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范例6篇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目标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1中小企业信息化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①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②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先进的理念进入到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③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应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④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不断增长,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

无论如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图1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示意图。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步骤

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制定和实施大致包含4个步骤。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都不同,但是完整的战略制定步骤基本是相同的。

(1)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指当前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潜在的经济效益。只有从这点出发,企业才会以自身的经济出发为基础做信息化的效益分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而不会出现盲目甚至为图虚名而搞信息化这样的怪事。根据企业发展的远景和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内容。对任何中小企业,正确确定其实施信息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的内容,不仅有利于系统的成功,而且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任何企业实施信息化都要避免盲目,既然不盲目实施,就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2)以整体考虑,从需求切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有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这目标分解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方案。根据目标才能合理的确定信息化的内容与方案。企业在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内容时,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需求的独特性和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应联合信息化系统供应商、信息管理咨询机构成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小组,并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小组负责人,共同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方案时要坚持以上提到的原则,并且应注意: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信息化建设过程有条不紊,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由大到小,平稳发展,并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第二,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也要考虑到员工的接受程度和可执行能力;第三,方案除了要最适合企业之外,还要保证灵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要以未来的眼光和远见设计方案。

(3)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后,就要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好的实施计划不仅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帮助企业节约有限的资源,争取宝贵的时间。相反,一个草率的实施计划不仅将使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将使辛辛苦苦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无法实现,更影响企业的发展。

(4)严格项目实施与维护及实施后信息化持续建设与发展。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施信息化项目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决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参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考核与评估。此外,要坚持“先培训,后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先不管不顾地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然后再去培训员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开发维护队伍,为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真正使用奠定基础。

除了这4个步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战略与方案。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绝对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达到企业发展的远景。3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3.1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1)市场型模式。它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网上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2)效率型模式。它主要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行政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Internet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空间广泛分布的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的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3)服务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很多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服务信息或直接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最主要的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4)关系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企业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引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通过建立Extranet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事实上,这几个模式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有些信息化系统即在这种模式中应用,又在那种模式中应用。这4种模式主要是方便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和需求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而不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技术手段无从下手。

3.2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的选择

(1)制造业。制造业与商贸业、服务业的明显区别是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极其重要。CAD、CAM、CIMS、仓库管理、合同跟踪等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趋势将制造业产品生产、分销、成本、效益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也不断向制造业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制造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按期交货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库存进行合理控制。MRP(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是制造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如果企业主要活动就是生产,高效、灵活的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那么选择效率型模式最适合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除了生产之外,开拓市场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如果企业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技术人才,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也是可以的。

(2)商贸业。商贸业的突出特点是电子通信手段的极其重要、市场环境的信息需求比制造业、服务业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市场型模式非常适合。

同时,商贸类企业交易的规模较大,频度也较高,物流的流转比较密集,以物流为纽带的业务环节的管理是日常业务管理的核心,商品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价值管理的核心。他们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商品流和资金流。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各类商贸企业可以简单的划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和专业贸易企业3大类。对于零售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商业自动化”系统,如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市场型模式可以是将来这类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对于交易量不够大的大宗批发、专业贸易业和小型零售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进销存管理系统”,关系型模式可能更适合这些企业。对于商贸企业而言,商务软件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商务软件以商品为主要核算对象,对进货、销售、库存、应收、应付、结算、经营分析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比人工管理更快速、更准确、更系统化。

(3)服务业。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就是产品的非实体性,与顾客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和生产的过程同时就是服务的过程。服务业的特点使得服务业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

服务业的事务管理、业务的动态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客流,其次是人力资源流。因此,服务型模式最适合处于服务行业的企业。

(4)依附型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有一类企业不可忽视,那就是依附型企业。依附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大型企业上下游的辅助企业而存在,通过与大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而获得稳定回报的中小企业。它们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数量,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由于它们依附于大型企业,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由于大型企业的需要被动推进的,因而信息化实施的风险比较小,而且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在大型企业的帮助下进行的。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关系型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佩仓.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曹国法,樊勇.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企业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管理

