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提出的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活动。在我国积极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日渐显现。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商业银行从加快自身经营转型、合理处置不良贷款以及调整信贷结构入手,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结构性失衡是供求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配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与调节中的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此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模式主要是基于需求侧,不良贷款数额大,信贷结构不合理。通过供给侧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将处于新常态的经济环境当中,经济转型增长、模式加速升级使传统信贷需求降低,经济增长伴随的是企业的产能产量过剩,使得不良贷款增加,因此,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断加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跟随供给侧改革策略,转变经营模式、创新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促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转型升级。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现状

2.1传统信贷模式有待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随着主体多样、层次多级、领域广泛、综合性强的金融市场格局逐渐形成,银行业的竞争压力急剧增加,利润逐渐减少,盈利空间也在不断缩小。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对银行业的借贷盈利模式构成了威胁,企业的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对企业向银行贷款的替代性增强,而民营银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也加剧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同时,以互联网理财、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挑战,传统信贷模式遭受巨大打击。近年来,商业银行每年总盈利中利息所占比重逐步降低,说明利用借贷利差模式盈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信贷制度和当前商业银行处于的环境不相匹配。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构造新的竞合关系,进一步探索新型的金融和非金融的服务模式。

2.2不良贷款率偏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复杂的挑战,导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承压增大。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速的换挡时期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部分企业的经营运行出现了困难,信贷违约风险增加,而宏观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基于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会升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从2012年的0.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4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速度较快,从2012年的0.95%增长到2019年的1.86%,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8年呈上升趋势。2019年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较大幅度上升。2019年6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加速增长,其数值增速相比前几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截至201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比2018年末增长了0.03%。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不良贷款规模逐步扩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增大。2020年6月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0.13%,较去年年末增长0.08%。2020年不良贷款的规模达到了2.73万亿元,同比增长22.42%,比去年同期增长8.21%,比去年年末增长3.26%,不良贷款率数值逐年上升。

2.3信贷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期限规则、信贷产业布局和信贷地区分布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投放服务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单一、集中,这使一些产能过剩或周期性行业的信贷风险增加。产能过剩会形成大量过时产业,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产能过剩的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存货和应收账款增加较快,但资金的周转率却急速下降,从而导致对信贷的需求量更大,不良贷款随之增加。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在煤炭与钢铁行业的债务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银行贷款,总额约3万亿元。煤炭与钢铁行业是过剩企业,运行艰难,若其债务有20%成为不良贷款,就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增加五分之一。目前,我国房地产及其有关的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额中占比较高,若房产价格大幅下降,极易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信贷结构的不合理会引发很多问题,首先,其有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其次,导致信贷资金短缺,阻碍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拥有属性分布不均、重工轻农、重传统轻新兴、重生产轻消费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合理的信贷产业布局将会增加信贷资金的风险,进一步影响信贷资产的安全。最后,信贷分配不均。我国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后,存贷款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此外,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总额方面,也存在着地区差异日益加大的状况。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一般偏向沿海等发达地区,其结果是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不足。这无疑会导致沿海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速稳定,但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这会导致长期无法得到相匹配的金融和信贷资金支持。

3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

3.1拓宽商业银行服务边界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削减生产能力、减少库存、去杠杆化、降低成本、弥补不足。供给侧改革将改变资源配置和要素产业布局,引导和扩大资本进入新的基础设施、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业、医疗保健和教育领域。在供给侧红利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开辟一片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蓝图,从而避免传统行业在过度竞争中沉没成本过高。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各种新金融产品,为人们创造需求、定制需求,引导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来抓住消费者已成为一种新的方式。由供给方产生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更多的信用卡分期付款、消费分期付款和大额消费信贷等新金融需求将相应增加,对于跨境支付、投资银行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也将大幅增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提供了新的机遇。

3.2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质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即使政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也无法吸收多余的供给。供给侧改革的去库存化和减量化目标基本符合优化商业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质量的要求。商业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可以调整金融领域存在的供大于求、质量低下的问题,并且兼顾客户需求和机构供给,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提升商业银行投资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3.3传统产业信贷风险增大

