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理论范例

公共行政理论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1

公共管理在目标、方式、主体都跟行政管理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由此,在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时应该要更注重两者的产生环境以及内涵,只要把握了这两方面才能将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晰。中国的公共管理,它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成长起来的。具体体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理的方式发生着不断变化等。

基于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普及以及科技的不断创新,西方开始兴起“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几乎改变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及范围等,成为政府管理的趋势和主流。其主要内容是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采取分权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树立成本意识和服务精神,以此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效果和质量。

行政管理最早开始于美国,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而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化三个阶段。因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的主体也在不断的增加,管理的方法、对象以及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两者之间的本质特征来看,公共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当中所产生的,而行政管理则是在公共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监督的关系。

2.公共管理对行政管理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增长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政管理在借鉴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2.1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与便捷

目前许多管理组织都是呈现出金字塔高度集权的模式,不利于意见以及管理的发展。因此,在改造当中应该完善组织结构将金字塔模式更换成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将公共管理理论彻底应用到政府公共管理当中以此来提行政的效率。再者扁平化管理可以很好的实现管理层次少、管理范围广的效果,并且还可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便于各个组织的信息沟通,从而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构建“权责清析、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的规范力度,加大“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升服务理念,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与便捷。

2.2以公共服务提升为导向,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如何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完成政府体制改革的任务,实现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立足点。一要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要更合理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二要确立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核心地位;最后要明确政府与其它组织的权力界限,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职责。

2.3加强绩效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加强对绩效的管理是让政府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面。政府绩效管理全面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约束一直停留在表面上,这是非常不够的,必须上升到法律层面。由人大对政府的绩效管理制度立法,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等;在指标体系的建设上,要更加注重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让评估指标系统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并付诸实施;另,尤其要将服务理论植入公共部门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中去,顺利实现服务型政府。

3.结束语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2

不久前,笔者浏览了日内瓦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保罗•优利欧(PaoloUrio)的新著《中国、西方和新公共管理之谜———新自由主义和它带来的烦恼》,并尝试性地翻译了其中的一章:《怎样衡量新公共管理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一些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探讨》,令笔者感到有些意外甚至有些震惊的是,优利欧教授经过长期跟踪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推行新公共管理最全面、最彻底的国家———美国,不但因此助推了金融危机,而且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就业方面。“从1990年到2011年,作为强新公共管理国家的标杆,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在增加……而弱新公共管理国家的失业率,却没有太大变化,有的甚至还有下降。”(2)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作为强新公共管理国家的美国和英国收入不均衡的增长率在7%~15%……2005年,美国的基尼系数达0.408,英国的为0.360,新西兰为0.362。而弱新公共管理国家的基尼系数都比较低,芬兰、德国、丹麦等都在0.29以下。”(3)贫困率方面。“在西方国家贫困率的排名中,199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名列前茅,2000年,刚开始推行新公共管理不久的爱尔兰和意大利急升至第二、三位。2006年的数据显示,初次分配后的贫困率,经过政府二次分配干预后,作为强新公共管理国家的美国降低了26%,加拿大降低了44%,而作为弱新公共管理国家的瑞典、比利时则下降了75%以上。”(4)犯罪率方面。“从1977年到1991年,美国和新西兰的案件增长了1.5倍,而瑞士只增长了10%。”之所以优利欧教授的研究结果让笔者感到出乎意料,是因为在以前了解到的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介绍中,赞誉性的居多。例如学术性、权威性都比较强的“MBA智库百科”,对“新公共管理”的概括和定义是这样的:“尽管表述不同,但各种定义的基本取向是一致的,即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新公共管理主张提升政府绩效,倡导政府应以服务行政为改革方向,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要求“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要求”进行中国政府的改革。然而,优利欧教授的研究结果却证明,新公共管理并不必然能够“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那么,新公共管理是否就一无是处呢?非也。没有推行新公共管理的西方国家,如南欧诸国的情况更加糟糕。优利欧教授指出:“作为非新公共管理国家,南欧的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失业率也有显著上升,幅度甚至比强新公共管理国家的还要大。”而葡萄牙、希腊、西班牙这几个“笨猪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情况,与美国等强新公共管理国家相比,更是差远了。我们也必须承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核心是信息科技革命和新能源革命,尤其是其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公共管理“革命”催生的。也就是说,全面而彻底的新公共管理,尽管对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起到相当程度的负面作用,但就促进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效率而言,确实有“提升政府绩效”的巨大作用。难怪,优利欧教授在其书总结性地感叹道:“在文化、经济、法律和政治环境不同的情况下,相似的新公共管理政策造成的结果却是相似的,尽管不完全相同;想要同时使经济效率最大化和做到社会公平是不可能的,这和西方社会的现实是相吻合的。”这就是说,新公共管理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使经济效率最大化,同时又可能损害社会公平。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

