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例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1

1.1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2)私立幼儿园的在园幼儿营养卫生现状的测查.(3)河北省私立幼儿园食品卫生设施配备情况考察.(4)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调查.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对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状况做出综合评价.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

利用学生假期对幼儿园的园长、炊事员、保育员、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和卫生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也通过部分地市的教育管理部门发放并收回部分调查问卷.

1.2.2统计分析法

用统计学原理配合统计软件的使用,对调查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更科学更准确的结论.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问卷发放和收回情况

在河北省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邢台、廊坊、衡水、承德、唐山、保定11个市的城区、乡镇2个层次的共110所私立幼儿园发放问卷共11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其中城区幼儿园46所,乡镇幼儿园41所,其中城区包括市区和县城2个区域,乡镇包括城乡结合部、镇及村级区域;大型幼儿园(>150人)38所,中型幼儿园(50~150人)31所,小型幼儿园(﹤50人)18所.

2.2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2.2.1河北省私立幼儿园持证情况

(1)幼儿园持有卫生许可证情况卫生许可证是单位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及餐饮店的经营活动,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的卫生许可凭证,有注册备案的许可证号,在幼儿园的卫生管理中它是必备的资格证之一.在被调查的87所私立幼儿园中,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的有69家,持证率达到78.2%.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较小型幼儿园高,三者持证率分别为92.1%、83.9%和44.4%,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型幼儿园的持证率最低,存在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此外,46所城区幼儿园持证率达到95.7%,乡镇幼儿园的持证率仅为61%,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P﹤0.01),其中乡镇小型幼儿园的有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最低,仅为37.5%.(2)保教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情况根据《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化妆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等专业生产,有毒、有害、放射性作业,幼托机构保育这五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拥有健康证.在87所私立幼儿园中共检查在岗人员1230人,其中1076人持有健康证,持证率87.5%.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显著高于小型幼儿园,三者分别95.2%、86.7%和47.7%,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此外,与卫生许可证情况相似,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于乡镇幼儿园,大型、中型和小型幼儿园均是如此,二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38.2,P<0.01).(3)食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创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厨师证现更改为中式烹调师,是我国的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共分5个等级,是从事于烹调、炊事有关职业的资格证书.营养师是通过严格营养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临床营养技能修炼,能够指导人们在饮食、预防疾病、辅助治疗、预防亚健康、健康管理等领域,并能够设计好方案和跟踪服务的营养专业人才,在营养师法立法中,将以获得资格证书为合格上岗.在87所私立幼儿园中共检查炊事员211人,其中142人持有厨师证或中式烹调师资格证书,持证率67.3%.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显著高于小型幼儿园,三者分别85.3%、57.7%和16.7%,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此外,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于乡镇幼儿园,大型、中型和小型幼儿园均是如此,二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2.0796,P﹤0.01).在87所私立幼儿园中公共营养师持证率为41.4%.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显著高于小型幼儿园,三者分别65.8%、35.5%和0%,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其中18所小型幼儿园均无营养师,在调查中发现,小型幼儿园尤其是乡镇小型幼儿园的炊事人员均为业余人员,园内无人能够进行幼儿营养调配和指导.此外,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于乡镇幼儿园,大型、中型和小型幼儿园均是如此,二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9.22678,P﹤0.01).综合而言,大型幼儿园及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而乡镇幼儿园尤其是乡镇小型幼儿园持证率较低,存在一定的营养卫生安全隐患.无论是卫生许可证、健康证还是职业资格证书,是机构准入、人员入职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机构健全和人员素质水平.

2.2.2卫生管理组织及制度建设结果

对河北省87所幼儿园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卫生管理制度总健全率为62%,其中,大型幼儿园健全率高为84.2%、中型61.3%、小型16.7%,三者之间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P<0.05).此外,相比较而言,城区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健全率高于乡镇,二者分别为84.8%和36.6%,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1.3894,P﹤0.01).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对于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的建设较正规,而健康检查制度、和安全防护及检查制度大多数幼儿园均未设立.卫生保健档案的建立对于保障幼儿园卫生安全保健以及保障园方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多数幼儿园卫生保健档案并不健全,相比较而言,儿童健康档案、接种预防登记和交接班登记档案建设比较全备,但是98%的幼儿园没有设立儿童健康档案和常见病登记,尤其是乡镇幼儿园.从营养卫生管理组织角度看,与公立幼儿园不同,大部分私立幼儿园均未有晨检惯例,而此项检查无论对于儿童健康还是对于手足口病的早期发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却未引起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的重视,仅仅在疾病高发期会有临时的组织,无法起到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此外,56%的私立幼儿园每年有2次的视力、听力和牙齿检查,但是没有肝功检查,其中大型幼儿园占到80%,中小型幼儿园情况更差.调查还发现,乡镇幼儿园尤其是小型乡镇幼儿园终年没有任何健康检查活动,更不必说每日检查.各级私立幼儿园不重视保健室的建立以及专(兼)职保健医的配备,因此,幼儿园在幼儿突发疾病及幼儿意外发生时必然会变得被动,严重的话会延误孩子治疗,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和安全.综上所述,83所私立幼儿园的卫生管理组织、制度执行程度不尽相同,城区幼儿园以及大型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比较健全,卫生保健档案比较完备,营养卫生管理组织水平较高,但仍需进行儿童健康档案和常见病登记,并每年进行肝功检查,以确保儿童健康及加强园部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2.2.3幼儿园保教人员营养卫生知识掌握和个人卫生现状

对400名从业人员进行有关卫生知识、餐具消毒程序等内容进行提问,并观察其工作衣帽、头发、指甲等个人卫生状况是否符合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城区幼儿园个人知识问答合格率高于乡镇幼儿园,二者之间个人知识存在明显差异(χ2=41.6513,P﹤0.01),城区幼儿园个人卫生合格率也显著高于乡镇幼儿园(χ2=9.20459,P﹤0.01).此外,从办学规模上看,大型幼儿园、中型幼儿园和小型幼儿园个人知识问答合格率分别为65%、55.3%和32%,三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卫生合格率分别为66%、54.7和46%,但是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城区幼儿园对从业人员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表现为卫生知识掌握较好以及注重个人卫生,而乡镇幼儿园保教人员在卫生知识方面尚需加强学习,注意卫生习惯养成。

