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例6篇

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

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文1

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体思路,省人大常委会积极贯彻省委关于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认真行使法定职权,推进了生态省建设的开展。

2001年12月,九届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决定》,决定自2001年至2030年,利用30年的时间,搞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省建设工作。总体思路是:利用3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建设三个大省,形成一个体系”,即第一阶段启动期(2001-2005年)建设绿色品牌大省,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5年)建设绿色产业大省,第三阶段提高期(2016-2030年)建设绿色经济强省,逐步形成以环保型效益经济为特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个决定的通过,标志着我省生态省建设在法律层面上正式启动。

生态省建设启动后,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生态建设开局良好,起步扎实:全省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消费观念和文明程度有所增强,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

为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全省生态省建设工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履行法定职责,切实把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5月,十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主任会议作出决定,在2007年3月召开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听取并审议省政府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的报告。为了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了解我省生态省建设情况,省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9月,组织部分委员和人大代表视察了生态省建设情况。视察组分组视察了以长春、吉林、延边等地区为代表的中东部平原、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情况;以松原、白城等西部地区为代表的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草原绿色产品开况。视察中召开了三次有人大代表、国有私营企业负责人、普通干部群众、农牧民等参加的座谈会,现场考察了查干湖、向海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松原市西部治碱工程、大安市乐胜乡碱地生态实验站、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项目情况,德惠糠醛厂、松原市吉安生化有限公司等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情况;考察了长春垃圾发电项目、吉林春光牧工商集团、敦化汪氏蜜蜂园蜜蜂保护繁育示范基地、通榆同发风力发电项目等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并视察了松原、延吉两个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视察,省人大常委会认为我省的生态省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良好。各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本地区生态市(州)、县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来抓,坚持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环境保护与转变生产方式相结合。以松原市为例,重点开展了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涝区整治、小流域治理、草原“三化”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城市“三化”(亮化、绿化、美化)、城区环境整治和优化工程建设,其中查干湖湿地保护工程、宝甸乡碱地治理工程、东三家子万亩民兵林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成效显著。各地区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优势,以绿色品牌产品为先导,调整和完善生态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生态林草、旅游、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环保以及高新技术等重点生态产业,加快了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到2005年末,经国家有关认证机构认证的绿色品牌农产品达1301个,认证产地501个。绿色品牌大省形象初步确立。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了从学龄前到小学、中学、大学的系列教材,有组织地列入教学计划;编写了有关生态省建设方面的系列书籍。宣传部门利用省内外新闻媒体,以专题、专版等形式广泛进行生态省建设宣传。群团组织也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生态省建设意识。这次视察活动后,省人大常委会对生态省建设的进展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听取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情况的报告的条件已经形成。

2007年3月21日,在十届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省长助理王祖继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审议后,在充分肯定生态省建设成绩的同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文2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情况。

xx县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共分四大类,项目合计(76)个,总投资(633.72)亿元。

其中:1.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共(7)个,总投资(14.75)亿元,已完成(1)个,在建(6)个;

2.重大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共(48)个,总投资(38.5)亿元,已完成(7)个,在建(41)个;

3.重大综合交通工程项目,共(12)个,总投资(475.58)亿元,已完成(0)个;

4.绿色发展项目,共(9)个,总投资(107.18)亿元,已完成(2)个,在建(7)个。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探索并逐步走上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升共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截止上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2.7%以上,我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优势持续巩固,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迈出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排头兵的坚实步伐。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存在较大缺口。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势必需要大量资金,xx经济基础较薄弱,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需投入的资金与现有财力还是相差甚远,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

2.基础设施短板亟需补齐。由于xx县历史欠账较多,对比全国各地更高起点改善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安远县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时代要求,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3.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一是乡镇部分群众环保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欠缺,乱倒乱排等行为时有发生。二是为了保护xxx,xx群众不能大面积开山种果,并且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源区群众不仅减少了生产经营收入,还为改善环境付出不少资金,群众生态保护积极性不高。

二、项目储备情况

1.绿色发展、环境治理项目储备情况。我县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绿色发展步伐,逐年提高财政预算比例。目前我县计划项目储备7个,总投资约58208万元。

2.绿色发展、环境治理项目投资导向和资金需求。绿色发展项目方面,我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同时结合我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而生态优势较为凸显的县情,主要以发展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为重点投资方向,巩固提升环境质量的同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生态收益逐年提高。环境治理项目方面,我县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地区和东江源头县,水环境治理、生态屏障建设是我县主要投资方向,根据每年环境数据比对,我县生态环境质量正逐年向好的发展趋势,群众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持续提升。然而,我县也面临农村环境治理压力较大和绿色发展水平落后的问题以及资金投入难以为继的局面,主要资金需求为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旅游要素配套建设方面。