为了便于论证清楚“新公共管理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有必要将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来龙去脉作一概述。从20世纪到21世纪,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核心概念经历了两次深刻的转变: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服务”的转变。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科层制、官僚式的行政命令模式,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延续了很长时间。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西方国家的社会不可治理性增加,其政府纷纷陷入了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而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职能,如拟订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等,引导它们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崇高目标服务。在这一系列理论的指引下,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并且运用企业管理理念来重构公共部门的行为逻辑,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企业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业绩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产出控制”“人力资源开发”等基本概念和做法,大量出现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像一股旋风,从英美等国爱河刮遍了大半个地球,成为西方公共行政领域的时代潮流。新公共管理运动不同程度解决了发达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提升了政府运作能力,回应了在全球化中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其“一站式政务超市”“电子政务”等运作模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解决传统公共行政弊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优利欧教授的上述研究结果所展示的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基本理念———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很容易将企业本身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是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效率,而缺点是只讲效率最大化而不顾公平,同时带给政府。与此同时,新公共管理给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会在金融危机时期得到进一步放大。然而,事实是,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尤其是在实践中,确实走到了将政府等同于企业,只讲经济效率,不讲社会公平的极端地步,如美国现在的情况那样。因此,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必须采取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与分析。

三、合理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行政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也为我国以后的行政改革和政府治理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一部分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方针。具体怎么做呢?“决定”有3个方面的重要指示:第一方面,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方面,要求“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第三方面,要求“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3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求,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不能够因此就简单地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眼光和要求,来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这些重要思想和要求。实际上,党中央的上述精神既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积极因素,又与它保持了一定距离,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而不是“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政府职能,既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要求。二者有某些相似性,甚至一致性。但是,新公共管理是建立在以自利人为假设、经济私有化基础之上的,在对政府的职能定位上,要求政府应缩小管辖的空间范围,其活动内容只是提供那些市场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服务,即提供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实现政府“最小化”;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则有两个事关政府职能的重要要求: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二是“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就是说,我们国家的行政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是我国政府的特殊职责。而且,我国政府还有着“促进共同富裕”的特殊职责。虽然公有制经济也要在市场机制中运行,但国家和政府必须对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负起应有的责任,履行相应的职能。而且,只有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的共同富裕。所以,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我们的行政改革确实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政策主张,但是更主要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并没有完全“新公共管理化”。

四、结语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3

(一)注重参与的民主性

民主性主要表现在参与性上。换言之,行政不止是片面地以行政主体积极参与而非消极应付为特征,而且行政客体也会施加自己自身的影响力在行政主体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上。公众利益和公众需要则是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方向和标准。所以,只有把公众作为行政文化的内容建设,才能完整表现出它的服务性质,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高效化、责任化。

(二)明确公共和行政部门的权责问题

在统治型行政文化处于主导地位时,政治社会遵循的是国家无责制,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国家都没有过错。此后,管理型行政文化取代了传统的统治型文化,责任论也已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国家过错责任论。如今,服务型行政文化认为,政府的所有权利皆来自人民,为人民服务就是政府的职能和宗旨。根据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原则,所有的国家机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这也就成为了公众控制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了。

(三)创新性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特征

“创新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主旋律和灵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公共行政中,所有的条件和构成要素都在随时发生变化,开拓、创新、进取是国家行政工作人员为公众全面服务的方法和技巧。当工作人员面临复杂情况时,应该主动积极地了解新情况、处理新问题、适应新变化,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创新,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训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二、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我国行政文化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政府角色认识不够科学

