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观范例

中学教育观

中学教育观范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新课改的实施,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造成这些弊端的因素加以分析,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学美术;重要作用;素质教育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己经提倡了多年,但应试教育使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它使评价方式对中学美术教育产生弊端。各个学校的教育都是围绕着高考来进行的,学校对非中考科目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视。科学和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教育的现实实施状况却与目标严重脱节,现行的中学美术教育评价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理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越来越与其背道而驰,仍然是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没有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科间相互的横向联系,对中学美术教育延用简单的量化标准,限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比较轻视,无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从中学美术教育的师资状况来看,地域差异使中学美术的师资配置不均衡,上造成了我国艺术院校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工资额度造成了县乡一级中学美术教师的流失,应试教使,中学美术教师地位微乎其微;从目前中学美术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来看,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从学生的状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惯性使中学生审美倾向产生偏差,由于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多元的文化使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中学生每天都要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使教育者所面临的学生状况愈加复杂。审美教育是宏扬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但当前美术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社会上各类美术辅导班林立,使中学美术教育成为谋利的工具。从教育投入状况上来看,有限的教育投入大多偏重于应试科目,中学阶段的学校多年以来一直经费紧张,对美术学科的投入少的可怜,: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投入上的歧视性作法使学生不能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另外,学校的教育投入以应试科目为中心的作法,造成了有美术天赋学生的流失,影响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育观的策略

改进评价方式、课程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没有哪一个学科和专业是孤立的存在的,素质教育要求从人自身个性、兴趣和天赋等出发,美术学科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应该充分考虑这种个体的差异因素,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但美术学科又不同于其它学科,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方式一定不合适。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中学美术教育良好实施和发展,因此,其教育评价系统必须是灵活的,要提倡与被评价者的与动与交流。学校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调配中学美术教师资源。建立高素质的中学美术教师队伍,通过考核招收合格的美术从教人员,使中学美术教育的实施得到保障。美术学科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要求美术教师即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能够面对快速的知识更新,群策群力,对具体的问题不回避。弘扬民族文化,以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为核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传承、发扬和光大优秀的民族美术,这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美术是最早的文明传承手段之一,现代美术教育取代了古老的艺术传承方式,美术老师的任务要明确中学美术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群体是青少年,它要求美术教师善于采众家之长,保持自己本色,探索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系,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要对外来文化敢于包容,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最终都要以其母体文化为核心。中学美术教育不能,过分的强调技巧与方法的教授,要让中学生形成良好审美观,促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不能让流行文化的强势造成学生的盲从,这也是我们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中学美术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多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定也是中止精英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不要使教育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避免使社会上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辅导班成为强势。合理的投入是发展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面对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异,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目前中学美术教育不良现状,使全民都受到均等教育;现在中学美术教育还在面临窘迫的境地,但合理投入能改善美术教学环境,能解决在学校内部的学科歧视问题,以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学美术教育来说,要使素质教育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制订相关的政策、步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要深化美术课改方针政策,对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给予培训与提高,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提高教师各种素质的培训活动,引进美术教育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并不断加强美术教师师德行为培训,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师业务能力培训。要提高美术教师地位,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此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投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良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做到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交流和共享,充分肯定和正确评价美术教师的工作价值。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根据美术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使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三、未来发展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实施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美术课例开发研究,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了解,补充和辅助国家美术教材,通过艺术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美术教学工作。要继续开发自然景观,接近生活、深入生活,引导学生调、搜集、研究地域文化资源,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利用不断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使中学美术教育进入良性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材。

作者:刘杨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校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观范文2

谐进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谐进的“谐”指和谐,在教学方面要求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谐进中的“进”指共进,共同进步的意思。谐进教育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它要求在校园内创设和谐共进的学习气氛,在教学管理中实施谐进管理、打造谐进课堂,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谐进教育理念下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

1.教师自身因素分析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对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作为行为模范,如果不能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可能会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无法实现和谐共进教育管理的目的。

2.家长方面的因素

家长的成长观和对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谐进教育的质量,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和谐共进的教学管理的实施。

