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值周总结范例

高中值周总结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物理;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于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及某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近现代人的传统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缺失,这些有碍于形成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更加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将之视为己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局限于某些学科,不同学科由于其特征不同,在文化传承上有着不同取向,但肩负着同样的职责,应充分挖掘素材,在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古代物理科学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只是到了明、清,由于欧洲近代物理学的兴起,它才显得落后了。然而从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来讲,物理教学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辉煌成就。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中,总结得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关注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绝大多数物理概念、规律、方法都以西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活动呈现。而我们的学生有自身的文化背景,有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习惯,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缺乏文化共鸣。这也是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懂的原因之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科学,但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艺术。中学物理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用心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物理文化氛围的“文化场”。帮助学生从自身文化底蕴出发,经历合作、探究、感悟、归纳、交流等活动,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逐渐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求实价值观及对传统文化敬仰之情。

2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建筑、纺织等多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成就。特别是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提供中国物理学史内容,不仅拉近所学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物理成就在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文化认同。

3改革教学方法,感悟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近现代物理大多数成就都明显带有西方物理学家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而我们的高中学生,都是从小生活在中华文化底蕴的环境中,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会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这就使得教师在物理教学时,常常感觉费劲。物理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若能在教学方法上适时借鉴中国传统物理科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更易在文化习惯中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比如,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教师会经常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教师亦可使用类比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衔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将磁场、电场、重力场类比,v-t图、F-t图、P-V图、U-I图类比,场强E=F/q和R=U/I类比等,培养学生对相似问题的敏感性,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类比的描述屡见不鲜。如“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见《论语•公冶长》)“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而》)“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见《周易•系辞上》)又如朱熹《朱子全书》:“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刘徽《九章算术》:“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所谓“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事类相推”等,指的就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直到许多事情,或者说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体现的就是类比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综合运用类比、归纳、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感悟自身文化传统和思维特点的同时,借鉴近代西方科学研究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追求真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根植于心中。让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都从细微处浸润传统文化的精髓。用“文化育人”的理念,让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身躯获得新的传承。期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国内类比推理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0,(5).

[2]孙仁生,任书来,林新年.普通逻辑原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许外芳.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J].学术探究,2007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2

一、课堂有效教学应呈现双边特性,利于师生互动

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将课堂变为教师一个独自讲解的“独角戏”,教师的讲解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谈话、讨论等互动,“抹杀”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双边、双向“特征”.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双边互动的深入实践活动,才能将主导和主体地位及作用得以深刻展现和充分发挥.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目标,就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效“衔接”,通过情境设置、氛围营造、谈话交流、一问一答等形式多样的“引”和“导”活动,组织高中生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的合作、互动活动,呈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推进教学进程.

二、课堂有效教学应落实课改要求,利于技能培养

新形势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要义,应落实新课改的目标任务.通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析,可以发现,学习能力培养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要旨.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不能将数学知识讲解作为任务内容,而应该将学习能力、数学素养锻炼和培养,作为核心内容、第一要义.一方面要将数学学习能力渗透于数学知识点的讲解、数学问题案例的解答等教学活动环节,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高中生已有数学解题技能和经验,得到切实的锻炼和强化,获得进一步的“升华”;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做好高中生探知实践进程的引导和指点工作,实时指点迷津,切实指明路数,推动高中生深入探究,培树良好数学技能.高中生自主探究问题条件内容及关系,指出:“此问题是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问题,需要借助于二倍角的余弦函数、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知识点”.高中生合作探究,共同推导解题思路为:“根据问题条件,可以利用二倍角的余弦函数公式化简左边,然后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函数公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再求出A的度数和C的度数,最后利用正弦定理,将sinA和sinC的值代入其中求解”.教师针对高中生“求A,C的度数”分析实情,强调指出:“要正确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公式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高中生解答问题,过程略.教师组织高中生小组共同探究归纳解题策略,得到:“掌握正弦、余弦定理以及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公式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定理和公式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三、课堂有效教学应注重因势利导,利于查漏补缺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一层不变、按部就班的简单活动,而是会受到多方面教学因素影响,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程度以及教学技能水平等.笔者以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根据教学实情,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因势利导,动态教学,从而便于施教者和接受者反思整改、查漏补缺,推进课堂有效教学.如在“设x,y∈R,则使x+y>1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什么?”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在巡视高中生完成解题任务情况,发现部分高中生解析过程中存在“对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不清”不足.此时,教师实时调整教学活动“节奏”,对已有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加入“剖析讲解”活动内容,引导高中生一起探究辨析解题过程,引导高中生认识解题过程存在错误并掌握正确解题方法,正确理解“或”与“且”之间的概念,从而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的放矢教学中,提升教学效能,推进教学进程.

四、总结

总之,抓住新课改内涵精髓,利用师生内在特性,实施科学策略,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为有效教学提供方法经验.

作者:戴荣春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一、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一)很多教师懂得“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却忽略同样重要的“学前预习”。

“学前预习”不是简单地读课文、找生词,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体会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另外,学生“学前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听教师讲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样的“学前预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预习案,通过提问题、导思考、引感悟的步骤和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前预习。如《祝福》预习案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脉络。2.找出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句子,思考祥林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找出描写祥林嫂动作的句子,思考祥林嫂的反抗精神。通过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读过课文之后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对其中的深意进行思考。

(二)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对课文深意的挖掘,用其中隐含的智慧对学生加以启迪。然而,很多有深意的文章将智慧隐藏在字里行间,要求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通过背景呈现、相关文章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仍然以课文《祝福》为例,很多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疑惑,无法理解鲁迅对封建思想的痛恨。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当时社会中的封建迷信习俗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设课堂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意的文字具有鉴赏能力和喜爱,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课堂导入语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音乐、视频、图片,从各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迅速营造优美的课堂意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在开课之初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夜色迷茫,江水漫漫,一轮古月高悬空中。之后,琵琶声隐约响起,逐渐清晰,伴随着琵琶声响起的是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诵。学生逐渐被课堂中的场景吸引,不由得跟随教师充满情感地诵读课文。显然,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情感,又通过诵读不断酝酿情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和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潜力挖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成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要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然后选取代表上讲台讲课。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这一课,课下积极查阅资料,阅读名著原文。课堂上,学生引经据典,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做出精彩讲解。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生能畅所欲言,发表想法,充分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火花,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语

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创造出高效的、有趣的高中语文课堂。另外,教师们应注意总结经验,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作者:赵华英 单位:大方县第三中学

第三篇: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分析

一、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注重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我们,要摒弃以往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灌输的教学模式,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获取各种英语知识与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英语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Festivalaroundtheworld这一单元时,我就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利用网络技术等,搜集世界上各种节日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如我们可以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对资料进行查阅和搜集:(1)Whendoesthefestivaltakeplace?(2)Whatisthefestivalfor?(3)Whatdopeopledoduringthefestival?(4)What’syourfavoriteholidayoftheyear?Why?并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运用PPT课件形式进行总结、整理,课堂上,各个小组轮流到讲台对制定的课件做详细的展示、讲解,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对其中所设计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如此,我们便做到了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除了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要努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英语教学与情感教学水乳交融的境界。比如,在学习Healthyeating这一单元时,我除了向学生教授各种有关营养成分与食物的词汇,以及各种语法和句型,还引出了食品安全的话题,通过让学生对健康食品进行讨论,懂得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设计一份“Healthydiet”,并列出设计的依据。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的饮食观念及主张,让学生对世界饮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此,我便使学生懂得了健康才是一切事情的根本,只有养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劳动者,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为新课改下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种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教学措施,使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得以大幅度提升!

作者:王海杰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第一中学英语组

第四篇: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误区和对策浅议

一、追求新颖,花哨等于有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英语教学追求形式新颖,导致高中英语课堂成了大杂烩。很多英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使用各种五花八门的东西,刻意追求表面形式的花哨,忽视单词、短语、句子、段落、写作训练,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培养。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现象:一是英语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的教师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活动”变成“放任自由”,于是课堂上乱糟糟的。这种课堂表面上学生积极自主学习,适应新课程潮流,实际上却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收获小。二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认为只有使用多媒体才能体现新课程的“新”,于是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被误用、被滥用,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重视图片,追求表面好看,学生被一张一张颜色艳丽、有趣搞笑的幻灯片吸引,而忽略语言学习;二是拼拼凑凑式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上有大量多媒体课件,而多数课件都是大同小异,拼拼凑凑小修小改,真正质量好的课件不多。这些课件导致教师不能全心钻研课文,实施课本教学,一旦离开多媒体就不会上课。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内容决定形式课堂教学内容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课堂实际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愉悦学习,那么课堂组织方法、小组讨论问题方法、巩固练习方法等都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向不同方法、形式要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笔者时常采用如下两种导入课堂的方法:一是问题式,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设计出一些可供师生交流的感兴趣的话题。二是回顾式,通过复习导入,承上启下。三是活动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管用什么形式都必须注意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因生制宜,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相一致,导入英语教与学的氛围。例如:在词汇、短语等基础知识学习时我们既可以让学生自学,又可以讲授;在断句等疑难分析时可用小组讨论,也可利用讲解点拨的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手段也要灵活,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音机、电视、投影仪、网络教室等辅助教学;另外教学活动要有训练活动、记忆活动;也要有理解活动、应用活动、情感活动、反馈和评价等活动。但要注意的是,一切方法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切不可重形式而误实效。

二、内容泛化,认为量多等于有效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把新课程三维目标当做行动指针,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就在每节课中确立三维目标,甚至有教师在三维目标基础之上,分解成小目标,这样表现出来的情形是目标太多,学生无所适从,显得杂乱无章。教学内容表面上看起来相当丰富,课堂容量很大,然而课堂反馈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是教师出于贪量心理,想把教材中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当做是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存在,把学生变成观众、听众。这样的话讲再多、练再多,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策:把握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英语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起一定的主导作用,要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节奏,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放慢进度,让学生有消化吸收的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掌握方法,学会实际应用,不断发展完善自我。例如:根据各单元主题,可让学生分小组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project.既可以扩大阅读量,又可以增强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真正使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三、强化解题能力,题海战术等于有效

在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背景下,有些教师为高三学生安排了训练作业,有效训练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然而,过于强调练习的量,而不考虑练习的质,练习中甚至还有大量陈旧、非考纲要求的重复练习存在,使学生做起来感到枯燥、乏味,越来越讨厌学习,使学习从趣味性学习变成一种负担式、任务式学习。这种强化作用适得其反,很难提高教学质量,有效课堂延伸得不到根本保证。对策:举一反三,精练、延伸、拓展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致力于学习英语训练(听、说、读、写、译),有效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针对高三学生的有效训练。那么什么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的呢?有效训练重在举一反三,训练要精,答题解题能力才能显著提高。相反,练习做得很多很难,不利于学生进步与能力提升,甚至让他们丧失信心。因此在选择练习时,首先要求教师对新课程教材体系结构、课程目标标准及高考考纲有清晰把握;其次,教师要有所拓展,适时适度延伸、拓展训练,使之和高考接轨;再次,训练目的要明确,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试题,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提高理论认识,理解新课程理念、要求,辨清误区,找出对策,坚持反思和探索,不断总结有效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这样不会陷入误区,真正促进有效教学实施。

作者:孙国芳 单位:吴江平望中学

第五篇: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分析

1基于理解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涵义

1.1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涵义

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数学的规律方法,高效地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收获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关的丰富的知识,实现相关概念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充分体现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宝贵价值。

1.2高中数学概念理解性学习的内涵与层次

高中数学概念理解性学习是学习手段、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的辩证统一,而且学习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必须促进对高中数学概念的深刻的理解。本研究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

(1)经验性理解。

经验性理解的含义是对某个高中数学概念的起始性的理解,理解的程度往往是由自身经验决定的。自身经验指对真实世界与客观对象的一种体悟和认识。通常发生在接触新概念的时候,含有较多的个人成分,较少的协商性内涵,是一种相对低层次的理解。

(2)形式化理解。

在形式化的理解层次的学习是指对自身经验的抽象化的整理和组织,概括和重新表征;对不同的刺激模式分类表征,从中发现不同模式的本质属性和共性加以分化,就达到了对高中数学概念的形式化的理解。

(3)结构化理解。

结构化理解着眼于在概念的关系和脉络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内涵,结构化理解的实质是结构关联化的理解。对一个高中数学概念,结构的复杂、精确程度决定着对其本质的理解程度。

(4)文化感悟与理解。

数学文化感悟理解是指,在这一层次的理解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理解,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数学感受与体悟,是一种对数学意义的深层次的认同和一种特别深刻的数学观,并且它不但是一个终极的目标,也是一个不间断发展的过程。

2基于理解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

(1)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丰富经验性理解。

经验性理解层次的学习受环境内容、环境组织和解释方式等与先前经验相关范畴的影响,表现出易错性的特点。同时,由于学习者的认知的多样性,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概念的不同外在表征作用于学习者会产生不同的心智表征,人们往往依据占主导作用的心智表征去建构对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呈现概念不同的表征形式,与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形成广泛的联系,使技术的优势得以发挥。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理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手段相互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技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维层次及水平,为概念的形式化与结构化的理解奠定基础。

(2)学生充分参与高中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建构形式化的理解。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重视知识形成中学生要充分参与,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式化建构过程,高中数学概念学习也必然要遵循这个理念。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一个高中数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更要知晓其曲折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形式化的抽象概括。更为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充分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技能,提供数学探索能力,收获成功的体验,增进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为结构化的理解提供保障。

