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程管理范例

工作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1

关键词:工作流技术,设备管理,工程管理。

0引言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生产管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只有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电力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保障电力生产的整体质量。而工作流技术作为影响电力工程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水平,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工作流技术,并将其合理应用,为优化电力工程管理提供必要的帮助。

1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来源于企业的自动化系统中,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流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尤其是在电力行业中更是能够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技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将人工与机械的工作行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工具与应用程序的相互配合,实现真正的自动化业务处理[1]。若是从工作流管理系统层面来讲,则一般认为工作流技术管理系统是指一个或多个用于定义和实现管理工作流运行的软件系统,通过在这一系统中人工对于具体业务应用进行操作,确保企业经营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工作流技术,能够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流平台,并且这一平台不会挑选各种职能或者层次,而是可以实现更加广泛应用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中,通过自身所具备的逻辑控制能力控制电力工程管理质量,不断分析电力工程管理业务流程,实现有效的监督与优化,将人力资源与软件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电力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

2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进一步加强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应用力度,能够更加直观的分析出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制定出更加高效的工作流定义语言,以此来保证电力工程管理中心工作流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效率,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2]。同时,强化电力工程管理与工作流重组方面的研究可以将实践经验作为工作依据,确保能够更加快速的推进电力工程管理与工作流技术的重组,确保工作流系统能够根据异构系统提供适合的接口,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集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是创建工作流管理系统,将规划业务管理作为核心,以工作流技术为依托,帮助电力工程管理部门构建出高效、可扩展性强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工作流技术有着非常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成应用。工作流系统根据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将各种应用进行基层,然后形成更加高级的业务应用性质,如互联网审批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等,确保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2)提高系统灵活性。工作流系统能够及时调整业务流程的变化,开发人员只需要设计出可视化的业务流程,便可以合理控制与协调各种类型的应用模块,当电力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时,就能够及时修改和调整之前的应用,重新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工作步骤等。

(3)降低系统维护成本。通过应用工作流技术之后,能够有效缩短系统开发周期,大约能够减低成本50%左右,对于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相对较低,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工作流技术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在变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对于电力管理部门来说,变电设备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在应用工作流技术进行变电设备管理工作时,则可以及时上报多条变电设备的缺陷记录,并且在工作流系统控制下对于不同性质的设备缺陷采纳不同的运转流程,同时完成对于变电设备管理的审核。若是变电设备记录准确无误,工作流系统便会自动将记录上传至检修部门,对于一些简单的设备缺陷检修部门可以直接完成修理工作,对于一些严重或紧急的缺陷,系统除了转交检修部门之外,还要上报至其他相关部门,并在缺陷记录表上完成对应的信息记录[3]。除此之外,通过利用工作流技术实现对变电设备的缺陷管理,还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工作流引擎和图形化的定义工具,利用相关接口实现组织管理器功能,自动完成工作流中接口函数的调用,开发出功能齐全的系统客户端。应用自定义组织管理器,则可以组织不同角色和人员组织结构完成用户分辨。在文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需要开展大量的文档管理工作,并且在这一工作中还包含文档、状态、状态变化、执行者以及动作等五个方面,按照文档管理流程,将各种任务和工作布置成文档,完成文档审核后需要进行文档的签发和归档,但是这一整个工作流程将会出现流程状态的变化,通过应用工作流技术,能够为文档管理工作提供可以多种选择的动态工作流,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协调。例如,在电力工程生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很多的如财务报表、生产计划、物资管理方案等,而应用工作流技术能够将这些标准的工作流结合在一起,实现对文档工作的动态管理,进而最大化发挥文档管理系统的应用价值[4]。值得注意的是,文档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并不固定,因此选择具有动态变化的工作流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为了能够发挥出文档管理工作的灵活性,文档管理系统需要具有随时对各流程中文档流转进行配置的能力,确保在随时可能出现变化的工作中能够发挥工作流技术的特点,为工作人员提供出多种解决方式,确保电力工程管理能够顺利进行。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在电力工程管理中应用工作流技术能够为人员提供四种过程模板,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包括:安排模板、任意模板、指定模板和往复模板。安排模板中拥有多个流转层次,发起流程的人员只需要明确流转层次的定义,流程便可以按照定义的顺序自动进行。任意模板就是审批人员可以将文件发放给任意人员,确保所有人员都能够具有审批的权利,但只有审批人才能够决定文件流向[5]。制定模板则拥有预先定义的审批录像,按照提前设定的流程自动完成审批工作。往复模板是以发起人为中心,任务最终流转至发起人的手中。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工作流技术时,还要注重业务数据信息流程化的处理[6-11],对于项目管理中大量的业务审批流程,要从工作流引擎开始进行同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工作流管理器的设计。

4结语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2

关键词: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对策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是保证公司安全生产运营的重要基础,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水平,很多公司也将如何优化物资管理工作流程,作为公司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进行讨论,传统的物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弊端影响其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对其工作流程进行合理优化,对于促进公司综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一、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储存以及生产供应等环节,为保证优化对策提出的有效性,需要对其工作流程的涉及环节进行针对性分析,其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材料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

