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措施范例6篇

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病因 护理措施

(一)护理评估

1.护理病史及心理社会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病人极度不适,护士应重点收集有关病人疼痛的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剧烈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心衰、休克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疼痛剧烈,使病人难以忍受,往往产生濒死感,使病人处于恐惧之中。此外,看到医护人员紧张的抢救工作以及身处陌生的、充满仪器设备的冠心病监护病房也易使病人由此产生不安、担心、焦虑等情绪反应,护士应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护理。至于病人既往是否存在冠心病病史、以往用药情况,及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等病史,可通过病人家属或待病人疼痛稍有缓解后再进一步询问。

2.身体评估 病人的神志、面色、脉搏、血压、呼吸、心尖部第一心音变化情况、肺部湿啰音应重点评估,这些资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出现了心力衰竭或休克。

3.有关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是最重要的两项检查,其结果不仅为诊断提供依据,也有助于了解病情进展及对溶栓治疗效果做出评价。

(二)主要护理诊断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2.恐惧:与剧烈胸痛导致的濒死感有关。

3.焦虑:与对自身疾病不了解有关;与担心梗死再次发生有关。

4.有便秘的危险: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绝对卧床及进食减少有关;与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活动无耐力:与心肌坏死致心脏功能下降有关。

6.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

(三)护理计划及评价(举例)

疼痛:心前区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1.目标主诉疼痛减轻或消失。

2.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发病后1~3天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自理活动如洗漱、进食、排便、翻身等由护士协助完成。向病人、家属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随病情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疼痛护理:疼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可加重心脏负担,易引起并发症发生,需要尽快止痛,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同时使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或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并随时询问病人疼痛变化。

(3)吸氧:给予2~4L/分持续吸氧。

(4)保持情绪稳定:病人心前区疼痛剧烈时,保证有一名护士陪伴在病人身边,便于询问疼痛变化情况及安慰病人,向病人说明应用多种治疗措施,疼痛会逐渐缓解。

(5)饮食护理:最初2~3天以流食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改为半流食、软食及普食。饮食应低脂、易消化食品,需少量多餐。

(6)心电监护:在监护室行连续心电图、血压、呼吸监测3~5天,若发现频发室早>5个/分,或多源室早、R-on-T现象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时,应警惕室颤或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除颤器。

(7)排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易诱发其并发症,嘱病人排便时严禁用力。由于急性期卧床期间活动少,肠蠕动减慢,进食减少,又不习惯床上排便,故易发生便秘,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常规给予缓泻剂。’

(8)溶栓护理:心肌梗死发生在6小时之内者,可遵医嘱进行溶栓治疗,其目的是使闭塞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护理工作包括:①询问病人有无近期大手术或创口未愈、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或出血史等溶栓禁忌症,了解后及时与医生沟通;②遵医嘱迅速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使用链激酶需做皮试;③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等;用药期间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尤应注意消化道出血;④用药后定期做心电图、心肌酶检查,且询问病人胸痛情况均为判断溶栓是否成功做准备。

3.评价 病人主诉心前区疼痛消失。

参 考 文 献

[1]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3.

[2]杨永丽,许琼芬,代静.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围手术期;心理需求;护理

1临床资料

笔者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的大中小手术患者随机抽取100例进行调查,其中男36例,女6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0.5岁。文化程度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个人成分有:农民、工人、公务员、教师、学生、护士。

2调查方法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病情等情况不同,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与患者直接交流沟通、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等形式进行调查,提问多采用开放式提问,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不局限于问卷上的问题,患者可随意谈感受,了解手术前中后患者的心理需求。

3结果

3.1手术前的心理需求

3.1.1对手术知识的需求98%的患者谈到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认为“手术是动刀子的,能不做就不做”。担心手术意外,担心手术后效果,担心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担心手术费用高,冬天时担心手术室冷,担心衣服不方便,担心手术后需要照顾而拖累家人,渴望了解手术知识及相关信息。

3.1.2希望被重视和尊重患者希望能得到医生护士的关心与重视,希望医生对他的病情了如指掌,希望医生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关心,希望自己在医院有熟人,继而达到被重视的目的。

