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分离技术范例

高效分离技术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1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料存储、查阅和传播的中心,是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管理效率及水平的高度将直接影响高校教育目标和核心竞争力,而人力资源作为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中最为活跃和较强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将关系管理人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此,就高校图书馆管理激励机制的分类、现状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此提升管理效益。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困境;发展策略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动力之源,其以馆藏图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献资料的查询、借阅和参考服务,实现了向不同生命主体输送新鲜养分的功能。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加速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高校图书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馆藏结构优化、管理理念转变、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等都成为了迫切之需。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具活跃性、主动性和联动性的要素,其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是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但其也是变数最大的因素,受管理人员主观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较深,如此,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管理人员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当务之急。以激励机制的分类为出发点,并通过现状分析,给出了完善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

二、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分类

激励是现代管理过程中常用的手段,其能够有效激发组织成员的能动性,挖掘其潜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激励的方法和形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涵盖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两个层面,既包含从内部激发其工作、学习的热情,也包含运用外部环境来强化动机的,当前,面对高校图书管理的创新发展,其人才的激励机制应该依据现实需求,结合人才个性差异,分层构建。

1.物质层面的激励机制。物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物质性激励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知,对于人驱动性最强的也即物质性,其体现在劳动价值上就是薪资报酬,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性需要薪资这一物质要素的驱动。而所谓的物质性激励机制,也即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工作态度、素质高低、管理能力等与工资、奖金、紧贴等薪资报酬相连接,这就构建了管理人员对于物质性回报的期望值,进而引发内部动力,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外显。具体而言可通过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管理人员日常表现、工作态度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此激励其工作潜能,发挥其能动性,促进管理效能的凸显。

2.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挖掘其潜能的重要助推力,其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影响较深远,维续时间较长,能够深层次、长时间的发挥其激励效能,为此,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中都将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作为重点,通过精神层面的鼓励、需求满足,能够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人才竞争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层面的综合素质,破除一切制约自身价值提升和实现的思想障碍,发挥激励机制的根本性作用;同时精神激励机制通过优秀个人、优秀团队及创新标兵等的评选,满足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强化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让图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推进其教育效能更好的实现。

三、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面临人才短缺、素养低的发展短板,虽然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些成绩,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激励机制,在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能动性以及育人功效上的作用还未凸显,仍然停留在初级探索阶段,深入现状研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

1.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作为主观性能动主体,其主观需求、个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且因为时间和地域的差异性,管理手段和措施也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因此,应该根据具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才能够实现最大的管理效能。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却存在“随波逐流”、“照胡楼画瓢”、“一刀切”的人才激励现状,并没有对员工深层次个性发展需求、自我价值满足和体现等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而是随波逐流,照搬其他高校管理模板,针对性差,激励手段和措施同质化严重,不能有效满足员工的内在需求,自然不能获得预期的激励效果。如若放任该种激励模式的发展,势必会挫败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其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为此,当务之急,是转变激励机制的发展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有针对性的构建分层级的激励机制,由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物质和精神激励严重失衡。从本质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生发展的,为此,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人才激励机制应该秉承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发展的理念,但在实践中两者的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很难把握平衡的度。物质是支撑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为此,多数高校都将激励机制的构建放在物质激励上;但是在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还会衍生出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存在个性发展、自我机制实现的多层次需求,这依赖于精神激励机制来予以满足,单纯的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迎合人的多元发展需求,且因物质激励本质的局限性,与精神激励相比其激励效应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较差,会增加管理成本,最终导致边际效应递减的负面效应,为此高校应该推进精神激励方式的延伸和发展,以更好的契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求。

四、高校图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创新策略

激励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找准方向,结合现存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发展,由此才能根据人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激励,并充分利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自优势对接不同发展需求,以实现激励机制效能的加速凸显。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结合管理人员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进行差异性的激励供给,为此,应该针对各校具体情况,深入调研,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管理人员物质、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劳动报酬绩效考核制度、分配制度来为员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同时,强化精神激励机制的延伸发展,以员工的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优秀评级、职位晋升、荣誉授予等多种形式,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发展,完善激励机制。