天然气公司保障日常生产经营的原材料相对较多,其体制系统也较为庞大,总公司下设诸多分公司,保证不同地区的天然气生产和社会供应,很多公司都会采用分公司独立采购的方式,这种采购方式失去了集合式采购能够享受到的价格优惠,也减少了原材料的可选择空间,原材料的质量性价比远低于总公司集中采购模式,分散式的采购方式还有可能造成重复性采购行为,未能合理利用便会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同时也是对公司人力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二)原材料储存环节的物资管理工作现状

由于公司采用分散式采购方式,因而原材料的储存也会采用分散式储存方式,原材料的储存工作是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分公司需要设立独立的储存仓库,其库容量需要满足自身的工作需求,还需要对库存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保证原材料的储存安全和生产供应,这些物力、人力的投入,势必会增加每个独立分公司的生产运营成本,有些分公司的仓库建设标准不能够满足高危行业的工作要求,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原材料的供应流程管理现状

天然气公司没有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特点,制订严谨的原材料供应管理制度,原材料的安全运输和供应是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很多分公司都有由于原材料没有按时到位,而制约自身正常生产秩序的现象出现,涉及到各项生产任务、工程建设的原材料供应,都应当有完善的供应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1]

二、优化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有效对策

(一)合理优化物资采购环节

分散式的原材料采购方式无疑会增加公司的采购成本,而对于天然气的生产运营工作来说,其应用的原材料类型以及产品都基本一致,因而天然气总公司可以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采用集中采购的物资采购模式,集中采购能够根据各分公司的应用需求进行物资的合理调配,避免采购环节出现的重复性采购行为,同时应用集中式采购模式还能够有效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投入,集中采购统一规格的原材料,能够实现原材料管理的可追溯性,便于公司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开展,提升公司的安全生产保障。同时公司还能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原材料采购,这种方式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空间,提升物资的性价比,也能够减少公司为进行物资采购而产生的重复性人力资源投入,实现对采购环节的合理成本控制,为公司拓展更大的经营利润空间。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专业设备而言,还能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资质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也能够使设备的售后服务提供有效保证,进而为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二)优化物资储存环节

物资的储存是物资管理的关键环节,既要保证物资的储存环境能够保证物资的质量和安全,还需要对物资的库存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以避免出现物资限制、过度采购、物资匮乏等现象的发生,给仓库管理人员带来巨大的管理难度,因而公司可以采用集中式的库管模式,进行对物资的合理调控和调配,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进行物资的报批,通过报批程序控制物资输出,对于库存每天的变化情况,总公司可以应用现代管理软件辅助进行仓库管理,管理程序会根据物资的采购情况以及物资的输出情况进行自动控制调整,并且能够应用数据分析和整理,计算公司整体的物资变更需求数量,设定库存保障控制线,当某项物资的库存量低于控制线时,能够及时提升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物资续购,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分公司进行物资管理的仓库建设和管理成本投入,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物资储存环节的管理效率,保障各分公司都能够满足实际经营需求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总公司的成本投入,提升公司利润空间。[2]

(三)优化物资供应环节

物资供应环节既要保证物资的质量不受到影响,同时还需要保证供应工作效率,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供应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不同品类的供应车辆类型安排、人员配备等问题进行,公司与物资供应企业需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供应企业为保证自身的信誉,会对物资供应进行合理优化,而针对于总公司向分公司的物资供应,则需要应用物资管理制度作为工作开展基础,使相关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三、结语

天然气公司的物资管理工作是其日常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工作流程优化,能够降低公司的成本投入,扩大公司的盈利空间,同时能够有效保证物资的储存以及运输质量,提升公司综合管理工作水平,公司需要通过采购、储存以及物资供应等环节的优化,进而实现工作流程的优化,保障天然气的安全生产和输送,进而促进公司综合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德胜,金娜,周丽伟,等.优化天然气物资管理工作流程的对策分析[J].化工管理,2015,(5):234-234.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3

【关键词】药品抽检;工作流程;监管

药品抽检是保障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自药品抽检制度实施以来,我国药监部门成功拦截了多款不合规、不合格药物,处罚了多家违规企业,切实发挥了药品监管作用。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药品监管力度,如何保障药品抽检质量,成为本文研究的关键。

1药品抽检工作现状分析

药品抽检是由药品监管部门主导,依法对生产、经营、使用的药品进行抽样检查工作。但药品种类繁多,涉及机构和单位较多,所以药品抽检管理难度非常大。2008年,国家药品抽检组织方式调整为:分散抽样、集中检验、探索研究、综合评价,每个环节职责明确,能有效确保药品抽检的科学性。分散抽样是将抽样范围扩大,即在全国范围内抽查药品,这样可有效改善抽样范围过小而引起误差的问题,确保抽检药品的随机性;集中检验是将各类抽检药品集中交给承检机构,通过分析药品含量参数,结合药品标准,生成检验结果报告,再反馈给当地的药监部门。从现状来看,大多数药品检验机构不仅需要完成药品检验任务,而且还需承接药品监管部门委托的抽检工作。除药品抽检工作之外,承检机构还需做到随到随检,报销票据,及时上传检验报告、数据和汇款回单,造成抽检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导致抽检工作人员压力倍增,甚至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检验工作。