3.2手术中的心理需求到手术室后因手术需要而衣服时希望不要被暴露,希望医护人员保护患者的隐私。希望有人经常跟他们“聊天”而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有的患者提到“躺到手术台的刹那是最紧张的,心跳明显加快,恐惧心理加强,如果有可能真想打退堂鼓,不做手术了”。清醒的患者希望医护人员不要谈论手术的过程,有位患者讲述医生在手术台上说“出血这么多呀,凝血没问题吧?××医生你这么缝不对,拆了重新缝”。或者对学生说:“你过来练练”。这些在医护人员看似平常的话语却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情绪马上紧张焦虑,甚至血压升高、出血增多。患者还希望手术室环境好,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

3.3手术后的心理需求清醒患者希望了解手术的结果,手术是否成功,几天能够恢复,术后饮食要求,患者家属及本人的注意事项,手术部位伤口的情况。希望房间安静、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疼痛的患者希望能尽

快止痛。希望有亲人守护在旁。

4护理措施

4.1手术前的护理措施要调整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责任护士多和患者沟通交流,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向患者介绍主治医师的情况、技术水平,介绍成功病例,介绍医院的收费标准(酌情),医院决不乱收费等。择期手术时手术室护士术前一天要做好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麻醉方式、麻醉医生的情况、手术的安全性,用亲切温暖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及明天几点来接,并且全过程陪同等。

4.2手术中的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要一直陪在患者身边,为患者摆,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合作,观察生命体征等情况,保持液路的通畅,必要时为患者吸氧,备好吸引器、抢救药,减少患者暴露,调节合适温湿度。对于清醒的患者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肢体语言,比如握住患者的手,抚摸患者的头,为患者按摩受压部位,轻轻地在耳边对患者低声安慰等,均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切勿与医护人员过多谈论手术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医护人员尽量用行动、手势、眼神等传达意思,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情绪。

4.3手术后的护理措施手术室护士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如果是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说明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请放心休息。责任护士要检查患者的手术部位情况,掌握其他一切护理要点。要安抚患者,多巡视患者,对疼痛患者给予及时处理。待手术患者精神好些的时候,多向患者做健康教育,交代注意事项、用药知识、何时换药、何时拆线、何时复查等。

5讨论

按照“现代应激学之父”汉斯・塞利的应激原理,手术事件、手术室的陌生环境、孤独都会成为一种应激源,引起患者身体的非特异性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产生应激综合征,加重病情[1]。我们根据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增加了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改变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和护理的最佳状态。提高对手术的忍耐性,减少用量。同时也促使护士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3

中图分类号: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17-02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以手术切除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手段,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因素对术后恢复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现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就如何搞好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及心理指导谈点浅见.

1 临床资料及护理诊断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共20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19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4.3岁.住院时间15~20天,均在术中病理检查诊断为乳腺癌,20例术后恢复较好,未发生并发症.

患者手术前由于不了解病情而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术后又怕切口疼痛,术侧肢体不适.担心皮肤完整性损害,特别是年轻女性往往会因此而心情郁闷.

2 护理措施

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的康复效果.因此,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心理指导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要始终保持镇静、自信,给患者一种安全感.

2.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工作是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意义,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引流管的作用,鼓励患者做咳嗽、排痰及床上的排便练习,提供多方面的生活护理等.如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1.1术前准备

完善有关检查。术后患侧肢体不宜行静脉穿刺。做好手术区皮肤的准备,特别是腋窝处,需植皮者还应做好供区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监视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血压平稳后患者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抬高患侧上肢,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注意伤口有无渗出,保持敷料干燥、整洁,注意患肢皮肤的颜色深度。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注意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量,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00ml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防止术后水肿和功能障碍

要向患者讲明术侧肢体水肿的可能,即由于手术时腋窝淋巴结清扫使淋巴结及静脉回流不畅和术后胸部伤口加压包扎所致,使其配合。指导患者及时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以防发生功能障碍。活动上肢由肘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肩部。术后1-3天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功能,可做伸指、握拳及屈腕、屈肘等锻炼。术后4-5天,可练习患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功能,然后逐步练习将患肢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颈后,进而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2.3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并做深呼吸运动,有利于肺扩张,防止肺部并发症,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氨溴索等药物。

2.2.4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由于食欲不振致进食减少,要及时向患者讲解因手术可能导致其营养失调,原因主要是癌性消耗、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抑制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致食欲不振{1]。因此建议其增加热量,以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为主,促进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2]。

2.2.5其他

同时,术后患者卧床期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士应给予完全帮助、部分协助、支持教育等不同方式护理,满足其自理需要。

