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研讨(4篇)

企业经营管理研讨(4篇)

第一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发展

摘要: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给当前企业单位的运营和商业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企业平稳的发展和壮大,企业单位的管理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本文就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即将面临的挑战、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经营管理;模式;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家族新的全球秩序的变化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企业单位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单位要想稳定的发展,自身管理模式必须要适时革新,管理内容必须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运用适合当前形势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单位健康快速的发展。

1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以下称作:BigData),也就是巨型容量资料库,具有量大、种类多、实时和高价值的特点。每个行业都有行业特征的大数据存在,可以通过搜索、处理、分析、归纳、总结它的深层规律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特性。运用云端技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有序处理,通过新技术的挖掘,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2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单位经营管理层面需要面对的问题

2.1数据多元化

目前企业单位常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数据信息,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数据、图片、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收集。面对如此多元化的数据信息,大多企业单位在数据处理上只有满足结构化信息建设的需求,而对那些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信息在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方面明显的存在不足。这样的管理形式对企业单位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和巨大的挑战。

2.2数据分析需要实时性

全球化经济给企业单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实时对各类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能够及时掌握其运营状况。超大量的信息处理需求,对企业单位在信息处理的质量与速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单位在信息处理时,应该遵循数据实时性这一特征,及时高质地处理数据信息。这将对企业单位长远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2.3决策受数据分析支配

企业单位发展中,精确的数据分析对运营决策的支配力度越来越大。信息数据处理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单位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决策风险。而传统信息数据处理,只是单一的数据汇总,没有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没有对同行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没有对比分析而无法处理相应的问题,无法发现信息存在的毗漏。

2.4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在以后的发展当中,企业单位在经营中产生的各种各样信息数据直接影响着发展决策。企业单位内部信息数据包括企业单位自身信息数据以及客户信息数据两大类,后者更是企业单位内部信息数据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大数据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全力有效保护客户信息数据的安全以及企业单位自身的商业机密信息数据安全,需要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数据处理和利用来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

3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3.1以数据为基础支撑运营与决策

在大数据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单位平常的运营管理业务来往等都是依赖海量的真实信息作为数据基础的。要想实现这一结果,企业单位的自身内部信息数据整合、信息数据处理体系的建设都必须要加强。企业单位运营管理方式在大数据浪潮的推动下,要改善企业单位自身信息数据的管理平台架构,让它以更加系统化和模块化的姿态去提升企业单位内部信息数据管理的速度与质量。企业单位有必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网络的连接亲密度,在不一样的大众互交软件系统环境中提高数据信息整合速度与质量,利用好企业单位经营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数据,达到后续信息数据处理工作的目的。还要针对信息数据的搜索与挖掘加强力度,基于企业单位实际状况制定不一样的策略与方向。

3.2数据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特别是大数据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在市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人才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大数据大环境对企业单位的运营管理有了更加高层次的任务标准和执行要求,相应的对企业单位内部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和人才储备也要提升到更高层次。为确保企业单位运营管理技能和信息数据分析的速度与质量,专业数据处理工程师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新的环境、新的技术要求每一个合格的信息数据处理工程师必须要具备对数据超敏感的反应能力,还要有非凡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超强的数据业务实际运作能力。所以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建立相关专业技能考核机制,拓新管理思路是广大企业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

3.3合理化科学化建设企业网络工程

要想让企业单位的业务管理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单位内部可建设覆盖全面的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建立专业的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和存储平台把内部数据全部有序链接起来,放入统一的资源库中,以便相关各部门随时读取,提高相关部门工作效率。结合企业单位自身状况,科学合理地打造企业单位内外网络,推动基础建设提升创新管理与数据处理效率。

4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发展研究

4.1大数据推动企业改革

传统企业单位的资本形式在大数据环境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的科学管方式在大量的数据计算中得到应用。大数据环境下的新时代给传统行业的革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数据演变成了产业资本的另一种形式,为企业单位的发展以及客户的要求提供更大数值的信息数据和体验价值。大数据通过优化的信息数据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单位新的发展和规划决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2在大数据影响下改革企业单位的决策