2药品抽检工作的意义

2.1有助于保障药品使用安全

药品抽检是保障药品合规合法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药品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迅速发展,医药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劣质药品、不合格药品。做好药品抽检工作,既能有效降低药品安全风险率,又能保障药品使用者的安全。开展药品抽检工作,严格落实每一项抽检流程,依据国家药品生产标准,一旦发现药品成分超标、数据异常,应及时将检验报告反馈给药监部门,以便开展后续的处理工作。

2.2有助于优化药品市场环境

药品安全轻则影响药用效果,重则危害生命安全、社会安定,因此做好药品检验工作,既是药品行业所需,又是社会发展所需。基于《药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全面监管药品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和使用环节,把控各环节的质量,优化药品市场环境,促进药品行业健康发展。

2.3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所以药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药品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如果药品出现问题,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广大人民群众。做好药品抽检工作,可以提高药品的合格率,杜绝不符合规定甚至对人们造成危害的药品进入市场。药品抽检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需要做好药品抽检的日常管理工作,不断优化药品抽样操作管理,改进药品样品邮寄流程管理等工作。

3优化药品抽检工作中抽样流程的管理策略

我国药品抽检流程明确清晰(如图1所示),想要确保药品抽检质量,必须严格依照抽样流程,落实每项工作的细节和要求,才能发挥药品抽检的积极作用,为国家药品安全奠定基础。

3.1药品抽样操作管理

依据国家对药品抽检工作提出的要求,自收到药品抽检任务后,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结合药品抽检的实际情况,制定药品抽样操作规程,明确药品抽样的工作目标、操作要求、权责义务,规范抽检工作行为,保质保量地完成药品抽样工作。例如,在药品抽样过程中,保留抽检记录和凭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事先制定《药品抽检记录》和《凭证填写一览表》,具体包括核对药品品种、说明书信息、委托生产情况、药品批号、被抽检单位资质、现场记录、价格核查、票据信息、结算期限等内容,涵盖整个抽检流程。抽检人员依据一览表保存好各凭证票据,任何一个抽检环节发生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凭证票据,准确追溯问题的源头,追责相应责任人。基于这样的操作规程,能够指导抽检工作有序开展,规范抽样人员行为和态度,有助于保障药品抽检工作质量。

3.2药品样品邮寄流程管理

根据相关要求,药品检验样品需在5个工作日内寄出,避免药品样品积压,减轻检验机构的工作负担。因此,将抽样工作和邮寄工作分开,践行“专岗专职”的工作原则,抽样人员只负责药品抽样,后续核对和邮寄任务由邮寄人员进行,待药品样品邮寄完成之后,需将邮寄快递单号反馈给抽样人员,由抽样人员将单号信息登录到系统中。这样分工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减少样品积压或存储不当带来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收样时样品信息准确,复验时样品调取高效,检验机构在收到邮寄样品时,需核对样品信息和数量,待无误后才能签收,这样可以避免收样药品数量或品种不全。

3.3药品样品采购流程管理

遵循“放、管、服”的理念,在原本“现场结算”的基础上,增加了“非现场结算”的支付模式,有效减轻了抽检人员的采购负担,也为药检经费管理和核算提供了便利。针对抽样时无法现场开票的情况,应与开票方进行商定,核对好票据信息和时间,并在票据开好后直接邮寄到药检部门,由药监部门再次核对后,转交给药样检验机构。药样检验机构在收到样品票据后,需做好信息(如样品编号、抽样单位、收款单位、账号和金额、票据受理日、付款日等)登记工作,把控好各个时间节点,优化采购、报销各流程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现场结算”的时间,减轻采样人员的经济负担,规范票据管理流程,为样品检验工作提供保障。

3.4药品样品追踪流程管理

抽检药样追踪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确保样品检验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针对药样检验要求做到随到随检,实时上传报告、传达和通告,缩短各环节之间的时间间隔,实现样品检验流程一体化。以药样为核心,构建全过程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采样、邮寄、检验、报告、评价等每个环节,落实“四项检查”和“十项核对”,如果在检查核对过程中,出现样品封装被破坏,抽样信息不规整等现象,需追踪核查样品是否被破坏,并申请重新邮寄药样,以确保药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控药样检验每个环节的质量,有效提高样品检验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促进药样检验工作有序推进。

3.5药品抽样风险管理

药品抽样检查存在众多风险,所以需要加强对药品抽样的风险管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药品抽样中的风险。

1)法律法规

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没有制度就没有约束,对于药品抽样流程管理工作来说也是如此。要想降低药品抽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就必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在2020年颁布的《抽样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发生退样时,抽样单位要联系被抽样单位更换票据,并且承担相应的购样费用。这个规定一经出台对抽样单位产生一定的督促作用,使其在工作中努力做好抽样管理工作,并提高工作的责任心,提高抽样检测的准确性。