由于对政府角色认识的不科学,进而导致认为政府占据了所有的社会资源,所以理所应当的,政府应该管理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事情。这就严重扩大了政府的职能和权利,出现全能政府主义的现象。最终出现了两种消极的现象,一是政府部门不愿放弃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二是由于自身的自主意识薄弱、自我组织能力差,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公民、企业和其他的社会团体也不愿意政府脱离出来,使之仍然与政府保持着各种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最终使得政府管理出现“错位”的现象。

(二)人治观念占主导地位,法制观念薄弱

在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地方上的事务仍然是由一把手负责,而且公众也已经习惯了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制。上一任与下一任的政策不连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而这些政策差异不仅极大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官员“行政人格化”气焰。从而使得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内,发生人情超过权力,权力大于法律的现象。

(三)官本思想并未彻底根除

官本位就是指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群众、不注重人民利益以及只知道发号施令而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由于传统文化与封建思想余毒等历史渊源,我国官僚主义一直都是或隐或现地存在,彻底将公民的主人地位与政府的仆人地位“搞”反了,造成公民的强烈不满。历史上我国开展了多次反官僚主义的活动、运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全面地开展了反腐工作,一些腐败官员在后来的忏悔录中也曾提及,腐败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了自身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三、行政文化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与现代社会的行政管理不同。通常而言,古代行政管理是以伦理道德规范作为调控标准。封建社会虽然多的是“严刑繁法”,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它只是辅助伦理规范的一种方式。所以虽然现代社会进步了不少,但是我国的“人情政治”和“关系行政”也是由此造成的。

(二)受大国治理模式的影响

这里的大国主要就是指苏联。苏联模式涵盖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盲目照搬苏联模式。而在行政文化的建设上,我国更是不遗余力效仿苏联模式。苏联行政文化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决策和领导体制上的高度集中统一,二是组织保障和具体执行上的高度行政化。这也使得我国的行政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与苏联行政文化建设一样的缺陷。

(三)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管理体制属于高度集中制,这种体制最早出现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集中管理制是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不二选择,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实行必须是在管理者全知全能的前提下,还需要管理者能够掌控全局,明确行政结果。基于这种管理思想,容易养成全能政府的观念,使管理者过于自信,出现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现象。而被管理者又会出现盲目崇拜现象,只知道服从命令。哪怕会有弊端也毫不在意,这样也就造成了行政文化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对社会转型时期不适应的表现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都在发生着改变。特别是社会体制的改变,使得传统的行政文化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变革和改革。但社会转型又是极其复杂的,这就使得行政文化的变革及改革之路举步维艰。在传统行政文化向新型行政文化的转变过程中,行政人员必然会发生道德困惑、价值迷失和行为错乱等问题。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会极大程度干扰着他们的选择,从而导致他们的职业道德降低、社会公德丧失,甚而至于发生贪污腐败、作风不正和上行下效等等问题。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文化体制的方法

(一)提高对行政文化体制构建的认识力度

行政文化是对思想道德、品位修养等文化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不是对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等进行研究,而是对这些问题和方法的世界观及方法论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它是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发掘,通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全新的公共管理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构建的过程之中,政务部门只有提高对行政文化的全面认识,才能在行政管理的实际运用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二)加强对行政文化体制构建的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方针、准则,并且是实践操作的方向。某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该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对其的需要程度。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变革期和社会转型期,这个时候的变革无疑是上层建筑的变革,与之对应的是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而这正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种体制改革的先导就是建构现代行政文化和确定行政理念。特别是现如今我国受到西方公共行政理念的影响越来越深。当务之急,我国就更要重视对行政文化的理论研究,使之紧跟世界潮流发展的脚步,并形成一整套的行政文化理论体系,达到在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下充分发挥行政文化的作用及功能的目的。

(三)加强对行政文化体制构建的改革方法和力度

在行政发展的历史中,行政改革是最根本且最主要的。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变迁之中,行政主体进行自我调整、变革的过程就是行政改革。在我国行政改革的理论指导就是“四项基本原则”,而目的自然就是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同时改革和变革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政府职能、机构和相关的人事制度。而核心文化里聚集着行政管理的中心思想,深刻反映了行政理论的所有思想,同时作为行动理论的准则,自始至终都存在于行政管理的活动过程之中。由此,可以得出行政文化与行政改革存在着统一性和相对性。如果进行科学有效且稳定的改革或变革,肯定会积累到更多和更有价值的行政文化。哪怕是在新公共管理浪潮的冲击之下,也能很好地完成行政文化的构建。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对行政文化进行适当且正确的变革或改革,这对于行政管理的实践指导活动是大有益处的,更能顺利地开展改革变革行政制度的活动。