0 引言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把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积累和使用,因此,各类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地方。

1 什么是企业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2 什么是信息化

定义一: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定义二: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

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

3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一整套管理系统体系的标准,严格地说,它是由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

企业信息化内涵:以减少不确定性(即降低熵值)为目标,以提高信息能力为核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和变革,其最终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通过企业信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交流能力、共享能力、产生能力和物化能力)的提高而引起的企业由高熵状态向低熵状态的持续过渡和转变过程。它体现了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企业信息化技术相交融的新的管理模式。

4 企业信息化发展简史

40年代:为解决库存控制问题,人们提出了订货点法,当时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

60年代: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使得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人们为解决订货点法的缺陷,提出了MRP理论,作为一种库存订货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或称基本MRP阶段。

7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及计算机系统的进一

步普及,MRP的理论范畴也得到了发展,为解决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的管理,发展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月以及采购作业计划理论,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阶段(Closed-loop MRP)。

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看板管理)、TQC(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生产)以及数控机床等支撑技术。

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MRP的各子系统也得到了统一,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子系统,发展了MRPⅡ理论,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RPⅡ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是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成为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随之产生。

现阶段:融合其他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面向全球市场,建设“国际优秀制造业”(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这一阶段倡导的观念是精益生产、约束理论(TOC)、先进制造技术、敏捷制造以及现在热门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

5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意义

5.1 信息化使公司更多资源得到共享 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运营质量,参与管理,加快各环节响应速度,最终体现的是企业快速应变能力的大辐度提升。

5.2 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流程优化管理规范化的过程 信息系统构建以后,通过数据分析也能发现很多平时手工管理不能发现的问题,加强了流程优化提高了执行力。

5.3 信息化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信息化让企业从粗放式管理逐步过渡到精细化管理。通过细化指标使得控制效果更好,对各项指标执行过程都能得以监控,适时调整、改善。

5.4 信息化使企业管理从事后控制逐步转变为事前控制 信息化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能很快发现问题异常并得以纠正。

6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和步骤

6.1 企业实施ERP的条件 ①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市场。ERP解决的是企业制造资源计划问题,只有企业现有产品有市场,需要通过优化利用现有企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最佳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时,才可考虑上ERP。②企业领导重视、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实施ERP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项目,首先企业的领导人要树立起正确的信息化理念,必须下决心,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并监督这些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企业职工素质、觉悟高,对实行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热情高、有信心,实施ERP有群众基础,也是成功实施ERP的关键条件之一。③企业有一定的“积累”。“积累”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积累,企业有一批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管理思想的技术、业务骨干,作为项目实施小组成员,他们应该是来自本部门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新系统的平稳和顺利过渡只有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能实现。

6.2 ERP项目实施的方法和步骤 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实施办法和程序来保证项目的成功。ERP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总结国内外众多ERP项目的实施经验和教训,它涉及面广,投入大,实施周期长,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①原型测试。通过培训后,了解想要解决哪些问题,结合自己的需求,了解了ERP系统能干些什么,进行适应性实验,来验证系统对目标问题解决的程度。原型测试的数据可以是模拟的,不必采用企业实际数据,决定有哪些用户化的工作,有多少二次开发的工作量。②教育与培训。ERP在管理上所反应出的思想和理论比实际运作中的要先进,作为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精良生产、准时制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工作,必须要求企业各级管理层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对ERP项目涉及的人员分不同层次做软件具体功能的培训。③专项机构。为了顺利实施ERP系统,领导小组、项目小组和职能小组是在企业内部应成立完善的三级组织机构。负责保证ERP系统在本部门的顺利实施,职能小组是实施ERP系统的核心,由各部门的关键人物组成。项目小组负责协调公司领导层和部门,要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经验,要有足够的权威和协调能力,其负责人员一般应由公司高层领导担任。负责制定计划的优先级、资源的合理配置、重大问题的改变及政策的制定等,领导小组要由企业的最高决策人亲自参加。④总体规划,分步实施。ERP项目包含内容很广,每一部分中又包含很多模块。一般要有总体规划,在效益驱动、重点突破的指导下,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按管理上的急需程度、实施中的难易程度等确定优先次序,建立一个ERP系统,如财务、分销、生产、人力资源、决策支持、质量管理等等,都是其具体环节。⑤数据准备。它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之上,才能发挥实际作用。ERP系统实现了企业数据的全局共享。⑥切换。为使整个ERP系统尽快走出磨合期,如果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就可以把原来的业务系统抛弃掉,使得整个ERP系统完整并独立地运作下去。⑦模拟运行。在完成了用户化和二次开发后,这时可以选择一部分比较成熟的业务进行试运行,就可以用企业实际的业务数据进行模拟运行,以实现以点带面,由粗到细,保证新系统进行平稳过渡。