2.转变激励机制发展理念,推进管理工作的升级改造。激励机制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促进员工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此,在创新过程中应该转变理念,重新进行管理定位,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着力点予以重点推进,通过管理工作定位让员工充分认识自身职位所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以此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身能力,更好的契合职业发展需求,由此也就发挥了激励机制的作用,将管理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当前,随着数字化阅读习惯和需求的转变,高校图书馆作为传统纸质阅读的主要供给主体,阅读主体的粘性在逐渐下降,阅读量缩减,面临创新发展的紧迫性,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作为激发员工潜力,调动员工主动性的支撑因子,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为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其能够有效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激发管理人员能动性,从而为管理工作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张金玲.高校图书馆员工激励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娜日松.浅谈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3,(14):44-45.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2

一、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级技工学校为什么要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呢?究其原因在于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学生要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来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此时,学校图书馆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知识更新的步伐日益加快,教师在课堂无法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大纲中,因此,学生要通过图书馆阅读最新的知识。再加上,学生有些时候也希望能学习到专业之外的知识,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此时,就需要通过图书馆来实现这一目标。大部分高级技工学校认为图书馆并没有什么作用,慢慢地图书馆成为了摆设,针对此,高级技工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认识图书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同时,高级技工学校要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管理这两项工作都纳入到日常工作中,适当的情况下,要给图书馆增加部分资金,购进更多图书。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中多多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管理手段,重视人性化管理

图书馆的工作不能简单地定义为收藏、整理图书,而是要借助图书馆这一平台,使得图书流通起来。要想加快图书馆图书的流通速度,那么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必要的。在建设学校图书馆时,要将信息化管理放在第一位。通过合理、科学的管理,解放图书馆人员,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管是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还是业务流程,要围绕着“人”出发,服务每一位读者,让读者沉浸在图书馆中,这样一来,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

三、重点培训图书馆员,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读者是图书馆员所服务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讲,管理图书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服务型、技术型和学术性。所以,高级技工学校要重点培训图书馆员,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作为一名图书馆员,其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图书馆员要真正做到爱岗结业,全心全意为每位读者服务。当读者在图书馆真切感受到图书馆员体贴、热心的服务之后,他们对图书馆的态度会转变。当前,在图书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图书馆员来说,他们要掌握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学习一系列的业务知识,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日益丰富起来,他们的职业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图书馆服务品质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3

在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作为古籍管理和保护的重要阵地,馆藏丰富的古籍文献承载的内容是冻结的历史,“崇尚历史、崇尚传统”的思想观念,自孔子在世时起就牢牢扎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并积淀成为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所以,当用科学的方法对珍贵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深入挖掘并传递给公众时,其就成了人们建构记忆的资源与手段,为人们形成共有的记忆服务。截至目前,学者对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工作的研究较少,其总体属于比较“冷门”的领域。笔者基于CNKI资源分析及实地调研情况,对目前云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管理及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下一步建议。

一、云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现状

笔者结合实际,选取了云南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5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院校进行了调研,这几所高校目前古籍馆藏情况如下:总体来看,云南省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省属院校图书馆馆藏有许多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古籍文献,这些宝贵的古籍文献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文化积淀,管理好、使用好这些古籍文献对于发展地方文化、培育民族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以及对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尤其是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各古籍收藏单位对古籍的保管设备和场所都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各高校对馆藏古籍的管理及利用日益重视,笔者调研的几所高校均设有部门负责古籍文献管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也有所建树。经过广大图书馆专业人员、高校师生的认真钻研,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云南师范大学根据馆藏古籍特点编制了馆藏线装书目、善本书目,2020年出版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图录》;云南中医药大学对孤本《性源广嗣》进行了整理注释等。但是调研发现,目前云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管理及利用仍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重藏轻用”依然存在,大多数高校古籍库房实行的是封闭式的密集书库管理,阅读和使用需要一定的审批程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利用难度。加之领导重视不够、专业人员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备、资金不足、受众不多等,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较发达地区而言相对滞后,古籍整理工作还处于对古籍客观情况做普查登记的初级阶段,其开发利用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尤其是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云南省各高校图书馆都力有不逮,大多都没有建立单独的馆藏古籍书目检索系统。在古籍全文检索方面,只有云南大学图书馆购买了《中国基本古籍库》,其他各馆读者则只能通过传统方式查阅、检索古籍资料,研究十分受限,极大地制约了古籍价值的发掘与利用。

