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庭教育范例

高中家庭教育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高中教育;研究

1.引言

在现代教育中,互联网的技术无处不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不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打游戏和上网等。因此互联网在高中家庭教育中如何应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众所周知,家长在孩子教育阶段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教育中,许多家长在孩子进入高中时,认为这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因此家长会严格控制孩子应用互联网产品,将互联网产品拒之门外。这个看法的转变就在今年,大多数家长看到了互联网给与教育的方便,并且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觉得学习效果也非常好,所以对于互联网进入家庭教育是指日可待的,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互联网对高中家庭教育的影响。

2.互联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2018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上建立“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方向,旨在利用“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不断探索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综合治理新模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们就处于互联网时代,当代的这一些孩子生活于互联网大数据中,就可以把互联网大数据当作一个工具,依靠互联网大数据来促进自己的学习,甚至影响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从互联网大数据的前景看来,发展迅速,形势一片大好。因此,互联网大数据对教育教学来说也是必要的,会有以下几个优点:

(1)加快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对于互联网大数据来说,一定会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发挥到它的作用。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抱有的期望特别大,报各种补习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可以分身,把每一门课程都学到熟练应用。而利用互联网可以代替各种补习班,坐在电脑前,就可以把所有的课程尽收眼底,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老师的授课方式,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学习方式,然后学以致用。年青人,也都喜欢追寻新鲜并快捷、熟知熟练掌握新生事物,所以,他们在获取数据能力上也一定会是远超长辈们的。

(2)推动多元化教育教学与个性化蜕变。学校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院校,为每一个在校学生带来更为适合的高质量高品质教育教学。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加大教育教学供求,助推互联网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发展。家庭运用互联网教育学生成长,让每个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及不懂就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这一平台。教育改革应建立学校、家庭与外部社会的合作机制,形成一个资源高度共享、过程无缝衔接的新生态环境。增强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等的能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3.“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与失承。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期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家庭教育。孩子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行为、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庭教育绝大多数是继承,人们小时候受到什么样的教育,长大以后,也会以这种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样长大,而且自己的人生发展和人生思想也肯定了教育的可靠性。肯定了这种教育之后,在全部的实施到自己孩子身上。不可否认,也是会有一些积极向上的教育观念是值得肯定的,但现今社会,发展的特别快,如果教育方法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社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一个孩子的性格、行为方式、做人做事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教育观念,我们大部分人所获得的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行不通,因为社会的迅速发展,是非常残酷的,我们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之前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新思路,互联网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其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通过互联网,学习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的,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家长和孩子的想法出现了分歧。但是也有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也有了新的改变,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家庭沟通创意化,有些平时不愿意表达的话语,可以通过互联网表示出来,不尴尬,更敢于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家庭教育方法的粗放与单一。在我们小时候,几乎很少使用电脑,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获取课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他们存储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阅历也很丰富,遇到人生的选择题,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每一个的优势,帮助我们选择一条更正确的路。家长就是孩子的百科全书,遇到问题,都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答案。后来,互联网的发展,取代了家长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地位,遇到问题,他们也不愿意问家长,而是直接从互联网上找答案,自己学习。出现了“问父母不如上网”的热潮,毕竟网络的全面性、正确性是家长取代不了的,因为家长的受知有限,不能方方面面的了解每个知识点。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的成就感丧失,孩子相对于父母来说,更相信自己在网上查到的东西。因此,家庭教育除了在孩子的做人方面可以进行指导纠正之外,其他的方面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在小孩子看来,家长的地位没有之前那么高,权威性也丧失了。

4.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对策

(1)充分认识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指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高速行驶的阶段,互联网+教育已经覆盖各个城市及农村,家长应该积极响应社会的发展,使孩子适应这种网络教学,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必须对传统的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进行改革。对互联网教育给与肯定的答复,培养孩子接受新的事物,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改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都是有利的一面,互联网也有不好的一面,要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提高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努力的能力,从而体现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2)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陪伴孩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主要的责任,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思想,是每一个家长主要的任务,在网络时代,家长的职责更加的重要,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等,在网上会经常看到孩子学习,家长在看电视、玩手机等,孩子在旁边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因此家长在教育中要主动承担,不要一味的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样才能增加家庭的幸福感,社会的幸福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幸福拼凑起来的,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3)充分激发社会功能,发挥教育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经过多方努力形成的,只要大家积极面对,团结一致,定会打造最完美的网路环境。第一,整合资源,各方参与,形成合力,重视网络道德建设。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道德是网络世界的灵魂。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应重视网络道德建设。每个青少年应自觉反对网络暴力,网络迷恋,网络垃圾,网络侵权,做到文明上网。要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一是全社会要重视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道德修养;二是大力推举办得好的适合青少年的优秀网站,开展健康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家庭和学校要始终把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只有这样,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在青少年中逐步形成,网络上空才能是洁净的蓝天。第二,开设青少年专门网络。专门网络的建立是为了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学习网路,因为网络世界五彩缤纷,然而青少年对于网路的诱惑抵抗力弱,所有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坏境是非常重要的。开设青少年专门网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他们自己的网站,弘扬正能量,传递真理和道义。专门网站的开设,一是要强调“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是适合青少年上网的网站,能达到自我教育之目的;三是要有科学性,网站栏目的设置,内容的选择,图片的上传等都应切合青年人的实际。就像现在的抖音等短视频,都会有青少年通道,青少年可以选择青少年的模式,在里面的视频,更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各种辅导课程的开设,包括猿辅导、51talk等大量学习视频的开发与研究,各种名师讲师在等着大家,可以学习到更快速、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在高中家庭的教育中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家长与孩子要快速适应互联网的教学,使得自己可以处于不败之地,其中学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最大化的利用网上资源,使自己在本身教育缺乏的基础上可以与其他优秀的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家长也要学习互联网知识,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跟上孩子们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甘相元,赵慧敏.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新趋势[J].课程教育研究,2019(39)

