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范例6篇

单元教学

单元教学范文1

关键词:单元习作;整合;单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56-01

小学语文教材中,将习作内容教学放在阅读教学中统筹考虑,使得知识简单化,为立足阅读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提供了实践借鉴。在提高学生认知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往往教师通过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写日记或者是其它形式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从问题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最终将单元习作教学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1.单元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写日记时,许多学生脑子里猛一下的呈现了多个画面,但是在真正的写作中很难看出文章的灵气或者亮点时,这就让人产生了一种"今夜不知何处宿"的困惑。例如:在小学生日记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操场上铺满了雪,孩子们在滚雪球,打雪仗,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地响,最终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好像一条条小白船。"看到这段文字后,立马脑海中呈现出一片白雪皑皑的场景,这位小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的如此逼真,在语言上显得更有灵性。但是到了具体作文当中就变成了"屋顶上像是披着一床棉被""公路上像是铺着一层白地毯"这么平滑的语言,没有一点点生命力,感觉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这种白色显得很无力,除此之外更不用说那些胡编乱造的文章了,更是让人提不起精神去阅读。

小学语文写作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写课文中的作文。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限制了素材。通常教师在写作过程中,都是自拟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习作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先写作,之后进行点评,防止出现内容大统一的现象。

2.将单元习作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之后,会发现,每一单元的习作都可能和每一单元的三篇课文相似,甚至出现了有机整合的现象。通常每一单元的作文都是根据各自单元的内容具体安排的但是在本单元教学中应该具体贯穿到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去。其实将单元习作教学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才能体现教材的意义。在小学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例如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典型构段方式等。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在课后布置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加强练习。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常常会写:这些我们在以后也会用,但是等到学生在真正文章中,却忘了采用修辞手法。这样就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具体找范例,根据文章的结构以及具体表达方式来加强练习,最终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教科书中,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眼中的同学》叙事写人的文章五年级也曾经让学生练习过,《给老师画像》当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写作空间,教师将题目进行了扩展,《给自己画像》,《给某某画像》等,但是到了六年级又让学生加强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如何刻画人物,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等特点开始入手,将其当成是具体的实物来描写。这种状况就出现了:许多同学将以前写过的文章进行翻篇,在此笔上转发,最终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了解到写作的真正目的。

在单元习作安排中,以"快乐少年"为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这样的话题同样可以安排在习作教学中去,根据具体单元要求,让学生领悟写作的方法,灵活运用,最终得到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例如在教材中,《少年旅行队》一课中,主要由五个小标题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具体小标题之后,有意识的让学生训练,通过小标题来具体刻画人物。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的刻画形式:幸福的小天使;爱动物的小天使;残忍的魔女等等…..小标题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根据标题内容就可以看到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怎样具体刻画描写人物和事物。以分段方式以及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具体体现。在《少年旅行队》中总分的构段方式,部分学生在文章中出现了:"她不优秀吗"?"数学竞赛没有得奖吗"?"作文没被表扬吗"?等等一系列感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哎呀!海豚音女孩又来了,我的耳膜在颤抖…看,她穿上着漂亮的外衣,在参加选美大赛呢!"等等,祈使句加感叹句。当小学六年级学生将这些修辞手法应用到文章中去时,这就为习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相对以前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长期以来,教师认为,当一个单元的语言训练点都围绕本单元的习作展开时,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但是根据习作以及阅读训练来说,语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训练性,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分析层面去写。提高写作水平,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灵活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这样长期训练,举一反三,有助于将单元习作教学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最终总结到: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要将单元习作有机地整合到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教师备课中,要将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具体渗透到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文章阅读中提高写作技巧,积累素材。教师在渗透习作意识时要把握机会,潜移默化,最终将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可利用的语文资源。在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小学语文的全面进步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引导。

参考文献:

[1] 江丽琴,叶艳芳,李永昌.让习作与阅读共舞――阅读教学中的单元习作分解训练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

[2] 郑小华,王天马,王娟,李贝贝.让金桥搭在阅读习作间――浅谈单元习作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阅读资源[J].小学作文创新教学,(12).