3 化疗的护理

3.1 术后化疗的前期思想工作

消除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恐惧根据患者的理解及承受能力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护士除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勤巡视、多交谈,耐心听取患者倾述,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做好耐心细致的解答。对于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毒副作用,医生给予预防或及时对症处理以缓解症状,,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可采取化疗前、后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并嘱患者坚持化疗。

3.2 控制化疗不良反应

3.2.1胃肠道反应

是患者自述的最严重且最忧虑的化疗副作用,可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不宜在饱餐后或空腹时行化疗,在饭后2-3小时应用化疗药物最佳;饮食宜少量多餐,化疗期间不宜食过饱及过油腻的食物。化疗前30分钟肌肉注射安定、静脉注射昂丹司琼等药物。

3.2.2脊髓抑制

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副作用,定期复查血象,遵医嘱运用吉粒粉等药物。

3.2.3心脏毒性

蒽环类药物可引起心肌病,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因此,给予必要的心电监护,了解患者的心电图和心脏症状。当心电图显示如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和房性早搏,心房纤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停止化疗药物。当患者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时,应及时给予保护心肌如ATP、辅酶A等药物,嘱患者少活动。

3.3 对于化疗过程中药物不慎渗出或出现静脉炎要迅速对症处理,防止皮肤坏死,一旦形成皮肤溃疡,经久不愈,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重在预防。化疗药物应按要求配置,先以不含化疗药的液体穿刺血管,待穿刺成功,确无液体外渗后更换含有化疗药物的液体,静脉推注时,应先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推注。推注过程中,反复回抽观察,推注速度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以免发生渗出及静脉炎,静脉点滴时,应定时巡回观察。化疗药物推注或点滴结束后,再换上不含化疗药物的液体冲洗静脉通路。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推注地塞米松后拔针,或利多卡因局封。局部已明显坏死,溃疡者,需清创处理。

4 心理指导

4.1 术前心理护理

4.1.1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取多种方式与患者主动沟通,可单独交谈或书面问卷等,让患者表达出内心真实感受,并给予耐心针对性的解答,及时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1.2做好患者家属、单位及其同事的配合工作,嘱多关心及探视患者。帮助患者提供持续情感支持和照顾,积极创造条件,使患者感到舒适,以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4.2 术中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具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外还会出现依赖心理,医护人员可适时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身心放松,切不可为取得配合而进行命令和训斥,护理人员还应配合麻醉师向患者说明麻醉方法及效果,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4.3 术后心理护理

4.3.1鼓励患者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科室公休座谈会,如听舒缓的音乐、阅读健康报刊等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调整心态,使患者处于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氛围中,消除孤独感。

4.3.2家庭支持

与家属多进行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点,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感受到外界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其生活的勇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化解压力{3],并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患者意识到自己不是废人,仍然是有价值的{4].

4.3.3认知行为治疗

有意识地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谈话时做到语言亲切,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建议患者面对现实,将注意力转移到治疗上,淡化疾病压力,进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促进患者康复{5].

4.3.4培养良好个性

癌症患者具有共同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内向、情绪抑郁、多思多虑。性格特征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又可改变疾病的过程{6}。因此,护士应有意识地提醒患者,注意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征,同时鼓励患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参与社会社交活动,建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及行为方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5 出院指导

5.1 饮食

应加强营养,宜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类食物,如牛奶、鱼,虾,蛋,瘦肉类,多食芹菜,菠菜,胡罗卜,多吃生菜,忌食高脂饮食,如肥肉,动物内脏等。

5.2 活动

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后遗症是患侧肩关节活动障碍。活动可加强术后保留下来的肌肉力量,松解和预防粘连,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一是练习划旱船的转动,绕环的训练;二是出院后,在家庭和工作单位要努力去做常规的活动,如扫地、擦桌、提轻物等。要求在术后1-2个月即完全恢复肩部运动,基本上达到抬举自如的程度。

5.3 及时复诊

定期化疗,把治疗方案记录于出院小结上,嘱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乳腺癌患者经治疗出院后1-5年期间,每半年来医院随诊复查。5年后,每年随诊复查1次直至终生{7}