数据管理运用的改革直接影响着企业单位的方针政策,原来企业单位业务的拓展和事务的管理,依赖海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整个企业系统的诸多公共资源,在原始的模式下进行逻辑演算、论证推理,综合诸多因素得出相对客观的意见和建议。现在,大数据环境下的管理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量信息数据的参与,高科技元素的融入,同时参考企业单位的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宏观发展的宏图,再通过高端计算机高速精密的运算,为企业单位规划出可行性的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为企业单位的决策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4.3开发管理人力资源

资源管理内涵广泛,其中既包括了大数据的运作运作模式,又包括了大数据的管理模式,大数据的大背景下,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可以更好地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达到企业单位人力不浪费、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处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现代企业单位,海量的信息自然包含了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精典的冗杂的种种信息数据。这就要求企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的时候,掌握更加优化、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数据处理准则,为能够高效率地分析出准确优良的数据结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有效的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全力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确保企业单位大数据平台可持续绿色发展,为企业单位核心竟争力的提升作出有力的保障。综上所述,大数据全新的环境下,企业单位要发展,必须要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大数据环境下,许许多多的企业单位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化大变革的浪潮中。企业单位要想在全新的经济环境中抓住机遇,应多从自身的切实情况出发,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旭,邵华清.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发展研究[J].新经济,2016(6).

[2]张小鑫,李雷.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

[3]张胜强.大数据时代下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7(32).

[4]韩春梅.大数据时代下茶叶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17,39(9).

作者:胡峰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与改革问题

摘要:国有企业代表着公有制经济,大部分国有企业涉及到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与经济命脉,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近几年随着一系列改革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实力和规模在持续增强增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目前国有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生产效率与经营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仍有一定差距,是目前社会对国有企业的普遍认知,也是当前国有企业不容忽视且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状入手,进一步分析国有企业效率偏低的原因,从而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管理建议,为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主体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效率偏低;管理建议

一、国有企业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家对国有企业直接或间接地行使着严格的监控权,从某种角度,这种监控对于很多国有企业来讲,限制了企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根据2017年中国财政科学院对我国有代表性的九个省份上万家企业进行的一次深入调研,结果显示,2014-2016年,调研区域内的国有企业负债率和经营成本率较民营企业偏高,且资产周转率都明显低于民营企业,此外,国有企业发展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在电子信息、生物产业、互联网等新兴的、技术密集、技术更新快的领域研发创新效率偏低。

二、国有企业效率偏低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定位模糊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兼顾协调社会均衡。作为市场当中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国有企业有着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必须承担国家和政府分配的指令性任务,参与一些收益较低、回收较慢的公益性项目,而这两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

(二)政企职能未完全分离

虽然我国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就提出了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这一状况仍有待改善,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其产权制度,市场经济无法与产权制度分裂开来。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部分企业运用股份制改造的方法,将企业资产变为国家股份;部分企业在进行了适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但依旧保持了国有股份的绝对优势地位。这些改革中包含了较多的政府干预因素,并非由市场主导完成。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的干预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很难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从而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放开手脚。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身份上等同于国家的政府官员,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调任,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政企不分,只是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新的利益机制而已,导致国有企业与政府分而未分。

(三)国有企业人事任免制度有缺陷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经营者逐渐进入了更高的知识架构层级,由以前的经验型管理者逐渐转变为高素质、高学历管理者,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由政府间接领导的国有企业中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任免仍然存在着受行政力量影响的现象,政府仍然存在一定干预与控制的行为,经营管理者通常会在各种利益相关者之下采取妥协的态度,不能做到真正的市场化经营管理,所谓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仅停留于表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任免制度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了国有企业人才不恰当安置,导致不能人尽其用,甚至造成人才流失,这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国有企业做强做大。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管理建议

