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背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大众化背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这个问题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目标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追求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价值意愿和价值选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比如“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相互贯通,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目标上,我们追求“富强”,即民富国强,表现为人民群众个人生活富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全面实现。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目标上,我们追求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以制度化、法制化作为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继续坚持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少数民族地方自治制度,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保证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基本权利的同时履行基本义务。在文化目标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我们必须以“文化先进”作为目标建构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调加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社会目标上,我们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类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和谐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建立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保证人人享有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目标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奴役、剥削和压迫等不自由现象的反抗,它本身就是追求自由的事业[2]。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必终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自由地发展自我。“平等”是针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提出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必然要求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在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履行平等的义务,实现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正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价值和基本目标。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以法律制度作为保障,要加紧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把制度建设放在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同等的地位。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当具有平等的基本权利。机会公平是指,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应当是平等的。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实现了经济地位的平等,为社会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创造了制度条件。实现公平正义,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有效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强调的是依法治国,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把法律作为指导自身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活动准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一旦有个人或社会团体违法,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维护法的最高权威。   (三)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个问题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个目标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柱,是公民应该首先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有国才有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敬业”是针对从业者提出的基本职业要求。从字面意思理解,“敬业”即敬岗爱业,要求公民把自己的工作岗位看作实现自我的平台,把自己的工作看作一种建设性的事业,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诚信、友善”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诚信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信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讲究诚信的人们往往受到大众的尊敬和亲近。“友善”不仅体现为对家人、亲戚和朋友的友善,还体现为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友好和善良的态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针对特定群体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思想意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行为中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针对各个不同的群体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如针对当代大学生、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教育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有重点地针对特定群体开展特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的理论形态向内化的感悟、理解和接受转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教育方法上,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方式的教育,力求教育方式多样化。如针对当代大学生,主要要贴近大学生生活,采取灌输法、案例教学法和社会实践活动法等各种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针对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要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但不能庸俗化,应该用最通俗的语言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明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采取家庭访问、广播影视媒体等多种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领神会,才能真正有意识地把它外化为具体的个人行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广大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真正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并转化为内心的价值认同。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坚持走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应该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价值理念。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的工业国转变的时期,各种东西方文化、各种社会思潮泛起,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社会思想,凝聚人心,弘扬社会正气,让广大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要从苏东巨变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吸取历史教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坚持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广大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刻都不能松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在一切教育的首位。统一思想才能凝聚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如2008年2月抗击南方雪灾中呈现出来的感人事迹,2008年5月抗击四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迹,都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让全体社会成员加强理论学习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先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才能在内心认同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统一。对社会成员的生活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通过实践教育活动可以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在形成行为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过程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互为补充,要把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国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直至思想观念。网络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必须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互联网对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网站,丰富网站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满足网民的实际需要,形成价值认同。此外,在高校、各社会团体、政治机构还可以不定期地进行网络互动交流与学术探讨,围绕一些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总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始终处于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和各种利益群体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现代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而且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区别开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达成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尹铁燕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