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管理论文(3篇)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企业风险管理研究进展评述

一、研究框架的提出

现实需要的是管理学研究的源动力,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也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更全面、更及时、更有效的预测和控制那些复杂性和破坏力大大增强的各类风险,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本文此为视角,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梳理后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领域:其一,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对风险管理进行剖析,强调风险管理不应只是被动地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而是要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和利益;其二,企业风险指数研究。此类研究强调风险是可以观察与测量的客观个体,在研究方法上重归纳、分析、证明与量化,体现了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其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此领域的研究则关注风险因素在形成风险事件之前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分析进行预测,体现了风险管理观点的革新。

二、整合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美国学者JamesLam(2003)则详细说明了企业整合风险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动性、最大化公司股东的价值以及促进职业和财务安全等。Brian(2006)认为整合管理风险代表着新的管理思想,意味着对原有的诸多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与只强调被动的防范或转嫁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整合管理风险更重视通过开发、利用和经营风险以促进管理者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我国学者张维功等(2008)指出整合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选择、投融资决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涵盖了企业运作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风险管理内部要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实施动因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Liebenberg(2010)等人认为企业是否实行风险管理除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原因外,还取决经营状况和前景、市场竞争和企业的风险偏好等因素,而公司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公司不愿变革的惰性,则是阻碍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Kleffner,2011);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以COSO提出的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要素最为经典。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公司治理和组织文化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也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John,2010)。

(三)整合风险管理的价值性研究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采取整合风险管理(Kimberly,2004)、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Kim,2004)以及风险沟通(Lawrence,2009)等管理措施的企业,其公司价值具有普遍性的增加。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一是风险管理能够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权益回报率和改进公司治理结构(Lucia,2007);二是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整体战略中,从而提升了企业战略抗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Neil,2005);三是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来控制股票价格波动,使得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为正,从而使得管理效率提高进而提升公司价值(James,2007)。整合风险管理在创新的同时,还应有效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就目前来看,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还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一)企业战略风险预警

战略风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学者们分别从管理决策(Simons,1999)、行业竞争排名与公司业绩(Slywoztky,2004)以及战略实施能力的不确定性(杨华江,2005)等角度对战略风险的类型和成因进行了界定。卢一萍(2011)采用案例分析法,提出了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分析处理风险预警信号机制、细化预警指标评价标准、出具风险预警报告这四个战略风险预警步骤。龚小凤(2013)从战略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组织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财务整合风险、业务流程整合风险等六个方面,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了企业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预警模型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较有代表性的有:EdwardAltman(2001)等国外学者将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的Z模型以及“配套”的五个预警指标被广泛采用。我国学者孔玉生等(2010)利用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信息透明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监控力度、财务杠杆效应等四个方面是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的要点。赵春(2012)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动态维护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克服了统计分析模型不能适应海量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模型无法考虑财务数据时间延续性的问题。

(三)企业营销风险预警

美国学者James(1998)按风险来源,提出了营销风险可分为战略风险、策略风险、组织风险、运作风险和环境风险五大部分。高凤彦等(1999)则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营销风险归纳为营销逆境、营销波动和营销失误三大类,并利用离差传递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所对应的预警系数。张云起(2001)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判、精确值测量三种方法,针对营销综合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提出了A-FA综合评价模型。Emiliano(2009)从市场定位安全、市场结构安全、市场需求安全、市场竞争安全、市场扩张安全、市场策略安全和市场环境安全六方面建立了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林红菱等人(2012)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我国企业营销风险预警模型。总的来说,近年来的企业风险预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预警方法和预警模型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关于预警原理、警度划分以及预警模型和系统的评价等方面的文献不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企业风险指数研究进展

(一)行业风险指数研究

学术界对行业风险指数的研究主要是将传统的指数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对不同经济领域中价格、安全、市场行情等风险因素的变化程度和趋势进行研究。当前的行业风险指数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股票指数收益进行行业风险的评估,如Sung&Gregory(1999)研究了美国航空业股票收益与市场变量、行业变量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段瑞君(2012)采用OLS模型,通过对股票市场行业指数收益的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市场风险与股票市场的整体波动相一致;另一类是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对行业风险指数进行评价和预警,较有代表性的有:Bollen(2007)等学者提出了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对顾客满意度指数进行多指标评价的方法,但也发现模型的特征会影响指数的特性。刘晓娥(2007)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港口建设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指数;孙春伟(2014)采用危害分析与构建控制点的方法,构建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体系等。

