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教育范例

高中心理教育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高中生所学科目多,学业任务重,且即将面临高考,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挑战。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更好地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师承载着家长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和对子女成才的期盼,容易出现教师片面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局面。部分学校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用学校心理课程充当自习课。这不但不利于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定期举办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劳逸结合,使学生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一、开展各类趣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是最能带动学生积极性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教师开展趣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放松、休息的时间,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调整心态,重新以饱满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学习中去。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应注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和感情。比如,对于高一新生,教师可通过开展拼图游戏来加快学生之间的认识,打破学生之间的认识障碍。如教师选取几张不同内容的图片,将其分成若干部分,并将所有图片剪成的小纸片打乱顺序,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拿一张小纸片。然后教师请学生根据纸片内容寻找和自己图片相连的同学,共同拼凑图片,并相互做自我介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介绍中畅所欲言,内容越丰富越好,尽可能让其他学生了解自己。最先拼图成功且小组成员能互相说出对方的姓名和爱好的小组便获胜。教师通过简单的拼图游戏让班级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认识对方,避免学生在开学初期产生对话尴尬,有利于每位学生适应和融入新集体,促进班级学生互相团结友爱,营造开放的校园氛围。教师应不断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团体活动,多为学生创造互相对话、沟通的机会,使学生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堂教学的融合

光靠心理指导教师的努力是无法全面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为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意见,促使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和品质。比如,心理教师可联系音乐教师,与其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计划,将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心理教师先邀请音乐教师在心理课堂上带领学生欣赏贝多芬的主要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分析乐曲中的节奏变化和对应的感情起伏,并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使学生对作者和乐曲建立一定的认知基础。然后心理教师再请学生谈谈对曲子的感受和心情,提问学生从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发掘作曲家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向贝多芬学习,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教师通过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合作,既拓展了学生学科知识的认知范围,增长学生的见识,也引导了学生主动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利用校园网络完善心理咨询服务

部分学校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开通了心理咨询电话,却鲜少有学生上门来找心理教师寻求心理指导,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宣传不到位,学生不清楚具体的咨询途径;二是学生自身不愿意主动寻求教师帮助,认为有损脸面。为此,教师可通过校园网络建立心理服务站,方便学生登录校园心理服务站进行预约,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有效化解学生的抵触心理。比如,心理教师可在学校网站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设置每位心理教师的详细介绍和主攻心理方向,便于学生选择教师进行咨询。同时,教师可拍摄心理咨询室的照片并附上详细地址,增加学生的亲近感,使学生乐于寻找教师帮助。学生可根据自己空闲时间自行选择预约时间,即使临时有事冲突,也可利用网站更改时间,提升心理咨询效果。同时,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也可利用网站帮助学生预约时间,帮助性格内向或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勇敢敞开心扉,倾诉心理烦恼。所以,教师应发挥好网络技术的支撑作用,利用网络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分水岭,决定着学生后期发展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的心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认识观,促进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教师应反思过去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3):57-59.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2

新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关于心理健康,新课程标准对其有着相对明确的表述。从其内涵来看,可以从两方面予以判定: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学生在自我感觉极为融洽,心理不存在长期性的恐惧、忧虑及仇视等情绪时,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二是指对心理健康的诊视、保持性规则及策略。

二、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学业负担上显得较为突出。学生既要适应学校的课程安排,还要满足家长对于学生的课外要求,更要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与处理好人际关系。2014年5月,苏瑞思高中教育网络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参与此次调查的高中生达到3.4万人。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障碍的高中生比例,竟然高达31.4%。且这一问题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在高中,由于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学业荒废,甚至退学问题也日益严重。有相关调查显示:认为自身人际关系存在很大缺陷的高中生占34.1%;认为自己目前正在遭遇着心理障碍,且影响到学业的学生高达39.2%。而在高压的学习安排下,存在性困惑的学生比例竟然也达到15.7%。这些都在反映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更体现着高中生极为紧迫的需求。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缺失调查