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破解我国国有企业运营效率偏低的难题,根本举措应是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明确产权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设职业经理人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

虽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的理论基础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操作案例还有待丰富。我国的国有企业千差万别,必须多类别、多层次、系统性地构建操作模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需根据国有企业自身实际,按照市场需求,适合混改的才推动混改,集采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集中优势,聚焦主业,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大。

(二)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制度体系构建

1.进入市场制度

相对于其他企业经理人而言,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进入制度需要更加严格,除了具有丰富的职场经验与管理能力之外,还需要处理好国有企业发展与所有人之间的权益关系。

2.经理人选拔制度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的选拔应抛弃原来的论资排辈与直接任命的现象,需要秉持唯才是用、唯贤是用的选拔制度,选拔有才能、有品质的年轻人,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3.经理人考核制度

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作为国有企业的高管,需要接受董事会指定的考核制度作为绩效考核评价方法,而不应该继续沿袭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方法,避免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预防职业经理人的寻租行为。4.经理人退出制度当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不能达到企业要求或满足市场发展时,需要及时退出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岗位,同时由符合条件与任职能力的新的职业经理人补充进来。

(三)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管理是国有企业改的核心,而有效地激励约束又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励约束机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奖酬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工作涉及和参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激励约束机制,产权和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参考管理学中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奖酬制度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奖酬制度激励约束机制的重点是实行岗位工资制,一方面改变原有的平均分配模式或以行政职位为主的分配模式,实行按业务性质和技术水平划分岗位岗级,并以此设计薪资标准;另一方面,改变原有的固定工资分配模式,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固定比例与浮动比例相结合的分配模式,使国有企业员工的薪资以市场为导向、随绩效而变化。

2.建立健全工作设计激励约束机制

国有企业需要充分借鉴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空间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坚持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岗位职责相匹配,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尽其用。

3.建立健全参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参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国有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成为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可以采取员工持股的形式或注重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

4.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深化国有企业“三能”机制建设,即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5.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的健康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企业衰盛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有效地实现对员工的激励约束,例如尊重知识和人才,倡导知识管理,奉行共识性而非命令式的领导方式,兼顾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个人需要。

6.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根据最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管要求,中央已经明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或经营者将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负责人的经营业绩与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合理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与任期激励收入的水平与权重,同时建立健全的与激励机制相适应的财务审计、延期支付等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罗虎.企业发展动力激励约束机制[J].中国企业报.2001(06):21-23.

[2]罗虎.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管理制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91-197.

[3]陈嘉敏.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效率比较[J].经营管理2013(9):84-86.

[4]杜凤莲.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探究———从要素配置方面考察[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31-34.

[5]洪功祥.国有企业效率研究进展与评述[J].深化改革.2014(10):95-98.

作者:王慧 单位:成都金融控股集团

第三篇:营改增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家经济转型的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体制“营改增”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且正在逐步推广。“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大亮点,对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的影响颇深。本文主要从“营改增”政策的施行现状出发,针对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进而探索企业在这种税收体制下的应对策略,以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推进国家税收体制改革。

【关键词】营改增;企业管理;应对策略

一、营改增政策的施行现状

最初,“营改增”政策在我国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展试运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随之在各行各业中加以推广。就目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现状来看,其对企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举例来看,在“营改增”政策之下,我国中小广告企业的负税率由原来的5%降为3%,税收负担明显减轻。随着“营改增”政策实行范围的扩大,各行各业的试点企业不断增加,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意义也日益突显。现代服务业隶属于第三产业,属于我国的新兴行业,在“营改增”政策推行以前,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缴纳以全额为基础计算,在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扶持之下,“营改增”政策也针对服务业制定了相关的税收体制,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另外,“营改增”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通过退税政策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税收政策。

