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高校实习教学采矿工程论文

煤炭高校实习教学采矿工程论文

一、专业实习的重要作用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赋存结构,决定了煤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教兴煤的产业政策,是煤炭高校持续人才培养的基石和保障,也是历史和现实赋予它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2002~2012十年的行业黄金发展期内,各大生产企业的煤矿装备、开发规模、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对各类煤矿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发展,煤炭类高校的采矿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在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主体专业内,煤炭高校由最初依托行业办学的15所,逐步发展到以社会办学为主的30多所,包括高职高专、大中专、本科、硕士等各类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学生毕业流向看,近1/4~1/3的本科生考入或保送研究生继续深造,1/2~2/3的学生选择煤炭生产企业的一线技术管理员岗位就业,不足1/4学生会进入设计院、安监部门从业,学生就业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中外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实践在工程类学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从做中学”,提出了一种“See→For-get→Read→Remeber→Do→Learn”六步认知法,中国自古提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方法。受资源赋存状况的制约,矿井开采系统、工艺方法及巷道布置、生产衔接十分复杂,它的学习更加强调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一门课程、一本教材、一组课件、一项试验不能完全涵盖,只有通过实习才能加深理解、加速掌握、深化拓展、综合应用。可见,实习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对于应用型采矿人才实践能力的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完善。

实习是课堂、试验教学的延深,实习将学生带入现场,到实践中去,由实践中学,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他们将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我思维活动、自我创新活动,原有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获得,这种方式无疑比简单的“说教”来的直接,冲击力更强,作用时间更持久,效果就更好。同时,通过与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学习,他们会不自主地在技术交流、专业术语运用、班前会组织、规程措施编制等综合能力方面比较差距,返校后查缺补漏,力争就业后很快胜任一线技术管理职位。

(2)兴趣的培养。

我国煤炭资源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在各省招生计划指定中,也考虑将更多的指标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一是利于毕业学生返乡就业,一是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报考采矿工程专业往往比较盲目,入学后得知艰苦专业后可能闹情绪,个人兴趣无从谈起,专业自豪感更是遥遥无期。实习中,学生进一步了解现场工作状况,熟悉日常业务内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专业认同感,培养从事采矿学习和管理的兴趣,立志为国家采矿事业做出贡献,从而使他们戒除浮躁和功利,回归知识学习的本身,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

(3)背景知识的架构。

背景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区别内行与外行的试金石,更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和补充,理应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内容,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积累。采矿背景知识架构的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专业历史发展悠久、名词概念多、图纸表现识读困难、工艺方法繁琐、巷道空间关系复杂等方面,单纯地填鸭式课堂讲授和参观演示试验,不太适应快速发展的采矿工业对背景知识的教育要求。网络、报纸、期刊是学生形成背景知识的三个基本途径,实习中的工程讲座、经验总结、业务交流,利于高强度、快速提振本科生的背景知识,特别利于拟补学校课堂教学外延有限的缺点。

(4)专业品质锤炼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煤矿开采是一项艰苦危险行业,从业者在井下面临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部分工序尚需体力劳动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在走向岗位前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立志扎根矿山,有为人类采撷光明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唯此才能更好胜任矿山技术管理岗位,有所作为。实习中学生逐步深化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永远不服输、永远不向困难低头、永远争第一”采矿精神,返校后积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正确定位入职后的岗位角色,提前锤炼好专业品质。