(二)金融企业风险指数研究

Illing&Liu(2003)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信用权重法等四种加权方法构建了金融压力指数,通过与指标现状的比较,表明当指数值高于一定的临界值时,表示该时期处于值得关注的高风险时期或金融危机时期。在此基础之上,Balakrishnan(2009)构建了新兴国家的金融压力指数,并研究了金融压力在发达与新兴国家间的传播机制。张瑾(2012)综合考虑了包含宏观经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政策环境等在内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在时间序列较为平稳的前提下,可对压力指数进行时间序列预测或开展压力测试,从而实现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成祺炯(2014)等人则应用Shapley非对称权力指数模型,从资产组合、杠杆率、阈值三个维度,测算出了我国上市银行对金融系统风险的贡献度排名。

(三)企业投资风险指数研究

相比财务目标,大多数企业参与风险投资的战略意图更偏重于竞争力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评价企业投资风险一方面要关注获利性,但更要关注对提升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对此,Gompers(2001)就指出风险投资使企业能够快速获取新资源和发掘新能力,获得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张识宇等人(2011)针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与获得财务回报的投资目标,从技术产品竞争力、团队素质、市场吸引力、资源利用程度、环境支持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公司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Theil指数的灰色评价方法。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风险指数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风险指数模型和测算方法上具有较大的创新并且日渐成熟,使得风险指数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但在研究内容上偏重企业外部因素,对于企业内部风险因素考虑较少,而对于风险指数原理以及合理性等本质问题的探讨,也一直未在学术界达成共识。

五、未来研究的展望

金融危机后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大进展,但下列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一是对于风险内涵和形成机理重新认识的问题。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风险不应只界定为客观因素,更应包含道德、信誉、文化和心理因素。因此,如何重新认识风险内涵和形成机理,决定着风险管理研究的范围和发展方向,是未来风险管理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是风险本质的辩证性和对称性问题。目前对风险本质大部分研究聚焦于防范风险带来的负面效应,但仅仅关注损失就有可能忽视与风险相对的机会问题,因此,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更应关注如何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和利益;三是风险分析技术创新和综合应用的问题。如何对包括指数和预警在内的各种风险分析技术进行创新和综合应用,是今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企业风险的预测和度量其中的重点。

 

作者:李键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第二篇:物流企业仓单质押风险管理研究

1仓单质押

仓单是指仓储方签发给存储人或货物所有权人的记载仓储货物的唯一合法的物权凭证,仓单持有人可以凭仓单直接向仓储方提取仓储货物。仓单除作为已收取仓储物的凭证和提取仓储物的凭证外,还可以通过背书,转让仓单项下货物的所有权,或者用于出质。仓单质押是以仓单为标的物而成立的一种质权。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在于企业以在库动产(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物流企业经银行审核授权后,以第三方的身份承担监管责任,受银行委托提供监管服务,对质押物进行库存监管。

2静态质押模式

静态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是指借款人以已经存在的、已有货权的货物作质押给银行,并交指定仓库监管,企业对该批货物不能自主提货,授信项下每一次赎货都要求企业及时补足相当于提货额的保证金,由银行开具提货单,仓库按指令发货。①申贷企业与物流企业签订《仓储协议》明确物流企业的监管责任和质押物规格并交货;②物流企业核对货物确保无误后向贷款企业开出仓单;③贷款企业持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④银行在收到贷款申请后对贷款企业资质进行审核,评估质押物价值;⑤审核通过后,银行、物流企业、申贷企业三方签订《仓单质押贷款三方合作协议书》,物流企业和银行签订《不可撤消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申贷企业与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账户监管协议》,规定双方在合同中应履行的责任;⑥物流企业按合同规定对质押物进行监管,银行对审核通过的,协议手续齐全的贷款企业发放一定比例的贷款。⑦申贷企业将正常经营的回收款存入监管账户;⑧银行收到货款后,退还仓单给申贷企业,同时为其开出放货提单,物流企业根据银行的指示按提单放货直到银行收回全部贷款。