(3)合理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与多角度的诠释概念,形成结构化的理解。

形式化理解关注单一的高中数学概念或其他知识,没有把与其有关的概念拿来一起比较、分析,发现其异同或是否有层次关系.所以理解的丰富性的程度和精确性都有所欠缺。所以,当概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结构性,紧密复杂的关联性,清晰的脉络时,学习者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与精细,更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要求概念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的教学设计,为形成高中数学概念的结构化理解保驾护航。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保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自己的知识、观点、经验的活生生的个体,如果没有一个灵活变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形成正确的结构化理解更无从谈起了。从概念学习本身的特点来看,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多角度诠释也是形成良好的概念结构必不可少的,把多角度的诠释合理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可以很好地辅助高中数学概念的结构化理解。

(4)对概念学习过程的深刻反思,提升文化感悟与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数学概念学习能达到形式化的理解和结构化的理解,就已经达到了学习的基本要素,高中数学概念理解性学习的深层次的指向是更高一层的学习目标,即达到了对数学的文化感悟与理解。适时地有效反思是高中数学概念理解层次深入进行的根本保障,是提高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不断地反思成果与失败,才能使理解层次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反思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也是随着理解层次的提高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要引导学生将高中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经验运用到日常数学的学习中,乃至各科目的学习中,真正提升学习的素养,使高中数学概念学习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3基于理解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

3.1教材分析

概率的定义分为古典定义,频率定义,主观定义和公理化定义。其中频率定义是指用在多次重复试验中的相对频数来定义事件发生的概率。它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后验的概率,它最能体现随机性的思想,本文主要研究概念的频率定义,选取了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频率稳定于概率是对大量的随机事件而言的,若实验次数较少,用频率衡量概率就不太好。

(2)频率与概率这两个定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内在本质区别。

(3)稳定于并非常规意义的极限的收敛于。

(4)定义中的稳定于的常数本质上是一种理论的推断。

3.2教学设计

依据基于理解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完成了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节的教学设计,包含了七个探究问题,四个课内活动和一个课外活动,随机事件的概率必修三第三章概率第3.1.1节在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高中的学习使初中的进一步抽象,理解也应该更加准确深刻,重视实际意义,通过实验和自主探究生成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使学生突破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和概率的频率定义”这一难点。概率的频率定义:在随机试验中,若事件A出现的频率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稳定于一个常数P。其中,则定义事件A的概率为P。概率的频率定义赋予了概率一个可供参考的具体值,这是概率的频率定义最有价值的地方。要理解概率频率定义的这一难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频率稳定于概率是对大量的随机事件而言的,若实验次数较少,用频率估计概率就不太合理;

(2)频率与概率这两个定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内在本质区别;(3)稳定于并非常规意义的极限的收敛于;(4)定义中的稳定于的常数本质上是一种理论的推断。教材选择抛掷硬币的实验引入概率的频率定义,抛硬币实验的优点有:第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考虑,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是众所周知的生活常识,可以避免对于稳定于的常数是什么的疑虑,可以借此实验体会频率具有稳定性可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第二,操作起来容易,比较贴近教学实际。第三,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此问题,因为历史上有很多权威的实验数据可以利用。当然抛硬币的实验也有缺点,初中学习随机实验这一节时就用了抛硬币的实验,实验过程基本与高中必修三教材中的设计相类似,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过程和结果。如果重复同样的实验,不但消耗课堂大量的宝贵时间,而且学生追求未知事物的热情度必然会下降,学生疲于应付对学生的概念的理解更无帮助。由于篇幅限制教学设计在本文不能全部展示。

3.3实验的结论

本实验在福建省莆田某普通高中高一年段进行,高一(1)班和高一(2)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首先,两个班级都是平行班,都由同一名数学教师来执教,保证每一个概念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保持同步,习题和作业也基本保持相同,课外辅导书也完全相同,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前后测实验,实验数据使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有关学生实验前概率频率定义的前测试卷的统计结果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3.75和83.5625,中值、众数、标准差、最高分、最低分也没有很大的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齐性检验的显著水平位0.799>0.05,说明方差齐性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第一行假设方差相等的结果0.943>0.05,所以有95%的置信度,说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测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以上检验说明,在进行基于理解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之前,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的概率频率定义学习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基本上相同。在概率的频率定义的理解情况后测试卷的统计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2.1563和88.7500。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齐性检验的显著水平位0.405>0.05,说明方差齐性没有特别显著的差异,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第一行假设方差相等的结果0.005<0.05,所以有95%的置信度,说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测成绩有明显的差异。学生对概率的频率定义的理解水平有明显的不同,明显实验班的理解比对照班的更深刻,更能灵活运用,说明基于理解性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是有效的。

4研究的启示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各种教学性研讨活动的不断展开,政治教学出现了新的特征,即思考性、自觉性、探索性、综合性。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为了教学的重点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一定要从寓教于乐、与时俱进、拓展思维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政治教学;实效性

目前正处于旧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交替的阶段,针对升学压力大、政治课程作用日益突出的情况而言,怎样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成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定要充分掌握政治教学的特征,以此加强生活的融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学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育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为了保证学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一定要深入分析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学的特征,提高教学实效性,以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思考性

在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材中融入了很多实际生活事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思考。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或用什么理论予以解释,这是政治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政治教材蕴含了很多思考性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尽快发现问题,并且通过分析与思考,对问题予以解决[1]。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思考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政治知识产生兴趣,并且加强政治知识和生活实例的联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与此同时,在新课标下,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自觉性

在新课标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倡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旧课标有着本质的差异。在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模式,引导学生展开自觉、自主的学习,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三)探究性

在新课标下,中学政治教材更加重视探究性课题的设计,在每个单元教学后均设有相应的探究性课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均对此予以忽视,导致教学实效性较差。在新课标下,探究性是一种新特色,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点展开探讨,并且联系实际生活,对实际问题予以有效解决。

(四)综合性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综合性也是其新课标下的一项新特征。现阶段,新课标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行一些实验,以此探索更加有效、便于实施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中学政治教学综合性特征角度分析,就是要不断总结与发现新课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以此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予以完善,充分实现育人目标。

二、新课标下提高中学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满足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标下,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核心,展开全面、有效的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重视寓教于乐,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寓教于乐,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带着疑问展开学习,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3]。比如,在学习《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时,教师可以先让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制定《班级卫生管理办法》,你会怎样制定?”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与时俱进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促进学生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众所周知,政治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在中学政治教学阶段,时事政治是一个教学重点内容,尽管近些年来不再直接涉及时政热点的考核,但是时政材料依然是中考考点。所以,加强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联系,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时政热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增强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4]。比如,在学习《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时,教师可以播放《普法栏目剧》、《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影像资料,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拓展思维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在中学政治考核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为目标。政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学科,要想学好这一学科,就要具有良好的拓展性思维。在政治学科中,不只是解决单一问题或用某一知识点分析某一问题,而是需要对不同知识点展开综合运用,以此全面分析问题[5]。针对同一材料而言,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针对同一问题而言,可以运用不同知识点进行解释。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对各知识点进行全面掌握,并且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予以有效掌握,从而对实际问题予以全面解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框架式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时政变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融洽师生关系

在政治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为此,教师需要想方设法的和学生做朋友,建立互相尊重、信任、互助、友爱的关系,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均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以此增进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得以全面展开,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定要认真分析与总结中学政治教学的特征,并且强调中学政治课程的应用性与综合性,以此加强对政治教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政治教学实效性。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开拓创新,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甘杰 单位:广西宾阳县甘棠中学

参考文献:

[1]曾梅仙.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教学有效整合途径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4(12):204.

[2]郭婧.中学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09):97-98.

[3]姚建华.中学政治教学成果的智能评价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8):226-226.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4

一、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现代意识。

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现代意识,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阶段严重缺乏现代意识。再加上部分高中生物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使得我国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不高。

2.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高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素质较低,导致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新课改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全面理解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育观,进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师的授课标准随之提高,目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没有真正接触过现代生物技术,很难对生物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理解和渗透,进而传授给学生。

3.课堂教学形式单调。

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枯燥,都是制约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当前,在高中生物课堂上,高中生物讲课方式传统单调,难以适应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求。总的来说,高中生物教学并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出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起不到帮助作用。

二、新课改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加强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生物教学,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对高中生物教师来说,教师在讲授生物课程的同时,应该倾向于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实现提高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符合现代生物科技发展需要的先进人才。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素质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师必须理解新课标的各项具体内容,了解新课改的发展趋势,积极发挥新课改的引导作用,用新课改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导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从巩固学生生物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两方面入手:首先,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积极与现代生物相配合与时俱进;其次,进行生物实验活动的同时,必须全面了解生物基础课,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并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科学合理优化生物教学资源。

生物是一门主要讲究实验操作的基础性学科,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巧妙融合,将教师讲授的重难点借助实验的途径传递给学生。在科学合理地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生物课堂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在结合教学目标之后,善于使用一些与时俱进的生物技术,将课堂内容带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中,并合理开展外部教学。加大生物教学探究力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生物教学探究力度,科学合理地优化生物科学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愉悦自然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只有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质量,进而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目标。

作者:要振华 单位:额敏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生物教学演示实验重要性探析

1.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载体

教师要把握好实验演示这一关键的过程,这个阶段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好阶段,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比起平时听课要更加的集中,记忆也更加深刻。通过生物实验用操作让学生投入课堂,通过一个一个问题提领一层层的揭开真相,比如:在色素提取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对实验台上的实验材料进行思考,讨论它们的功能会是什么,让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内进行延伸,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同时还能产生系统的知识。教师将一些分析、归纳、对比等生物实验思维方式迁移给学生,这样做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

2.生物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概念

生物概念是对原理、定义和规律生命现象进行的概括性总结文字,不容易理解,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辅助理解,比如:在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实验中,健那绿是种活细胞染料,我们可以在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叶绿体的移动,然后确定细胞是否属于活细胞,是学生对书本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实验课程通过各种感官刺激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去记忆这些内容。

3.目的明确,要求具体

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必须做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即,通过每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突出哪些实验现象,重点示范什么操作,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出结论等等。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认真分析教材,全面考虑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应明确实验的目的,以激发其观察实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抓住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本质问题。学生对生物实验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观察实验时,很容易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注意力集中到细枝末节上去了,忽视了主体,得到一些不完整的模糊表象。

4.现象鲜明,生动直观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生物过程,记住实验现象,所以实验要想让学生记忆深刻,必须生动直观,这样对于人脑的刺激比较强烈,在脑内形成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并且能引起兴趣激发热情。比如:在过氧化氢酶的实验中,加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加FeCl3的进行对照,学生很明显发现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内气泡比较多,实验现象直观明显,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最后让学生总结得出酶高效性的结论。所以在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学会把握时机,让学生感受生动直观的生物实验。

5.效果可靠,保证成功

教师的演示实验,必须效果可靠,万无一失,保证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预试:

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演示的实验目的、操作流程、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以及注意事项等等牢牢记住。教师演示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能够正确的操作实验,所以教师的演示就是学生的模板,如果教师都无法准确流畅的完成,那么学生思维就会混乱,实验就会出错,甚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保证实验演示必须万无一失。比如:在显微镜操作的实验过程中,老师应该在实验前进行实验操作,确保玻片的正常,还要检查一下显微镜是否正常。

(2)摆放有序,认真核对。

教师在操作实验的时候,实验器具和药品都应该有序摆放,一来有助于操作不出错,而来方便实验完成后物品的点算和收容,不容易遗留实验物品,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起到了模范的作用。

(3)有备无患:

演示实验的用品,特别是那些容易损坏的仪器和容易发生意外的实验装置,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在课前准备双份,以便演示实验失败之后,可以即时进行更换。如果演示实验失败,教师必须及时找出原因,如果时间许可,应立即进行重做,否则在适当时间内给学生加以补做,决不许不做。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失败,不可马虎从事。有些疑难实验,教师可以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事先告诉学生。

6.实事求是,科学规范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虽然是做过很多次了,但是难免对出现一些反常现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能隐瞒事实,应该向学生讲解这样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是对待科学的一种态度,不能因为碍于面子,然后将失误说成是正常现象,这样等于误人子弟,不是教师应该有的做法。出现了失败现象教师应该从新开始进行,并且寻找失败的原因,来为学生讲解,如果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其完成,那么课后教师应该积极的去寻找失败原因,等下次上课给学生补上,不能中断了就不管了让它过去,这样听之任之的态度是无法教好生物的。

7.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实验演示过程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那么与学生的互动就必不可少,提问、反问、猜测等等手段都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交流能够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更随老师的演示去思考问题,在实验结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行让学生通过观看演示来进行总结,这样他们有一个探索和思索的过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8.总结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演示实验课,必须做到多钻研教材,多练技巧,多想办法,多进行总结。只有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可以将一些不太明了的知识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产生系统的知识,这样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徐培凤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探讨

一、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技能传授比例过大,忽视意识培养

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比较,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作为“领袖”主要传授基本技能和一些基本知识,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往往不予理睬,对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意识更是不闻不问。这样便会造成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学习思想上并不健全。新课标改革的普及推动着高中生物教学向培养学生现代意识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生物教师应当意识到培养学生现代意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国家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2.教师知识结构欠缺

