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论文范例6篇

生态园林论文

生态园林论文范文1

1.1园林设计缺乏合理性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设计感,而且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城镇园林应当以自然的形态出现,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等有一个充分的考虑,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才具有合理性。有的设计师在进行城镇园林设计时,缺乏对当地自然情况的考虑,在对场地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仅增加了城镇园林建设的施工量,还会破坏当地环境,失去了城镇园林绿化的根本意义。

1.2园林管理措施相对落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园林建设管理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但在进行园林管理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对绿化废弃物的处理上。许多绿化产生的废弃物都被当作是城镇垃圾丢弃,增加了垃圾处理的压力,其实这些碎草、枝叶是可以作为植物的有机肥使用的,一旦丢弃反而会使植物丧失了有机肥。此外,园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许多园林绿化仅仅在建设之初保持良好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绿化缺乏管理与保护,在影响市容的同时,还增加园林绿化的费用。

1.3对生态作用不重视

由于在进行城镇园林设计规划阶段时,设计者往往重点关注园林设计方案的创意,却忽视了生态功能。由于植物生长周期以及景观生态的限制,要想让园林绿化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应结合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景观生态的要求,重视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针对一些园林绿化单位只考虑设计,忽视了实际情况和生态作用的行为,应当充分考虑成本问题,在追求形式上美感的前提下,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1.4城镇总体建设和园林绿化建设不协调

由于一些城镇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预留绿地面积过少,因而对于城镇建筑用地和园林绿化用地的分配并不协调,这就造成了一些道路中的绿化带并不能完全贯通。城镇的总体园林绿化面积过小,不仅限制了城镇园林绿化的设计,也限制了园林绿化发挥其生态作用。

2城镇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2.1始终坚持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相协调

城镇绿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城镇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城镇建设包括现代化高楼大厦建设等,所以在建设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应当使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协调发展。在充分保障城镇绿化用地的同时,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占地面积。严格按照城镇的总体规划建设城镇园林绿化,保证城镇建设中园林绿化的比例。

2.2坚持与当地环境相协调

对于城镇园林绿化来说,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与本地特色有关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应当对本地的植物群落以及环境发展规律等内容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适应性。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经济实惠的植物。一方面,要重视城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应当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展现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例如,可以在主要的路口、街头等地方结合园林绿化的特点设计一些雕塑,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真正做到园林设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

2.3重视绿化资金的筹集

在绿化建设中,资金的筹备状况也会对城镇园林绿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绿化资金的来源,应当通过企业、个人、集体等多个渠道进行筹集。在吸收多元资金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将政府投入作为主要部分,落实城镇公共财政中对于城镇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城镇道路两旁的绿化隔离带以及公园绿地的建设,更是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将一部分社会资金引导投入到城镇绿化建设中来。

2.4提高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

对于城镇园林绿化来说,提升城镇居民的意识是关键。只有城镇居民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才能意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一旦居民意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生态意义,居民会自发保护城镇绿化,这样才能实现城镇绿化长远的保护,减少维护城镇绿化所需要的资金,使城镇绿化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升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城镇居民更加配合园林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工作,更好地保护城镇园林绿化。

3结语

生态园林论文范文2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1与节约型园林相关的概念

1.1节约型园林涵义

我们会将节约型园林与节约型社会联系在一起。建设节约型园林不仅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确保园林绿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使原材料、水、能源、土地等资源的极度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建设部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号召,促进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节约型园林要求

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园林绿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环境问题的凸显,资源的紧缺,是园林绿化行业面临着的挑战。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综合效益,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3节约型园林目标

节约型园林要求资源和能源的投入最小化、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园林绿化建设模式。结合当前的实际,在现行的园林绿地建设中,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活空间;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地体系,建立城市生态环境的屏障,创造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中,遵循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创造最佳的居住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借助城市园林绿地,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绿地蓄水保水、滞尘减污、防风减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园林绿化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展示自然魅力的园林绿地建设模式。加深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节约型园林绿化趋势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加速,城市发展与耕地紧张、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等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城市的生态起着关键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园林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技术进步、资源集约利用、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节约型绿化的发展。

3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措施

3.1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清晰的目标定位、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认真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将创建工作渗透到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以人为本,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从实际出发,追求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注意投入产出的合理化;把握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节约保护,让市民感到舒适,让客人感到满意、感到亲切。在城市绿化建设发展的理念上日渐科学。改善城市的环境状况,享受城市园林建设带来的好处。从节约型社会概念来看,节约型园林包括节约资源和能源的问题,就是怎样在绿化中节约资源和能源问题。发挥改善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讲到园林问题的文化,从文化的角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把节约型园林,看作是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绿化的建设模式。