二、采矿实习教学的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设备和场所均布置在校内,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条件优越,师资队伍的说教能力突出。实习教学则完全不同,学生的主体性更强,他们更多接触的是从事企业工作的非固定兼职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以技能为主,同时实习活动要让位于生产,教学仅仅是一种临时功能、辅助功能。各高校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不同的实习方式和方法,尚能保障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出,但实习面临的问题却不容回避,成为历届全国采矿工程专业年会的重要议题。不容否认,它正发展成为煤炭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组织中的一块顽疾或洼地,似乎走入了一种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不够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他们大多没有现场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普遍缺乏实践知识,实习指导中很难适时有效地将课堂重点和难点引入进来。老教师虽然实践能力突出,但教学工作量大,实习指导的强度大,加之煤矿井下光线不足,空间有限,往往大组讲解的条件不具备,驻留时间又较短,导致他们很难有精力和条件给每组学生耐心细致地解疑实践问题。与此同时,指导教师的任务和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学校给予的工作量和补助又相对不足,导致很多教师指导实习没有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他们引导学生的能动作用,工作重点放在了协调地点、联系交通、保障安全和评定成绩,完全沦为了实习的专职“领队”和“保姆”,教师与学生脱节,学校和社会脱节,理论和实践脱节。企业兼职教师在实习中本应成为学生校外指导的良师益友,但因实习时间太短,师生交流互动较少,部分老师仅仅是工作之余受领导委派做几次报告,带学生到采掘工作面转转,实习内容和时间大打折扣。

(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态度不正

采矿人才培养中,强调实习并不能削弱课堂教学的基础作用。无论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是毕业实习,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前提,否则再好的实习组织、实习方法和实习资源,也是对牛弹琴。然而,由于学生对于采矿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片面认为采矿专业太危险、太枯燥,不科学、不尖端,导致这批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的新一代采矿学生,学习热情不足,专业思想不牢固,没有长期服务采矿的职业愿景,看到就业率高而盲目选择采矿专业后,接触到一线工作的艰苦状况后心理波动较大,实习态度不够端正,不珍视实习机会,消极地应付了事。因没有夯实基础知识,不能和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正常的专业交流,听不懂专题讲座,看不透现场问题,没有对知识的思考,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和创新技术,最后自嘲般地将实习看作一次观光旅游、井下探险甚至短期度假,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习内容安排与考核不科学

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习普遍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分别制定了教学大纲予以规范。但在大纲内容和执行过程中,没有重视实习项目和实习目的之层次性,大而全地将各种专业内容归入每级实纲中,导致实际操作难以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上,由于实习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很难对学生实习过程及实习状况准确掌握,实习效果的检验和反馈,单单来自实习报告和实习体会的只言片语,成绩高低只取决于学生态度是否端正、是否是各小组组长、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可见,各级实习的组织应当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应是各个实习基地间的简单轮换,实习成绩的考核应当回归实践学习效果本身,注重知识获知和实践能力培养,探讨合理的量化方法,确保成绩评定的公正和公平,以成绩反馈实习指导的得失,以成绩激励学生认真参与。(四)实习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矿井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各届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年会的热点议题,也是目前实习状况恶化的最棘手问题。目前,各校实习基地建设大多是学校牵头,企业支持,而社会、行业协会和教育直管部门很少参与。高校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实习经费来源有限,基地建设的经济投入不够,在地方高校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企业不但要承担实习师生的安全管理重任,还要在吃、住、行方面给学校特殊优惠,实习不但没有收益,还影响生产安排与组织,他们参与的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源动力缺失,实习安排往往让位于各级检查、工程验收、保量生产等主体工作。而高校实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衔接关系,一旦实习时间被动调整,所有的教学秩序都将打乱,实习效果也会降低。因袭,不能规范实习时间,也不能规范实习内容,更不能保障计划投入,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致实习基地建设说的多,做得少,缺乏一种将实习制度化、程序化的长效机制,使得实习组织与安排苦难重重。

三、破解实习困境的主要对策

虽然采矿专业实习面临了诸多难题,但相关院校基于为国家输送合格采矿人才的社会责任,基于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一直不遗余力地积极应对,一方面呼吁企业、行业协会及行政监管部门的更多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状况和区域特点,摸索建设和实践了诸如构建“教学矿山”、“虚拟实习”、“以人才换基地”、“答辩评分”、“特色专业资助”等有效方法,确保了专业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如何进一步提升实习质量,全面破解实习教学面临的困境,则是任重道远。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多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地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改变实习不利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青年教师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青年教师往往是带队实习的主力,他们实践水平和组织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实习效果的优劣。针对近年来师资结构中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的现象,学院与校师资科多方筹措,下拨专项经费予以扶植,以企业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两种形式实施了青年教师再造工程,自2010年以来的寒暑假中累计派出12人次的短期培训和10人次的在岗挂职锻炼,采矿工程系的青年教师基本每人轮换2次。这样,青年教师不但提高了业务能力,还细致考察了实习条件与实习项目,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点子,密切了校企联系,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补充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在《煤矿安全规程》最新条款在课堂中的引入中,《煤矿开采学》与《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矿井通风》等课程的衔接联系中,有了更多贴近实习矿井的鲜活案例。例如,在讲解采区采掘布置关系中,将新规程对采区一翼及两翼采面个数和掘进面个数的要求进行穿插讲述,在讲解两巷超前支护布置时,将超前支撑压力及侧向支撑压力的叠加原理简单回顾,在讲解单双巷布置时,将局部通风的能力和特点进行比较,这些方法均都助于学生加深复杂巷道关系与原理的理解认识,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更容易形成体系,更能拓展课堂知识容量。