二、云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研究现状

笔者于2021年12月27日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以“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与研究”进行精准检索,得到1983—2021年相关有效文献40篇,其仍属于相对偏冷的研究点。涉及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及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少,目前仅有2篇,其中顾霞《浅析民族高校图书馆民族古籍开发》一文,主要对云南民族大学馆藏古籍的类别、价值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古籍翻译和古籍开发工作的意义及方法;侯宇亮、业艳英《中国高校古籍数字化现状及对策——以云南省高校古籍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例》一文,对近年来云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数字化建设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古籍数字化共建共享的发展趋势,认为下一步全省各高校图书馆应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加强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应更新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投入。

三、加强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及利用策略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血脉的重要承载,古籍文献蕴含着各个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念,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经过广大图书馆专业人员、高校师生的认真钻研,我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任重而道远。综合笔者本次文献检索及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截至目前,针对云南省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整理、开发方面的研究较为贫乏,实际工作基础也较为薄弱,开发利用工作相对发达地区高等院校较为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古籍价值的有效发挥。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其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较为突出,应在高校馆藏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故可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增强意识,拓宽古籍保护资金来源

当前,云南省各高校图书馆仅靠财政拨款进行古籍保护,资金缺口大,不利于有效开展古籍保护工作,更遑论数字化建设。对此,应以“读书日”,开展古籍知识讲座、展览等为契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民众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古籍保护责任,从而使他们自觉参与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

2-多措并举,培养专业化古籍工作人才队伍

古籍因年代久远,辗转流传,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虫蛀、纸张老化等现象。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滇南本草》等珍贵古籍已出现纸张发黄、老化、破损等情况。因古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且不可再生,加之其表达方式的特殊性,无论是从古籍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专业技能方面,都对古籍保护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有专业化人才来开展古籍保护、整理、开发利用、修复等工作。而当前的现状的是,多数高校古籍保护人才匮乏,尤其是古籍修复人才紧缺,因此,抓紧多措并举,培养专业化古籍工作人才队伍已刻不容缓。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从国家层面完善古籍保护、古籍修复师考核、认定等相关制度,为古籍管理、利用和古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可结合实际出台的相关古籍工作制度,从古籍管理、保护、利用、数字化等方面明确具体要求。第二,各高校应将古籍人才培养纳入工作规划,加强校际交流与协作,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培养古籍管理尤其是古籍保护和修复的理论型、实践型人才。同时,条件允许的高校可增设古籍整理和修复专业,为社会输送古籍工作专业人才。第三,鼓励教师、硕博士研究生积极研究,尤其是注重多学科融合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助推云南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开展。

3-加强古籍再生性保护,开拓古籍开发利用空间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4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教授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大卫.P.诺顿(David.P.Norton)共同创建的一套业绩评价体系.随着发展,平衡计分卡逐渐演化为一个全新的、注重组织整体战略实施与完善的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于1996年引入中国后,使用的领域很广泛,不但生产制造业、上市公司、IT行业,而且很多非营利性机构,如服务业、医院、政府部门等都用它作为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内容包含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财务指标是最终目的,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都是在财务指标的驱动下围绕财务指标的实现来评价.其4个维度不是独立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关注员工的学习与成长会保证产品的质量、周期及服务,组织内部流程的畅通会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交付给客户优良的产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最终实现财务目标,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

2高校图书馆引入平衡计分卡的战略意义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师生知识信息汇聚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学科服务等职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以高效、智慧的服务方式为师生服务.随着图书情报领域的理论、技术的发展,以科学的管理模式的配套运行,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作为非营利性的高校图书馆,引入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管理评价体系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1)使战略目标(使命)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

平衡计分卡把组织总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考评指标,在对各指标体系测评的同时进行跟踪、评估、反馈,使组织能够在追求目标结果时,密切关注其使组织提高能力并获得未来发展的潜力,实现战略与绩效的有机结合.提供一个从整体到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高效的、智慧的、创新的信息服务,完成高校图书馆科学系统管理的战略目标.

2)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有机结合.

平衡计分卡用于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中,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形成“以读者中心”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通过指标分解,系统实施、执行,达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综合考虑,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授知识中反映时代要求,担负起人才培养,科研基地,服务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重任.

3)达到组织与个人发展的共赢.

平衡计分卡把学习与成长视为将知识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必要渠道,学习与成长是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体现.高校图书馆在完成组织目标时,馆员的业务知识、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会不断提高,达到图书馆管理的提升与员工共同的成长,提升自我价值及社会竞争力.