2)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办公软件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推动了企业朝着办公现代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所以药品抽样管理部门必须顺应时展趋势,加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建立药品抽样系统,实现对全国范围内药品的抽样调查控制,保障信息的实时传递,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在药品抽样系统中进行操作和控制,可以对下行药品抽样单位和抽检环节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在药品抽样系统中,技术人员还要加强研究工作,将药品的保质期输入到系统中,及时筛选出不合格的药品,这可以有效地减轻系统的压力。

3)抽样人员的合格性影响

药品抽样流程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抽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目前,很多药品抽样检测中出现抽样人员采集近效期样品、不合格签封等问题,这都是由于抽样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思想不端正所导致。2019年国家实施机构改革,取消了市县级药监局,打破了传统药品机构的人员布局,这就使省级药监局缺乏基层的抽样人员,往往只能委托药监机构进行抽样。药监机构人员虽然有过硬的药品知识储备,能够识别不同药品的品种以及药品制剂,但是他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这会造成抽样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首先,我国必须加强药品抽样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抽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次,抽检单位还可以采用网上授课的形式,给药品抽检人员分配学习任务,定期对抽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与薪酬挂钩,提升药品抽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相关行业还可以建立工作交流平台,定期对药品抽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积极献言献策,并对内容进行整理,从而为后续的抽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组织系统

在当前药品抽样流程中,抽样人员往往一人分饰多种角色。因此,药品监管部门必须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加强对药品抽样流程管理的研究,明确各个流程的工作,并根据工作内容对部门进行分工,做到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其次,要不断强化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各个主体责任,强化药品抽检中抽样流程管理的风险责任意识,促进各个单位和部门人员的分工协作,进而提高药品抽样检验的工作质量。

4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规范药品市场,保障医疗用药和国民用药安全,必须发挥药监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推动药品行业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药品抽检工作的意义,对药品抽样操作、邮寄流程、采购流程和追踪流程进行优化,把控好每一个工作细节,保质保量地完成药品抽样检验工作,保护药品市场的安全,为我国药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林,陈燕飞,胡增峣.构建新时代国家药品抽检管理体系推动药品上市后监管制度创新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0(12):4-11.

[2]刘文,朱炯,王翀.国家药品抽检风险管理主要举措分析与建议[J].中国药学杂志,2020,55(16):1394-1398.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4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物流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物流教育的投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已初具规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先天发展不足因素,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手段单一、实训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资源不足、实训课程监督考核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实训教学环节形同虚设,物流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致使实训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目前,市面上物流管理教材大部分是由缺乏实战经验的理论专家学者编写,大多数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汇总,教材中缺乏对学生物流管理实践知识的指导,老师在课程教学中,也仅工作流程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探析文/齐君伶能从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案例分析层面进行面授讲解,缺乏实践操作演示,由此,造成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是嘴上厉害,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拿到实际问题时缺乏实际动手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苦思冥想,毫无对策可言,久而久之,学生被就业市场所摒弃。然而,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主要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校内实训主要以实验室教学为主,校外实习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以短期参观和顶岗实习为主。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受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导致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影响实训实践教学效果;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由企业负责,但是企业往往考虑生产经营、数据保密、学生安全及短期实习等因素,对于短期参观实习只能是走过场、匆匆带过,而对于校外的顶岗实习则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的岗位上,更多的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训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并未真正了解、学习到物流管理工作的本质,体验物流工作的真谛,使得实训课程教学环节形同虚设。

(二)实训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老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地物流理论知识教育,大多是从管理科学、交通运输学等相似专业转移过来的,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侧重管理或运输技术现象,而对物流管理知识的深入研究往往不够系统,很难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且目前绝不大多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缺乏物流行业的从业实践经验,物流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熟悉企业物流工作流程的实训师资力量更加薄弱。

(三)实训资源缺乏有效的筛选与整合,实训课程监督体系缺失。

目前,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起步较晚、专业实训人才匮乏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对校内、校外实训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加上教师受从众心理影响,在未充分筛选、整合实训资源和实训方案的基础上,便蠢蠢欲动的去尝试、开展实践教学,结果是实训内容单调、不符合实际等导致实训教学资源不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学生通过实训没有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能从根本上熟悉、了解企业物流管理工作中的业务工作流程,造成“学非所爱、学无所成”的局面,进而影响实训效果。同时由于在绝不多数高职院校除了班主任或辅导员外,专职教师不需要坐班,教师只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完成施教任务即可,在此背景下,教师更加愿意将理论教学转换为实践教学,但是由于高校院校还未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当前实训课程教学处于监督失效或无监督的“真空状态”。