3问题及讨论

3.1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入园难造成办园门槛较低

河北作为人口大省,学龄前儿童有近230万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达到6434所,入园、在园儿童151.29万人.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河北省加大投入,实现学前教育毛入学率65.78%,但仍有近35%的学龄前儿童无法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加之政府投入的不足,催生一批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公办、民办、集体办等多种办园模式,为适龄学前教育儿童的入园提供保障.但随着学龄前儿童入园数量的增加,乡镇级、村级幼儿园的数量激增,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呈现数量激增,私立幼儿园数量的扩张,带来了办园资格审核门槛降低,保教人员、幼儿园食品加工人员无证上岗等问题的出现.

3.2资金短缺是私立幼儿园营养卫生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幼儿园经营者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愿意过多投入资金,仅靠保教费收入支付日常一切开销,还想尽量多的获得投资回报.因此,不得不最大程度地压缩一切开支以降低成本,导致在幼儿园日常运作中出现一些营养卫生和保健方面隐患.主要表现为卫生管理和保健管理不规范,卫生条件差,卫生消毒设施设备简单,保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

3.3私立幼儿园卫生管理组织尚不健全

健全的卫生管理组织是保证幼儿园卫生制度的健立及其落实的先决条件.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多数民办幼儿园没有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组织,其中包括很多大型民办幼儿园和城区幼儿园.大中型私立幼儿园设有保健室并配备有专职保健医生以及有资料柜、常用消毒液、体温表、手电筒、暖水袋设施,小型私立幼儿园上述卫生设施不健全.所有私立幼儿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未认真履行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卫生保健登记不完整.

3.4民办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流行.河北省将是否具有营养卫生制度和卫生保健档案作为幼儿园准入条件,并且在幼儿园评估标准中也将二者列为评估项目,其中,卫生保健制度应包括:(1)一日生活制度;(2)健康检查制度;(3)卫生消毒制度;(4)传染病管理制度;(5)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6)食品、药物管理制度;(7)膳食管理制度,卫生保健档案应具有:(1)儿童健康档案(入园体检表、保健手册预防接种卡);(2)预防接种登记;(3)传染病登记;(4)常见病登记;(5)晨检登记;(6)出勤表登记;(7)交接班记录;(8)事故登记;(9)膳食管理登记;(10)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登记.通过对河北省87所幼儿园调查结果显示,卫生管理制度总健全率为62%,其中,大型幼儿园管理制度健全率位居榜首,为84.2%;中型幼儿园达到61.3%;小型幼儿园具备卫生管理制度的单位不足二成,仅为16.7%.同级别幼儿园相比较而言,城区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健全率高于乡镇,二者分别为84.8%和36.6%.此外,我省民办幼儿园普遍缺少健康检查制度和安全防护及检查制度,这对于防范传染性疾病和突发事件非常不利,在日后建设中应该尤其加以注意.调查中还发现,已建有的卫生保健制度也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对于小型和乡镇幼儿园基本形同虚设,园内既没有专门组织和机构检查监督其落实情况,也没有专门人员组织实施.

3.5私立幼儿园保教人员资质、卫生安全意识和知识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私立幼儿园缺乏专职保健员,保教人员素质较低,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卫生保健人员比例较低.此外,幼儿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这些专业知识不足、素质较低的保健人员无法履行和胜任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指导工作,也无法胜任幼儿传染疾病的隔离防控工作.

3.6私立幼儿园食品加工场所基本卫生设施有待加强,食品卫生加工程序尚需规范

在所调查的87所私立幼儿园中,城区幼儿园所基本卫生设施齐全率达到为67.4%,而乡镇幼儿园齐全率仅为31.7%.在食品处理区面积、功能区设置方面,城区幼儿园有30所达到卫生部颁发的2005年10月1日实施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要求,其中大型幼儿园16所,中型幼儿园10所,小型幼儿园4所;乡镇幼儿园只有10所合格,合格率仅为21.7%.可见,城区幼儿园,尤其是大型城区幼儿园卫生设施建设较齐全,而乡镇幼儿园和小型幼儿园该方面较差.最后,私立幼儿园在该方面的共性问题是刀具生熟分离、冷藏冷冻食品生熟分开、加工用具设施及台案整洁、饮食原材料购物台账建立及索证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幼儿卫生健康隐患,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4结语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2

随着卫生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企业档案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作为卫生监督人员,急切盼望企业卫生监督档案能在卫生监督工作中起到应有作用,但现在各地企业档案不统一、不规范,虽然在装订和书写方面能够做到完整、有序,但档案要求填写的内容不全,缺少信息量,只是做做样子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监督人员了解企业,掌握企业基本状况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适当扩充档案的有用信息量,使之在卫生监督工作中发挥作用,仅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为例,谈一下档案的实用内容与保管使用。2011年5月1日,重新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颁布实施,把卫生管理档案工作以卫生规章的形式明确下来。但是,《实施细则》只是笼统列出九项内容,笔者在《实施细则》建立卫生管理档案内容框架内,从实用的角度和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细化和整理完善,其他类别和行业仅作参考。

1档案内容

1.1卫生许可证申请书作为审批档案,应该是企业档案的一类重要内容,应按申请书所列项目,提供给监督员,申报材料栏应有以下内容:①企业法人代表(或负责人)身份证明文件。②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证明材料。③企业卫生管理制度、突发应急报告制度。④公共场所平面布局图。⑤单位地理位置图。⑥卫生设施,包括各类消毒设施——消毒间(区域),红外线消毒柜(容量)、蒸汽消毒柜(容量)、消毒药种类、数量、保存期限等;“三防”设施——纱窗、纱门各多少扇(平方米)、鼠夹数量或鼠药(名称、品种、数量);个人卫生设施——工作服、帽、套袖、流水洗手、水龙头个数等,封闭保洁柜每个容积、个数等。