[2]王琪.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13)

[3]张绍梅.“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新课程(中),2018(03)

[4]窦英华.基于“互联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探索[J].科普童话,2019(02)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2

[关键词]溺爱;管理;诚信;励志;敬畏生命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经验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社会背景、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环境因素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这些悲剧的产生不仅反映学校层面的教育与管理的乏力,更折射出部分高中生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里就一起高三学生的生命陨落案例来挖掘高中生家庭悲剧的产生背景,研判家庭教育的失误点,以期对高中生家庭教育起到警示及指导作用。

一、案例再现

2015年春节过后,各校纷纷开学了,学生基本都能准时到校,但某省属重点高级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赵某一天都不见人影。班主任立即联系其家长,得到的消息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赵某已于前一天夜里溺水身亡了。人们唏嘘的同时,也在寻问事情发生的缘由。原来,赵某于2012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所省属重点高级中学,被学校编入强化班,高一时成绩稳定,名列班级前茅。进入高二后,他迷上网络游戏,一发不可收拾,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与家长多次沟通,通过管理教育暂时控制了他的网瘾。高三上学期,家长为了哄其学习,承诺春节后购买电脑,让他在家上网,条件是他必须取得一定的名次。但春节期间电脑涨价,家长以“高三下学期要备战高考,上网影响学习”为由,决定高考后再给他买电脑,于是,就这样产生了家庭矛盾。赵某一气之下,趁家人不备,投河自尽了。

二、背景调查

赵某家住农村的集镇,他以前就有玩网络游戏的习惯,父母没有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影响力,再因经常外出打工,平时对他管得较少。赵某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认为,只要成绩好,玩玩网络游戏也没关系。实际上,家长在节假日爱打麻将、,这对赵某也是有影响的。赵某进入高中后,父母在县城租房陪读,对他更是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满足其所有要求。长期以来,赵某也习惯了,稍有不如意之处,就会用自残或自杀来威胁父母,这也是产生悲剧的主要因素。

三、深度反思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赵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少。首先,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有什么,从小到大都是在溺爱中成长;其次,他网瘾很大,习惯难改,意志力薄弱,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再次,他胸无大志,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更没有报效国家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最后,他无视生命,不懂生命的价值,不知道珍惜,更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1.上行下效少管理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重要教育形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所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很有必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子女的监管人,更是子女的榜样,是子女的首任老师。首先,家长的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往往直接影响子女的习惯和爱好。正所谓“己不正何以正人”,就是这个道理。本案例中的赵某养成的迷恋网络游戏习惯,实际上是受到家长爱打麻将、等习惯影响的。其次,在这个案例中,家长对子女从小沉迷网络游戏不管不问,没有意识到网络游戏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负面影响,以至于从小养成的习惯长大后不能改变,正所谓“小树不育,难成大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为孩子树榜样,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当发现子女出现一些不良习性时,应当及时引导,晓之以理,适度管理,直到其养成良好习惯。

2.诚信缺失少示范

对高中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更应当是家庭教育中必上的一课。家长应当知道,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本案例中,赵某的家长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其一,在赵某进入高三时为了阻碍他玩网游,承诺购买电脑,这就是上文提到的改变不良习惯的方法没有用对;其二,家长答应了春节后给赵某购买电脑,但电脑涨价就不买了,这就是不讲诚信,家长没有诚信意识,就不可能教育子女讲诚信了。这也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可见,诚信缺失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3.励志不足多溺爱

立志,是指设立自己未来的志愿,即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制定达成目标的步骤,在这基础上努力进取,且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的过程。总理一生崇尚理想、自强不息,少年时即庄重地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从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矢志不渝,奋斗终生。积极进取、不断锤炼的坚韧意志,已成为当代中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动力和源泉。本案例中,赵某学虽然已经是高三的学生,而且即将参加高考,还沉迷网络游戏,说明其没有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而家长的励志工作做得不够,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没有运用名人成功的实例来引导和教育子女立志成才,在其即将步入成人阶段时,不能科学引导,帮助他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过度的溺爱养成其脆弱的性格,使其不能承受任何打击,缺少韧劲,缺乏毅力,没有坚定的人格力量。

