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文学论文范例

少儿文学论文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1

舞蹈老师如何带好、管理好演员班,直接影响演员的学习、纪律、演出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演员管理至关重要。舞蹈老师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教学的的身份出现,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管理者。应把自己作为演员班的核心,牢固树立为演员服务的思想,掌握第一手材料,主动协调处理教学、演出中出现的问题。“师道既尊,学风自善。”舞蹈老师须经常从演员那里了解一些对自己教学、排练,做到心知肚明,为演员做好表率。演员要尊师爱友,不顶撞老师;要服从编排演出管理;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带好班级还要宽严并济。纪律上主张“先专政后民主”,任何一个集体必须要严明的纪律。有道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明确的班规,主要是纪律规定,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要一致。凡是违反纪律的演员一定要受到批评,而且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同时要多运用鼓励的手段,“表扬”在很多时候都有效,不管成绩好坏,多表扬、多鼓励,比较容易激发演员的勇气和上进心,从而使其更好的认识自我。

二、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少儿舞蹈学习的重要途径,要将少儿浅层的易转移、波动的兴趣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创设良好宽松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少儿在舞蹈活动中,按照教师示范的模式,既定的要求机械模仿或是一遍又一遍地跟跳,会使少儿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从而限制了少儿发现、发展和情感的表露。我们应引导少儿发挥他们自我学习、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愉快地投入到学习舞蹈的氛围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少儿对于感兴趣的活动,能够非常专注,一般都有继续学习的愿望。而舞蹈活动中长时间的练习,会让少儿觉得没意思,少儿好玩、好动是她们的天性,一味地训练,过分的压抑,会使她们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腻烦心理;另一方面少儿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因此舞蹈活动的内容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感染少儿,是引起少儿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创设环境和兴趣培养是进行舞蹈教育的前提。由此可见,舞蹈老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提示,激发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抓住特点,搞好编导。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专业特点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舞蹈艺术在表现手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因此,我在舞蹈创作中,坚持从深入生活捕捉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言、编排设计舞段,并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们体现于舞台之上。基于舞蹈编导的这些特点,在舞蹈作品的编导过程中,要求编导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蹈编导。其中编舞技巧是编导最重要的项目。通过编舞练习要求掌握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分解、变化和发展的技能;捕捉舞蹈形象;创造、组织舞蹈语言;设计各种舞段等一整套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创作过程。其中,既包括事先设计好的习题,也包括一系列以即兴方式进行的编舞练习。通过这些练掌握编舞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编导进行舞蹈思维的专业素质。近年来,我根据少儿舞蹈的特点和性质,先后编导创作的节目有<欢天喜地》《书包太重了》《说唱脸谱》《银项圈》《猫与老鼠》等。在少儿舞蹈编排中,还应将情境贯穿于舞蹈活动之中,鼓励少儿克服困难,使少儿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掌握基本技能。编导还有寓编舞创作于生活之中,如《猫与老鼠》中一只与老鼠共舞的懒猫,要用肢体语言演绎出的深刻寓意,只有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猫睡醒后张嘴伸腿的样子才能更生动、逼真,只要我们抓住契机,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激发少儿学习兴趣的源泉。

四、及时沟通,增强互信。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决不能忽视与其他任课老师、演员和家长们的沟通,应主动做演员与老师、家长联系的桥梁。只有在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的前提下,也只有在师生尊重、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少儿舞蹈演员班才会蒸蒸日上,演员的学习成绩和演技才会不断提高。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互通信息。对德艺双差演员、退步大的演员、好的尖子演员分别与家长沟通,这种谈话方式,使家长会能及时掌握想急需要知道的信息,深得家长的好评,收到良好的反应。拓展思维开发训练,激发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意力。二是与科任老师多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不同演员的全面情况。三是与少儿舞蹈演员多交流沟通,并与演员交朋友。尊重少儿心理、情绪、感知、智能、身体的成长规律,打破传统少儿艺术教学观念,改变了我国长期来对少儿艺术教学的误区。为每一位演员制定符合自身的个性化和本质智能的艺术教学方案。注重进行德、智、体、群、美、事、情“全人化”教育,以艺术为媒介形式,强化少儿的人格和素质培养,拓展思维开发训练,最大限度挖掘了少儿的潜能,激发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意力。