[3] 张晓芳,刘冰夏,王林辉.多元识读视野下小学习作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

单元教学范文2

一、起始课,单元教学的“指南针”。

单元合成,整体教学,重在对单元教材整体的把握。在每单元授课时,都要专门安排一个起始课,为学生学好本单元指引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起始课上,第一步必须通过“单元教材支配表”向学生揭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说明主次目标的构成及其关系;第二步向学生简介教材内容概要;第三步检查学生的课外预习情况;第四步要向学生提示本单元达标的方法,学习本单元必备的知识、资料等;第五步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偿,使学生获得必备的认知能力从而有效地组织单元整体教学。单元起始课,要灵活运用提问、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单元整体教学良好的开端。

二、预习课,单元教学的“侦察兵”。

预习是不可轻视的一环。预习可分为两种,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课外预习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寒暑假预习,二是单元前预习。单元前预习是课外预习的重点(最好结合星期天)。这类预习有以下几个内容:1.读课文2一3遍,划出生字词。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3.标出自然段,试划分结构层次。课内预习,每单元都专门设一课时,主要环节是:1.认字识词。教师要注意强调学生对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的识记、理解。2.感知整体。教师除了对学生加强速读、细读训练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3.反馈信息。教师围绕本单元的中心目标,提出适当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课内外预习情况,为讲读课反馈信息。

三、讲读课,单元教学的“主阵地”。

讲读课质量的优劣,与整个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把讲读课上好,教师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单元教学目标,重点解决两个问题;1.讲解学生提出的重点间题,传授知识。2.重同轻异,揭示规律,培养能力。这两个问题不是孤立的,应穿插在所有讲读课中,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解决间题的能力,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本课型按单元知识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安排教学时数,一般安排3课时左右,这是整个单元教学中的重头戏。

四、迁移课,单元教学的“演习战”。

本课型既是对知识能力的一个测定,又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心理学家贾德教授的概括化理论,这样的课型,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教师在教学中分析间题的方法,把它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为检查测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检测课,单元教学的“质检科”。

单元教学范文3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单元教学范文4

为了加强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87年开始,我县物理学科有计划地进行“单元达标教学”试验。所谓“单元达标教学”,就是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借鉴“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制订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单元教学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质量的目的。从1990年我县高中招生物理成绩看,试验班的优生率较试验前提高20%,较对比班提高24%。差生率较试验前降低25%,较对比班降低30%;近几年来,我县高考物理成绩一直在全区ll个县(市)中名列前茅。

我县的教改实验充分证明,实施单元达标教学,能够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做法是:制订教学目标体系,建立统一具体的教学标准。在省课题组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我县学生和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别制订了高、初中各年级各单元及课时的教学目标体系和目标测试体系,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明确的层次要求和测评措施,把原来抽象笼统的教学目的变成具体化、行为化和可操作化的教学目标,把传统的终结性考试变成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统一控制下,能动地主导教学,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能够激发达标欲望,及时了解达标情况和调节学习活动;教学目标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统一的客观标准。

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我们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构建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目标,诊断补偿一展示目标,指导自学一依据目标,点拨讲解一紧扣目标,反馈矫正。具体他讲,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实施定向教学,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进行“引导自学,启发点拨,讲解归纳,达标练习”,构成环环相扣,秩序渐进的“小步子”教学序列。

快反愧强矫正,实现单元达标。在单元达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我们把反馈矫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诊断测试,实现课的反馈,及时进行补偿教学;通过课堂提问和形成性测试,取得课堂反馈,及时发现缺陷和差异,进行矫正补救,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实现了当堂消化当堂达杯;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单元形成性测试,师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实现单元反溃对未实现达标的学生,强化矫正补救措施,采劝个人自学、独立矫正、小组讨论,互相矫正;群体训练,变式讲授”等形式,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矫正补救后,再进行本单元的平行性测试,90%以上的学生实现达标,才可以进行下一单元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矫正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控制体系,把握着学生的参与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确保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单元教学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0457—6241(2013)15—0032—05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由单个教师进行的设计,也有由教师团体或小队进行的设计。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从学习目标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布鲁姆的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分类的教学设计;如果按学校系统目标设计,又可分为学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等。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在时段上可长可短,在外延上可单一也可是多重的。