我们选择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调查内容,对石家庄市辖区内5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或走访调查,从而了解了当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缺失的情况,为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教师及学生各200份,收回教师有效答卷198份,有效率为99%;收回学生有效答卷为192份,有效率为96%。

(一)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00%的认同;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的认识上,显得参差不齐,不过完全不了解的教师占12.1%。同时,选择身体健康重要的体育教师要比选择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师多出6.5个百分点。这样相对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必然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且课堂效率受到限制。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不足,且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也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规范受到影响。所示,其中将近一半的体育教师对课程设计并没有放在与主科相同的重视地位。同时,心理健康教学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实操性讲解严重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值大大降低。

(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于心理教育的了解程度较高,9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明确表示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比率达到80.7%。整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间的受欢迎程度较高。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过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而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学生也没有享受到心理健康课程的针对性教育服务。相对来说,高中体育教育课程更为偏向于体育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于心理教育的重视度及执行度严重短缺。这种现状值得重视,更急需改善。

四、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优化思路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课程同为重要部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及时探知与纠正,对其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去。

(一)树立体育教育理念,优化心理素质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质教育是重点。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是否提高,运动技巧是否掌握。这种高关注度的投入,淡化了差异化、个性化的高中生心理问题。在体育教育越加关注“学生主体”的现在,教师应该及时更新体育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执行体育教育时,要将心理教育与生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以学生积极心态培养作为常态化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做到敢打敢拼、乐观向上。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在高中,除了体育特长生的重点照顾外,教师更要关注全体学生。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局,积极利用体育心理课程的特点,帮助其达到心理素质提升。

(二)积极开展趣味活动,缓释思想负担

在高中阶段,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即为三年后的高考而努力拼搏。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教师应该以体育课堂为着力点,尝试性地开展富有趣味的体育活动,以转移或缓释学生学习压力。竞技活动方面,如举办拔河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意识;开展篮球技巧比拼,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体育乐趣。趣味游戏方面,如开展袋鼠跳活动,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教师通过多方位、立体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体会到不同层次、不同触感的趣味与魅力。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一些不善于交际的学生也因此得到相互理解与支持,为其阳光积极心态的培养创设条件。

(三)构建分类教学模式,促进心理素质提升

在体育课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不同素质的学生,其心理层次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个体差异的及时掌控,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策略要有针对性,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身体上达到健康,在心理上做到积极向上。1.摸清学生情况。教师可从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分别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性分类。根据素质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类别。2.实施分类教学。对于C类学生,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时,主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积极培养其学习信心;可实施“一对一”帮扶体制,积极开展针对性辅导,以疏通心理障碍,夯实体育基础。对于B类学生,要将心理教育放在与体质教育并行的位置,要时刻提醒其保持进取心态,要积极赶超自我,争取晋升A行列之中。A类学生,一般在各方面素质都体现地较为优秀,不过也极易因自身成绩的优越感,造成其傲慢与其他异化心理,进而与同学间关系趋于紧张。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暂时的优势,要将A类学生的运动技术优势及心理优势等利用起来,使其成为B、C类学生的好帮手。如此分类式指导,协调式发展,学生将处于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中。

五、结语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3

当代社会在急速发展、快速变化,与此同时,发生在高中生身上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处理高中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科教学便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写作教学及实践活动这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渗透

据有关心理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社会的急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氛围、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各种期望,都成为高中生巨大的压力来源。诸多的压力致使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产生。为了保证中学生拥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特质,去应对学习与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难,高中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在高中课程中,语文教学包含中国传统美德和悠久文化,它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语文教学是最适合不过了。那么,如何将它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呢,以下即为几点建议和方法:

1.调整教学目标

中国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掌握,故而长期以往语文教学目标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诉求问题。现如今,素质教育的结果启示我们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融入心理素质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原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外,还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挖掘和探讨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心理教育因素。