五、精心排练,认真演出。

排练舞蹈首先要对舞蹈作品分析得非常透彻,非常到位,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不仅是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感悟和对动作与音乐共同表现作品主题的把握和调控。这样排练者才能指挥演员共同表现、表演群舞的内在情韵,才能共同表现舞蹈艺术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孩子是喜怒无常的,在排练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表情不到位,动作不准备,道具拿错等等。对每次所出现的问题都给予及时的解决。反复排练,长期准备目的是为了登台演出,临近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这个舞蹈是否可以上台及舞台效果。那么。老师在这阶段都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一是必须重视彩排。彩排和正式演出基本相似,正式演出所要出现的问题,彩排中基本都能体现出来,以便教师彩排之后有所准备,出现的问题越多,对上场表演的决心和信心就越大。二是进行方位练习。由于少儿感知能力欠缺,所以在舞台上的应变能力差,容易转向,提前知道方向就是让少儿熟悉舞台,使之“当局者明”。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2

(一)让孩子快乐跳舞

善于抒情叙述的特点从古至今始终贯穿于所有舞蹈当中。拉丁舞的五个舞种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恰恰舞欢快热情奔放,舞步花哨利落;伦巴舞音乐浪漫抒情,舒展优美;牛仔舞诙谐风趣,轻巧灵活等等。在少儿拉丁舞的教学中,我们教师除了要教授舞蹈技术外,更重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每个舞种的风格特点,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舞蹈文化,只有通过快乐的学习舞蹈,才能达到以舞抒情,陶冶情操。

(二)打好良好的身体体态习惯

无论基于以上那种类型的孩子,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孩子的舞蹈基本体态。

1.从舞蹈的视觉效果出发。基本体态是所有舞蹈的根基,例如:双脚重心原地基本站位时,教师应当反复纠正并且提醒孩子的脚尖方向“小八字”方向打开、大腿内侧夹紧、不能塌腰耸肩等一些注意事项,使孩子无论从意识或是肢体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2.从身体发育情况出发。目前,很多少儿拉丁舞老师仍处于教舞步在先,跳舞步为主的教学误区。对于少儿拉丁舞者,孩子的身体情况还没发育健全,是养成良好体态的黄金期,如果教师忽略严抓体态的最好时期,那么孩子只会变成会跳舞步的机器,与他们当初选择学习舞蹈,希望成为“小公主”“帅气的王子”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提高身体素质

舞蹈除了具有抒情达意的特质外,还有着强生健体的特性,通过学习跳舞来达到锻炼身体效果同样是很多家长的期望。拉丁舞的运动强度较高与其他舞种,对孩子的爆发力、耐力、协调性也有较高的要求,我们老师应当抓住拉丁舞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一些辅助训练,如腰背肌、高抬腿、压跟腱等等。

二、教学方法

(一)模仿教学法

少儿在学习舞蹈时,由于理解能力不及成人,所以我们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该掌握“会分解”“抓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更应该完全掌握镜面示范教学。除了正确的动作示范,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课中应适当加入错误性动作示范,并且让孩子进行对比,并进行口头表述,不仅让孩子们从视觉上有了认识,而且意识上也能独立更正错误动作。

(二)启发教学法

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通常都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我们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舞蹈训练是一个枯燥单一的过程,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教学,举例如下。

1.命名。我们在教授恰恰舞五拍横并步的时候,可以启发孩子自己给这个舞步取名字,通过观察老师的动作,很多孩子会觉得这个步子跟螃蟹走路很像,便命名为“螃蟹走路”。

2.给孩子们编舞步口令。恰恰五拍横并步的节奏为“恰恰、1、2、3”,加上前面孩子们对舞步的新命名,我们的步子口令可以喊成“小、螃、蟹、弯脚弯脚(恰恰、1、2、3)。

3.规范动作细节。

(三)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每个孩子都热衷的一项活动,将游戏与课堂有效的结合,是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最快途径,在这里笔者谈到的游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游戏;另一种是教师通过编排,讲授课内容和日常游戏相结合的一种游戏方式。

1.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这类游戏以奖励的方式进行,通常孩子们是在已完成规定的动作,达到教学任务或提前完成的情况下,在下课前10分钟进行的各类小游戏,介于游戏的吸引力,孩子们对复杂的动作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学习积极性及高,在达到教学任务的同时,孩子们也在游戏中训练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2.通过教师编排的游戏。这类游戏建立平时孩子们能接触到的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再将舞蹈动作融入到游戏中。例如:击鼓游戏,在击鼓声停的时候,根据教师的指令,孩子需要完成舞蹈造型或舞蹈动作,或是孩子们自行将舞蹈动作进行编排,由同学扮演的评审评分等等。这类游戏课穿插在课堂中,在游戏中通过动作反复的训练,达到巩固、加深印象的效果。

三、总结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3

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内教育,校内音乐课上总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教材和培养目标。而校外教育在遵循最终的培养目标不变的条件下,要发展与校内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现如今有关校外声乐教育的教材比较单一,多为一些流传多年的经典儿歌。经典固然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歌曲已完全满足不了少儿的求知欲与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对于这些从小已经听到滚瓜烂熟的音乐,孩子们已失去了对它们的学习兴趣。