(四)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从行政文化的本质来看,行政文化的建设重点就是“人”,因此可以采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通过训练、教育、培训等方法来提高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相关行政人员正确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政机关的思想工作应该从管理者抓起,对管理者进行适当、适度的培训,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从自己身上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五、结束语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4

关键词:政治学理论模型;公共政策;理性主义模型

一、公共政策与政治学理论模型的概念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通过政治过程而选择并制定的,用于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并满足公共利益的政策方法,具体包括法律法规、行政命令与规定与政府规划等。政治学理论模型,作为政治分析的一种理论工具,是一种能够为政策制定与决策者提供集政策假设、定义、描述、解释和对策于一体的概念模型。政治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政治过程,具体包括制度主义分析模型、精英主义分析模型、过程主义分析模型与理性主义分析模型等。

二、政治学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一)制度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政治学理论中的制度主义理论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制度的学问,政治活动是以制度为主要杠杆发挥政府的经济、政治与法律职能。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制度,政策得以实施的途径在于政策落实与执行,即只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以制度加以明确切实执行的才能被称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应具有合法性、普遍性与强制性,其特性均是由政府赋予的。这里,以我国台湾省《性别工作平等法》的制定过程为例,对制度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进行分析。台湾省的政治生态较为特殊,决定了该地区具有特殊的政治制度环境。随着台湾省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性别议题方面也有了巨大变化,妇女权益团体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注度也有所提高。同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扩大了立法运动的空间,部分妇女团体逐渐参与到立法与政策游说中。经过不断的民主斗争,台湾省在2007年通过了《性别工作平等法》,并在2009年颁布了《就业保险法》,通过立法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推进立法与反对立法的双方,分别在固有的制度环境下,对对方将要展开的行动进行预测,并评估双方的政治活动可能带来的结果,双方的行动格局与互动模式都基于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最终推动性别平等的立法。但是,法律的制定也营造了一个新的制度空间,这个制度空间会引发不同政治团体新的政策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主义理论模型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并非具备普遍性。

(二)过程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过程主义理论模型是公共政策分析中对政策工具加以研究的四种基本途径之一。二战之后,过程主义的研究范围已经逐渐涵盖选举、立法、执法、行政、司法等多个部分。过程主义认为,政策作为一种政治措施,具有系列性与规模性,一项政策的制定、颁布与执行必然需要经过提案、议案、构建、颁布、执行与评估等环节,政策产生的过程比政策本身更重要。过程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政策的制定同时会受到政策制定过程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认定政策制定过程对政策本身并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政策制定过程发生变化也并不一定会影响政策的内容。例如,我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公共政策,就是基于群众路线并利用过程主义模型进行分析的,其基本架构包括政策制定、执行与校验阶段,其中的政策制定阶段,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政策执行阶段,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政策校验阶段,也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受群众意见与心声的影响,从群众议论中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针,通过政策执行回报于群众,并注意发动与组织群众,以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同时,需要仔细倾听群众对公共政策的反馈,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三)理性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理性主义理论模型认为,政策应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政府应选择能够使效益最大程度程度上超过社会成本的政策。在制定政策并选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对社会现状进行全面了解,明确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偏好,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预案,合理预估应对预案会产生的效果与影响。同时,合理计算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以确保政策方案选择的合理性。在二战以后,公共政策质量不佳而导致的社会问题频发,同时伴随着计算机的逐渐研发与应用,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理性主义方法解决具有多种变化因素的问题,基于理性主义的政策分析方法一度成为主要的政策分析模型。但理性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政策分析方法会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导致政策制定与实践陷入误区与困境,因而催生了两种现象:一方面在专业领域中,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分析理论与分析方法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的社会实践中,施政者往往更倾向于依靠以往的行政经验,而非理性分析来开展政策实践。有学者指出,二战之后的美国,运用理性主义理论模型开展的政策分析仅仅影响了大约20%左右的公共政策,其余的公共政策均是利用其他方法分析并制定的。