1.2企业基本情况包括的项目有:企业名称(全称)、地址、经济性质、电话、法人代表(负责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联系电话、身份证号、职(员)工总数、从业人员数(男、女各多少人)等资料。具体需要提供的资料包括:①单位基本情况登记表:单位名称、经济性质、单位负责人、法人代表、单位详细地址、电话、员工总数、直接从事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数、单位面积等。②营业执照复印件。③单位组织代码复印件。④法人代表(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要求确认)。⑤卫生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要求确认)。⑥卫生许可证申请表资料(审批档案)。⑦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示牌复印件(量化分级的复印件)。⑧公共场所平面布局图,要求标出以下设施位置:厕所、门、窗、防蚊防蝇设施位置、柜台或床位等,排风扇、消毒间或设施、洗手设施的位置等(要求用图标进行标注)。⑨单位地理位置图(标出场所的所在地临近街路的名称、四邻名称、门牌号等)。⑩单位人员名册(分岗位)。⑾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复印件或名单(3人及以下提供复印件、3人以上提供名单)。⑿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报告(有资质单位的监测数据)。⒀客用化妆品索证资料(要求确认)。⒁客用消毒产品索证资料(要求确认)。⒂桶装水索证资料(要求确认)。⒃其他卫生用品索证资料(要求确认)。⒄各类卫生监督执法文书。⒅每年对公共场所的整改报告。⒆各项管理制度(证照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及个人卫生制度、公共用品用具购买、验收、贮存制度、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公共场所自身检查制度、洗衣房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制度、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报告制度、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应急预案与健康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公共场所卫生档案管理制度、卫生设施维护保养制度)。

1.3卫生许可证年检、换发、从业人员体检培训情况动态变化卫生许可证年检、换发包括的内容为:①卫生许可证年检、换发的日期。②有效期(起止日期)。③卫生审查日期。④期满换证日期。⑤经办监督员姓名。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培训情况动态变化包括的内容为:①新办许可证时情况(第一年、第二年以此类推)。②体检不合格调离情况(调离时间、调离人数、调离决定书文号)。③变动情况(新增、减少人数、时间)。从业人员详细情况包括体检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体检单号、结果。

1.4单位地理位置图和平面示意图单位地理位置图应标明单位所在具体位置:***街(路)门牌号、四邻名称等项以确定具体位置;平面示意图应该用图标标明整个单位各个部分位置、面积(长、宽)上、下水位置,排风位置(功率大小)消毒间、保洁柜位置、更衣间厕所位置面积,门窗位置、朝向等内容。

1.5监督文书情况环境及消毒效果监测:①采样单;②委托单;③报告单;④评价书并按要求把卫生监测结果报告单送给被监督单位。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3

1.国外现状。环境卫生事业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卫生管理总体趋势是构建统一的服务市场,实行公共服务作业民营化。英国、法国、瑞士,其环卫运行模式都打破了行业垄断,采取环卫部门民营化或部分民营化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德国的环卫事业是由政府参股的股份制企业进行经营。加拿大环卫事业则是由政府协调,允许国内的部分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卫标准的私人企业共同参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把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机构,尽可能的将环境卫生事业由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行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为企业提供了商业机会。新加坡是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也是城市管理成功典例之一,新加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卫事业,采用私营化、招投标、产业化、公开化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方式[1]。日本的环境卫生也是亚洲国家中做的比较好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环卫事业是以政府组织为主,允许部分私营企业参与作为补充。

2.国内现状。城市的环境卫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基本底线,寻求适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环境卫生运行模式,是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政府对环境卫生事业改革的讨论从未间断。牛冬杰、赵由才(2007)分析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发达国家城市在市容环卫管理方面的异同点。徐品(2005)就新加坡制定前瞻性的垃圾处理战略、高度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坚持软件和硬件建设并重、坚持重罚和重教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卫事业五点先进经验的总结。毛华俊(2008)阐述了南京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成立环卫保洁总公司,下设以街道为作业辖区的分公司,模拟股份制企业运行方式,发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环卫事业中的作用。国内一些发达的城市根据城市建设中的需要,城市部分区域实施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试运行,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太原、深圳、杭州等地。但这些改革试运行的地区是环卫设施基础较好的地区,环境卫生的改革方式不能起到推广运行的作用,没有解决环境卫生运行体制存在的根本问题[2~6]。

二、大连市沙河口区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前的问题

大连市沙河口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改革前是政事合一的运行体制,环卫部门组织环境卫生工作兼具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这种体制必然会导致对自身难以履行有效的监督,形成政企不分、统包统管,形成行业垄断难以让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入环卫市场,致使环卫部门的经费单一由政府提供,常常因经费不足许多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环卫工人的需求增多,而环卫工的福利待遇得不到提高,降低了工人参与环卫工作的积极性,环卫工人出现短缺;环卫设施更新时间长、老化问题、机械化程度低。老旧小区、居民楼院因无物业而无人管理;市政界至城市出入口的公路和绿地等地域虽然被划入交通部门负责,但实际工作中清扫保洁工作存在责任推诿现象。这种环境卫生体制的运行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方式极不相适应,大大降低了环境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大连市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后的成果大连市2011年3月以沙河口区为试点,开始实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改革,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卫体制,实现政企分离。大连市沙河口区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改革,按照企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体制方面,建立区、街二级管理体制,撤销区环卫处、城肥管理处建制,组建新的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和街道环境卫生管理站;作业机制方面,全面开放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市场,变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为社会化经营,保留了沙河口区环境卫生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将企业性质的清扫保洁工作通过招投标方式转交企业完成,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后使环境卫生事业实现了政企分开、管干分离,此次改革扩大了清扫保洁范围,并彻底解决了由于所属部门不同导致的责任推诿现象。

