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论文范例

公共课论文

公共课论文范文1

通过调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结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对调查的实际需求,笔者设计了《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学习情况调查》量表。通过信度检验,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652,问卷信度属于可接受水平。问卷从师范生的学习态度、技术观、学习期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等六个维度设计,共计21道题目,每个维度设几个分问题,答案采用里克特量表形式进行积分,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无所谓(一般)(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五个级别,得分越高说明学习情况越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1)学习态度

在学习态度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4.27分(注:每题最高得分5分),在六个维度中得分最高,可见师范生观念上清楚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师的重要性。55%的学生非常同意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教育技术能力,41%的学生同意这一观点。

(2)技术观

技术观维度上,平均得分为3.5分,较之学习态度维度得分偏低。“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教学效果”问题、“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问题上平均得分分别为3.02分、3.46分,得分偏低,表明师范生对教学中应用“技术”的期望偏低。但是师范生在回答“技术作用在于支持学生学习”问题上,得分4.02分,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师范生观念上又对技术予以一定期望,认同技术作用在于支持学生的学习。表3给出了“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问题回答的具体比例。同意“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及非常同意达43.4%,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达48.1%。进一步卡方检验表明,χ2(df)0.05=χ2(3)0.05=9.40,χ2=117.163>9.40,师范生对于“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问题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反对“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人多于支持的人,但是应当看出两者的比例是“相当”的,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技术观。

(3)学习期望

在学习期望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3.28分,得分最低。对于“教师对技术掌握满足教学就行”的问题回答上,46.5%同意或非常同意,40.3%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也表明师范生对教师的技术掌握要求比较低。

(4)学习内容

在学习内容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3.5分。其中“希望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更加针对自己的学科教学应用”题得分4.09,说明师范生普遍同意这一观点。问题“理论学习几乎没有什么用”得分3.47分,得分较低,这倾向于说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中的理论学习上认识还不够透彻。“我只对技术学习感兴趣”平均得分2.97分,说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学习中往往只想抓“技术”。事实上,教育技术强调的不仅仅是利用技术去支持课堂教学,还强调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评价。

(5)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每题平均得分3.95分,得分相对较高。在“课程应该采用分专业授课”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人同意和非常同意这一观点,高达75.9%;在“采用小组项目学习”问题上,72.8%同意或非常同意这一结果;调查中有85.3%的师范生表示“希望看到任课老师用更好的实用技术进行教学”;另外,有88.3%的学生表示“希望看到目前中小学教师使用技术教学的优秀案例”。可见师范生对这几种上课和学习方式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烈的。

(6)学习结果

在学习结果维度上,每题平均得分3.767分。85.3%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至少会使用两种软件制作课件”;79.9%的人最精通的教学软件是PowerPoint;86.1%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备课时会在教学情境或任务中多些技术元素考虑”;31.8%的人同意或非常同意“习惯于传统教学设计”,而37.2%的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这一观点,略微高于前者。

2.相关性分析

为了研究不同维度变量与学习结果是否存在相关,笔者将学习态度、学生技术观、学习期望、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数据显示结果如下:学习态度、技术观、学习方式在99%置信水平上与学习结果存在相关,进一步表明学生对教育技术公的学习态度、技术观、学习方式影响着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结果。

三、结论与建议

1.师范生应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学习态度的调查表明,师范生清楚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技术观念上,持“技术主要用于支持学生学习”观点的得分明显高于持“技术主要为教师课堂演示用”观点得分,不认同“技术主要为教师上课演示服务用”的人也多于认同的人。学习结果上,师范生的教学软件掌握能力尚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会加入技术元素的考虑。这些都表明观念上大部分师范生是认同技术支持学习的。但同时应注意,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倾向“习惯传统教学设计”、认为“技术主要为教学演示服务的”、“技术掌握满足教学就行”,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技术的理解有偏差。另外,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不强,虽然多数师范生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对优化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但只限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主动应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就教育技术应用上来说,师范生应该树立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教育技术强调的不仅仅是利用技术去支持课堂教学,还强调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和评价。因而,师范生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充实自身的教师专业化素质,为展开信息化教学做好准备。

2.完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式

从学习方式调查结果上来看,师范生大多希望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能够采取分专业进行教学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学习整合。一方面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学软件、教学资源有着不同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进行教育技术实践中,学科专业一致的课堂更具有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大课件制作技术在课程中的比重,原因在于一来课件制作对于师范教育来说比较重要,二来师范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采用小组项目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考核上,可以采用期末笔试与作品展示相结合的手段,注重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3.优化教育技术课程设置

学习内容维度的调查表明,师范生往往只重视技术学习,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一方面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做到“理论”“技术”两手抓;另一方面,应当优化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调整理论在教学中的比重,改进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的关系,适当减小理论教学的篇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太多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对理论学习抱抵触态度,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四、小结

