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运营管理新思路

科技馆运营管理新思路

摘要:目前,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创新已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科技馆作为向社会传递科普信息与科技教育的重要单位,其地位与作用非同等闲。从人、财、物、技四方面对科技馆运营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科技馆;运营管理;经济一体化;计算机

当今时代是风险时代,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是创新的时代,特别是科技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最早的大型科技馆是中国科学技术馆,于1988-09在北京建成并开放。

1中国科技馆运营现状

从总体上看,中国科技馆事业起步晚,但发展快,到2000年已发展到554座。但这些“科技馆”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与科技馆的属性、地位、作用和要求都相差甚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馆除了布上了集科技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一体的常设科技展品外,还提供了青少年在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的活动,这大大提高了科技馆的吸引力,目前,中国一般省级科技馆年参观人数都上10万人次。尽管如此,中国科技馆还存在很多不足,人、财、物、技等资源还较为缺失。

1.1人力资源不足、不齐、不全

中国科技馆人力资源按照《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说明,科技馆工作人员编制总数主要根据科技馆建设规模确定,从员工种类来讲,主要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65%~75%。而现状科技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远远低于这个比例。从学历水平来看,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据从30000m2以上特大型场馆、8000~30000m2大中型场馆、8000m2以下小型场馆的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达到了工作人员总量的62.3%,硕士7.73%,博士才0.57%,本科以下达到37.7%,中国科技馆人才缺乏。同时,专业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①全国高校中并没有培养专职从事科普研发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学科,与之相关的博物馆学专业及其他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整个行业的需求。综合性人次更少,特别是既懂科普又知展品研发、平面设计、市场营销的人才缺口很大;②专业技术人才不全,科技馆作为一个综合性科技场所需要吸纳不同人才,目前大部分科技馆艺术人才几乎为0;③科技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少,员工缺乏专业、有限的培训,员工的知识更新慢,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

1.2财力投入不够、不准、不专

科技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场所,其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现行资金运行机制导致科技馆建设及运行全部依赖政府,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投入不足。发动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建设、赞助、资助的意识与能力都很薄弱,筹措到社会资金的概率较低,而政府投入很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人员经费开支和行政运行,展品的损坏率每年达10%~15%,对展具展品的更新维护方面主要依靠外购或政府采购,成本高资金又短缺,科技馆每年用于馆内运作的资金几乎占到整个科技馆筹建经费的10%。另外,筹措到资金有时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资金浪费、用款混乱、不准确,甚至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1.3物力资源不达标、不适用、不齐全

科技馆最吸引人之一的是其展品及展品体验,缺乏展品和展品体验的科技馆不是真正的科技馆,科技馆展品的质量、数量以及是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科技馆在社会中的吸引力。目前,中国许多科技馆特别是省级以下的科技馆展品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方式上都不完全符合要求,更无从谈体验。从展品的数量来看,由于资金和展区的有限性,展品数量也有限;从展品的质量来看,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低、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资金缺失,导致展品质量不高;从展品展出方式来看,方式单一呆板,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不够,没有吸引力。

1.4技术技能不专业、不齐备、不适合

科技馆作为传播科学、技术与技能的公益性服务场所,其技术、技能是吸引人们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省级以下包括个别省级科技馆的技术技能还存在不专业、不齐备和不适合的现象。比如,有些科技馆由于人才的缺失导致展品维护不够或缺乏办馆技能与管理经验,导致运营失败;有些科技馆由于办馆的初衷不明确、不具体、不重视,导致科技馆选址不适合、不方便,运营成本高而不见成效;有些科技馆虽建成,但展品缺乏一定的技术性,培训存在不专业性,导致科技馆运营举步维艰。这些原因使得科技馆变成无人问津的空壳,或改变了性质变成其他场所,比如销售展览区或仓库等。由此可见,中国科技馆要想发挥其预期效应,需从人、财、物、技各方面提高。

2中国科技馆运营管理的策略

目前,中国科技馆在人、财、物、技上存在各种不足或缺失,应采取“借”与“补”的策略,可以向市内、省内、国内、国外“借”,向社会“借”。加强顶层合作与设计,保证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2.1“借”人才,“补”资源