3.市县领导关注但缺投资的绿色发展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xxx成为“xx第一名山”的决策部署,我县大力实施了xxx景区改造提升工程、xx景区改造提升等工程,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丰富xxx旅游要素配套以及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我县正在继续实施xxx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项目,由于该项目总投资较大,缺少资金支持,仍有大部分项目无法动工实施。

三、工作建议

1.对项目储备建议。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加大xxx上下游横向补偿项目储备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县长江经济带建设,切实保护好东江源头,构建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二是建议上级对我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加大支持力度,

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文3

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

全国政协委员宋育英提案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77公里。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长的55.25%,流域范围包括10市(林区)40个县(市、区),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3.89%。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兴建了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实施了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对汉江中下游实施生态补偿,完成了引江补汉前期工作,缓解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但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后,打破了汉江流域原先的水资源分布格局,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量大大减少,对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一是水环境容量急剧下降,二是水污染防治难度加大,三是水生物和鱼类品种减少,四是工农业用水受到影响,五是汉江堤防局部运行环境l生变化,六是航运能力下降。汉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紧迫而重大。

我们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一、建议国家解决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运行费用

鉴于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一是建议国家加大碾盘山水利枢纽项目资本金投入力度,促使项目尽快开工;二是建议国家安排资金解决碾盘山水利枢纽建成运行前过渡期的四项治理工程运行费。

二、建议国家尽快批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汉江中下游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规划》

随着中线调水实施,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全面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建议国家尽早批复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汉江中下游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完善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更新改造沿江泵站、涵闸、机井等水利设施,对兴隆库区及坝下崩岸进行治理。

三、建议国家建立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长久机制

汉江中下游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精华地区之一,为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生态湖北建设进程,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同意下拨5年南水北调汉江中下游生态保护与建设转移支付资金,但只是阶段性政策。考虑到中线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永久的过程,因此建议国家建立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长久政策,同时从水费或中线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费用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汉江流域长期性生态功能恢复、生态保护建设。

四、建议国家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

加快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推进其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相衔接,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湖北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培育湖北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五、建议国家实施引江补汉神农溪工程

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以来,已经累计向北方调水20多亿立方米,随着调水量逐步加大,调水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将逐步显现。虽然国家投资兴建了引江济汉工程,但只能解决汉江兴隆河段以下的缺水问题,丹江口大坝到兴隆河段水量并没有得到补偿。为了维护汉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同时确保中线工程长久有水可调,建议国家尽快建设引江补汉神农溪引水工程。

六、建议国家将湖北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机构

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主要移民区、重要影响区;特别是中线调水的水量、频次和时机,与汉江中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利害关系。作为纯供水、纯贡献和唯一水量减少的省份,在南水北调中线管理机构中应有一定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应当积极参与中线调水的协调与管理,统筹兼顾好中线调水与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议将湖北作为董事加入中线运行管理机构董事会,兼顾中央与地方、供水区与受水区的利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同时,建议中线水源公司的注册地仍继续保留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实现“南北两利、南北双赢”。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办理并复文

一、关于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运行费问题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总投资86.6亿元,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全额安排,湖北省负责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年运行管理费不计入中线工程供水成本,未明确要求通过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以建代补”方式补助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运行费。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职责进一步加强对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前期工作的指导,并根据工程可研审批、项目效益测算等情况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上积极研究予以支持。关于申请国家安排资金解决碾盘山水利枢纽建成运行前过渡期的四项治理工程运行费的问题,目前没有相关资金支持渠道。湖北省应进一步统筹研究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探索根据汉江中下游沿线城市防洪和航运受益等情况合理分摊工程运行费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运营管理,多渠道落实工程运行管理经费。

二、关于批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汉江中下游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规划》