7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快速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曾佑新编著.企业信息化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7-07-01.

[2]叶茂林,孙志恒著.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7-01.

[3]马永涛著.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与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5-01.

企业信息化范文3

一 概述

九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对于国民出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1。由信息化驱动的经济结构调剂,大大地提高了各种物资以及能量资源的应用效力,显明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因而,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努力迎接信息化浪潮,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流动各领域普遍采取现代信息技术,充沛、有效地开发以及应用各种信息资源,使社会各单位以及全部公家都能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媒体如声音、数据、图象或者影象等享用以及互相传递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提高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决策能力,提高各单位以及个人的工作效力,增进社会出产力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人民文化教育与糊口质量,增强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

因而,在中共105届5中全会上,吴邦国副总理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鼎力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化”的号令。国家也因而成立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朱总理亲身挂帅,指点全国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在未来的5年内,将累计投资二000亿用于信息化建设。经验表明,信息产业在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方面投入产出比可达一:四以上,有些领域乃至超过一:二0。

电信企业是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95”期间,产品增添值已经占GDP的四%,产业范围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一.八个百分点,贡献率到达一九%。电信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对于于国内社会的信息化过程拥有首要的影响。

目前,国外的电信产业正处于1个比较大的调剂期,国外的IT产业也因而遭到很大影响。国内的电信企业正应当捉住这个机会,通过信息化工作,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管理水平,为迎接下1轮的市场发展机遇奠定基础。

另外一方面,咱们也应当看到,电信企业拥有自己的行业特色,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不同。电信企业的出产是缭绕网络建设、网络服务开展的,其盈利模式是以为用户提供通讯服务而赢取利润的,因而电信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但包含企业本身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为用户的服务水平,也承当着为社会信息化做贡献的社会基础角色。

二 电信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出产进程、物料挪动、事务处理、现金活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进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察看各类动态业务中的1切信息,以作出有益于出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公道配置,以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患上最大的经济效益。

电信企业的信息化包含企业信息化以及社会信息化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对于象分为如下的几类:

·客户的信息化。通过提供标准化信息组件,为似提供信息化环境。如通过GPRS网络及标准化的客户端软件,就能够让客户在挪动的环境中,也可以上网,进行挪动办公、挪动酣等流动。这也是社会信息化的1个首要表现,让每一个客户都能够信息化,整个社会也就信息化了。

·企业的信息化。采取各种信息化技术,对于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本身的反映速度,适应市场变化,维持在市场中较强的竞争力。如企业有了企业资源规划(Ellp)系统后,就能够对于自己的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有较清楚的掌控以及节制;有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0A/MIS)以后,就能够较快地将各种指令信息发送到各个部门,及时地作出各种节制;有了客户瓜葛管理(CRM)后,就可以较快地了解用户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并对于出产系统作出相应的调剂等。

·供应商的信息化。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链,都有自己的上游及下游企业,为了较快地作出市场反映,光靠自己1个企业的信息化是不够的,应当提供信息化的渠道,让其他企业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本企业的各种信息。例如:通过电子化招标、采购系统,可以对于各种供货商进行有效管理;通过ISP/ICP的管理电子化,能够凸起与合作火伴间的高效力管理;通过渠道信息化管理,能够改善对于市场环节的掌控能力等。