3.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影响逐渐增大,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也影响教学管理的实施。

三、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措施

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和谐师生关系,师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让师生关系友好,使学生和教师相互关爱、和谐共处,共同健康发展;创建和谐校园,构建教风、学风、校风和谐的校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转变教育理念

在谐进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育人的基础上树人,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初中学生一般比较有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2.注重情感教学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刚刚从儿童步入青少年阶段,心理比较脆弱。他们愿意听自己喜欢的老师讲课,或者是喜欢自己的老师的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言语要亲切,衣着要大方、美观,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不会太讨厌这个老师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谐进教育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因为要创建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做铺垫,所以在初中教学管理中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双向交流,摆正师生地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样也是学生心灵的倾听者,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学生交谈、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谐进教学的关键是建立和谐校园、和谐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新课标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知识的转播和传授,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听取学生的建议,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营造愉快的教学课堂,微笑授课,轻松面对所有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互动,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创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中学教育观范文3

一、转变历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因素,从小学到中学,至今仍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正所谓“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仍然把历史看成是一门“死”的学科,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强,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从白先生的话中,我们应该感受到学好历史需要较强的思辨力,学习历史是为了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了解历史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每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的被重视和显现出来,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到底是什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含五层:(1)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3)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5)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把握历史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包含了人类过去一切时代的遗留。从知识的角度看,历史知识丰富、浩瀚,读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应用的角度看,历史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研究过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获得理性的认识和人文信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使用的工具由粗糙的石器发展到简单的机械,再发展到神奇的计算机;人类由松散的群体到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再到国家的形成,进入文明时代,再经过长期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这些理性的认识中,如果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我们不但要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像郑和、郑成功、岳飞、戚继光、、等历史人物,像“闻鸡起舞”“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等成语故事。历史课程中这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不胜枚举。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学生向人文教育方面深化。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教育观范文4

所谓行为习惯,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引下,对于事件所作出相关的行为举止予以回应的行为活动。行为习惯通常是在人的幼年期养成的,因此对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规定,学校应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本文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和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两方面,阐述教师对于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见解。

关键词: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探索

引言:

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将伴随其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使人终生受益。因此,从小对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处在学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其接触最频繁、相处时间最多的地方。所以,如何有效的进行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学校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1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当今的学生升学测评方式是卷面考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多是以分数为依托。这种主要依靠考试分数来决定升学前途的体制,是校方与家长忽视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学生得到嘉奖往往是因为“我考了全班的第一名”“我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了奖”诸如此类的理由;与之相对,“我今天按时起床”“我今天完成了自己安排的日程计划”类似的事情往往得不到教师与家长的关注,更毋论称赞表扬了。以上,使得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起来遇到诸多难题。此外,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致使目前在读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学生从来都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凡是有大人帮忙料理,亲人的过分呵护溺爱也使得这些学生缺乏与人分享、换位思考、自立、谦让等意识,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进行变得更加困难。

2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

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学校积极改进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方式,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实践。经过不断地开展实践探索活动,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已经初见成效。

2.1转变教育观念,将规范内化为品格: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通常都是依靠教师以“命令”的形式给学生,学生照本宣科机械化的去做。学生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至于“老师为什么让我这样做”“我这样做是对的吗”等问题学生都没有进行自主的思考。而教师也认为学生太小难以理解,没有必要进行解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将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耐心细致的讲解“为什么我们要按照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马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公共场合内大声喧哗”等问题,让学生从心里认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再只是学生眼中的一种规范。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为什么要按照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马路”进行班级表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以“按照交通信号灯过马路的好处”和“不按照交通信号灯过马路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表演展示。学生在编排表演过程中形成“我要按照交通信号灯过马路”的意识,真正深刻的认识到这种行为习惯的好处,并且强化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真正将规范内化为品格。从而教师达到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效果。

2.2优化教育方法,教师言传身教:

自古就有“为人师表”的说法。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备受学生的关注。因此但凡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应该以身作则自己也做到甚至完成度更高,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利用学生对于教师的“孺慕之情”,教师在日常更应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勤俭节约方面,教师应该珍惜每一张纸,在充分利用完纸张的两面后,再集中统一集中处理以便纸张的回收利用。在与人相处的方面,教师应做到无论是与学生、老师还是学校保洁员等人员说话时,都合理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接物说“谢谢”,麻烦他人说“劳驾”。长此以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将教师的行为习惯转化成自身所具有的行为习惯。教师也达到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学目标。

2.3注重教育细节,从小事入手培养:

在古文《劝学》中曾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是如此。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总是千篇一率的阐明大道理,学生也只是像学习课本知识一样机械死记硬背,而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应用于实践。针对传统模式中的问题,学校将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之中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组织学生春游的时候,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情况,还应该重点注意学生不经意为之的行为习惯:当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的时候,及时制止并将遗弃的垃圾投放入垃圾桶,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与环卫工人换位思考,认识到随地乱扔垃圾的做法是错误的。通过换位思考,学生会对“不能随地乱扔垃圾”这一行为习惯有深刻的认识,保证了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2.4定期成果反馈,科学鼓励引导:

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光靠学校总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外行为习惯的落实情况。此外,当学生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后,教师和家长还应及时表扬学生。例如,学生在养成“每天按时完成所制定的学习计划”的习惯时,学习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需要教师和家长来监督。当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和家长应该耐心鼓励给予学生信心;当学生完成学习计划时,教师与家长应及时表扬学生增加其成就感。此外,家长及时反馈教育成果,便于教师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发展状态,更好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事关学生终生马虎不得。学校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式,力图给学生养成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虽然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但学校和教师会不断推进改革当前的教育方式,早日形成完备的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作者:李振源 单位:韩家小学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观范文5

(一)课时数量较少

在改革过程中,美术教材中增加了一定的内容,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校都未增加课时数量,很多美术教师都认为新课改之后,美术教材的难度与数量都较大,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二)重理论轻实践

高中美术新课改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美术文化的渗透,教材的很多话题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依然属于应试教育的附属学科,教师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传授美术文化,导致学生美术知识水平较差,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开始产生厌学心理,放弃美术学习。

(三)配套资料不齐全

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工作对于美术教学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不仅需要硬件的配合,还需要相应的软件配合,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学校的硬件与软件都跟不上要求,无法满足美术教学的需求。(四)形式化问题严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高中美术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呈现出了缤纷的景象,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果严格按照教材教学要求开展教学,就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同时,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美术课也缺乏完善的考核标准,教学质量主要由学校重视程度与教师敬业精神来决定。由于缺乏制约,很多教师平时仅仅布置一下作业,解答一下学生的问题就草草了事,这就严重地影响着高中美术的教学成效。

二、高中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想有效提升高中美术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导入措施,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书法•篆刻”这个学习模块的教学中,即可采用导入教学法,先提问,看学生是否了解书法•篆刻的相关知识,再请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由大家共同进行点评,完成后,再为学生播出相关的音频资料进行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为感受美术美奠定基础。采取这样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必然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调整与扩充教材内容

高中美术新课改对于教师教学自主权有了新的定义,要想优化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应该局限在教材中,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与扩充。例如,在关于现代美术作品的教学上,其专业性很强,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感到晦涩无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可以使用其他简单的西方美术流派来替换,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美术,也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再如,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古代风俗画,可以将齐白石与现代画家中其中一部分合并起来,并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绘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十分有益。

(三)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设置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让学生不仅能够把握好美术节奏,还能够对其产生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此,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带给自己的魅力。例如,在中国古典绘画这一课的教学中,考虑到其内容是美术与古典知识的混合,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回味中学阶段学过的古典知识,这种教学节奏明快,在短时间内,学生即可有效地融入到这种欢快的情景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现状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出多层次、立体性的美术氛围,让学生在感性的氛围中欣赏美术美,在选择教学软件时,需要严格遵循优化性与适时性原则。例如,在“绘画•雕塑”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系列的雕塑图片、视频,还可以播放影视作品中的相关雕塑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美术与电影的关系,再鼓励学生回味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创作。