6 体会

我们在对不同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发现,心理状态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知识层次的患者有明显的区别:年轻患者术后叫多担心手术造成的生理上的缺陷,其不安情绪多与此有关;年老患者主要关心疾病的预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疾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疾病了解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的解释,其心理反应不十分明显。此外,患者的性格、家庭关系等多会影响自身的心理状态,我们应当在工作中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给予不同心理支持和指导,设法减轻或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帮助患者从心理上适应新的变化,面对现实,确立新的生活目标,激发强烈的求生欲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蔡剑前.心理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8~71

[2] 吕式缓.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09

[3] 李利,李俊梅.1例乳腺癌患者心理护理纪实[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6):460

[4] 梁薇.乳腺癌患者79例的心理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6,22(1):80

[5] 唐秀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3):78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3-01

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该疾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人员的普遍关注[1]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某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并给予其中一部分患者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医院2010年,在这个期间的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案例200例作为实验的组员,将这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100,观察组中分别是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处于55-8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也是处于60-85岁。这两组的患者文化程度分别是中学50例,中学至高中100例,高中以上30例,其他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临床对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去总结其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治疗护理的结束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及护理

3.1 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严重的受其的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

3.2 护理

3.2.1 医务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相应的使用血压等的监督及护理。

3.2.2 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到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有效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住院期间,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观察其的问题,及时采取如吸氧等的相应措施。

3.2.3 针对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情况出现,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发挥协,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问题。

3.2.4 重症患者他们必须卧床进行休息,那么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休息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的患者,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或是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其更换,也需要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细心、有耐心的进行护理。

3.2.5 患者的护理措施还涉及到药疗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好药物的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等。

3.2.6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急救护理,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果急救及急救护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对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要熟练掌握;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各抢救用物,保持各抢救用物的完好备用状态;如果患者发生晕厥等状况,医务人员一定要立即就地抢救,及通知其的主治医师;各类药物的使用遵医嘱,快速、正确地进行;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一定立即采取心、肺、脑复苏措施。

3.2.7 健康指导是一项辅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去治疗各种原发病,尽量减少各种诱因的出现;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指导其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的情况出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医务人员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治疗饮食;冠心病患者应提醒其要随身备好急救药物,避免紧急情况失控;医嘱患者应遵按时服药。

本文研究中,讨论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对其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及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杰,宋克群,杨君,郎森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10.28,9(05):172-176.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7-01

妊高症是育龄妇女妊娠期间特有的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临床主要症状为全身小动脉痉挛,高血压,水肿以及尿蛋白等,严重时刻危急孕妇以及胎儿的生命健康[1]。由于多数孕产妇对妊高症认识不足或者存在误解,故产生了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孕妇以及胎儿的身心健康。故全面分析妊高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依据妊高症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护理,能够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孕妇以及胎儿的预后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8例妊高症患者为观察组,年龄介于23~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2±1.47)岁,孕周为21~39周,平均孕周为(35.16±4.19)周,其中初产妇38例,经产妇30例。选取同时期在我院治疗的68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年龄介于21~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34±1.64)岁,孕周为20~38周,平均孕周为(34.78±5.21)周,其中初产妇36例,经产妇32例。剔除伴随有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经统计,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等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上述孕妇均清楚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Zung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来对孕妇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分,采用生活事件调查表对孕妇日常事件的态度进行评估。所有孕妇在进行填表时,均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在旁边向孕妇解释困惑之处,确保孕妇所填内容充分反映孕妇真实的内心活动。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数据统计包分析,计量数据采用 表示,取α=0.05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均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观察组孕妇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孕妇生活事件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孕妇担心胎儿发育健康、认为工作学习负担过重以认为家庭负担过重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上述调查表明,妊高症孕妇心理状态较差,且过度担忧胎儿的状态;上述探究也同时指出妊高症期间孕妇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妇的心理负担,导致了负性情绪的积累,诱发或者加重妊高症临床症状。

心理护理措施范文6

【摘要】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因素,包括特殊的工作环境与特定的服务对象、社会偏见、家属成见等,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包括注重专业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改善医疗环境、加强社会支持等。

【关键词】护理人员 心理压力 措施

精神科护理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理论的科学。其护理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精神方面的障碍,唤起人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期提升社会、社区及个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最佳境界。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其他职业无法想象的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各种精神疾病患者,整个心理过程发生紊乱,重者思维活动脱离现实,难以正确理解客观事物,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对本身疾病缺乏认识,往往拒绝住院,不接受治疗,难以护理,有的可能伤人、自伤或毁物,甚至对医护人员抱有敌视态度;有的孤僻退缩或者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照顾;也有的表面看来安静合作,但病态支配下可发生种种意外。因此,护理工作繁杂多变,护理人员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尽职爱岗,提高工作效率。这不仅是我们每一个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上级主管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些心理反应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措施。同时也呼吁社会给我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据有关专家研究,近年来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 工作环境