3.2走节约型绿化路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在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建设,造成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带来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提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口号,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及时。坚持走节约型绿化路子,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建设资金,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为城市环境提供高效能的生态保障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节约资金,坚持用最少的钱,建成又多又好的绿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重形象轻效益的现象。注重节约用水,注重节约用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城市绿化涉及城市用地、资金投入、材料选用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弹性投资项目,淮安着力挖掘潜力、强化节约,使有限的资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保留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增设园林设施,形成了植被丰富、景观优美的公园。坚持就地取材,拓展绿化空间,挖掘土地资源,探索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节水措施。

3.3确立生态优先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变环境问题,提升环保执政能力,成为我国环保部门走出困境的关键。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合理确定城市经济、生态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3.4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绿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家政府发挥着统筹的功能,对保护环境的主体地区给予有力的支持,对这些地区作出的牺牲给予补偿,是国家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兼顾公平”,让全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环境实质上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人们缺乏持续发展意识,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潜伏着资源与环境的危机。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性。政府除了帮助和促进环境保护主体地区大力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威胁甚至破坏的经济外,只要建立起长效的补偿机制,相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建设和节约并举,发挥绿地生态功能为主、景观为辅为城市绿地建设方针,以节约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玲璋、陶康华、周国棋.城市绿化生态学问题的思考(上)[J].上海建设科技,1999(05)

2孙树旺.山东省加强城市绿化档案管理[J].城建档案,1996(03)

生态园林论文范文3

1)在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

园林景区不断流入外来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大量营养盐、有机物等被水体接纳,进而繁殖了大量藻类与浮游生物,进而降低水体溶解氧含量的能力,导致水质不断恶化,增加水体色度及降低水体透明度,甚至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下,将出现生态不平衡的现象。

2)因园林景观水体

具有较低的自净能力,当受到污染物的强烈冲击后,水质将急速恶化,进而大大降低景观效果,甚至对人们的生活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水体自净能力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三种:①物理因素。通过稀释、扩散、混合及沉淀等过程污染物的浓度有所下降,但水流方向、风向等都会对分解污染物等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②化学因素。通过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作用水质的部分化学物质浓度将有所下降,但其他物质则无法分解。③生物因素。水景生物具有较差的多样性,种群极为单一,水生植物种植具有不明显的分层。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技术的应用

1屋顶花园

作为一种不占地面土地的特殊绿化形式,屋顶绿化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城市建设与绿化争地矛盾进行有效缓解。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应大力发展屋顶绿化项目。屋顶花园可以对城市环境面貌进行有效改善,进而对大气浮尘情况进行有效缓解,起到净化空气及空气湿度增加的作用,同时对水源加以净化,以此达到市民生活及工作环境质量提升的目的。可以对城市绿地面积进行有效增加,在人类绿化空间开拓的同时,进行田园城市的建设,在城市环境美化的基础上,对生态效应进行有效改善,并以此对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提升。

2强化生态感知意识设计

能使人们对自然具有感知能力,并认识自然的组成元素,能够进一步地让人们体会到现今环境中的不同问题,如像植物园或者其他众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他们用设计传达世界的状况,将人们的视野放宽,去认识那些难以观察到却具有深远意义的多元功能元素。本设计在具观赏和实用功能的雕塑上添加了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数据,以达到教育及生态知识普及的作用。

3生态景观材料

屋顶排水格分PVC和HDPE两种,价格相差不大,那么HDPE的排水格相对PVC排水格就更环保些;硬质铺装能透水的材质当然比不透水的材料更环保,如透水混凝土、土壤硬化地面、碎石铺地(crashrock)、生态沙、植草格、透水砖、陶土砖;钢比混凝土相对环保些;竹材比木材更环保,因为竹是速生植物,3~4年即可成材,而木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透水沥青不会比沥青更贵,只是配比的不同,而且是公开的;塑胶实际是透水材料,且内部能有组织排水,所以下面的基础最好选用透水混凝土,如果因为造价问题不能选用,那只有在混凝土上每50cm见方设置排水口穿过混凝土,以防止因为排水找坡不到位,塑胶长期泡水,而严重减短寿命。

三结语

生态园林论文范文4

生态城市园林是以自然化的景观为基础,通过人工辅助生态处理,运用科学化知识进行应用处理,添加多种绿色植被,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完成全面、稳定的生态绿色群落。绿色生态园林以自然化生态城市系统为主要建设核心,实现功能分布,完善生态建设要求,提高艺术修养,保证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完成舒适、优美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建设过程。

