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案范例6篇

小学生德育教案

小学生德育教案范文1

    案例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著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 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 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左琳(校长) 沈宏伟(副校长) 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 问:汪恩长 (校外科技辅导员)组 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 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 5 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 月—12 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 月初—5 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 月中旬—10 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 月中旬—11 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

小学生德育教案范文2

方式。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方法

一、溯源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案例:三八妇女节这天,某广场上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以家里已有许多玩具为由拒绝了。男孩当场恼怒,大喊大叫,其他人前来制止,被男孩大声喝退。男孩转而又打又踢,直到母亲答应了买玩具为止。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堪忧。现在太多的小学生缺乏爱心,见到老人不让座,见到乞讨者吐口水,甚至虐待小动物;不遵守交通文明秩序,在大街上嬉闹,撞到行人不道歉;甚至对待长辈不礼貌,不关心父母,对人冷漠等等。

这些案例均表明一个现实:当前小学生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德育教育的缺失。

而我国品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说教式。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讲台上说得口干舌燥,学生翻开书,眼睛看着课本,好像在听老师讲课,其实心思不知道飞到了哪里。这种说教式教学方式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收效甚微。一例例鲜活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为教育的课堂,以生活现象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把品德需要传授的知识输送到学生的心里。

因此,将生活化教学方式代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中,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式。

二、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

1.大量搜集生活案例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为生动形象地开展课堂教学做了基础准备。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备课更需要精心准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搜集大量案例,把最真实、最鲜活、最及时的案例搜集起来,然后经过仔细分析辨别,筛去不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和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负面感官和负面影响的案例,再结合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特性,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呈献给学生。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

除了网络上、新闻中报道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可以作为案例搬上讲台。而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就发生在某个学生身上的故事为案例进行讲解,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课的凝聚力,这时,教材中需要解说的道理就通过学生之间的故事的分析和解决,随之融入学生的大脑和内心。

例如,班里的王×小朋友不小心碰了李××一下,却没有说“对不起”,李××随手回了王×一拳,结果两个人你一拳我一脚打了起来。在西师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讲解懂文明讲礼貌时,我把这个打架事件拿来作为案例,教小朋友学会养成及时说“对不起”“谢谢你”“没关系”等词。

3.做学生品德的榜样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时时修理着嫩芽歪枝。同时,教师也要做学生文明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榜样,为学生良好行为和优秀品德的养成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要想让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教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在和学生的交谈接触中,时时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词,在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之下,学生也会很快学会。在教学生爱护公物、不浪费资源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粉笔不能用一点就换一根”“不拿粉笔乱丢学生”“黑板擦要轻拿轻放,不敲击破坏”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爱护公物,在课间追逐打闹时不学老师的样子拿粉笔或黑板擦丢同学。

4.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是爱的教育,是用心教学,是用情教学。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道德意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学生回归生活,把这种行为无意识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例如,在讲解“珍惜粮食”这一课时,正好我校品德课与劳动课教师进行合作教学,在学校操场的一角开垦出一块小菜地,带着学生种菜。讲课时,我讲到粮食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回想起自己种菜时一天天的等待、浇水时的辛苦、拔草时的认真仔细,再联想到“自己种这么一小块地就如此辛苦,那农民伯伯要种那么多菜供我们吃,农民伯伯太累了”,就这样,学生理解了农民种菜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了珍惜粮食。而这如果仅靠教师干巴巴地口传教导,而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收获粮食的辛苦的。

总之,生活才是教育教学的活教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要以生活为教学基础和教学案例,把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社会现象、通过生活事例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效理解,高效接纳,以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品德课,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懂文明、讲纪律的高素质小公民。

小学生德育教案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方案;渗透细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时刻彰显出审美、情感、形象化等特征,对于学生智力、审美和道德意识完善,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用,因此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学人员重视。但是因为诸多实际状况影响,使得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上始终不够理想。为了尽快使小学生树立起可靠的审美意识和标准的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必须要求指导教师透过不同角度探索德育方案的渗透要点。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理念的可靠性渗透