(五)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美术课堂应该是艺术性课堂与创新性课堂,应该鼓励学生释放出个性,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创意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自由化与多元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天资潜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此外,教师还要意识到,美术创作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优秀的美术作品都蕴涵着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扩展学生的眼界,不要给学生划定特定的条条框框。

三、结语

中学教育观范文6

尊重是现代社会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马克思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要关注人性中属于人的情感的那一部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其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理论,尊重的需要是五种需求中第四级别的需求,在基本的生理与物质需求满足后,被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因此,让学生获得尊重,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主观需求。另一方面,尊重学生,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一种实践模式。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发展。而实现这些的前提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等。

二、当前学校学生不受尊重的成因

1.学生主观意识不强,处于从属地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中学教育更多地注重学生整体的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状况,忽视个体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更注重的是顺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而无形中忽视了个体意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更好地“尊重自己”与要求“被尊重”。2.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陈旧。传统的大班教学与授课模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少,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与全面化的发展方向,大多数学生与教师更多的是在课堂上短暂的面对面,一对多,学生的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3.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管理滞后。首先,是对学生评价形式的单一。中学教育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评价形式,更侧重于对记忆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无形中导致学生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满足全部科目“分数”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学生基数大、不确定因素多等情况,管理工作更多地采取一种单方面制定的形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然而有些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内容和过程的不合理与不具体,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管理方法主要采取高压政策进行管理,缺乏民主性和人文情怀。

三、提升教学及管理水平,让学生获得尊重的策略

中学教育观范文7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人性化理念;管理方法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并对其提出更为全面的管理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应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创新,转化传统行政化管理模式为服务型管理模式,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教育管理缺失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管理理念存在功利色彩

人性化教育强调重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与美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完成知识探索与学习。但就目前中学教育管理现状来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发展较为困难。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影响,大部分教师认为中学时期学生应将全部学习精力投入到学科学习之中,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教育管理思想弱化了学生生活世界的价值,学生处在具有功利色彩的教育环境中,无法体会到学习的魅力和乐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在教师僵硬的管理制度下失去自我,并迷失未来发展的方向,甚至逐渐成为满足教师与家长欲望的学习工具,无法实现思维的发展与创造能力的产生,最终失去个体生命的活力。

(二)教育管理方法过于僵硬

部分初中院校为完成规范化建设,在校园内部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要求教师依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育管理。这种教育管理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效率,但过于僵硬的方法会将学生训化为学习的工具,违背事实教育管理工作的初衷。传统教育管理方法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认为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系统化学习,只有学生完全遵守学校规定和教师的安排,才能体现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更好地完成教育管理任务,展现自己的教育成果,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表现出反人性的行为。这样不但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处在紧张状态中,还限制学生人性的发展,导致学生产生对学习厌烦的心理,无法实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教育管理应用人性化管理方法的策略

(一)建立人性化的管理规章制度

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实施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初中院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领地,要充分认识到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保持制度的合理与公正,为教师实施教育管理提供更全面的参考。首先,管理制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权益,不仅包含学生作为合法公民的权益,还包括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所享有的权益。其次,学校应对所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审查,一方面确保所制定的制度不违背现行法规法律,另一反面还要符合社会公共道德。在出现不适当的制度时,院校要做到及时更改与废除,确保管理制度能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最后,学校应建立开放性的管理体系,在具体工作中扩大学生与家长参与教育权利的权利,尊重学生父母的教育参与权和知情权,实现家校共同管理与培养,创设出更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更好地完成人性化教育管理的目标。

(二)突出教育方式的人性化

为改善中学教育管理僵化的问题,解决学生在接受管理过程中存在抗拒的心理问题,院校需要利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被动摇。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在学生出现思想和行为问题时,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批评学生,应利用缓和的语气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进行思考,找到自身问题所在。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系和照顾,了解学生内心的诉求与愿望,利用情理交融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例如在学生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问题时,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以说教为主,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教师说教的教育方法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加重学生的错误行为。而在教育管理中应用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这样能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实现自为能力的完善。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在管理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苦,从而产生体谅教师的心情,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去规范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只有以人性化管理理念为基础,不断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这样才能有效改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手段僵化的问题,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炎珺.论如何提高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J].科技经济导刊,2017(25):133.