在每年的教材编写中,笔者都尽可能的去发掘更多更新的少儿歌曲,这些最新的歌曲创编很容易就会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经典曲目,笔者亦不会舍弃,而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抓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典儿歌《小红帽》,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学会唱了,那么在曲调已经熟记的情况下,笔者会设计故事情境请学生表演。将学员们分角色表演,小红帽、大灰狼、邀请家长表演、加入诗朗诵、配合舞蹈等等,经过“包装”的经典儿歌同样能让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二、声乐教学环节的生动有趣

有人说小孩子学唱歌不就是扯着嗓子大声喊吗?有什么学习的?其实不然,在少儿阶段,孩子的发声器官还十分稚嫩,如果一味的蛮唱会造成声带甚至其他身体机能的永久损伤。但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远不及成人的孩子来说,枯燥的声乐理论知识、技能练习有时又会成为斩断孩子兴趣的刽子手。如何用简单、通俗、生动、有趣的方法来传授这些基础知识又成为了声乐教学中一个重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方法:首先,基础的乐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在学习唱歌几年后还无法自己识谱,基本乐理知识的缺失对于学员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作为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于基本乐理的教学,教师们可以采用图片法、童谣法进行教学。将“1、2、3、4、5、6、7”这七个音配合形象的图片,比如“2”就像只鸭子,“5”像挂钩等等,联系生活中最易想到的事物,配合简单的童谣———“1”是老大像铅笔”、2“是老二像鸭子……直观又形象的教学将会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味,学生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生涩难懂。其次,对于少儿来说,爱动爱玩是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压抑孩子的这种天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过度纵容又会打乱课堂秩序。在这里,掌握好一个“度”非常重要。

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热情不够高涨时,一个小游戏就会解决这个窘境。比如简单易学的绕口令、你来比划我来猜、歌词接龙等等都会成为调动孩子兴趣的不二法宝。最后,要鼓励孩子们对所学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可以尝试给歌曲配上简单的诗朗诵,加上表情动作,甚至是对歌词的改编等等。教师对创编活动中好的部分给予鼓励,不好的部分引导大家一起再改编,让孩子们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提升荣誉感。此外,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对特殊情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总结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创新思维;云

一、“云的想象”舞蹈课堂教学灵感来源

1984年出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的伊恩•费舍尔,曾就读与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他在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只绘画“云”这一个元素,千变万化、色彩丰富、充满情绪的云朵在打动路人的同时,也非常的难以变现,但费舍尔凭借高超的画技,以及十多年的坚持,绘制出无数美丽的关于“云”的作品,其不仅表现云的真实形态,更彰显出这些形态蕴含的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的灵感来源于伊恩•费舍尔的云朵绘画艺术作品,画中有红色、黄色、蓝色的云,也有白色和灰色的云,其蕴含的意义给人以无限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这一点运用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舞蹈教学中选择“云”为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一)“云”自身的独特性

云自身具有“多变”和“自由”的特点,其颜色和形态千变万化,随风而凝、随风而散。作为文化标识的“云朵”分为“祥云”和“乌云”。“祥云”其红色的外表,也表示了吉祥、大吉大利。“祥云”图案最早出现在周代中晚期的楚地。从周代中晚期开始,逐渐在楚地形成了以云纹特别是动物和云纹为主的装饰风格,在古人看来,云是吉祥和高升的象征,是圣天的造物。“乌云”,即黑云,常用来比喻抑郁、悲伤的心情或险峻的形势。将赋有文化标识的“云朵”作为舞蹈中的素材,有利于体现情绪、动作的对比,有利于舞蹈教学的开展。

(二)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天空中的云朵无处不在,有利于学生观察真实的“云”,根据天气和一天时间的不同,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形态、状态的云朵。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云朵是大自然最美的产物之一,总能给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并且云朵具有“多变”和“自由”的特点,在舞蹈创新思维教学中,有利于开发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云的想象”为主题的少儿舞蹈课程教学设计

(一)“云的想象”少儿舞蹈课程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

1、“云的想象”少儿舞蹈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外观察、图片、视频查找动态及静态资料,观察云朵的颜色、形态、状态,感受对比“云”的颜色、形状及流动状态的变化。过程与方法:教师划分小组,进行小组探讨并分享个人观察的心得,掌握如何用身体表达云朵的形状和流动的形态,了解不同天气的云朵表达的不同心情和状态。知识与技能:教师选取学生表现的典型的舞蹈形态和流动形态,创编舞蹈“开心的云朵”并配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学会“开心的云朵”舞蹈组合。教师准备好“哭泣的云朵”的音乐并分组探讨乌云密布的云朵的情绪及身体状态,即兴舞蹈“哭泣的云朵”。2、“云的想象”少儿舞蹈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教师教学生学会“开心的云朵”舞蹈组合,并会区分“开心的云朵”和“哭泣的云朵”的情绪、状态、动作的特点。难点:提高学生运用自身的舞蹈动作表达事物和情绪的能力,培养对比思维及能力。