就具体学科而言,假设某一学段的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宏观层面,那么学段内的单元设计就是教学设计的中观层面,单节课设计为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在我们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论述,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一线教师做了很多,本文想从中观层面,从一个时段较长的教学流程里去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

其实以单元(或主题)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想是借用了系统思考的理念,系统思考“被认为是一个思考框架,用它来观察的是相互作用的关联,而不是各个分立的东西,用它来观察的还有变化的模式,而不是静态的‘快图照片’”。

从单元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不仅是受教学理论的引领,还因历史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特点教学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虽然有课程的总体目标指导,但多数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单一节课的教学,容易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割裂开来,某种程度上阻抑了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这种破碎的历史,很难实现完整的历史观,也无法完成通过历史学习,回顾历史、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学科教育目标。但如果以单元(或称课题)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对学习板块内的具体课时目标进行梳理。以单元的视角设计单节课时,将这节课放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考量,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了解学习板块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帮助学生将杂乱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抽象,实现学习的迁移。希望教学设计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系统思考的艺术实际上在于看清细节复杂性背后的、能生发变化和产生变革的结构模式。系统思考不仅不是忽视细节复杂性,而是将复杂的细节组织起来,使它变成一种连贯的经历和故事,使它揭示问题的起因和持久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举要

本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古代史第七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为例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说明。

1.单元概述: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清时期我国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就写道: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而所谓的康乾盛世,在徐中约看来却是:

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教师在本单元设计中,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厘清这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学生理解期间的具体人物、事件和现象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2.单元内容标准: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设计步骤

1.明确学习目标

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和英特尔未来教育V10修订后的布鲁姆词汇分类,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个维度。属于事实性的知识有: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理藩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属于概念性的知识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闭关锁国”。

本单元的认知维度,“了解”“列举”是第一个维度——记忆维度,即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讲述、感受、简述、概述属于第二个维度——理解维度,即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属于第四个维度——分析维度,即分析其历史影响。

单元的主要目标要具体,加涅曾经建议“提纲范围可以更广泛些,只是单元的主要目标要陈述得具体”。确定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具体指:中央政权、边疆问题、外交问题的处置。

2.告知学习问题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发展之源泉。因此,要思考“学生学完后将会做什么”,“一个教程的目的表述应关注教学后学生是什么样的,而非教学过程中学生做什么”。

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确定本单元学习问题是如何理解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危机四伏之时。即14—19世纪,当欧美地区和国家步入近代化,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改革、工业革命等巨大变化时,明清王朝是如何实现中央政权机构的统治、边疆问题、与外界交往的问题?从而反思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这个基本的史实。

3.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取向强调情境中的学习,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选择性地从外界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以学生主体认识及感知历史,学生的参与与情境感受利于学生建构良好价值观和公民人文素养,体现自我道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能力,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设问:《潜伏》《风语》等影视剧都是以红色特工为背景,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特务机构是什么时候?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先前习得的有关中央集权从秦到元发展历程,再从宰相废除、特务机构建立到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字狱两个视角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

(2)运用地图和视频等形象化的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郑成功及台湾省建立,评定准葛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和册封制度等史实。

(3)采用中外对比的视角,为学生创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欧美工业革命后的科技、枪炮、交通运输等新设备、新产品,感受欧美近代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清朝仍然做着“天朝梦”的强烈对比。刺激学生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范畴内思考,理解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层因素。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学生感兴趣旦易于接受的形式,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设计,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4.评估与迁移