[2]赵平良.刍议人本化管理模式在中学管理中的运用[J].低碳世界,2017(16):268-269.

中学教育观范文8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出现赏识教育这种新的教育观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宽容、激励等的方式赏识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文将从赏识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中的实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赏识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用

1引言

在当前新的时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有着自身的教学特色,培养的是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发展学生的个人特长,所以,赏识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赏识教育是由教育家周宏提出,是世界著名教育法中的一种,最早的教育理念是要承认差异,现阶段在教育中应用广泛。赏识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好的行为,并用一种良好的激励方式使学生能够将好的行为继续下去,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赏识教育正是抓住了人的这种心理特征,学生也会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赏识教育也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2赏识教育的概述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层次,我们可以了解到,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生活需求之外,人们更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也就包括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称赞,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赏识教育的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不仅教授给学生知识,而且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于学生的赏识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实施相应的教学措施,要认可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3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现状

3.1高职学校学生的教育现状

高职学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学生由于文化知识的基础相对比较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1]。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和检查,对于不服从纪律管理的学生,学校也会将其看作“差生”,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管理都是比较严格的,学生对于当前的这种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氛围也是非常的不满,他们也希望能够在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希望受到教师和学校的认可。

3.2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当前高职院校中,还实施着传统的管理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的个性以及闪光点,学生希望得到的是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管教,使学生出现叛逆心理,也会缺乏一种自信。(2)高职学校对学生存在刻板印象,高职院校认为进入学校的学生都是一些学习不好而且比较叛逆的学生,对于学生的管理也会相对比较严格,致使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不会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缺乏专业的辅导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缺乏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不能对学生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也不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开导,没有专业的辅导员教师,学生的在心理和思想方面不能受到相应的指导,学生一些思想也会偏离正道。

4赏识教育对高职学生管理的积极影响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一种正面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的一种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注重的是尊重人、鼓励人,目标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4.1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相对的比较吃力,教师如果再对学生进行批评,学生更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有的干脆就不学习了[2]。对于这一问题的发生,教师应该对于学生进行鼓励,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对于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进行鼓励。教师也要对学生身上的一些闪光点给予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一定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渺小为伟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赏识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不断地进步,不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进行管理时,而不应该批评学生的不按时上课,而应该对于学生这种坚持早到上课的精神进行表扬,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惭愧,同时也会得到一种好的效果,赏识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行为被认可了,学生就会有一种上进的动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会不断地进步。

4.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由于受到一些不好的信息的影响,学生的个人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个人思想的现象逐渐盛行,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但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以及校园花园环境的建立都不能离开每一位学生的支持。对于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一些学生也会不愿意参加。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班集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一种热情,树立一种集体主义精神。例如,比如,学生举办合唱比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要肯定学生的唱歌水平,尽管其他班级存在着好多的优势,但是,赏识可以增强学生的一种自信心,往往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良好的集体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班级的一种荣誉感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3可以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学生,而不是总用一种教育的心理对待学生,要多用赞美的话语激励学生,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会亲近教师,不要让学生对教师持有一种害怕的心理,总感觉教师要批评人[3]。例如,教师在检查宿舍卫生时,要针对一些好的方面进行赞扬,说一些表扬的话,像“你的床铺很整齐”,“你们的宿舍很温馨”等的一些赞扬的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进一步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会使学生感到愉悦。

5高职学校赏识教育的运用

5.1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赏识教育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的制度进行规范和制约,规章制度的建立也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赏识教育的运用要与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结合,规章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赏识教育注重的是人性化的一种管理,要将其与制度化管理进行结合,要体现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合理,要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制度的执行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要过于拘泥于制度条例,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5.2赏识教育把握一定的尺寸

赏识教育中要将鼓励与批评进行结合,并不是只对学生进行鼓励,还要适当地进行批评,对于学生错误要积极地进行引导,由于自身的不认真、不细心发生的一些错误,教师要给予批评,甚至要给予惩罚,以免下次再发生,批评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学生的一种心理变化,不能对学生形成一种阴影,要让学生有一种错误的意识,学生才会进步。

6结语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的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要给予学生尊重和信任,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要尊重学生的一些想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一些优点,肯定学生的长处。同时,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批评教育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及时地指出,并要求及时的改正,批评教育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育,不要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阴影,促进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仲妮.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5(7).