二、生态园林建设类型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标准依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园林配备良好的观赏性效果,将景观和生态整合,提高人们的生理感受效果。为了保护城市环境,提高生态园林环境保护,减少破坏和灾祸,促进生态平衡,建立起环保型的生态园林。城市人们为了追求绿色健康,将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植物进行生态利用,配置合理的植物生态管理结构,从而促进植物发挥其健康作用,提高人体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发病过程,营造城市健康生态环境。依据科学知识对生态植物进行研究,提高城市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另外生态园林植物在合理的利用下,可以产生经济价值,通过人工种植,完成大批量的种植培育,从而满足更远范围内的生态园林设计,从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三、生态城市园林艺术设计特点

生态城市园林依据不同的需求,在生态建设设计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区别,有的注重生物多样性,有的注重绿色园林和谐状态,有的注重生态园林的功能作用。

1.生物多样。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生物的种类多样。在一个合理的生态园林系统中,生物的多样包括物种的分布是否合理、物种的种类数量是否多样,是否具有稳定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的生物环境下,是否需要稳定的生活群落。在一个生态稳定群落中,加强生物种类的多样培养,对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处理,改善生物多样的互补效果,实现生物资源的丰富稳定,确保园林生态设计的自然效果,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绿盛生态自动调节,逐步增加生物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园林生物功能和景观的有效性。

2.生态资源建设。在城市生态建设设计中,绿色的生态主体建设是主要核心内容。净化生态园林的空气、增加温度、湿度、水分的调节过程,降低资源的水土含量,提高防风护尘效果,逐步完成环境美化处理过程,确保生态的绿色建设平衡。绿色设计生态建设是面向园林中的每一个角落的,确保城市中每一个居民都可以享受平等的待遇。

3.生态资源整体调节效果。生态园林依据园林绿色多功能效用进行分析,加强城市生态绿色植被的有效利用调节效果,逐步降低空气温度,增加整体风速调节控制效果,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园林布局涵盖面积,确保自然风景、森林、农田、果茶园等的调节效果,确保生态园林在城市规划建设系统中的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设点、线、面综合绿化发展体系,逐步完成城市绿化建设过程。

4.城市综合生态发展。加强城市综合生态园林发展,确保生态功能、自然调节功能的有效和谐统一,实现整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拓展城市的发展有效性,打破传统的城市生态园林发展规划概念,以创新的思维完善城市生态园林发展建设过程。

四、生态园林设计的内涵

1.布局基本原则。以加强绿化结构的布局为基本原则,加强绿化山水、湖泊的协调建设,区分城市功能发展建设区域,建立生态功能型城市。在合理的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完善绿化植被的种植、管理、适应发展。因地制宜的加强绿色物种的优化配置结构,立足于城市生态发展基本原则,实现绿化系统的合理布局管理。

2.保护物种多样。生态园林设计中,需要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从而促进绿色生态系统的结构发展。在保护生态绿色植被保护过程中,建立自然化绿色生态保护基地,开展绿色生态宣传活动,制定开放式的生态物种连接标准,以降低城市污染级别为目的,提高城市绿色生态发展效果,为生物提供合理的栖息之地,确保生物便捷生存环境。

3.建立生态群落。以生态设计园林为基础,建立自我修复、改善发展机制。在生态园林建设中,考核园林设计的管理内容,提高城市生态园林群落发展稳定性,尽量选用适宜城市生态发展的群落,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维护城市生态成本,调节绿色生物的动态有效平衡,实现绿色植物的发展控制。

4.以人为本。城市生态园林的艺术设计标准是为人类发展福利,实现园林、生态、城市、人类的功能和谐发展,在城市中寻求合理的平衡发展标准,提高人们的生态生活品质,确保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完成植被群落的和谐共存。城市生态艺术与人工制造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市居民、历史文化和人工设施。为了实现与生态园林的和谐,需要根据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风俗特点,以及人工建筑特征进行匹配,改善园林设计的标准,复合不同城市的生态园林设计,提高城市居民的认同度,这体现出有特色的城市生态和谐设计。

生态园林论文范文5

[关键词]风景园林 理论基础 学科特色 研究领域

中国风景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围绕学科发展与研究范畴问题有众多的讨论,经过几年的实践,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理论与学科研究范畴已形成基本统一的观点。各学校应以此为基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一、现代风景园林理论趋势

(一)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新标准

(1 )形式美的多样化――东西方园林审美的交融

在古典园林中,东西方对形式美的艺术表现存在明显差别。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一直以自然式的山水园林为主要形式,与此相应的是西方古典园林更为重视科学原理的应用,几何形的构图和台地式的地形表现出理性的秩序与严谨的规律,形成了其规则式的园林形式[1]。

但是,在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普遍,从目前世界园林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规则美,只要是符合地域文化特征的美,都是东西方园林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交融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能创造出具有高雅艺术美的作品。