3静态质押模式下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3.1质押物种类的风险

并非所有的商品都适于仓单质押,物流企业在接受申贷企业质押物时,要对质押物的种类进行慎重的选择。不同种类的质押物,物流企业面临不同的风险。

3.1.1质押期间市场价格的波动

申贷企业进行仓单质押时,其所拥有质押物的价值决定了其向银行申贷的额度的大小和物流企业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若申贷企业的质押物在质押期间,价格波动非常剧烈,尤其是价格跌幅较大时,质押物的价值也随即下跌,这会对物流企业造成一定意义上的风险。

3.1.2质押期间自身质量的变化

由于质押期过长,质押物自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以及外部环境等原因,物流企业可能面临质押物变质的风险,比如毛皮等质押物可能会腐烂,巧克力、石蜡等质押物可能会变形,石油等质押物可能会挥发等风险。

3.2质押物来源的风险

质押物是否完全在法律意义上完全属于申贷企业,物流企业还要考察质押物来源的合法性,对于走私货物或者枪支弹药等违禁物品面临被海关查收的风险。对于不完全属于申贷企业的货物,物流企业也面临着质押物共同拥有者对其自身拥有部分质押物的收回的风险。

3.3对质押物监管不当的风险

物流企业在仓单质押中,担任着对质押物监管的责任。这不仅包括质押物?失或损坏的责任,还包括监管的责任,对在整个监管流程中的操作和相关手续出错的责任。物流企业进行质押物的监管,实质就是完成仓库作业管理的过程,即质押物从入库到出库之间的装卸、搬运、储存保养等相关的作业。诸如对于需要通风的质押物,没有进行正确的通风而造成的质押物变质的风险;对需要保持干燥的质押物,没有进行合理的水密保管而造成的风险;对需要低温保存的质押物,没有进行温度控制而造成的风险等。正是由于监管过程复杂、涉及的内容多,因此产生风险的概率会更大,加之各方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交换不及时,都会影响正常的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带来质押商品监管风险。

3.4申贷企业资信风险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申贷企业的资信水平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资信风险一般有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两种。经营风险一般表现为融资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最终不能如期归还银行贷款,使得银行遭受借贷资金损失的风险。道德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融资企业利用虚假财务报表等,刻意隐瞒或欺骗所贷资金的用途和去向,银行与物流企业难以分辨融资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真实状况,这为银行和物流企业带来了风险。

4静态质押模式下物流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

4.1对质押物种类的合理选择

对于质押商品,要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大豆等。质押物的选择,还要和国内的经济形势相结合,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稀缺性的资源不会出现价值的很大波动,是理想的质押品种。性质不稳、易变质、易损耗、市场价格波动大、流通性差、无经常性市场需求的货物就不能被选为质物。同时在质押合同中应该注明,质押期间因市场波动,引起质押物市场价格下跌幅度达一定比例时,银行有权要求申贷企业追加质押物或现金保证,否则银行可以提货拍卖、变卖质押物以清偿债权。

4.2对质押物的来源进行核查

防止由于质押物来源所带来的法律风险,物流企业一定要考察质押货物来源的合法性。在进行货权验收时,一定要确认货物的所有权是否完全属于申贷企业;若质押物为进口商品,应要求提供海关出具的商品《质量检验证书》等文件;若不是进口商品,则要求其提供其他的相关文件,确认其所有权的合法性。

4.3对质押物进行合理监管

物流企业要与申贷企业签订仓储协议,其次要与银行签订《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在仓储协议中应该明确货物的入库验收和养护要求,物流企业应严格按照质押物的监管要求,进行合理监管,以此减少质押物在库变质或发生货损的风险;在《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明确物流企业的责任,确保单货相符,没有银行的指示不得向贷款企业放货,保证银行正常行驶质押权利。

4.4对客户资信的有效审查

掌握申贷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是物流企业规避风险的首要策略。为防止申贷企业的资信问题给物流企业带来风险,应对申贷企业的资信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评定。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核实制度、客户资信档案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经营情况,调查企业偿还债务的历史情况,分析企业未来的偿还能力和履约能力。同时,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料,借鉴银行的信用评级和风险控制的方法,与银行开展合作,形成信息共享。若企业有不良信用记录,则应该不与之合作。

5总结

总之,对申贷企业的资信核查,对减少物流企业的风险有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仓单质押业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静态质押模式下,物流企业面临来自质押物本身、自身监管能力、申贷企业等各方的风险,通过采取上述有效合理的措施,对减少物流企业的风险,保证仓单质押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鑫 单位: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第三篇: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完善探析