[2]盛祺来.浅析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J].才智,2015(25).

[3]王琳.高职学生更需要赏识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

[4]时国敏.对高职学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索——兼谈中专升格为高职后学生管理的提升和接轨问题[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5]华爱民.试论班导师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6]王旭.加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7]金晓丽.高职学生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1).

作者:张小锋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运用

摘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及应用型的教育人才。本文对高职学生管理中的赏识教育进行了探究,总结了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中的优势内容、教育误区以及赏识教育的优化途径,核心目的是通过教育体系的稳定革新以及创新完善,满足教育的创新发展理念,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赏识教育优化提供保证。

关键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赏识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与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及应用型的教育人才。现阶段,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职学生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现象,因此,管理工作成为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存在明显差异,使得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变化以及自身特点所导致的,二是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存在差异。赏识教育可以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管理效果,充分满足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赏识教育的概述及重要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基本概述

赏识教育理念最先被运用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然后被运用在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行为结果的分析,给予一定的赏识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职学生管理中,教育人员要尊重、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优点的分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行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教育的稳定创新提供有效支持。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构建中,由于教育模式发生了转变,学生的学习压力会逐渐减小,在这种学习背景下,院校对学生约束力逐渐降低,导致学生出现迷茫的心态,制约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进行教育方法的构建,给予学生充分的赏识教育,使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奠定基础。

2.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教师在赏识教育中,需要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肯定,对学生错误以及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在教育中需要进行赏识手段的构建,避免对学生自尊心造成伤害,使学生在自我责任感得到有效提升。

3.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高职赏识教育课程构建中,若出现对高职学生错误定位的现象,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赏识教育可以为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使学生在赏识教育的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高职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少自信心,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行及时排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

通过研究中可以发现,高职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因此,在教育管理体系完善中,需要充分满足管理模式的稳定性。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中,主要是将学生的期中成绩、期末成绩作为学生评判的标准,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而且,在管理模式构建中,其基本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辅导员的严格管理得以实现的,学生在该种学习环境下只会被动接受学习,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在教育评价方法分析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将教育规范以及管理标准进行设计,教育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样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提升,高职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影响的学生全面发展[2]。

(二)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由于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以及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及实施者,发挥出辅导员工作的优势性,是教育管理体系革新的核心目标。但是,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辅导人员专业能力相对较低的现象,辅导人员在教学管理中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轻视教学管理,使管理工作的项目执行流于形式,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整合及创新。因此,在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完善中,高职院校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限制因素,提升教育目标,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教学管理中评价教育的限制性

在现阶段赏识教育中,一些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只是注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评价内容相对较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降低,也就无法满足赏识教育的基本需求。第二,一些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会过分批评学生,使得高职学生的成长方向发展偏离,也有一些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会过分批评,导致其积极性逐渐降低,同样制约了高职院校中赏识教育体系的革新。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运用分析

(一)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构建完善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目标,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要完善赏识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需要将制度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工作进行整合,制定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多样化的意见,并在教育管理中肯定学生的想法。教育人员在学生管理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完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理念,满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需求,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构建激励性的管理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管理工作中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校管理者要结合赏识教育中的优势因素,挖掘学生的优势,结合学生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工作的构建,使学生在该种背景下树立自信心,满足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需求。例如,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中,可以通过唱歌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形式的构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资源,进行赏识教育的宣传及讲解,使学生在赏识教育的环境中消除自卑感。而且,这种激励手段的构建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以及激励制度的创新提供稳定支持。

(三)构建完善性的批评机制

在赏识教育体系优化及完善中,需要通过对欣赏教育体系的整合及分析,进行有效的督促,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学生管理中,当高职学生犯错误时,教师需要与学生及时沟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通过赏识性的语言避免学生再次出现错误,避免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批评机制构建中,教育人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及时认清自身存在的错误之处,通过教师的赏识批评,纠正教师的错误,有效避免学生再次出现错误[3]。

四、结语

在现阶段高职赏识教育管理工作完善的背景下,教育人员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稳定支持。因此,在高职赏识教育体系完善中,教育人员要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通过对赏识管理工作的完善及优化,构建良好的赏识教育环境,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参考文献:

[1]邹春,刘楚晨.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2016(2):115.