4.生命不珍缺疏导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3

一、注重快与慢的节奏,让家庭更融洽

所谓“快”,是指教师对农村高中生家长的家教理念转变要快,应在高一时就通过家长会、QQ群、微信群等渠道,从理念的深处对农村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这样的培训越早,其后续力、影响力和教育力就越大。此外,这种“快”还表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如学习计划要早、好习惯的养成要早、教师与家长应该合力成为快慢节奏的把控者。比如,学生的生涯规划应该早一些:高一时就应该有清晰而专一的冲刺的目标;高二时就应该落实到具体而踏实的实践中;高三时已经“看得见”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的规划不仅仅是学习的单轨道,而是“考试成绩、品性纯化和价值观”等融为一体的多轨道;不仅仅是学生感兴趣的科目方面的规划,同时也是学生某一短板方面的补救规划,而这一切都要早。然而,有的事情却应该慢下来,比如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慢下来,不能快速盖棺论定:“才考60分,看来你考大学没希望了。”“又和同学打架了,气死我了,何时你才能让我省心……”家长在碰到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慢下来,一定要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找到可以突破和解决的渠道和方法,由此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就是融洽的、自然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也就在情理之中。

二、注重多与少的取舍,让家庭更温馨

高中阶段,书本多、练习多、作业多、考试多……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多”,带给了学生更多的“怯”、更多的“苦”和更多的“负能量”;这些附加的“沉甸甸”的作业、补习和模拟卷,非但不会成为学生的“加速器”,反而成为了他们的“拖油瓶”。鉴于此,教师应和家长坐下来共同决定一些“多少”的取舍,如应该少一些固守文本的机械背记,多一些全面深刻的整体理解;少一些铺天盖地的、没有针对性的补习,而多一些切合实际的、能够补齐自身短板的补习;少一些大人强迫的生涯规划,多一些符合个人兴趣的理想蓝图……这样的多少取舍中,教师一定要发挥正面的引领作用:当家长给学生“压担子”时,教师要耐心询问,真有必要就支持,盲目追风就拒绝;当家长不管不问,掉以轻心时,教师就要给家长“压担子”,让家长适当地陪孩子学习、辅导、共读……教师始终应该是一个高效的“取舍者”——什么是应该加大力度的,什么是应该予以摈弃的,什么是应该全面普及的,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引导家长营造适合于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

三、注重实与虚的调控,让家庭更和谐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家庭教养行为;相关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高中生作为介乎于儿童与成年人间的特殊群体,其承受着众多的压力,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有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将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高中生的家庭教养行为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国内外的早期研究表明,存在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广州市于1995年对1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危机的中学生高达53.2%。在1998年,时建朴调查发现,有28.4%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冲动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对人焦虑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持高不下的趋势,形势较为严峻。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从1970s开始,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从家庭系统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来系统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系统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父母感受到的压力等;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特征、性别差异等。1.子女性别差异父母和孩子的性别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情况下,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较为严厉,限制较多;而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则对孩子较为仁慈,给予更多自由。2.父母差异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差异。大量统计结果表明,父亲倾向于采用专制型或者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而母亲则更倾向于采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3.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父母对于独生子女更多地采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对于非独生子女则更多地采用放任型的教养方式。4.其他影响因素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城乡差异也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三)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现状分析

辛方兴等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两百多名高中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父母双方都具有情感温暖理解组与其他组相对比,高中生的敌对、抑郁和偏执症状较少。父母双方都过分干涉组与其他组相对比,其焦虑、敌对和精神病因子症状都较为严重。父母双方都拒绝否认的,其躯体化、强迫和敌对症状较为严重。虽然这种统计模式制定时间较早,可能不能精确反映当今高中生的心理状况,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Maccoby对青少年攻击性与父母严厉惩罚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经常遭到父母严厉惩罚、拒绝的青少年都具有敌对、逆反的心理;而被父母接受的青少年则具有健全稳定的心理状态,如兴趣广泛、乐于助人等。上述这些研究都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

二、关于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建议

(一)提高对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度

在2007年的两会期间,就已经有众多人大代表和委员提出了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这个议题,他们已经意识到高中生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事实上,高中阶段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高中生的身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高中生迫切希望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虽然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不够全面,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力仍然较差。再加上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负担以及高考升学的压力,这就使得高中生的心理矛盾冲突更加剧烈、承受的压力更大、烦恼更多。因此,高中生也就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应提高对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度。

(二)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应该辩证地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引导高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父母能够更加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那么他们就能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特点,表现得更加自信、热情、独立、坚强而有毅力。只要父母中有一方能够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高中生便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反,若父母双方都没有正确地教养孩子,则可能会使其变敌对、抑郁、偏执。总之,只要父母双方协调好,若其中一方较为严厉或者过分干涉的,那么另一方就应适当地保护、理解孩子,从而达到一种均衡控制的教养方式,就能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三、结束语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因此,只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使孩子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成长,从而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作为父母,不仅有养育孩子的义务,为孩子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更加自信,勇于面对挫折,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走向成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务必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尤其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辨别能力,父母仅仅在口头上的教育已经不起作用,只能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模式来引导高中生。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不良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使高中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预防青年期发生的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曹书丽.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相关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5):142-143.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家庭德育;教育效力;策略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北京大学考察的时候提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小学生正处于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两大场所,无论是家庭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还是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现阶段大多数家长都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德育工作的开展实施完全依靠学校,极大程度上忽略了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如:很多因无法管教自己的孩子,被一群“神兽”气哭的家长不在少数,有些家长甚至直接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完事。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孩子在未来成长道路上的成功与否,重视德育教育光喊口号不行,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更是不行,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积极强化学校和家庭二者的教育互补性。我们要提高家庭德育教育的效力,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家长的导向作用,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做到“无缝连接”,避免在德育教育中出现“5+2=0”的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系统调查分析,找症结,理思路

