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诗朗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儿诗朗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儿诗朗诵

少儿诗朗诵范文1

一、童诗朗诵对于儿童语言能力培养的价值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口语交流、文学语言和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语言阅读的三类核心经验,并且这些经验的学习都需要经历初始、稳定和成熟的顺序发展过程。[1]童诗朗诵作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丰富儿童的语言经验的储备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养成。

1、培养语感,增进交流

语感是儿童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能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儿童诗的语言是儿童化、生活化的,简单的词汇与鲜明的语调易于儿童掌握并不断的练习。通过童诗朗诵的活动,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口以朗诵的形式来学习如何释放、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由此增进儿童与他人的交流。

2、激发想象,加强记忆

一般孩子刚开始学习语文,老师就要求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激发联想、加强记忆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语言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形象、精炼的语言可以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反应,激发儿童已有概念的重组与积累,很好的促进记忆与联想。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童诗朗诵作为有效的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的水平、发展儿童智力的教学手段,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学习领悟,提高审美

儿童刚入学时学习语文是以口语为基础来发展书面语的。他们容易接受短小的文学形式。儿童诗恰好符合了这样的要求:短小、意境优美、内容完整、情感充沛、生动有趣、文思流畅、闪烁着思想的智慧与火花等。特别是童诗那广阔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常常令人感动,难以忘怀。童诗朗诵作为启蒙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儿童更好的领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为儿童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学习并提高驾驭语言、欣赏语言的能力。

二、幼儿童诗朗诵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1.与音乐结合,营造诗的氛围

因为音乐可以为儿童的朗诵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儿歌朗诵就成为童诗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实际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我们应该从他们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趣味式的东西。因此,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要选那些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却不乏魅力的歌曲。例如:《种太阳》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通过欢快跳跃的旋律、富有幻想的歌词,如“一颗挂在南极,一颗挂在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表现出了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形象,表达了他们要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2]通过朗读让孩子们获得歌词所描绘的情感体验;一首绝美的儿童诗只要有恰当的节奏和动听的旋律,就可以创作成欢快活泼的歌曲,从而充分调动儿童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2.与图像结合,表现诗的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是中国画的特点,但是在儿童文学中,童诗与插图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也能够给予小读者充足的美感。作为幼儿的教材,诗与画的配合也要达到诗画合一、协调默契,具有统一和谐之美。事实上,要想达到诗画合一的境界,必然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特点,教师准备的图画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直观形象,情感真挚、单纯,意境优美、深邃。首先,直观形象的图画能够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其次,真挚、单纯的情感更能够引起儿童的共鸣,诗属语言艺术,画属视觉艺术。它们的整合可以通过状物达到抒情的目的。最后,优美的意境可以带给幼儿审美的感受,让他们感受美,发现美。

少儿诗朗诵范文2

甲: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亦没有母亲的爱灿烂。即使世上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母亲的爱不会变……

乙:享誉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儿女,用最动人与华美的诗词歌赋赞美着母爱的力量,把缕缕诗行抒发在历史的星空,幻化成博爱的乐章!

甲:是的,在这乐章里,我们聆听到了母爱的强悍音符与柔美清唱。她创造了所有与生命相关的奇迹。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

乙:那三江四海五湖水,淌不完母亲对儿女的冷暖情长;那三山四岭五岳松,抒不尽儿女对母亲的绵绵情意。母亲,是您,创造了生命最伟大的力量;是您,延续了人性最博大的品格。您就是爱的代名。

甲:母亲节是世界的,今天,我们融入在这块诗的国度里,吸取着先祖们对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怀着古老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和岳母刺字”。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母亲节,是每个民族的,是中国的。

乙:笼罩在这个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诗的国度里,我们畅游在海河畔,让母爱的阳光,温暖一生成长;让母爱的力量,鼓舞创造辉煌。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把心底的颂歌献给您——

甲乙合:母亲!

朗诵阶段串词:

甲: “感恩母亲·放歌心声” 诗歌朗诵会由天津市朗诵艺术/,!/协会、天津市邮政函件局、今晚报文化部、自来水集团、大缘网、天津诗社筹备组等六家单位联合举办。是集诗歌与朗诵艺术的有机结合,朗诵会的举办,经过精心筹备、诗作征集和朗诵人员对朗诵作品的选择,今天会有25个朗诵节目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乙:非常值得期待,我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我想在座的每位嘉宾都心怀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对诗歌艺术与朗诵艺术的热爱相聚在这里,下面,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六家主办单位,献给出席此次朗诵会的所有嘉宾和各界代表,谢谢你们!