二、工作流程视角下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措施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应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企业工作流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在三方实践参与主体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共同提升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建立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必然让位于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紧围绕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髓展开,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从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使命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实训课程教学,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基础上有条不紊的开展。基于“工作流程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的基础都是围绕企业工作流程逐步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训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等实训教学方案;二是实训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即在物流管理工作实际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或具备物流管理的知识与操作技能;三是实训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即在实训教学中,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分组物流实景模拟演示、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四是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估,通过企业点评、实训总结报告、竞赛成绩等手段评价实训效果,并依据实训效果的评估反馈情况,改进实训教学,最终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PDCA”良性循环。在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指导下所开展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有助于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引进来、走出去”工程,即根据需求引进、培养一批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尤其是具有企业从业经验的物流实训教师力量,同时高职院校应有系统的规划,选派或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走出学校,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或参加高端学术会议的机会,从而有效把握市场最新资讯,有效促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二是创造、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等时机到物流企业兼职或顶岗实习,深入到物流行业第一线,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物流管理工作最新的技能,从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三是聘请行业专家或物流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四是打造“理论+实践”双向师资人才,从事物流管理教学的老师,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和从业资质证书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教学工作相适合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例如: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

(三)有效整合实训资源,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监督评价机制。

物流实训资源是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决定实训成效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资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校内的实验室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信息、人力资源以及与实训相关的其他资源。由于实训资源的零散化和多样化,因此,必须加强实训资源的有效管理与整合,通过优化实训教学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资源为实训教学服务,进而提升实训教学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的对象涵盖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实训指导老师和实训学生。这种监督评价机制是全面的,是双向多维评价机制,一是通过实训指导老师和实训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达成校企长期合作意向和合作机制;二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学生对实训指导老师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注重对实训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内容质量等的考评;三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训指导老师对实训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满意度评价评价以及在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专业知识巩固、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

三、结论与启示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5

[关键词]园林工程;工程管理;前期工作

园林工程实际进行施工的时候,要使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科学的组织手段,针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为施工项目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进行确保。尤其是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实际进行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在其中,以此来实现更加科学化的园林工程项目管理。

1实行监理制模式重视前期准备

园林工程在最近这些年来发展的十分迅速,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加,现如今主要包括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和地形设计与土方工程以及园路工程还有水景工程,另外景石假山工程和园林建筑小品工程以及园林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还有栽植工程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这些工程的相关工作都要做好,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使专业技术知识和施工要素都得以加强,让实际的内容更加符合工程的实践,并将现代科技的成果体现出来。如园林绿化方面,在实际进行施工之前,首先要对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对肥料供给的充足性进行确保,对水和肥以及气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可以更好的对工程项目中新种植植物的恢复和生长进行促进。实际进行管理的时候,还要把有效地结合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施工工序进行科学的安排,在植物的选择上除了要挑选符合设计要求的植物外,苗木原栽植的具体朝向进行明确的标识以便移植后定植,同时还要做好植物的修剪和维护等工作。实际进行园林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想要更好的对园林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全面提高,可以实行公司内部监理制模式。实际进行工作的时候,安排专人负责工程项目的质量的监控,并采用更加科学的监理方法进行精细化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园林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的监管,把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找出,促进项目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更加规范,让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2园林工程前期工作特点

2.1各个项目及流程工作一起进行

对于园林工程来说,在项目的前期一般都有很多工作,前期中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存在着很多条线索,还有国土规划报建和民防消防等多种备案环节。所谓的多条线索实际上指的就是相互关联同时相互独立,各个流程都要同时去进行推进。项目的建议书被批复了之后,可以进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选址意见书以及排水设施咨询意见等。在设计招标和勘察招标完成之后,可以进行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以及消防设计的申报。在初步设计的评审实际获得了批复后,可以同时进行概算评审工作和施工图的编制。建设用地的规划许可证获得之后可以同时进行申报修建性(这是啥)的详细规划和申领建设用地的批准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获得之后,可以同时进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的审查结果备案、消防设计的备案、施工图的审查备案以及施工排水许可证的申领。

2.2每个流程中的重点工作同时推进

在实际进行前期的工作的时候,各个环节的工作重点都有所不同,其中更涉及到很多个管理部门,所以这个时候项目的管理者就需要具备十分强的沟通能力,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协调好。对于管理者来说在前期除了和相关的设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之外,还要同国规委、发改委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如果在其中还涉及到了和排水设施相关的工作环节,那么还要与排水设施管理部门之间协调沟通。和财政局之间沟通概预算的评审工作,和公共资源中心之间去有效协调沟通各项招标的工作,与公安消防和城乡建委等单位之间沟通消防设计审核和节能备案以及民防意见还有施工图审查备案等。

3园林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流程

3.1流程的差异由项目类型来决定

整个前期报建流程中的主线是由很多项目的执行流程所构成,其中主要包括了提升绿化和改造类以及亭廊建设等这些比较简单的园林建筑物的项目。对于比较大型的综合性项目来说,还经常会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建筑和地下管线,所以在实际进行报建的时候,其流程会体现得更加复杂,还需要执行消防和民防以及建筑节能设计等各种备案[1]。

3.2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

报建流程在前期的主线中,从报批到施工和编写项目建议书以及监理招标,这些全部都属于本文探讨的园林工程项目的前期阶段。其中项目的计划立项报批这个阶段中主要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批,设计招标和勘察以及监理招标属于设计阶段。