以往,我们会依托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但是由于各个家庭情况不同,采取大而全的培训方式收效甚微,所以我们首先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我校低年级、中高年级、高年级的家长问卷、学生问卷双向分析,发现53%的学生校内校外两个样,个体、单亲、留守家庭的孩子因为在家缺乏家长管教,情况尤为严重,“护犊子”的家庭和平时不注重细节的家庭孩子坏习惯较多,而且随着学生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越大。我们按照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对双职工家庭、单职工家庭、个体户、单亲、留守儿童等情况的家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让家长转变观念,不要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家长认识到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知道该如何做。提高家长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提高家庭德育教育效力。如何分门别类地编制培训内容是一项重要课题。我们以小学生德育内容为主要教育内容,与家长密切合作,在学校方面的教学引导下,对家长积极开展了相应的家庭德育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习惯,建档立卡,通过家长会、家访活动了解情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建立有效机制,让学生监督家长的不良言行和习惯,对反映的情况通过家长信箱等方式转达,使家长也能逐渐改正不良习惯,促进家庭的和谐。以“大手拉小手”为主题,发挥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德育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同时监督家长的不良言行和习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孩子在校期间培养的良好习惯能促进家庭的和谐,以“生生互助”为主题,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以“家家联动”为主题,加强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把家庭德育教育和学校德育教育结合,达到“1+1>2”的效果。设立合理的跟踪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德育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纠错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进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进行家庭德育教育引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自出生到成年,有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时刻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受家长自身道德修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在有意和无意间、计划和无计划中、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产生影响,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模仿性最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源泉,家庭氛围的和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时刻关注他们到校后的情绪,对于情绪不高的学生及时询问,往往都是家长吵架、孩子挨训等原因引起的,我们会及时和家长联系,及时引导家长。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找老师谈心等方式了解情况,及时沟通家长,建议家长注意言行,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德育教育活动的现实价值,就学生的德育问题与家长开展深入、全面的交流沟通,制订相应的德育引导计划,以实现家庭德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三、让一个孩子去影响一个家庭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但是在家庭中孩子往往是被动受教育的一方,话语权很少,并且家长的很多行为会对孩子造成终身的影响,我们时常看到闯了红灯还非常“豪横”的往往是大人,孩子在遇到红绿灯时却能很好地遵守交规,而且我们调查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能听取老师的教导,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却因为受到家长的影响,行为习惯反而不好了。所以为了让孩子良好的习惯去影响一个家庭,提高整个家庭的素质,我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家长存在的不良行为,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让学生针对各自家长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列改正计划表,张贴在家中显眼位置,将改进情况作为班级最美家庭评选的重要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反馈的结果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很多家长都能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我们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安全教育平台的作业,学期末,被评为班级最美家庭的孩子觉得特有面子,家长也感谢孩子对自己的帮助,这样不仅使家庭德育教育得到改善,同时也使社会更加和谐。当然,在让孩子监督家长的行为时,往往家长利用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对孩子施压,我们在家长培训中引导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家长明白和孩子一起成长,是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我们也会定期给家长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比如《傅雷家书》《曾国藩传》等,让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找到教育的方法,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中提高自身素质。

四、以学生为纽带,促进生生互助,家家联动

学生在校外,教师很难做到有效监管,为了防止在上下学时间段学生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因势利导,以街区为单位组成互助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以班级学生为纽带,家长之间也会逐渐熟悉起来,经常一起讨论育儿心得,逐步成为好朋友,我们充分利用家家联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兴趣,还增进亲子关系,通过家庭小聚会、郊游等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等能力。有几位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能够放下手机,接受更多的劳动教育,在郊区租赁一块菜地,每到周末会带领几家孩子参加劳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随着参与的人逐渐增多,逐步发展为班级的劳动基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之,在学生德育教育上教师、家长和社会应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优化德育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诸方的努力,孩子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实施方案(试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6

感恩心匮乏,心灵净土荒漠化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的农村高中生,往往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极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感恩意识匮乏,心灵麻木,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有的只知道埋头读书,不会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父母、感恩师长;有的过于强调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多些灰色成分,甚至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他们的心灵净土没有长成一片绿园,慢慢的荒漠化了。

二、当前农村高中德育教育突出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引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这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对农村高中生来说,父母双方外出与孩子间正常的情感交流都难以保证,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更谈不上了。再加学校对农村高中生多方面关注不够,农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则学校心理教育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当前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突出问题的对策

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着力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践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好榜样作用。家庭教育者本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注重言传身教。二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三是始终不忘做人教育。

(二)大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面对农村高中学生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的办法: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帮助他们。二是建立家校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三是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高中生受所生活的社会影响较大,因此社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学生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小结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7

一、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一项调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中每年将有30%的人会面临失业,或将从事资格要求远低于他们实际水平的工作,金融危机更使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经济学家一般都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及相匹配的相关体制(如社会福利制度)等多个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不仅大学生基数很大,而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高校毕业生人数在 2006 年突破 400 万,2008 年突破600万,而 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规模创历史记录,达 630 余万人。但是从就业岗位供给来看,2010年需要解决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目已超过新增就业岗位数的一半以上,加上下岗职工再就业、往届毕业生另寻职业、归国留学生回国就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岗位需求压力,大学生整体的就业率呈逐步下降趋势,社会就业供需矛盾尖锐,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压力,并且在未来几年难以得到缓解。

