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网络安全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摘要]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内容和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既要辩证对待非主流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也要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水平。

[关键词]网络安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在网络安全背景下,要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就要理性鉴别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批判不良社会思潮,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管理水平,挤压不良社会思潮网络渗透的生存空间和可能,进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一、理性鉴别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

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和个性需求的差异性,这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社会思潮总是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涌入打破了长期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历史事实表明,对待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排斥和坚决斗争的方式不仅不能起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效果,反而会激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矛盾和对立,诱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纷争。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来看,青年大学生对脱离社会现实的理论并不太感兴趣。非主流社会思潮之所以在各大高校有传播的环境和土壤,就是因为这些社会思潮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迎合了大学生的某些猎奇心理和求知欲,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思想的共鸣。因此,要正确处理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入手,注重分析非主流社会思潮背后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大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透过非主流社会思潮折射出的社会现象看本质,掌握理性鉴别非主流社会思潮的方法。另外,各种不同非主流社会思潮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鉴别非主流社会思潮既需要批判和继承,又需要吸收和借鉴,要辩证分析非主流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引导非主流社会思潮中的合理因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以此来完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

二、旗帜鲜明地批判不良社会思潮

对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加以引领和价值整合,有利于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扬弃和发展,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但其中的不良因素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在社会生活层面则体现为精神污染严重、丧失理想信念等等。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格局,但是每一种社会思潮背后都有所代表的利益主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意识形态之间纷纷开始争夺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威胁。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者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英雄人物,给党和人民抹黑,鼓吹,加之当前共产党执政面临“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多重因素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学生来讲,极易导致其逆反心理和畸形人格,在不满、愤懑、失落、迷茫中随波逐流。不良社会思潮背后总是隐藏着某种价值观念的输出和渗透,甚至暗含某种政治图谋。对于错误的、反动的社会思潮,我们要针锋相对进行批判,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敢于发声、主动亮剑。

三、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对多元社会思潮进行有效整合,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前提下,与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进行平等对话,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积极的社会思潮要积极引导、支持保护,增强我国文化思想活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要坚决遏制和反对,固守意识形态阵地;对中性的社会思潮要理性分析其受众和利益主体,积极引导其思想走向,防止由中性走向消极。主流意识形态要立足于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以满足群众的期盼,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四、建立高校专业化网络监管工作队伍

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网络兜售西方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的政治图谋从未改变,妄图打着“人权、民主”等幌子大肆歪曲党的历史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网络噪音也时常出现,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冲击,亟须建立专业化的网络监管工作队伍以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方面,进一步落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高校党委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明确党委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各党支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各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和正面引导。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阵地清查,确保电脑、手机、移动存储介质、QQ空间、微博、“朋友圈”等不留死角,通过技术手段阻断不良信息进入高校,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要时时关注网络信息,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及时对网络上出现的错误言论予以批驳和纠正,净化网络环境,传递党的声音,形成一支网络意识形态强军,确保高校正确的网络舆情导向。此外,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的网络管理队伍。要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打赢抵御网络意识形态渗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必须加强自身网络技术的研发和管理,建立健全科学排查和网络预警机制,确保高校网络空间的安全。

五、完善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速、便捷等特点为互联网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为互联网思政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生动的素材,完善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对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树立网络阵地意识,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青年大学生实际,通过网络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辐射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感召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将理想信念教育、知识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其次,尊重教育对象主体性,加强“两微一端”建设。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一种单向灌输,很难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起被教育对象的反感和失去学习兴趣。而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以校园网站、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为思政教育的工作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有针对性的阐发自己的观点,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线上+线下”教育方式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多元化发展和增强教育成效。再次,丰富载体建设的内涵,不断开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立足大学生实际,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建设,解决大学生困惑,体现“精准化”个性需求,满足大学生需要,是不断完善载体建设的客观需要。

六、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曾经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首先,为青年大学生全面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知识。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和敌对势力的“糖衣炮弹”,青年大学生一旦失去辨别力就极易受到蛊惑。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交互性和快速性等特点,青年学生在自由表达自我想法的同时因为辨别能力不足,很容易陷入敌对势力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网络水军、网络喷子时常活跃于各大网站及论坛,甚至会有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言行发生。基于此,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通过网络安全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使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网络法治观念,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保障。其次,增强青年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通过必要的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不是不法之地”之后,还要注重有意识培养大学生在正确处理和整合分析网络信息方面的能力,通过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理性辨别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透过现象解读网络信息背后的真实含义和动机。综上所述,网络安全在意识形态安全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已由传统媒体转向了网络,网络已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没有硝烟的主战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务必牢牢把握网络安全的特点,从主体、客体、机制等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4-25.

[2]张春艳,韦子平.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路径探析———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

[3]王玉鹏,李鑫.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8-20.

作者:戚良钊 单位:新疆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