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例6篇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1

【关键词】 教学实习;基础护理

近几年来我院先后接收了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卫生学校、成都市卫生学校等医学院校的针灸实习生在我院针灸科进行临床实习。经过临床教学观察发现:为了达到更好的临床实习效果,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除了掌握正确的针灸操作手法外,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做好心理护理

应该对首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因为,一般人只是单纯地认为针灸治疗就是“扎针”。更有甚者竟把针灸治疗的操作过程将西医的打针输液混为一谈。由于担心会“又痛又胀”,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对针灸产生了畏惧心理。所以,在治疗前,实习生一定要重视给患者做心理护理,以解除其紧张情绪有利于治疗的进行。对于灸,也并非人人了解。有人认为“灸”等于“纠”、“抓掐肌肉之意:纠伤、纠肿、纠痛”;还有人将其理解为:“灸”,要用到火,火能烧伤皮肤,会进一步导致大疱化脓,最后发生感染甚至败血症。误将灸法等同于临床上一般烧伤的变化情况。也应该给患者做这方面的心理护理,解除其心理紧张情绪,才能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便于针灸操作的顺利展开。

2 强调针灸体位的重要性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体位的选择也很重要。临床上,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来选取相应的腧穴,所以患者所摆放的体位也要有所差异。常用的体位有坐位、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等。在临床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实习生针灸操作时,注重针灸操作技术,忽略体位选择。常常为了针灸操作的方便而选坐位,因此时有“晕针”或“晕灸”发生。据我省名中医、华西医大李观荣教授经验:“体位不当是晕针发生的重要原因”[1,2] 。临床上针灸操作最佳体位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而不是坐位。因此要求学生在针灸操作时选择正确的体位。

3 一次性针灸针的运用

(1)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时,取针时要全神贯注。为了保障无菌操作,要从针柄上端将包装纸撕开,由上至下,避免污染针身。针灸针虽小,但仍属于有创性治疗手段,带习老师要认真进行示范,保障病人用针安全,做到一穴一针、多穴多针。(2)要注意包装规格的选择。一次性针灸针有多种类型,常用的有1寸、1.5寸、2寸。其消毒灭菌包装,随着厂家的不同,包装的规格也有所差异,有1支包装、2支包装至10支包装。学生实习时,最好首选规格为1支包装或2支包装以避免污染和浪费。

4 保温护理的重要性

当患者躺在床上接受针灸治疗时,不管采用何种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伏俯卧位等),只要患者躺下后,随着留针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感到有些凉意甚至寒冷。即便是炎炎夏日,患者也并不感到施灸穴位区域有较多热量。所以,只要是裸露的非施灸部位都应当进行保温护理,尤其是足部,最容易被学生忽视。俗话说:寒从足下生。所以一定要做好足部保温护理。否则,患者在留针几十分钟后,足心受凉,感觉下肢不适,会直接影响针灸疗效。

5 出针的临床护理

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学生往往重视针刺操作,操作完成后,就只是等待出针,很少注意出针时的操作。常导致出针后皮肤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皮下出血,轻者皮色青紫、紫瘢,重者皮肤高肿、甚至可有深部组织压痛。预防的方法就是出针时及时按压止血。一旦针刺部位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会感到疼痛,甚至持续数天。所以按压是出针后临床护理的关健所在。只要加强出针后的护理,就会防止以上不良反应发生。

6 起床的临床护理

针灸治疗完后起床的临床护理是学生最易忽视的问题之一。有时在针灸治疗结束时,如果未注意起床的临床护理,有些病人会有摔倒的危险,特别是老人和腰腿痛者更易发生。这是因为我们针灸治疗时,患者多采取卧位,针灸完毕后,往往都未注意起床的姿势。有的像做体操“仰卧起坐式”那样,一跃而起,这种起床姿势非常危险,特别是有心脑疾患的病人;还有就是颈腰椎病患者也不能采取上述姿势起床。正确的起床护理分为三步:第一步,嘱患者自行侧转身体,左侧或右侧(如转侧身体有困难者,应辅助其转侧);第二步,医务人员右手或左手扶住患者肩背部不要松开,顺势将患者平缓地扶持为坐姿;第三步,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待患者神气平定后,才可以允许病人下床行走。这样就可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临床教学中,指导实习生在针灸治疗中,体会“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重要性。在学习掌握针灸操作的同时,重视基础护理,增强爱伤观念,关心体贴病人,保证病人针疗过程中的安全,将基础护理工作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2