3.3新增的项目需要进行报建

在整个项目前期的流程中,有规划报建这样的环节,新增的建设用地的执行也属于这个环节。现阶段很多园林工程项目实际获得了批准之后一般都会进行扩建或是改造,比如在现有的景区或是公园的范围之中,以及市政设施绿地和道路绿地等城市的公共绿化进行改造升级。像这种类型的项目不能去进行用地预审,实际上就是不用去申报规划设计条件或是规划选址。

3.4前期工作具有的作用

对于前期的工作来说,它可以对项目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及经济性进行保证,所以整个项目的好坏直接受到其十分重要的影响。完善和获取设计的基础资料,根据各个单位的意见去适宜的进行调控,相关的设计方案不断进行修正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有效的减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拖延等问题,对可持续运作管理和接管单位在竣工后的正常使用进行更好的保证,使整个项目可以变得更加合理。

4结束语

前期的管理在园林工程中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可以在根本上保证后期项目的实施,因此如果想更好的实现如期的目标,那么就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并系统的、缜密的和专业的去进行沟通协调。

参考文献

[1]蒋爱萍.园林工程管理中项目前期工作流程浅析[J].广东园林,2016,38(03):95-97.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6

关键词:国际工程;物流管理;精细化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成为我国经济和海外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国内有很多大型施工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砥柱力量。由于大多数的海外承包工程施工周期长、设备折旧费用管控不够、投资金额过大最终导致项目材料成本明显提高,因此国际工程项目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对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的物流进行有效管理,应成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起点。

1国际工程物流的特点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物流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从国内向国外运输一些永久性的设备以及工程施工所需要的配件,因为运输距离较长,所以在物流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物资运输的规划。由于国内外物流管理模式的不同,给物流运输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再加上国家风俗、人文环境等也会对物流管理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增加了物流运输工作的复杂程度[1]。对外承包项目的物流工作中,因为实际运输距离较长,可能会涉及航空、航海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应用,所以需要国际运输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受不同国家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运输单位的相关规定可能会给货物的运输造成一定的阻力。另外,由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物流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问题,常见的风险有两种,经济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其中经济性风险大多是外汇汇率发生变动所产生的风险类问题;政治性风险主要是项目所在国家政治动荡,给物流运输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国际工程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施工企业承包管理模式相比较,我国的海外承包项目物流管理工作所获得的成果、经验是有所不足的,我国国际工程项目在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物流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法建设等方面趋于表面,不够深入,一些实质性的交互环节、内容不足,对国际工程物流管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1物流管理的过程规范化程度不够。近年来,国家在物流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出口物流已经成为衔接国内外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其在保障出口供应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还没有深入地研究现代物流和企业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事实证明,如果不能将现代物流管理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企业会始终保持单一、机械的运作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未建立合理化、标准化的物流管理标准。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是协调物流供应链,做好物流供应不同环节的有效衔接,满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一系列的基本需求。但通过分析海外承包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承包企业对于物流配置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物流标准,导致物流配置不能充分地发挥集中化和分散化的优势。在大多数承包企业内部,物流仅被当作一种工具,由物流部门集中负责,而企业各分项目所涉及的运输、仓储以及配送等工作都由该部门直接执行,这种物流运作方式虽然能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但容易使管理权限过度分散化和复杂化。

3国际工程物流管理的优化策略

3.1精细化管理前期准备。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施工阶段,应用到的物流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物流精细化管理模式见图1。在进行精细化管理之前,注意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进行计划和构建,比如必须按照合同要求确定采购设备的型号和数量,施工机具的发货批次、数量以及方式也要满足合同的相关要求。完成初步统计后,企业需将货量重新整合,并按照具体的施工进度以及工期安排统筹和调整好供货厂家的生产要求,确定具体的供货时间。可以说,初始阶段的货物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集中发货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还需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第三方物流公司,限定集装箱货运公司的运送过程,这旨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根据处理突发事件的具体要求,选择和项目规模相互匹配的货运公司,以相互合作为基础,做好相应的统筹和规划工作。

3.2物资采购和储存阶段精细化管理。对于项目物资采购工作来说,良好的计划信息流和作业信息流是非常重要的[2],信息流的计划和作业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物理信息系统具体见图2。尤其是海外承包工程,在采购物资时面临多个市场采购价格的选择,再加上不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关税政策有所不同,最终导致商品的实际物资采购价格出现较大的差异。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下,物资采购活动一般由公司或企业的管理总部统一负责;而相比之下,海外施工项目的采购模式更具自主采购权。由于建设商品的报价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用管理成本分摊的方法对成本进行管理。在分权管理模式下,海外项目的运作模式大多以利润为中心,导致利、权、责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冲突,再加上市场信息不全、管理经营过于分散,导致最终的采购和材料存储的过程会出现额外的成本管理需要。