二、营改增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影响企业销售管理

对于以销售业务为主的企业来说,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即企业在确认营业收入时需要将增值税排除在外,从销售价格来看,如果企业仍然按照营业税体制下的价格进行销售,其整体销售收入在最终确认时,必然会发生大幅度下滑,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企业通常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一会计科目,来对企业销售税金进行核算,企业销售税金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营业利润,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总额。而增值税是不被计算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之内的,因此企业的利润总额不会发生改变。

(二)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结构

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变动会直接影响企业资产结构的变动,进而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相关会计科目的变动。“营改增”政策下,固定资产的原始购进金额发生部分抵扣,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入账价值随之降低,累计折旧额也相应减少,降低应交营业税额,减少期末余额。从短期来说,企业资产额、负债额的下降会带来企业流动比率的提高,提高企业营运能力;从长期来说,“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调整,能够从整体上对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有所提升。

(三)影响企业现金流量

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由企业的筹资、投资、经营三个方面产生,“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企业的现金流量更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一,从企业筹资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企业正想扩大融资范围。短期融资能够快速增加企业的可用资金,但由于融资活动带有阶段性特点,且融资活动带来的利息支出会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因此,企业的负债压力不断提高,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第二,从企业投资活动的角度来考虑,企业在扩张经营规模的进程中,不断购进新的设备、仪器等固定资产,但在增值税中可以对购进金额进行抵扣,所以企业现金流量表虽然会产生资金流出,但流出净额相应减少。第三,从企业经营活动的角度来考虑,“营改增”政策避免了企业重复纳税的问题,为企业降低了实际税收负担,从而使企业的现金流量呈上升趋势。

三、营改增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重视企业税收筹划

“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企业必须首先从财务管理体系入手,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做好税收筹划工作。1.重视供应商的选择。“营改增”政策的推行使供应商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多项业务中直接为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如原料采购、物业服务、中介服务等,帮助企业及时抵扣相关纳税额。因此,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更要注重其是否拥有完备的财务核算体系,是否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自身经营成本。2.严格防范税务风险。不同的业务模块所适用的税率不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要对各项采购、销售业务进行严格审核,按照相应税率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不可混淆税率。另外,必须建立严格的记账程序,对企业财务人员和税务核算人员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杜绝出现混淆记账的问题,对各项业务进行均衡纳税。

(二)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保管和使用

不同于营业税发票,增值税发票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不仅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直观反映,也注明了各项扣款额和扣税额,是企业在各经营环节中保持税额连续性的关键,担当了企业完税凭证的角色。增值税发票必须由专门的人员进行保管,并制定严格的领用程序,提高使用人员对其保护意识,因为发票一旦发生丢失,会涉及到退票、开具红字发票、作废等各项工作,同时还需要到税务机关进行备案,手续非常繁琐。在“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税负降低,但有些运输企业反而出现了税负增加的问题,这与企业增值发票的使用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必须做好业务调整,重视财务配合,重点关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的各项税额抵扣,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三)在企业内部营造节税氛围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项宏观性工作,其工作效果与企业内部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密不可分。为了充分利用“营改增”政策为企业带来的便利,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税负成本,管理人员必须改变理念,梳理经营管理的思路,重视企业各部门之间、上下职员之间的配合,重视税收筹划,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节税的氛围。财务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联系,主动参与到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在业务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相关财务信息,尽力扩大增值税抵扣额,从定价、结算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深远谋划。此外,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内部对“营改增”政策的理念进行宣传,加强业务人员对增值税进项税发票的认识,不能放过可以合法抵扣的税额。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充分认识“营改增”政策,在企业内部树立节税意识,加强税收筹划,及时调整相关业务活动,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保管和使用,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条件,从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于琦.“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策略[J].财会学习,2018,(1):11-12.

[2]兰柏超.营改增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7,(4):61-66.

