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大学生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异化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信仰异化的表现

1.信仰的真空化。

改革开放开始之后,大学生原来的信仰体系逐步有了改变,新的信仰体系正在逐渐地确立起来,但却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其他影响力的冲击和挑战,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中出现了“根本没有信仰”的信仰空白状态。这里笔者引用2011年研究单位对北京海淀区五所重点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的一份调查结果。关于“你是否有信仰?”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有12.8%的学生表示‘没有信仰’,32.8%学生表示‘说不清’,两项合计高达45.6%,接近调查人数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信仰面临着缺失的危险,出现了信仰真空化的趋势。

2.信仰的功利化。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和人的社会生活的功利化;“个人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经济理念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渐地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们更重视现实利益而忽视了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这样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这样被一些人逐渐地淡漠甚至抛弃。

(二)信仰异化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导致部分人奉行个人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风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信仰。

2.多元文化的传播误导。

应该说高校的信息化程度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电信网络、互联网等新的媒体所汇聚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低俗的视频、图片、游戏——通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手机等途径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信仰建构。

3.宗教思想的渗透冲击。

大学生群体的愤世嫉俗、惩恶扬善的心理特点往往会与某些宗教思想产生共鸣,所以许多大学生寻求宗教信仰来作为精神寄托。据调查,现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宗教并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甚至有些封建迷信思想也对他们产生了微妙影响。再加之家庭环境因素、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4.腐败现象的不良影响。

部分党和国家干部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玩忽职守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信念产生负面影响和对党的错误的认知,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进而影响了其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判断、选择与坚持。

5.个体心理的健康差异。

由于中学教育的局限性,学生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升入大学后,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可能就逐渐显现出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呈现亚健康状态。这部分学生表现出自卑、迷茫、消极、悲观,甚至对社会产生敌意、厌世,这些心理亚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科学信仰的确立。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党带领人民群众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的指导思想,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夯实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信仰教育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大学生群体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正如主席所说,“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夯实基础,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释放强大的青春正能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坚持科学信仰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改革创新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鞭策我们在经济建设的大路上阔步向前。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教育者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匡正大学生信仰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它契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协调并规范了社会发展秩序,从道德评价和实践检验的角度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标准。所以,不能忽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最为基本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只有深刻理会和遵循了“八荣八耻”原则,才能使大学生时刻反思自己,树立科学信仰。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

大学教育,要实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1.辅导员。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学生崇高信仰的确立,离不开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只有辅导员的率先垂范,才会促使大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并以此来实践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然而当下的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辅导员带班多,学生也多,专业不同,任务繁重,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他们往往忽视提高科学信仰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说,大学应该开展一系列的工作,例如政治学习、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经验交流等多重途径来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从而强化信仰教育工作的成效。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校“两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授课要求能使大学生准确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教条、不形式。要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满对社会良性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在课堂上可以深入浅出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精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重视信仰教育的情感升华。

3.其他专业课教师。

除了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可以形式灵活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对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利用讨论交流、辩论启发等形式来展现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信仰坚持,增强对大学生信仰确立的影响力。

(二)加强大学生活日常教育与管理

1.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群体,他们有相对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是校园中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们表现言行的好坏对其周围的同学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2.开展主题鲜明的文体活动。

在基层学生教育工作中,要启用可以调动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题贯穿于这些活动中。例如开展主题讲座、文艺联欢、主题团会、党小组民主生活会等,以这些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构建全校园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格局。

3.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很多大学生都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心理趋向和能力,所以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一定要结合目的明确、组织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配合课堂教育,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例如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暑假的“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寒假的就业市场调查等活动,都应该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高校在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时,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大学生走出去,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课程表中,有学时、定学分,作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4.加强校内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国内高校留学生、外教、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宗教思想影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也有扩散的趋势。所以,既要遵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引导学生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事务。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统战部门,会同学生处、学院党组织、保卫处、外事处等相关职能单位,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就大学生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协作与配合,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在遵守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三)四个环境的优化

1.社会环境。

优良风气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因素,整个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外因作用。所以我们在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政府也要担负起责任,整治社会治安,惩治贪污腐败,解决社会问题,给大学生信仰教育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社区、传媒的工作和作用也不容小觑,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应充分利用社区贴近百姓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家庭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信仰。

2.学校环境。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这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形成科学信仰的需要。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内进行,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3.网络环境。

高校要开展教育活动力争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尤其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在网络世界里分清是非、坚持信念、坚持信仰。另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根据本校特色和实际,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网站。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举办的“旗帜网”、“大学生探索网”、“理海泛舟”、“心灵故乡”等网站,用艺术化的语言文字和丰富多彩的视频音频宣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形成了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4.家庭环境。

家庭背景和知识结构千差万别,使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家庭环境的优化成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优化环节中的难点。关键在于家长思想领域的变化和行为模式的优化。所以,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将社会上存在的“阴暗面”带到家庭生活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相结合,“三位一体”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信仰。

作者:付春晓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