新课标改革对高中生物教学要求进行全面、彻底的革新,但是事实上众多在职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能完全理解新课标的具体内涵,也不能彻底的搞清楚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任务。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从实际出发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内容更加贴近现代化,尤其是众多的生物技术成果。部分教师在学习期间并未接触过现代化生物技术。从教后很少再了解专业知识,由此造成自身知识结构不完整,一些专业知识、科学素养、实验技能等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师所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扮演传授者,学生扮演聆听者,课堂采用的是“满堂灌”的形式,几乎没有涉及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概念图等教学方式。这样一来,由于没有讨论、思考、探索的机会,学生只能机械的听讲,严重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此外,为了提升升学率学校方面也经常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传授方面,而对高中生物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培养却是很少关注,所以学生很少去思考与探究出现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

二、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对措施

1.教师改变传统生物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生物教学像其他学科一样最主要的任务是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从而培养出一代代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新课标要求将教学转变成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合作完成。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如何去与学生沟通交流,宽容学生、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2.实施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现代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引领着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探究式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并且自主探究问题,进而提升各项学习能力。

3.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标的普及对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这无疑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当然新课标对于教师的能力也作出了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够熟练地使用实验器具、熟知实验操作、懂得如何使用多媒体、具备发展探究的能力等。因此高中教师应该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素养。

作者:王云峰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高中部

第四篇:高中生物教学效探究实践与思考

一、生物课堂探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无明确目的,盲目开展。

案例1:一次公开课上,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教师首先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个表格,呈现的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和鹰等不同营养级生物及其体内的DDT含量,请学生小组讨论,解读表格数据,得出结论。活动开始,教师作旁白,说“浮游动物开始捕食浮游植物、小鱼捕食浮游动物、大鱼捕食小鱼……”随着教师的旁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依次将自己手中的铅笔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最后,讲台只留下一位扮演鹰的学生,手中拿着传递而来的几支铅笔,活动结束,教师总结说:“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DDT含量也越高。”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生物富集现象只是说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随着食物链这个渠道进行,况且只要通过分析教师开始在课件中展出的数据,就可以轻松解决生物的富集问题,完全没必要再设计模拟探究活动,且不说活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就这个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而言,与“食物链分析”、“食物网分析”、“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等探究活动相比,偏离了重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形式而已。这种盲目的、庸俗化的探究活动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又降低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和真正探究的兴趣。

2.注重教材内容,忽略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2:一次听课活动中,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讨论到植物细胞的失水现象时,教师说:“把白菜剁碎做馅时,常要放一些盐,稍等一会儿就可以见到有水分渗出。大家有没有见到这个现象啊?”,学生齐声回答:“没有!”显然这个回答是超乎教师预期的。案例3:在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为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教师举了一个例子“某种染色剂能将玉米胚乳的颜色染成红色,但刚摘下的玉米种子却染不上色,将玉米种子煮熟后就可以染上色,这是为什么?”反思:案例2中教师所介绍的这则资料来自教材,教材中的资源是否都合适,要视学生而定,案例中的学生是省城重点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他们亲手做包子、饺子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此,教师在使用这则资料时,可以先介绍这个现象,然后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而非对现象本身作过多讨论。案例3中,教师将一个本来较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了,要说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生活中的例子是很多的,如选择“生苋菜浸泡在水中,水中并无特殊颜色,但是把苋菜炒熟了,汤的颜色是红色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陷入“染色剂使胚乳染上色的原因?胚乳是什么?”等困惑中。学科知识生活化的实例在高中生物俯拾皆是,平时教学中探究活动的组织,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3.探究内容限于浅表,缺乏精心预设和智慧生成。

案例4: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的“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依次阅读教材,然后在课件上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如“欧文顿的实验过程是怎样的?他的结论是什么?罗伯特森的实验过程是怎样的,他的结论是什么?”等,请学生阅读后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反思:显然,这样的探究是停留于浅表的,学生只要阅读教材就可以说出答案,没有设身处地感受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也没有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将教材的每个实验修改为资料,展示在课件上,如“资料一、资料二……”,然后引导学生:“若你是欧文顿,你在实验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将做出怎样的推想?生物膜中提取到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铺展成单分子层,面积刚好是细胞膜的两倍,据此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推断?你能尝试制作出有关模型吗?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三层结构,将做出怎样的猜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等,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展开想象和讨论,逐渐引向主题“根据这些研究,请大家尝试制作生物膜的模型并展示和介绍”。笔者对这节课探究活动的设计,得到听课专家和教师的肯定,认为对科学史教学的设计颇有新意,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营造了探究氛围,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课堂中充满了智慧。可见,只要相信学生,精心预设,合理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就能实现智慧生成的有效探究。

4.活动过程被教师取代,学生被动参与。

案例5: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活动中,教师先介绍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材料、实验器具,然后分析每一步要如何设计,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并在课件上把实验步骤显示出来。最后得出实验现象,请学生探究“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反思:该探究活动基本上是教师在完成,学生没有自主参考和思考的空间,如“怎么设计实验探究温度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设计几个实验组?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等问题,都是教师在逐步分析,学生只能聆听教师的讲解,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处于跟着教师走的被动状态,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生物课堂中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

1.确定“核心”知识,凸显探究价值。

实际教学中,是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探究?答案是明确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也是重要的途径。那么,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呢?这是实施探究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值得探究的知识,应该是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如核心概念、重要结构、关键生理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必要的技能等。此外还需要结合学生和资源的因素,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进行探究,过易和过难的知识不宜探究,资源不具备的也不能探究。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重在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的因素有:(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讲解代探究,以练习代活动,但是也要把握好探究的“度”。(2)突出以“问题”为中心,合理引导。在新课导入,探究活动的引导、分析的引导、结论形成的引导都要进行设计,以合理的问题设置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有效探究。(3)突出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的模式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拓展”的模式,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充满观察、实验、探究、猜测、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过程,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首先是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资源,认真领会教材中提供的各种资源呈现的意图,分析该资源在教学中的价值,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分析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此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搜集更多的课程资源进行探究,也可利用模型、周围环境等条件开展探究。

4.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行“生活化”探究。

把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根植于学生生活的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生活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主要措施有:(1)运用教材中的生活化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3)巧用生活化比喻,使难懂的知识通俗化。(4)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使知识在应用升华。

5.调整评价方式,形成探究风气。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1)激励性评价。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取得一定进展时,即使这种进展微不足道,教师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2)期望性评价。当学生的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还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工作,并满怀期待地鼓励他们,相信他们能够解决问题。(3)延迟性评价。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产生了不同于教师或有异于教材的想法,即使学生的探究是不规范、不严谨甚至是不科学的,只要不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师就不应立即制止,急于指正。学生从自己的失败中分析原因,远比教师直接告之答案要深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总结

探究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有效性也是多方面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探究内容的有效性,又要着眼探究方式的有效性。既要注意课堂探究过程的有效性,更要注重探究价值的有效性。归根到底,使学生有所进步和发展是评价探究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提高探究有效性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要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避免盲目性;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增强针对性;要深入挖掘探究内容,增强创造性。只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探索这些问题,就能逐渐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

作者:姜再平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新世界国际学校

第五篇:高中生物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生物学发展上,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分析、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根本,是揭开生物科学奥秘之法宝。因此,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使其勇于观察探究生物学奥秘。如在做“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中,首先让各小组的同学按《实验指导》认真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正常情况下的呼吸和运动,以进一步证明水从口入经鳃排出是鲫鱼完成呼吸所必需的途径;其次,让各小组同学用剪刀依次逐步剪去鲫鱼的不同鳍,以观察鲫鱼的运动状况,验证胸鳍、腹鳍及尾鳍的作用,其后让学生观看几分钟解剖录像后,自己动手解剖鱼,了解鲫鱼的内部结构;最后让各实验小组讨论问题: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哪些有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生物体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相适应、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学理论的理解。上述实验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获得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素质,初步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有重要作用。

二、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青少年的特点是喜欢想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培养和训练想象力的机会很多。例如,在讲授根尖的结构时,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根尖的生长点,细胞分裂,是根长长的原因之一。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问植物除了根可以长长,还有哪些部分可以长长呢?学生很容易地想到了枝条。对比根和枝条长长的现象,分析比较这两个长长现象中的共同点,学生就会通过根长长的原因而想到枝条上也会有分生组织。在动物学中讲“两栖纲”时,通过认识青蛙的食物,得知青蛙是消灭农业害虫的能手。但是,有些人为金钱所动,大肆捕杀青蛙,使青蛙的数量减少,讲到这里,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如果不制止这种捕杀行为,就会使粮食减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农药对农作物和环境的污染,人们吃进残留着农药的粮食和蔬菜还会生病。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性及保护动物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除了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独立进行一些小型试验、小型的科研设计,学写一些科学幻想短文等。好奇心往往会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想象力经常处于活跃状态。

三、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它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学生如果能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就不是生硬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真正理解。有些学生的死板,就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的缘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首先是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世界万物存在普遍联系,生物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知识的联系也十分密切。比如在动植物种类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同类物的结构和性质极为相似,或者说在掌握了某一动植物特征之后,应推广到整个特征。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某一狭小空间,就事论事,而能跳出框框,举一反三。同时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孤立零乱的,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构成有机整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从而可以诱发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学习了动物学中的“猪肉绦虫”“蛔虫”,为了避免人们被感染上这些疾病,让学生自己根据他们的生活史推理预防他们被传染的途径。运用判断、推理的方法可以起到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四、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生学实验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通过实验不仅对所学知识的结论、原理、数据得以验证,而且激发了兴趣,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主要包括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做到步骤合理、动作规范熟练,实验完毕要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例如,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时,必须首先熟悉显微镜的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技术。否则,对镜下看到的是放大倒立虚像,放大倍数是标本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可体积这一现象就不理解。若不亲手操作,对取镜和安放、对光、低倍镜换高倍镜的用法,观察后盼处理等使用技术就难以掌握。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巧妙设计上课导语,可谓“小导语大课堂大学问”,多设疑、多激发、多引导。可充分可运用学校实验室资源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装和创新,由验证实验到探究实验,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让学生不断体验创新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多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等资料,激发思考;教师要从自身教学的各方面进行创新、带动学生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总结

总之,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所学理论知识也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养成不断探索新情景,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认真分析的习惯。长期下去,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也才能成为四化建设中的合格人才。

作者:徐微 单位:修文中学生物组

第六篇:高中生物教自然教育思想渗透研究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问题及解决对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身存在着复杂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很难发现隐含于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而没办法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次,由于现存的高考制度,使得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好坏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设施的完善),教师也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依旧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在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强调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学资源中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时刻注意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需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培养。面对如何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曾有过自己的论述。其中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NatureEducation)的思想。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他主张在自然教育的青年期(15~20)即高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其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他认为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强的意志。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启发,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试图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三种方法:情感感染、哲理点拨和知识启发。

二、用情感感染学生

用情感感染学生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将自己的情和他人的情相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卢梭自然教育中强调青年期要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他说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通过第一个情感爱自己产生的另一个情感就是爱他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教学必须充分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学好生物学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情感感染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减数分裂”这节课,当讲到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最终形成新个体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孕妇及其日常生活的视频,视频中伴着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诞生了,随后老师问同学: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是谁给予的?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宝宝的健康是他们的妈妈给予的,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妈妈给予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感受到生物科学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情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美丽和母亲孕育的艰辛,领悟对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用哲理点拨学生

用哲理点拨学生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最后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卢梭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也不提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他强调教育应该注意学生的感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生物学需要从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介绍生物体,体现生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从生命现象的普遍联系角度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体现生命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哲理点拨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在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狼不仅吃羊,同时还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不能将其赶尽杀绝,而只能控制它的数量,因为狼是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这样就使学生懂得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还使学生从内心中珍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用知识启发学生

用知识启发学生就是教师时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生物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以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照本宣科以及对孩子的强制性,强调应尊重孩子的自觉性,提倡自由的发展。他主张应该按照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育。生物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学科,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获得了许多新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人的基因在烟草植株中的表达等),而且这些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都造福于我们人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知识启发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教师在讲述血液循环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干细胞工程”如何造福我们人类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来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对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呼应,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然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思想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的长久过程,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具备自然教育理念,熟悉自然教育方法和目标,善于开发和利用生物教学中的自然教育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当然,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的途径也不局限于本文所讨论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周晓馥 吴春雨 焦阳 徐洪伟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七篇:高中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一定要找准结合点

在生物学课堂上,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意识地加以渗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观念、法律法规教育。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实例”一节内容时,讲到“人工种子”采用的是微型繁殖的技术,但是只需培育得到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包上人工种皮、人工胚乳就可形成人工种子。人工种子与微型繁殖得到的幼苗一样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另外还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说到种子,我们来谈一下当前市场上的种子。有不法商贩出售假种子、劣种子;那什么是假种子,什么是劣种子?引入假种子的概念。提问假种子带来的危害?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问:出售假种子会不会违法?答:会。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制定本法。第四十六条: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下列种子为假种子:(1)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2)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下列种子为劣种子:(1)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2)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3)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4)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5)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学生讨论后明白,农户要是买到假种子、劣种子,其后果是很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法律法规、知法守法,还要做法律法规的宣传者,让全社会的人都能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知法守法。