2.充分利用教材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生动形象、哲学意味浓厚的教材,或是蕴含哲理的寓言,或是令人动容的小说或是优美的诗歌散文。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当时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材可以从三个方面剖析对学生心理教育做出贡献。其一,通过分析文章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健全自身人格。英雄人物经常会在教材中出现,而他们身上的优良品格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老师在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时,应挖掘人物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特质,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二,通过剖析文章主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对生活的赞歌、美好品德的歌颂及对人性丑恶的斥责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表达出来的积极思想与心理素质因素相结合,传达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心理;其三,通过分析作家的情感,使学生建立良好且丰富的情感世界。教材中的每篇文章皆为作者费尽心思、竭尽全力而作,融入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美好,会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坚定,情感也更为丰富。

3.调整课堂教学方式

如今的学生,受多方因素影响,易于走极端,或是太过自卑,或是太过高傲,不能良好的认知自己。故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换多种模式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对于走极端的学生,多进行一些比较放松的活动,缓解学生不安的心理,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于自卑的学生,上课时尽量多给予鼓励,比如上课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稍微简单些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在平常中,试着挖掘其闪光点。对于高傲的学生,上课时可以多给些他比较难的问题,挫挫他的锐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老师在课堂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行为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特征,作文可以在字里行间中显露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心理特征。作文教学时,教师可将作文教学内容与心理教育结合在一起,就情感的各个方面拟出主题,让学生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及不好的情绪。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理应认真研读、分析,透过作文去窥探学生近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另外,学生青春期会遇到各种问题,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心声,是对老师的信任,也是希冀得到老师的帮助的表现。老师可通过和学生谈心里话或是写评语的方式,解开困扰他们的心结,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使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提高受挫能力。

5.实践活动中融入心理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补充学生的知识和提高自己技能,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讲述演讲竞赛、辩论比赛、书写绘画竞赛、话剧表演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主交流、展示自我的空间。这些活动的进行,可以不断的补充学生各方面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交际能力。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各种体验和想法,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世界。

6.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他们的高考成败以及今后的成长好坏的关键。语文教学中在文学和情感的浓厚氛围下,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不断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磨练心灵,健全人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去,意义深远。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作者:殷永强 单位:会宁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徐燕.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及策略[J].课外语文,2014(20)

[2]叶艳红.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心理健康;融合;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不同方面对人们起到优质品德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群体综合素质发展与未来走向。德育和心理健康融合式教育势在必行,尽管说心理教育过程中本就涵盖了德育功能,但从实质角度而言,与德育教育间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是做好区分,才能掌握融合教育要领。

1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二者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假设此时没有能够正确引领学生,后续便极有可能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所以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便应该将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元素二者合二为一。当前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行了分析,借助各类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目标均是在教材育人基础上助力学生解决生活上的相关问题,对学生行为和思想等进行强化,基于此,使得学生群体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等方面持续完善和整改。所以,要做好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就要熟知二者关系,从而更好更优地促进学生发展。

2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

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均受到外界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且特征十分显著,因为外界因素类型各不相同,所以后续所需学科教育方法类型和社会形态等也就不同,自身特征差异要点存在,特征差异应该被重视,如稳定性和易变性的特征差异内容,以及恒常性与时期性的特征差异内容。学生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差别存在也是重点,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学生被视为主体,教师要作出相应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案调整,教师此时务必一视同仁地看待每位学生,给予学生充足表现空间,实现正确引导,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前者主要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人,后者是根据学生之间现存差异性特质,稳步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教育之中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角度而言,它是德育教育的有力拓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均将学生发展视为核心教育目标,旨在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之树立正确三观,为后续人生发展奠定教育根基。

3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渠道

3.1环境创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提升素质和修养的阵地,首要一点就是要提升教师本体素质,因为教师在教育环节内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以辅助身份出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是教育的根本。教师本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质量好坏,因此学校一方应该加强对教师素质和责任的培养、强化,包括思想品德培养和文化素质强化等。为人师表在日后高中素质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家庭效能彰显