方法:将78例需长期卧床病人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采用维生素E对卧床病人进行皮肤按摩护理,护理人员按时更换病人。对照组38例采用按时翻身。

结果:78例患者平均住院33天中,试验组无一例褥疮发生,皮肤稍红2例,对照组皮肤红肿8例,水泡6例,破溃4例,其中1例创面潮湿有脓液。

结论:维生素E按摩皮肤+按时更换可预防卧床病人褥疮的发生。

关键词:维生素E 更换 卧床病人褥疮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9-02

褥疮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褥疮是护理工作中较棘手的问题,不仅因为它使局部组织损坏会加重病人的痛苦,而且当其发展至坏死溃疡期损坏可深达骨面,细菌极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病人生命,影响患者后期治疗,所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临床医护人员对长期卧床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科对褥疮高发人群在入院后采取用维生素E按摩容易受压部位皮肤,按时翻身,避免褥疮发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住需长期卧床患者78例,年龄在60至78岁,平均住院天数33天,男性病人42例,女性病人36例,其中瘫痪患者患鼻癌2例,肺癌晚期3例,糖尿病1例、脑血栓后遗症25例、老年性痴呆2例,脑出血15例,帕金森综合征1例,肝癌5例,左心衰8例,肺心病失代偿期16例,大小便失禁2例,均为褥疮高发人群,入院时患者皮肤完整无受损情况。年龄,营养,家属及护理人员对褥疮重视性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按时翻身,注意病人营养,保持床铺干燥,试验组实验组在上述方法基础上用温水洗净双手后,用温湿毛巾擦净患者皮肤再取维生素E注射液均匀涂摸于褥疮好发部位骨突处,如臀部、两侧髂部、骶尾部、耳廓、枕骨结,肩胛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结节、膝、踝、足跟等部位,再取维生素E注射液2-3毫升于手掌心与另一手掌摩擦,摩擦至发热发烫用大小鱼际肌在以上部位轻轻按摩1-2分钟,按摩过程中注意保暖,整个过程10-20分钟,每日4—6次,4小时翻身一次。

2 结果

观察组住院33天中没有一例发生褥疮,肤稍红2例,水泡0例,破溃0例。对照组发生皮肤红肿8例,水泡4例,破溃3例。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3

【关键词】循证护理;压疮;卧床老年患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81-02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护理人员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将当前的科研结论、护理技能和临床经验与患者完美需求结合,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制定护理计划,以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它对促进护理研究的发展,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它包含了3个要素:①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②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③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护理学科才能进步。同时,专业护理人员的经验积累也是护理实践不可缺少的财富。整体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同样也是循证护理的基本出发点,如果只注重统一化的所谓最佳行为。就会忽视个体化的护理。

压疮又名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容易发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加之全身营养不良而致溃烂和坏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压力、剪切力及摩擦力、局部潮湿等。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增加病人和家属负担,有的还会引起护理纠纷。因此,压疮的预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尤其在肿瘤科,由于病人病程长、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消瘦、低蛋白等易发生压疮。

我科为综合病房,每年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大部分为卧床老年患者,为了探讨压疮的预防,减少患者住院日期和医疗费用,我们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202名卧床老年患者运用了循证护理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卧床老年患者118例,其中男65例,女53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3岁,采用传统压疮护理方法,压疮发生了3例。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卧床老年患者202例为循证护理组,其中男120例,女82例,年龄64~90岁,平均年龄77岁,除入院时带入压疮2例,未发生压疮。