电信企业信息化与其他行业信息化进程相比拥有独特特色,电信企业1方面通过本身的客户信息化,为社会的每一个基本成员提供信息化环境;另外一方面,也通过电信网络建设,为社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信息传输网络服务,承当基本的通讯服务角色。

因而,中国的信息化工作为电信企业提供了又1次发展的机遇,通过社会信息化,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电信网络应用不充沛的问题,而且也为开拓电信新业务市场奠定了外部环境基础。

为了迎接中国信息化高潮,电信企业也请求打好本身的服务基础,通过企业信息化工作,提高本身的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适应未来电信市场的大发展。

三 电信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国内的电信企业相对于于其他行业,信息化程度还比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的电信企业信息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如下的1些方面:

(一)信息化程度不高,技术后进

国内电信企业的信息化首先是表现在出产系统上,如中国挪动经由多年的累积,已经经在计费系统以及网管系统方面的信息化工作中获得了很大的进展,树立起了初步的集中化管理模式,但在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方面,却没有树立起足够的信息化系统,因而,中国挪动正在进行ERP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

另外一方面,国内电信企业的1些信息化系统技术比较后进,操作人员水平不高,没法充沛施展信息化系统的职能。

(二)系统扩散建设,管理独立

国内电信企业尽管也树立了1些信息化系统,但这些系统比较扩散,并无连接起来.,构成了1个个“信息孤岛”,而且在管理方面,也往往分属于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

因为这类系统没有进行互联,因而致使各个系通通计出的数据往往不1致,为领导进行正确决策,增添了难度。

(三)管理流程没有优化

国内电信企业在管理方面,还留有规划经济时期的痕迹,良多流程还有待进1步优化。信息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1次优良的机遇,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进程,进行流程重组,可以提高管理效力,增强对于企业的管理节制能力。

(四)重建设,轻管理

因为历史的缘由,国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对于硬件建设比较踊跃,而对于软件投资比较小心,构成了“重硬轻软”的现象。另外一方面,对于于系统建设10分注重,而后期的管理、保护工作却没有患上到应有的注重,致使良多系统没法应答业务功能的变化。

这些问题,反应了国内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说明信息化技术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将构成又1个新的行业发展热门。

四 电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信息化工作能够为国内的电信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效,电信企业如果能够捉住这次机会,可以完成1次“洗心革面”的变革,树立起现代企业轨制,并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应当包含下列目标:

(一)完成社会信息化“栋梁”的角色

电信企业的信息化,将增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不但可以提高客户的信息化水平,而且也为其他企业用户信息化提供信息承载网络平台,知足其信息接入内部系统的请求。

这样,在1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电信企业承当起了“栋梁”的角色,不但开辟了自己的市场,而且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首要贡献。

(二)树立闭环企业管理模式

电信企业信息化,就是要整合企业的各种系统,让出产、管理、市场、客服等诸多系统以及环节紧密地联络在1起,使企业构成1个市场、出产、服务再到市场的优良闭环,用户的市场需求,能够马上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反映给企业的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后,马上通过信息化系统,将指令下达给各个出产部门,各个出产部门能够马上提供出相应的业务,然后通过市场部门将该业务推向市场,同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听取用户市场的反馈,以便于及时地进行反映。

(三)通太小额支付,提供资金流,发展电子商务

在承当社会信息化的角色进程中,电信企业可以通太小额支付系统,为用户提供挪动商务流动。电信企业拥有自己的信息流平台,通太小额支付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资金流,再与有关的物流系统结合,就能够为用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这样,电信企业就能够发展成为社会电子商务的基础平台企业,不但提高了社会商务流动的效力,而且也提高了电信企业自己的利润。

(四)树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上的数据分析

电信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不但要斟酌各个业务系统的整合,而且也要斟酌数据的整合,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将各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汇总,集中地反应企业运转的情况。同时,通过对于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诊断”企业方方面面的状态,并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基础,防止决策的盲目性。