__*

结尾串词:

甲:攫一缕五月的鲜花,给母亲编一个五彩的花环,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愿母亲的心情像花儿一样永远快乐绽放,愿母亲的笑脸象花儿一样永远靓丽。

乙:母亲,您是一股清澈的甘泉,我是一棵绿油油的禾苗,您涌进我的心田,将甜甜的泉汁灌输给我,滋润着我。

甲:母亲,您是早晨的太阳,我是一株刚冒出嫩芽的小草,您用柔和的光照射着我,使我生机盎然,温暖着我。

乙:老舍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甲:雨果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乙:摘一颗星,采一朵云,装入思念的信封里,献给您——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甲:品一口海河畔的水,望一眼泥人张的情。诗歌艺术在母亲的怀抱里醉了不老的乡情。

少儿诗朗诵范文3

关键词: 童诗 诵读 仿写 创作

现代儿童诗作家金波曾说:“儿童不应当远离诗。”儿童诗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能让儿童在念唱或朗诵时,潜移默化地逐渐增加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培养接受文学的能力。

小学低年段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首先,他们极富想象,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那些看似无忌的童言,常常不经意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意;其次,儿童接触最早的语言便是歌谣。从儿时妈妈常在枕边吟唱的童谣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韵文,这些童诗依附于生动、美妙的形象,音节铿锵,朗朗上口,对儿童最具吸引力。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童诗创作的兴趣,我就近两年的活动实践谈谈看法。

一、诵读,打开童诗阅读大门

让孩子亲近童诗,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营造良好的班级诗韵文化和积极浓郁的读诗氛围。诵读尤其适合于童诗,通过诵读,摸索记忆的规律,感悟诗的意境;通过诵读,使诗词变抽象为具体,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1.《365夜儿歌》领进门。儿歌是最纯真的歌、最自由的歌、最快乐的歌。在学完汉语拼音后,我带着学生走进了童诗的摇篮。学生人手一本《新编儿歌365》(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新编儿歌365》荟萃了几十年来的儿歌精品,每一首儿歌都是童趣盎然、简短上口、易于吟诵。一开始,很多孩子背不熟,老师不求全责备,不搞“一刀切”,先以奖励为主,在班级形成一股整体向上的力量,一年多的时光,一本《365》日不间断的诵读,真的使孩子形成了才情诗意。

2.童诗欣赏课带上路。低年级课文中有不少优秀的童诗,这就是很好的赏读资源。在童诗欣赏课上,教师可以将童诗与音乐整合。如在教《欢庆》一诗时,可让学生尝试给诗配画,更好地理解儿童诗的意境;在教《“红领巾”真好》时,可连接金波的《白天鹅》、《鸟儿的生命》、《愿站成一棵树》,让学生接受诗的熏陶、诗的洗礼,让诗的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播种,发芽,生长。

3.多种活动激乐趣。为努力营造儿童诗教育氛围,增强儿童读诗活动的情趣,班级“读书角”中《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是必不可少的;班级文化墙上依据不同季节、节日等定期流动变换的“赏诗乐园”也是孩子们读诗、赏诗的乐园。每学期开展的儿歌连背、诗歌朗诵比赛、我为童诗来配画等活动,更可积极有效地督促孩子们开展个体阅读诗歌活动,使诗成为儿童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仿写,架起童诗读写桥梁

从心理学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需要不断模仿,写作儿童诗也不例外。仿写,降低了写诗的坡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仿写是架起读与写的最好桥梁。

学了一首诗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事物进行诗歌写作,这就是最简单的仿写。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四季》,孩子们就有了:“小雨沙沙/它对禾苗说/我是春天/ 西瓜甜甜/它对太阳说/我是夏天/落叶飘飘/它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雪花朵朵/它对可爱的小朋友说/我就是冬天/”这样,在愉快的仿写活动中,学生不仅对课文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等特点渐渐熟悉。

低年级课文多为并列段式,这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写话平台,由此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完全有能力创作儿童诗。

三、 创作,绽放童诗情感之花

著名儿童诗诗人金波先生说:“童真与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儿童的天性有如璞玉浑金,正好用来润泽,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发现诗韵美,学会表达诗中情。