公共课论文范文2

《网页设计》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按照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规定,属于计算机小公共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工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备独立开发简单静态网站的能力。网页设计技术由于紧贴时代脉搏,易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在网站的定位、功能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表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非常适宜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主要是讲授Dreamweav⁃er以及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页面美化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技术的学习、知识的传授,这门课就会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出课程应有的价值。虽然可以在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交一份开放式作业,自拟主题设计制作一个网站,在评分标准中对网站的创意有一定鼓励,但这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把鼓励创新思维、发现优秀创意、指导完成作品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创作体验,期末指导出一个优秀学生作品并进行展评,使学生见证一个想法从诞生到实现的全过程,从而在他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2引导创新意识的网页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网页设计的教学中去,就应该突破仅仅进行知识传授的局限,把发现和鼓励学生设想新颖独特的网站、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网站设计、扶持和宣传优秀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从教师讲解、学生定题、选题评价、指导完成等过程入手,让学生亲眼见到优秀的创意是怎样实现的,使他们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要树立起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网页设计》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大课堂。其实施方案设想如下:

(1)征集学生创意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选主题构思一个网站,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教师须在开课之初布置该作业,并通过实例介绍优秀网站,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设想出独特、实用、有意义的网站主题;

(2)发现优秀创意教师从第一次学生作业中找出个别优秀的网站创意,进行点评,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对网站的功能、栏目进一步补充完善;

(3)指导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教学案例中,以选定的网站主题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局部页面制作,在上机课上对这名学生的作业进行主动的辅导、点评,帮助其最终完成作品;

(4)宣传推广增值在适当的时候,将优秀学生作品到网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题材确实新颖的话,还可以进一步整改完善,推荐参赛。如果每学期都能树立一个成功的典型,对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3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案例

按照这种设想,在去年的《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中,于开课第四周收了一次学生作业,要求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其实就是想看看学生想做什么内容的网站,对创意新颖、贴近现实需求的想法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为偏远家乡做的旅游宣传网站、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做的心理访谈网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的专题学习网站等。其中一名体育学院学生写的网站创意“华武社”,是根据自己的武术特长及表演经历,以自己入校以来准备创办的社团组织——华武社为主题进行设计的,由于内容独特,需求明显,被选为教学范例,在后续课程的讲解中多次以该项目为例,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各个网页,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美观实用的网站,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们看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将学习、思考、解决具体问题这些环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4结语

公共课论文范文3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共性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原理及施工过程及其相关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的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知识,培养学生解决一般施工技术问题和施工组织管理的能力,为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咨询、房地产等行业、岗位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和工程训练。以常州工学院(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2009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为例,就业调查显示超过75%的毕业生从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相关工作,岗位适应能力要求高,并且需要尽快独当一面,因此课程“知识+技能+能力”的行业、岗位价值取向特征突出,课程地位重要。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施工实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工程的认识,培养培养解决施工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实践环节,还可大大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施工技术和管理岗位的适应期。但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学生对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掌握了解不足,缺乏施工实践能力,不能及时进入实习状态;对实习学生情况的调查显示实习中学生面对施工项目感觉无从入手,不能发现、预测施工中的问题。两方面的信息综合表明施工实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课程理论学习阶段学生没有建构起项目施工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施工能力训练不足,这说明理论教学无法支撑实践环节的教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是施工实践的总结,涉及的知识广而博、跨度大、逻辑性弱,实践性强。以施工技术理论教学内容为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屋面等分部分项工程包含内容广泛,并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多为施工工艺和施工操作过程,实践性极强。同时,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广泛应用于施工实践。另一方面,囿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施工感性认识和经验缺乏,同时课堂教学环境脱离真实施工环境,因此,传统封闭的“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施工课程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造成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例如,一些施工工艺过程、施工机具机械操作等知识点脱离施工现场很难 讲授清楚,仍是“图上学构造,书上学使用”,因此造成学生对部分学习内容一片茫然,逐渐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失去与工程接触、交流的机会,能力的培养因此也无从谈起。

2课程改革思路与内容建设

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要求以工程实践和学生发展为价值导向,教学贯穿全面的工程训练,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的完整框架。针对以往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建设从理论教学环节入手,以实践环节需求导向理论教学环节建设,理论教学内容以施工项目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路径使得学生掌握知识,从理论教学环节即注重培养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从而给予实践环节教学以有力支撑。施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依托联合培养企业工程实践展开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教学以企业真实的工程施工项目为载体,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学生认知特点与对施工案例进行加工完善形成教学案例。选用的案例要求与实践环节将要接触的施工项目类似甚至相同,注重两个环节整体性、系统性,避免各环节的脱节,真正做到两个环节相互验证,互为支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结构跨度大、章节之间逻辑性弱的特点为将施工项目划分为多个案例提供了有利条件。限于理论教学课时,施工技术教学内容中场地平整、基坑工程、工程降水、混凝土工程、预应力工程、结构安装工程等施工内容由于技术性突出,危险性大,对施工目标控制起到决定性作用,应作为施工案例建设的重点,非重点章节适当鼓励学生自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施工技术部分主要章节土方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和结构安装工程为例说明案例案例设置情况。