(二)构建层次化、过程化和目标化的实习管理体制

由于学生在各个学期修学的课程有前后关系,其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规律,采矿专业的实习相应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然而,由于已有的实纲对于实习内容、实习目的规定过于宽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选择实习项目,层次性、针对性不强,三个实习主要是实习矿井的轮换,实习考核也流于形式。针对这种问题,在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并听取基地意见的基础上,对原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明确提出了“认识实习重背景认识、生产实习重实践技能、毕业实习重巩固提升”“现场安全与生产技术管理并举”的“三重两举”实习目标管理模式,同时对实习项目和内容进行了细化,着重体现目标化、层次化。实习考核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五级打分制,其构成包括基地培训部门成绩(30%)、指导教师成绩(30%)和实纲成绩(40%),这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过程监督,实习成绩更加公正客观,真正反映了实习任务完成的好坏,学生对于实习成绩能心服口服,实习态度更加端正,实习成绩的督导作用更加突出。

(三)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习资源的整合

随着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普及,图片、录像、动画、仿真实景等新型手段在采矿实习教学中不断引入,诸如采煤机、综合掘进机、液压支架等设备的仿真操作台也开始推广,传统的矿井教学模型也融入了声、光、电信号,实现了动态操作,这些新型教学手段的出现及变化,无疑是对于传统一线实习的有益补充。由于具有感官刺激强、费用低廉、可重复操作、空间关系明了等优点,越来越多的采矿实习开始运用这些项目,称为虚拟实习。河北联合大学在多年的采矿实习中,收集遴选了上百部专业电教片和上千张教学图片,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3DMAX、FLASH、VEGA等软件制作教学动画,结合现有的现代矿井模型,在实习项目中专门开设了电教单元、图片分析单元、模型演示单元、采矿工程图纸识绘单元,一方面将实习的环节前移至学校,一方面可为现场实习进行重点强化,特别利于初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实习。此外,各地高校应根据区域特点,以矿业集团为依托,对可利用的实习资源进行整合。以河北联合大学为例,就近整合的资源不仅包括开滦(集团)所属的矿山实习基地,还有煤矿实景教学演示矿井(位于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此外集团培训部配备的数十台特殊工种仿真操作台也可为学生所用。较之传统的矿山基地,这些实习项目不受生产干扰,师生安全上更有保证,教学内容能够按期保量开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停一停、看一看、摸一摸,实习时间更长,内容更充实,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充分。

四、结论

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和新形势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详细分析了采矿专业实习在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专业兴趣的培养、背景知识的架构、专业品质锤炼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调研了各大煤炭高校的专业实习开展方式及现状,提出了制约实习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包括青年教师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不够、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态度不正、实习内容安排与考核不科学、实习基地建设缺乏长效机制,结合河北联合大学近年在采矿工程专业实习组织中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有益方法,包括青年教师短期培训和挂职锻炼、构建层次化、过程化和目标化的实习管理体制、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习资源的整合。然而,各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不同,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因校情、地情的不同,在实习中的投入、可用资源会有所差异,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也不同,破解采矿工程专业实习面临的困境,任重道远,它需要高校、社会和企业的多方努力和筹措,更需要教育管理、行业监管的更多支持和引导,这样才能践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国家煤炭行业培养更多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刘建庄 李富平 王福生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省矿业开发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