我们教孩子写诗,就是启引学生以童眼瞩望世界,以童心感悟生命,几行小诗,便是他们五颜六色的幻想,深厚隽永的睿思。教师在引导孩子们写诗时,要引导他们找出自己感动过的内容,再以诗的形式、诗的语言、诗的想象描绘、表达。如一个孩子所写的《爱》:“爱是什么/爱是我给爸爸泡的一杯热茶/爱是什么/爱是妈妈给我烧的香喷喷的饭菜/爱是什么/爱是同桌借我的一支铅笔/爱是什么/爱是我把摔倒的小弟弟扶起/”

诗是稚嫩的,却把看似平常却难得珍贵的情感在几行小诗中如此真切地流露出来,这正是“我笔写我语,我语表我心”的童心体现。

当然,仅凭丰富的生活体验还不够,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及时捕捉诗的灵感,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独特的心理体验,用笔录下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足迹。

一首优秀的童诗,不仅仅在童年吸引过孩子,还一定会跟孩子以后的成长一道永存。童诗似清泉,滋润影响着儿童的身心,让小读者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丰富盈满,使儿童的身心,“散发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辉”(潘人木语)。走进童诗,让我们带给孩子最美的童年,让孩子徜徉在童诗的天空,乘着童诗的翅膀飞翔。

参考文献:

[1]陈玲娣.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策略.

[2]洪志明.用新观念学童诗.广东教育出版社.

少儿诗朗诵范文4

说到北京北海五龙亭朗诵乐缘,要先从刘燮昌老师说起,刘老师走下七尺讲台,爬山、结伴郊游、上网、做易拉罐画,退休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2004年春天,刘老师在北海公园看到一群朗诵爱好者聚会,大家热情很高,便也忍不住高声朗诵自己的诗作――《颂七尺讲台》,博得阵阵喝彩。

事隔月余,刘老师仍旧在结伴爬山、郊游,制作易拉罐手工画的忙碌中,很多天没去北海公园散步。一次,他背着大包小包,站在拥挤的公交车里,感觉有个人总是盯着自己,此人身材高大、强健。随着车上乘客渐少,他换了位置。可是那个“高人”似乎还是盯着他目不转睛,微笑的表情很令他疑惑。刘老师想,我包里只有几个空易拉罐和一瓶水,你老盯着啥?

刘老师到了家门口下车,还没站稳,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别走,我盯你半天了。”刘老师一回头,看是车上那位“高人”,心想,我脸上又没有蜜,你老盯(叮)着啥?怪吓人的!不想,那人握住刘老师的手,欣喜地喊:“高人!可找到您了,缘分啊!”刘老师愣住了,心想:你高我一头,我得仰视你,怎么我成了高人?

原来身材高大的老王是北海公园朗诵爱好者之一,那天刘老师朗诵一诗,匆匆离去,众多朗诵爱好者赞叹不已,老王痴迷朗诵,一直期待再次与朗诵“高人”相见,谁知事后再也寻遇不到,没想到今天在公交车上偶遇,老王很兴奋,竟然一路“追星”而来,跟随了刘老师一路。

热情豪爽的刘老师得知此情,十分感动,邀请老王到家,老哥儿俩聊兴更浓、相见恨晚。此后,北海朗诵者中多了一位“高人”刘老师。说起这老王真是做了件好事,刘老师的加入,给北海公园“朗诵乐缘”朗诵群,增加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朗诵好友,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老师加入朗诵乐缘之后,对大家热情指导,毫不保留,深得趣友热爱。他热情邀请老同学臧丽莉也加入朗诵队伍。高人有高人的玩法,由刘老师、臧老师带领,趣友一起出资,编辑制作内刊朗诵集,朗诵乐缘的成员越来越多了,趣友都说:“在这儿,玩得开心,因为有人带着玩儿!”