4)增强团队的协同合作能力.

平衡计分卡4个维度紧密相联、因果驱动,将组织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战略目标通过简单明了的指标表达出来,使每个部门(人)由“旁人转变成主人”,促使图书馆各部门改变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形成强凝聚力的团体队伍,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战略目标.

3高校图书馆平衡计分卡的设计

平衡计分卡作为比较完善、有效的绩效管理的管理工具,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这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中,需从本组织的实际出发,根据外部环境及自身条件,构建确保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中心,不能以财务目标来评价,应以“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为经营理念,把平衡计分卡分为:读者服务,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4个维度.

1)找出关键衡量项目.

利用战略指标树选出“关键衡量项目”(图中颜色较深的项目),把图书馆的使命通过关键衡量项目工具分解到部门,部门即可建立部门平衡计分卡.

2)通过关键衡量项目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方法,确定关键性指标(KPI)如下.

第一层指标.读者服务,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第二层指标.读者服务:读者流通量,读者满意度,读者流通增长率,文献流通率,有效知识贡献率,读者抱怨(投诉)次数,向读者答疑的速度、质量,图书馆环境、文化及设施;学习与成长:馆员继续教育(培训)数量(质量),学术交流、业务研究情况,文献资源的更新、补充情况,服务质量的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内部流程:系统、网络更新情况,馆藏利用率,馆文化提案改善次数,对读者起引导作用的情况,系统、网络故障率,馆员的心态、角色定位,文献完好率,文献采购时间,文献采编到流通的时间,反馈读者的效率,知识资源的共享、共建;财务:图书馆的馆舍建设投入/产出比,馆藏资源的补充,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馆内员工的成本支出,馆藏的保障率,设备使用率,设备折旧情况.

3)指标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的核心是文献信息服务,了解读者的需求,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达到读者满意的服务标准.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驱动下,馆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有针对性的开发与培训,岗位轮换等方式提高专业知识,从而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学习与成长找到了组织发展战略与馆员职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的模型,为兼顾两者利益提供了重要思路.内部流通的改善离不开馆员的能力与价值观.馆员的心态决定责任心、工作意愿和主动性,确保馆员心态始终围绕馆的使命而运作,结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通过挖掘馆员的潜能,确保馆员心态积极向上、主动有力,降低组织动作的内耗,促使组织流程不断优化.高校图书馆是非盈利性的服务组织,合理的财务结构是图书馆发展的有力保障.坚持以勤俭的原则,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优服务,减少文献信息资源的闲置.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创新是系统并且全面的,不仅仅是情报科学领域的理论、技术的发展、应用,它需包含管理在内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方面的高效配套运行.

4平衡计分卡的数据处理

1)平衡计分卡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后,根据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目标确定各维度、指标的评价权重(即对本层指标内的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分配),确定指标权重比较简便、合理的方法是专家打分法.专家的组成结构需合理,要有本学校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学生代表、还可咨询对本馆或高校图书馆管理熟悉的专家.高校图书馆属于智慧服务行业,遵循的是“一切为了读者”,需对读者服务指标赋于更大的权重.同时,对馆内各部门的权重应根据部门的特点进行设定.

2)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在确定了各维度、指标的权重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的顺序是逆序法,即先计算出低层次的指标值,再计算高层次的指标值,最后是最高层的指标值.每层指标值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与对应的指标权重相乘得出总分.计算分值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可分为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客观与主观,短期与长期几个层面,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部门、馆内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优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结语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工程

1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存在的问题

1.1灌溉过程中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

当前,我国研究出很多的灌溉技术可以提高灌溉率,节约水资源,但是这些技术在我国并没有广泛推行,一些偏远的农村仍然使用传统的灌溉技术,微灌,滴灌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尚未得到推广[1]。虽然在某些地区使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但灌溉项目的详细设计不全面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当地的水利部门没有结合现有的技术对农户的灌溉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导致灌溉农田的效果一般,这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增加了成本,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没有处理好灌溉工程和后续管理的关系

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离不开成熟的灌溉技术,如果只注重灌溉,不重视管理,就会对农田造成一定的危害。水利部门不重视农田的管理和监督,当农田的节水灌溉工程完工时,没有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导致农民不能熟练操作节水灌溉工程[2]。节水灌溉工程没有真正实现节水目的,最终导致工程不能继续使用。目前农村水利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的弊端,相关部门没有进行科学管理,缺乏资金支持。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1.3灌溉技术和种植作物不匹配