对中国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特别是教育权利不平等、家庭占有的社会关系和权势资源不同、继续就业机会少,导致农村大学生相对城市大学生就业更难。[1]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占有的社会资本极其有限,难以通过人脉来安排就业,这种差异无形中让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时就失去了更多的机会,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难度。[2]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对农村家庭的教育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方面,孙玉雄、徐艳认为,农村大学生就业难使很多有子女读书的农村家庭不堪重负,重新返贫,使社会公平缺失,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3]徐海燕则指出,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导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4]另一方面,袁卫华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获取教育机会就必须有支付能力,支付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人或家庭对教育机会的取得。农村贫困家庭尤其是特困家庭教育支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教育机会选择上只能从家情出发,选择学费较低的冷门专业,这又影响着这些学生的最终就业。[5]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根据家庭教育决策微观经济模型,许多经济学家对影响家庭教育决策行为的因素做了广泛的实证研究。贝克尔开创的新古典家庭模型(新家庭经济学)对家庭生产和消费活动使用了标准的微观经济分析,它扩大和丰富了家庭的作用,提供了理解人类的生育行为、人力资本生产、劳动力供给等行为的深刻见解,也为家庭的教育选择提供了基本的范式。对教育的分析,依据不同的决策主体,可以分为两类模型。一类把教育投资主要看作是个体的选择行为,以明瑟为代表,一般假定一个追求终身收入最大化的个体会不断把时间和资金投资于教育,直到现在的成本等于将来的收益为止;另一类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经济学家依据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建立了家庭教育决策的微观经济模型。单期教育决策模型假定在预算约束下,家庭在教育和其他消费与生产投资之间做出选择,以最大化整个家庭的效用。跨期决策模型认为,在人力资本积累和财富积累规则的约束下,家庭考虑的是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用的最大化,在对生命周期“折现”后做出教育选择和其他消费行为。

大量学者基于西方的经验应用新家庭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家庭教育决策模型,上述文献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翔实的基础。但把这一模型应用于分析就业难对中国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的影响,应该考虑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家庭行为未必完全符合西方国家经验,需要对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中国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相比在教育投资上更容易受信贷约束,就业难使农村家庭教育投入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这也可能导致对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的补偿效应更为有效。在分析影响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因素时,不仅要考虑投资的收益和成本,也要注意到农村家庭自身和所在社区的特质。本文在进行模型应用时需要作相应的修正,以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二、实证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就业难的状况事实上提供了教育投资的外部风险,家庭教育决策就是把外部风险内生化的过程,即农村家庭特别是家长对就业难的预期及据此做出的选择。在子女升学的每一阶段,风险预期的影响也不一致。因此,本文借鉴张锦华、吴方卫[6]对中国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分析框架和基本模型,构建三阶段的Logit 模型,探讨每一阶段的影响。

(一)实证模型的构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选择过程被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在完成法定的义务教育任务后,家长选择是让子女上高中还是止步于完成初中教育;第二个阶段:如果子女读了高中,要不要读大学;第三个阶段:如果选择了要让子女接受大学教育,那么是否选择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还是仅完成大学层次的教育。基于家长经济理性的假设,家长追求家庭效用的最大化。在每一个阶段,每个农村家庭会比较每一个可选目标,从中挑选一个期望效用最高的目标,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选择行为。设这三个阶段分别为是否上高中(high school)、是否上大 学 (university)、 是 否 接 受 更 高 层 次 的 教 育 a(advanced),子女教育给家庭带来的效用函数是:

(1)(1)式中 vh,u,a为非随机部分,剩下为随机变量,i 表示过程(h、u、a),代表了三个阶段的选择。根据模型的三个阶段,设 Si表示相关阶段可选的目标,当选择接受该阶段教育时是 1,反之为 0。本文采用三层次嵌套Logit模型,将 t 模型分解为三个子模型。

(2)M是一个行向量参数,表示各个因素对个人效用影响的权重,Z 为包含了所有可观测因素的列向量,这里的因素既包括各个家庭的个体特征,也包括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其他区域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交互作用。由于条件概率的存在,采用逆向推导,用反映该阶段所有目标选择对家庭的期望效用来表达,ρ 是一个随机参数,代表相关阶段的不确定性。在第三阶段,当选择上完高中和大学,其最终决定进一步深造的条件概率是:#p#分页标题#e#

(3)在第二阶段,当已决定上完高中,是否上大学的条件概率为:

(4)在第一阶段,选择上高中与否的概率为:

(5)具体的推导过程请见“梯度二元融资结构下中国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基于嵌套 LOGIT 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

(二)变量选择依据现有文献中的分析,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主要分析变量,包括风险的预期,这是对子女教育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重要影响变量,包括职业的预期和教育成本及支付能力指标;控制变量,包括社区经济文化特征和家庭的特征。具体变量的描述如下:

1、教育投资风险。尽管收益预期是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直接动机,但风险预期也是家庭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的就业的宏观数据并不能准确计量就业难对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影响农村家庭教育决策的是家长自身对受教育未来风险的预期。因此,必须把家长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自身认识作为计量就业难对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影响的解释变量。这里根据“很难”“、难”“、还可以”“、容易”设置虚拟变量。

2、职业预期。对子女未来工作的预期是家庭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家长很难准确估计未来的具体收益,而职业特征与收入、地位等紧密相关。这里用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预期作为解释变量。