二、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

可采取教师直叙法,将法律法规条文直接叙出,内容较多时,可利用录影、幻灯片、图表等形式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感性认识。亦可利用上课后3~5分钟进行“案例评说”。例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一节课时,可以适当地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先让同学们各尽所能地收集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有的学生拍摄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的照片,有的从网络上搜集了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若是破坏了自然环境,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也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因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很强,利用辅导课给同学们上一节班会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针对少数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学习、身心健康,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远离网吧,健康成长”主题班会。课堂上我特意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法制小短片,然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许多同学认为上网有一定的益处,例如通过玩游戏可以松弛神经、获得乐趣,大型网络游戏同时也能增加同学们的互助性;通过上网可以查询资料,开阔视野等。但沉迷网络对学生来说弊端更多,不利于身心健康,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和行为。最后通过总结,同学们正确地认识了网络的利弊,同时也有了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在进行学生青春期教育时往往打擦边球。在教学中会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有的案例没有理论基础,甚至出现不科学的现象。所以在讲解时必须充分剖析教材,发掘生物学科中的法制事例,要始终坚持调查—搜集—整理—利用的完整过程,充分备好法制渗透教育的生物课。

四、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生物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生物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渗透知识点,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度,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毕竟高中阶段是以基础学科学习为主。如在讲解人类遗传病的有关计算题时,通过计算子病率,引入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禁止近亲结婚;学生通过刚学的知识明白其原因是:近亲结婚生育的子女可能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使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故禁止近亲结婚,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才能避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精神负担。教师简短的几句话,也能达到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五、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生物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以法制教学内容为主,而是要根据不同内容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殊性,在引入法制教育时要制定不同要求和目标,浅显易懂才行。并且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人,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难度过大、过小,分量过轻、过重都不好。要尊重学生的天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也不能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要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策略上的要求,强调生物教学和法制教育的统一。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借船过河”,靠“搭顺风车”而实现目标,应当努力追求顺势而出、不露痕迹、见好就收的教学境界,不要为了渗透而渗透。不能人为造成法制教育和生物教学“抢”时间的局面。渗透法制教育的时间要靠“挤”而不是“抢”。所谓“挤”,即通过精心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措施,减少时间浪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科学地安排时间,不能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甚至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六、教学要多个角度渗透

现在许多青年学生在生活中行为出现了偏差,在校内、校外,课堂内、课堂内外,表里不一,家长老师管理教育都会遇到不少困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学科与法制的有机结构,还应该注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陶冶。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知识,但是在其他环节上做不好的话,也是不行的。所以现代法制教育必须要从多个角度去熏陶、去培养,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社会多方面配合的。

七、总结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教育中可以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时进行。从时间上讲,高中教育阶段主要是以学业为主,由于高考的升学压力,使不少学生淡漠了法制的约束,同学之间有点小矛盾,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贵州省要求在职教师利用本学科结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充分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光学到基础知识,同时也成为遵纪守法的好青年。故高中生物课必须加强对此的教育。不能出现断层的现象,它与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样,也是一项各个年龄阶段紧密相连的综合体,学校培养的应是遵守法律法规,有思想、有文化、有品德的优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将其落到实处,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李晓春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

一、高中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概述

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很多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这些元素都能够对丰富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起到重要作用,还能将详尽的生物知识渗透到环境教育理念中,给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教育平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密切关注我国甚至国际上的生物资源状况,对生物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掌握,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形成保护环境,爱惜动植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局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生物在自然科学中属于基础学科,是环境教育的根据。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上渗透环境教育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多向学生普及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素质教育是一门基础道德教育。从启蒙教育阶段到高级教育阶段,素质教育都渗透其中。高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教育阶段,起到过渡作用,因此素质教育的影响尤为明显。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进而让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思维习惯,并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开展环保活动。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我国公民基本道德水平而提出的,环境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体现了人们美好的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让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一样受到关注,进而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1.结合课程知识,加强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工具,实验是依据,学生在教材中有针对性地将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提取出来,尤其是一些重要元素和数据信息,都对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结合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借助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十分重要,怎样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学资源时,必须把握好一定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讲到关于环境教育及保护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借助幻灯片播放一些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大幅度减少、一次性塑料袋大面积使用、汽车废气及工厂污染排放等,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些图片中激发出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家园的威胁,让学生真切意识到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不便。借助这些教学资料,让学生自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清只有好好保护自己生存的空间,才能让国家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3.举办关于环境教育的主题班会。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邀约几位生物教师和对生物学科有兴趣、有见解的学生,组织一个环境教育的主题班会。还能扩展开来聊一些能源危机的问题,如我国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动植物濒临灭绝等,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积极踊跃的讨论中,学生更清楚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环境。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去发现。教师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借助生物学科与环境教育的相同点,总结生物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作者:叶尔扎提·库坎 单位:额敏县第二中学

第九篇: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低碳教学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低碳教育的必要性

1.低碳和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低碳生活,则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生态恶化。

2.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低碳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材里有多处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低碳思想,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也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在以后能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的习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低碳就是一种生活行为态度。现在,低碳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学校要承担起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创新社会风尚的高尚责任,更应该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建设低碳校园,将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和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低碳教育

1.与课堂整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低碳教育在每个学生的课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实践,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低碳知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重新认识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学科与低碳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所有生物都与其生活的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就是要把低碳教育结合于课堂教学之中。

2.与实验结合,应用于实验的各种细节

生在实验过程中通常需要消耗教学资源,而在很多分组实验中学生的低碳意识较为薄弱,对一些药品或者是其他教学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在实验前应向学生讲解各种药品、仪器、资源的运输都参与碳的排放,在试验过程中使学生养成低碳习惯。

三、总结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5

1.注重指导

英语教师应当在高中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注重指导。例如,教师在讲解试卷时,可以引导高中生对错误的答题进行反思,找到其原因。通过反思,高中生可以发现自己答错题目的真正原因,有的是因为粗心大意,有的是因为没有复习到位。因此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只要注重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答题时细心,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目:Davidissuchagoodboy_______alltheteacherslike.A.thatB.whoC.asD.whom大部分学生在看到题目中有such,就会联想中选项中的that,认为考的是such...that...的句型,而实际上,在这个题目中把as作为关系代词,用来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boy,同时as在定语从句中用作动词like的宾语,因此用as来引导。在这道题目中,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进行反思,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忽略了哪些方面,哪些认识是错误的,通过做题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等等。只有在这种的不断的反思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重视渗透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上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不断对学生渗透反思性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领的自主式学习,引导高中生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并且对之前的学习方法展开三四,知道学生利用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掌握反思性学习。例如,在学习完每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设计的反思问题,引导高中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说出:Inthisunit,Ilearned...、IthinkIhavemadesomeprogressin...、Istillhavedifficul-tiesin...等。

3.积极评价

高中英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对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及时给予评价,使得高中生不断进行反思。在平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拓展英语学习的深度,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经常和学生展开有关学习方法的探讨,用自身的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足的地方,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解决问题。例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定期在课堂上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开设专题教学,让部分英语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总结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和方法,同时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经验展开分析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反思自己,对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帮助其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4.引导端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当关注高中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指导,依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给出良好的意见。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研究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引导高中生进行自我反思。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反思能力。高中生的反思能力的养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养成的,这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地着重指导、重视培养,积极给予评价,让高中生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同时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周琳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

第二篇:高中英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方法应用分析

一、任务型教学的概念

任务这一概念在语言教学的研究中,是指促进语言正确理解和科学运用的学习计划。而任务型教学是由教师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实施者,在课堂教学中设定相应的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手段。英语任务型教学则把前者的概念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发展和延伸,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以功能为重点而放弃过程的缺点,避免了英语教师只围绕语言形式进行教学的错误。

二、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意义

激发学习积极性。由于在高考的考试科目中,英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综合应用这一教育背景,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考试后大多数无法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然而,因为任务型英语教学会为学生在每个阶段设置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目标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教学效率

英语是语言学科,而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与沟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将教学重心放在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上,进而忽略了知识灵活运用的重要性。即使学生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但如果没有高效率的课堂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任务型英语教学可以让教师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运用上,在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时也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将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完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知识自如运用的能力。

四、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具体应用

任务前。任务前是教师教学的准备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的准备阶段。在任务前过程中,教师会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再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本堂课程的学习难点和重点,从而对教学素材进行筛选和重组。例如在学习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的时态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任务下达后,再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分别反馈给教师,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反馈整理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缺口为教学重点,再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任务设定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为教师打造高效率的教学课堂。任务中。在任务中,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完成任务和完成任务报告。任务型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在任务的完成后实现二次学习,通过穿插的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对知识的查漏补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尽全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做出相应的完成报告,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真正的掌握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在任务完成中的难度,教师可以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加入一定的情景。例如教材中有一篇课文“VeryVegetarian”中出现了大量情态动词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态动词的实际用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对话里出现的情态动词,从而分析其表达的情感Sally:Whatdidyouseethistime?学生在阅读后,教师可以提出类似Whatfeelingarethemodalverbsinthisdialogueusedtoshow?这样的问题,通过情态动词找出课文里的情感线索,使学生认识到情态动词的实际用法,并把所学知识牢牢记住。任务后。此阶段的实质是上两个阶段的总结,其主要任务是分析学生的完成过程和完成结果。任务后,教师通过观察,不仅可以知道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比如在哪方面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牢固,或者哪方面的知识点容易和其他知识点混淆。还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学生的完成结果,知道是否达到了本次课堂的教学目的,如果学生的完成结果普遍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就应该对教学方向进行调整,及时发现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整个过程分析,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同时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学生进行更正,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

五、结束语

高中英语的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方法反映出外语教学的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这体现了外语教学已经变为一种围绕学生进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后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任务型教学方法,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优势。

作者:刘宜菊 单位:贵州省瓮安中学

第三篇:高中英语教学运用合作学习实践浅探

一、简要分析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班级为主体,实施单一的教育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低下,部分学生只要以上英语课就开始打瞌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便笨笨狗狗极大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一个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到一个比较主动的学习状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合作学习能够对传统的静态课堂进行一定的打击作用,打破以往的教学误区,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积极性来参与到课程当中的学习。高中教师可以多多举例一些名人名句,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每一个人都思考一些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的经典例句,加大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强度。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举例来说,老师可以使用一些名言名句,Hewouldclimbtheladdermustbeginatthebottom.“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了解到我国的基本文化,也能够学习到各种英文单词以及语法。另外,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其主体是学生,其组织形式是活动,因此小组的各个学生之间的责任也比较明显。小组学生在完成相关目标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本身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以及情感理念的理解。学生在搜集名言警句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首先,为了保证合作学习能够子啊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中顺利的进行,最重要的先头步骤就是设计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的前提是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其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述,不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之前需要考虑本班级的英语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情况。从而能够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其次,合理的分配好学习小组。在经历过为期3年的初中英语学习时,每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上高中之后就会显得参差不齐,另外,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以及兴趣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通过一段时间观察之后,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小组的人数一般在3~5人左右,让每一个小组的组员有机会参与到英语学习当中;选出小组成员中公认的有责任心的小组长,并且该组成员中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不一样。该小组的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带动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从而让他们互帮互助,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最后,选择合适的英语学习方法。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各个小组之间的默契合作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从而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此种教学方法,小组之间可以采取好玩的游戏以及COSPLAY等角色扮演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合作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学习当中,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体现出比较灵活的学习理念,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小组学习的模式有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作者:陈雯斐 单位:鹰潭余江一中

第四篇: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效率分析与探究

一、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低效原因分析

我相信大部分教师对于语法教学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但我在不同场合的教研活动中提出“语法是什么”“语法如何教”等问题时,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对语法教学低效现象的分析也从这两个问题入手。第一个问题“语法是什么”,我想只有弄清了什么是语法,才有可能发现目前语法教学低效现象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语法教学。有专家研究指出,英语教师所理解的语法就是词汇形态变化及句法规则等结构形式。事实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我所接触的语法课堂上(包括我自己的英语语法教学),教师都在强调形态变化、句法规则等,而学生由此生成的认识也往往就是教师所提供的时态和句法规则,学生再把一个个的英语单词组合成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句子。这样的语法理解,使得英语学习尤其是语法学习变成了一件机械的事情,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被逐步磨灭了,而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学生)到了高中之后是非常害怕语法学习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使得语法学习变成了一件机械的事情。事实上,语法学习不仅包括上面提及的内容,还包括语境、语义、语用三大功能及社会因素,其重要性要高于形态变化与句法规则等。因此,语法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语义,生成语用,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英语语言的社会意义,而时态、句法规则等应包含在语用这一功能之内。当然,语法教学还与教师自身的语言学(尤其是英语语言)修养有关。

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高效途径探究

基于上述理解,如何实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高效?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从认识角度来说,教师要坚定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为错误认识所左右。课程改革以来,关于语法教学的争论不断,有关取消语法教学的声音也一度高涨,但英语教师应意识到语法教学对于学生掌握英语技能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教师也应认识到传统语法教学存在的不足;要让学生在语境中体验语义,并生成语用;要强调语法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尤其要坚持以实用性为导向,在实用的过程中体验英语的社会文化。第二,将语境、语义、语用三大功能视为英语语法教学的主线,将语言的社会文化视做语法教学的养料。如在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六Helpingpeoplearoundtheworld的Grammarandusage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插图及其相应的英语说明,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所经历的不同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英语学习的语境,而此时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教材插图下面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语用”的动机,在这一动机的作用下,学生就可以重新阅读插图下面的英语提示及问题了,就会自然生成对“语义”的理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根据英语课程专家的研究,一旦学生进入了这种状态,学生就有可能在分析和归纳英语语言的过程中生成对语法的认识,譬如“当主句谈论的是现在时,而由if引导的条件从句谈论的是过去时,就可以用混合虚拟条件句来表达”等。这样的认识往往源于学生的自发认识,是语法教学的坚实基础。第三,关于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技能问题。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法教什么”和“语法怎么教”两个问题。语法教学技能应当具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英语教师自身的语法水平。在全英语授课的情形下,教师的口语表达常常存在一些语法错误,而教师又难以意识到,但这却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甚至陷入茫然的境地。因此,教师要多听英语新闻,多看英语原声电影,只有从实际运用的高度去提升自身的语法知识,才能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教学。第二,语法信息的输出问题。如何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语法理解,关键在于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语法学习的情境。教师自身语法水平的过程提高,会对语法学习情境的创设产生具大的影响。我在语法教学时,能够即时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持续,让学生自然地进入高效的语法学习状态中。