3.3物流成本的控制管理。在国际工程中,为了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相应的物流任务,进一步降低资源占用,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3],需要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的全过程。物流的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资包装的规范化以及物资配载的合理化。(1)货物包装的规范化。货物包装的规范化具体是指综合考虑物资的尺寸、集装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包装方式,避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破损造成损失。在所有包装方式中,集装箱是最标准化的运输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保护货物,还能有效降低运输费用。不仅如此,集装箱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包装尺寸,使运输过程更加方便。但是在运输施工设备一类的超大超高物件时,不管应用哪种运输方式,运输费用都较高,这就需要施工企业提前和供货商进行协调沟通,合理地制订超大超高物件的包装和运输方案,从而有效降低这类物件的运输费用。比如,运输自卸车辆时,可将倒车镜拆卸掉,降低货物方量,从而达到降低运费的目的。(2)物资配载的合理化。物资配载的合理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物资的尺寸和重量科学合理地配载,最大限度地挖掘承运工具的承载能力,再用比价的方式确定货运。在比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国际货运报价的情况,还要注意仔细考察货运企业的综合实力。(3)通常来说,实力较强的货运公司具有更强的通关能力,选择和这类货运公司合作,不仅能提高合同的执行能力,还可以有效减少物流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风险问题,切实保证物流运输的进度。只有合理的海空运价格、优质的配载质量、较高的物流速度及便捷的通关条件等,才能帮助海外承包企业更好地节省成本,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国内的物流管理模式过于粗放,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使得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工作的弊端愈发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外承包企业在开展国际工程的物流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全过程的管理理念,确保物流运输工作顺利完成,从而提高海外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永林.国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11-112.

[2]钟卫.国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8):69-70+13.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7

1.1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

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再加上现在的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侧重的是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只能从事操作性的工作,而对于分析统计、综合管理等任务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这也无疑为学生的未来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学生想要从事其他工作,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其理论分析与方案设计的能力明显要高于中职学生,因此其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上,就拥有比高职生有利的条件。开展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和拓宽道路方向。

1.2根据行业特点,有必要开展衔接课程

就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基本情况而言,因物流管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于年龄尚小的中职生来说,难以适应这种高难度的工作。由此,很多中职学生在选择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也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流失率大。因此,开展必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积极鼓励中职学生继续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吃苦耐劳的能力。

2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一个相对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

因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不强,甚至几乎为空白。对于同一个班级中拥有较强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职学生来说,太过简单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可能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兴趣,在似懂非懂的状态下难以有效掌握相关专业技能;而对于一开始就进行大跨度的物流专业知识讲解,会使得没有基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信心最终可能导致学生放弃专业学习。原因就是因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缺乏合理的衔接培养方案。

2.2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不合理

就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来讲,很多学校开设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相似度很高,这也足以说明高职的课程不能完全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求学的真正需求。而前面说到,因缺乏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方案,生源的基础实力参差不齐,这也给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没有考虑到高职教学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中高职衔接课程也存在很大的而艰巨性与复杂性,生源结构过于复杂,其起点不同,素质不适应,最终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断档且不适应。

2.3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展存在滞后性

近几十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其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课程改革的脚步还是相对滞后,且存在很大的不完善性。然而,对于中高职课程的建设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中职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弹性较大,这无疑为衔接课程的设置带来了不确定性,很多中高职衔接课程为避免这样的情况,依然开展老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3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研究

3.1基于工作过程的衔接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衔接应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具体的范例性工作任务为内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学习,以获得可迁移的知识。因此在开设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衔接时,应充分根据市场的变化,将工作是为教学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创新的人才。

3.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的课程实践

充分分析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基于工作过程原理开发出具有系统性的实践衔接课程。按照物流企业的工作设置环节,将工作过程引入衔接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清楚每一个环节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实践引入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对于基本知识的运用,更能促进学生多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操作和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商务谈判和营销能力。

3.3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为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就应针对衔接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的表现、学生的反馈等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以掌握衔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挖掘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之处,因而进一步对中高职衔接课程进行调整分析。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开展效率、效果以及真正作用的最佳途径。因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全面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开展。

4结语

工作流程管理范文8

关键词:政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流程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使互联网日益成为新闻媒体开展监督、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社会公众表达诉求的主渠道。近年来,随着政务类网络舆情的逐年增长,政府执政能力面临巨大考验,如何高效管理与应对政务网络舆情,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政务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的认识

实际上,网络舆情是公众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或公共事件,通过互联网媒介所表达或持有的一种社会政治态度。如:西北工业大学蔡皖东在《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一书中认为,网络舆情反映了人民对某一公共事件所表达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倾向性。天津社科院王来华在《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在狭义上是指“网民”受社会中介性事件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政务类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围绕社会公共事务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政治舆情,不仅事关社会公众切身利益,而且对党和政府形象和权威,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社会秩序稳定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政务舆情显著增多,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对政务舆情的管理和应对提出基本要求,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和回应机制。此后,国务院连续三年在年度《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对加强和改进政务舆情管理与应对提出明确要求。在《2019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进一步强化政务舆情的治理和应对工作,要求各地政府在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回应的同时,要及时解疑释惑,化解矛盾。但是,目前政府部门在政务舆情管理与应对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应对工作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注重线上工作,忽视线下问题的解决;舆情工作考核评价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应对工作实效的评价等。究其原因,与舆情管理与应对工作措施不系统、不全面,缺乏整体性,特别是与应对工作流程不够健全有很大关系,对有效管理与应对政务舆情带来不利影响。“网络舆情管理就是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测、发现、应对的一套制度体系和应急体系”,只有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工作流程,对舆情实行全流程化管理,才能建立更加高效、顺畅的舆情管理应对机制。具体来说,政务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应当包括4个基本流程,即监测发现、分析研判、舆情预警、综合应对。以上阶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政务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基本流程