3、教育成本及家庭支付能力。由于每个家庭为高中和大学所付出的教育成本很难计算,为了简便,这里用当地平均的上高中或上大学的成本除以家庭上一年度的年收入来表示。教育成本主要指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直接支出,包括学费、书本费和其他杂费、生活费。

4、社区经济文化特征。社区为居民的教育决策提供了选择的环境和范围。一般来说,放弃学业的家庭的子女大多选择就近就业或外出打工,但外出打工也大多由同乡带领,还是离不开社区环境。家庭教育动机的复杂性在于,对父母来说,经济的回报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周边对教育的评价获得的心理的满足甚至更为重要。因此,社区的整体文化特征也颇为重要,这里用调查对象所在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家庭所在社区的经济情况主要由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状况等反映,本文用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居民从事的非农产业的比例来表示家庭所在社区的经济情况。

5、家庭的特征。本文用上一年度家庭年收入来表征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个人职业是根据其需要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学历和收入按高低程度设置虚拟变量,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变量按重要程度进行升序排列。

(三)样本数量特征表 1 给出了部分变量的统计特征。在三个阶段的选择中,做出不同决策的家庭在家长的职业和文化特征、家庭预计的教育负担比上具有明显的不同。以是否上大学的预期为例,选择上大学的家庭总体上看,家长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更大,受教育程度更高(初中以下比例更低),因此,家庭所在社区和家庭的变量都可能是影响家庭教育选择的因素。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负担能力差的家庭往往选择更多的教育,这值得进一步思考。表1 相关变量的统计(%)注:对子女职业的预期是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报告》(2001) 的标准按家长预期的职业的收入状况和社会评价作为标准设置 0-9 的虚拟变量。三、就业风险、预算及成本约束与选择困境本文运用 SPSS8.0 统计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估算结果见表 2。同时,为进一步分析就业风险对不同阶层的影响,在样本中又选择了部分弱势家庭进行参数估计。表 2 和表 3 显示,大部分指标都通过 T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Nagelkerke R Square 处于临界点之上①。1、就业风险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总体影响无论是选择让子女接受更多教育还是放弃教育的家庭都认识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表 1 可以看出,近80%都认为就业“很难”或“比较难”,这也说明了农村家庭教育决策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大学生就业难使原本以拥有大学生为荣的农民家庭遭遇尴尬,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沉重,这样的现实也改变了周边家庭对教育投资的预期。表 2 给出的就业难的回归系数表明,户主对就业风险认识程度越高,对教育投资意愿越低,二者体现出来的是负向关系,这与通常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值得关注的是,就业难对教育选择的影响呈阶梯分布,影响最大的是对进一步深造和上大学的选择,分别是-0.312、-0.266,而对上高中影响相对较小(-0.197),这也与实际相符。就业难已经使部分家庭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 年我国有 834 万应届高中毕业生,应届参加高考毕业生为 750 万,因此有 84 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报名参加当年的高考。重庆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放弃高考的考生多数是农村考生②。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带来了教育投资的风险,而家长个人的偏好和家庭的特征也非常关键。对子女未来职业的预期可能是家长教育决策最重要的预期。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从表 2 可以看出,对子女未来职业特征与就业难的预期交互项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非常显著,特别是对上大学和读研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分别是 0.624 和 0.732,超过了单独的就业难的变量。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父母希望子女生活在更大的城市、从事更好的职业,因此更愿意让子女读大学和进一步深造;

另一方面,预期较高的家庭自身也是风险偏好者,他们可能对就业形势的估计也比较乐观。表 2 也给出了这样的数据特征,选择更好教育的家长对子女的就业预期更高,就业风险认识更乐观。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教育获得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使是在贫困和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也是如此[7]。更细致的研究还表明,在教育的不同阶段,父母亲的教育有不同的影响[8] [9]。本文的估算结果也表明,用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表示的家长的教育水平对三个阶段都有正面的影响,有较高学历的家长有更强的意愿支持子女进入大学深造。这反映了教育具有代际效应。因此,提高当代人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并不仅仅影响这一代人,可能还会影响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水平。2、预算约束与弱势阶层的选择困境Parish和 Willis[10]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认为,由于家庭投资决策普遍面临着信贷约束,家庭收入和子女数目都是影响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了家庭收入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是正的[8][11][12]。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的是,表 2 的模型估计表明家庭支付能力对教育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似乎弱势家庭对就业难并不敏感,这驱使我们进一步探求弱势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不一致性。前面分析了就业难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总体影响,表 3 给出对弱势家庭的模型估算。这里的弱势家庭主要选取了家庭年收入低于 15,000 元的家庭,大概有 155 户,占总样本数的17.9%。从估算结果看,一方面,预算约束注:经估算所得的系数* 表示在 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 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表2 就业难与家庭教育决策具有很强的影响,家庭教育支付能力对教育意愿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分别是-0.312、-0.571 和-0.654,说明家庭的教育预算约束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弱势家庭对子女的未来的预期的影响又非常强(0.312、0.433和 0.654),甚至由于补偿心理的存在,越是文化程度差的家长越是要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这反映在户主受教育年限对教育意愿产生负的影响。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在三个阶段,对教育投资风险的认识与家庭教育意愿呈现倒U型分布特征。对就业难的认识对上高中的教育选择是负的,面对就业形势,很多弱势家庭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就放弃子女的学校教育,说明预算约束在上高中阶段是很强的。但一旦子女上了高中,选择子女上大学的约束比较小,甚至是正的,结果是认为就业形势越难,家庭的教育投资意愿越强。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尽管大部分户主认为就业形势难,但由于其他方面的限制,如收入、人脉等,户主并不能给子女很好的谋生手段,大部分户主还是认为接受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比较好的途径,但这也是农村教育致贫的原因。到第三阶段的选择,就业困境又变成负的影响,反映了农村弱势家庭已无力承担子女进一步深造的费用。表 3 就业难与弱势家庭教育决策注:经估算所得的系数 ** 表示在 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 5%水平上显著,下同。#p#分页标题#e#