2.优化财政政策,健全环境卫生经费制度,实现环卫工作创新。环境卫生事业改革建立了“以事核费,以费养事”的环境卫生经费保障体系。环境卫生事业改革后环卫作业经费由市财政局统一管理,并由市财政局根据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考核结果按合同直接拨付给中标企业,加强了财政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并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推动了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同时将中标企业的环卫资金有效的融入了环卫事业中,企业的先进环卫设施和技术得到了推广,环卫队伍的机械化程度也有所提高,有效的通过企业的加入让环卫工作获得创新。

3.完善人员安置制度,提高员工待遇,解决基层工人短缺问题。根据大连市沙河口区环卫处人员结构的具体情况,以“保留身份、不降待遇,多种安置、自愿选择,同工同酬、多劳多得,多策并举、保持稳定”为基本原则,工人身份工作人员分配到中标企业工作,工资不低于原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环境卫生事业改革后,基层的环卫工人每月的基本工资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解决基层工人短缺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对于原环卫处超编的干部人员,采用“超编运行,自然减员”的办法解决。

四、对大连市环境卫生事业改革现状的建议

大连市沙河口区的环境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若要环境卫生事业做到完善并健康发展,针对此次大连市沙河口区的环境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断提高环卫干部和工人的业务素质。现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使我们的生活无不与其相联系。环卫事业科技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各种新型环卫工具和设施的使用,对环卫工人的业务素质提也出了更高要求,而环卫工作的管理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卫干部。所以,对环卫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的要求,应作为对员工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在职员工的教育亦是环卫工作的重点[7]。例如,沙河口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可以针对在职员工进行分类、分层培训,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教育制度,形成环卫系统技术、统计调查、行政执法和群众工作四支职业化队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沙河口区的环卫工作,运用科技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积极创新,加快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建设是城市发达程度的表现,城市的环境卫生事业作为衡量城市发展速度的标准之一,应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环卫工作管理的各种要素和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例如,建立资料库收集所有环卫事件相关信息,公众可以直接通过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报告非法丢弃垃圾事件;建立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有利于参与环卫工作的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杜绝责任推诿,同时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管理工作压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众也可以随时关注并参与环卫工作的评价。环卫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信息、通讯、在线电子服务和公共服务,拓宽市民参与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渠道,从而加快城市环卫事业现代化的进程[8]。#p#分页标题#e#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4

1.1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架构

省级卫生信息平台以建立1个省级综合平台为核心枢纽,以建立市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县级数据中心为基础支撑,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平台要求功能完备、标准统一、安全可靠。

1.2省级居民健康惠民服务信息系统

省级居民健康惠民服务“一卡通”信息系统覆盖各卫生业务应用,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等信息的共享和共用,重点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层医院就诊服务、村卫生室等应用,以此为基础,构建县区数据交换平台。1.3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其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业务服务子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监督管理子系统、与其它系统接口。

2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架构

可考虑建设省市县三级平台、分级部署的实现方式。省级平台支撑和涵盖全省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等公众服务的应用需求;市、州级平台需建立个案数据与管理中心,实现对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集中存储、检索、共享、数据交换等;区县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承担县级区域数据中心的作用,主要负责县域内医疗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存贮与处理。应从基础设施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系统安全性。基础数据安全:平台具备性能完善的网络安全基础。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病毒防范、用户识别等信息安全软硬件系统,并设专人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与更新;软件安全:平台涉及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应具有访问控制功能,并定期进行完全备份;数据安全:采用数据库备份策略;对数据和资料的访问设置权限;关键数据的修改记录必须记录操作日志;关键、敏感的数据的存放需进行加密处理。云技术部署方式。省厅级统一采用集中部署方式,完全可以和云计算方式的集中部署,多点复制,保持系统健壮度的方式进行融合式的部署,并为以后云计算方式的完善部署,提供了基础设施、网络框架、软件体系的必要条件。县(区)级按照省内统一的标准和功能规范,进行部署,同时市级平台可以部署成虚拟平台。

3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

3.1业务服务子系统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以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家庭档案为中心。个人档案提供个人基本人口学资料、行为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主要健康问题、就诊、体检和健康影响因素等资料的管理,包括档案的新建、更新、查询与浏览等。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与家庭特征结合构成家庭健康档案,而家庭健康档案与社区特征结合则构成社区健康档案;实现区域内档案迁移的管理,包括迁入、迁出。(2)基本医疗服务管理。包括门急诊、住院、医技、药房等基本业务管理。系统中要嵌入《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以协助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在上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增加疾病库、临床路径、诊疗导航等,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基础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计划生育、疾病控制与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卫生服务要求。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对公共卫生管理过程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分析、信息反馈、数据共享与交换等。辅助基层卫生人员提供公共卫生相关的业务服务。(4)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应实现如下目标:个人健康诊疗信息查询;健康资讯和管理;网上门诊预约和计划免疫接种预约;用户管理;健康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5)远程医疗服务子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特别是远程集中阅片),以及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远程医疗卫生技术教学培训。

3.2业务管理子系统

(1)基本药物管理。基本药物管理系统包括药库、药房等管理功能,起到监控药物使用、规范用药行为等作用。系统嵌入《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内容,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批准文号作为药品统一编码,并与全省基本药物目录网上采购平台的数据对接。(2)业务运营管理。主要包括门急诊收费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统计、分析及查询和咨询等综合管理模块。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通过系统动态监控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日常运行。(3)绩效考核管理。绩效考核系统可大致分为医疗机构使用部分与卫生行政部门使用两部分。医疗机构使用部分。对医护人员前端工作情况数据的直接采集,以及服务态度等定性指标评分录入汇总,依据绩效考核体系规定,进行量化考核,为分配和奖惩提供客观依据。卫生行政部门使用部分。直接采集绩效考核信息,依据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真实性。提供单位的绩效考核信息,并提供单位绩效的量化考核功能。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5