3课程理论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环节创新

探究教学做到了“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学生主体”的三重回归,很好地契合了现代工程教学需求。探究性教学的思维是过程是认识现实问题→方法研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符合人们思维规律。本科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施工时没有工程经验,所以了解施工项目、认识工程施工问题是学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施工项目、认识施工问题的过程是接近工程、与工程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对工程的好奇与兴趣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逐渐建立起丰满的施工项目的概念和工程责任感,进而激发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激励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探究式教学实现“回归实践”、“回归问题”、“回归学生主体”,可较好地解决课程理论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而疏离学习主体和工程实践的问题。课程理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绪论或“章节导论”,将其作为“课程导论”或作为章节教学“回归实践、回归问题”环节,使得学生接触、了解工程,认识工程问题,因此其重要性突出。绪论是课程教学的开端,首先起到课程“导论”的作用。通过这一环节介绍课程“地图”、课程规划甚至与课程相关的职业展望,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充满好奇,认为课程学习有价值,目标值得期待。各章节以“章节导论”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作用有二。其一,通过这一环节引入真实、典型施工案例,以案例作为学习章节内容的工程背景和载体,将学生带入工程情景,明确工程师责任,并以此提出本章节涉及到的施工问题。其二,通过该环节介绍本章节内容在完整施工项目中可能的“入口”和“出口”,不同的作用和应用,使学生建立“整体和局部”认识。在第一环节基础上,第二个环节讲授施工案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组织)过程及工艺标准。通过该环首先使学生掌握分部分项工程一般的施工工艺(组织)过程及工艺标准。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挖掘案例中预先设置的施工问题及章节子问题(知识点K),使学生知道施工问题和知识点(K)在哪里、产生于何处、应用于何处。在第三环节中讲授第二环节中所设置的知识点(K)原理。第三环节继承“接受性”教学方法,作为探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接下来的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在以上三个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的综合学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以课后大作业为手段,即以一般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问题作为章节设计性作业,引导、驱动学生复习、收集相关资料、同学之间讨论、反思等,进而找到解决方案,完成探究过程。这一环节以提交作业为成果,但过程和能力评价多于结果评价,以合理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工程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的施工课程理论教学的四个环节围绕现实施工项目展开,符合人们认知规律,贯穿全面的工程训练,教学生动。以土方工程章节“场地平整”的教学为例,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引入某公园场地平整工程作为施工案例,包括图片、施工技术资料、技术、管理岗位设置等。通过该场地施工前后图片对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如何将天然场地通过施工改造成公园场地?场地施工过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要解决?”等施工问题,将学生带入施工情境、带入岗位,而后第二环节介绍场地平整主要施工工艺过程:场地测量→土方挖、填、运输及运输机械→场地验收。在施工工艺介绍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设置的知识点(K):场地设计标高与初始场地标高、方格网法土方量计算、挖填土方调配运输方案、土方施工机械性能等。在掌握场地平整施工工艺和知识点“出处、用处”基础上在第三环节中讲授知识点(K)原理。在第四环节中布置类似场地的“场地平整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设计场地平整的施工工艺,绘制“挖填土方调配图”,完成自主学习过程。

4课程考核过程化

考核方式具有导向作用。课程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有效,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及对课程的评价。针对以往理论课程考核只重视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成绩的问题,本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提高章节设计性作业合计分数在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由30%提高至50%,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自主学习。期末考试试题综合性题目分数占试卷分数比重由以往20%提高至40%,通过综合性题目进一步考察、评价学生能力情况。

5结语

公共课论文范文4

一、深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与运用

初中化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剖析概念是加深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关键。在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些概念的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上非常吃力。这时教师就要深入讲析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课本中关于溶解度的定义较长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定义的四个要点启Jl析溶解度(1)强调“一定温度条件下”关2)“1009是溶剂的量关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关4)基于上述条件下溶质所溶解的溶质量。这样就可以较好把握定义并熟练运用。其实学生学习吃力、乏味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知识点在不懂的学习状态下,势必影响学习的兴趣。这种强调概念深刻剖析的教学形态河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

二、开展趣味教学,强化知识浓缩

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开展趣味教学不仅迎合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且适合新课改下教学形态的创新。通过趣味教学河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关系。例如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各自的内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化合反应多变一催化剂:一尘不变汾解反应:一变多。这种简单明了的内涵特征概括不仅抓住了要点而且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而在化学符号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因为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化学符号充满了好奇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河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如硫(S)少罗形的小河在欢快的“硫”淌。在初学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经常出现忘记配平、气体符号等内容。教师为强化学生书写规范,可提醒在书写时“一定要左顾右盼、切勿闯红灯”。形象而贴切的温馨提醒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三、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真实感受