以上的内容,仅是信息化工作的1些主要目标,信息化系统为电信企业提供了数字神经系统,企业也将由于有了更灵便的神经系统,而拥有更高的管理水祥和社会竞争力。

五 电信企业信息化的难点

应当说,信息化工作首先是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而国内电信企业在信息化工作中,拥有如下1些难点:

(一)管理问题凸起

经验表明,信息化工作是“3分技术,7分管理,102分数据”,因而在抓信息化的同时,要抓管理的改革,要面向顾客,面向市场,创造信息时期的现代化管理方式才能使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获得成就。管理问题比较难解决,但又是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否则在旧的管理模式下,不管采取多么先进的技术,企业也没法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中的各种繁杂变化。

(二)现有系统繁杂且参次不齐

应当说,信息化技术比较繁杂,触及到良多不同的系统,接口良多,因而如何在技术上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准确切施,还有良多问题。

最近几年来在信息化技术中,普遍采取中间件技术,提高了不同系统进行集成的能力,而J二EE/.NET等体系结构的呈现,也为信息化技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需求多样,存在节制问题

信息化进程中的失败案例显示,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需求变化太多、太快。因而,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建设及利用、保护,有必要进行需求节制,确保在不同的阶段,依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完成不同的系统功能。

(四)技术路线选择难题

信息化工作不是“1锤子买卖”,是个长时间的进程。因而技术路线的选择10分首要,是按部就班仍是推倒重来,对于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都拥有首要的影响,因而,应当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抉择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

(五)项目管理10分首要

依据美国Hackett公司的1项调查发现,只有三七%的信息化项目在规划时间内完成,只有四二%的信息化项目在预算内完成。因而信息化进程中项目管理方面问题10分凸起,采取公道的项目管理法子10分首要。

六 电信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电信企业信息化,不但承当社会信息化的重任,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作出踊跃的贡献,而且也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业务领域及市场,为电信企业提供了又1次发展机遇。

企业信息化范文4

1.信息化促使企业观念文化的创新

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下,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以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更新企业目标,不断与时俱进,在新的条件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变革的心态迎接挑战,不能一味保守不前。在信息化冲击下,员工的观念也要紧紧跟随企业的发展步伐,信息化可能造成一些员公关系的疏散,还可能使员工一时不能接受企业转变理念后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依靠自身智慧化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地培训员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只有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以“不变”应“万变”。

2.信息化促使企业制度文化的提升

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比较层级化,信息的传达速度较慢,要经过太多的层级。而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产品的全球化扩散速度加快,信息时代经济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快速反应的基础上,否则便无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求员工能对公司的任务指令有极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利用现有条件或自主创造条件,独立处理工作职责范围以内的问题。因此,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和用人制度的透明化。企业领导转变观念,适当下方权力,给基层人员更大的施展能力的空间。

3.信息化促使企业器物文化的改善

企业信息化范文5

如今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大量的电子化资料,作为记录企业历史,反映企业文化的企业档案主体形式已发生变化。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因此,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发展企业档案事业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企业文化、传承企业精神的客观要求。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充分

目前,企业早已普遍采用计算机等电子储存设备对文件资料进行保存,但这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缺少专业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不能实现远程网络查看和借阅,以及文档一体化程度不高等因素,都会制约企业档案工作的高效管理和高水平发展,这将直接影响档案利用的效果。

(二)传统档案管理手段亟需变革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档案来源日益广泛,数量剧增,形式多样,如仍然“按照生成、积累、立卷、鉴定、归档、分类、著录等顺序按部就班地管理电子文件,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很多工作还未来得及开展之前,电子文件就被更改甚至删除了,导致文件流失、失真等现象的发生。并且,还会造成重复劳动”。所以,面对电子文件便捷的形成和转移特性,传统档案管理手段日渐捉襟见肘,企业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