目前国家逐渐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技术。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能节约劳动力和成本。但是该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灌溉技术和农作物不匹配的问题。一些灌溉技术适用于种植相对密集的农作物,而农民则种植间距较大的作物,导致严重浪费水资源。因此,农民在选择灌溉技术时应结合自己的作物,以改善水资源的利用。

2节水灌溉技术的特点

目前我国常见的节水灌溉方式有微灌、喷灌、滴灌。灌溉方式分为平移式喷灌,中心轴喷灌,绞车喷灌,滚筒式喷灌,半固定管道喷灌,固定管道喷灌,以及移动式管道喷灌。管道喷灌根据出水管的材料分为塑料软管式喷灌和铝合金管道喷灌。

2.1喷灌

中心旋转式喷头机,这种喷灌机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喷灌技术,其优点有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节省劳动力喷洒效果好、爬坡能力很强、同时占地面积很小。该洒水喷头适用于各种土壤和露天作物的灌溉。喷头具有低能耗和长使用寿命,通常超过15年。中央枢轴式洒水喷头的缺点是需要以集中的方式管理地块。脚盘式喷头机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很高、喷洒效果好、投资价格合理、使用寿命较长,一般在10年以上。脚盘式喷头机的缺点是功率要求比较高、压力损失很大、运营成本高昂。它只适合于灌溉低杆作物或者灌溉高杆作物的苗期,并且需要大型仓库存放设备和设施。移动管道式喷头机,其优点是成本低、管道使用量少、能耗少、动力可以综合使用、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小、方便保存。但是移动管道式喷灌的缺点有移动管道喷灌时容易损毁作物、需要多名劳动力同时操作、使用寿命短,通常不超过5年。

2.2微灌

微灌和喷灌相比,具有更加节水,但是投资更高,适合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各种微灌模式的共同点是灌溉均匀、节约水资源、投资较高。微灌系统通过管道输送水,沿途几乎很难出现蒸发和渗漏的情况,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微灌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按需供水。微灌和喷灌相比,水资源利用率高,微灌可以控制每个灌水器的出水量和水的流速,灌水比较均匀,但是缺点是微灌的投资高于喷灌。

2.3滴灌

滴灌常用于果树、林业和蔬菜的灌溉,滴灌的优点有比较省水,灌溉时只用于农作物的根部和附近的少量土壤,灌水总流量较小,很难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的渗漏。滴灌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按需供水,水的利用率高于喷灌和微灌。滴灌的灌水器在低压条件下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并且比微灌更低能耗。滴灌的缺点是投资高,使用寿命很短,通常在5年以内。

3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策

3.1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

在使用灌溉技术中,节水灌溉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需要加强运行期的工程管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①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保证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开展,做好节水灌溉的前期设计工作和后期保养相关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明确每个组织机构的职能和义务,采用部门负责制,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头上。②节水灌溉项目的后期维护工作与个人工作业绩挂钩,定期评估管理人员的业绩达标与否,对工作突出的人员应该得到一定的奖励。相反,对于工作懈怠,严重破坏节水灌溉工程,影响项目整体效益的应该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定期评估和制定奖惩制度,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发挥最佳作用,延长灌溉工程的使用寿命。③综合节水灌溉的措施,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针对农田产量低,盐碱化严重时,不仅使用节水灌溉技术,还要改善土地盐碱化,通过深耕和加入有机肥料来改善农田的质量。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在实行节水灌溉技术时,还必须采用机械化免耕技术、垄沟覆膜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改变农作物结构等方法,提高农田的总体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2优化水资源配置

我国水资源非常匮乏,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传统农业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水资源,推行节水灌溉工程对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发挥重要的作用。①农业发展和水资源配置相结合,这就需要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要结合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实行供水总量控制,实现配额管理,将水资源充分运用到每一个地方。②做好节水灌溉设计工作。在设计节水灌溉项目时,项目负责人员和设计人员必须到实际区域进行勘探和考察,掌握该地区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做好优化水资源配置和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工作。通常,地表水分为灌溉区域内的地表水和可以运用水利工程存储下来的水源。可以运用管道系统输送灌溉区域外的水资源。③在建设和利用节水灌溉项目时,要注意保护工程周边的环境,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保证节水灌溉工程在使用中水的安全性和持续性,切实提高水资源的使用率。