三、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阶段总结

高中英语语法高效教学的途径有很多,教师要关注战略性的教学措施,因为宏观而准确的视角能保证战术性教学措施的方向。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这种战略性的思考,只为了追求那些立竿见影的战术性措施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只有关注“语法是什么”和“语法如何教”等本源性问题,才有可能设计出符合语境、语义和语用的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语法并非是简单的规则,而是英语文化的核心。因此,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高效途径需要建立在三大语法功能的基础之上。

作者:王娟娟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

第五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语境探析

1.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

1.1语境的涵义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理论认为,语境使词汇具有现实语义,即在语境中解释词汇的含义,或通过语境来限制词汇表达含义的范围,从而使词汇具有现实语义。

1.2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

在英语中,一词多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语义。通过语境来正确区分语义的不同,以便合乎规范地识记单词并运用英语词汇,就是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所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语境意识,在词汇教学中较少引入语境的学习,而加重了词汇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难度,导致部分学生记单词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不少学生单词记了又忘,忘了再记,如此反复再三,词汇学习收效甚微而且不会在语言中运用。从语境意义的角度看,语境制约着词义的表达与理解,而词义的解释需要相关的语境,因此,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重大。

2.语境与非语境条件下的词汇教学比较

为了对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做出数据阐释,笔者以“语境中的词汇教学与非语境中的词汇教学之比较”为主题,进行了相关的抽样调查。以本校高一某班50名学生(优秀生15人,中等生25人,学困生10人)为样本,学习材料为Unit1与Unit2(苏教版)各50个英语单词,学习时长为每单元30分钟。Unit1只讲构词法与拼读规则,而不提供语境材料,30分钟后测试单词默写(50个)与语境猜测词义(20个),结果为:50人中,36个人记住了构词法,31个能够说出拼读规则,默写的人均值为34.2,正确率为68.4%,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人均值为7.2,正确率为36%。unit2讲构词法与拼读规则,提供语境材料,并在材料中识记单词,30分钟后测试,结果为50人中,46个人记住了构词法,42个能够说出拼读规则,默写的人均值为45.8,正确率为91.6%,在语境中猜测词义的均值为19,正确率为95%。一系列的数据对比显示,语境条件下的词汇教学效率,远远高于非语境条件下的词汇教学效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境思维,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境策略,对于加强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很有必要。

3.如何利用语境进行词汇教学

3.1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所谓的语境意识,就是指上下句之间,上下段之间,上下文之间,题目与内容之间,彼此相互联系。在阅读或词汇学习中,不是孤立地掌握某个单词的含义,而是结合用法,将单词放在句子中,甚至全文中去,了解句子间逻辑,段落间层次,在阅读中识记单词,在用法中掌握词汇。

3.2语境策略渗透于词汇教学

语境策略,即在语境条件下,通过语境的约束与限制,来实现情境会话、词义理解的策略。具体到词汇教学中,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词义,利用词缀、词根等构词元素来形成语义场等,都是语境策略的成功渗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语法意义或语用线索,都可以形成语境,成为猜测词义的依据,同时这也是学习新词汇的好方法。3.3强调多义词的使用语境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义也不同。在词汇教学中,强调多义词的适用语境,有利于更清楚地掌握词汇的用法及规则。以“red”为例,其基本义为“红色”,如“aredhat”为一顶红帽,而“beinthered”则表示“亏损,折本”。当然,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即一个单词有多个词义,不妨记住基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依据基本义,猜测其引申义。

4.总结

总之,词汇教学是语境的教学,更是思维的教学,文化的教学。惟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树立大语言观,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词汇的音、形、义,并将其视作一个动态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词汇教学才能越来越合乎语言的本质,而合乎语言本质的词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孙春红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第六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任务型教学理念研究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是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言习得和学习认知等理论共同演变而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社会构建主义和语言习得理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理论。社会构建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个人构建起来的,不是通过他人传递得到的,是社会互动的一种结果。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通过大量语言输入而掌握所学习的语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任务两方面分析,狭义的任务指的是使用语言活动来完成某种交际目的;广义的任务包括“学习型任务”和“交际型任务”两种,学习型任务指的是通过语言点的呈现、语法词汇的讲解等语言练习活动;交际型任务则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完成一个活动或项目而进行语言交流的交际过程。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让学生通过使用语言来完成各种语言相关的任务是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词汇教学任务或者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达到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并加深词汇意义的理解程度。

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首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任务型教学通过让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互相讨论和交流中不仅可以各抒己见,而且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教学目标精细化。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进行英语词汇的教学,可以通过任务设计将教学目标更加精细化,使得学生在完成一个个比较小和容易的任务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小小任务的设计使得教学目标变得更为具体和实际,增加了可操作性;另外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就像完成比较有趣的小游戏,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掌握了每个小游戏中的词汇知识。最后,提高词汇应用能力。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汇的真正含义,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词汇的应用场景有所熟悉和了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任务情境中运用新词汇,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交流的任务,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词汇的运用逐渐熟练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实用性。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1.听说结合,实行学生评分任务。

一般在上课之前几分钟设置一个值日生报告的环节,通过让学生演讲或完成一段对话的任务锻炼词汇的运用能力。但是在这项任务的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为求尽快完成任务而用过快的语速进行演讲,或者内容生硬,声音过小,在其他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时已经结束。而对于旁听者也以心不在焉的心态,有些事不关己的态度。这是由于单向交流的任务导致的弊端。因此,在实行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听说结合的双向交流方式。

2.单词串联,自编短文完成任务。

单词串联指的是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让学生将整个单元的单词用有趣的故事或者对话表达出来,从而把枯燥乏味的词汇学习改变成鲜活而有趣的课堂活动。在进行该任务型教学时,教师先示范将单元里的生词进行串联,让学生进行体验和用心感受,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小组用单元词汇编写短文或故事。学生要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就必须对单词的词义和用法理解到位,并且学生要将整个单元的词汇串联起来,就需要依靠智慧和想象能力。

3.复述课文,强化词汇运用任务。

在学习完每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并要求学生运用教师给出的提示词自由发挥。学生在完成该任务的时候,会尽量运用之前学过的一些词汇或者词组进行组织,而按照教师要求用不同词组和句型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课文情节的画面再现,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刺激下更加理解和熟悉课文内涵,从而积极运用词汇进行复述,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四、总结

总之,任务型词汇教学是通过将学习目标细分为一系列小任务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任务的完成,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互助合作等方式达到对所学词汇的运用能力。各种任务型教学活动不仅利于学生记忆单词,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单词的听说等语言运用的技能,是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枫 单位: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分析

一、教师如何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观念指的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及其相关先关的因素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认识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想法等等。只有教师树立了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才有可能将其实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树立了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之后需要将其转化为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积极的教学情境,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高提高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学”“习”结合,“读”“写”结合

“学”指的是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习”指的是在实践中对词汇的练习和应用。在具体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阅读材料中的例句进行翻译,然后再和课后的译文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理解错误的地方再加以改正。在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将以往背过的汉语翻译成英语,这样一来,既可以使背过的单词得到复习和巩固,又可以对句式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2.语境背词,事半功倍

在对学生进行词汇的讲解时,切不可只是就词说词,对词汇的含义进行罗列,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多种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课程中出现的例句进行重点研读和学习,将词汇带入具体的阅读材料之中,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理解词汇内涵,结合语境背单词。

三、总结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只有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词汇知识,才能顺利开展其他英语知识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英语阅读课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讲解,更需要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邓金凤 单位: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分析与反思

一、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分析

1.需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工作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这就要求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在改革中,一定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和发展壮大自己,并结合我国高中英语的实际水平及开展情况,建设自己的英语教学法课程。

2.结合新课程改革进行优化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开始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其课程体系、授课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在逐步地优化与改良。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中凸显了很多的问题及弊端,与新课程的要求和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需要紧紧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师运用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提升,以更好地提升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确保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需着力提升高中英语教师的水平

在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中,相对落后的师资力量限制了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高中英语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注重提升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仅仅关注学生英语的成绩,这些都不是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内容体系。在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中,要求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对于教学质量较低,教学方法仍比较落后的高中英语教师,要加强培训与新理念的传达。

4.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软硬件都直接影响着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软件如师资水平、教材的优劣、学习氛围的良好与否等,硬件措施如计算机教学软件、教学楼、英语厅等。在这些软硬件中,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软件的应用。实践证明,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软件,能够提升高中英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提升学生对高中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中,应该不断地提升高中英语教学软硬件水平。

二、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的反思

针对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中凸显的弊端,为提升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应该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课程研究要专业化。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过于拘泥于细节,对于高中英语的教材使用、教学技巧等比较追捧,但研究缺乏深入的专业化的分析。因此在课程研究中,应该充分认清高中英语阶段的特殊性,不断细化研究目标,不断提升研究手段,不断提升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材使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并针对这些浅显的教学理念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研究与探讨,及时解决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将培养高中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作为研究的核心,在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中,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是教材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都应该强化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总结

高中英语教学法课程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在研究中需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贴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不断提升高中英语软硬件的水平,不断提升高中英语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保障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作者:程丽媛 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一中学

第九篇:农村高中英语课外阅读高效性研究

1.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农村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与课堂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它更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但是如果缺乏合理目标和计划,显然是无法取得预期的良好课外阅读效果的,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课外阅读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紧紧围绕阅读目标进行,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彰显学生主体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还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计划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制定的,还应包括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实施阅读计划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方式等,以实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以寒暑假期间的阅读计划为例,由于该时期学生空闲时间较多,英语课外阅读有着良好外在环境,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时间段来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再加上英语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不管是单词还是短语,若是不常使用很容易遗忘,长时间的寒暑假造成英语学习中断,这无疑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陌生感,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合理的寒暑假英语阅读计划。例如,笔者每逢寒暑假,就会以分专题的形式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如去年寒假期间要求学生阅读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虫系列”,包括《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等。而今年暑假,笔者计划让学生们阅读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经典短片小说集》5、6册。如此一来,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规范性、有效性就得到了保障和强化。

2.树立正确课外阅读观

为了应对高考,目前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仍然是以理论讲解和知识点传授为主,学生很少接触到教材以外的英语知识。所以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加大他们的词汇量,完善他们的知识系统,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为此,农村高中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文化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英语课外阅读观。转变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摒弃传统落后的英语教学观,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能力、英语思维能力作为课外阅读的能力培养重点。课外阅读观的培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第一,要在英语课外阅读实践中,注重学生语言思维的转变,就是帮助他们打破中国式英语思维束缚,真正形成英语思维;第二,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深刻理解和把握文章中心思想,要实现与作者的深层对话,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要在英语课外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英语世界,充分体验英语阅读带来的乐趣,在实现英语素材积累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感,充分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3.丰富课外阅读的形式

丰富农村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形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词汇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形成真正的英语思维,最终达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可适时组织以积累语言素材为主题的阅读活动,或开展以巩固已学词汇为主题的阅读活动,或安排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等等,所组织开展的阅读活动不仅要立足于教材实际,而且要实现教材外延,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英语阅读能力具体可分为词汇猜测、结构理解、思想把握、语境分析等,而这些阅读能力必须在丰富的阅读形式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此外,教师可以采取精读的阅读形式,也可以采取泛读的阅读形式,可以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也可以是零任务的驱动等。学习目的不同,阅读方式也就会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阅读素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选择难易适度的阅读材料供给学生阅读。例如,笔者会定期组织开展英语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上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评论和分享,包括自己认为非常精美的句子或经典句式。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巧妙结合,实现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位农村高中英语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和实践,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农村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之路,实现英语课外阅读的高效性,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

作者:倪勇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第十篇: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创新与实践

一、开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而忽略了学生有没有在听。在英语教学上,很多老师比较重视语法和单词的教学,但是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对整个英语课程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高中英语的学习与初中的学习内容相比更为复杂,初中往往只是基础的理论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更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排斥,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英语偏科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该适当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只是一味的向学生传输英语理论,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自由感和安全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对老师的考验更是对学生的考验。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一旦开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实行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要时刻观察学生们的学习动态,以便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对课堂教学做出有效调整。