1.实验教学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

枯燥的教学无法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感,学生与化学课程缺乏亲近感进而在学习中表现出厌倦甚至不喜欢的学习态度。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情感的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要素源于生活这就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实验的形成要素。例如在“燃烧条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燃烧”的生活性。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开水中白磷、试管中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现象的对比;用试管罩在水中的白磷上方及对试管中红磷加热的现象再对比,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得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河燃物达到着火点两个结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这两个结论的存在性也便于理解和接受。

2.开展家庭小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可以拓展课堂实验教学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能接触到化学,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化学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热水瓶内壁并针对实际的观察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家庭小实验不Jl用“食用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污垢”。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净水装置利用木炭、小石子、布条、饮料瓶对家中洗完菜的水进行净化,验证自己净水装置的净水效果从中发现化学实验的魅力。.3拓展学生思想着于从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而非拘囿于教材。其实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诸多的“意外”这些“意外”是教材内容中没有提及的。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的氧气是有“味”的。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置于试管中加热,闻氧气的气味学生可以闻到有类似于氯气的刺激性气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有“味”了呢?学生就可以展开思考并与教师一起探究。于是教师把氧气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在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不溶。针对这一实验现象学生就可以知道在氧气的制作实验中可能伴随着副反应进而可能产生一些与教材叙述不符的事实。这种立足教材从实际实验发现问题的实验教学肩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教学的“动”与“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的“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小实验中,体会化学实验的魅力。而教学的“静”在于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这是学生扎实学习焙养良好化学素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充分突出“动”与“静”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更好地迎合新课改。

作者:何金火 单位:福建省莆田摧英中学

(二)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措施

新课改更加强调教学的多元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教育。对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首先应转变教学思想,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一)转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诗歌鉴赏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为高考而教。在高考的指挥下,应试教学法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的兴趣。对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为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教学趋利化的心态,为全面践行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升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阶段,诗歌以短小篇幅为主,情感含蓄蕴藉。对此,教师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诗歌鉴赏技能,培养良好语文素养。为转变学生被动的听课状态,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发言,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样一来,整个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变被调动起来。例如,在《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影视剧中古代离别的一些情景,将课堂氛围与诗歌伤感的情感基调相吻合,以情感的渲染引导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领会诗歌情感的含蓄蕴藉。

(三)以体现诗歌美感为重点,勿以应试技巧培养为目的

诗歌鉴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非单一的为应试而生。诗歌是一门美学文化,传达出绵长的“美”。对此,在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诗歌美学的体现,不要单一的强调应试技巧的联系。从实际而言,诗歌鉴赏之所以让学生觉得难,不被学生很好的接受,很大程度上在于诗歌之美未能很好展现,无法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应针对诗歌的“写景美”、“杆情美”、“节奏美"等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全面而恰当的诠释。这样,多元化的“美”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避免了单一教学的情形,让学生自由而愉快的畅游在诗歌的美妙之中。

二、结语

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语文作为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学趋利化、表面化、单一化,更加强调诗歌鉴赏教学的改革创新,以新课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形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作者:吴春艳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三)

本人经过学习名校课改以及新课程教学的课改实践。逐步探索构建了“自学预习、分组讨论、—教师引导”这一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自学预习为课堂教学先导,以小组讨论为课堂活动主线,以教师引导为课堂辅助。突出将小组互动讨论、探究发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交流,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下面谈一下我对新课改教学设计的初探。

一、明确预习学习目标

“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先导,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自学预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前移关口,在这里实质就是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在课前先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学习钻研。提前进人学习的准备状态,形成对所学内容的一个初步了解和基本感知,为使学生课前的自学预习进行得有序有效,教师根据教学用书参考新课改的理念设计导学案,把学案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通过学案中的内容明确预习的三维目标,了解预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了解相关的原理、规律或定律的产生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注意观察、采集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的有关物理学现象,并开展自主猜想与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升、过程和方法的明确,从而有准备、有思路地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得生动活泼、默契有序。引导学生研读学案和课本的有关例题,明白解决物理问题的具体思路和过程方法,并尝试模仿例题的方法思路去解决有关预习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自我钻研的基础上大胆赓疑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以便带到课堂中分组探讨。