语文课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因为其有助于逐步激发学生社会公德理念,并培养起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但现实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盲目地沿用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长期被动接纳之后开始滋生厌倦心态。因此日后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教师有必要引入一些有趣的课题内容,借此调整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和进行道德素质改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保证在不同阶段中获得德育方面的良好启发。如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属于初始阶段的阅读行为,但是其绝非督促学生机械式地阅读教材内容,而是希望在促进他们细致化感受原文中心思想基础上,为今后该类群体道德素质改造,积累丰富的指导性素材。在此类理念作用下,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之中实时性设置一些悟情明理和以读为本类的创新型课题,力求让小学生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接受教师更高水平的德育改造。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充分感情精确化阅读文章的同时,推动教师预设德育方案的贯彻执行进程。

二、小学语文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内部德育知识的灵活性融入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已然挣脱传统的知识圈子式传播模式束缚,开始主张结合课堂和课外等丰富实践途径,进行德育知识渗透并强化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改造实效。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地沿用实践这类德育工具,进一步将小学生群体的一切真实行动予以清晰化映射。如在进行语文知识点解析和教授期间,在针对学生智能体系架构加以激活延展的基础上,还有全面挖掘教材之中蕴藏的一切德育要素,保证在合理时机条件下予以渗透。长此以往,让小学生可以及时树立起合理等级层次的理想和夙愿,并且保证至此矢志不渝地培养起教师要求的科学化世界、人生和发展观念,为日后理想化的语文修养养成奠定基础。

三、持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整体德育方案的高效性贯彻落实

须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想要更加高效率地推广执行德育方案,不单单需要教师实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加以引导,同时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机释放,如此一来,才能尽快地构建起所需的综合素质框架。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来讲,其主体性将集中锁定在道德自我养成和教育两个细节上。而当代对于小学生德育的主要规范要求,便是在妥善化规范该类群体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前提下,督促他们全方位贯彻校方制定的各类守则。不过小学德育方案的渗透工作,同样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并且涵盖两类层面的內容。

第一,小学德育方案的渗透工作,要注重整体性,即保证结合小学生普遍和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德育重点内容有动机、针对性的凸显,尽量保证将日常教育中触碰到的各类难题一一解决。

第二,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心同样需要分段开展,就是要求教师在迎合小学生总体共性的过程中,仍应该关注到他们个性的差异迹象。归根结底,高中低年级德育教育的内容有着本质性差异,所以语文教师理当结合教材内部凸显的德育内容在合理阶段之中予以渗透处理,就是说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富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案,切勿在三类阶段之中长期沿用一类德育模式。如面对低年级小学生,则要求其掌握国徽、国歌、国家首都等基础性知识,并将作为中国人视为一种骄傲;对于中年级小学生,则有必要使当地讲授一些民族和国家知识,令学生懂得如今安逸的生活,是先辈们努力革命换取的;而高年级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则偏重于党政方针的贯彻,即要求这部分学生掌握国家基础国情和最新社会动向基础上,强化个体的责任和使命感,为今后德育综合品质的成功塑造,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务必要时刻注意进行德育方案灵活性渗透,毕竟语文这类学科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余知识学习和现实生活状况有着缜密性关联。作为现代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实时性改良既有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即能够定期组织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引导不同年级小学生同步养成合格的语文与道德素养,为他们今后更加理想化的发展前景绽放,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陈昂昂.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4(51). 

[2]代富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7). 

小学生德育教案范文4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还有真正能领悟语文教材中的真正内涵。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感悟案例中人物的情感,从中领会到真、善、美,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传承古老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也是当前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有利于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辨别意识、良好行为养成的阶段,在语文课堂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过程中展开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为什么要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培养中的作用

(1)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接受知识,同时包括思想的升华。语文课程中不乏有优秀的德行操守的案例,不论古今,都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好的素材。通过教材中的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对此有所感悟。语文课程中的案例是现成的教学材料,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便可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的重要场合。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加强德行的培养便是传道的过程。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课程决定了教学情境更适合进行小学生德育的培养。

三、怎样在语文课程加强德育培养

(1)利用语文课程中的优秀德育案例说明。语文课本中不仅有古代品德典范的例子也有近代优秀人物的事例。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不H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精神的洗礼。不但有提高自身修养的优秀文章、名言警句,也有增强爱国意识、感恩意识的直观素材。这位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媒介。