随着区域划分范围的多次拓展,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开发区社会形态由原来单一的生产加工密集型向生产生活配套密集型转变,一个系统庞大、构成多样、功能齐全的新区正在形成。与此同时,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服务等监督管理工作也正面临着繁杂任务的挑战。

1存在问题

1.1开发区企业卫生问题突出

1.1.1集体食堂无证泛滥全区2120家企事业单位中,有集体食堂的1693个。这些集体食堂中规模较大(20人以上就餐)的有322个,其余为仅有几人就餐的家庭式厨房。规模较大的322个食堂中,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的178个,无卫生许可证的144个。家庭式厨房均无卫生许可证,区内企业集体食堂持证率仅为10.58%。

1.1.2职业卫生隐患严重开发区内存在职业危害企业1256家,规模企业371家中存在职业危害企业319家。开发区企业中大量为化工企业,存在多种危害人体健康职业有害因素。监管不力,势必出现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和大量职业病病人,损害工人身体健康,影响企业生产和开发区投资形象,并危及社会和谐稳定。

1.2农村“五小行业”基础薄弱

1.2.1无证照经营单位多根据“创卫”期间调查的情况,全区共有无证照经营“五小行业”958户(含猪肉摊位和豆制品加工作坊),其中80%以上在竹行、小海、农场等农村地区。

1.2.2卫生基础条件差竹行、小海、农场等地位于原管辖市的边远地区,长期处于监管盲区,硬件设施处于原始落后状况,不仅无证照单位如此,即使原来持证的单位与目前新的要求相比也有极大差距。

1.2.3从业人员卫生素质差由于农村地区卫生从业人员法制观念、卫生意识、卫生习惯差,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常规的卫生监督效果不佳。

1.3地域性医疗服务监管亟待加强开发区没有专业的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卫生室、个体诊所执业不规范,非法行医等问题大量存在。目前,开发区共有个体诊所60余家,不少存在超范围执业、非卫技人员执业、以家代室等问题。同时,由于开发区位于城乡结合部,为迎合外来务工人员贪图便宜的心理,不少外来的非法行医藏匿于此,情况较为严重,直接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就医安全。

2原因分析

2.1现实原因区域划分调整后,大量原属通州的农村地区并入开发区(如竹行、小海、农场)。竹行、小海、农场等地位于原管辖市的边远地区,长期处于监管盲区,硬件设施处于原始落后状况,不仅无证照单位如此,即使原来持证的单位与目前新的要求相比也有极大差距。

2.2历史原因开发区远离市区,政府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监管力量一直薄弱,目前的状况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2.3体制原因长期以来开发区卫生监督体制不明、职责不清、定位不准,导致相互制约。地方相关行政部门未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2.4自身原因开发区分所人少事多,疲于应付创卫、创文、发证、审核等突击性、日常性工作,没有时间和力量开展专项整治。目前分所登记在册的行业卫生单位有1800余家,除了日常监管任务外,分所还承担了新开、竹行、小海及农场4个乡镇行业卫生单位卫生许可的申请受理、现场审核等工作,监督与被监督数量悬殊较大。由于开发区范围内存在大量原农村地区,行业卫生基础条件薄弱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开发区卫生监管任务呈现“井喷”式加重。

3对策

3.1理顺监督职责,加强监督机构建设开发区集体食堂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医疗卫生基础差、隐患多,长期以来没有正式、正规的卫生监督机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开发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是保证卫生监督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是改善新形势下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2]。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主动、统筹规划,把开发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纳入议事日程,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健全运行机制[3]。建立人员力量充足、专业结构齐全的开发区卫生监督所是加强开发区卫生监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做到“机构明确、职责清晰、权责一致”,是防止开发区餐饮业卫生安全、职业卫生安全、医疗服务安全“出大事”的保底措施,也是确保开发区食品、公共场所、职业卫生、医疗服务监管质量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为维护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3.2全面强化工作,依法实施卫生监管从调查情况看,数量庞大的企业食堂、小餐饮店、职业危害企业分布在新开、小海、竹行、农场等农村地区。从实现开发区卫生监督无盲区覆盖的现实需要出发,必须在农村地区设立查报站、协管员。建议开发区单独或联合市卫生局在各乡镇卫生院设立“卫生监督查报站”,聘请2名以上助理卫生监督员具体承担所在区划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检查和管理任务。具体职责包括:(1)拟订年度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检查计划,报上级部门同意后实施;(2)建立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基础档案;(3)开展日常卫生巡回检查,提出监督意见并督促落实;(4)实施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5)协助上级部门做好食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审核工作,受理卫生许可申请,进行现场卫生学初步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报上级部门;(6)组织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开展卫生法制和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教育;(7)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卫生专项整治或检查活动;(8)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群众举报、投诉问题调查核实任务,及时将调查结果反馈举报投诉人并报上级部门;(9)及时采集好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线索并配合上级部门做好调查工作;(10)协助上级部门对违法行为实施调查取证,参与实施卫生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控制等卫生监督执法具体事务等。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单独或联合市卫生监督所对查报站和助理卫生监督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奖惩。