二、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提高口语能力

在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中里,比较重视的仍然是应试英语的教学。学生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理念就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口语练习的现象。但是事实却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学生所学到的应试英语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在高中时期,学校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口语的考核。在课堂的教学上,老师应该适当的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要提倡学生敢于“开口说”。目前国内部分一线城市的高中都采取外教教学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真正本土的英语环境中。但是外教教学在二三线城市普及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有个别学校能够请到外教,但是也不可能在所有学校都普及。所以作为英语老师要想让学生敢于“开口说”,首先自己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老师要先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用流畅的英语与学生交流,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必然也会逐渐适应用英语交流的学习环境。另外,目前大部分学生还是摆脱不了母语的影响,导致在学习英语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思维定式的束缚。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指引学生摆脱母语的影响,接受英语学习的思维模式,最大限度的避免母语带给英语学习的影响。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考核,把口语的考核成绩加入整个英语成绩中。学校和老师方面应该相互配合,只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而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氛围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学习环境只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不能只是强制性的附加给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英语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真正的投入到其中,才会有求知的欲望。而且良好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一种无压力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因此,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学理念的发展,它的弊端逐渐反映在教学质量上。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老师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来为学生讲解课程,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习。另外,老师可以在增加一些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社团,把热爱学习英语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互相之间使用英语交流。老师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为学生播放英语原声电影或者歌曲,一方面既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另外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总之,英语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创新,丰富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6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由于初高中学段存在差异性,致使部分初中尖子生进入高一后学习成绩下滑。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未能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其主因之一。基于此,尝试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究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措施,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顺利转型,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课改理念;教学衔接;探究

一、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1.初高中教材难度不同

初中教材重基础,感知性内容多;高中教材理论性强,理解性内容多,是初中教材的深化、延续、拓展与提高,知识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2.初高中生的思维特点不同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属于逻辑型,通过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比较、总结,利用判断推理来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初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只是机械地记忆与模仿。由于初中知识比较简单,侧重基础,这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高中内容多、课时紧、知识深、难度大,学生要以自学为主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4.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对初高中转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及时向学生介绍初高中的不同,也没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转型,课堂教学中也没能做好教学衔接。针对高中生上高中课,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的学习缺乏连续性与针对性。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对策

1.立足课标,结合学情,达成共识

新课标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2.上好新学期第一课

多数高一新生对高中学习感到陌生,对高中阶段学习可能遇到的问题认识不足。因此高一新生的第一课,不能简单地上成师生见面课,更不能开篇就上新课。首先,教师应介绍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体系;其次,可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是什么?”;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及学习这门课的方法。教师在谈自己的看法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产生共鸣。

3.组织好教学衔接

备课组教师要提前集体研备,充分认识初高中知识内容的层次性、教学要求的差异性,研发和编印符合高一学生实际衔接的教材。开学后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衔接教材教学,使学生在学习高中知识时能做到自然过渡,这样高一新生就能较快地适应高中学习。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制作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质疑等,积极挖掘学生随时迸发的闪光点。学生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提高教学智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5.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转变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究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总结概括、判断推理。我校在课改潮流下,努力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学情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快乐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即“课题导入,目标引领;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师生探究;总结归纳,目标升华;当堂诊学,强化补清”。该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对不会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教师点拨、升华,最后当堂诊学,检查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快乐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黄发兵 单位:安徽省滁州新锐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树晨.新课程理念下的初高中历史衔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0(5).

[2]迟艳华,韩秀芳.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摘要:

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给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教师要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美术;新课改;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对高中美术教学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不断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通过高中美术学习,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到提高,并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教师不仅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对此,我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一套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

一、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关注和重视。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难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仍然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阻碍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互动性较强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学习,从而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时,我给学生提出问题:作品最成功的地方是哪里?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达成最后结果。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对美术的兴趣,还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艺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优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学生才能在兴趣这种强烈驱动力的推动下主动去探索和学习。能否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高中美术的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高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坚持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教学方式不仅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学生难以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观察,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出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图形,这样学生在观察和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作品的意义与内涵,这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高中生正处在思想的成熟时期,他们渴望被关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不仅能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还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进行鼓励,不管学生表现得好与差,统统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或者对学困生一味地进行批评。这种盲目的评价机制脱离了学习实际,容易使学生盲目地学习,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表现良好时,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自觉改正自身的缺点,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作者:张琼英 单位:江西省宜春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高志丽.高中美术有效性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2013(2):55.

[2]蒋兴民.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J].文理导航,2011(6):25.

第三篇:新课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对素质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堂教学,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已成必然。高中物理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就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来看,课堂上教师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打压,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重视,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那种旧的观念,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对教学产生厌倦,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来,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内容单一

就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来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围绕课本来进行教学,而物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单纯地以本为本的进行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那些教学难点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

1.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了,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知识时,我布置任务,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演讲,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场实验: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去组织讲解内容,设计实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2.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内容的优劣、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在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不断拓展知识,让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相关知识制成多媒体课件播放出来。同时网上下载一些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另外,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我截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在纸带中标出5点,单位为cm,如下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3s打一个点,让学生求B、D两点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在匀变速直线匀速中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大小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可得知B点的速度=XAC/4T=3.32cm/4×0.03s=0.277m/s;D点时的速度=XCE/4T=(7.92-3.32)m/4×0.03s=0.383m/s。

3.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中,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对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专业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教育水平,强化责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讨论,从而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4.注重课堂互动

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互动的重视显得愈加重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互动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质疑。而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回答时,要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有策略性地引导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向学生提问,如在教学“力的合成”这一知识时,我提问:大小为4N、7N、9N的三个共点力,他们的最大合力是多大?最小合力是多少?解题思路:当三个力朝着同一个方向时,此时,合力为最大,合力最大值为:4N+7N+9N=20N;共点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合≤f1+f2。从这三个力可以看出,这三个力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都小于第三个力,所以这三个力的合力的最小值为零。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教学的更好发展。

作者:张福荣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景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4.

[2]肖吉霞.浅析我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1):91.

第四篇: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VB教学研究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高中教学中出现了一批新兴学科,其中信息技术就是一门重要的高新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阶段,新的高考模式给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聚焦新的高考模式,抓住信息技术中的VB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VB教学;新高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论》强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抓住信息技术教学中的VB教学模式,贯彻新高考的教学理念,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新媒体技术、新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进人文教学理念,处理好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聚焦新高考模式的新型信息技术VB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模式,促进VB有效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聚焦新高考教学和考试模式”的教学手段,即教师在上课前给学生录制一个几分钟的小视频,在视频里面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便于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讲高中信息技术VB课程(浙教版)的《While循环语句》的时候,由于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基本用法和语句结构,并且学会使用Dowhile循环语句模式进行简单的编程。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讲述Dowhile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运行结构,并比较了For和While循环的特点。“微课”视频的播放形式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大致了解,同时对本课基本内容有了一个宏观印象。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其他内容就变得很轻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了所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引进“翻转”课堂,促进VB有效教学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贯彻新媒体、新高考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上好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例如,在讲高中信息技术VB课程(浙教版)《VB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一些简单的VB程序设计方法,并且学习基本的启动和退出VisualBasic,理解体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具体意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我们应该如何学好VB程序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又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计算机语言有哪几种分类?VisualBasic程序如何启动和退出?学习VB程序设计有什么作用?”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本课的内容,给学生详细解决了教师提出的基本问题,同时也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VB有效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贯通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例如,在讲高中信息技术VB教学(浙教版)《程序开发环境》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给学生分析介绍一些关于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掌握VB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另一种先进功能。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动态的图画,在图画里面主要介绍VB的设计页面,VB的启动,VB的工作窗口以及VB工具箱等一系列知识,使学生理解VB的具体使用程序。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给学生展示了更客观更具体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创新高中信息技术VB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作者:焦景瑛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紫港中学

参考文献:

[1]夏学华,刘兴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武国伟,杨改学.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5.

第五篇: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探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本文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对促进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资料和借鉴。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进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落实,高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时也暴漏出了一些问题,给数学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透彻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进一步促进高中教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

新课改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数学定律、数学公式等知识需要教师的讲授,一些高校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仅仅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授和罗列,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忽略了学生们学习的能动性。习题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是高中数额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而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习题练习,采用题海战术,显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一些从重复性的练习,也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2、教学教材方面的问题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教材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调整和规划,相对老版教材而言,新课改后对高中数学教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些删减,同时也添加了许多现代数学基础知识,从整体上来讲,高中教学教材的基础知识点增加了【1】。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加快教学进度,使的日常教学内容显得过于空洞,增大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从而打下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体教学效果较差。另外,高中数学教学在注重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一些高中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协调好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忽略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3、忽略了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

新课改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教材内容的调整,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多数教师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注重了基础知识点的讲解以及相应的题型训练上,对于一些创新型问题只是简单的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忽略了对学生们情感价值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能灵活的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点,对于一些新题型“束手无策”。

4、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合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我国教学系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给我国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就目前而言,如何把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仍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些高中院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多媒体教学有效的利用起来,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多媒体教学只是“形式化”的偶尔运用一下。有些高中院校在数学教学中则存在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在授课过程中直接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讲解,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思维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思考。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相关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平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即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3】。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指正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另外,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调整,对作业的布置,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开发教学资源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相关内容的教授,使学生们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改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交流,提升自身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去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3、重视情感价值培养

通过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情感价值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价值培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针对某一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商讨解决,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4、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的展现出来,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加了教学的便利性和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了传统教学【4】。例如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都需要学生们自己参与和思考才能完成和掌握。可见,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才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三、结语

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开发教学资源,重视情感价值培养,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作者:吴琼 单位:安徽省六安一中东校区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J].现代交际,2013,(6):170-170.

[2]申光娅.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观周刊,2012,(15):214-214.

[3]李俊英.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7):183.

[4]张万军.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4):4.

第六篇:新课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初探

摘要: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和调节的一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同样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能力。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个性的释放和创造力的解放。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利用讲解和板书进行教学,以教材为依据灌输知识,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被动地听老师讲解,记笔记、做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拒绝尝试新鲜事物,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正视学习压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我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学中要着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积极探索和实践。同一篇文章,读者读后的感悟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语文教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视角。教师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提出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理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并不是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做到这一点,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发挥,才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进行语文自主学习,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掌握学习的权利。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自学,面对一些新字新词,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阅读相关的课外书,丰富所学知识。要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地看书,独立思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是太难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加以辅导,最终让学生解决问题。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善于激励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如果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会明显提高。因此,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他们的思维才会达到最活跃的状态,进而积极探索,主动阅读思考,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形成独特的见解,进而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感悟。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始终是积极、活泼的,单靠老师一两个提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整体把握课文,站在高处设计出一组有层次的系统化提问,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分析课文,多方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运用最多的就是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语文课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辩论教学方式。不过,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一提出问题,就着急让学生回答,有些学生异常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无法有序开展下去,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时候,老师会阻止学生过激的行为。其实,学生的表现是正常的,教师可以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真正做到面向全体,重视学生的意见和感受,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师生间真诚相待,相互理解,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知识。否则,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就会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被扼杀掉,在老师的压制下,只能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器皿,剩下的只是“俯首帖耳”、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认真备课,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做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注重写作教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提高了思想方法和水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并没有多么独特的见解,但是他们感受最深的是快乐和自由,他们对课文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这种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因此,学生在合作探究或者辩论之后,教师可要求他们写读后感,就文章中的情感、内容、写作手法等某一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在必要的时候,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缩写、扩写等,也许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高,但是只要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行文规范,观点鲜明,不空洞,就要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自主性学习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深入挖掘教学质疑解疑,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作者:王立云 单位:河北省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小冬.依托课堂,生发思想——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4):85.

[2]陈爱民,王囡囡.改革语文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152.

第七篇: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

摘要:

新课改的到来对教育模式、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物理教师要依照改革的原则进行。本文首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策略,希望对从事物理教育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因为更加适应当前教学情况,教师也更能接受这样的新理念。这种新课改的模式对教学效率以及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不可置否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传统模式的不足逐渐的显露出来,笔者就当前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存在部分问题,首先是教师不能够摆正位置,其次是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以下笔者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教师不能够摆正位置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教学的宗旨,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引导”为主,建立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才是教师的教学主旨。但是从目前来看,教师还是处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算部分有让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但是应用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以上都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大,甚至部分学生还能产生抵触的心理,进而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厌恶。

(二)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实验在物理的教学中一直都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践实验当中,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师并不是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中本身就应该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吸取经验,无论是实验前的准备、试验中的应变能力以及试验后的结论都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目前教师却忽略了这种教学方式,却是由教师先讲解将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之后学生进行物理试验,整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被教师忽视了,这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基本按着教师的“步骤”进行,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才能得出,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完全的投入到物理实验的动手环节。总体来说,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也就是物理实验没有实际的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很是不利于。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新课改的实行进行理解,在课堂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辅助作用。课堂的教学要围绕着学生展开,让学生处于真正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这样的行为,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真正处于主体的地位,简单点说“学生想要学习什么,老师应该按照学生的想法教学”,而不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制性知识给学生,这种强制性的勺子教学方法,会阻碍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情。因此,教师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目标。

(二)落实实践教学

新课程改革相比传统教学,更应该将物理实验融入到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物理学科的实践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中吸取经验,实验的考核是根据以往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的报告为主,其占总成绩的一半以上,物理的普通实验阶段,在期末考试里笔试和实际操作是相结合的,检验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实验技能的掌握。在目前的物理期末考试要求学生对其一项实验进行笔述,发表自己的见解意见,提升学生的探究力度。老师用方法来激励学生探究,积极对实验进行论述,采用多元化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物理实验在教学中要落实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实际操作中吸取经验,无论是实验前的准备、试验中的应变能力以及试验后的结论都会帮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之中。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用多媒体显示,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接受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教师也可以找些困难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研究,最后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了物理效率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研究以及新课改下提出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建议。在新课改的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把握好机会,教学过程不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且要落实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兴趣。

作者:王璐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海波.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1.

[2]赵振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J].知音励志,2015,23:36.

[3]范文秀.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少年,2016,23:177-178.