通过史料学习,对比分析,学生可以从史料中得出一些结论,自己分析、讨论的过程就学会了批判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分析相结合,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

(1)过程性评价设计

资料研习与展示(此量规参照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第155页评价量规设计):

乾隆统治初期,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库房充盈;王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富足景象。乾隆自视为文学的最高庇护人……乾隆的军事功绩是非常卓著的…自称取得了“十全武功”……和珅的行径如同靛青溶水一样四散扩展……一时间贪污成风……这样,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就徐中约提到的乾隆帝的“文学”“军功”“贪腐成风”三个方面的史实,说明“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些事件又对后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任务背景:乾隆朝虽然号称“文学庇护人”“十全武功”,但也是文字狱规模空前的时期,而所谓“十全武功”耗尽了国库,预示着王朝的衰落。

任务目标:通过PPT数据演示,让学生理解乾隆时期是王朝衰落的开始。

任务组织:

①教师布置任务并明确规定活动举行时间;

②全班同学大约10人一组,分别查找乾隆文学庇护人方面的资料,“十全武功”的史实和军费开支,和坤等贪腐方面的资料,欧美工业革命带来科技变化的史实;

③每组表现形式多样,但必须有一人进行口头讲解;

④要求学生讲搜集到的相关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等资料,制作成PPT展示。

活动过程:每组可进行8—10分钟的介绍,有时间控制员控制时间。

(2)终结性评价,单元学习结束,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终结性测评,如设计一个评价量规,进行分层测试。(参照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设计)

5.教学设计反思

(1)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

本设计的构想,是想将原本分散孤立的知识,如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雅克萨之战等史实、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闭关锁国”等史实放在一起考量,从世界近代化这个阶段特征,从一个横切面剖开来分析明清逐渐衰落和欧美国家扩张的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这一系列史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视角有些像布罗代尔的中时段视角,揭示一种较为开阔的时间度量,帮助学生理解具体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意识,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实。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中力求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改編教材,利用文本外的一切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加愉快、积极地生活,促进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

(3)教学设计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学习低效、无效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因而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因此我们要从教学设计方面查找原因。设计中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客观地分析,明确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学习目标,紧扣核心主题,整合学习材料,合理拟定教学顺序、时间、速度等,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要素得到最大效度的发挥和收获。

R·M·加涅明确指出“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习过程。……我们认为,有计划的教学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有短期的和长期的目的”。因此,优质的教学设计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范文6

【关键词】宇宙 月相变化 教学策略

在历次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中,被问及科学课最难上的内容,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指向了《宇宙》单元的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欠佳、实际观察障碍、教师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等成了本单元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五大教学内容,可见其地位和重要性。笔者认为,要上好《宇宙》这一单元的知识课除了需要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策略,本文即以《月相变化》一课为例来谈一谈具体的实践过程。

一、学习未动,观察先行――合理开放教学时空

《宇宙》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会遇到诸多不可掌控的障碍,其中天气因素就是其一,例如观测月相、观测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等教学内容,就受天气影响。多数教师遇到此情况,只能纸上谈兵,虚拟演示,试想学生没有实际观测体验,怎么能切实感受学习宇宙知识的奥秘和兴趣。

六年级下《月相变化》一课的实际教学时间是春季,三、四月份左右,正是雨水多发的季节,这给观测月相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能连续记录一星期的月相已是不易,何况是一个月呢?