(一)监测发现

及时发现舆情是舆情管理和应对的第一个环节,只有第一时间发现舆情苗头,才能为应对舆情赢得宝贵时间。

1.明确关键词

关键词的准确度决定舆情信息的精准性。首先,确定基础词,包括人物、行政区域等,如张三、上海。其次,明确定性词,包括舆情事件性质、类型等,如拆迁、刑事案件。最后,根据舆情事件的褒贬、语境等,确定倾向词,如暴力、违法等。

2.开展舆情监测

使用关键词组,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比对,第一时间发现舆情。首先,制定监测方案。其次,对包括新闻媒体、“两微一端”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巡检。最后,人工筛查、剔除不符合条件的搜索结果。

3.信息溯源

源信息是引发舆情事件的导火索。首先,确定网络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的首发信息。其次,确定是否存在意见领袖推波助澜。最后,记录信息源头原始数据。

(二)分析研判

发现舆情后,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地开展分析研判,判断舆情动态、趋势,提出防范和应对建议。

1.了解传播脉络

掌握舆情从出现到爆发,再到回落的整个发展过程,包括网络新闻、“两微一端”等环节,以及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情况。

2.提取网民观点

通过不同网络平台、互动环节不同网民观点的甄别、判断,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倾向性、原创性的网民观点进行归纳。

3.判断发展趋势

根据舆情脉络、网民观点等情况,从舆情属性、影响范围、紧急程度、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舆情进行初步预测、判断。

4.提出应对建议

顺应互联网发展规律,结合网民意见和观点,提出切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应对建议。

(三)舆情预警

舆情出现苗头时,应当及时发出舆情预警,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和警惕,做到事前管理,将舆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1.相关政府部门关注

首先,加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其次,第一时间向涉事政府主管部门发出舆情预警。最后,政府部门之间进行意见征求、措施互动等。

2.核实网上信息

首先,建立谣言信息案例库,进行分析比对。其次,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度对舆情信息真实性进行核查。最后,针对网络谣言辟谣信息。

(四)综合应对

如发生重大热点舆情事件,舆情应对要综合施策,注重线下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舆情事件。

1.开展正面舆论引导

解决网上信息不对称这个引发舆情的最大问题。首先,政府有关部门迅速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回应网民关切。其次,撰写评论文章,阐释国家政策,引导网民理性看待现实问题。最后,听取善意的批评、意见、建议,围绕网上争论焦点解疑释惑。

2.推动解决现实问题

只有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根治网络舆情。首先,梳理舆情发展脉络,寻找根源和症结所在。其次,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解决工作中、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工作情况,赢得舆论支持。

3.加强网络行政执法

依法打击网络违法违规行为。首先,加强对违规网络媒体的管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其次,打击网上造谣传谣、恶意攻击的违法行为。最后,及时公布执法案例,形成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有效震慑。

三、规范政务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工作流程的意义

(一)明确舆情管理应对的工作职责

职责清晰是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原则,但实际工作中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侧重舆情事后管理忽视舆情的发现、研判,看重网上管控忽视线下问题解决等。从舆情出现到升温再到发酵、扩散整个过程来看,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全局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健全和完善舆情工作流程,按照职责对其中每一个环节进行划分十分必要。只有做到权责清晰,才能解决舆情应对各自为政,各个部门配合不紧密的问题,才能提高网络舆情工作效率。

(二)提高舆情管理应对工作的规范性

从舆情治理的角度看,政务舆情管理与应对工作主要包括监测、研判、预警和应对这四个基本流程,但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重大突发舆情事件舆情应对工作中,工作流程缺乏制度约束、程序不严谨、措施随意性大等现象和问题普遍存在,加强对重要环节、基本流程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成果转化,而且有利于发现短板漏洞弱项,提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有助于降低网络舆情风险

政务网络舆情牵涉社会公众利益,很可能产生观点极化、舆论裹挟、网络暴力、社会动员等风险,因此,只有加强对舆情每个工作流程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解决线下问题消除隐患和矛盾,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为最大限度降低舆情风险创造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加强政务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至关重要,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围绕舆情的发现、研判、预警和应对等工作流程,对政务舆情管理与应对的各个环节实施环节把控、精细化管理,通过完善网络舆情综合应对体制机制,加强专门工作力量,提升网络技术应用系统,才能真正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效率,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杨明刚.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218-222.

[2]王来华著.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3]胡登全.风险传播的场域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