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共安排汉江中下游地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88个,总投资35.6亿元。考虑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国家已批复实施了两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对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稳定达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否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再批复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汉江中下游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规划》,宜根据区域水生态环境受影响程度、变化趋势、治理修复情况等进一步统筹研究。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部门将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等规划实施,进一步积极支持做好汉江中下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关于建立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长久机制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范围涵盖了湖北省十堰市的茅箭区、张湾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襄樊市的南漳县、保康县,荆门市的大悟县、孝昌县等区域。2015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地区给予财力性补助的通知》(财预〔2015〕76号),明确自2015年起,中央财政通过阶段性财力补助的方式给予汉江中下游影响区每年6亿元的补助,连续实施5年,共计30亿元,将对改善汉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另外,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2016〕31号),明确到2020年,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于从中线工程水费或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费用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汉江流域长期性生态功能恢复、生态保护建设的问题,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以及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关于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清理政府性基金项目的要求,不宜再单独设立专项基金。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将按职责进一步做好《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落实工作,加强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指导协调,推动加快健全汉江中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科学界定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尽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四、关于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

国家高度重视汉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工作,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明确要求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2012年10月,国务院专门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函〔2012〕150号)。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也对涉及汉江流域有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了统筹安排。2015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函〔2015〕62号),明确要求武汉城市圈加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等的联动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汉江经济带建设。因此,汉江流域开发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汉江生态经济带跨多个省级行政区域,为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深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有关重大问题研究,并待时机成熟后适时开展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五、关于实施引江补汉神农溪工程

目前,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之一的“引江济汉”工程已建成并发挥效益,年均向汉江补水21.9亿立方米,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95亿立方米的调水量下,可解决汉江兴隆以下河段的调水不利影响问题。今后如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增加年调水规模到130亿立方米,丹江口坝址以上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超过40%,届时才有必要考虑从长江向丹江口水库补水等问题。2015年7月,水利部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等相关单位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规划》,以大宁河引江方案、神龙溪引江方案为代表,初步研究了引江补汉工程的必要性、规模、布局、生态环境制约因素等问题。经初步比选,认为大宁河引江方案和神农溪引江方案均具备水资源条件,但也均存在大埋深、大流量、长隧洞施工等问题,有的方案还涉及环境敏感因素。下一步,有关部门将视南水北调中线用水增长、后续工程规划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各补水方案的建设条件、经济合理性、运行管理及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科学比选论证。

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文4

会议精神传达和贯彻意见

同志们:

下面,我简要传达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一、会议基本情况

200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于1月25日-26日上午在北京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环境保护局(厅)主要负责同志;全军环保绿化办公室负责人;总局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和机关各司、局、办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副局长祝光耀、王玉庆、汪纪戎、潘岳、张力军和原副局长王心芳、原纪检组长曾晓东出席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4年环保工作进展,研究部署2005年环保工作。1月25日上午,解振华局长作了题为《强化环境监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报告,汪纪戎副局长宣布了“表彰全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下午,江苏、广东、山东、贵阳、新疆、吉林环保局分别从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规划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抓生态保护工作,整治环境污染等不同侧面介绍了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26日上午,会议进行分组讨论。下午,祝光耀副局长作了题为《开拓创新 上下联动 努力完成“十五”环保各项任务》的会议总结报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结束后,接着召开了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会,潘岳副局长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推进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报告。

二、会议主要精神和特点

这次会议内容丰富、要求明确、重点突出、安排紧凑。会议主要精神和特点有以下几点:

主题鲜明

简单说就是:抓好落实,抓住机遇,强化监管。解振华局长作了题为《强化环境监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从十个方面总结了2004年的工作,从十二个方面对2005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当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从六个方面阐述了环境保护工作在当前全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不适应状况。报告实事求是、也非常全面。解局长的报告我们已印发给大家,这里我重点传达他特别强调的几个问题。尤其在“六个不适应”方面,解局长除了指出墨守成规、体制不完善、能力不足、没有充分重视社会监督等几个问题外,对不能敏锐把握机遇、执法不到位等情况进行了批评。他指出,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环境保护将显现更加重要的地位,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可以说环境保护面临极好发展机遇,但仍有些同志思想准备不足,不敢正视挑战,存在畏难情绪,工作难有起色;在执法不到位上,除外部环境外,自身缺乏敢于碰硬的精神,自己腰杆不硬,执法不到位、行政不作为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此,解局长在2005年的工作中从整体和具体措施上作了部署。即在今年和今后五年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谋划好环保工作的发展大局。

(二)要求明确

2005年是实现“十五”环保目标、筹划“十一五”环保大计的关键一年。今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取得新突破,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得到巩固和提高,强化环境法制和社会监督,探索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完成“十五”各项环保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5年环保工作重点是:

一是要筹备好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二是要认真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和目标;三是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四是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五是要深化生态保护工作;六是要做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七是要严格规划和新建项目环境管理;八是要继续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九是要健全法规、标准和政策;十是要推进国家环境合作;十一是加强能力建设;十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和队伍建设。从第七到第十二个部分,解局长用很大篇幅提出对付“六个不适应”的对策,如:

——加大环评改革力度,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

——严格执法,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未批先建的项目,一律责令v菇ㄉ瑁?婪ùψ#?br> ——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的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中纪委五次全会的要求,联合监察部对企业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予以重点查处;

——完善分级审批制度,将按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程度调整和上收一级审批权;

——加大社会公开力度;

——严格环评队伍监管,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配合立法机关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就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等进行修改;

——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将环保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试点工作;

——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这项活动作为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系统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执政能力的一个极好机遇,解决突出问题;要以贯彻“六项禁令”为重点,加强行风建设,结合行风评议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环节和部门开展调查,提出整改办法;

——继续开展政务公开,要对重点案件查处、重大项目审批、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等实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反腐和廉政工作;

——加强环境监察队伍规范化建设等。

会议要求在2005年的工作中:①突出一个主题。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五个统筹”中找准环保工作的地位和奋斗方向,齐心协力起草好中央将要的环境保护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保目标提供组织、制度保障。②集中力量编制好两个规划。即全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全国环保系统能力建设规划。③三大领域即污染防治工作、生态保护工作、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要有新进展。④重点推进四项工作。即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开展执法专项行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⑤切实加强六大能力建设。即监测、信息、宣教、科技标准、队伍和国际合作六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三)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新意明显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代表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努力推进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工作报告。潘岳同志在报告中回顾了2004年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他指出,2004年环保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弘扬态文明、宣传环境文化为主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环保队伍素质,取得了明显进展。大力宣传环境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形成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积极推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推进环保公众参与;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六·五”世界环境日、淮河水污染防治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四大战役性新闻宣传,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主动做好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文明行业创建成果喜人等成果都作为环保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扩大了系统精神文明创建的内涵,给人以新的启发。

他同时指出,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领导同志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系统内工作机构没有理顺、农村绿色创建明显滞后等。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全民环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大环保工作者必须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创新,推动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潘岳强调,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机制。各级领导同志要花时间研究精神文明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加强机构建设,形成主要领导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协调联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运行机制。

潘岳同志在报告中对2005年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2005年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促进行风建设。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二要大力宣传环境文化,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大张旗鼓宣传环境文化和环境伦理,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方向,使环境保护理念真正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新杠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三要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要加强对绿色学校等绿色创建活动的引导和推广,让更多学校和社区加入创建序列。四要大力推进环保公众参与。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明确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群众的权利。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改进信息公开的形式,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要加强与不同环保组织的联系,搭建政府公众对话平台,与民间环保组织一道传播生态文明的火种。

三、结合实际,开创性地做好我们的工作

我在这里仅提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1、要抓住机遇。

今年年初省委全委会上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对得当,就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应对失当,有机遇也抓不住。小平曾经说过,‘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机遇易失不易得,能否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对我们各级领导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广大群众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环境、重视循环经济的建立等大好形势下,我们要怎样工作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

2、怎样解决我们队伍中“六个不适应”的问题?

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一带一路;生态管理;生态职能

2005年,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1];2012年,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201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之际,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要论述[4]。不难看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一带一路”经济长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公共管理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索和寻求新时代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公共管理领域有待完善的对策建议。

1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公共管理内涵

回顾人类发展史,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类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对自然认识还不清,有一种本能的依附和崇拜心理;到了以耕田、放牧为主时期,对自然进行了初步开发和利用,物质生产活动逐渐频繁,人与自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出现,人类开始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掠夺,大自然也毫不留情的惩罚了人类,致使人类遭到了惨痛的报复,如工业废气的肆意排放致使大气污染严重,城市雾霾增加;人类无节制开采和乱砍滥伐树木,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使的水体受污,水生物种大量灭绝打破了生态食物链。至此,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21世纪,中国推动了生态环境的全球化治理。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绿色环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的生态环保理念[5],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生态环境,发展和保护相辅相成的新路径[6]。随着生态文明概念的出现,生态文明建设也相应受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关注,从而由政府公共管理引出了生态管理。有学者将政府生态管理的定义为生态型政府基于公众生态服务需要通过政府生态职能的转变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众需求目的[7,8]。笔者认为政府生态管理内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主体为生态型政府;(2)管理客体为生态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3)管理方式为政府生态职能的转化并强化;(4)管理目的及效果为稳定的政治局面、健康发展的经济态势、悠久的文化精髓、和谐美丽的社会环境和团结幸福的人民群众。此外,政府生态管理是顺应时代潮流且接地气的管理模式,是历经几十年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的管理方式,其不仅涉及生态环境管理,而且关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政府部门管理。政府生态管理既是多元治理的管理模式,也是以政府为主导,协同社会组织、支援团体和公众参与的多维模式。因此,政府生态管理思想的提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表现。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公共管理存在的缺陷,部分国外学者认为是传统公共行政和现代公共行政追求利益最大化,崇尚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并试图征服大自然的管理模式所致。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政府反思国外政府公共生态管理思维及做法,提出了一系列倡导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9],但是,生态管理仍面临以下困境:

2.1部分政府管理者生态环保意识相对落后,生态职能转变缓慢

由于部分生态管理者管理思维的局限,只明确部门内部职责与分工,缺乏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存在不同部门、不同级和不同地区生态管理政策不一致的现象,其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行政执法,降低了执法效率,阻碍了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另外,政府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缺乏提前预防和干扰意识。一些学者认为,滋生该类现象,主要是由于部分政府生态管理人员淡薄生态优先理念,视经济效益为重点,为追求GDP增长不惜破坏生态环境[10]。

2.2政府生态管理制度不严谨,生态法律法规不完善

政府生态管理者对于环境污染制度不完善,表现为事前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生态环保观念薄弱;事中监管不力,有意包庇企业,以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事后处罚成本较低,没有起到震慑作用,绩效评估指标不合理。总之,政府生态管理制度和生态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完善。如我国环境法颁布到目前已有三十多年,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内容更新速度慢,程序制定不严谨,部分法律法规之间互相冲突,给执法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加之,部分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执法效率低,极大影响工作效率。此外,先排污后治理制度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11]。

2.3政府生态管理技术滞后

由于受到技术水平限制,大量天然不可再生能源在开采和使用中得不到环保技术支撑,导致生态破坏。如一些企业生产技术不达标,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采用粗放型生产模式,对薄煤层或结构复杂的煤矿直接露天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破坏生态环境;石油开采也不尽如人意,因技术不达标而时常出现漏油事件,同样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用水排污量大的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治污设备,其生产运营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避免[12]。综上所述,技术受约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生产本身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13]。总之,生态管理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生态型政府的构建和生态职能的发挥,其势必对政府生态环保工程造成很大阻力。

3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公共管理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生态管理面临的困境,结合西藏自治区特殊的区情,现给出以下三点值得借鉴的对策建议:

3.1提高政府生态管理者的生态环保理念,转变生态职能

生态管理者要摈弃老旧的生态管理模式,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不能只局限于环境管理,要打破原先单一的管理方式,拓宽管理视野。有时,政府生态管理者还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去协调各方关系,即要重视生态环境,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兼顾其他,在多种效益中取得平衡。另外,通过宣传等手段改正治理生态环境是政府部门的事,与群众无关的片面思想,正确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正确观念。同时还应通过线上媒体线下走访的渠道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深刻领悟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国民环保理念,提高其生态环保素质,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环保组织间的合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保活动。

3.2完善政府生态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既是基础也是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完善和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体系,如问责制度、政绩评估制度、终身追究制度等。其中问责制度是谁管理出现问题谁负责的体制机制,避免了消极应付,互相推诿扯破的情况;政绩评估制度通过规范评估程序,改进评估指标,参与评估主体多元化,显现管理程序化、规范化、严格化、制度化,有效防止一味追求经济而无视环境破坏;建立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于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追究终生责任,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做到治理提质,行动提速,实践提效[14]。将问责制度、评估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结合起来使用,更有利于生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管理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管理意识和执法水平,改正理论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颁布因地制宜的法律法规,制定谁破坏谁支付,谁受害谁受偿的制度,保证法规与制度的有效衔接,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的战略思想。

3.3掌握生态环保技术,提高节能降耗

生态环境设备及技术落后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不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项技术难题,其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因生产技术未达标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即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如西藏区内开矿、修路等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生态破坏,其属于生态主动破坏,主要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加强技术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生态破坏;另一方面,因自然环境客观改造而非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如2018年10月西藏金沙江滑坡、泥石流、堵江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对该类生态破坏问题,主要通过高新生态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其属于生态被动破坏。总之,不论生态主动破坏还是自然破坏,均涉及高新技术。且西藏高海拔区生态脆弱,易破坏难修复,对生态治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生态环保技术,提高节能降耗是新时代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公共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对策建议。