1.相关研究概述

随着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风险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经历了传统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现代风险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1世纪至今),而全面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当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国外已经展开了对企业风险管理实证研究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探索。Nocco,Stulz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企业成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是组织的每个成员了解其如何创造价值,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非将其看做公司战略的机械化执行。Abrams,Kanel,Taylor等站在战略、整合、全面的角度为IBM设计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体现了一个由阶段风险到连续风险的转换,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风险事件序列。而在2006年,COSO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较小型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指南,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内容涵盖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监管等领域,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由此,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步入了新阶段。国内专门针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刘红珍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其研究发现: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具有风险意识淡薄、风险后果严重、风险管理水平落后的特点,并提出了其在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置过程中的应对方法。王竹玲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给出了中小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六条对策。杨志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组织形式不匹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的特征,并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进行了论述。考虑到目前国外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适用性,而我国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管理方法及单项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层面,缺乏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设现状及问题,以期对其风险管理起到促进与完善的作用。

2.我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建设现状及问题

我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又十分匮乏,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没有对风险管理产生足够的重视,因此当前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风险和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中小企业管理目前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数量轻质量,在这种落后管理思想的引导下,企业往往会单纯追求销量、利润和市场份额的上涨,更注重眼前实际利益,而容易忽视风险的存在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即使有些企业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也是间歇性地进行风险管理活动,意识到时便进行监管,事后又大多忽略,因而对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待到发现风险时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组织架构不合理。完整的组织架构是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对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优化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架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建设远未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首先,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以监事会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即使有部分中小企业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相应机构,但由于人员素质、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也多流于形式。其次,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重要管理人员均为家族成员,企业的管理控制权集中于最高领导和家族成员,各部门空有其形,失去了独立性,且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不相容职务的控制存在严重问题。再次,有些企业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过于注重纵向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忽视了横向间的协调,使得企业内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各自为政,甚至出现发生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3.信息沟通体制不完善

信息沟通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由于高质量资源要素获取难度大、业务管理不完善等原因,缺乏必要的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外部客观条件上就很难保证信息传递的高效迅捷。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不能确保信息的及时捕捉和正确传递,使得企业信息系统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容易导致企业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乃至威胁企业生存。风险管理专项资金不足。企业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建立和维系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支撑力量,但中小企业却很难达到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的资金基础标准。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投资、搞建设、扩大规模,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尚处于管理模式摸索状态下的中小企业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风险管理硬件投资、风险管理人员投资、风险管理外部投资等,给原本资金周转并不灵敏的中小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贷级别较低、外部金融监管机制不利等原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度大的问题,只能较大程度地依赖内源融资,这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在资金短板的情况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4.对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全员风险意识。中小企业应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企业独特的发展愿景、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同时,加强对管理层、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增强企业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风险防范意识,以提高风险发现的及时性和风险管理的高效性。科学设计组织架构,明确员工岗位职责。不同规模、生命周期、行业、地区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规模、复杂性有着很大的不同,风险偏好以及风险管理资源也有很大差异,中小企业构建组织架构时,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结构》,参照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组织架构的设置,结合企业业发展战略、内外环境、业务特点和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条件,基于灵活性原则,合理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恰当配置各主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同时,规范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绩效考评制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等,保证企业员工各司其职,不相容职务分离,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降低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制,提升交流沟通的有效性。中小企业应根据成本和效益相匹配的原则,适当引进必要的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和应用程序等,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企业信息,在外部客观条件上减少乃至消除对企业风险管理不必要的限制。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改变企业信息传递单一向的现状,实现信息的双向乃至多向沟通,一方面保证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的准确性,使得员工明确履行相应职责,另一方面确保信息自下而上以及横向反馈的及时性,以便于管理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和资金筹集的难度之大使得过于庞大的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缺乏可行性和适用性,但是风险管理又需要设置相应机构负责执行、统筹、识别、监督等,所以,在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企业风险管理资金供应的同时精简设置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企业除传统的银行贷款融资外,还可通过网络融资等新方式拓宽资金来源,为企业经营和风险管理提供更多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应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充分考虑现实成本和长远效益,避免设置不必要的部门和环节,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利于其巩固市场地位。而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仍处于对风险管理最佳模式的探索阶段,本文虽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风险管理建议,但是仍不够完善,不能完全解决理论与实践磨合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未来会有更多的学者进行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并提出更为高效实用的管理模式,以求最大程度的实现风险管理的真正价值。

作者:林鑫 张恒瑞 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