1.2 具体措施:①评估易患压疮的因素。积极评估患者身体情况是预防压疮的关键,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为waterlow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分[1],分值越大,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对分值较大的(11~20)分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通过使用评分法,对高危患者采取措施后,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②心理护理:对于心理压力大或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教育陪护人员用亲情和爱心关照老年患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减轻局部压力:压力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原因,使用糜子床垫,既有利于分解压力,消除摩擦力,又有利于受压部位保持清洁干燥。有研究发现,如果70mmHg的压力持续2h,可能引起细胞不可逆的变化。对于易发压疮的高危患者,每2h翻身左或右斜30°,注意保证躯体稳定及垫空骨突部位,并尽量采用水平,以避免剪切力及摩擦力,应避免90°翻身,并应保持床铺于身体呈45°,背部垫软枕,使一部分重心落在软枕上;使用轮椅的患者,椅垫为充气及交替充气垫。使用足跟及肘部保护器,要增进和鼓励患者活动。④加强营养: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重要内因之一,改善营养状况,合理补充营养成分,动态监测营养情况,为控制压疮演变及创面愈合提供条件,老年患者胃肠消化功能减弱,食量减少,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要改善老年患者的饮食,给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多维生素饮食,不能口服者,可给以静脉补充,昏迷患者给以鼻饲,以达到营养预防压疮的目的。⑤局部按摩:对体质差或卧床不能活动的患者,在压疮易发部位和受压部位,采取无损伤性轻按摩,避免拿捏按摩[3];对皮肤压红处禁按摩,避免继续受压,可局部置冰袋冷敷,也可涂红花油或乙醇[4]。⑥对带入压疮,创面外敷金因肽及胰岛素,每日一次,并用红外线照射,金因肽可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从而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是压疮治疗中的新药物;胰岛素具有增进骨骼、肌肉对糖的利用,降低蛋白酶活性,促进糖元合成,使蛋白、脂肪合成增加;红外线照射有助于组织吸收渗液,改善局部供血。⑦在做好压疮护理的同时,做好基础护理,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压疮的部位、大小及营养情况制订出最佳护理计划,做到局部护理与全身护理相结合。⑧清除创面坏死组织,表面有脓性物时,用0.9%氯化钠冲洗,无感染则不用抗生素。⑨积极处置原发病,如:稳定脊柱骨折、控制糖尿病血糖等,为压疮护理创造条件。

2 讨论

2.1 提出护理问题:压疮的产生: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是压疮发生的主要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5]。在护理卧床老年患者时,每隔一定时间就要减轻压力。另一原因为温度升高[6],皮肤温度每升高1°C能增加组织代谢和氧需的10%。当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任何温度的升高都将增加组织产生压疮的易发性。压疮是卧床老年患者护理中极为棘手的并发症,有资料统计:71%的压疮出现在70岁以上的老人,卧床老年患者一旦发生压疮,不但影响疾病康复,还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痛苦。因此,为了更好的制订预防压疮的最佳方案,我们采取了循证护理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护理问题。如:①卧床老年患者易发生压疮的因素;②卧床老年患者易发生压疮的部位;③如何减轻局部压力并降低局部温度;④怎样做好心理护理。

2.2 完善护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根据临床提出的护理问题和有关实证,评审有关资料,学习成熟经验,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组织认真实施。在预防压疮的护理中做到入院评估常规化、难免压疮患者报告制度化。实施护理计划过程中,不断评估病征,随时修改计划,使压疮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减少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

3 体会

用循证护理指导临床实践,需要丰富的理论资源及实践验证,强调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与患者需求相结合,将理论优化综合应用于实践;同时注重护理评价和质量监测,并在实施过程中激发团队精神和协作气氛,同时它注重终末评价和质量保证,有效地提高了护理的整体水平和护理质量,节约了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 Waterlow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11

[2] 张长惠.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压疮.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2

[3] 曹顺华,余小萍.老年人压疮的形成与防治措施的进展[J].上海护理,2005.5(4).52

[4] 李晓蓉.循证护理在骨科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7.14

[5] 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0-21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4

【关键词】 卧床患者;压疮;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08-01

1 病因

压疮是由于皮肤、皮下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良,以致受压局部缺血、溃烂甚至坏死。主要有四种因素,既压力、剪切力、摩擦力以及潮湿。

1.1 体力极度虚弱或感觉运动功能丧失的患者,长期卧床局部受压过久,加之护理不当,导致局部缺血、缺氧组织坏死而形成溃疡。

1.2 局部用石膏、夹板及其它矫形器材时,衬垫不当,松紧不适宜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

1.3 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的刺激而皮肤抵抗力下降,多见于昏迷、尿失禁等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