二、掌握完成学习目标

“分组讨论”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这一环节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组织学生对“自学预习”环节中的学习收获、认识体会、存在疑点进行课堂内的分组合作、讨论交流,产生认识上的碰撞。在互动讨论中,首先是各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动讨论交流。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各小组讨论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辨析与释疑,让每一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认识见解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形成新的认识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观察、能表达、能思考、能操作、能总结、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去完成,教师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对疑难之点,教师须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大胆的辨析求通,使问题迎刃而解,开展互动学习,这样弥补了教师难以面向全班有差异的学生的分别教学的不足,真正使不同认知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也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使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反馈学习目标

“课后练习巩固”环节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巩固练习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巩固和强化。通过这些练习,能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反映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对练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发散性、灵活性,或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等,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使用这种教学设计教师还要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坚持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积极引导学生确立物理学习的科学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内在动因。同时还要充分地挖掘、利用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把实验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之中,使物理课堂更富有情境化、实验化、兴趣化、探究化,从而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

作者:孙渭川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杜桥中学

(四)

一、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1)必须符合语文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新授课的内容上,要把握该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把握教学尺度。

(2)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目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所需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高中语文课程要肩负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满足自身发展的时代性需要。

(3)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能力条件。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学中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能有针对的提问,促进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4)必须符合省时高效的原则。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在愉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采取高效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优化。

二、倡导新型学习方式,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探究创造能力。高中语文课堂问题生成可以通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语文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当分析到祥林嫂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到鲁家做工是受剥削的,祥林嫂反而觉得很满足呢?“祥林嫂对于鲁镇的人们的嘲弄是什么反应呢?”学生疑惑多,说明他们思考的深入。把提问权多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单向交流变成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再如,教学《鸿门宴》时,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关于“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的问题。以此由表及里,在目标导引下,让学生思考探究,深刻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格。

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采用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又不降低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学习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学习兴趣就比较容易激发和培养起来。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分组活动,使他们在讨论中体会知识,激发其求知欲,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咬文嚼字》内容前,可以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咬文嚼字的事例。如“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等等,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到讲台发言,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点,组成辩论小组,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正反方,各方派代表进行辩论。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努力打造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多媒体技术与学习情境创设的整合,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情感上的感染,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把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屏幕,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试想如果少了多媒体的帮助,学生怎么能领略其内在的美,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授《虞美人》一词时,先放了一曲邓丽君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在歌声中幻灯片上渐渐淡出一张张图片。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与图片,教师动情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个哀愁又动人的意境。试问:这样的课堂氛围本身不就是一种审美的熏陶吗?