(2)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要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是模仿力强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差,但模仿、学习能力极强。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要求,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尤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正能量的传播。

(3)从实际生活取材,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注重生活中的点滴,多以身边的人或事为例,通过各种善行义举,缩短学生与人物的距离。学生可以近距离感知品德高尚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身边真实题材为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安排学生适当的进行善举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感恩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善行义举活动,不仅提高自身德行,也是回馈社会的良好行为。例如:关爱社区老人、在家庭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团结同学等行为。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友爱他人,在潜移默化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结论

通过语文教材案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播与德行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使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行为习惯,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在学习的道路上没有缺失。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险,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雪冬.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J].考试与评价,2016,08:10.

小学生德育教案范文5

[关键词]课堂育德力;学校文化力;育人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课堂不仅要在学业上育人,更要在人格上育人。课堂靠什么育人?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教材文本,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教师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价值观、靠以育德能力与业务能力相统一、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相统一为标志的学校文化力的教化与影响。

教师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又是主体者,其文化的品格与影响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构成与文化品位,但这种构成与品位最终是要由教师对学生群体的作用去显现的。学校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其核心是育德,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始终是以德为重的,这决定了教师育德力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可以想象,一个育德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会对学生及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然而现状却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教师育德力不足仍然是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缺乏影响力的师生关系是无法造就出好的学校文化的。本文仅就教师的课堂育德和育德力问题做出相关阐述。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育德问题重视不够,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育德应是课外的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先看案例:

案例1:作文课上的风波

学生在互阅互评作文时,几个同学之间起了争执,原来,小王在作文中叙述了这样一件让他郁闷的事:

在小队自主活动进行爬坡比赛时,阿青与小祥他们提出了首先登上坡顶的人有权对最后爬上去的同学发出一个必须服从的指令,大家都赞同了。结果,阿青赢,小王输。阿青给出两个选项,让小王任选其一,一是代阿青做一周卫生值日;二是代阿青做两天作业。小王不愿意,大家都帮阿青批评小王,说是人要讲诚信,答应的事要做到,小王说这样做是岂非把他当成了打工的。这时小祥出来打圆场,说让小王掏钱请阿青吃一次麦当劳就算扯平了。

因为小王心里有气,这事不仅没有兑现,反而写在了作文里,被阿青、小祥他们知道后,随即骂开了,说小王是言而无信的小人。教师喝止了学生们的争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时无措,为了维持局面就喝住了双方,并在课后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虽然总能找出双方的某些不是,但这种处理方式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育德力的缺失。这是个十分普通的故事,事件虽平常,但它内在的育德要素却又十分丰富,其道德背景的构成也不简单,遇上这种课堂随机事件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应对好的。现在,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该案例所反映的教师课堂育德中有哪些突出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

一、人际道德关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价值观问题

校园内人际冲突的发生大多是由道德关系引起的。那么,道德关系中到底又是什么在起着核心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是价值观问题。案例1说明正是因为价值观上的不认同,才引发了这场冲突。

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的价值观上去剖析这场冲突,见图1。

这些问题都牵涉到社会主义荣辱道德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反映出了当今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一些价值观上的较为突出的负面问题,比如说赢为“王”败则“奴”等,这正是作为教师应该去引导的方面。

二、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关系是育德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课堂事件中竟然呈现出了那么多的价值取向与冲突,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育德问题的总的思路——即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道德关系,课堂育德也概莫能外,这实在应该成为育德的一个核心问题。现在,我们可以顺着这种思路,对这个案例提出我们的育德建议,见图2。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例具较大的两难性,一个说他对我不诚信,一个反说他强迫我劳动,各说各的理。但当我们用核心价值观去应对时,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本案的约定貌似公正,但它却是用所谓的“公正”冲撞了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所以其后衍生出的所谓诚信等说辞便都已无法成立了。

三、研究教师课堂育德力问题需要关注“三态”

这虽然只是一个随机事件,但通过这个随机案例,我们想提出的是:该如何去观察、研究学校的课堂育德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提出,应该去观察课堂育德中的“三态”:

1.课堂德育情境形态

它可以分为两类五种:一类为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包括显性学科德育、隐性学科德育渗透、专题课程德育活动;另一类为未被预设过的德育情境,一种是虽有预设但有新的生成性内容,另一种是未被预设,又随机事件出现。

事实上,课堂中的德育情境目前大多是一种无“育德准备”的“客观存在”,自生自灭的多,不经意的多,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种状态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要求相距甚远。

2.课堂师德表现状态

正是由于有“育德准备”的意识还薄弱,也使得目前课堂育德的“第二态”也并非很理想。

目前,课堂上师德表现较好的方面包括:比较重视自身为人师表的教育形象;能正确应对大部分德育事件;关爱学生等。而需要纠偏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触碰师德底线的行为,如挖苦、嘲讽甚至辱骂学生等;另一类不被提倡的行为包括恶性补课、有偿家教等。

当我们感触于课堂师德尚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尚未很好发挥其育德功能时,我们就要想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育德者的作用?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师德作用形态做系统的研究,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课堂育德“第三态”。

3.课堂师德作用情态

我们可以构筑一个课堂三维观察系统,见图3。

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第三维观察系中的问题,即道德智慧引领要素中的两个观察点,长期以来它们未被充分注意,事实上,它在当今过于多元的社会价值形态中已日益显得重要,已日益成为提升育德力的重要一环,是形成学校文化力的一大要项。

以上是对课堂育德“三态”的一个研究,它实际上解决了研究上的方法问题,我们借助这“三态”研究,比较完整的分析、解构了一些典型课案例,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

4.教师课堂育德力培养的路径

教师课堂育德力的培养是必然要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育德力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这是当前的一个新课题,也许并没有很成熟的实践经验或行动方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提供出一些有效的方法路径。

我们认为,教师育德力有3个基本构成,这就是:在道德关系上的敏锐性与判断力;在核心价值观上的把握力;在呵护学生道德成长上的引导力。

要充分发挥好教师在这三方面的育德能力,就要提出一种能力培养路径,我们目前提出并且已经展开了部分实践的有3个方面的工作,即3个“结合”。

第一,把教师育德力培养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结合起来。

这第一条路径的理由非常充分。理由之一:教师育德作用离不开课堂,教师主要职场、育德主要活动场、育德力主要落脚点都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理由之二:教学三维目标与课堂育德是相融合的,这是因为:三维目标在要求上具有明确的德育性,其目标宗旨是立德树人;其目标价值是学生为本;其目标对象是学生主体;其目标方法是以德为先的。而且三维目标在内容上体现的育德功能科学且完备,三维是个育德统一体,具有整体,“三维”育德中的功能元素对应全面完备,其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完整地对应着教师育德中的两个“魅力”、师生关系与核心价值观。

我们只有把育德力融进教学设计中去,把育德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好学校文化力的作用。我们还认为,三维目标与育德的结合不仅是必然的、必须的,而且是一件专业性很强、专业程度要求很高的职业行为,学校的文化力水平会很有效地在这里表现出来。在这方面,各地都有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案例可资借鉴和利用。

第二,把教师课堂育德力的提高与“两难”课案例的研用结合起来。

这里要提出的是:“两难”从何而来?为什么“两难”用好了会有促进育德力的功能?我们认为“两难”都是在一线教师实践中发生的,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深刻反映现实的困难与现实的需求,解决得好就必然会促进教师能力的增长;而且,“两难”不是简答题,也不是易答题,它集中体现在解读难、认同难、破题难,这种“两难”往往是事件结构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在一起。正因为它的难,所以我们认为它本身就是培训的好教材,是能力培养的好抓手。就如案例1中所展示的,涉及到了那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有心到教学实践中去采撷,必然会有许多来自一线的好教材。

小学生德育教案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其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

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将会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在中小学中设立研究性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个个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正在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目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各个学校在探索和实践的。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的,可见,开发和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为此,我校科研课题组与2001年确立了“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区级重点科研课题,课题贯彻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从科技教育、德育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实践和研究入手,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创新教育活动总体构想

(一)创新教育活动的涵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创造性分为有特别才能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指科学家、艺术家、天才人物的创造性,后者是指人人皆可有的行为与经验,但其创新活动不一定得到社会承认,而只是他们自己才感受到是有价值的新经验。显然,小学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创新,包括个人生活的创新,大多不直接显示其创新的社会意义。