2 护理应对

2.1 一般护理

2.1.1 加强营养 首先压疮患者应该注意饮食方面的调养。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卧床,体质较差,免疫功能下降,合理的饮食调养对原发病的恢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士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膳食,多食果汁、新鲜水果,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不宜进食者,滴注白蛋白、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促进创面修复。

2.1.2 清洁护理 良好的病室环境,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给患者带来干净舒适的感觉,也不利于细菌的滋生,还可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预防感染。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舒适、平整,避免因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多、潮湿刺激,应在患者每次排便后清洁皮肤或擦拭污染物,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和衣物。褥子应柔软、干燥、平整,使患者保持清洁舒适的状态。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洗净肛周皮肤,涂上婴儿护臀粉或护臀霜,可有效防止肛周和会阴糜烂。使用便器时选用无破损的便器,抬起病人腰骶部,不要强塞硬拉,必要时,在便器边缘上垫上纸或布垫以防擦伤皮肤。

2.2 局部护理[1] 局部护理关键是解除局部压力,定时翻身,对卧床病人加强责任心,坚持经常性的护理制度[2],每隔1-2小时翻身一次,左、右侧卧、平卧、俯卧位交替进行,并进行床边皮肤重点交班,掌握翻身技巧,避免拖、拉、推摩擦性动作,病情危重不易翻身或不允许翻身的患者,一般取平卧位,可在肩、腰放置软枕,在骨突出部位加以气垫圈、海绵圈,可起到局部悬空,减轻压力的作用。坐轮椅的病人,可在足底放一个海绵垫,臀下放一个软枕,每15-20分钟变换重心一次,避免病人长时间坐轮椅。正确实施按摩手法,将手放于臀下,掌心向上、向下均可。充分感受皮肤温度和受压力情况,用掌心按摩皮肤5分钟,每20分钟重复一次,皮肤持续发红、发绀,更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损伤。

2.3 理疗护理 做好解释工作以便取得患者合作,根据病情取舒适,充分暴露病灶,对患者创面每日进行碘伏消毒,局部用TDP照射10-15分钟/日,注意调节距离防止烫伤;或使用吸氧面罩距创面皮肤约0.5cm,持续吹氧4-8L/min,20-30min/次,2次/d,使创面干燥,促进血液循环。

2.4 药物护理

2.4.1 云南白药外敷 根据创面的大小将适量的云南白药粉倒入无菌小碗中,加适量的无菌蒸馏水调和均匀,成糊状后敷与创面上,再用红外线照射30分钟促进药物的吸收,或者用稍大于创面的无菌纱布覆盖压疮面,隔日换药一次,以后视病情酌情换药。

2.4.2 维生素联合庆大霉素 用3%过氧化氢清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洗干净,用维生素C粉剂直接敷在创面上,然后用红外线照射创面30分钟后,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庆大霉素药液冲洗创面,最后再撒上维生素C粉剂,治疗压疮效果很好。

2.5 心理护理 压疮是卧床病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患者一般多体弱,病程长,饱受疾病折磨,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常因久治不愈,出现严重感染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悲观情绪,往往对治疗缺乏信心,作为护士对待患者时应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并主动与患者交谈,给他们介绍同室的病友,消除患者烦躁恐惧的心理,让患者从心理上融入这个集体,取得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使患者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以便更好的配合,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

3 护理体会

在近几年护理长期卧床患者中,发现压疮的发生率很高,同时也认识到,压疮护理也是临床基础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病程长,愈合慢,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及时采取有效恰当的治疗和护理,同时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预防减少治疗压疮很关键,做好压疮患者的教育工作,把好基础护理质量关,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用我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压疮进行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疾病的痊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5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俯卧位;监测;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11.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0)04-0440-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0)04.043

俯卧位通气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位[1],可使下垂不张区域肺扩张,改善通气/灌注比例。我院于2009年06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208例甲型H1N1流感病人,其中有9例重症病人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对其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俯卧位通气,临床应用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4~52岁,均为重症甲型H1N1流感伴有肺部并发症患者。肺部感染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例;呼吸衰竭4例,其中合并气胸2例。