3、教育成本与弱势社区的选择困境随着教育各项支出的增加,教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家庭的教育决策。许多研究发现了教育的价格效应的存在,如 Mason[8]的研究表明,学校收费及其相关的直接成本对儿童入学的影响是显著负的。本文的估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教育成本对总体的样本家庭教育选择具有负的影响(见表 2);教育成本对贫困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见表 3);在选择的不同阶段,教育成本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到了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选择,教育费用的负的影响显著增强。但家庭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家庭的直接教育成本产生正面的影响。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有激励和能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供给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实现,从而降低了家庭的直接成本。从表2 估算的结果看,在是否上高中的选择中,区域特征(所在社区居民的非农就业状况与当地人均收入)具有重要的正的影响。此外,农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减少与在工业和服务部门就业人数的增多会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从而使家庭更多地投资于教育。表 4 不同样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与教育选择意愿但表 4 也给出了这样的信息,欠发达乡镇家庭上大学的教育意愿甚至比发达乡镇家庭都要高:76%的家庭选择让孩子读大学,高于发达乡镇的 72%,远高于发展中乡镇的64%。可能的原因是教育机会成本的存在。这里的机会成本就是农村家庭放弃子女教育直接参加工作的可能收入,而这个收入又受到社区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反映在教育决策上就是不同地区教育机会成本的不同。在实证模型中,涉及社区的变量主要是社区的人均收入水平、非农就业比例。如果我们用乡镇作为一个社区的话,从表4 的数据看,不同社区的产业特征和居民收入不同。发达乡镇居民从事农业的比例仅是欠发达乡镇的 1/3,而居民人均收入则是欠发达乡镇的近 2 倍,这说明不同社区的教育机会成本不同。发达地区由于工作机会多,就业工资高,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更高;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子女由于经济机会的缺乏,更愿意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四、弱势补偿与政策调整在现阶段就业难的背景下,上面的研究表明,对就业风险的预期使农村的弱势家庭面临着更大的选择困境。一方面,预算约束使农村弱势家庭不具有教育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这类家庭的投资意愿又非常高。此外,对弱势社区来说,由于教育的机会成本较低,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子女由于经济机会的缺乏,更愿意通过上大学来改变命运,这就是教育致贫产生的根源。从社会学角度看,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可以起到社会流动和社会交换的功能,并能够弥补社会裂痕,推进社会公平;而教育分化对社会分层、社会福利和公民权利产生不利的影响。就业难对农村的低收入家庭和欠发达地区家庭投资意愿、投资预期的影响更大,由此造成对社会流动与分层的冲击。因此,需要对弱势家庭实施提高预期与弱势补偿机制相结合的政策,推进教育改革。

(一)改善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提高教育投资预期

1、完善农村大学生就业市场培育。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仍是各高校举办的供需见面会,其他择业方式只是一个补充。这种就业模式突出的问题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难以发挥较好的效果。因此,政府应搭建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延伸到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校、各企事业单位,使企事业单位和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或查看及时、准确的供需信息,在大范围实现双向选择。同时,在信息平台中设农村大学生专栏。我们发现,在目前国内知名的大学生就业网站,都没有农村大学生就业专栏。设定这一专栏可以引起用人单位对农村大学生的关注,降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成本。

2、消除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城乡教育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投入的不平等,二是教育设施方面的不平等,三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的差距,进而影响他们在就业时的竞争力。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有硬件的投入,也要保障优秀教师,使乡村与城市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使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农村代际传递的前提。

3、建立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支持,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制定一系列的就业优惠政策,例如设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从其他经费中拨款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也可以由政府规定高校将学费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资助农村贫困生就业。还可以由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困难的农村贫困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政府还可以开展农村贫困优秀毕业生的推荐活动。

(二)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意愿1、对农村大学生家庭实行补贴。根据现有的研究,年学杂费支出与家庭收入比越高,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意愿就越低。国家财政可以对农村有大学生的家庭在子女读大学期间每年给予一定学费比例的资金支持,在达到工作人员正常的退休年龄后,每月发放少量的资金作为前期对大学教育投入的一种奖励。乡镇政府、村委会在农村技能培训、外出务工机会上要优先考虑农村大学生家庭,从而增加农村大学生家庭的收入。

2、激励农村家庭对教育进行投资。根据本文的分析,有限的家庭收入是制约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应该制定政策来规范大学收费,控制教育成本上涨,同时通过发放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来减轻农村家庭大学生的教育负担,延长农村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期限。企业设立助学金来资助贫困的农村优秀大学生,同时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假期实习机会。