(四)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在渐进主义者看来,公共政策是对以往政策的补充与修正。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的制定者无法全面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要,也不可能对政策制定与实践过程中的全部影响因素进行考量,也就无法准确预估政策实施会产生的影响,这在实际上与理性主义分析理论相互背离。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稳秩序,是一种柔和而缓慢地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坚持的就是渐进主义,拒绝盲目冒进,在顺应民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尝试与探索,直到确定正确的政策方向。例如,1982年确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93年提出的建立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都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现状而展开的,也与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密不可分。而对于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摒弃盲目的激进主义,应至少具备三个条件:其一,确立社会正义制度,推进社会正义发展,具备平缓而稳定发展的条件;其二,建立强有力的中间阶层,构建民主社会的坚实基础,实现我国社会平稳转型;其三,建立有限型的中央政府,通过不断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的经济活力与政治热情,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确保公共政策实践与推行的有效性。

(五)团体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团体主义理论模型认为,公共政策的推行与实践,实际上是主要利益集团在博弈过程中所达成的利益平衡与政治共识。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相互联结,以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形式表达集体利益,这就是个体与党派乃至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各党派、团体等都是政治中共同组成的利益团体,党派所支持的政策通常都较一致。例如,美国共和党通常被认定为政治保守主义、经济古典自由主义、外交强硬主义的政党。团体通过政府来表达其利益诉求,而一旦其诉求被付诸实践,即可认定为政治活动。公共政策大都是政治团体之间用以确立新的规则体系、维持政治生态平衡、表达政治立场与态度的一种方式,因而政治团体之间的实力对比被打破,其影响力与效果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政策会逐渐向在冲突与对比中占据优势的政治团体倾斜。由于团体主义理论模型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更注重团体与集体利益,因而更适用于看重集体性,对个人思想及行为上的自由并不过多强调的社会形态,例如,前苏联在推行计划经济时,国家的生产、资源配置与产品消费等各方面都由政府统一规划与制定,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其公共政策就会自然倾向于团体主义。

(六)精英主义理论模型的应用

精英主义理论认为,政策的制定与方向导向并不受占据社会绝大多数的民众影响,而是统治阶层精英的利益所在与价值偏好,决策者操纵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一理论模型认定民众对政策并不感兴趣,不懂、不会也不愿主动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在社会层级中,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影响着下层的绝大多数人,社会的发展就必然伴随着阶级分化,社会被分割成占据绝大多数资源与权利的少数精英阶层和占据少量社会资源与政治权利的多数被统治者,而被统治者要想实现上下层级的流动,必须要接受、认同并坚信上层精英的价值观,而且这种层级的流动通常是小范围的。此外,地处下层被统治者地位的民众,一旦在大的社会变动情况下(如革命等)翻身成为统治阶级,依旧会将这种阶级分化延续下去。例如,我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在拥有一定的地盘与政治话语权后,往往就脱离了原本的阶级队伍,站在原本阶级的对立面,拥有权力与资源的阶层依然是少数的精英阶层。精英主义理论模型认为,精英的根本目标在于维持现有秩序的稳定,以保持政治生态的平衡性,因而大多保守而稳健,不喜欢激进的公共政策。

三、结语

公共政策的提出、颁布与实行通常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使每种政治学理论都无法放之四海皆准,基于这一现实因素,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制定者应更全面而充分地考量社会环境,全面了解与分析各种政治学理论模型,在保证政策合理性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同时保证政策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付飞翔.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评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8):9-11.

[2]龙海波.试论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15.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5

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的提出和应用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产生的。刚性管理是沿用的泰勒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两者代表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刚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规章制度为依据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刚性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比较冰冷,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因此,一种柔性管理模式在刚性管理模式极度不适应的情况下营运而生。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比,主要是以人为本,从人心理和行为表现,采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模式在人们思想中具有一种说服力量,能够很大程度上把整个团队的意识变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这种方式充分体现出了在管理中的一种理性化和人性化。柔性管理模式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人产生的价值更加重视,能够根据人们的心理活动制定出对企业较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办公室行政管理中柔性管理职能

(一)教育职能

柔性管理中教育职能是根据人的行为所决定的,它是柔性管理中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把整个团队的意识变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于团队中的奋斗目标和所规定的规章制度是用一种强制性的手段还是用一种自动执行和维护的方式来进行,其中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想让人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必要有关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深刻的理解问题的所在。