我们提出的创新教育活动是指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的,以创造性思维为桥梁,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指向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局限在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生创新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的设计和积累创新活动方案,编写创新活动方案集,提炼创新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等相关操作方法;把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研究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作来对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而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有关创新教育情报资料的收集,学习创新教育,结合学科教育教学写创新教育随笔;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方案设计和部分创新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编写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和相关活动操作方法的提炼。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有开展的相关活动中,以创新作为理念,在科技教育、德育和学科教学三大板块进行创新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日渐形成一套创新教育活动模式,如:《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创新小队活动方案集》、《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等等。

具体实践研究分为三大板块:(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主要从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部分科技创新教育主题系列活动的实施和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开展研究。(二)德育创新活动,主要通过编写德育创新教育活动方案集,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和德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努力在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三方面开展研究。(三)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从学科渗透创新教育的教学公开课展示,编写学科创新教育教学案例集两方面入手。

(五)研究过程

1、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

(1)编写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科技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发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课内出人才,课外出天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日本早在1954年就创立了不少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如:“星期天发明学校”、“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等。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科技教育创新的关键是科技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推层出新,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

我们把“活动促发展”作为科技创新教育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上下功夫,及时抓住社会生活热点,用独特的视角赋予科技活动全新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创新的乐趣,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分享创新的成果,让学生愿意创造,勇于创新,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的科技活动方案,它凭借多处创新亮点一举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首先,活动主题创新,“寻找流动的芳草地”本身就是个亮点,是一个独创,它诠释了环保宣传的真正意义,投射出环保的生命力,《上海科技报》的孙玲记者在一次科技研讨会上,一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顿时觉得耳目一新来了兴趣,执意认为有东西可挖,执意要跟踪采访、报道活动。其次,活动内容创新,“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是一个首创的环保活动内容,它给环保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做环保实事,体验环保活动过程,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让环保教育成为活的生命体,东方电视台“有话大家说”栏目得知小学生要集资在公交车上做环保广告宣传环保,觉得前所未有,是一个创举,立即被其独特新颖的活动内容吸引,特意准备专门制作一档节目讨论这一有意思的话题,希望为孩子们出一点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最后,活动形式创新,“流动的芳草地”的活动形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狭隘的空间,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把课堂拓宽到家庭、社区,开放活动空间,如:在家里和家长设计制作环保广告牌,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老师的自行车上;为做环保广告集资社区义卖活动,在地铁里刊出了学生自己设计的环保灯箱广告;给家长、市长写环保信等等。这样的活动形式又是一个创新,它得到了«国家科技教育指导纲要»科研课题组的青睐,并指导我们进行专门的探究,我校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就是从这一活动方案的实践探索中衍生出来的。

《“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的科技活动方案,又是一个响亮而新颖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运用无土栽培这一高科技方法培育吊兰,敢于将高科技技术在小学中实践、普及,用学生的成果描绘绿色春天,这在小学生中是首创;在培育吊兰的过程中,要进行观察、绘画、摄影、制作、试验、写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多方面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花房的设计》的科技活动方案,当时学校正在建造花房,教师就及时抓住了这一科技活动热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们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植物知识、设计技术等进行实际创造设计,提出了多种建造花房的方案,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从洗手习惯看讲卫生的重要性》的科技活动方案,教师设计了独特的活动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觉地养成洗手的卫生习惯。教师针对活动对象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把学生未洗手和洗过手的手印进行细菌培养,若干天后,通过菌落数的比较,学生们被真实的现象和数据吓了一大跳,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达到了活动目的。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事实证明,创新的科技活动使学生活动兴趣盎然,学生喜欢探究科技活动,愿意为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激情。

三年来,我们陆续设计了《“和你交朋友”——认养濒危动物系列科普活动》、《过期药品的回收和处理系列科普活动》、《环保祝愿——关于田林三小师生贺卡使用情况的调查》、《流动的芳草地——东西部手拉手环保系列活动》等十个具有创新色彩的科技活动方案,为此,我们编写了《科技创新活动方案集》。