[4]姚宗兵.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7

1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为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教学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手段。为有效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浓、针对性强的生活化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从而将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及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加深对化学知识及化学生活化的理解与认识。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利用简单的一个问题,或是一个小实验及相关的视频等。例如,在开展有关离子反应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将存在水垢的热水瓶或热水壶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其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水垢形成的具体原因。在经过翻阅相关资料与讨论后,学生得出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而这一物质产生的原因便是水中游离的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发生了离子反应。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水垢去除的方法展开讨论与思考。由于之前已经学过酸碱中和的相关概念,学生便能迅速想到利用厨房中常见的食用醋来去除此种水垢。通过设置逐层推进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学生能将已学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充分利用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意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因而会对社会上有趣的事物抱以较高的关注。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联系热点新闻与化学知识,在提高学生对课堂注意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其社会生活经验,深刻感受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的魅力。例如,在开展有关氯气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某家庭妇女在同时使用了洁厕剂与84消毒液后,差点中毒身亡的新闻事件,并让学生对其中毒的原因展开分析。经讨论发现,由于洁厕灵与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分别是盐酸(Hcl)与次氯酸钠(NaClO),当这两种物质混合的时候,会发生酸碱反应,进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氯气。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热点新闻,不但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化学知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使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应用化学知识,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正确导向。

3借助实际生活经验将难点简单化

教学不仅是指教师的“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学”,是在已有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师生共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一种双边活动。再加上高中化学的概念与知识点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与较大的难度,因而仅凭借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是很难充分理解并掌握化学知识的。为将教学难点简单化,高中化学教师就需要凭借生活经验,将其中涵盖的知识提取出来,进而得出所需理论。例如,在讲授有关铝的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铝的相关概念及性质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不能将醋、酱油等食物直接盛放在铝锅中,以及不能利用钢丝球来直接清洗铝锅存在的顽固性物污渍等展开探讨。学生凭借自身使用铝锅的经验及所学的知识,便会明白,醋为酸性物质,而酱油等为碱性物质,不能直接盛放在铝锅中是因为二者会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对铝锅造成破坏。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借助实际生活经验,深刻体会到铝的一项重要性质便是会与酸、碱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用钢丝球清洗铝锅会产生划痕,表明铝的硬度不高。通过开展生活化的化学教学,学生能对化学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并从化学角度出发对实际问题展开思考与感知。

4开展合理的化学实验

考虑到高中化学是一种包含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通过设置与生活相联系且富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化学知识展开积极自主的学习。例如,在开展氧化钠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大家都知道水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那能不能用它来点火呢?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对于这些与常理相违背的问题,学生会抱以极大的兴趣。随后,教师再开展实验操作:将适量氧化钠用棉花包住,将其放置于石棉网上,待往上面滴了少量的水后,棉花真的燃烧了起来。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充分理解了氧化钠与水反应为放热过程,对物质的化学性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开展生活化教学同时也是促进教学提升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及化学实验等,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质量的提升。

作者:刘光 单位:安徽省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教学新思路研究

1让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感悟

同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类似,在培养学生化学技能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常规的过程,也即“感性-理性-应用”这一认识过程。作为一门立足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不可或缺。而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也都离不开实验教学。此外,学生的科学研究的求学态度和方法的形成也来源于此。但是在该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教学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客观的实验条件,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现有知识水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制订实验方案,既要把握好实验过程的趣味性,又要掌握尺度做到严谨有效,必要的时候需要在过程中加以及时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沉浸在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学到应有的化学知识和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动手实验,要具有设计性或探索性,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由于具有相当的开放型答案,因此能够激发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不可或缺。例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这就使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又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教学,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解决问题,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学生合作实验实践是这样的。整个过程分两大阶段,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组装制取氧气的整套装置,教师巡回视察,具体点拨。各个小组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总结实验装置的注意点,尤其注意细节问题,例如棉花、伸入大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等,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也即氧气制造阶段。教师应该提前要求学生注意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通过预测性思维,使得学生主动思考,而在获得实际发生效果后,分析之前所预测的想法和实际现象的不同,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针对非正常现象,探索其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如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从而认识到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必要性。通过这一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显然光靠教师解释是无法获得这些体会的,而且亲自实践,在实践中体悟的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备考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解答这样一个题目:一小块Mg-Al合金分别放入6mol/LH2SO4和6mol/LNaOH中,它们都可以组成一个微型原电池,指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结论。这是一道考查原电池的基础试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结论,题目设置的知识的灵活度较大,不少学生认为:在两种介质中Mg都是负极,Al都是正极。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复习Al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要求用单桥线标明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通过讲解,学生明白:最后启发学生把上面的方程式拆成两个电极反应:负极:2Al+8OH--6e-=2AlO2-+4H2O;正极:6H2O+6e-=6OH-+3H2↑这样,Mg-Al合金在两种介质中形成原电池时,原电池的正负极刚好相反,如何证明这个结论呢?结合物理知识学生很快想到用电流表来检验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的流动方向,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最后让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装置图,并通过具体操作验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多种课型组合,满足学生合作学习需要

多种课型结构的选用和有机组合,可以衍生出多变的教学场景,给学生以多种习惯和爱好的满足,有利于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一般来说,化学教学常见课型及形式大体如下:课型主要形式:研究课型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广泛收集信息,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倡团队合作,分成研究小组,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并研究成果。活动课型建立以某一专题为主的专题网站,学生围绕该专题检索信息,通过讨论板和电子作品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达成教学目的。复习课型以单元内容为中心建立专题网站,采用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的形式,达到知识巩固、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新授课型基于新授课内容开发专题网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形式获得新知识。各种课型的的共同特征是通过专题学习,分析整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使得学生在该过程中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相关能力。而每次学习的积累,又为下一次的探索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强调的是,常见课型可以单一选用,或轮流使用,也可以组合、综合运用,同时不管何种选择,都要突出实践意识,养成探究习惯,这就易于优化学生学习习惯。即使是高考备考,也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探究形式,这种通过实验、实践和探究过程,形成的智能掌握,最能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有利于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学生高考发挥出正常水平。例如高考备考训练时,我们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说明Mg(OH)2在NH4Cl中溶解的原因。首先让学生分析NH4Cl中存在的微粒,归纳出能使Mg(OH)2溶解的两种机理:(1)NH4Cl中NH4+水解出H+,2H++Mg(OH)2=Mg2++2H2O(2)NH4Cl完全电离出NH4+,2NH4++Mg(OH)2=Mg2++2NH3.H2O区分哪一种机理关键在于溶液的酸碱性环境。在酸性环境中较难判断(1)(2)的正确性,但是可选择中性环境,因为如在中性环境中能溶解,则(2)对,反之(1)对。于是,焦点集中在寻找中性或接近中性的铵盐。我们把合作讨论和课外资料收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外网络搜索,终于找到NH4Ac。最后,在实验室中用NH4Ac证明(2)机理正确。显然,单一的课堂解题训练,许多问题可能解决不彻底,结合复习课型、活动课型,让学生有实践和广泛涉猎的机会,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结合生活生产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学科来源于生活生产,是对生活生产中诸多现象的提炼,而反过来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指导。在对高中生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有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及时提出实践性的意义,并帮助其分析具体问题以解决可能的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另外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关注程度,学以致用。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4总结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实践、探究和三者的有机结合,可说是化学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有助于学生化学技能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值得进一步实践创新。

作者:陆艳姣 单位:宜州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提问探析

一、目前高中化学提问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教学提问设计,形式化现象严重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调查发现,一些教师缺乏对教学有效提问内涵的认识,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等设计问题,流于形式,一般是表面化的问题,缺乏引导性和针对性,另外,一些问题是单纯地为了巩固基础知识,缺少有效教学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即便教师进行提问,形式也过于简单,如“是不是”“行不行”等,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却没有发挥提问积极作用,影响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提问是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桥梁,设计灵活、新颖的有效提问,成为化学教学的重点.

(二)提问缺少梯度,学生参与性不强

目前,高中化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缺乏提问梯度,致使学生不能够全面、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对学生日后构建化学学科体系十分不利,影响学生思维程度发展,另外,学生参与性不强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加快课堂进度,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提问,且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学习,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学生“高分低能”成为普遍现象.

(三)缺少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如果没有对问题进行评价反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后,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教学组织和结构.因此,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是必要的.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一)增强提问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方式,丰富问题内容,增强化学问题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探索问题,发现化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喜爱化学学习.例如,在学习氨气性质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实验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在大烧瓶内加入干燥的氨气,并在滴管以及烧杯中装入相同的HCl溶液,挤压胶头滴管,形成喷泉.教师可以针对上述实验现象,提问学生“氨气性质是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仪器中加入纯净水,并提问学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讨论并总结化学知识,促使学生能够理解氨气溶于水等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日后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给予适当引导,调动学生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影响下,教育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内容和具体要求,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另外,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并非都能够有问必答,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调动学生思维,最终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例如,在学习糖类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醛类内容,设计问题:“淀粉在稀H2SO4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并在其中加入Cu(OH)2溶液,并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学生如果没有得到答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提醒学生已经掌握的醛类知识,学生在教师提醒下,能够很快找到问题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强化和巩固原有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与合作学习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提问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但是,我们不能够仅限于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简单模式中,教师还可以将其与合作学习方法结合到一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乙酸乙酯实验时,教材中是利用饱和Na2CO3溶液收集该物质,一部分学生对实验产生了疑惑,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物质不能够收集乙酸乙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疑惑,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了解乙酸乙酯性质后,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并引导其总结原因.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增强问题探究性,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调整和完善,不断优化化学教学问题设计,诊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发展、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提问趣味性、探究性,加强与合作学习方式结合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俞善娟 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探究

一、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深入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化学知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每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成绩的高低.化学实验这一直观手段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以及化学定律、化学原理的领会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化学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把收集到的表象概括,然后形成概念.这种认识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牢固,并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演示实验.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各方面内容,为演示实验的进行做好准备.对于一些不容易把握的实验教师在课下要进行演练,以确保课堂演示实验能够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所用到的药品、器材、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有所了解.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必要时要做好观察记录,在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同时要让学生根据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思考,不能够只是看到实验的表象,只是感觉热闹有趣.在实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共同的探讨中得出结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实验现象,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对实验中的一些细微现象也能够察觉.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懂得实验操作容不得一丝马虎,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通过教师的渗透,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三、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也只是教师进行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了事.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之外,对于一些便于操作的实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不应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也不应该照搬课本.例如:在进行“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的探究: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然后向试管中滴入水,接着立即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试管当中,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2.用胶头滴管吸取上述反应产生的溶液少量,把溶液滴入装有4毫升水以及两滴酚酞试液的试管当中,观察会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课堂上都积极操作并动脑思考,思维更加活跃,并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实验操作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懂得如何去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化学实验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物质,以及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物质变化与外界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变化与能量之间的关系,而所有这些几乎都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显现出来.要使学生了解上述种种联系和关系,就必须借助于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实验可使学生受到最为生动、实际的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内因与外因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和观点的教育.

五、总结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化学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化学实验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最好的载体之一.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化学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教育教学功能,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使学生培养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吴娟 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

一、实施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启发式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任务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要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来看,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的参与,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亲自操作的实验,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同时也便利了我们实施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学习、深入探究,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们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铝的化合物Al(OH)3的制备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是铝盐和碱反应可以得到Al(OH)3,学生常用的碱有两种强碱NaOH、弱碱NH3•H2O,到底是用哪一种碱和铝盐反应可以制得Al(OH)3?我们就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我给学生提供实验药品:Al2(SO4)3溶液、NaOH溶液和氨水.学生动手实验:往两只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氨水.部分学生很快就发现都有白色沉淀生成,就草率下结论说:两种碱都可以制得Al(OH)3.部分学生又发现加入NaOH溶液的试管,中间过程有沉淀生成,但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又消失了,加入氨水的试管继续加入氨水白色沉淀仍然存在,这些学生很容易想到生成的沉淀能溶于NaOH溶液而不溶于氨水.通过实验探究大部分学生不难得出:Al2(SO4)3与氨水和NaOH均可反应生成Al(OH)3沉淀,但Al(OH)3溶于强碱不溶于弱碱;所以应该用氨水和Al2(SO4)3溶液反应来制备Al(OH)3.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质的性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案例引导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典型而恰当的例子以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容易取得“反三”的效果.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即把教学中的内容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是学生感知到的东西,也是他们较为感兴趣的知识,所以引入案例对于落实化学学科的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据此,化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化学与自然现象和生活具有广泛联系的优势,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去观察、操作,通过生动形象,具体多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他们的感知,激发他们探求其中“奥秘”.还要由近及远地联系学生已有一定感性知识的问题,唤起他们的直观联想,引导他们去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启发学生

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全方位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学,这其中对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高中课堂了,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文字、图片、动画演示、视频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这样就能打破很多抽象知识在呈现过程中的局限性,多种途径和角度向学生呈现所学知识一方面能够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难度,同时也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展现新时期化学课堂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结构化学时,像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学生对物质的空间结构缺乏想象力,很难理解,我借助多媒体技术,使用软件Flash软件制作成球棍模型空间旋转,立体直观.学习有机物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二维平面结构转变为三维立体结构,将有机物的结构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枯燥的分子变得活灵活现,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如在课前讲授内容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与所学相关的影像资料,调节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能够丰富学生们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再接触学习内容时兴趣会更浓,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我们就很容易落实课堂教学任务了.

