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建设背景下工程教育论文

网络工程建设背景下工程教育论文

1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现状

1.1与其他相关专业区分度小,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自1998年教育部增设网络工程专业至今,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其中地方院校占绝大多数。很多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基础上新办,导致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区分度小,课程体系相差无几,专业特色不明显。

1.2课程体系未能紧跟网络技术发展,教学内容陈旧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移动搜索、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大多数培养方案在制定时没有考虑到新技术,也甚少有企业专家参与,多年未变,教学内容陈旧。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层次水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变化,以推动实现网络工程专业教育规模、结构、层次、质量的有机统一。

1.3专业评价强调输入导向,教学过程缺乏反馈

专业建设好坏通常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及毕业生能力方面评价较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焦点”就是自己教了什么,基本不去顾及学生学得怎样,教学过程千篇一律,教学策略和方法亦没有根据学生的感受适时调整。课后甚少注重对教学的反思,缺少学生反馈信息和改进措施,形成“教”、“学”分离的局面。这样的人才培养没有以学生为本,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2工程教育认证理念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导向和三个支柱。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证评价是一种基于输出的评价,要求专业理清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而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过程实现目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专业建设应该根据校情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是能具体实施的引导性目标。所有合格的毕业生应当满足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并能让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升的空间。整个培养过程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作为导向。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条件是专业建设中的三个支柱。首先必须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每个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必须明确教学活动对培养目标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有利于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

3认证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建设

3.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整个专业建设的指南针。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提出:根据我国工学学士的基本框架,结合网络工程专业的具体特征,明确了本科生培养目标和规格,概括了素质、能力、知识等3方面的要求,系统梳理了网络工程专业所需要的6种能力:1)网络协议分析能力;2)网络设备研发、设计与实现能力;3)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4)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5)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6)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结合浙江省省情,立足校情,明确了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实施以及网络科学与技术的研发工作的应用人才。

3.2确定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支撑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以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为基础,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体现认证需覆盖所有毕业生的特性。毕业要求确定为基本要求和业务素质要求两方面,具体要求如下:1)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经管知识;3)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具有系统的网络工程实践学习经历;4)具备设计和实施网络工程的能力,并能够对工程实施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5)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设计网络系统;6)了解网络工程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了解行业相关法律法规;7)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认识工程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影响;8)具有认真求学、积极进取、踏实严谨、团队合作的精神,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9)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其中1、710为基本要求,26为业务素质要求。

3.3构建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定期研究网络技术发展新动向,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紧跟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调整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纠正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态,保证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的20%以上,符合认证的基本要求,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理清每门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确保每个毕业要求都有课程支撑实现。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交叉与个性发展课、实践环节5类。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符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策略,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每门专业核心课程通常配套32学时实践环节,强化理论知识,提升动手能力。根据网络技术最新研究热点,开设了《无线与移动网络》、《云计算技术》、《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实践》等多门新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专业综合实践》持续多个学期,让学生跟从导师持续参与学习和研究。

3.4健全监控反馈机制

完备的教学过程监控制度和跟踪反馈机制是培养目标达成的保障,也是专业持续改进的基础。教学过程监控制度包括教学各环节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跟踪反馈机制主要是毕业生反馈和用人单位评价。

3.4.1教学环节规范

在期初课程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清楚该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前面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能力达成的课程评价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淘汰落后的内容,合并重复的内容。教师需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根据授课计划安排教学进程,不得随意增删课程的教学内容,同一门课程采用统考方式。课外通过各种方式和学生交流,给予指导,对学生的评价应强调过程性评价,记录下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将期末考试的比重下降至60%以下。期末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3大件,课程组共同分析学生成绩分布情况,总结教学经验。

3.4.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方面分院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师生座谈等多种方式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务处通过学评教,教学材料抽查、学生访谈等途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收集学生反馈的各类建议。对于核心课程采取任教老师准入制度,竞争上岗,连续两学期学评教未达到分院50%以前的不得任教核心课程,保障教学质量。

3.4.3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机制

每年9月份由学校招生就业处和学院毕业班辅导员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就业单位、就业单位类型、岗位类型和就业质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归纳和总结,用于评估毕业生的能力。对于毕业生,安排辅导员对他们进行跟踪反馈,通过问卷调查、QQ群等方式收集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专业建设的建议。每年走访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的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修订工作,采纳他们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合理的建议。

4“闭环”建设模式

整个专业建设是一个“闭环系统”模式,通过毕业生和企业反馈,修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调整专业建设中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从而培育专业建设的成果。在培养方案制订中,应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听取业界呼声,由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动态优化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结束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应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培养既有创新创造能力、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稳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作者:徐翀 仇建 胡维华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