在供给侧改革之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传统产业,如传统制造业、传统农业等。然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许多传统行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和被动淘汰的局面,这让传统行业在经营、发展方面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首先,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对于传统行业的存量贷款来说,偿还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对于新增贷款来说,风险因素较多。其次,许多小微企业有较大的信用风险。随着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调整,中小微企业作为大多数产业的下游,受到了直接影响。许多传统行业、高耗能产业、小型和微型企业面对更大的生产压力。与此同时,中小微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所提供的信息较为有限,信息不匹配问题较为严重。商业银行难以判断中小微企业真实的资金使用情况,所以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

4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策略

4.1加快商业银行经营转型

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自我完善,才能提供优质服务和充分发挥市场信贷资源的配置优化作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内在动力。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客户信用进行准确评估,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预测,通过落实上述工作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其次,要建立针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信贷主体与其相关活动进行检测,将获取的信息资料与风险指标对比分析,判断贷款的隐藏风险,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决策。最后,要建立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是从制度上明确,落实权责,使贷款风险防控与员工奖惩挂钩,从而控制信贷风险;二是设定严格的程序进行贷款,工作人员必须遵循信贷调查程序进行工作,在贷款的调查、分析、判断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层层展开;三是进行职能分离,确保相互监督、制约。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服务,不仅是帮助企业破解发展困境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自我提升以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内在条件,通过提供有效的新供给,引导新需求,开展以服务为导向的信贷业务,通过对客户的精细化管理,持续创造和提供超预期的客户服务,增强维护客户的能力,完善服务机制并且科学化、简化信用程序,完善信贷业务的管理机制与补偿机制,推动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无论是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还是客户管理,都建立在系统管理工程之上,商业银行应积极适应网络金融环境,以大数据和网络思维为基础,提高与网络金融的整合程度,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体验,并为微型企业提供支持,在加快商业银行升级进程的同时为自身注入新的动力。

4.2合理处置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不容低估。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在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对其处置却较为缓慢。为降低不良贷款的影响,减少信贷风险,政府有必要快速处置不良贷款并对不良贷款进行规范。在新常态下,过多的不良贷款可以借助政府、市场和商业银行进行处置。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对应的不良贷款处理政策,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对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进行优化。要深化体制改革,同时,建立成熟的市场机制,落实金融市场宏观调控,加速投融资渠道改革,完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提供法律与政策支持。采用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借贷行为,并以法律条文从根本上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应增强对不良资产识别、处理的能力,尽快结清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并及时处置抵债的资产或者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来处置不良贷款,减少资金聚集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债转股的方式,下放不良资产,将其转移给总公司下面的子公司,以此来分散风险,同时,可以将一些资本收益不高的公司并入主市场,以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国不良贷款处置率在逐年提高。在此情况下,国家可以规范补救措施,避免相关制度出现漏洞。因此,不良贷款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3调整信贷结构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企业信贷融资渠道最主要的提供者,应加快自身转型,增加国家支持企业和新兴企业的信贷额度。商业银行要有效控制信贷资金,选择合适的信贷供给目标,提高信贷供给的效率,为企业提供适应升级发展的信贷机制。通过对企业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综合分析,以及资金的优化配套,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特色方案,同时,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的转型升级来引导企业的信贷需求,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创造和优化供给服务的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已成为金融市场的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必须从负债过多、信用状况差、投资回报率低的企业出发,进行信贷空间优化,提高信贷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对违反新增生产能力或者不符合整改标准,致使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的,不予授信。而对于在产能过剩产业中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为其提供多种信贷选择,对兼并重组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对企业现有存量进行调配,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贷款业务,重组企业资源,优化资产配置,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升级过程中的问题,发挥信贷资源供给主导型改革的作用。此外,在国家经济转型期,信贷资源要瞄准新兴产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引领和推动数字创新产业、生物技术、绿色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商业银行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改变传统的信贷服务模式,主动跟踪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作用,支持经济结构升级。

5结语

为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供给侧改革是必然的选择。供给侧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分析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情况,跟随供给侧改革的趋势并结合自身发展模式实行改革。积极实现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营能力,抓住机遇,调整信贷结构,减少对过剩产能企业的贷款,并进行分散贷款。正确处置不良贷款,减少负面影响,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自我完善和升级,充分引导企业和产业对信贷资源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龙.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13):119-120.

【2】周令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方略[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9):172-173.

【3】张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3):94-95.

作者:崔月祺 单位:湖南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