家庭教育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模式中起到了关键效能,多数学生本体习惯与个性还有思想品德等的形成与家庭关系密切,此时要求家校联合,借助不同模式对高中生教育予以深度协助与指导,有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要求对孩子动向和日常生活状态了解和掌握,与学校教育要素相互融合起来,有力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学校缩小德育教育范畴,在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凸显家庭作用,借助家访活动、家长会活动等强化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后在此基础上全面熟知学生发展特点和学习状态、生活现状,只有这样,学生心理状态才会被家长和教师了解,以此来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建优质、良好校园风气,学生在此氛围下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结束语

高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在学生未来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高中是学生学习知识储备与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和家长均应负起责任来,学校一方负责创建校园风气,营造优质校园环境,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与家长联合一同促进学生素质提升,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提升和综合素质强化。

参考文献:

[1]钟卿.试论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3).

[2]孙珊珊.安徽省高中生身体自尊现状调查及相关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5,(23).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音乐;师生;心理;调适;适应

实践证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和高中音乐课程的实际情形,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音乐现象,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内涵和音乐素养。音乐是一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在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之外,还给人们的社会实践以指导。特别是在高中音乐课堂上,教师在打造师生共同体的时候,应当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课堂差异,改善教育方式,完善和丰富教学活动。

一、高中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的联系

在高中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学生心理活动的参与。与其他学科相同,学生的听觉和触觉可以感知到音乐当中的蕴含的情感,从而在此基础上做出对应的情感反应。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理论在指导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认真分析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和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班级当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活动当中提高音乐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影响下,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师生心理调适的体现

在高中音乐教学活动当中,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可以为学生所感知,而学生则希望自己可以被教师所感知,因此教师和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火花”,产生了音乐教学中不断深化的心理调适行为,其每一次交际都为后一次的交际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高中音乐教学以音乐作为外在的物体,教师与学生形成共同体,同为欣赏者和审美者,其主要的心理调适与呼应表现为情感的交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学生感知到的情感要比其他审美活动强烈一些。因为音乐是创作者直接表达思维与情感,只有情感充沛,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入细致的体会音乐作品的程度与层次。对于教师而言,其是否可以胜任岗位,主要在于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否可以有效的调整课堂活动以及行为表现。通常情况下,教师良好的角色适应能力和心灵感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其更好的把握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

三、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呼应”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学生则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服从教师的课堂安排。这种单一的教学活动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渐下降。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决定其自学能力,而不是课堂上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是一种“流水线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不高,在进入社会之后适应能力不强。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弱化,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源泉与生命力。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中音乐教学提倡教学方法的创新,希望打造师生共同体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差距,从而以一个积极的态度进行自学,除了组织自学活动之外,还可以通过学习评价、迁移知识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尊重班级个体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其次,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思考和提问、讲话的机会,真正打造一个“双主体”的教学课堂。高中音乐课程虽然不是高考的科目之一,但是其对于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学生而言就像是一杯“甘泉”,给学生打造一个“灵魂净土”,陶冶情操,减少学习压力,从而以一个更好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比如当下学校正在组织“国庆”活动,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笔者在班级之中组织了音乐《黄河大合唱》的活动,这个作品产生的背景是抗日战士们保家卫国。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唱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当时的抗日事件,体会在那个时代人们包含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学生们只有切身实地感受到抗日战争所代表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将自己真实情感带入到合唱当中。这种“共情式”的演唱方式对于丰富高中音乐教学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四、结语

在高中音乐活动当中,教师要想使得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不断调试教学方法,打造一个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高中学生可以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万雄.教师心理健康对高中英语教育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94-195.

[2]陶楚.高中心理课主题选择——基于学生兴趣及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经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6):25-27.