(二)“云的想象”少儿舞蹈课程教学的内容

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关云朵的舞蹈道具、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开心的云朵”和“哭泣的云朵”舞蹈音频。2、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云朵的颜色、形状及动态变化,并尝试用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分享给小组同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3、导课。导课可通过与云朵相关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情景表演、提问等多种形式引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4、新课教授。(1)教师讲述关于“云”的形成原因、颜色变化及形态流动变化,学生展示自己拍到的云朵的形态,并想象这朵云的形状像某种动物、植物或者其他一切合理的想象。(2)教师将班内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人左右,每位同学用身体的静态舞姿或动态舞姿描述云朵的形状及变化姿态,并相互交流心得及感受。(3)每组学生轮流展示关于“云”的静态舞姿和动态舞姿,老师选取典型的静态舞姿和动态舞姿进行组合编排。(4)加入舞蹈情绪:引导学生表现天气晴朗的云朵的情绪及身体状态,教授学生“开心的云朵”舞蹈组合,并分组练习。5、巩固提升。学生分组探讨乌云密布的云朵的情绪及身体状态,播放“哭泣的云朵”的音乐让学生们即兴舞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6、小结作业。学生下课后将“云朵”道具拿回家,回家给家人表演“开心的云朵”舞蹈组合,并告诉家人“开心的云朵”和“哭泣的云朵”的不同点。

四、结语

本文通过“云的想象”舞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通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课、新课教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把握课堂节奏,是教学更科学、更规范。在教学中应多关注孩子成长,既要注重整体发展,也要关注个体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云的想象”少儿舞蹈课程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颖.浅谈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舞蹈教育[J].学周刊,2019,05:136-137.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5

(一)现代田径运动是一项相当复杂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能使人类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的变化。

如果不断增强人体的各项功能,并且全面的提升田径运动效果,因此就必须在遵循人体机能发展规律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化的系统田径训练,这样才能让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够适应激烈的田径训练,以此来提升田径训练的成绩。

(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体育运动也是一样的需要由低级运动向高级运动过渡,从一个基点开始通过一系列质的变化来达到新的水平。

田径运动的训练也是如此的,首先还是需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让身体的各项器官的机能保持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当人体进入到运动状态时,原来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个时候人体的各个机能就需要立刻做出调整,以此来适应新的身体机能的平衡,田径训练过程中正是依照这一规律。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科学的系统训练,势必会提升其训练水平。

(三)田径运动从运动技能形式的规律上来看,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能运动项目。

在整个的运动过程中需要人体内的高级神经和肌肉进行有机的配合。其实运动技术复杂并且要求很精确,要想精准、合理的应用这些运动技术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实践运用,多次的重复训练最终才能达到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成长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训练过程。

二、少儿田径项目实施科学化训练措施

(一)强化专业教练员的技能培训

体育运动教练员做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社会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其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二)注重田径的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

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田径少儿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儿少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

2、心理训练

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其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

3、技术训练

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

(三)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

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少儿运动员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使得基础训练不全面,技术素质发展不均衡,对其以后的专项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田径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如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易于造成运动员的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容易造成机体的劳损以及训练兴趣的减弱。在训练中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

三、结束语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6

1融媒体时代传统少儿期刊的现状

少儿期刊是行业期刊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少儿期刊的主办单位系统分布广泛,行业属性也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在2016年开展的调查统计可以知道,至2016年加入该协会的少儿期刊的会员已经有262家。由此可见,少儿期刊数量比较大,专业化以及细分化程度也在逐渐地加快,在市场当中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然而,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形势下,新媒体逐渐成为时代的生力军,受众的需求迫切,传统少儿期刊在展现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潮流与发展方向,以赢得生存空间,近几年以来,有不少的少儿期刊均在努力在探索转型的方向,持续地创新以求发展。例如《儿童文学》《少年先锋报》等不少的儿童刊物也设置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更有一些少儿期刊开始探索MPR有声点读等技术、植入AR等手段以增强现实的技术等,为读者们构建起一个立体丰富的阅读感受。更有一些少儿期刊开展结合平台的优势进行图书发行、动漫制作以及游戏开发等等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2融媒体形势下传统少儿期刊编发流程转型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少儿期刊正使用浑身解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而在编发流程的转型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挑战,具体有下面的几种:

2.1出版人才的“全能”挑战

编辑能力高低将会直接地影响到刊物的内容是否优质,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一些少儿期刊中,编辑还肩负着记者的工作职能,一个人必须是完成“采、写、编”全套流程编辑流程,有时甚至还要负责将内容精加工,上传各个平台,实现面画的统一。但是,一直以来,由于传统少儿期刊分工比较细,“全能”型人才十分的缺乏。