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文6

上个世纪80年代,贵州就积极探索和践行“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提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2007年,贵阳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气候凉爽、空气清新的比较优势。决定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取得了积极成效。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在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都能获得成功。

正如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所说,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让老百姓生活得很“生态”、很幸福,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选择生态文明。贵阳明天更美好。为此。本刊特推出一组关于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文章,以飨读者。

近年来,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道路上不断加速。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召开,不仅使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也为贵州的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和平台。

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道路上不断加速。

2009~6月,贵阳正式成为国家环保部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了军就强调要以此为契机,抓紧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

7月底,我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开始公开征集意见,在贵阳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8月22日,随着生态文明贵阳会议(Eco-Forum Guiyang,简称EFG2009)的召开,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8月23日,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落下帷幕,会议形成了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成果《贵阳共识》。《贵阳共识》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

8月25日,在贵阳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作为全国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正式提请审议。

群英汇聚

求解绿色发展新路

8月22日,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2日在贵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致信表示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出席会议并致辞。

从一长串赫赫有名的出席嘉宾名单中不难看出主办方寻求高级智囊支持、探寻绿色发展新路的决心和信心。此次会议,主办方邀请了150余名国内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部分国内外知名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国家发革委副主任解振华等高层领导;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原副主席莫汗・穆纳辛格、汉斯等国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还有长沙、海口、广州、杭州、昆明等城市的主要领导;来自中科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机构、重点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

“生态建设是全方位的,许多人生活在城市里,要去改变现状非常困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在会议发言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开幕式的发言中也表示,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

此次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正是贵阳试图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探寻一条新路的努力和探索之一。

“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搭建一个沟通和交流平台,增进各领域、各层次人士对生态文明的共识,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作为此次大会的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原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这样解说会议的意图。

而在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周看来,在贵阳召开这样一个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既能让参会嘉宾享受“爽爽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惬意,身心愉悦,激发灵感,进发智慧的火花;又能让参会嘉宾了解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具体做法和实战体会,让贵阳增强全球视野、全国视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整个会议时间虽然不长,却安排得相当紧凑合理。”间隙时间,不少与会者如此评价。短短的两天时间,会议安排了主旨演讲、特邀演讲、午餐会等,还举行了生态城市论坛、科学家论坛、生态教育和传媒论坛、经济企业界论坛等针对不同领域的论坛。

“贵阳应该彻底告别传统的路子,尽力发挥当地的特色和专长,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探索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争做中国的哥本哈根。”远大集团董事长兼CEO张跃如是说。

“贵阳共识”成社会发展共识

一阵寂静之后,花溪迎宾馆内掌声雷动。

这是在8月23日的闭幕式上,章新胜宣读了《贵阳共识》后的生动一幕――该协议获得与会专家学者一致通过。

与会者普遍认为,尽管我国各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发展绿色经济仍然任重而道远,《贵阳共识》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贵阳共识》将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涉及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全球共同发展绿色经济等。同时倡导全社会形成生态城市的文化和理念,加强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建立生态城市的评估和评价体系,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贵阳共识》也印证了时展的主旋律。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给本次会议发来的贺信中也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在发言中则表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据了解,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就积极探索和践行“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更提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贵阳结合自身优势,提出了将贵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理念并不断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这次会议上,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时匡评价,“贵阳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中,我已经

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生态魅力。”

立法护航投资自然的战略前瞻

会前,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秘书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将本次会议选择在贵阳召开的原因归结为:贵有生态优势,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高度评价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

“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在全国起了一个火车头的作用。”

“投资自然是最高级经济行为,贵阳市的定位是非常具有前瞻意识的。”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这样认为。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战略。生态城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各个城市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文自然条件,选择相应的建设路径和模式。”这是参加本次会议的市长们达成的一致共识。

而贵阳,正在探索一条“以立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在生态城市论坛上总结贵阳的发展时介绍说,过去,在环境保护中,比较擅长于运用行政的、宣传的和经济的手段。近几年,贵阳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法庭,审理了一批环境违法的典型案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条例也在进一步制定和修改中。

“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就是要强调环保是大家的责任,谁要是破坏环境,谁就是犯罪,犯罪就要受到严处,这样的效果比简单的行政手段,或者是宣传发动的手段要好得多。”李军说。与他的发言相对应的是,《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在经过1个月的公开征集意见后,8月25日正式提交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进入一审程序。在这一地方法规中,不但提出了要实行区域限批制度、监督员制度、舆论监督等国内首创的制度,还明确出台了“擅自中止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相关行政首长应当引咎辞职”的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