[3]苏文静.高中教师生涯适应力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8):17-23.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6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最初是被美国心理学专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在积极心理学提出之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倾向于消极的层面。然而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转变了心理学研究的环境,积极心理学提倡学者用积极的态度和眼光看待人性,因此积极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个人的幸福情绪,通过激发人们的快乐来促使人们完成个性发展。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指明了全新的方向。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于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潜能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为心理学方向的研究贡献出了宝贵的内容,为世界心理学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二、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育思想对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影响较深,因此高中学校普遍缺乏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现阶段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出现了不健全的情况。我国当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大部分高中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其次,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内容比较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枯燥,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缺失,不利于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辅导。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法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班级的氛围与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高中教师需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营造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放下心中的压力与戒备,使学生真正地融入班级环境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高中学校的管理者可以将校园环境进行改善,学校需要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站,保障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同时,可以在校园中张贴心理健康宣传的海报。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教室后的黑板上为学生绘写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通过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高中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设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高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根本,积极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性,保障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抒发,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因此,高中教师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高中生主动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当中。例如,高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以及兴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统计,并结合学生的情况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按照性别或者年龄段的方法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运动活动,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养,还可以使学生将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构建家校合作平台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高中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学校与家庭是高中生最为关键的两个活动地点,因此高中教师需要与学生的家长取得紧密的联系,科学、合理地构建出家校合作的平台。家长是每个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有着绝对的引导作用,所以,高中相关的授课老师通过家访、微信、电话等方式定期开展家长会,向家长描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老师和家长的有效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例如,高中教师与学生家长达成合作,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引导学生家长参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当中,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学校与家庭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两点一线的心理健康辅导,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家长举办讲谈会,鼓励学生家长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宝贵的意见。家校合作是落实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对我国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问诊

各个高中学校目前阶段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站,并配置专业的心理老师,这是因为心理老师对于现在阶段的学生比较熟悉,特别是在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等方面。心理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梳理不良情绪,心理老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除此之外,因为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和老师面对面交谈,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专线栏目,此工作主要由心理老师担任,进而全面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让其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拥有优秀的人格品质。

(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的时候,老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优点以及长处,让学生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让学生完善自身缺点、发扬长处,变得更加自信。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老师需要和学校联合起来,提高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发现并分析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教育。

(六)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面对高考的压力以及各个学科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处于成长的困惑时期。如大部分学生在考试时因为心理素质较差,很容易出现发挥失常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在心理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在实际的心理教育当中,老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让学生可以在正能量学习的影响下,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老师还需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体验情景,让学生可以通过情景获得幸福感。如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而根据学生的优点及长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增加自我认同,进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7

1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传统教学思维尚未根除,教学效率较低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当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主讲人,也是课堂上的主角,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观意愿十分强烈,也很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既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基于课堂教学开展进一步的物理教学工作,按部就班的教学很难取得教学效率和质量上的突破,而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归结于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并且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落后会带来种种问题。

1.2教学一概而论,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的一大忌,便是对学生采取一模一样的教学策略。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之间更是千差万别,不仅是学生的性格、心理会有差别,学生的接受水平、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一概而论的教学则是在忽视这些客观差异的存在,在有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的甚至是反作用。学习形式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偏主观性的选择,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活动是不同的,因此相同的教学策略在对不同学生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果在物理教学中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那么就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扼杀他们的个性。学生毕竟不是机器人,不能够通过统一的程序操纵它们,教师需要做的是通过合理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强制性的将学生并入学习轨道。

2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欲望

物理学科的学习非常考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此,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物理学科的学习门槛较高,学生想要深入学习也较难。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便能够为物理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进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意义,将物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不仅在生活当中找到物理知识也能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从而达到教学“引进来、走出去”的目标,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以后相应的教学工作更好的展开。