3.3组织开展消除集体食堂无证经营专项整治

3.3.1开发区内集体食堂无卫生许可证经营是历史遗留问题此现象的大范围存在成为食物中毒事故的重大隐患,一旦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将会严重威胁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危害企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甚至会引发劳资矛盾、危及社会稳定,势必会引起对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执政责任的问责。因此,消除开发区集体食堂无证经营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p#分页标题#e#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6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环境卫生建设却明显滞后,农村污染严重,卫生环境明显落后于城市卫生环境,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的环境卫生规划问题,已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急需我们来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成因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生活垃圾、污水、人及牲畜粪便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大量的工业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生活污染和城市污染叠加,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的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1.1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1)由于大多数居民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于房前屋后、农田边、水塘边和马路边,很少送到垃圾处理厂,导致垃圾污水处理达不到无害化要求。   2)由于卫生厕所还没有在我国农村普及,粪便的处理没有达到无害化要求。大部分农户家庭仍然是设施简陋的老式厕所,这种厕所防病效果不佳,使浅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危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   3)由于垃圾随意堆放,夏季腐烂发臭,造成蚊蝇孳生,如果遇到雨季,腐烂的垃圾蚊蝇随着雨水留进农田,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还有许多垃圾堆放在河沟池塘边,直接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4)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村庄都缺乏统一的规划,很多居民私搭乱建,住房与道路、排水、公厕设施不配套,影响了后续的建设和发展,更危害了环境卫生规划。   5)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陈旧,如化便池、垃圾收集容器等,都不能达到无害化要求,垃圾收集工具太过简易,密闭效果、防漏效果都很差,加之乡镇垃圾收集系统刚刚处于启动阶段,在很多方面与我们的期望还有所差距,导致卫生环境规划受到制约。   6)近几年来,由于环保原因,我国了限塑令,很多一次性塑料制品悄悄的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有些企业和个人,贪图眼前利益,不顾农村的环境卫生情况,将生产和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这些外来的垃圾也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7)我国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还是难以改变,大多数居民中还存在着不良的生活方式,院子内杂物随意堆放,随地吐痰,牲畜散养,招来很多苍蝇蚊虫,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农村环境卫生的规划,更严重危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1.2我国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成因   1)资金缺乏。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资金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农村环境改造的关键因素,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配备、管理能力都跟期望值有较大差距,导致了农村卫生环境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2)部分领导干部对环保问题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不够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上过于消极,重视当前效益,也给农村环境卫生规划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3)缺乏技术支撑。由于农村的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处理难度很大,而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难以满足现如今的处理要求,需要使用更新的技术。   4)突击整治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我国强调“村容整洁”,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不定期的突击整治,农村在环境整治和设施配置等方面也有所投入,但是缺少后期的维护,从而导致检查评比过后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不能实现长效管理。   5)村里缺乏宣传教育,农民环保意识不强。部分领导干部疏于管理,没有很好的对农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加之农民普遍缺乏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认为环保是干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农村环境卫生无法长期保持。   2借鉴城市规划经验农村环境卫生规划要点   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环保问题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规划好农村的环境卫生,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规划好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   1)因地制宜的制定村镇环境卫生综合规划方案。我们要根据地域特点,在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计划,健全乡镇级卫生管理机构,做到村容整洁,牲畜不再散养,配备好基本的环卫设施,环卫制度和保洁队伍,确保路面干净平整,垃圾定期及时清理,污水排放系统畅通,室内、院内、厕所都要保持通风,整洁,经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2)加强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都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多渠道筹集资金,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环卫建设和管理的资金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农民的饮用水问题是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农村的改水工作,保证让农民尽早喝上自来水,喝上卫生水,以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改厕问题也不能忽视,要大力修建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让农民使用上卫生厕所,养成卫生习惯,过上健康的生活。   4)健全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将农村、城中村和城郊村的环境卫生纳入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确保没有管理空白区域。   5)建立垃圾收集处理制度。垃圾收集处理制度是治理农村卫生问题最直接快捷的办法,要将垃圾集中处理,改变随意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农村的垃圾收集可以借鉴城市的垃圾处理办法,定点收集,定点销毁,还要做到垃圾分类回收,能处理的就地处理,不能处理的就转运到大型垃圾处理部门集中处理。#p#分页标题#e#   6)鼓励农民自己建设环境保护措施。鼓励农民根据自己家庭情况,建设适合于自己家庭的卫生设施,如生态卫生厕所,沼气池等。这样既能补充能源,又能减少污染,减少垃圾排放量。   7)加强科研投入,开发垃圾就地处理的新技术,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   8)注重对村民的宣传教育。要通过电视、广播、板报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共同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培养群众的社会公德。   9)加强集贸市场的管理。集贸市场要纳入统一管理,首先要杜绝乱设摊点现象;其次要落实定点摊位的环境卫生责任制度;最后要配置垃圾回收容器和公共厕所,并派专人管理,以保持这些设施的整洁卫生。   3结语   农村的环境卫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现在在农村环境卫生规划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环卫工资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我们要根据地域特征,适当的规划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从最基本着手,从垃圾、粪便、污水处理等最简单的问题着手,解决环保问题。同时还要不断的在干部和群众中普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调度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7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加,环境卫生建设却明显滞后,农村污染严重,卫生环境明显落后于城市卫生环境,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的环境卫生规划问题,已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急需我们来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成因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生活垃圾、污水、人及牲畜粪便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大量的工业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生活污染和城市污染叠加,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的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1.1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1)由于大多数居民将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倾倒于房前屋后、农田边、水塘边和马路边,很少送到垃圾处理厂,导致垃圾污水处理达不到无害化要求。2)由于卫生厕所还没有在我国农村普及,粪便的处理没有达到无害化要求。大部分农户家庭仍然是设施简陋的老式厕所,这种厕所防病效果不佳,使浅层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危害了村民的身心健康。3)由于垃圾随意堆放,夏季腐烂发臭,造成蚊蝇孳生,如果遇到雨季,腐烂的垃圾蚊蝇随着雨水留进农田,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还有许多垃圾堆放在河沟池塘边,直接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4)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村庄都缺乏统一的规划,很多居民私搭乱建,住房与道路、排水、公厕设施不配套,影响了后续的建设和发展,更危害了环境卫生规划。5)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陈旧,如化便池、垃圾收集容器等,都不能达到无害化要求,垃圾收集工具太过简易,密闭效果、防漏效果都很差,加之乡镇垃圾收集系统刚刚处于启动阶段,在很多方面与我们的期望还有所差距,导致卫生环境规划受到制约。6)近几年来,由于环保原因,我国了限塑令,很多一次性塑料制品悄悄的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有些企业和个人,贪图眼前利益,不顾农村的环境卫生情况,将生产和生活垃圾转移到农村。这些外来的垃圾也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严重。7)我国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还是难以改变,大多数居民中还存在着不良的生活方式,院子内杂物随意堆放,随地吐痰,牲畜散养,招来很多苍蝇蚊虫,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农村环境卫生的规划,更严重危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1.2我国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成因   1)资金缺乏。由于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资金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农村环境改造的关键因素,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配备、管理能力都跟期望值有较大差距,导致了农村卫生环境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2)部分领导干部对环保问题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农村的环境卫生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不够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上过于消极,重视当前效益,也给农村环境卫生规划造成相当大的困难。3)缺乏技术支撑。由于农村的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处理难度很大,而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难以满足现如今的处理要求,需要使用更新的技术。4)突击整治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我国强调“村容整洁”,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不定期的突击整治,农村在环境整治和设施配置等方面也有所投入,但是缺少后期的维护,从而导致检查评比过后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不能实现长效管理。5)村里缺乏宣传教育,农民环保意识不强。部分领导干部疏于管理,没有很好的对农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加之农民普遍缺乏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认为环保是干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农村环境卫生无法长期保持。   2借鉴城市规划经验农村环境卫生规划要点   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环保问题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规划好农村的环境卫生,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规划好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   1)因地制宜的制定村镇环境卫生综合规划方案。我们要根据地域特点,在不同的地区制定不同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计划,健全乡镇级卫生管理机构,做到村容整洁,牲畜不再散养,配备好基本的环卫设施,环卫制度和保洁队伍,确保路面干净平整,垃圾定期及时清理,污水排放系统畅通,室内、院内、厕所都要保持通风,整洁,经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加强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都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并多渠道筹集资金,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环卫建设和管理的资金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3)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农民的饮用水问题是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农村的改水工作,保证让农民尽早喝上自来水,喝上卫生水,以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改厕问题也不能忽视,要大力修建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让农民使用上卫生厕所,养成卫生习惯,过上健康的生活。4)健全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将农村、城中村和城郊村的环境卫生纳入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确保没有管理空白区域。5)建立垃圾收集处理制度。垃圾收集处理制度是治理农村卫生问题最直接快捷的办法,要将垃圾集中处理,改变随意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农村的垃圾收集可以借鉴城市的垃圾处理办法,定点收集,定点销毁,还要做到垃圾分类回收,能处理的就地处理,不能处理的就转运到大型垃圾处理部门集中处理。6)鼓励农民自己建设环境保护措施。鼓励农民根据自己家庭情况,建设适合于自己家庭的卫生设施,如生态卫生厕所,沼气池等。这样既能补充能源,又能减少污染,减少垃圾排放量。7)加强科研投入,开发垃圾就地处理的新技术,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8)注重对村民的宣传教育。要通过电视、广播、板报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共同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培养群众的社会公德。9)加强集贸市场的管理。集贸市场要纳入统一管理,首先要杜绝乱设摊点现象;其次要落实定点摊位的环境卫生责任制度;最后要配置垃圾回收容器和公共厕所,并派专人管理,以保持这些设施的整洁卫生。#p#分页标题#e#   3结语   农村的环境卫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之一,并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现在在农村环境卫生规划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环卫工资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我们要根据地域特征,适当的规划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从最基本着手,从垃圾、粪便、污水处理等最简单的问题着手,解决环保问题。同时还要不断的在干部和群众中普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调度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范文8