作者:杨燕 单位:中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篇:自由现金流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自自由现金流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很多集团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便对自由现金流指标的核算较为关注,由于自由现金流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利润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与其相关的研究数量便不断增加,本文也将对自由现金流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影响进行逐一分析。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指标;经营管理

引言:

自由现金流指标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一种指标性体现,其实际上也能反作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资本与金融市场上的很多投资主体以及市场上行的一些评级机构通常将自由现金流指标作为企业评价与评级的重要参考。因此,很多企业集团的管理层在实际经营管理活动开展上都会对自由现金流指标给予一定重视,自由现金流指标也通常会得到很多管理活动开展上的“粉饰”。

一、自由现金流指标概述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资本性支出的差额,这一差额便可以看作是自由现金流指标。股权集中度越发提升的大背景下,公司治理的重点已经专业为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问题[1]。自由现金流指标在这一大背景下便成为了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且由于自由现金流指标在核算上与一些会计方式方法为基础的指标核算存在明显不同,自由现金流指标的客观性也相对较强。但也需要看到,自由现金流指标并非一成不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其也可以借助一些财务手段和管理上的调整进行自由现金流指标的人为调整,因此,自由现金流也很容易成为被粉饰的一种指标。

二、自由现金流指标的应用分析

自由现金流指标当前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具体管理活动开展中进行了较多应用。例如,自由现金流指标可以与企业价值相互挂钩,在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自由现金流总量大小不仅可以成为最终价值评估结果的因素[2],其更是会同企业价值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基本关系。自由现金流指标也通常被很多投资者用来衡量投资的可行性与营利性,虽然其与预期收益这一基础性指标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在自由现金流本身的意义较为深远时,自由现金流指标在投资决策端进行的应用通常是一种长远投资上的分析化应用。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自由现金流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自由现金流指标的应用空间会越发广阔。

三、自由现金流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向的影响

自由现金流指标对可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产生影响,这一层面的影响也会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持续化开展产生左右性。例如,在企业自由现金流指标并不理想,自由现金流总量相对较小时,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就需要向利润的深度获取所靠拢。反映在管理活动开展中,企业便要对于一些资本支出,特别是不必要的资本支出进行管控,这种类紧缩式的管理侧重也会使得企业未来一段时间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发生变化。在经营管理方向产生了变化后,企业经营管理框架下的经营性与管理性活动也势必会产生对应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此类影响本身客观存在下,企业也只能围绕自由现金流指标进行经营管理方向上的不断调整。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影响

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指标也会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特别是企业在进行融资尝试时,自由现金流指标对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企业在某一时期想要吸引投资方进行投资追加,但自由现金流指标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一状态下,企业便不得不在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端进行调整,并借助财务数据和财务报表的粉饰来冲淡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表现较差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企业无法通过常规管理类活动开展在短时间内进行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调整时,企业便不得不借助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上进行的对应调整来进行自由现金流量指标的调整。因此,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实际上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产生对应影响。

(三)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

现金流量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上产生的影响也体现在风险管理端。那些将现金流量指标作为常规经营管理指标的企业通常会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将各种经营管理风险因素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也是对应风险管理活动开展的根本目标。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不仅可以对企业价值、盈利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反映,更加可以对企业业务开展和管理活动开展中的风险系数进行反映。例如,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开展便很容易受到影响,诸如预期债务的无法清偿更是会加剧企业经营管理的总体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对应地进行风险管理侧重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对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反映出来的系列问题进行解决。

四、结语

自由现金流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上产生的影响客观存在,且自由现金流指标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时,其对于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持续性影响。在这种影响客观存在时,企业应当避免本末倒置式地进行自由现金流指标的人为调整,而是要在经营管理活动开展上进行不断地优化性尝试,从而借助综合管理以及某些专项管理能力的提升使得自由现金流指标更为良好。

参考文献:

[1]赵勇.自由现金流约束下两权分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2]李林洁,韩勃.论自由现金流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7(20):45-45.

作者:钱爱娟 卢福全 单位:浙江兴舟纸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