五、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公共课论文范文5

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展的主要课程设计有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屏蔽计算课程设计、核电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等。从社会需求以及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目标来看,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跟工程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和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完成课程设计,亟待更新。(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以往课程设计都是教师先讲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讨论、互动、引导、激发和案例驱动,学生在面对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无法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3)考核方式单一。以往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决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照搬、照抄他人的现象,成绩评价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使得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围绕“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构建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课程设计的内容,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改变考核方式都极为必要。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取课程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课程设计题目:(1)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2)根据学院教学条件选题,需要具备合适的设计工具完成课程设计;(3)题目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关,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4)选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在以后的毕业设计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据选题原则以及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我们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比如,对于反应堆物理的课程设计,我们精心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进行栅元、组件的临界计算并设计了一个小堆芯的题目;对于核辐射探测方向,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计算不同探测器探测效率的题目;对于核电厂运行仿真,设计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来实现核电仿真等。这些多样化和实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转变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抓好课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指导教师先讲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指导教师采用了图书指导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4]。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对于不同题目,教师介绍基本原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程设计过程,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题目。指导教师注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便学生吸取经验,尽量减少设计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注重在大思路上进行引导,不干预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采用MCNP程序对组件进行临界计算,指导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典型的组件类型、不同类型组件结构上的差别和组件组成等基本知识;然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利用MCNP程序实现核电站15×15燃料组件临界计算的例题。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MCNP程序输入inp文件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同学们当场运行MCNP程序,掌握作图及其生成输出out文件等基本运行操作。同学们运行完后,指导教师再讲解out文件的每一个部分,告诉同学们怎样看输出结果。讲解完例题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17×17燃料组件的临界计算,同时设计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结果的变化趋势。每个做课程设计的同学都拥有一台电脑,可以单独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指导教师全场监控每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为课程设计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学,老师当场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的同学也会获得表扬,同样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指导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堆芯可能有多种方案,输入文件的代码量不同,同学们可以分成小团队讨论后确定一个方案,团队每一个人完成方案的一个部分,最终实现小堆芯的临界计算。总结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图书指导法、课堂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以前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和平时成绩决定,课程设计报告占了大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可能存在抄袭的情况,指导教师无法判断,成绩评定很有可能不公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只注重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成绩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实践操作40%和课程设计报告30%。(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考勤采取签到的形式,上课前签到一次和下课前签到一次,保证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全程到课学习;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情况;课堂纪律是指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严禁玩游戏和玩手机等,只能做与课程相关的事情,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2)实践操作40%,指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查找资料的能力、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报告30%,成绩包括书写格式、完成情况和创新性等。课程设计最后一般会有附加题,因此设计报告成绩也包括附加题完成情况。成绩评定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课前就告知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公共课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近年来,在推进全面工程教育、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高校做好实践教学环节对提升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化工、能源等非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虽然众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总结[2-4],但是目前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在教学质量提高上步步艰难。本文在近五年来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基础上,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师队伍、教学实施、课程考核角度分析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尝试探讨如何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一、教学目标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涉及多门教学课程内容,可以直接或间接实现的教学目标较多。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上,具体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宜过泛,应更为具体、清晰。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以及学生成绩考核。不同院校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制定上会不一样,不过一般都会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标准、规范和相关工程手册的查阅使用能力;二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工程分析、设计、计算、制图和表达能力;四是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5]。有高校将创新能力直接纳入该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4],然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该课程设计中的很多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需要严格遵循设计标准或设计规范,即便课程设计课题为非标设计,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创新”内容其实并不明显。另外有一些高校,在教学目标中着重强调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5-7],这一做法值得商榷。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里,该课程设计教学时长仅为一周,掐掉布置任务和最后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课程设计仅仅只有4天左右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强调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是否会产生负面导向?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等同于课程任务书。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相关前期课程的学习,但对于设备设计的认识还是较为抽象的。虽然设计任务书中一般都包括了设计基本条件、详细的设计步骤和设计计划安排等[2,5],但学生对完成这些步骤所需要的知识并未系统掌握。指导教师需要站在设计步骤这一条线的上方,根据课程设计不同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按照课程设计计划安排主动逐步提前释放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样才能有效控制课程设计进度和质量。课题应面向工程实际问题,且难度适宜。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课题一般包括塔设备、管壳式热交换器、反应釜和各类储罐等,这些课题可以来自于企业或设计所,设备设计条件应清晰、准确,不宜凭空捏造。在具体设备选择上,宜选择经典设备,慎用非标设备,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内容,且经典设备设计过程对学生的规范性训练更有益。绝大部分高校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时仅为一周[3-5,7-8],要慎选难度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或塔设备,否则极易导致课程设计进度的失控。虽然立式储罐或卧室储罐结构较为简单,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在一周时间内完成。课题宜一人一题,且覆盖整台设备设计全过程。为避免课题单一,或者强调“团队协作”,将一台设备,如管壳式热交换器,按部件分成多组设计课题,由学生共同完成。或将Aspen、SW6等软件使用结合到课程设计中,直接使用软件来代替繁琐的计算过程,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热情,且让学生在设计工具使用上得以锻炼。然而这两种方式或许都不太合适。课程设计本质是训练每一位学生根据设计条件,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按照严格的计算步骤,通过规范的制图训练,让一台设备从无到有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因此课程设计课题内容确定时,应合理使用各类设计软件,慎用软件代替必要的训练过程,重视一人一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大工程和复杂工程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期间说到: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放到课程设计上是同样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指导教师首先要能做到。虽然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了大三,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对设备设计依然茫然,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一台设备的选型、设计计算到出图,客观上讲,设计任务是较重的。这就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指导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中的教师,大部分都直接来源于国内外院校中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背景,缺乏严格系统的工程训练[9,10]。作为该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两项基本能力:一是熟悉设备设计相关标准、规范和工程设计手册,要清晰了解设备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具体内容;二是要能从实际工程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项基本能力若不能达到,一方面指导教师不能站在一定高度上,从课程内容角度完成教学,导致整个课程设计进度被学生的工作进展拖累;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难以胜任课程设计中具体指导工作,甚至出现无法解答学生问题的尴尬现象。指导教师需要足够的责任心。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基础知识整体偏薄弱,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白天夜晚连续做,个别同学到最后甚至需要通宵赶工。而且一般高校都将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恰值专业教师工作最为繁忙的阶段。因此,课程设计不仅仅要求指导教师科学组织教学进度,更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能积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有预见性地及时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避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工作停顿或走弯路。