2.2媒介融合少儿期刊编发工作流程的新变化

由于融媒体时代,少儿期刊编发工作流程也在发生改变。过去,编辑只需要做好内容工作便可以了。然而,在融媒体时代,编辑还需要承担“精加工”的工作,必须要结合刊物里不同类型的媒介终端特点以及不同媒介的受众特点,对其进行差异化的编辑与制作、发行。在编发流程中,还需要添加对内容素材的识别以及分类的流程,也就是需要结合内容特点、性质以及受众的阅读习惯明确具体的内容的表现模式。要明确在平台中,什么信息能够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而有什么信息更适合通过图片方式作呈现,什么信息又更为适合使用音频、视频等方式呈现,后期又应该怎样地进行加工,这些均是传统期刊不会考虑的。而在融媒体形势下,则必须要进行适应与突破。

2.3少儿期刊编发转型遭遇的尴尬

传统的少儿期刊编发缺乏新媒体知识与技术。因为有不少的少儿期刊编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均是以纸质刊物作为编辑对象的,所以对于新媒体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运用了解不多,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接受。缺乏相关的培训,最终导致编辑只可以是在摸索中前行。互联网思维以及有关的素质能力尚待提高。在融媒体时代,必须要拥有更强的互联网思维。在网络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快速发展形势下,人们必须要对现今的市场、受众、产品以及整个商业生态开展重新的审视。然而,依然有部分的少儿期刊工作人员还没有树立起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以审视自身的市场、受众以及产品等的意识。对于编发转型的重视程度不高,融媒体转型困难。

3融媒体时代少儿期刊编发流程转型的发展方向

3.1培养“全且专”的人才

在融媒体形势下,现代编发工作人员必须要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与学习心态。努力吸取更多新媒体的知识与技巧,掌握更多跨媒体技能,培养跨文化的思维。具体而言,应该要立足于少儿期刊本身内容专业性的基础,不断地培养更多的编发人才。加强培训,在掌握更多的新媒体知识以及跨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前提下,对某一个领域开展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才。例如:少儿期刊的编辑可以于心理学领域中作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进而可以运用更加专业的视野以编辑期刊的内容,同时于新媒体平台当中设置一些少儿以及成人的心理咨询板块,并打造成为品牌栏目。如此不但拥有了新旧媒体的编发能力,同时还拥有着专业范畴知识的人才,便能够称作是“全且专”的人才,有助于少儿期刊编发流程的转型、升级。

3.2编发工作机制的转变

少儿期刊要希望可以做好融媒体工作,必须要在编发工作当中作出系统的尝试与创新。杂志社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同时很好地结合以互联网作为核心的生产机制;努力地促进传统媒体编发流程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与协同。直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少儿期刊杂志社也可以借鉴与模仿现时的一些主流媒体通过构建“中央厨房”式的融媒体编辑中心,进行实现刊物、网站、平台“两微一端”内容采集、集成、加工以及分发,将媒体内容资源实现最大化。针对这样的需求,要完成编发流程的转型,少儿期刊杂志社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可以适合自身发展的编辑工作机制。张梅霞于《少儿报刊编辑转型探析》当中便指出了少儿期刊出版社应该要开展类似于项目负责制的编辑人机制。重大编辑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则需要开展项目负责制,针对内容的策划编辑开展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措施,以更好地激发编发工作人员的积极发生与主动性。而这些均需要编发工作可以通过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与理想与思考有关的问题,真正去让编发工作人员走出去,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张梅霞还指出应该要完善培养机制,利用构建学习培训机制,为编发流程真正的走向市场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有名编辑。工作机制当中的各项手段与措施,均在一直强调融媒体时代少儿期刊的编辑不可以只是单纯的一名面对纸媒产品的专业人员,而是既可以走向幕前、走向大众、懂得新媒体技巧,又有着专业才的“全而专”的工作人员。及时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反馈,不断地增强少儿期刊的实力与影响力。

3.3转变思维,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

促进传统少儿期刊和新兴媒体的融合进步,必须要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以及新兴媒体的发展特点,加强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思维”。在新媒体语境环境下,读者受众也对少儿期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不少的受众会希望传统少儿期刊除了可以发行纸质产品以外,还可以拥有电子刊物、视听程序等的发行渠道,以更好方便受众进行阅读与获取;也有部分的受众认为少儿期刊还可以开发一些AR技术,二维码描码阅读等多种的方式,真正的将纸质当中的静态画面与文字,更好地形象化,让孩子有更好的体验,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在现今受众新需求不断提出的情况下,少儿期刊应该要要让让编辑与发行人员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同时还能够依靠杂志者技术部门的相关的力量,一起探索更适合发行的方向与内容产品,让杂志社可以及时地提供更多的,可以满足受众需求的产品。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7