档案信息化,是指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的过程,它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前提,并且动态发展的。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系统硬件、软件、安全保障系统以及适合工作实际的终端、辅助设备。

企业首先应搭建适合电子档案系统正常运行的环境。包括建立与企业规模、发展相适宜的中心机房,布局合适的安全保障体系,购置适合电子档案系统的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终端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设备。

(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1、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的基础

档案信息数字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化办公直接生成的电子文件。二是指将以前“摸的着”的档案输进计算机,即“库存档案电子化”。

2、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形式多样,包含文书、声像、科技、电子邮件、网页等,但不管任何形式的电子文件,其基本要求是齐全完整、标准规范。电子文件在保存时应采用唯一标识符、统一的命名规则,并设置、捕获元数据。

3、具体建设内容

文书档案电子文件应保存正本、定稿、公文处理单和彩色修改留痕稿,版面格式应符合《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要求,文件格式可采用OFD、PDF、PDF/A等格式归档。有条件的可对电子档案与元数据进行封装。

声像档案应注意品质质量,照片类以TIFF、JPEG格式,像素不低于300万,录像类以MPEG2、MPEG4格式保存,比特率不低于8Mbps、录音类以WAV、MP3格式保存,音频采样率不低于44.1kHz。

科技和专业类电子档案的图形类应以DWG格式归档,其它档案类型参照文书、声像类。

(三)应用软件建设

企业使用应用软件一般分为自行开发与购买,两者各有利弊。自身开发软件可能更适合企业需求,但对企业信息实力等各方面要求较高,普通企业无法实现。购买软件方便快捷,但一般需针对企业实际修改,进行二次开发,对档案和信息管理人员要求较高。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档案管理软件首先应能集成管理各门类数字档案资源,具备分类、编目、用户管理等基本功能。特别关注以下三点:一是系统的可操作性,避免繁琐;二是充分考虑档案室特点,区别于档案馆要求;三是考虑系统对数据真实性辨别,避免篡改。适用软件功能架构可参考基于OAIS(ISO 14721-2012)模型设计,具体功能需求可参见《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GB/T29194-2012)。

(四)保障体系建设

1、经费保障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从长远考虑,纳入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的规划,从而保证有适当的经费预算。

2、制度保障

包括各门类电子文件归档制度,人才配备、经费预算、系统运行管理制度,数字档案备份制度,机关档案管理部门、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和信息化部门职责分工及奖惩制度。

3、人才保障

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专职人员,注重信息化培训,打通档案管理人员发展和进步渠道。

4、安全保障

参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有关要求,从系统安全、人员配备、信息技术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和管理体制。

三、数字档案室是目前档案信息化解决方案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过程,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建立标准的数字档案馆相当困难。中办、国办《意见》中提出的“数字档案室”,是适合目前信息化条件下管理电子档案的形式。它的管理对象是以电子文件为主,重在规范,着眼于现实,可将其定位于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室的先进形式。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以此为重要节点,作为企业办公自动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中继站”。

四、企业档案信息化与企业文化

企业档案客观记录下企业每个历史阶段的经营生产活动,具有担负弘扬企业文化,传承企业精神内涵的重要责任。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特点促进企业文化

传统企业文化形式体现企业文化活力方面缺乏自身个性,员工主动参与企业文化机会有限。利用信息化手段可提供多方位企业文化展示,为员工建立多渠道企业文化感受。员工远程查阅档案,便捷高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工作压力,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信息传播快速,焕发内部蓬勃朝气,有助于形成团结、有效的企业文化。

另外,远程档案查询系统可供随时查阅信息,提高了管理透明度;利用档案影像资料制作内容翔实的企业宣传片,利用企业门户网站、档案管理平台企业管理实时状态,有助于展现企业软实力。因此,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色,将企业档案所承载的企业文化浸润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为企业文化提升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随企业文化动态管理

档案信息化建设应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文化的发展,坚持技术与管理同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2009年公布的档案管理行业规则-《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 42―2009),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方向性要求。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及其产生的档案是持续变化的,基于这一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建立动态解决方案。