(二)协调职能

柔性管理中有协调职能,柔性管理中的协调和普通管理中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普通管理中的协调职能是对人一致性的强调,但是具体协调的手段主要是对人的控制和约束,对思想和道德的协调如果只靠命令是不行的。柔性管理中的协调职能主要是对人思想和道德的协调,柔性管理在这方面管理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激励职能

柔性管理利用激励职能表现出了它的主动性。在现代的行政管理中,柔性管理无处不在,它能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工作中各个环节中增加一种积极的力量,比如,如表扬、奖励、升职等,从各方面能感染人的思想,牵动着人的思绪,然后对这种思绪进行控制,激励人们对目标前进。

三、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

(一)加强服务意识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柔性管理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有解决的头脑,认真对待手中的工作,乐于吃苦,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自己工作的基础上要具有服务意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助人为乐。

(二)提高能力

在日常工作通过各种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不但要适应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对管理工作中新的要求进行突破。由于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面广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工作中要认真处理好日常事物,对事物中新的工作要求进行学习,提高能力。在工作中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行政事物中新的方法,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让一些变为主动。

(三)团队观念

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要处理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虽然,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有很多时候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和同事有好的合作,所以,内心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观念,保证管理中的整体力量,发挥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智能。

四、结束语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6

(1)行政管理专职人员偏少。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至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人事编制的限制,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规模庞大,但是教师,特别是管理岗位教师偏少的局面,而随着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管理职能下放给各教学学院,教学学院专职行政人员的缺乏造成了相应工作的推进效率滞后。

(2)兼职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为解决专职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很多教学学院都让部分年轻专人教师兼职管理工作,而专人教师由于岗位因素,很大一部分都只是兼职一定时间,通常1~3年,时间满后都会即刻脱离兼职工作回归教师岗位。

(3)工作方法需要更新。

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任务环境,还在用以前工作任务单一时的工作方法来要对现在烦琐的工作,导致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

(4)工作标准化、整体意识不够。

面对越来越多的下放到教学学院的工作,很多行政管理人员不懂得将工作进行分类合并处理,同时,在处理工作时,不会过多的考虑工作的关联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5)以人为中心的意识不够。

很多工作的处理还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依赖于执行,忽视创新性,没有很好的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很多工作执行处理不灵活。

2工业工程理念在高校教学学院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如何对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最优,这既是目前教学要实现的目的,也是工业工程思想所期望得到的结果。因此,在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时,可以将工业工程的理念运用到工作的优化过程中。

(1)运用成本-效率意识来弥补专职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成本-效率(效益)是工业工程的核心思想,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作为服务产业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学院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来加强专职管理人员的成本-效率意识,以此来提高管理能力,通过能力的提高来弥补资源的不足。

(2)运用工业工程的工作研究方法,提高教学学院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对现有的工作方法进行分析,分析时运用“5W”法,灵活运用“ECRS”原则,将教学学院行政管理中所面对的工作进行分析归并,以此简化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3)结合工作方法研究,运用工业工程理念对所需要处理的工作进行测定

将工作内容进行标准化、系统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以此让兼职管理人员能尽快的适应并处理好各类工作,提高兼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4)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工业工程理念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对效率提高的影响,把人力资源状况视为是影响工作效率提高的首要因素。所以高校教学学院应该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上岗教育、培训、激励等各种方式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最大限度的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创新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结语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7

1.行政协调机制的作用。

应对公共危机,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至关重要。行政协调是调整行政系统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实现行政目标。对于我国而言,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构建行政协调机制,能够更加有序地开展应对工作,提高处理危机的效率。一方面,政府要依靠其被赋予的权力协调好行政部门内部的关系,包括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另一方面,政府要协调好和其他参与主体的关系,既要确保自身地位不动摇,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参与者的作用,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危机。

2.基于我国当前的需要。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也悄然而生。我国的社会环境复杂,公共危机带来的危害更加广泛。因此构建行政协调机制迫在眉睫,这是政府职能的体现,也是公民权益的保障,更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下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较晚,且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社会情况的复杂性又增加了应对公共危机的难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国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多是借鉴国外经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为国情不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缝隙和空白,导致我国的行政协调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1.内部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公共危机预防意识。

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既包括危机发生时的积极应对,也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而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危机的避免与预防。但政府部门往往缺少这种认识,认为只有发生的危机才是危机。甚至有的官员认为预防危机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而能够处理危机才是获得政绩的机会。可见,缺乏公共危机预防意识是内部行政协调机制运行的一大阻碍。