四、总结

总之,新课革呼唤新课堂,新课堂要求教师给学生减压,减压意味要向课堂要质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作者:李霞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研究

一、如何渗透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一)利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通常教师都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化学教育也是如此,那么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地将环保知识与基础知识相结合.例如在讲述“CO2”过程中,应该对“温室效应”的成因进行分析;那么,温室效应即为全球气候变暖,它主要是因为工业生产过程中天然气、石油与煤炭等的大量燃烧从而释放大量的CO2导致的.经过这样的间接环境教育,必定会令学生的环境意识大大提高.

(二)通过以往的化学污染问题渗透环境教育

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化学污染事件进行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有害化学物质给环境和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的理解.40年代初期,由于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发生,美国的洛杉矶被人们称为“烟雾城”,此事件的主要成因是汽车尾气、汽油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漏油等产生了许多碳氢化合物,而此类化学品在强光的作用之下,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

(三)通过习题渗透环境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控制方法即为反馈,而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习题是反馈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环保试题,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化学教材中都穿插着环境教育的相关习题,目的就是引发学生对环境意识的积极思考,进而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利用习题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该适当地提出一些环境与人类有关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教育的重点内容,进而使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人类和臭氧两者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大气臭氧的分布和含量能够改变全球的气候,同时能够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吸收对万物有害的紫外辐射.

(四)通过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培养途径.经过近几年的相关教学研究发现,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通常对化学实验都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学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在此环节中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动手、观察能力.第一,应该摒弃以往在实验教学中废物随意丢弃的不良习惯.现今,依然有绝大部分化学教师延续着以往的实验教学习惯,错误的认为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现象和数据,却忽略了实验后对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实际上这种教学手段应该不断的改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处理废气和废液的方法,做到将一切有害化学物质进行合理处置,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环境教育.第二,应改进化学实验.由于部分化学实验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所以必须做好其密封工作,所以对于此种实验应该使用密闭装置.在实验开始之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确保实验装置处于封闭状态,以免实验过程中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同时对于会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应该加设尾气处置.

(五)利用探究题为切入点,进行环境教育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发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视,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洗衣服是每个人生活中必须要做的家务,那么洗衣粉的使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如果大家看过洗衣粉的说明书,应该都知道包装上都有注意事项,不能让儿童接触或清洗水果、蔬菜等,这足以证明洗衣粉自身的毒性作用.事实上,经过调查发现,含苯、磷等的洗衣粉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造成的水体污染会使鱼类大面积死亡.通过探究这个问题,可想而知人们对洗衣粉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了解更深刻,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应该尽最大可能选择无苯、无磷的洗衣产品.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未来展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果应用以上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并且不断完善各项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环境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应该适当地举办一些环境问题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加,也会让环境压力逐渐减轻,作为高中化学的教学者,肩负着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教师们应该不断努力探索,进而在不久的将来为实现绿色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起着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作为教学者应该积极不断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方法,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才会使社会快速发展。

作者:王婷婷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化学教学运用组织策略思考研究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后,有研究者进行了高中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复习等方面的学习策略上表现不佳,缺少高级学习策略的系统训练。然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特别是高级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缺乏重视。关于化学教学中组织策略运用的己有研究或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个案研究,尚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准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习策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进而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关于组织策略的众多研究表明组织策略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保持、提取与运用,然而组织策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研究尚不多,将组织策略较长时间的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组织策略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策略并探究其教学效果。

2.组织策略的本质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组织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温斯坦(Weinstein,C.E.)和休莫(Hume,L.M.)认为,所谓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结构既可以是有关学习内容的、独立的特定结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结构(精细加工的框架)。最简单的组织策略就是将新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奥姆罗德(Ormrod,J.E.)认为,组织过程总是包括把不同的新信息片段联系起来,有时也包括与己有知识建立联系。国内学者们给的见解如:杜晓新认为,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的重要项目后再进行归类,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刘慧灵认为,组织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种结构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知识点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从而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保持与提取与运用。综合以上国内外诸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组织策略首先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即首先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点,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彼此内在的联系,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是关于新学知识的独立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

3.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组织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归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可见对学习策略的习得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学习中高中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教学实验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涉及四个阶段:第一,提取材料中的关键点;第二,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第三,发现内在联系;第四,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问卷包括30个调查项目,其中调查学习新知识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复习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解决问题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4.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结果,项目20肯定回答百分比较高为57.8%,说明多数同学在解答化学题目时,可以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提取题意要点;但有26.7%的同学对于自己能否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却并不清楚。项目21肯定回答百分比约为50%,说明有半数学生在做化学题目时,能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题意;在题给信息和己学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项目23肯定回答百分比最高为60.6%,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将题目所给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项目22肯定回答百分比为43.8%,说明超过40%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常常会利用流程图的策略来组织题给信息,帮助分析题意,解决问题;项目24肯定回答百分比最低为24.2%,说明即使在面对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时,很少学生会利用绘制表格的策略来呈现题给信息间的关系以分析题意,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组织策略思维的培养:第一,教师方面,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知识,让学生有个宏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组织策略的求知欲,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步骤,尽量提供详尽具体的步骤,教给学生“条理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潜意识接受组织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战”的机会并进行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同时提供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5.反思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之处:调查基数比较小,调查范围不够广,缺少一点的普遍性;调查的方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方式的尝试;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合作者,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针对性。

作者:季资隆 单位:福建省浦城第二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教学学生被动变主动学习研究

一、学生被动变主动学习的载体

学案教学法每一课时我都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教材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了学案,也精心设计了教案。这里谈谈如何通过学案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我看来,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老师就是要挖掘这种潜能。所以,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只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我就鼓励。

(二)创设多种参与方式的课堂环境。

我的学案设计中“预学自测”、“随堂检测”、“我的疑惑”、“反思感悟”、“我的收获”这五个版块需要自主完成,“合作探究”这个版块需要小组讨论,“拓展延伸”这个版块需要师生交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三)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通过课前的学案预习已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课堂教学就要让他们的预习转化成已经掌握的知识,并运用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讲授“合金”时,我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后,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要断裂金属键,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哪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尝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注重学习成果检测。

除学案中“随堂检测”、“拓展延伸”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外,我还安排了定时测验来检测各章的学习掌握情况、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学案教学的成效,以便查漏补缺。例如在学完“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后,我对高二11、12班进行了测试,三套练习卷的平均正确率达85.3%,这证明我们的学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二、研究学生被动变主动学习的反思

高中值周总结范文8

关键词:大学数学;初心;兴趣;态度;学习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数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大学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势必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阻碍学生进步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故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找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再给出相应的合理的建议,预计能为大学数学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一、大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的大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数学学习的初心不对

所谓初心就是保持最初的那个状态,对一切事物探索和好奇,不被自己已固有的想法所箍禁。而对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不能明确自己的高等数学的初心是什么或者出现初心偏移,即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的学习仅仅是掌握定理的推导和大量的公式,从而应付各类的考试需要,完成既定的任务。

(二)大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亦称“爱好”,是个性倾向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兴趣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便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深厚。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大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相信,大学生一定能圆满完成大学数学的学习。事实上,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言,高等数学本身是一门具有难度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学科。目前,大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常常表现出对畏惧和缺乏信心。高等数学过度地强调严谨性和抽象性,理论知识繁冗,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产生了厌倦心态。同时,由于高等数学学习的时间长,知识点多,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进而慢慢地消磨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对高等数学失去兴趣。

(三)大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不正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你驾驭生命,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如果一个人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他会对一切充满希望,对所有的人和事保持宽容,积极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赐予与考验,每一天都可以找到有意义的事情来做,那么,他的每一天都在向前迈出一大步,他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大学生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大致概括为:(1)学习动机缺失,即大学生缺乏对高等数学的了解并且对高等数学缺乏需求欲;(2)成就感缺失,即大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难以找到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欲;(3)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即大学生缺乏自身的定位感,盲目跟着周边的人干着与自己无关的事情;(4)酸葡萄心理,即因为大学生自己高等数学学习目标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5)专业课和公共课定位错误,即学生认为专业课要认真学,公共课应付着学。

(四)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一方面,在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可能更多地是靠老师的循循善诱,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课下耐心地辅导学生的课后习题。而在大学期间,由于任课教师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重,教学内容繁杂,课堂时间紧凑,师生交集少,并且大学数学教材并没有向初高中那样配套相应的辅导习题,一旦学生还是采取原来初高中的学习方式,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很快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学生就会失去学学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网课来代替课堂教学,我们说慕课确实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只能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工具,我们可以拿来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结,而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完全替代品。

二、对大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心

学学数学的初心是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锻炼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高校中往往会开设诸如数学建模课程并配备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部级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这些竞赛往往就是用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服务社会。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明确学习数学的初心是学好高等数学的最重要的第一步。哲学家培根说过:“数学是科学大门的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因为忽视数学的人是无法了解任何其他科学乃至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的。”所以如果不能纠正学生学学数学的初心,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自身发展,甚至影响到学生在任何的一个领域都不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任课教师应当采用板书加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摆脱一成不变的“板书+粉笔”的教学模式,因为大学数学本身内容难,公式多,定理证明烦琐,如果是单纯的“板书+粉笔”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采用板书加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比如:在讲旋转曲面的面积和体积的时候,我们可以在PPT中适当加入一些常见的旋转曲面的模拟图形,并通过屏幕不断地播放整个新图形是经过怎么样的旋转得到的,让学生把握旋转的关键点,让学生对整个曲面有一个更好的理解,这样有助于他们准确求出相应的旋转曲面的面积和体积;在讲概率论中的泊松定理的时候,我们可以在PPT中加入取不同的n和概率p来形象地模拟当n较大的时候p较小时,可以近似地得到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相重合的动态模拟图,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一定理的实质。

(2)任课教师在讲解课本的知识点时,不能一味地按照书本的知识内容,完全一字不漏地走形式一样讲完,由于数学知识内容难度大,知识点多,学生理解能力弱,必然导致学生因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可以在语言上面或者课堂气氛上面做一些调整,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数学课堂上面的枯燥的气氛。比如:在讲可导与连续的关系的时候,可以用形象地比喻来揭示两者的关系,即马路上面一排整齐停靠的共享单车,一阵大风刮来,有些单车“倒”了,而有些也没有“倒”,说明“连续不一定可导”;反过来,整齐排列的共享单车,人为地把共享单车一个个有秩序地放“倒”,则“倒”下的单车刚好还是连续的,说明“可导一定连续”。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幻想,这时候,也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介绍一下数学的浪漫,即一个基本初等函数比作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子,该函数的原函数比作追求此女子的男子,那么女子可以有无数个追求的男子,而对男子来说,此女子就是他的唯一(这个原函数的导数只能是那个初等函数);若女生是X轴的话,男生就是正弦函数,则男生会围着女生的周围转动(正弦函数的图像)等。

(3)介绍数学历史。任课教师可以在讲到每个用名字命名的定理或者公式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解有关这个数学家的生平简介和成就,可以叙述这个数学家的奋斗进程以及科研方法和恒心。比如在讲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讲这个法国著名数学和物理学家拉格朗日在当时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他通过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造就了他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领域中都有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尤以数学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同时,我们可以找一些关于这些数学家的视频或者纪录片,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观影学习。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重述,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定理或者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并从数学家的奋斗历程中学习到坚持不懈的精神。

(4)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习题课的中心。任课老师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们,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和推导过程。然后等到习题课的时候,鼓励学生上黑板做习题并且讲解他们做题的思路,让他们成为习题课的中心,老师们可以耐心听取他们的讲解思路,对讲解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并肯定他们的思路;对讲解有问题的习题,在课堂上着重亲自讲解,因为这些问题也有可能是其他同学容易犯错的习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翻转课堂上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可以在翻转课堂上找到学生做题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他们。

(三)纠正大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是学生对学习所保持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心理状态。积极肯定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应有的学习任务,而消极否定的学习态度有害于学生整个大学的学习时光。学生应当要摒弃专业课第一,其他公共课无所谓的心态,注重公共课与专业课均衡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打破大学数学及格万岁的理念。培养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找到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即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增强,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即使在面对数学这个强敌的时候,千万不能胆怯,不能自卑,要有勇于战胜它的自信心。改善师生交流沟通不足的现状,在大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难以根据每个人的学习状态而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设计,只能根据整体的学情来制订整体的教学计划并且大学又是一个相对的比较自由的整体,下课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状况缺乏了解,学生也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严重阻碍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故教师也要深入学生内部,多和班委沟通,让他们及时将班级同学学习的状态和情况反馈给老师,然后老师根据这些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老师上课上得舒心,学生上课上得开心。

(四)植入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传统的大学数学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专门的实践环节,大量理论推导和公式难以避免地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和抵制心态。为了有效地调节这种学习氛围并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进行社会实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数学建模植入大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建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任课老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找时间通过数学建模案例向学生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让学生对数学建模有初步的认识;再向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普及数学建模知识,指导他们学习数学建模所用到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软件,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鼓励他们参加校级、省级乃至部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种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能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能调节课堂的气氛,又能体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规划职业前景

明确大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大学生踏入大学学习的第一步。正确可行的目标,是未来大学生成功成才的关键一步。所以作为大学老师的我们,应该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可行的目标并且适当地鼓励他们要为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从工作的角度分析来看,任何工作岗位都是建立在一定扎实的文化专业课基础上的,而大学数学又是大多数专业课的基础课,只要大学数学掌握得不透彻,那么必然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进而影响后期的职业情景。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对自己的未来有很清晰的认识后,大学生才会主动地自觉地提升自己,升华自己,进而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乃至职业方向不断地进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