一、内蒙古地区蒙古文期刊的数量与种类分析

内蒙古地区有151种期刊,其中自然科学类65种,哲学社会科学类29种,文教类17种,综合类14种,文艺类21种,少儿类5种。内蒙古地区蒙古文期刊有48种,占总期刊的31.8%;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有10种,占蒙古文期刊的20.9%;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中双月刊约占20%,季刊约占50%,半年刊约占30%。由此可见,蒙古文期刊尤其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存在刊发周期长,内容更新迟延,传播速度缓慢等问题,这对期刊的时效性传播和受众面的扩大有着很大影响,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迫切需要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的互联网多元化传播途径。作为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我们根据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给作者及早提供科研动向和热点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利用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手段,创建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互动平台,实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作者的学术论文质量,根据受众关注的聚焦点针对性地组稿或约稿,不断提高蒙古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论文质量。

二、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互联网传播现状

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除了传统的邮局发行和交换外,主要依靠中国蒙古文期刊网、维普网和超星期刊网等三大数据库的互联网传播。

(一)中国蒙古文期刊网

中国蒙古文期刊网是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创办的蒙古文学术期刊网站,本数据库把蒙古文期刊的全文内容以PDF格式的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网上查阅蒙古文期刊的需求,也为蒙语教学和蒙古语言文字的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并制作了蒙古文字检索引擎,填补了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蒙古文期刊网现全文收录12本用蒙古语言文字出版的优秀学术期刊。收录内容包括蒙古文期刊的PDF格式全文内容以及蒙汉英论文题目、中文提要、关键词、刊名等。本数据库全文收录的12本优秀学术期刊是《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中国蒙古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西部蒙古论坛》、《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和《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中国蒙古文期刊网基本涵盖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的蒙古文版学报,在全国数据库中最为权威完整的蒙古文期刊信息资源的服务平台,目前提供免费下载全文的服务,真正做到了蒙古文期刊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网传播功能。中国蒙古文期刊网有比较成熟的检索功能,有基本检索、高级检索、汉文检索、蒙文检索和英文检索等功能,单一条件的基本检索和同时满足多个条件的高级检索给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查找时间,蒙文检索是有别于其他网站的独特功能,数据库的日均访问量逐步上升,给广大蒙古族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蒙古文字版的科研成果,也在蒙古文期刊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维普网

维普网已收录了《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中国蒙古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西部蒙古论坛》、《中国蒙医药》、《内蒙古畜牧业(蒙文)》等8本蒙古文期刊。

(三)超星期刊网

超星期刊网已收录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中国蒙古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西部蒙古论坛》、《中国蒙医药》、《内蒙古畜牧业(蒙文)》、《新疆畜牧业(蒙文)》等11本蒙古文期刊。

少儿文学论文范文8

 