在五龙亭,还长期活跃着一群“听朗诵爱好者”,年龄、知识层次不等,但无疑都是热爱诗文、热爱朗诵的人,他们被乐缘的气氛所吸引,分享着大家的乐趣。刘老师知道,从听朗诵到开口展示,是一个心理上战胜自我的过程,需要温暖和鼓励。

爱好者老张听朗诵越听越入迷,经常在那出神,琢磨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当众朗诵,博得掌声多好啊。正当发呆之际,一只手拉住了他,抬头一看,正是大家都称会长的刘燮昌老师,刘老师递过话筒说:“您也来一首吧,大家一起玩,多好。”张先生又惊又喜,未曾开口脸色微红,终于在刘老师鼓励下,拿起话筒,一首短诗抒情,脸烫心跳自是难免,但是内心的激动,真可以算激情新体验,妙不可言。刘老师带头鼓掌,趣友们纷纷鼓励,臧老师还为他选诗一首,老张被这种温暖感动,成为朗诵乐缘的铁杆儿趣友。

北京电视台生活家栏目、北京广播电台、社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刘老师展示朗诵才艺、诗文会友的事迹,他带着大家玩得更起劲了。他把朗诵乐缘的活动、聚会照片发到老年论坛,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应老教协、北京各中小学教师节联欢、社区、民营学校、关爱中心邀请,他带着五龙亭的乐缘趣友们频频参加朗诵活动……

很多爱好者来到五龙亭,追寻、参与朗诵乐缘的活动,他们来自北京各区,来自天津、河北……朗诵爱好者邵今春自幼性格内向,而今成为北海五龙亭活跃的趣友,自2007年起,他上电视、参加朗诵大赛,成为央视朗诵活动嘉宾,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今,开朗豪爽的他说:“朗诵让我在50岁之后找回了青春,有如重生。”

五龙亭朗诵乐缘“后勤部长”王丽娅,几年如一日负责搬运音响设备,汇集趣友信息,每逢季节变换,大家总是能收到她发来的短信:“亲爱的朋友,天气转凉,愿我的朋友身体健康……”、“各位老师,今天气温较低,来五龙亭请多穿衣服……”

北海公园树木苍翠,五龙亭燕子翩跹,清荷满塘,风光旖旎,每周末在朗诵乐缘两个多小时的活动,趣友们总是意犹未尽,而很多时候,刘老师总是坐在一边静听,他是为了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别人。

朗诵乐缘趣友聚会时,大家纷纷拿出从家里做好的美食,为聚会助兴。刘老师说:只要心中有梦,人人都可以是朗诵家。朗诵乐缘,热爱朗诵的有缘人一起来吧。

温馨提示:热爱朗诵,享受“思维体操”

近年来,朗诵作为一种健康活动,风靡各国。日本名古屋的“中风患者朗诵队”举世无双,很多70岁上下的老年人,在那里通过朗诵重获了自信和自尊。许多人对朗诵如此情有独钟,因其的确有益身心。健康专家认为:

朗诵有增强肺功能之效;

朗诵使人陶醉在美文意境中,可起到健心又健身之效,因此还是一种“思维体操”,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特别有助于减轻老人“黄昏思想”的精神压力;

少儿诗朗诵范文5

怎么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放开声音,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也就是说,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需大声读出来。这是因为儿童内部语言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读出声音来自己听到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诵读还要做到以下要求:

1.诵读,要读出语感

什么是语感?从字面理解,就是语言的感觉。对于小学生而言,读出语感,就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节奏也就是停顿,读出轻重。

对于诗文的节奏问题,我们可以在学生读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帮助学生概括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形式定为“二二三”,如:“淡妆浓抹总相宜”,将五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形式定为“二三”,如:“空山不见人”。在诗中重读的是诗的重点词,或者是韵脚。但古诗的节奏和重读不是绝对的,如:如“返景入深林”一句,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读唐代元稹的《》,诗的后两行“不是花中?筑偏?筑爱菊,此花开尽?筑更?筑无花”,诗人直白了内心的想法,说明了自己对情有独钟的理由,朗读时应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而不需加重拖长韵脚。