四、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核心部分,然而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课时仅为1周时间。为了延长课时,部分高校[2,8]“拆东墙补西墙”,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就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将部分课程设计内容分散到了对应课程教学中,课程设计阶段简化为学生的实践过程和教师的生问师答式指导,这一方式值得商榷。很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时长从48学时或40学时缩短到了32学时[5],而这32学时的教学包括了力学基础、工程材料、设备设计基本知识、典型化工设备介绍,本身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对于课程设计的教学也只能蜻蜓点水。何况有些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并未安排在同一学期,甚至相隔1个学期[7]。从本质上说,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还是需要给予科学的教学时长,要想在1周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对课程设计的实施进行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应选择固定设计室,并配有教学投影设施,以便于有效开展课程内容教学和集中问题解答。设计过程一般至少分为三个阶段:设计计算与撰写计算说明书、制图和出图、答辩,指导教师需要及时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进度和质量。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为例,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纸质手写计算说明书和AutoCAD出图,学生的设计计算草稿、结构设计草图必须经过指导教师认可后,才可以开始CAD制图。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应根据设计步骤逐步释放,不宜一次性集中讲授。部分指导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习惯于在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天就把所有相关内容讲授完成,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寄希望于学生主动边自学边实践。指导教师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只是巡查指导、答疑和督促。这一方式将课程设计进度变成了学生的设计进度,容易产生两种负面现象:一是指导教师的提前引导成了被动答疑;二是学生出现严重分化,一部分主动性较强的学生能及时完成设计内容,而另一部分学生受自觉性和个人能力影响,出现工作停顿和观望现象。最终导致课程设计拖延,甚至变相“逼迫”学生抄袭。课程设计内容实施方案必须细化。以本校实践为例,将设备设计全过程分解为以下具体内容:介质物性和设计参数的确定、总体结构尺寸确定、材料选择、强度设计与校核、设备质量分析计算、附件及支座选型、装备图草图绘制、CAD制图、编写计算说明书。根据设计内容,严格细化指导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计每一个半天里需要做的工作。每日上午的前2小时都安排为指导教师教学讲授,课程内容围绕学生当日所需完成工作的必备知识,以起到了引导作用。随后的时间主要是巡查和答疑,发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解答。答疑过程中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相关标准规范或设计手册中查阅。同时指导学生每一天白天尽量开展进展性工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和指导教师沟通,而重复性工作可以安排在晚上独立完成。有必要说明的是课程设计计算说明的提交形式,一些学校[2]要求学生采用word版打印后提交,而本校依然要求采用纸质版手写。相对于电子版计算说明书,手写计算说明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更能强化学生设计计算能力,在演算草稿到计算说明书的重复劳动中,学生的工程思维得到了训练;二是纸质版手写计算说明书的质量能直接反映出学生课程设计的态度;三是在防止学生抄袭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五、课程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考核应重过程、轻结果。课程设计的成绩考核一般包含四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计算说明书成绩、图纸成绩、答辩成绩[7]。根据专业和学生具体情况,可以在这四个方面成绩考核比重上有所侧重。课程设计成绩考核标准应在布置任务时就向学生公开,让学生知道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平时成绩的评定不是简单的考勤,还应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频次和质量,重在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投入程度,以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成长度。计算说明书的成绩评定应包含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标准规范应用是否准确,设计内容是否全面、计算说明书格式是否规范,以及语言表达(含专业术语)和书写质量。图纸成绩评定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纸表达是否完整,如明细栏、技术要求、标题栏、结构视图、各类标注等;二是图纸内容是否正确,如视图表达、线性选择、标准引用等;三是图面质量如何,如视图比例、视图布局、字体大小等。答辩环节中,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提前准备好的问题进行,也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计算说明书和图纸有针对性地提问,考察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掌握程度。

六、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课程设计配套课程和实践环节应完备。学生对设备的认知在前修课程、其它实践课程中应有重视。要尽量做到学生在开始课程设计之前,已经通过校外企业参观、实验教学、视频教学、仿真教学等方式接触过各类化工设备。另外前修课程体系必须完整,曾接触过教学班级《工程制图》虽为必修课,CAD制图课程却为选修课,而该课程设计又是必修课,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过程中制图环节困难重重。课程设计资料及相关内容。早期课程设计资料采用纸质版供学生查阅的情况较多,然而一方面纸质资料数量有限,难以做到人手一份,另一方面各类标准规范更新较快,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做好设计资料的准备工作。宜采用电子版资料,通过课程设计QQ群形式共享给学生使用。由于课程设计课时较短,部分设计资料内容可打印后粘贴在设计室,便于学生查阅。抄袭。课程设计抄袭基本上包括三种方式:一是学生抄袭同学;二是学生抄袭学长;三是学生寻找代工(一般为网络购买)。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多一些时间走进设计室,在巡查过程中跟踪和督促每一位学生的工作进度,甚至在制图环节可以要求学生每日提供不同时间段的电脑屏幕截图;二是课程设计的课题选择要多样;三是要有方法能辨别出学生疑似抄袭情况,如计算说明书或图纸中一模一样的错误、图纸图面质量所反映出的制图能力与学生能力不符,甚至在一张图中表现出的制图习惯不一致。

七、结束语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前修课程所学知识的巩固与综合应用,更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次规范性训练。毫无疑问,提高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质量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这要求指导教师面向工程,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规划课程内容,精心组织教学实施,让课程设计成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学生有“获得感”的“金课”。

参考文献:

[1]高铁红,张争艳,孙立新,等.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6(20):170-171.

[2]李政辉,李庆生,姚忠.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1):47-49.