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此次印发的是调整后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目录。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关儿童文学的学科定位和内涵发展,已经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推动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学科设置问题做一番探讨。   首先,从国内外设置儿童文学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来看,儿童文学学科是关系到民族阅读能力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   在我国国家标准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中国儿童文学”是“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在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中,“儿童文学”是“中国文学”下的二级学科。   近些年来,我国每年也都会有若干儿童文学研究的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例如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涉及儿童文学研究的,分别是“中国儿歌的审美艺术与现代演进”、“现当代美国少年小说类型研究”、“20世纪中国幼儿文学史论”、“西方儿童文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现当代美国科幻文学研究”、“中美科幻小说发展机制比较研究”等。   在美国教育部2010年版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目录》(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简称CIP)中,儿童与青少年文学(Children'sandAdoles-centLiterature,编号为23.1405)是英语语言及文学(EnglishLanguageAndLiterature/Letters)学科门类下,文学(Literature)一级学科中,与总体文学(Gen-eralLiterature)、美国文学[AmericanLiterature(U-nitedStates)]、加拿大文学[AmericanLiterature(Canadian)]、英国及其他英语文学[EnglishLitera-ture(BritishandCommonwealth)]相并列的二级学科。它的宗旨在于“关注儿童及青少年文学的学术研究,以促进教师、图书馆员、出版者、图书经营者和写作者的专业工作,也包括对某个时代、某种体裁的文学研究,作家论,文学批评,以及对各种文学文本、对书籍装帧设计者、对儿童电影的研究”。同时,还在图书馆科学(LibraryScience)门类,图书馆科学与管理(LibraryScienceandAdministration)一级学科 下专门设置了儿童与青少年文学服务(ChildrenandYouthLibraryServices,编号为25.0102)的二级学科。这一国家行为,足以彰显美国对儿童文学发展、对儿童阅读的高度重视,也显示出了儿童文学、儿童阅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   在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儿童文学学科的存在。因此,长期以来,在实际儿童文学研究生培养中较为通行的办法是挂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二级学科之下进行招生。例如:在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招收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而在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除北京师范大学自主设置儿童文学二级学科、下设儿童文学研究和科幻文学研究两个方向外,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也都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下招收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还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下招收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就是在现行学科制度中,我国儿童文学学科所面临的现实处境。方卫平认为,“这一安排既为儿童文学学科在主流学术制度设计中争取到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在事实上也维系了当代儿童文学学科在各项学术指标和制度建设方面的最基本的学术体面”,但是“从儿童文学研究的内部知识构成和学科组合上看,它同样包括了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中外儿童文学史、比较儿童文学等分支领域”[1]。因此在总体定位上,笔者认为,包含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阅读推广研究等内容的儿童文学学科,应该成为“中国语言文学”(0501)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205)等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这样的看法是实事求是的。虽然不能排除儿童阅读成人书籍和成人喜爱儿童文学的可能性的存在,也不能说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在艺术上没有相通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现代儿童文学的预设读者首先是儿童。在学科设置中没有儿童文学的存在,实际也就是对人生旅程中十几年的阅读生命的漠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更可以理解美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目录》(CIP)中,要在文学(Literature)、图书馆科学与管理(LibrarySci-enceandAdministration)两个一级学科之下设置儿童与青少年文学二级学科,也可以从中体会到美国从国家总体战略的层面对儿童阅读的重视程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认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这样的一些提法,包含了成人因为职业发展需要参加成人教育和培训,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功利性目的。而学习和阅读作为一种享受审美愉悦的过程,一种人生的姿态,当然也是一个国民素质培养、造就和提高的过程。《纲要》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正是看到了美育在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而阅读恰恰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同时美育、阅读也是与“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命题息息相关的。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儿童的成长,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所面临的事关民族未来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正是从这个方面讲,从与世界比较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儿童阅读整体上还是缺乏的。正如梅子涵起草的第4届21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郑州宣言》(2010年)所指出的那样:“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在世界的景象中,属于贫穷。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只是在很少很少的城市,很少很少很少的学校,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的家庭开始了,进行着,而更多的地方,还是深夜熟睡,懵懵懂懂。所以,仍旧贫穷。很严格地说,中国儿童的文学阅读,童话阅读,捧在手里的,是经得起抚摸、珍惜的,书页中飘出的味道是纯正的真快乐、真智慧、真诗意的,仍旧很稀少,很零零落落。这照样还是贫穷。所以,请注意,我们要认识‘贫穷’这个词,我们要很真实地看着它,要继续行动。要热情持续,行走持续,大声疾呼持续,大声朗读持续,娓娓讲述持续”。事实上,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多的依赖于童年时期的阅读习惯和体验,也仰仗于儿童文学学科地位的建立。詹丹就认为,儿童文学不仅仅是阅读而已,其实它是一门学科,应当从学科的角度认识它的作用,给儿童文学以学科的地位,对于儿童阅读的推广具有深远的意义。[2]#p#分页标题#e#   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探讨儿童文学学科设置问题,有些杞人忧天,好像现有的状况,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来讲,产生的也许并不都是负面影响,就像韦勒克所说的比较文学学科中“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完全可以弥补缺少多年专门研究的不足”[3]。但是,从中国教育事业的宏观角度来看,问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学科设置和目录常常是各个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对国家发展全局在教育层面和人才培养层面的“顶层设计”。我们在看到儿童文学学科现有的发展水平的时候,还是需要想一想,这是在儿童文学学科多么被忽视的情况下取得的。从全局来看,儿童文学学科在极少数高校取得的长足发展的同时,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对这个第2期齐童巍:中国儿童文学学科设置研究11预设读者的年龄跨度达十几年、对培养一生的阅读习惯和人生姿态十分重要的学科,基本是空白和漠视。这不能不说是学科设置中的一个缺憾。《纲要》指出:“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实际上,儿童文学学科发展就是一个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儿童文学学科设置也是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顶层设计”。有了儿童文学的学科名目,儿童文学才有可能在更多的学术土壤中得到良性发展,也能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因此,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个讨论中来,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第二,在实际发展中,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已形成若干相对明确的研究方向。   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在现行的学科体制中,因势而为,在不同高校已经取得了不同情况的长足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独立的学科知识系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出现了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中外儿童文学史、当代儿童文学思潮、图画书研究等领域众多的研究成果。