探索构建以社区妇幼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妇幼卫生与Ⅲ级妇幼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工作衔接、层级分明、协作密切、资源共享的新型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妇幼保健服务存在的问题、难点问题,认为:社区妇幼卫生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社区妇幼保健服务补偿机制,充分利用Ⅲ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人才、技术、品牌、资源优势,强化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改善社区妇幼机构硬件设施,改善妇女儿童生活环境,保障妇女儿童享有基本健康保健服务。

1我国妇幼卫生事业现状与妇幼卫生工作目标

我国妇幼卫生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公共卫生资金的分散,投入纯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开展不到位,导致了中国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中断或逐步萎缩,妇幼保健网络运转出现一系列问题。我国妇幼卫生的筹资基本依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卫生资源分配原则,在妇幼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国内外的相关机构依据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技术和经费,这些卫生资源的补充对妇幼卫生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以妇幼卫生管理的某一种模式为例[1],发现目标人群的受益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管理模式为例,有一系列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的措施,如健康教育、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等,这些管理措施对保护孕产妇健康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均是非常有效的,但对贫困人群,这些有效措施与目标人群接受这些措施的能力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目标人群需要以可负担的经济方式改变她们所面临的高危境地,如就医经费、所付时间等,为此,对一系列降低孕产妇死亡的措施的评估要同时兼顾其老百姓受益程度,希望社区或各政府投入人、财、物时以户为单位的,采取个性化的措施。成功的妇幼卫生管理可以起到增加当代和下一代的健康储量的作用,反之则会损失代际的健康储量。目前我国社区的工作都是与政府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政府的支持和社区工作体制的支持,妇幼卫生管理的目标工作是难以进行的[2]。为实现联合国《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提出的妇幼卫生工作目标,降低孕妇产、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40/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17‰,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殖健康需求,要将妇幼卫生工作依托到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基本妇幼卫生服务。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妇幼卫生工作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为社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妇幼卫生服务。

2目前的难点问题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历经多年的政府强力推动后,正在步入体系框架建设时期,作为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其发展一方面面临优质资源不足,居民认可度低,规模效应低等瓶颈问题[3]。另一方面,资源结构处于分化和调整过程当中,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薄弱,使其无法有效承担社区公共卫生系统网底的作用,软硬件条件与区域内的Ⅲ级医疗机构相差甚远,在较短时间内很难真正担当起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费用昂贵、高端医疗资源浪费的医疗供需矛盾。显而易见,亟待根本改变目前形成“强者愈强”的恶性循环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下构建妇幼机构Ⅲ级网络与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合作的新型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捷径。