4结论

传统的农作物灌溉技术严重浪费了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使用率,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为避免水资源浪费,有必要采用和推广农田水利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水资源的使用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应该将这一技术大力推广到农业的每一个生产基地,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另外农业专家应该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设计工作和推广工作,让广大农民享受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田雨丰.农田水利灌溉问题及节水对策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10):196~198.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6

关键词: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将强化普及艺术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艺术类竞赛作为评价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指标,是高校艺术教育成效的集中体现,也逐渐成为影响高校国内外排名的参考指数。随着近年来艺术类竞赛的逐渐增多,与时俱进地提升其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美育工作建设的必要任务。但通过对当下部分综合性高校的艺术类竞赛管理模式调研发现,不少高校在对待艺术类竞赛的方式上还存在思想不够重视、管理不够规范、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等问题,且竞赛成绩不稳定或不理想。因此,探究综合性高校如何对艺术类竞赛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下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情况

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当下的艺术类竞赛主要涵盖非专业类艺术竞赛与专业类艺术竞赛两个大类,覆盖面较为广泛。只要师生愿意参与,均可找到符合自身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的竞赛活动。近年来,综合性高校日益加强了对艺术类竞赛的宣传与推动,并逐步完善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

(一)艺术类竞赛获奖情况。以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以及各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为例,无论是非专业组或专业组,高位次获奖主要还是集中在一流高校、专业艺术类高校、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高校等类型的院校中;地域方面则由沿海省份高校、一二线城市高校占据较多席位。而小规模综合性院校、三线以下城市高校、高职高专等院校则在获奖数量、获奖层次上较前者有一定差距。?

(二)艺术类竞赛的奖励制度。为鼓励师生参与艺术类竞赛,促进高校美育建设,大部分综合性高校在奖励制度上均对竞赛有所侧重。从学生角度,主要体现在奖学金评定、课外学分、就业升学等方面;从教师角度,主要助益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以及岗位晋升等方面。奖励制度通常由高校竞赛管理部门制定。

(三)艺术类竞赛的管理过程。通常对于重要的艺术类竞赛,大部分高校的组织部门将会提前两个月以上开启赛事宣传动员、收集立项等初期工作。由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查后,按照申报名额的一定比例进行筛选,继续培养优质项目。申报者在项目申报中将对经费预算、筹备条件等进行申报,不同高校在经费下拨形式上各有差异,分阶段下拨或以实际支出报销为最常见的下拨方式。在项目中后期专家组将会对项目进行二次审查,及时筛选掉未如期筹备或筹备效果不佳的项目,其余项目则保留为参赛重点培养对象,并予以进一步支持保障。但以二线以下城市和艺术类专业较少的院校为主的部分综合性高校,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艺术类竞赛管理体系,竞赛管理较为混乱。

(四)艺术类竞赛的组织管理部门。当前艺术类竞赛常见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有校团委、教务处,部分高校也有学生处参与,以上部门主要负责竞赛初期的宣传动员以及贯穿项目筹备全程的竞赛保障工作;各二级学院则完成参赛人员输送的任务。当下部分综合性高校由于院校规模小、地域资源受限、艺术人才紧缺等因素,尚未明确艺术类竞赛的组织管理部门;还有部分高职类院校的艺术类竞赛尚由师生自主报名参与,缺乏系统竞赛管理机构与机制。?

二、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综合性高校虽对艺术教育逐渐重视并在竞赛中占据席位逐渐增多,但和一些一流高校或重视艺术教育发展的高校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当下综合性高校在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资源较为短缺,统筹使用情况不合理。高质量艺术项目的筹备都需要较充分的资源条件,如舞蹈、声乐、戏剧等,除了花费较长时间训练外,专业的训练场地、练功器械,精美设计的表演服装与道具,先进的科技设备等也是完成一项高质量参赛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部分综合性院校并没有完备的艺术教育资源,如专业训练场地匮乏,仅有的少量场地也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能够额外支持艺术类竞赛训练的场地不足;基本练功器械陈旧,更新不及时;定向培育艺术类竞赛项目的经费下拨不足,不能满足中大型艺术表演类项目的包装及电子设备更新需求等。此类资源短缺、统筹使用情况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参演学生缺乏良好的训练条件,指导教师只能依靠私人力量求得其他支持,长此以往较大耗费指导教师参赛积极性。