3、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意识。首先,引导农村家长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子女毕业时可能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状况,逐渐使农村家庭摈弃以前的考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的预期,这样当真实情况来临时,不至于过于失望,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悲观情绪。其次,引导农村家庭意识到接受教育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途径。对农村家庭的子女而言,如果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即便一时没有找到体面的工作,也能比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的技能,从长远看对其职业生涯是有利的。#p#分页标题#e#

(三)推进教育改革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要改变需求从短期来看非常困难。当前可行的途径是对教育体制本身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从长期来看,我国未来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会非常大,但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特征决定了我国目前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均衡,即少部分大学从事研究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绝大多数大学则从事应用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校;课程;家庭教育

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国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入手构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而家庭教育由于其有别于学校显性教育的隐蔽性,虽然在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但受到的重视不够,教育成效不容乐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对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我国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导致家庭教育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将家庭教育素质纳入大学素质教育体系,必将为我国未来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形态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家庭对人的教育最具生动性、隐匿性和时效性。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家庭的熏陶和教育直接影响其人格和道德情操的养成。从小接受同样学校教育且智力水平相当的孩子,长大后展现出不同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无不折射出其成长经历背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素质。而个体教育的失败,也绝不仅仅是家庭的悲哀,还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

(一)国家层面对家庭教育的经济及技术支持仍需加强

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数据来看,自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历史性突破4%的目标以来,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执行数据均在4%以上,这显示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育经费逐年增加,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其中,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间的分配占比分别为7.65%、45.48%、15.68%、26.1%和5.09%。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家层面在学校教育上的投入占绝大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日本早在1994年就通过《家庭教育手册》向大众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我国台湾地区也于2003年颁行了《家庭教育法》及相关系列法规,并且从组织平台、经费保障、继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了较为完善的实务推展模式。从我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制化进程来看,自1985年前把家庭教育作为个体私人问题的模糊表述,到2007年至今的家庭教育法制社会化,虽然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律法规的制约管理中,为家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法制化进程的速度仍显缓慢。

(二)教育在家庭层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竞争成为一切竞争的根本,加之大多数家长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在当今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各地炙手可热的天价学区房到动辄上万元学费的课外培训班,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可谓不遗余力。对家庭而言,重视教育的最朴素的理由就是教育关乎个人未来和家庭幸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观念中的教育更多倾向于学校教育和智育,以至于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被淡化,造成家庭层面对教育的极端重视和对家庭教育本身却又严重忽视的矛盾现象。

(三)家庭教育执行者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诸多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优秀孩子大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而从“问题”孩子身上往往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在我国还不太普及。作为家庭教育执行者的家长无需培训就能上岗,这是教育体系最大的漏洞。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或自身教育素质低下的家长用自己错误的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或方式影响或误导孩子的成长。比如,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知识教育,将家庭教育狭义化为智育,不知道孩子最好的德育课是家长在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不了解家长行为的重塑和传递对孩子生活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教育目的、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育效率低下。失败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损失。

二、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的优势

(一)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质”的优势

整体而言,我国的教育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特征,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的水平有显著传递效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逐步向普及化转变,教育的代际传递必将更加有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的代际传递不仅仅是学历层次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家长综合素质在下一代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等教育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使命,育人是其核心目标。高校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系统教学,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品德、知识、技术和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故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具有“质”的优势。

(二)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量”的优势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是未来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素质水平关乎今后社会的教育成效。2018年我国高校有820万毕业生,他们会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就业创业,也会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而成为“准父母”。在这一大背景下,在高校针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无疑是提高今后社会整体家庭教育素质的有效途径。这是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的“量”的优势。

(三)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时”的优势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学生年龄尚小,不宜在这一阶段开展家庭教育课程。高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日趋成熟,但即将面临的高考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是摆在现实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在高中阶段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无疑会困难重重。而大学是相对自主宽松、可以置身其中完成自我重塑的理想环境,也是许多人一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性地接受教育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会期待爱情,对即将到来的事业和家庭会有自己的憧憬和思考,此时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是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类课程“时”的优势。

三、高校普及家庭教育素质课程的途径

(一)对高校普及家庭教育素质课程的正确定位

素质教育在我国大学已开展了20多年,而对未来人口素质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却极少被提及。高校应把家庭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高校家庭教育素质课程教学定位,应是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家庭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培养其具备基本家庭教育素质。由于课时的限制,可从狭义家庭教育素质进行实施,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素质的养成着手教学。高校可参考国内外优秀的综合性家庭教育教材,结合我国国情编纂教材,使课程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和延续性。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每个大学生都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教育大学生今后如何教育下一代的课程中,大学生本身最具发言权。家庭教育素质课程要紧扣学生心理,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这里的实践之一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通过回顾自己的童年、少年时期家长在对自己的教育中的成功之处和误区,结合家庭教育理论,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基本家庭教育素质。另一有效的实践方式是对现实教育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所有的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大学阶段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帮助学生解决今后要面临的家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不仅仅针对家庭教育问题,大学生将来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专业领域、全新的家庭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百态,若要与之适应,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更新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四、结语

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形态的基础,大学阶段是家庭教育素质构建养成的最佳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把家庭教育素质纳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通过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家庭教育素养水平,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未来的教育质量和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关迪.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误区和发展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沈蓓绯.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的内涵及实务推展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

[3]吕慧,缪建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的法制化进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