[2]修丹.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价值初探[J].知识经济,2016(11):147-149.

[3]李仲妮.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l5(7):182-183.

作者:牛清艳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的运用

【摘要】在现代社会,我国的经济与教育不断地发展,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教育得到发展的硬件条件,发展教育是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的载体。本文的主题是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运用,主要从赏识教育的概述、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赏识教育的概念体系、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运用的有效意义以及高职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五个方面进行主要分析,强调说明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有针对性的对我国现有的教育状态提出整改建议,无论是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还是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价值方面,都只有利,没有弊。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生管理;赏识教育;有效策略

高等教育经过不断地改革、完善,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其它教育所无法代替的,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将赏识教育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赏识教育的概述与意义

1.1赏识教育的定义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赏识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用这种方式强化孩子的行为。首先,必须使孩子能够自己感受到自己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然后用赏识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积极态度。其次,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造就人”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孩子只有一直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发展。不仅如此,也要在孩子犯错时,给予孩子恰当的提醒,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能力。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就是要求赏识教育的原因。马斯洛也不止一次的在需求论中向我们阐述尊重的真正含义,尊重的真正含义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赞美以及欣赏,这是大多数人心里都渴望得到的。假如你是一名学生,你就会非常迫切的想要得到教师以及同学的赞赏,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更快地融入这个大集体中,长此以往,你就会变得非常自信,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被激发,这就是赏识教育的魅力以及作用。

1.2赏识教育基本的理念

赏识教育是指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渴望得到他人的欣赏、赞美,这些都是人们自身的一种心理需求。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活力、爱,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以善意、公正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以自己的眼光看到学生的优越之处。教师只有不断的赏识学生,学生才能在学习、生活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世上本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之分,但正是可能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赞赏,坏孩子就变成了好孩子。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尽可能的多一些理解以及欣赏,少一些责怪与埋怨,利用赏识教育的特点,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学习的乐趣,这就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1.3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运用的有效意义

任何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并且具有高素质以及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未来的世界是高科技世界,因此必须发展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成果值得我们不断的去探索、研究。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赏识教育,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最后解决问题,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大胆的进行创新,最终提高自身的能力,成为社会、国家的人才。

2.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现阶段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师资力量的壮大,高职学生的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赏识教育发展的愈来愈好,但是因为其发展较晚、速度较慢等原因,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学生管理方法单一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相对单一的,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完全分离开,管理者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导致学生不理解管理者的想法及其用意,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方式大大阻碍了赏识教育的发展,阻碍了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管理学生并不只是单纯地依赖管理者,而是要将学生与管理者合为一体,共同发展。

2.1.2学生管理思想保守

如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只是单纯地管理学生的课上时间,并不关心学生的课下活动,也不会对学生的课下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业、生活等。一切管理只是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管理,导致管理学生的思想保守。

2.2高职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高职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强化师生互动。师生间的互动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优势,然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第二,完善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逐渐凸显了管理制度的不足,因此必须完善之前传统的管理制度,使现在的管理制度更加符合社会的标准;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就读高职院校时,正是显示个性的时候,管理者不能给予打压,而是要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然后学生再总结自身的缺点,最后进行改正。总而言之,赏识教育在高职教学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其教育效果是不可替代的。在教育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它的发展前景必定会越来越好。希望各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地利用赏识教育,使赏识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欢琴.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中的赏识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42-143.

[2]钱莹,赵霞.浅谈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赏识教育的运用[J].才智,2014,(2):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