2.2贯彻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高考制度在经营了几十年的完善与更新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同时时代的发展也革新着新时代的教学理念。相较于以往更加面向考试的教育方式,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是近年来教育界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当中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在培养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2.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正是基于传统物理课堂低下的教学效率以及难以满足现实教学需要的情况,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在课堂内容上,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条件。对于教师而言,开展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设计好教学当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在课堂中也要投入充足的热情进行教学,因此能够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3.1采用风趣幽默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解决物理教学的问题首先需要有一个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时要充分带动起学生的热情,真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作文章。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自身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或者教师可以通过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比如从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或者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内容切入物理教学,物理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教师只要用心寻找,就一定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中找到物理教学的切入点。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学习网上优秀教师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自身在课堂上的情况做到随机应变,时时刻把握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3.2开展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一种适应性较广且实际效果不错的教学策略,能够解决好当前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一刀切”的教学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班级内学生不同基础水平划分为几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小组,这样划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区分学生让教师倾斜教学资源,而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基础水平较高的同学要提出更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水平还不错的同学应当重点处理好教学的重难点,而对于基础水平较差的同学则应当重点要求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以免在接下来的物理学习当中掉队。此外,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当将分层教学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例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而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帮助所有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增强素质教育的效果。

3.3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问题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知识与实际的脱节。我想从物理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如何探究呢?首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愿意去学习,愿意去探究,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其次在探究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是正常的,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会积极深入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人而异,给不同类型同学提供不同的探究式问题的方案,这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探究领域可能都有出色的表现。

3.4注重趣味性教学的开展

高中学生相对来说年龄不大,在接触的高中物理教学时他们往往对抽象的问题感觉有难度。那么如何让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对物理学科有兴趣呢?这就需要把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味,当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时候,物理教学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等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其次要从教材的编写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章节,在对书本知识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章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物理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同时可以变换着不同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重点是基本的知识理论,从生活现象入手,来了解物理现象,把握物理原理。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保证了课堂效果的实现。

3.5重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等教学活动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教学形式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教学中的所学知识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把握,同时也可以在实验过程的进行当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新问题。对某一物理知识的实验演示过程当中可能包含着其他的物理定律,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开展的过程当中尽量做到对实验细节以及环节的详细讲解,一方面能够体现物理实验的严谨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当中寻找更多角度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物理实验当中产生新的思考、提出新的疑问。有条件的话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过程当中,亲自参与到实验中去会比只听教师讲解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细节部分的把握。此外,教师也可以以其他课堂活动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的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课堂教学的安排,充分重视起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

3.6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很多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容易出现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单纯的“体验式”教学很难使得课堂内容充实起来或者切实的提高教学质量,这其中包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并不符合,或者教师在课堂当中把握的教学节奏也并不好。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就应当首先明确一点,那就是“体验式”教学一定要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从课堂“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到教学总结的每一步都静心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当中稳稳的把握教学节奏,保证在课堂结束时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时,也应当将学生的体验感受放在教学的重点位置。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于课堂上的教学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还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于体验型教学而言,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感受,在课堂进行的过程当中时刻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既要求“体验式”教学与日常生活对接,也不要让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产生厌倦和消极情绪。对此教师可以在“体验式”教学结束后,与同学们交流教学当中的所思所想,教师要从学生们的反馈当中把握他们对于本堂课的感受,并在以后教育活动开展当中做到趋利避害。

3.7注重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灵感

学生长期的观念导致学生认为创新与自己无关,是科学家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最大化使用课堂教学,知道科技发展的最前端,激励学生关注科学发展的动态内容,让学生可以感悟明白到物流学家是如何创造新理论,研究新成果的,打消奥秘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建立一个新目标,实施新计划。学校要为学生设置一个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给学生供给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沟通的机会。鼓舞学生积极讨论,启发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想要迫切求实的欲念,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个性,防止打压,要求顺从,嘲弄讥笑。对于提出比较冷门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适当尊重,给学生创新的自主心理,不因为思想出入就忽视或者施加打击语言,扼杀学生的灵感。