1.2层级间信息沟通失真。

公共危机的出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初始阶段的信息常常不完全且具有不确定性。其实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决策者不能及时掌握情况做出应对,可怕的是层级间信息失真导致二次危机的发生。非典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政府部门的隐瞒,由于不能准确掌握消息,领导者无法做出判断,最终致使非典愈演愈烈。

2.外部行政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外部行政协调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协调与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当前我国在应对危机时,主要是政府一枝独秀,掌握一切大权,其他参与者的权责不明确,在实际的危机处理中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明确各个参与者的权力和职责,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是处理公共危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3.缺少内外部行政协调机制的互动。

当前我国内部行政协调机制和外部行政协调机制都是各自运行,缺少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延误危机处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下行政协调机制的构建

1.政府内部行政协调机制的构建。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构建行政协调机制来应对公共危机。政府内部层级复杂,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存在缺陷:从纵向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息获取不对等,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信息缺失或失真。从横向来看,相关部门职责界定不规范、不清晰,在应对危机时存在重叠和推诿,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危害的发生。因此,需要构建行政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信息传达。

我国近些年危机事件较多,一是因为信息部门工作能力不强,未能及时察觉问题;二是信息搜集方法不科学,缺乏有效的搜集、分析方法;三是信息传达失真,为了推脱责任欺上瞒下的情况多有发生。因此,行政协调机制首先要确保信息的及时、真实,且这一环节贯穿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不容许半点虚假。

1.2危机响应。

危机响应指的是在危机发生时的及时反应,这个环节的出现说明两点,一是危机已经发生;二是已经做好准备应对危机。

1.3危机决策。

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会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先制定多套方案来预防。当危机发生时,实际的复杂会使事先制定的方案存有利弊,而决策者在此时需要协调多种情况,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

1.4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是整个行政协调机制的核心,这是将决策落实到行动上的重要环节。危机处理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这不仅会影响到许多正常工作和业务流程,还要进行及时的信息通报和资源调拨。这项工作不是任何一个部门或机构可以胜任的,因此需要有一个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行政协调机制来应对。在危机发生时,政府部门需要运用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职责来确保以上四个环节的有效进行,通过协调部门之间、部门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将危机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尽最大努力保障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2.政府外部行政协调机制的构建。

2.1政府与其他参与者的协调。

政府虽然是应对公共危机最主要的力量,但必须认识到政府不能凭借权力而一意孤行。因为政府同样存在缺陷,在许多问题上缺乏客观的认识,因此要认真听取其他参与者的帮助和建议,协调好与参与者的关系,共同应对公共危机。

2.2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协调。

处理公共危机仅靠政府部门是不够的,只有各种力量相互配合才能有效、高效地降低危害,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企业、第三部门、媒体和公民作为参与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公共危机发生时,需要各自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显现出成效。如企业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第三部门能够集结国内外力量。所以协调好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对处理公共危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内外部行政协调机制互动平台的构建。

公共行政理论范文8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思考

0引言

企业行政管理广义上包括行政事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狭义上指以行政部门为主,负责行政事务和办公事务。在建筑类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分管行政工作的副总分工负责、办公室、人力部、安质部、工程部等相关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执行、协调的系统网络,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日常办公事务、办公用品、文书档案、综合事务、公务用车等方面,最终目标是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梳理相关流程,健全体制机制,使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从而使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成为一个高速并且稳定运转的整体,用合理的成本释放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发展目标和任务。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高效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政工作到位,不仅关系企业整体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还会对企业领导决策效果产生影响。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系统必须以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开展工作。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浅谈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1树立三个意识,在综合素养提升上下功夫

1.1放眼全局,统筹兼顾“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行政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依法行政、依规行政十分重要。干部职工如何围绕中心,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如何同轴共转、形成合力,都需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有的放矢。这就要求行政事务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岗位,以大局意识、政治意识、长远眼光为着眼点,增强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和企业经营开发中心工作,深入研判,把准行业整体形势和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发挥“润滑剂”、“磨合剂”、“助推剂”的作用,对企业真实运行状况和资源底数有全面了解,从全局发展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行政系统内各部门、各协调者和谐统一、互相配合,从而促进沟通,避免内耗,共同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在具体工作上,坚持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妥善协调和政府、业主、监理、兄弟单位等各方面关系,着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推动行政工作和企业各项业务的开展。