精神科护理人员是与精神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危险的环境中。他们既要维护病人的利益,同时也想自己工作中无差错。然而,精神病人的行为有时是不可预见的。你可能在与他交谈沟通时,可能在带他参加康复活动时,也可能在为其进行治疗等多种护理活动时,病人对护理人员百般纠缠,甚至谩骂、威胁,不仅护理人员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与病人接触的所有人与其自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久而久之对工作产生厌恶、恐惧,出现脾气暴躁、易怒、言行举止失常。

2、 服务对象

由于精神科护理人员接触的是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精神病人在其病态的支配下,常表现出行为幼稚、思维脱离现实、让别人难以理解;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可能发生扭曲,从而出现伤人、毁物、自伤、逃跑等多种危机状 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只能宽容和忍让,长期超负荷的负性情绪,使护理人员常常表现为紧张、害怕甚至抑郁。

3、 社会偏见

我国政府虽然已经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并把发展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然而在执行时仍面临种种困难,社会的偏见、歧视,人们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对精神病工作重视不够,对精神病人通常都是一种恐惧、害怕和排斥的心理。与此同时,由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被人另眼相看,听说你是精神科的护理人员时就视同见到精神病人一样,这样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

4、 家属成见

有些家属对护理工作不理解,对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尊重,经常提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不到满足就投诉,使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增大。虽然患者投诉对提高服务质量有直接作用,但如投诉不当会使护理人员产生严重的心身问题。这些患者及家属在行使投诉权利时,忽略了护理人员的权力和人格,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

5、 信心缺乏

患者的痊愈是护理工作的价值体现。但精神疾患多为慢性疾病,患者病程迁延,往往反复发作,有些甚至长期住院,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难以体现,缺乏成就感,长期从事这种工作,会慢慢消磨其乐观态度和工作热情,出现信心缺乏,过分内疚,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

6、 人员缺编

由于我国精神科护理的发展起步晚和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医院护理人员配备往往严重不足。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家医院的调查显示,三级综合医院病房护理人员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最低的医院仅为0.26:1,护理人员配置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护理需求,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而且也成为影响护理人员安全的隐患。加之患者的需求不会因为护理人员的短缺而降低标准,劳动强度不断增加。

护理人员能否成功地应对自己的工作压力,取决于个性、文化背景、健康状态,工作经验、应对能力和支持系统。作为一名精神科护理人员,当你感到自己处于压力状态时,除了采用各种情绪调节或松弛法来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外,也可采用科学的解决方法来消除自己工作的压力。管理者应多关心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帮助她们缓解工作压力,促进精神科护理人员以最好的身心去服务患者。

1、 注重专业学习

有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认为继续学习能帮助她把工作做得更好。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理人员提供多元化发展的机会,做好岗前培训,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知识培训,拓展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加其继续学习的渠道,使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减少孤独感,增加自我价值意识。

2、 提高心理素质

精神科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心情不愉快时多与家人和朋友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护理人员在分配到精神科工作之前,可以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学会职业心理应对技巧,掌握基本的自我调适放松技巧,使其面对困难能保持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并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其个性,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出现心理失衡的护理人员,管理者应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安慰,帮助她们保持健康的情绪。

3、 改善医疗环境

改善精神科的硬件设施,使护理人员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充护理队伍,定期调整护理岗位,加强晚夜班护理人员的配备,以减轻当班护理人员的身心消耗;病房设施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方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举动,尽可能减少工作环境对护理人员产生的影响;加强患者容易出现意外区域的防护;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和检查制度,对有冲动行为、幻觉、妄想患者应安置单独病室管理,限制其活动范围,避免出现伤害护理人员的行为。

4、 加强社会支持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需求,征求护理人员的意见,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护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减少压力源的产生,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心理平衡、愉快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

通过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因素分析和正确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护理人员本身如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和主管部门的帮助。如果能给护士一个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能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一切烦恼将迎刃而解。有了良好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人类的精神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一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成香.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山东医药,2004,35(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