3.8巧设疑问,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只要面对问题勇敢质问、怀疑才能进行创新。创新肯定会产生疑问,敢于质问怀疑,这是创新思维的发展源头。世界上大部分的创造发明都是由疑问产生的。例如,牛顿苹果砸向自己,因此怀疑苹果为什么不向上偏偏要掉落到地上,此疑问造就了牛顿探索问题力量,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烧水的时候看到沸腾的水一直在顶着盖子,此疑问使得瓦特进行研究、探索,发明了蒸汽机。因此,教师应该灵巧的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创新思维,鼓舞学生设置问题。例如,教师在简述离心现象的时候,提出对接问题,提问学生飞船从轨道对接还是从空间站进行对接轨道,哪一个更加合适?以此鼓舞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提出新的想法,用创新的目光去看待学习的内容,以敢于质问的态度出现在探究知识的途中。要敢于抓住事物的细节,寻找疑点,在思索的过程中迸发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以及别人没有想到的观点,用于赶超前人,挑战权威。

3.9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地位,而学生处于知识吸收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传统的教育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参与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在屋里的课堂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友好的对问题进行互动,以及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充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等等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充分掌握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教师共同的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小车进行试验,在桌面上放着一辆小车帮助他处于静止状态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有些学生积极的回答,都要用力的去推它。因此,教师可以得出要是物体进行运动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不断地推导问题的方式,能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4总结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8

教育,一直都是时代的焦点,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对于一些学科教育来说,除了不断提升知识技能教育以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化也让一些特殊的辅助教育体现出重要的价值。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辅助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改变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即强化学生的心理正确引导,以达到感染教育的效果,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物;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分析探索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目教育,即如生物教育,教育的难度和知识的深度往往会让学生受到更多挫折和影响,进而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一些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正确心理的引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要加入心理健康辅助教育,还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为就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即如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1.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流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辅助效果的活动,而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及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添加更多的趣味项目在其中[1]。

1.3针对性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还需要保证教育具有针对性,即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学生两个极端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前者产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或者历经多次失败产生了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自负心理形成则是由于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强化交互特征,添加对话交流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特征,也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交互则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开展教学,即如在“关注合理营养”的课程教学初,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符合科学性且营养均衡的中餐食谱,然后可以拓展相应的对话教学,即如教师:D同学,你的中餐食谱食物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有胡萝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是为什么都是蔬菜,却没有加入肉类?学生A:我太胖,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不加入肉类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教师:不摄取肉类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中并不包含肉类的蛋白质,所以你的食谱应该要适当加入少量的肉类;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肉类,可以加入一些鱼类以及蛋类的食物作为替换。通过以上对话交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食谱中的生物知识提取科学的营养摄入方案,同时还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抵触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舒缓的效用。

2.2有效课程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缺乏叶酸目前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课程学习,往往会因为实验的失败或者长时间未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挫败心理。所以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引导,即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实验失败的症结,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磨花费太多时间,绿叶中的主要物质出现流失;再者就是叶绿素通过研磨后暴露在空气环境中,从而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案,即“假设我们以上的推断都是真的,我们应该分别运用怎么样的策略来避免上面的问题产生?”学生们通过反复探讨和实验研究,最终也得出了改进策略,即在原本实验组在加入一个步骤,即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石英砂;而针对解决策略的不足,教师不需要进行立刻否定,而是应该通过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即提出问题:这样只能解决研磨过程的物质流失,并不能避免研磨后的绿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学生通过一些翻阅资料则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即在研磨后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进而阻止叶绿素与空气发生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效果。而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产生[2]。

2.3引入趣味活动,促进健康心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即如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细胞概念以及构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细胞。即如户外活动配合实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去户外,然后进入大自然收集不同的植物、动物细胞;然后教师则通过实验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细胞制成观察标本,最后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细胞特征,最后写出观察的新的。例如一些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得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3]。

3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由于其深度性和难度性,也让教学工作陷入到瓶颈阶段。而要突破这一阶段,仅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远远不行的。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曹锋 单位:湖北枝江一中生物组

参考文献

[1]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中旬刊),20151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