1.2突出服务,细致周到行政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领导是否满意、职工群众是否认可。将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做为行政系统工作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可以以协调来畅通工作,以服务来促进管理的提升。做好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转变思想,改进工作态度。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着想,主动服务,做好首任负责制。态度非常重要,几乎决定了工作的最终结果,有时候需要使用逆向思维反而使工作中的难点迎刃而解;第二转变方式,讲求沟通策略。工作中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企业脉搏,贴近领导工作思路,关注员工实际需求,问题想在先,工作做在前;第三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工作中不论对上级、同事还是下属,要始终谦虚真诚、既要主动热情也要敢于坚持原则,努力实现让各级领导称心、让同事舒心、让办事者省心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将基层人员反应的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这样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3多谋善思,提高素养“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十八大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学习,他曾多次强调:“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当今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涉及公共关系和沟通艺术等综合性管理,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行政事务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业务技能,所以选拔方面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首先招聘人员时要注重其综合能力的高低,还要对老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扩展其知识面,使其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也能让其工作理念有一定的改变。其次在提高建筑企业行政工作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聘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做报告,将员工分批分期的送去交流培训,以点成面,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效果。综合看来,行政系统工作需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方向,定期组织参加系统培训,以培代训,以练代培,不断增强只是储备,拓展工作视野,领会新形势、新时代、新思想,及时了解新的法规、政策、战略规划等知识。只有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勤思考,善总结,用知识拓宽理论视野,用实践丰富工作经验,才能不断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2强化三个注重,在管理水平提升上下功夫

2.1注重效能,与时俱进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蒸蒸日上,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筑施工企业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更要始终注重时效性,聚焦效能提升,通过重点事项督察督办、问题清单、强化问责等手段,把握工作主动权。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科学规范的开展工作。特别是印章管理制度、接待管理制度、公文管理制度及会议管理制度等制度。行政工作步骤繁琐,影响方面众多,在进行优化工作流程的时候,要坚持有序性,系统性,可行性和简洁性,流程设计要符合简单易懂的原则。有这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深度剖析找出的简洁工作程序做保障,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当前信息时代下,行政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通过网络办公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手段,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充分把握行业发展新常态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上级单位部署,与时俱进,实现企业行政系统工作的实时沟通和准确反馈,有效提高行综合水平和协调效率。

2.2注重创新,承接地气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做好行政工作,就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坚持原则,立足实际,又要灵活变通、勇于创新。要突破思维定式,打破思维惯性,为领导班子考虑好工作落实的方式,为执行者创造好具体实施的条件,对基层同志提出的工作需求,在程序和职责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帮助协调解决。同时要吸收新观念,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以新角度观察,以创新思维谋划。建筑企业组织机构层级较多,行政工作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不同层级的交流群,包括四级领导微信交流群、各级领导与子分公司和区域指挥部的交流群、部门正副职交流群、普通员工共享群等,实时传递各单位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工作落实效果,逐步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但信息交流要注重商业信息的保密性。

2.3注重细节,有力有为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涉及企业上下内外事务的方方面面,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在待人接物、会议活动策划执行、信息沟通及关系协调等各方面的细节处理直接反映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绝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工作者齐心协力、严谨细致、互相配合。如在办会的细节方面,行政工作者需要协调联动和各部门召开总经理办公会、交班会、专题会、现场会等会议,协助领导从办文办会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营开发和企业管理中去。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中,通过积极运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等形式集中商讨,对于减少会务成本、提高会议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细微之处见真章,只有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分解细节、抓住细节,才能确保用正面思维面对问题,确保全面考虑矛盾的方方面面,确保工作客观准确,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把握协调沟通艺术技巧,在工作中磨练成长,开创行政工作新局面,为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建筑企业面临新挑战。行政工作做得好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新挑战下存在新机遇,如果能够实现建筑企业快速稳妥的发展,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还需要行政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改变传统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及时解决存在问题,认真执行政策制度,这样才能让行政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创一个新局面,更好的促进建筑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伟.做好办公室综合协调工作的几点感悟,2015.

[2]王小义,唐芳.新时期办公室管理创新及方法创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