同时,由于企业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事物,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档案管理方式产生作用。理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发展的脉线,动态结合企业文化的走向,才能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应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便捷的管理方式,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注重文化战略思想的时代,企业应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紧密联系企业文化,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档案对企业文化的有效促进作用,并以此全面推动企业档案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越男.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的变化及其引发的思考[j].中国档案,2002:7

[2]国家档案局.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42-2009).2009

企业信息化范文6

Abstract: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s goal is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s produc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fficiencies, the level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power,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s actual content and the questions,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问题 对策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question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李丹祥,男,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10502班。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它包含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企业信息化是把大量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科研与经营,并通过信息技术,改善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产生冲击,带来了变革。所以,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发展相融合,会不断提升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念的创新,加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具体上讲企业信息化应包括:市场营销信息化,办公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事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从信息化深度来讲有这样几个层面:事物处理、分析处理、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

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方向不同,所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也不同。但总的来说企业都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概括上讲企业信息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建设企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原有的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3、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这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4、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文化素质。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断层难补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断层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断层、信息对接断层和复合人才断层3个方面。首先,山于企业信息化投入和运用不均衡,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企业在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得较好,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薄弱,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基本空白;其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分头建设造成软件对接难,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再次,现有的企业信息化人员中,大多并不懂得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埋头于数据库、JAVA等计算机技术,无视企业需要,而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人才又缺乏IT知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民效

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自身发展战略缺乏长远通盘考虑,从而很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整体规划,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造就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小、时效短的现状。另一方面,局限于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急功近利,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

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的效益,但一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这样显然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凡此种种,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3、企业信息化建设脱离实际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使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以后成效甚微,反而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缺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来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进程,对于信息化技术照搬套用,缺少系统的需求分析,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影响和阻碍其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理念、人才问题、购买能力、基础条件和企业等几个方面。这里除人才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外,其他问题都能在短期内解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日可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它涉及很多企业,甚至很多行业,是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道路上,企业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步骤进行操作,又要根据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有效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这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再次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信息化教育,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要搞好企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增强企业决策者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人才

企业各层领导要深入了解信息化的实质,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中去,并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对于原有的业务流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持续的调整。要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信息化建设上来。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创新和变革,首先需要决策层带头深化信息意识,然后才能带动员工参与其中,这样企业信息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为更好适应发展,企业应广招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市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

2、改革机构,保证资金投入

组织机构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由于不同企业成立的特殊背景,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总是缺乏科学性,因而改革企业随意性强的机构,理顺其业务流程,保证信息化系统数据能通畅传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基础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奠定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投资。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或微观的,但都不能及时得到效益回报。企业活动不断,信息流动与产生也不断,要使其能正常运行,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后续投入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太大,是无底洞;二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只要购买技术设备,安装使用就可以了,不必再做其他投资。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如果企业不愿在信息化建设上作必要的投资的话,必将会被经济社会淘汰。

3、建立企业信息主管制度

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企业应当设有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职位,把他当作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保证CIO有充分的行政权力,能负责信息技术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直接领导企业的网络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与信息化有关的部门。

4、组建专职机构,进行总体规划

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组建专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总体规划。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只有具有高层次的综合职能,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因此,这个部门不能简单地由某个科技或规划部门兼管,应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独立的部门,要懂技术、能管理、会规划三者合一,否则将很难开展工作。

5、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消除“信息孤岛”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有企业反映“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各个子网建设基本完成,但子网间仍未互通,信息孤岛仍存在”,还有企业反映“公司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数据难以共享,存在信息孤岛,浪费资源,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不利于企业发展”。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并列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要纠正重网络建设、轻信息资源开发,即“硬件硬,软件软”的倾向。重点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减少以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雅娟,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 太原科技, 2004,(05)

[2] 朱瑞萍,王伟东.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J].. 河南科技, 2005,(10)

[3] 杨敏,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J].. 太原科技, 2004,(05)

[4] 司青燕, 许涛, 李进霞.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科技成果纵横,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