(2)创新科技活动内容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对开展科技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底怎样的科技活动才能吸引学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火花呢?我们认为应该着眼于科技活动内容的创新,活动中每一个内容的设计都要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视线,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下面介绍《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中的几个独具特色的活动内容:“我给妈妈讲环保”的活动,这一活动为“三•八妇女节”注入了新的内容,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环保信,给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家长给孩子回一封环保信,不仅为家长和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而且使双方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独特的环保教育,由此活动我们还衍生出鼓励五年级学生给给市长写环保信,畅谈环保环保问题和“芳草地”的活动;“我和家长共绘环保广告牌”的活动,学生和家长共同创想,设计和制作环保广告牌,而且学生不拘一格把环保广告牌挂在家长和老师的自行车上,利用自相车宣传环保,形成流动的芳草地,这项活动设计又是一个独创,在创新大赛上吸引了不少评委的目光;“征集环保宣传画”的活动,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激情释放创新激情,每一幅环保宣传画都极富创意,以至于我们最终在制作环保灯箱广告时难以取舍,最后我们把学生设计的环保宣传画组合起来合成一幅环保灯箱广告。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每个活动都有亮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自主创新地学习。

(3)科技活动模式的创新

有了全新的科技活动内容,广阔的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决心创设一条富有田三特色的科技活动模式,于是,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一条“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崭新的科技活动模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学校的科技教育在探索创新教育的实践中,也提升到新的台阶。

“学校、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化科技活动模式,首次提出把学校、家庭、社区加以整合,组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形成一体化的科技活动体系,实现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该活动模式遵循了互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希望通过三位一体化的活动模式,一方面把家庭、社区中丰富的科技资源引入学校,增强学校科技教育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利用家庭、社区资源的吸纳,为学生的科技活动领域提供广阔的天地,让学校的科技教育,融入家庭,走进社区,使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科技教育的责任。由此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多方拓展、互动互补的科技教育运作机制。

该活动模式运用多元沟通和强化过程教育的策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多元沟通,形成校内、校外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学生通过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的亲身体验,强化环保教育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宣传环保的艰难性。

几年来,我校坚持运用“三位一体化”的科技活动模式开展科技教育卓有成效,逐步形成了以环保教育为主,以环保活动推进环保教育为特色的科技教育。这一独创的科技活动模式被收入《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

2、德育创新教育的研究

作为学校的两大活动板块,我们除了在科技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外,还在德育中探索创新,展开少先队的系列创新活动实践。

(1)德育活动领域的创新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我们认为要拓宽学生德育活动的时空,集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开展德育活动,把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内容、活动形式加以整合,创立一条自己德育活动的途径。

为此,我们利用田林社区丰富的社会资源,与田林社区的14个单位签约,共同创建德育基地,其中有航天基地、第六人民医院、联华超市、田林街道各居委等等,这在徐汇区的中小学是第一所,我们通过创建德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创建德育基地后,我们把社区资源请进来,加强了德育师资队伍力量,丰富了德育的素材。如:社区科学家给学生做科技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植物克隆”的探究,社区的老红军给学生讲红军长征故事,学生们通过与科学家们的真实接触交谈,学习科学家成长的轨迹,敢于探索创新的事迹。

创建德育基地后,少先队的各中队走出校门,与各自的德育基地共同探讨体验教育的创新方法,共同设计德育活动的创新方案,“雏鹰假日小队”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学生的课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逐步纳入正轨。

(2)德育活动内容的创新

我们都知道德育内容枯燥,总是老一套,但是如何让这些传统的德育内容“亮”起来,“活”起来呢?只有依靠德育活动,而及时更新德育活动的内容,更是让德育活动保持生命力,增添活动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学生德育活动的内容上开拓创新,为爱心教育、孝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更新、更广的涵义。

例如:我校德育中几个常规活动的内容设计:

“学雷锋”活动,一提到3月5日,人人都知道这一天要为别人献爱心、做好事,学生早已厌倦了如此单调重复的活动内容,使得每次的“学雷锋”活动走形式主义,陈旧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开展活动提不起兴趣,缺乏活力,不愿意创新,借于这一点,我们把“学雷锋”纳入到环保科技活动中,打破常规为德育活动开辟内容。