[1]   从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来看,“儿童文学是具有自己独立学科体系的,它包括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文体学、中国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民间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等”[4]。而学科知识的积累、学科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儿童文学学术建设在视野、话题、方法、知识生产、学科推进等方面,显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1]。这在已有的授予博士学位的儿童文学研究学位论文中也有体现,如《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1999年)、《“训诫”到“交谈”———中国新时期童话创作发展论》(2003年)、《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2004年)、《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2004年)、《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2004年)、《论现代文学与晚清民国语文教育的互动关系》(2004年)、《植物与儿童文学研究》(2005年)、《中西童话的本体论比较研究》(2005年)、《幻想世界与儿童主体的生成》(2005年)、《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2006年)、《轻逸之美———对儿童文学艺术品质的一种思考》(2006年)、《倾空的器皿———成年仪式与欧美文学中的成长主题》(2006年)、《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研究》(2006年)、《荆棘路上的光荣———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2006年)、《成长之性———中国当代成长主题小说的文化阐释》(2006年)、《论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基本精神》(2007年)、《出版文化视野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以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为个案》(2007年)、《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2007年)、《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2007年)、《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2007年)、《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2008年)、《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2008年)、《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初期(1917年至1927年)的外来影响———以安徒生童话为个案》(2008年)、《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2008年)、《中韩现代儿童文学形成过程比较研究》(2008年)、《1949—1999年中国的图画书》(2009年)、《当代儿童文学的十年———1966—1976年儿童文学史研究》(2009年)、《类型视野中的儿童幻想电影研究》(2009年)、《伪满时期的蒙古族儿童文学研究———以伪满洲国蒙古文机关报为中心》(2009年)、《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2010年)、《中国现当代幻想文学研究》(2010年)、《另一种现代性诉求———儿童文学中的图像叙事》(2011年)、《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2011年)、《论安徒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2011年)等。这里仅依年份粗略梳理了各个年份授予学位的儿童文学研究博士论文,而没有列举出所有相关的学位论文选题。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学科积累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近年来在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童文学史、比较儿童文学与外国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教育等各个研究方向上的广泛而深入的掘进,已使得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日渐丰富和成熟的多元化趋势与面貌。   第三,社会对儿童文学学科有很大规模的人才需求。   最近这些年,儿童图书出版事业飞速发展,其码洋在整个出版业中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成为出版业中增速最快的业务。“中国少儿出版在经历了十多年的10%以上,甚至15%的环比高速发展后,2010年继续以两位数的增长率‘领涨’中国出版业”[5]。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儿童文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新的更大的需求。王泉根教授就曾撰文指出,儿童文学专业“毕业生大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还有用人单位已经向明年毕业的儿童文学研究生‘订货’了”,因为“全社会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涉及到下一代成长的相关用人单位,学校、少儿出版社、报刊杂志、影视传媒动漫等,都急需懂得儿童文学、儿童阅读、儿童心理的专业人才”[6]。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列入了语文课程的学段目标之中,并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以及寓言、故事、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等等。[7]#p#分页标题#e#   这对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师资培养中,重视儿童文学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儿童文学和那些预设读者并非儿童的文学是血脉相通的。儿童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对整个语文教学都有着奠基性的作用。詹丹就认为现在没有把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教是一个突出问题,其根源与儿童时期缺少人文性的阅读有关。[2]   第四,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于1979年。   方卫平指出:“1979年,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在中国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体制中首次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生,相隔20年之后,1999年,朱自强在东北师范大学以学位论文《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当代中国大陆第一位以儿童文学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者。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台东大学先后招收并培养了多名儿童文学博士研究生,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1]。2008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又创新地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下培养儿童文学研究生。这些儿童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也为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壮大、成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2009年9月“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项目获得了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是授予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集体和个人,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进入教育部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显示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儿童文学学科积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依据《关于做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1〕12号),2011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学科作为涉及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的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在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信息平台”进行了公示。根据该论证方案,我们看到该校儿童文学学科的研究和招生方向将进一步细化为中国儿童文学、比较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三个方面。这也是二级学科设置自主权交给高校的新形势下,儿童文学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工作要点》指出,2011年中国的学位与研究生工作包括“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编写一级学科简介,编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目录》”。但是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2010〕1号),今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的二级学科目录将不再是体现国家权力的指令性目录,而是根据各个高校设置的二级学科进行统计汇编而成,是指导各个高校设置二级学科的参考性目录。[8]   这既意味着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自主设置的儿童文学二级学科有可能进入国家二级学科目录,但同时也表明今后我国儿童文学学科设置主要还是依靠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自主意识,依靠社会对于儿童文学学科的自觉、主动意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儿童文学学科由于发展历史等原因,在我国主要还是聚集在不多的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当中,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但儿童文学学科却成为了这些学校的特色学科。《纲要》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儿童文学学科的现状其实正符合这样的办学要求。因此,当前,儿童文学学科既可以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9]的切入点,同时也是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所面临的重要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