[3]吕奕菊,姚金环,王桂霞,等.“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思考[J].梧州学院学报,2016(3):74-77.

[4]杨梅,吴菊,金俊成,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类课程设计学生能力培养[J].广州化工,2015(3):180-181+199.

[5]庞明军,巢建伟,高光藩,等.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分析[J].教学研究,2014(4):97-99.

[6]江华生,陈树大.基与CDIO模式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化工时刊,2013(3):56-58.

[7]郑丽华,郝俊文,陈珏.化工设备机械工学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5(3):66-67+63.

[8]梁克中.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三峡高教研究,2013(4):21-22.

[9]刘敏,王慧锋,毛庆峰,等.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中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7(4):17-22.

公共课论文范文7

1.1工作流基本概念

工作流(Workflow)管理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

1.2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驱动工作流实例执行并提供运行环境。对过程定义进行解释;控制过程实例的创建、激活、挂起、终止,负责过程实例状态的转换;控制活动实例间的转换,对工作流的执行进行导航;控制、管理和监督工作流过程实例和活动实例的执行;维护工作流相关数据和控制数据;调用外部应用程序。

2科研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高职学院科研管理主要包括科研课题、论文、著作、专利、获奖和对外技术服务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以科研课题为基本载体,在研究的过程中会、编写著作、申请专利,研究成果进行技术转化,并且获得奖励等。因此一个科研项目有丰富的研究内容,也会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加上高职学院的科研项目数量多,转化快的特点,人工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科研管理适时性的需求。科研课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生命周期要经过申请、审核、立项、开题、研究、中期检查、结题和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其中还包括科研经费、调研、交流、出版等内容,流程十分复杂。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开发平台选择

系统的开发基于Windows2003Server操作系统,以SQLServer2005作为公用的数据库,以VS.NET2005为软件开发工具,采用B/S和C/S混合构架,运用工作流技术,开发高效、实用的科研管理系统。4.2数据库设计基于工作流的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部分主要包含组织机构方面的表和流程方面的表。组织机构主要设计的表有:部门表、职工基本情况表、著作信息表、论文信息表、项目申请表、项目合同表、进度检查表、项目鉴定表、经费来源表、经费使用计划表、科技奖励情况表、成果应用情况表、角色表、用户所属角色表、权限代码表等。

3.3工作流设计

系统工作流引擎采用HFBPM,HFBPM采用微软.NET平台开发,与项目采用的开发环境保持一致。HFBPM具有支持多启动节点、支持共享任务的处理、任务节点少,配置简单,却能支持任意复杂的流转等特点,符合科研管理系统对工作流引擎的要求。

3.4系统实现与测试

①数据访问基础类设计。为了提高编码效率,针对数据库的访问编写了基础类DB-Helper,专门负责对数据库的访问。②业务逻辑实现。业务逻辑层将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与数据库的访问隔离,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实现内容与表现的分离。业务逻辑层实现了系统所提供的业务处理过程,根据科研管理信息的结构,业务逻辑层也划分为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和系统管理三个命名空间。用户通过表示层(Web页面)提交访问请求和参数,经过表示层的处理然后传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根据所定义的业务处理过程对数据进行加工,将加工后需要存储的数据传递给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采用存储过程的方式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数据访问层将用户所需要的数据以内存实体对象的方式传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对数据进行重组之后返回给表示层,表示层再以Web的页面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

4总结

公共课论文范文8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典型设备的构造、基本操作原理等知识并能够进行单元操作过程的工艺计算。实验教学环节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化工单元操作原理、流程,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特点、性能和基本操作,加深对化工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继化工原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后安排的一个总结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先修的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制图等课程理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给定的化工设计任务,即设计出符合一定生产要求的化工单元操作工艺及设备。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作业,需要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取资料、搜集数据,进行工艺过程和设备的计算,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计算结果进行论证和核算。整个设计过程对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及独立工作能力有很大作用。然而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指导中发现,目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教学质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一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一下具体的改进方法。

二、课程开设时间不当导致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

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主修的第一门化工专业基础课,是工程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隶属于工程设计课程,很多学校通常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结束后开设,时间为两周。虽然学生在学习了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后基本掌握了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典型设备的结构和计算,但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性认识上,对工程的内容了解甚少,不具备工程观点。因此学生拿到设计任务后,认为课程设计跟平时的课程作业没什么两样,直接按照《设计指导书》中的例题进行依葫芦画瓢,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体系,设计出的设备不合理、不规范。为了让学生对课程设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笔者认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并与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同步进行。因为在此之前,学生除修完化工原理理论课程外,还修完多门化工专业课程,如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工艺学等。经过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对工程内容的了解也比较多,已具备基本的工程观点,以至于拿到设计任务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无措。

三、设计过程安排不合理,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收获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