3月5日这天,少先队的“雏鹰假日小队”到各个德育基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有的在肯德基的店堂内贴环保宣传小报、环保警示标志,有的到居民家中安装节水瓶,有的为田林街道各居委设立环保宣传牌等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创造,他们自己设计环保警示标志,自己设计环保宣传画,自己制作环保宣传牌,处处闪现创新的火花。

独特的德育活动内容还扩大和拓展了“学雷锋,做好事”的内涵,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宣传环保也是“学雷锋”,它是为地球母亲尽责任,为子孙后代做好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好事,这样的德育活动内容立意更高。

“三•八妇女节”活动,我们从情感体验出发,作到德育以情育人。我们鼓励学生和妈妈互写环保信,关注环保问题,交流环保信息;开展“环保妈妈”的评选活动,学做丝袜花献给妈妈;开展“妈妈的一天”社会调查活动,体验妈妈生活和工作中辛劳,学生们体验后会更热爱妈妈,会更能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期望,随后,我们又继续开展创新小队活动,让妈妈快快乐乐地笑一笑,用独特的视觉角度开展爱心教育和孝心教育。

“迎新贺岁”活动,我们抓住“如何使用压岁钱?”这一社会热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金点子一个又一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请家长赠压岁言贺新年”的金点子,成为活动内容的一大亮点,学生既懂得了节约,又从赠言中了解家长对自己新一年的希望。

大量德育活动方案的实践证明,只要活动内容新,学生就喜欢参与,敢于创造,能够自觉内化自己的道德品质。

(3)少先队小队活动的创新

由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创新实践、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他们在活动中因为创造而获得成功,从为完成活动而动脑转变为喜欢而想开展活动,学生们已不满足老师来设计活动,带着他们走路,他们想自己设计开展活动,体验创造的乐趣。

为了能给学生更自由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仅放手让各个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自己起队名,设定队名的涵义,制作队标,更是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创新小队活动防哪个按,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都说孩子的思维是最具创造力的,他们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往往创造出的事物别具一格。

例如:我校几个雏鹰假日小队的创新活动方案设计:

“爱心小队”中有名队员的姐姐仇英瑛是位脑瘫患儿,长期呆在家里,当队员们得知仇英瑛一直有一个心愿:能背上书包,走进校门。孩子们找到了设计活动的灵感,他们设计了“我来帮你”的小队活动。新学期第一天的升旗仪式上,仇英瑛背着队员们准备的新书包,在队员们的陪伴下,坐着轮椅走进了田林三小的校门,她第一次看到了操场、老师、同学、教室……,流下了激动的泪花。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鼓动青年教师们加入活动的行列,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上门送教”的活动,每周有一位青年教师上门给仇英瑛补习功课。

“绿叶小队”的队员看到亲手培育成功的无土栽培吊兰欣喜不已,他们到德育基地田林四幼和小朋友开展活动时突发灵感:“我们也当老师,把无土栽培的方法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敬老院的老人们。”学生们精心设计了“播洒绿色,辐射绿色文明”的小队活动,他们到幼儿园、敬老院指导小朋友和老人们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吊兰,望着茁壮成长的吊兰,孩子们高兴不已。

每一个小队活动方案的设计都有创新的内容,都十分精彩,这正是我们坚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成果的体现,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就会有创新的东西,我们认为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创新,教师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才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自主学习。

3、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

我们除了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外,还鼓励教师在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师们积极地从教学手段、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摸索研究,力求教学过程有新思路、新想法,变教师的单项信息传递为双向的交互式信息交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启迪智慧,经受探索新知的磨练。

例如:我校各学科教师设计的小学创新教育探究课的教学方案:

《800米跑的训练》,这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从训练方法上探索创新,一改传统800米跑圈的常规训练,设计了“越野定向”的游戏来进行800米的训练。学生通过钻山洞、绕障碍等内容不知不觉完成了较大运动量的训练,健身实效比之以往单纯跑圈大大提高了,而且教师在教、学法的安排上,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自己选择练习路线、方式等,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形成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创新,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探索,鼓励学生设计装饰自家住房的方案,从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涂料,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等问题着手思考、计算,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家具装修信息的网络寻找一些必须的资料数据用以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怎样购物》,这堂现代科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环境上打破常规,把教学环境搬到真实的超市,带领学生到超市里上课,学生们通过了解商品价格、观察货品摆放、购物,学会如何到超市购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尝试打乱教材中的单元排列,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主线进行单元设计,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真正起到引导、组织作用,语文规律和方法。顾菁老师把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重新编排,分成了通读单元、朗读比赛单元、书写单元、戏剧单元、段落与段落大意单元、复述单元、问答(思维训练)单元,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阅读分析其他的文章也能融会贯通。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研究,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喜爱自己的课,要让学生学得“活”,高高兴兴地学,自己的课必须要“活”起来,有创新的亮点。

三、研究成果

1、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自从学校确立了“创新教育”的科研课题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创新教育

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他们对学生提出的希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想法,不再视为捣乱,不再大声训斥,而且注意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他们认为教学已经不单单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

例如:九月中旬的一堂体育课上,老师为了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使眼睛看不清,影响教学,戴了顶遮阳帽,而队伍中有位男生也戴了顶雪白的帽子,老师请学生把帽子摘下,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可以戴帽子,我为什么不可以戴?”老师二话不说脱下帽子,别以为事情结束了,接下来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叫口令”的游戏,不失时机地请戴帽子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叫口令,当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时,强烈的阳光直射身上和脸上,不到2分钟,就使他满头大汗,眼睛模糊,学生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学生走到队伍中时,头上的帽子不见了,只见在旁边的草地上,放着一定雪白的帽子。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多有创意啊!

在一节30米快速跑的教学课中,有一个孩子顽皮得问到:“我能不能横着跑?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横着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长时间才把它抓住。”学生们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奇思异想,教师没有呵斥,而是将计就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横着跑比赛”,这样一个独特的跑步方法,学生们争相跑起来,小小的设想不经意间让学生了解了侧身跑的技术,也通过实践知道了直跑是跑的最快的动作。

我们不仅启发、鼓励学生创新需要耐心和爱心,更要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设环境。在一堂心理课上,一个孩子突然提问:“老师,我有很多心事,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出出主意,可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怎么办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

老师灵机一动,来了灵感:“我们大家帮他想个办法解决困难吧!”一个小学生自己的“小麻烦诊所”应运而生。学生们把自己的心事问题写在小纸条上,投入小信箱,青年教师轮流为学生解决问题,畅谈心事,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呵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往往也会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灵感,得到启发。为了把教师这些宝贵的创新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保留起来,我们编写了《教师创新教育案例集》。

2、锻炼了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

几年来,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欣喜地发现无论在课堂里还是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校内校外无处不闪现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组织开展活动,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兴趣得到了培养,素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1年至今,我校的学生参加徐汇区“壳牌美境行动”环保活动方案设计竞赛、“汇中杯”环保故事演讲比赛、“上中杯”金点子活动方案设计竞赛、“五九”锦旗环保小报设计竞赛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我们师生共同开展的“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一举荣获了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同时被选送参加了全国的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科幻画《白果树》荣获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

我校曾经在社区科学家的指导下,成为第一所小学生开展“植物克隆”试验和研究的学校。如今,我们又再次突破,对《鸡粪转化为鱼饲料》、《校园立柱式无土栽培》两个崭新的科研小课题展开研究。

3、获得的成绩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老师写下了近30篇渗透创新教育的教育教

学案例,10篇创新科技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总结,30篇班主任创新教育教学心得体会,30篇各科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教案,我们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写了《创新活动方案集》、《德育创新活动方案集》、《教育创新案例汇编》和《教学设计的创新》4本集子。

我校教师的探究课《无土栽培》、《怎样购物》分别荣获全国现代科技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科技活动方案《共绘绿色春天——吊兰无土栽培系列科普活动》和《流动的芳草地——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科普活动》分别荣获全国科技活动方案评比二等奖,刊登在《现代科技活动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一书中,并被收入中国科技活动方案题库;我们创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科技活动模式》荣获徐汇区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被刊登在《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指导模式和研究》一书中;思品课教案《小乐队听指挥》和体育课个案《关于“尊重学生”》和《关于“呵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刊登在《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案例续集》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