(2)生态美――风景园林的综合美

艺术美自然是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但是,单纯的以艺术美为标准的审美时代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景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审美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正在被破坏和消亡的绿色空间,作为自然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在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运用生态美学的基本原理创造人地和谐的理想生活境域是大势所趋。

(二)生态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生态意识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表现了古人朴素的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统一[3]。而今天,风景园林中的生态思想更是普遍,规划中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中国风景园林实践领域目前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景观和园林设计、城乡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具有尺度、性质上的区别,对生态学理论的应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小尺度的景观和园林设计,适宜用以个体植物为研究对象的植物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在绿地中形成合理的植物组群结构;对于较大尺度的城乡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理论具有实际意义;对于更大尺度的区域性的大地景观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5]。

(三)社会科学的指引

1.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自然,因而中国古典园林平淡含蓄,形成了自然朴素的山水园林形式。西方文化征服自然的思想贯穿在对自然大加改造的园林中,故西方古典园林规则对称的形式宏伟而华丽。一方面要以继承的态度来保护传统,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要在设计中予以保留;另一方面,应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用新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予以表现,创造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景观。

2.社会因素的影响

任何园林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故其内容与形式必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首先,社会的发展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倍受关注的今天,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其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风景园林的性质。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好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园林更注重优美的自然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再次,社会文化影响着园林的风格[6]。风景园林风格要符合使用者审美心理及文化习俗。最后,国家的政治、法规与经济等因素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公众参与规划的政策使园林更能反映大众的意愿[7];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风景园林更加注意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大众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的)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风景园林学要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去研究分析人在园林中的行为及心理,从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去规划设计园林的空间与景观,创造一种能引起游人产生愉悦心理倾向,满足游人活动需求的环境[8]。

二、学科研究领域特色

(一)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学科涉及的内容包括生态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范围广泛。根据学科理论基础,风景园林学包括6个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是研究风景园林起源、演进、发展变迁及其成因,以及研究风景园林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包括中外古典、现代园林史和风景园林学科史以及风景园林理论、风景园林美学、评价与管理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营造中小尺度室外游憩空间的应用性学科,研究和实践范围包括城市各类绿地与城市景观等。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在大尺度上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工作领域包括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生态地规划与修复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对具有遗产价值和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风景园林境域保护和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传统园林和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园林植物与应用是研究风景园林植物材料及其养护的应用性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是研究风景园林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原理、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和养护管理的应用性学科。

(二)我校研究领域及特色

我校风景学科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为指导、吸取和发掘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开展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优势,重点在下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1)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

岭南园林艺术是立足我国热带、亚热带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文化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在建筑风格、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方面形成了特色。我校应以岭南园林艺术为基础,着力于岭南城乡环境与园林景观研究,并结合现代造园艺术、新材料、新工艺、科学发展理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研究岭南特色园林无疑会为我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环境绿化适宜植物的研发与配置技术研究

尽管目前广东省从事环境绿化的企业及科研单位较多,但在环境绿化植物筛选的基础研究方面较缺乏,如乡土园林绿化树种筛选与研究、边坡乡土植物筛选与配置研究、适宜河涌治理的植物研究、垂直和屋顶绿化植物筛选等,这些特殊用途绿化植物必将成为以后环境绿化建设植物利用的主导。

(3)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

由于我国在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方面刚开始起步,且目前能够综合各方面学科进行节约型环境生态绿化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甚少,也没有相关成果成功转化并形成产业化,所以,生态景观工程技术研究将是风景园林的热点研究问题。我校将开发低碳环境绿化技术、边坡、矿山绿化技术、屋顶与垂直绿化工程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植物保护技术等系列节约型环境绿化工程技术,并与企业联合进行成果转化。

三、结语

任何的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应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立足本土,博采众长,尊重科学,开阔眼界。当今,风景园林已成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也正从单一学科向内容更为丰富的综合学科转变,因此,学科的研究也要走向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院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1、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JK339);2、2014年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园林专业《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章志红.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2003,(2):13-1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1):2-5

[3]姜玮.中国传统美学观“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2): 22-26

[4]刘家麒.中国风景园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东园林,2005,28(2):3-5

[5]蔺银鼎,武小钢.园林生态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2):35-37

[6]王丰.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 6(11):122-125

[7]曲娟,米淑红,付晓云,等.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50-352

生态园林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园林;园林与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27-01

1.大园林理论的3个阶段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门”,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种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呈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和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即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

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2.1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而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也即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做了成功的尝试。

2.2 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城市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他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 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功能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他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地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性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 传统园林与城市绿地系统理论

3.1 传统园林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在造园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 城市绿地系统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4 结语

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