让学生读出语感,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的范读,老师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充沛的情感,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语感培养。德国一位作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朗读者》,其中有这样一句:“老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我认为,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代替不了老师的朗读,因为老师的朗读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能把作品中蕴含的东西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孩子们,以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您美妙的声音,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提高古诗文语感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2.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陆游的《示儿》)、山水情(李白的《望天门山》)、儿女情(刘禹锡的《竹枝词》)、朋友情(高适得《别董大》)、母子情(孟郊的《游子吟》)等。读出情感,是古诗文教学最大的难点。有的老师会认为,只要古诗的意思明了了,自然就读出感情来了,其实不然。如何让学生读出古诗文所蕴含的情感呢?要想让学生真正读出情感,必须通过诵读引领学生入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入境,才使自己情感的倾诉,自己心灵的歌唱。那么学生如何入境呢?我先来讲几个例子。我在教学《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先让学生对比着读,并引导学生说出李白和苏轼笔下的山和水,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于是有学生说,我脑子里《望天门山》的山是高的、陡的、直插云霄的,水是湍急、汹涌、哗哗响的;而《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山是朦胧的、神秘的、笼罩在雨中的,雨是明艳的、波光粼粼的。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画面,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就自然读出情感来了。再如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我们来做小结:打鱼人的小船在风浪中起伏不定,时隐时现,像一片树叶,场面惊险,处境艰辛。之后让学生通过这首诗想象:吃鱼的可能是一些什么人?打鱼人会有怎样的艰辛?这时候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然就会读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王松洲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他采用了情境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两个小儿辩斗的部分,读一读,演一演。老师旁白提示说:“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请过这种情境再现方式的诵读,学生亲自感受到了两小儿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通过以上的例子,大家不难看出,要想引导学生诵读出感情,学生头脑中要有画面,要引领学生入境,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要感同身受,这样的读才能读出感情,让人感动,才能“酒不醉人人自醉”。

3.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很美,美在综合。古诗文可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出诗所蕴含的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们可以采用绘画的方法,观赏风光录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蕴含的美感,相信学生在画完、看完之后,再读这首诗时,就会带出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和美感。

4.诵读,要读出好感

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才能对古诗文产生好感。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产生了在课外找诗读的欲望,产生了对古诗文的好感。

四者之间的关系是:读出语感是基础,读出情感是提高,读出美感是升华,读出好感是延续。

诵读的好处: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提高文化素养,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还有利于增强记忆力;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概括为:理解内容、提高素养、丰富积累、增强记忆、利于写作)

多读的目的是为了背诵,有一句话叫做熟读成诵,这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背功”大加赞赏之词。熟读成诵应该有一定数量,前人大致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为了培养学深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让他们背诵二百来篇文章。在私塾中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就选了历来有定评的200多篇。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广泛涉猎,进一步深造。其实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授的意思,那就是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

少儿诗朗诵范文6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小学低段儿童语言储备较少,我们要帮助儿童选择优秀的语言材料,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小学低段课文中选用的古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是极佳的语言材料,如果忽略“读”,以讲解为主,学生学得无趣,还要借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读准字音,培养语感

朱熹《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对、读通是我们带领学生攀登的第一层阶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有层次的要求,如:前两遍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能力进行自学,克服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要求“第三遍读给学习伙伴听。”学生之间进行互查互纠,对自我学习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便于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有了这三遍的初读经验,达到了“读对”的要求,语感初步形成。

读出韵律,形成语感

一首诗就是一首优美的音乐,它的语言、节奏、音律都值得学生诵读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语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往往在他的文章中不自觉地引用歌词,这也是语感。语感要真正内化于心,我们就要让学习主体的“心”感知语言的“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一种美是直接的,不需要分析的,那就是韵律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在平仄的配合、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青松》一诗为五言绝句,它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笔者先后通过两次范读,先让学生听出朗读时的停顿,再感受加重、延长,并用相应的符号标出,两次不同感觉的朗读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古诗可以读得这么美。”学生根据符号,读出节奏,古诗的音律美便在心中滋养开来。古诗的读法很多,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读、唱诗的方法,让古诗不仅可以读美,还可以读得“好玩”。在朗朗上口中,语感逐渐形成。笔者还建议学生在课后玩跳橡皮筋、拍手的游戏的时候也可以用诗作词,感受这种韵律。

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形象和意蕴这两个高深的东西怎样才能有它可触摸、可言语的形象,还是通过“读”。“我们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读。”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读的诗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时是这样做的:一个学生做青松,伸直双臂,一个学生用书本做大雪,作“压”状,边加书本边读“大雪压青松”其中“压”字读得尤为有力,做青松的学生接“青松挺且直”,读得铿锵轩昂。这样一演一读,不说诗的意蕴全在了,但青松的坚强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了,后面的记者采访环节中,学生的感悟说明了这一点。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冗长的分析,“读”便读出了青松坚强的形象,学生表达对青松的敬佩之情是发自内心,语感进一步增强。

读背古诗,加深语感

“对于古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有了前面的“读”,学生对古诗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对诗中意蕴的喜爱,此时他们迫切想要的还是“读”,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对青松的赞美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眼前的诗化成了一幅“青松傲雪”图,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了然于心。相信当他们某天再见到大雪下的青松时,必定还会吟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