1.2 实施方法

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遵医嘱适当镇静后彻底吸除呼吸道、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呼吸机管道接专用延长管, 关闭各引流管并牢固固定,由5名医护人员组成1个小组,床头站立1位组员,床两侧分别站2个组员,床头的医务人员负责指挥和发号令,并负责观察患者的情况,保证患者头部和颈部的固定,防止气管插管脱落,在同一时间,全体组员把患者转至俯卧位,在转过程中,要防止患者受伤及患者身体上的管道脱管。患者面部垫专用的俯卧位头垫, 双肩部、髂部、腿部放置软枕或软垫。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取决于患者的耐受程度、生命体征变化及氧合指标,最短2 h,最长6 h,平均4 h,1次・d-1;通气时机选择在患者鼻饲前或鼻饲1 h后进行。

1.3 监测

本组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机作容量控制(VC)方式通气,病人在充分镇静和肌肉松弛后行容量控制型通气,可有吸气压轻度增高,但每分通气量不受影响,PaCO2无明显变化[2-3]。参数设置为潮气量(Vt)8~10 ml・kg-1,频率(f)12~16次・min-1,吸入氧浓度25%~100%,呼气末正压(PEEP)10~24 cmH2O(1 cmH2O=0.098 kPa)。分别记录初始仰卧位及俯卧位2 h的上述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 应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t检验,P

2 结 果

2.1 病人变动对各项监测指标的影响

病人在仰卧位转为俯卧位2 h后,SpO2 、PaO2 、Vt明显升高,HR明显降低,与初始仰卧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组无一例病人发生脱管事件,有1例病人在施行俯卧位通气6 h后出现面部、胸部皮肤受压变红,在解除压力后逐渐恢复正常,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护 理

3.1 保证患者安全

在转换前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没有躁动的情况下翻转患者的,可以适当给予镇静药物,防止患者在转换时受伤和管道脱落。在转换时要有足够的人手,防止患者扭伤,特别是颈部和腰部。在转换后,要立即检查各管道是否在位,有无扭曲、受压和折叠,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 气管导管位置固定

由于采取了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方法,从仰卧位更换为俯卧位的过程中,病人翻动幅度较大,气管导管位置固定困难,因此,应每班测量气管导管距门齿的距离,在翻身前,注意气管导管位置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过度牵拉。如有松动,应及时固定,并保持气囊充气。

3.3 加强气道的护理

加强气道湿化,并保持气道通畅。俯卧位促进了肺部分泌物的引流及排出。因此要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增加吸痰的次数,吸痰时一般有两名护士配合完成,一人负责倾斜病人的头部及颈部,以暴露气管切开导管口,然后分离呼吸机管路,另一人负责吸痰,吸痰时由深向外扭转提出,动作轻柔,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负压保持在100~150 mmHg,吸痰前后为病人吸入100%纯氧2 min,以维持理想的SpO2。吸痰完毕,即刻连接呼吸机管路。期间保持无菌操作,并观察痰液颜色、性状及量,并及时记录。

3.4 基础护理和病情观察

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并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等。注意数据前后对照,在变化前,先监测、记录各项数据,因为变动可以引起心脏位置移动,可能导致某些数据发生变化,如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需要重新调整零点水平。加强基础护理,如吸痰、眼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使病人减少特殊带来的不适,和使病人腹部有空间移动,当把患者置于俯卧位时,应该让患者的腹部有空间移动[2] 。因为腹部在通气时上下移动,会带动横膈膜下移,使肺部扩张。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在用面部垫专用的俯卧位头垫垫高头部的同时,使病人双手向上,放于软枕上,并在其髋部及膝、踝关节处以软垫,1 h后更换软垫位置,在受压部位涂抹赛肤润保护皮肤,并保持床单的清洁平整,无屑无皱,定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帮助患者活动踝关节、腕关节,保持功能位,防止肌肉萎缩。

3.5 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有资料报道,俯卧位机械通气也可能引起一些少见的并发症,如神经压迫、肌肉压伤、皮肤黏膜压伤、静脉淤血、视网膜损伤、各导管脱出、血压下降等[4-5] 。所以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进行连续性的生命体征监测。在转换病人的时,要有足够的人手去支持病人身体的每一部分,以防止腰部、颈部的扭伤。用敷料保护患者的眼睛,防止在转换时损伤。当患者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时,就应该停止俯卧位通气,包括:气体交换有改善,俯卧位通气对患者没有任何帮助,或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低血压的发生[6]。