2•1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配置机制存在缺陷

Ⅲ级妇幼保健机构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属稀缺性资源,覆盖面有限,供需不平衡[4],财力不足直接制约着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影响其妇幼保健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大型Ⅲ级医疗保健机构,承担着主要的医疗保健职责,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难以惠及广大妇女儿童,而相当多社区妇幼保健能力现有技术水平与设施条件不配套,专业知识理论更新缓慢,学科人才稀缺,难以满足妇女儿童的保健需求,而居民对社区首诊制的认同感未出现明显改善,为此导致社区妇幼保健机构病源不足,运行成本高,发展目标不明。

2•2患者面临的问题

由于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和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使城市低收入人群、无业人员、流动人口的医疗保健的可及性降低,就医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增大,社区妇幼保健机构与医疗缺乏一种有效地运行机制来促进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垂直服务,导致广大妇女儿童难以接受整体与连续性的妇幼保健服务。

2•3社会问题

2•3•1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不到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补偿机制未能完全到位,目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不足导致社区卫生机构只能通过有偿服务来维持其业务开展,不愿意提供或减少提供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使一些得到较好控制或相对稳定的疾病又重新抬头,社区妇幼保健机构承担着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任务[5],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当经济收入较少群体的妇幼卫生工作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致使社区妇幼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有效覆盖人群在逐步萎缩,妇幼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的资金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资金不足,无法承担网底的作用。

2•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体制与结构上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目前医疗机构监管不足,卫生服务系统在体制与结构上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整合机制,而在传统卫生服务模式下所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难以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整合模式。因此,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机构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业务发展、硬件设施等并未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目标考核,使其发展缓慢,整体服务不配套,与Ⅲ级妇幼保健形成强烈反差。为整合和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应需要进行引导和规划,建立有效双向转诊,形成多元化卫生服务体系。

2•3•3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差,引起社会保障机制的欠完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差,我国由于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44.8%的城市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医疗保障,基本靠自费看病。另外,城市中流动人口中从事低收入工作,缺乏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尤其是妇女遇到问题更多,更需要社会为她们提供充分的医疗保健服务,多个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是常住人口2~7倍[6],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医疗保险,无力承担相关费用而不作产前检查,在家中和私人诊所产检,出现意外所致。#p#分页标题#e#

3加快促进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思考及对策

3•1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应发挥政府自身的主导作用政府加大对社区妇幼保健系统的投入,以确保其公益性质,充分发挥政府自身主导作用。这种投入既可以是为需方购买公共服务也可以直接投入机构建设,包括财政资金投入和卫生资源性投入。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应当成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群众得到的“惠民工程”,要将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统一纳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指标,从而推进社区妇幼保健服务事业发展。

3•2建立社区妇幼保健服务补偿机制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机构承担着城市公共卫生大量基本性工作,其保健服务的补偿机制和方式不是单一的,强调政府公共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的公共卫生产品和准公共卫生产品实行政府购买,同时要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设立社区预防保健补助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张连生等[7]提出要明确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经费补偿方式,这样才能完善服务项目,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取得社会的配合,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社区妇幼保健机构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与医疗保险制度紧密结合。允许非营利性社区服务机构在政府规定的定价服务项目之外,开展相关的延伸服务,最大限度地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8],在社区妇幼公共卫生系统之间建立层级工作关系,资源共享,在有限的投入内最大限度提升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3•3发挥Ⅲ级妇幼保健机构作用,促进社区妇幼保健工作

3•3•1强化Ⅲ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我国自80年代以来陆续建立了以Ⅲ级妇幼保健机构为网顶的区域妇幼保健网络,以此为支撑,常年开展对基层Ⅰ、Ⅱ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帮扶、监督检查工作,但就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本身来说,因其数量不多,专业技术人员有限,硬件较差。因此,以原有Ⅲ级妇幼保健网络为基础,借助区域内Ⅱ级、Ⅲ级妇幼保健管理资源优势,明确界定社区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和发展目标,分别给予政府支持和技术保证,把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纳入集约型管理轨道,保证基层妇幼保健服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张连生等[9]也指出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健全社区妇幼保健网络。

3•3•2完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功能认真探索社区妇幼保健“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使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以Ⅰ级预防为重点,充分利用Ⅱ、Ⅲ级妇幼保健院技术设备硬件设施的优势,针对基层妇女婚前、孕前、孕期、产后、育龄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不同生理阶段,分别开展系统规范健康宣传教育,完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职能。投入一定资金建立省、市、区(县)联网的妇幼保健工作管理监测计算机网络系统,有效促进社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规范开展,提升社区妇幼保健整体水平,增强服务功能。李静[10]提出将妇幼保健服务从院内转向社区,从个体转向群体,深入社区,走人家庭,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树立新的服务意识。

3•3•3加强基层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整体人员素质低下是社区妇幼卫生发展缓慢的根本制约因素。而Ⅲ级妇幼保健级妇幼保健院因其技术、学术、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根据社区妇女儿童的基本健康保健需求,经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制定社区妇幼保健人才建设规划,明确各级基层妇幼人员应分段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目标。依托市、区级妇幼保健院实施分层、分类、分期培训,造就一支能提供较高质量群众依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稳定社区基层妇幼队伍。

3•4探讨Ⅲ级妇幼保健机构,拓展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模式

3•4•1市场细分模式妇幼保健业务就全国范围整体水平还不高,Ⅰ、Ⅱ、Ⅲ级机构开展的内容相互交叉多,Ⅲ级医院与社区竞争市场的现象比比皆是。要依托省、市级妇幼保健院尽快制定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Ⅲ级技术及管理规范,确定各级机构的工作范围。逐步申报成为地区甚至行业规范。要清晰划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能,使双向转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