中国科技馆人力资源种类都相似,只是比例存在差别,但总体高层次人才缺乏,在人才运用和引进方面,要做到“因人而用,因技而招”。目前科技馆还很难招聘到专业综合性强的人才,但每个人都会有一技之长,运用人才时要发挥个人长处,招聘急需技艺专业人才,比如艺术设计、展品研发、平面设计、市场营销类人才,充分调动各个人的积极性,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在人才提升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吸收”,应对人力资源进行定期专业培训,通过大型招聘或专业培训增补人员;在特殊人才缺乏方面,由于资金或编制等因素,各科技馆不可能招聘到所需的全部人才,科技馆内部人才缺乏是常态,可以通过与馆校企合作弥补人才不足,比如科技馆在进行关于冶金材料方面的科普活动时,可以向某高校“借”某知名专家来参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科技馆的知名度,还可以激起体验者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研究。

2.2“借”资金,“补”财源

中国科技馆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是很有限的,抑制着科技馆的发展,因此,科技馆对于资金的需求很迫切。首先要各方争取财政资金,科技馆大都属于无盈利公共服务,是免费提供居民科学文化、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民幸福度的场所。科技馆在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商品来自于政府购买性服务,通过诸如招标、委托或者邀请等形式将一部分服务转交给其他组织,这样可以在争取日常经费的同时,争取相应的财政项目资金,以便较好地提升科技馆的多元性,满足公众更多层次的需求,增强科技馆的社会公益教育服务功能;要加大宣传力度,各方争取社会捐赠资金。目前,中国科技馆很难得到社会捐赠资金,一方面与管理者重视程度和馆的知名度有关;另一方面,与民众对科技馆的了解程度有关。所以要利用科技人才的名人效应,加强科技作用宣传,让民众明白什么是科技,科技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多么重要;开发地方特色项目,提高馆的知名度,争取自营资金;加强馆校企合作,增加社会资金。

2.3“借”材料,“补”物源

中国科技馆展品陈旧、缺乏是普遍现象,更新科技馆展品和补充展品的数量和质量迫在眉睫。依据科技馆的特点,开发新展品,增加体验展品和技术,同时要对新展品所涉及的学科原理、操作、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说明。在展品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向高校或科研机构、企业及其他科技馆“借”,同时在该展品说明区注明展品来源地,比如某某高校(研究机构或企业),这样一方面科技馆可以节省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合作单位的知名度,有利于某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招生以及某企业产品宣传,有利于加强展品的流动与合作。依据科普要求,当展品无法“借”时,还可以向“借”馆校企场地,当本馆因场地或展品的原因无法满足民众的要求时,可以向馆校企他们“借”场地,将民众引导到该馆、高校、研究机构或企业进行参观和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宣传该单位,还可以增加民众对科技学习的新鲜感,增强民众与这些馆校企的感情。

2.4“借”技术,“补”能源

中国科技馆科学技术、操作技能相对落后,大部分处于低中档,高档的也只是形式上的高大上,比如新兴媒体的运用,只是人们视觉上感官,没有太多实质性科技含义,导致资金浪费。对于科学技术与技能,应进行多维开发,向馆校企“借”技术、技能,“补”本馆所缺技能,加强馆校企合作,增加本馆技能来源。比如可以利用其他馆的展品引导参观人员为本馆的某一展品作进一步说明;可以利用某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实验场地来增进特殊人群(高中生等)的实验兴趣和认识深度;可以与国内外合作或参与培训,丰富本馆科技技能人才;可以在科技节举行大型科普活动会,宣传科技知识,增进科技思维或知识的传播速度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科技馆运营管理必须走上层设计新路线,不能只局限于本馆能力,要学会“借”,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馆校企合作,走“走出去”与“走进来”的可持续发展路线。

参考文献:

[1]李纪红.科技馆与企业合作新模式探讨——以上海科技馆的馆企合作为例[J].科技传播(上),2019(7):7-10.

作者:赵润忠 单位:云南省科技馆基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