虽然俯卧位通气未能被证实能减低重症甲型H1N1流感伴有肺部并发症病人的病死率,但俯卧位通气被证实能改善此类患者的氧合情况,所以此类患者应尽早考虑实施俯卧位通气,本组患者通气2 h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都明显改善,通气前后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但必须加强监测和护理,否则可能发生严重后果。总之,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重症甲型H1N1流感伴有肺部并发症患者的氧合情况,加强监测和护理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永强.俯卧位通气的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5.

[2] CHATTE G, SAB J M, DUBOIS J M, et al. Prone posit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7, 155(2):473-478.

[3] PELOSI P, TUBIOLO D, MASCHERONI D, et al. Effects of the prone position on respiratory mechanics and gas exchange during acute lung injur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8,157(2):387-393.

[4] KESELIOGLU J, RHEDER K, BEYNEN F M, et al. Position and motion of the human diaphragm during anesthesia paralysis[J]. Curr Opin Anesthesiol, 1997, 92:889-891.

卧床病人的基础护理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5(b)-0155-02

小儿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且近年来,受到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小儿糖尿病的发病几率逐年升高,而且由于小儿的身体抵抗能力较差,受到糖尿病的影响,诱发小儿血糖波动较大,容易造成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产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针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需在积极的治疗措施基础上,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该次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小儿糖尿病患儿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常规病情监控、血糖监测等护理措施的对照组(41例),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该院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42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糖尿病患儿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选择常规病情监控、血糖监测等护理措施的对照组(41例),与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该院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观察?M(42例)。观察组患者男患者20例,女患者22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34±2.15)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4.38±0.85)个月,对照组患儿男21例,女20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47±2.54)岁,病程2~11个月,平均(4.47±1.04)个月。且两组患儿主要以I型糖尿病为主,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选择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常规的病情监控、卧床休息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择该院针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按照医嘱进行护理。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在医生医嘱的基础上展开护理,酮症酸中毒后,患儿可能会出现休克的情况,护理人员需及时的展开患者的补液,促进患儿的血液循环正常。在医生的医嘱下合理的对胰岛素进行滴注。如果患儿发生心力衰竭的情况,需输入500~1 000 mL/h的补液。补液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补液的速度,避免速度过快造成肺水肿的产生,还需要详细的对补液量进行分阶段记录,从而了解患者补液的全过程[1]。②严格的病情监控。针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运用有效的生命体征监控设备,对患儿的呼吸、体温和血压等。记录患儿补液的全过程,并与主治医师协作,实现对补液的控制。为保障患儿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需要对患儿体内的钾、钠、钙、氯等元素的检测检验。定期展开对患儿的血糖的检测,具体的检测周期为1次/h,从而护理人员能够切实掌握患儿的血糖情况,如果出现低血糖,需要及时向医生报告[2]。③卧床休息。护理人员结合患儿病情状况,护理患儿进行卧床休息,从而达到降低患儿体内能量的消耗。卧床休息后,护理人员辅助患儿选择仰卧位、侧卧位等,并定时帮助患儿翻身和按摩。④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性的慢性病,对患儿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而且受到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需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儿的交流,并使得患儿能够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怀,缓解患儿心理波动的情况。另外,还要想患儿及其家属普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知识,推动患儿康复信心的提升,改善小儿糖尿病的康复效果[3]。⑤饮食护理。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工作,需要强化的饮食护理。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间,营养消耗快,再加上糖尿病的影响,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患儿的营养支持,在记录患儿体重和所需营养的基础上。帮助患儿制定完善的饮食食谱,促使患儿的营养均衡。⑥出院指导。患儿好转出院,护理人员需要展开相关出院指导工作,促使患儿及其家属能够充分了解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相关知识,并嘱咐患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合理控制饮食和影响,在保障小儿营养均衡摄入的基础上,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可能性。再通过介绍相关血糖自我监测放射和感染控制等方法,促使患儿正常生活[4]。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调查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使用(x±s)进行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n(%)]使用χ2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P

2 结果

2.1 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患儿的空腹血糖水平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5.2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