如何破解这一观察难题,其实只要把观察月相的活动提到前一年的9月或10月即可,这两个月雨水相对较少,且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观察月相好日子。这时可以布置学生晚上观测、记录月相,并填写《简易月相观测记录表》(如图1)。观测前适当指导月相的画法、观测地点和方位辨认,不要拔高难度,告诉学生只要记录下来就可以了,因为这是丰富体验、积累素材阶段。同时为保证观察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室显眼位置贴一张《简易月相观测记录表》,安排专人记录,两三天简单交流一下。等到半个月或一个月过去了,问一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疑问,最重要的是保存好自己的月相观测记录,然后等到下学期上《月相变化》这一课时学生就有丰富的素材了,更重要的是对月相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对于受天气影响的大小熊星座、夏季大三角等观测,不一定等到上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观测,可以根据当地季节、气候,灵活安排。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努力做到教学时空的开放,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更不要受限于教材安排的时间。《宇宙》单元的学习本身是开放且复杂的,有一定的体系,需要科学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经验,统筹规划,将课内和课外活动有效统一起来,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形象逼真,动态模拟――架起空间思维桥梁

对于宇宙单元教学,模拟实验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架起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桥梁,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宇宙知识。在模拟实验中要分清楚“”模拟什么”“怎样模拟”“模拟观察到什么(或说明了什么)”。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模拟实验的重点也是有区分的,如《月相变化》这节课的模拟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先前观测记录的月相规律,同时发现月相形成的主要原因(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上观察的角度等)。

笔者发现,教材上月相变化模拟实验,只有参与实验的学生能感受到月相变化,班上的其他学生还是不能完全参与模拟实验中。为了制造身临其境效果,让全班学生参与互动,笔者对月相模拟实验进行升级(如图2),借助三球仪模型、电子屏幕,全方位、多角度演示月相变化,使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理解月相变化形成原因。

《宇宙》单元探究活动大部分由模拟实验组成,例如五年级下的昼夜交替、极昼极夜的产生等,六年级下的日食、月食、环形山、北斗七星等。教师要在课前仔细研读教材,多做下水实验,对模拟实验进行优化、改进,增强模拟实验的逼真感和互动性。因为越接近真实的宇宙环境,实验效果会越好,教师更要抓住契机,进行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建模,不断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三、知根知底,因材施教――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潜能

作为科学教师,在不断钻研教材、优化手段、提升技能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通俗地讲就是在课前要“备学生”。对于宇宙单元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会有天壤之别,这和他们个人生活背景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关,学生对宇宙的认知,多数是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找准认知起点,主动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不理解,除了知识点本身比较难理解,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点与学生脑海里已有经验发生冲突,这时大脑的表现是经验优先,很难接受新知。

例如《月相变化》这一课,学生在课前对月亮有时圆、有时缺这一现象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某些动画片、漫画里,而很难联想到会是因为月球不发光、不透明、绕地球公转、观察角度不同造成的。此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卫星拍摄月球视频、模拟实验等大量证据,让学生意识到先前对月相的认识是错误的,从而改变思路,接受新知。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置身于不同时空,多角度观察事物。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游戏,让学生观看教师手中竖放的笔,发现是“1”字形,如果站在笔的上端,从上往下看就是一个小黑点,如此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物体的形状会有所不同,同样的道理,在太空看月球和地球上(不同位置)看月球也是不同的,通过模拟实验、电脑动画演示,慢慢培养学生将自己置身太空观察事物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提供菜单式任务,分层教学

很多科学教师认为,宇宙内容教学要面向全体,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好了,无需拔高要求。这本身没错,但这样往往会使优等生吃不饱,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月相变化》教学活动中,笔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不同学习任务,总共分成3个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到哪个组参与学习。

教师蹲点组――教师进行讲解,与学生一起完成模拟实验,动画演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作业:1.画出农历初一、初七、十五、廿二的月相,并标上名称;2.简单说说月相变化的特点,例如圆缺的变化。

合作学习组――教师提供模拟实验器材、月相变化动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1.画出农历初一、初三、初七、十二、十五、十八、廿二、廿六月相,并标上名称;2.说说月相变化的形成原因;3.说说月相变化的特点,包括圆缺变化规律、位置和亮面的变化、上下半月的观测时间等。

自我提高组――合作学习组任务完成后,学生可向教师申请平板电脑,下载“实时月相”APP(如图3),进行更深度的学习:不同国家在同一时间看到的月相是怎么样的。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从小保持一颗不断探究宇宙奥秘的炽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