参与,让学习成员通过玩一玩、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评一评等多种形式参与美术活动。孩子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多,画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虽然没有学校里教师的范画,但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画出的画面更富有童趣。﹙2﹚与美术学科特色相关的特色活动经常安排一些亲近美术、了解美术的活动。如参观画室、组织小型的讲座或是参观美术展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在社区内开展小型展示,增加交流机会。﹙3﹚节日特色作业学习共同体内多是同一社区的家长与孩子,互相之间距离很近,活动安排比较频繁。组织者会结合各种热点活动或是节日安排一些特色作业,定期组织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开展小型知识竞赛和展示活动。

三、总结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7

尽管美术欣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很多小学美术教师都不重视美术欣赏教学,也没有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去进行教育工作,往往形成学生在自己看书,甚至出现忽略不讲。发现其原因,首先是美术教师忽视了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其二是教学信息和教学设备及材料缺乏;三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认为学生对欣赏课不感兴趣。前两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因为随着新课程要求的培训和加强实施,美术教师认知了欣赏课的重要性;在“农远工程”的推动下,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小学教学信息、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料缺乏的问题,让每个农村小学都有了专门的网络、计算机教室、卫星收视教学点,还有教学视频播放,只要美术教师掌握简单的实际的现代信息操作技巧就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料,并且在同一时间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的观赏。所以,当今情况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才是影响美学欣赏课教学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新课程达到目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学的方法需要美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它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通的,所以教学方法要随着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不断的更新、改进和变化,新课程的目的和教学方法是相互支持的,如果不能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法的价值和目的中去,终究还是纸上谈兵。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这些知识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靠传统的讲解为主的话也不能真正的实现,所以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探讨、行知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确保教学目的和教学改革的实现。在新课程大力实践中,教师们会发现互动教学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新课程目的、改进美术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欣赏互动教学的方法

1.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提问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巧妙的设问可以直接影响欣赏教学质量,巧妙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有质量的设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内心的深处,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性。如何针对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才能提出有质量额问题呢?首先要尽量选择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使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说话的空间。比如《留住春天》一课,我们可以将两种设问作出比较:一是在秋游的时候,我们曾经去过什么地方?二是你们通过照片上的线索可以看出同学在做什么活动啊?你觉得这幅画好看吗?两个问题中,第一个相对于要巧妙一些,因为让学生经过大脑的思考回忆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回答的问题中多种多样,对展现学生的个人感受是有意义的。第二个问题是很传统的问题,答案都基本一致,只凭观察都能回答。其次,提问要有创新,好奇之心人人都有。在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的,设计有吸引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的气氛。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生活用品、瓷器、彩陶等,然后设计问题:如何让生活用品变成美术作品?在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也很重要,教师除了设计问题,还应该激发学生提问。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是否能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然后主动提出问题以及探讨问题已经是课堂质量评价的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哦能让学生自己提问,才证明学生真挚的掌握了知识,学生才会有所进步。所以,在欣赏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文,教师也应该通过学生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创情境,加深体验

在欣赏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结合能推进互动教学。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收集作品的相关资料加以整合,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把欣赏作品当作整个文化体系上的爆发点。目的是:使其学生可以认知这个点,更进一步让学生融入这个文化氛围,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开创文化情景,可以使学生大范围的了解美术与整个社会、历史、生活以及人的情感都息息相关。例如欣赏《春》时,可以将教室创设成有春天气息的氛围,在加上《春天圆舞曲》的融入,学生朗读春天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文化情境,学生在众多感官中,体会和探讨对春天的感受,使其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

3.演讲故事,加强交流

美术是灵感瞬间爆发的艺术,一般是通过生活中有戏剧性和代表性的瞬间来作为创作对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素材中的美术作品,只能用他最精彩的片段。根绝美术作品的特征,在欣赏教学中可以以演讲的方式,使其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认知、体验、探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故事,加强学生掌握作品的深层次意境。如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作品时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加强批次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4.积极动手,增强合作

积极动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观看,在必要是是适当的动手师范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这类互动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好了解美术作品,并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临摹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一种方式,在欣赏美术作品后,让学生临摹自身最有感觉的片段,从而学习经典作品的技巧,领悟作者的创造情感,在临摹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自己的发挥和创作。临摹可以让学生自身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总之在方式上具体的教学内容好灵活运用。如“民间竹编艺术”欣赏这课,让使其学生欣赏中国优秀的竹编工艺品,然后讲解简单的制作方法,再给学生分配材料,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完成一个佳作。学生在亲手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竹编工艺的兴趣。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8

(一)动漫艺术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对美术教学类别的拓展

动漫艺术是多种美术形式的综合,其中我国具有多种美术特征和风格的美术动漫作品举不胜举,如水墨风格的《小蝌蚪找妈妈》和折纸风格的《聪明的鸭子》、木偶风格的《神笔马良》,以及剪纸风格的《猴子捞月》等。这些具有多种风格的动漫艺术作品开创性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美术造型元素、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地展现了动漫艺术多种表现形式。

(二)动漫艺术独特的美学内涵丰富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

动漫艺术符合审美教育的特征并能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动漫是通俗艺术,欣赏动漫的过程是主体主动参与审美的过程,使人在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同时产生审美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创造。动漫审美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下的综合美感活动,欣赏动漫艺术的过程势必反作用于多种心理因素如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心理能力,使之得到提高和相互协调。因此,可以说动漫艺术适合青少年的天性,符合审美教育的特征,能够促进审美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审美意识的成熟。

二、动漫艺术融入“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

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改变了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笔者认为探索将动漫艺术引入基础美术教育各个学习领域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对“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进行重点分析研究。

(一)在动漫艺术作品评述中,构建青少年的主体意识

纯粹的动漫艺术形象的美术技法讲解,将使得基础美术教学成为普通的技能培训,结合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相关拓展、评述是一条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并值得探索的道路。

1.动漫艺术作品辩论

利用辩论法提高学生对动漫艺术欣赏的认识能力。那么,何谓辩论呢?辩论是辩论双方用一定的理由及观点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相互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美对我们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情感,而辩论可以很好的强化这种情感,提高欣赏动漫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动漫艺术作品欣赏,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找出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采用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动漫艺术评述。

2.动漫艺术作品解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具体分析国外动漫作品中的审美风格,引导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形式、色彩表现等,并感受作品中含有的独特艺术元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思维的主体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思考的独立性,教育过程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平等地、民主地共同研究、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

(二)动漫艺术教学在“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分析

1.目标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动漫艺术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深藏在形形色色的动漫艺术影像背后的不同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培养学生对不良动漫艺术现象与作品的批判和反省的能力,通过批判和反思,进一步建立对优秀动漫艺术的认同。第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评述”动漫艺术教学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动漫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了解中外动漫艺术发展概况。通过动漫艺术欣赏逐步培养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中国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责任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第三,逐步提高动漫艺术的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对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漫艺术审美能力,并能独立对动漫艺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价值定位

在基础美术教育“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动漫艺术教学,不仅仅要“欣赏”,更重要的是“评述”。这里的“评述”是建立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上共同参与,并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气氛中,学生以自己欣赏动漫艺术的真实感受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坦诚的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以此加深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对动漫艺术作品的批判意识,建立属于自己的动漫艺术审美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漫艺术作品的艺术审美精髓。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