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下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探究

系统思维下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探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为有效解决应试压力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机械学习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针对性地提出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在概述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含义的基础上,对现阶段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系统思维”的视角下,提出了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系统思维;高中语文;主题单元

所谓“系统思维”,即将“系统性”作为思考着眼点,以全局视角思考问题,将对象、环境、因素等构成元素与系统构建紧密关联,实现内部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最大限度地帮助人们观察并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依托”,实现“系统思维”与“主题单元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可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现象,也为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即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概述

(一)主题教学单元

主题单元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系统思维,将传统的纸质教材内容组合成多样化的“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与过去仅凭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不同,“主题单元”教学呈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丰富性、对照性和拓展性。明确教学主题之后,教师会根据任务群主题设计出各种各样与主题相适应的教学议题、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拓展性的知识学习体系,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什么、怎么学,自主完成学习并矫正提高,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主题单元教学的主要特征

主题单元教学的主要特征为收效性、拓延性及主体性。1.收效性回顾过去的课堂,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多是将教学大纲指定的知识重点或难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过分追求知识的“无遗漏”,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费时费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主题单元教学则将教学过程作整体化处理,以全书视角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整合,让每一个环节都以“主题”为核心内容。事实上,就语文教材整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单元,这些单元既有着一定的独立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学生通过主题单元的学习,有效改变了过去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呆板、滞涩状态,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2.拓延性过去的语文课堂就“纲”、就“文”,追求面向什么教,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的“总量”,教师不敢往“题外”讲,生怕偏离了“大纲”。结果,学生学的都是死板的东西,没有一点新的气息,语文教学内容很少涉及时政,很少关注社会生活,缺乏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主题单元教学则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注重对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将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尤其是以教材知识为基点,创设多样的课堂教学情境,拓展生活中的经验元素或其他类型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仅限于书本、课堂,想方设法让学生开阔思维和视野,激活学习维度,把语文学习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连接起来。3.主体性主题单元教学更侧重于让学生主动参与、质疑、辨析、辩论,侧重于让学生运用已具有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经验,对主题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思辨性学习。当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阐述、评价等,保证学生主题学习的深广度和效度,让学生得到沉甸甸的收获。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现状分析

(一)主题定位无序化

通常来说,主题单元教学也应该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从简单知识入手,逐渐提升主题单元的难度与综合性。然而,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划分的难易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先后排序,假设按照教材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主题单元教学,必然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固化印象,但如果完全打乱教材单元顺序,则又可能使学生感到混乱。此外,如果教师没有预先把控好单元知识的顺序,没有确认不同单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递进性,也会造成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无序化问题。

(二)理念转变滞后化

高中语文课程推行“主题单元”教学理念时间较短,尽管部分学校课题组也做过较深入的研究,但是课堂上还是存在一种“变相主题”教学现象,从表面看是“主题单元教学”,实质则是“传统单篇教学”。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是教师因高考压力,在平时教学中不得不更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对学习和实践先进教学理论、提升自身语文专业素质缺少时间和精力。高强度的考试,让广大教师难于真正树立系统性思维,难于大胆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勇敢取舍,更不用说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所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促使高中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三)资源运用低效化

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优化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搜寻到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融入了主题单元教学当中。但是,更为普遍的现实情况是,语文教师设计主题单元教学时,尽管获取了多样的资源,但是在具体使用时效率却比较低。教师往往根据主题的定位,将所有与之相关的资源内容全部塞进主题单元之中,没有细心研究怎样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对占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筛选,最终导致主题单元包含的大部分教学资源无法在课堂中精致并恰当地呈现,学生也只能对这些资源进行粗略的学习与浅层次理解,结果不仅浪费了教师的精力,还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系统思维视角下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策略

(一)主题单元定位明确

为明确定位主题单元,教师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树立系统意识,从统整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中三年所有必修、选修教材作为筛选范围,把知识点相似、类型相近,且相互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关联的内容确定为一个主题单元,然后根据组合内容找出异、同点,最终确定主题。例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该词涉及“三国元素”。通过研究教材教师发现,高中教材中涉及“三国元素”的诗文数量相当多,因此可以将单元主题定位为“梦回三国”。单元的具体构成则有必修二苏轼的《赤壁赋》、必修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五“名著导读”中的《三国演义》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三国演义》等。其中,必修五和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直接截取了名著《三国演义》的片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直观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而必修二、必修四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苏轼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进行评判,表达了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与景仰。通过这一主题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开“历史演义小说”先河的《三国演义》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继而进一步评议此书、感受三国、理解三国。

(二)教学理念及时更新

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这样安排:高一至高二阶段,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到了高三年级,学习压力直线上升,则会根据考试大纲,为学生逐一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显而易见,这样安排教学,高三的学习内容与高一、高二明显缺乏关联,教师无法从全局的角度充分利用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序、递进地学习,当然,这也不利于实施主题单元教学。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主题单元教学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科学的专业理论,明确不同教材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备课时,要树立单元意识,将内容相关、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文章有序结合,并在同一单元中确定学习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节奏,让学生系统地学到语文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主题单元教学内容相对广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自身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要对其他领域,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关注程度,加强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推行主题单元教育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教师沿用传统的“读教材”的教学方式,让教师转变看待语文教材的观念,使其逐渐认识到“教材即资源”,教师甚至可以“舍弃”教材,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创造设计属于单一主题的“特殊教材”。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对设计的主题单元进行资源拓展和内容润色。以“梦回三国”主题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该主题单元产生学习兴趣,在搜集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还可以参考历史学科的内容,将三国时期的各种事件、民俗文化、英雄人物等融入主题单元之中,如经典三国故事《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等。教师可将经典故事作为学习“梦回三国”的主题引入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讨论,增加对主题单元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如诸葛亮、周瑜等,了解其为人处世原则。随后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对周瑜的敬佩之情,加深对词作内容及思想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主题单元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应当力避主题定位模糊的问题,积极学习相关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主题单元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勤.以问题情境为载体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教学设计举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3A).

[2]罗莎.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为例[J].汉字文化,2020(4).

[3]刘生权.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特点和操作空间——以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文学阅读与写作”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3).

[4]徐志伟.从单篇教学到专题研习到任务学习——以“唐诗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建设,2019(17).

作者:潘振起 单位: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