(二)组织与管理部门间沟通成本较高。近些年由于艺术类专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推广普及艺术教育的影响,艺术类竞赛出现了艺术创作工作坊、艺术科研论文等新兴类别,并获得了部分师生的积极参与。但随着艺术类竞赛类别的多样化,高校在竞赛管理的职能分工与组织方式上存在着差异性。多数高校艺术类竞赛由校团委主要组织与管理,但部分竞赛在类别上与学科竞赛存在交叉,故多由教务处组织与管理,还有部分综合性高校直接将不同类别竞赛组织与管理权限下放至二级学院,因此不同竞赛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由校内多个平级部门进行。这种情况往往导致部门之间在竞赛的组织、管理、统筹的联络协调上存在较大成本,为竞赛筹备人员造成工作障碍。

(三)竞赛宣传渠道不广泛。竞赛对增强高校文化活动氛围、学术氛围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缺乏长期有效的竞赛宣传引导,师生获取竞赛信息渠道窄,将会导致高校失去选拔优质参赛资源的可能以及师生对竞赛的重视程度下降等后果,从而进一步影响高校竞赛项目质量。但由于部分综合性高校校内专业多、规模大,学科竞赛、校园活动等信息纷繁复杂,往往使得艺术类竞赛宣传信息被淹没其中,而高校又未及时采取拓宽宣传渠道的手段,甚至仅仅是以点对点的形式通知到某些艺术类院系,这就导致了艺术类竞赛在综合性院校中参赛人数少,大众化程度低,未能达到普及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长期管理机制不健全,筹备多临时。艺术项目具有专业性强、筹备时间长、细致程度高、创新性强等特点,不论是艺术作品类还是艺术表演类项目的筹备时间,从项目构思、人员筛选、物料筹备、排练打磨到最终的竞赛呈现,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以年计。但部分综合性院校由于对艺术类竞赛重视度不高或对竞赛信息缺乏主动的搜索与跟踪,导致长期缺席部分重要竞赛;或因临时动意参赛,导致师生筹备时间较短,项目缺少精心打磨,质量不高。还有些高校虽重视竞赛,但缺乏对艺术类竞赛长期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未能发掘师生竞赛潜力。?

(五)未有效利用二级学院优势。二级学院作为与师生直接联络的机构,对于本学院的大部分信息均有第一手的掌握。学院对于师生情况更了解,可较精准地判断具有获奖潜力的对象,且学院对各自优势专业、专业资源等更为了解,可为参赛者提供更加到位的筹备条件。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综合性高校对本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竞赛缺乏基本了解,不能有效发挥二级学院吸纳人才、统筹资源的优势,校院两级缺乏联动。

(六)奖励机制不健全。由于艺术类竞赛的筹备需要耗费师生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若无奖励机制的推进和激励,师生对竞赛的参与度会大大降低。而部分综合性高校缺乏对其他院校艺术类竞赛奖励机制的调研,自身奖励机制不够健全。例如,尚未将艺术类竞赛纳人学科竞赛范畴,或未将艺术类竞赛比照学科竞赛进行奖励;竞赛奖励文件更新滞后,不能与当下新兴艺术竞赛类别接轨;相同竞赛奖励力度不能比照同层次其他高校,竞赛重视不够;不能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面紧密结合,无法切实提升师生参赛积极性和责任感。高校艺术类竞赛奖励机制的长期不健全,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三、推进综合性高校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下综合性高校在艺术类竞赛组织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建议可供参考。

(一)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建立系统的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为确保对艺术类竞赛各阶段工作精准支持,建议成立以主管美育工作的校领导牵头,校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领导以及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为成员的艺术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内各部门协同为竞赛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同时负责对艺术领域相关学术科研、竞赛工作中存在的未明确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解释。委员会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工作讨论,对艺术相关文件进行制订与修改,完成竞赛项目审查,制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方案等,使艺术类竞赛管理机制更加系统、健全,保证竞赛过程的有序进行,达到普及艺术教育、推进高校美育改革的目的。

(二)拓展艺术类竞赛信息传播渠道。综合性高校专业类别丰富,大部分综合性高校通常不以艺术专业作为主要发展的目标专业、品牌专业,因此,对艺术类竞赛的关注度、重视度相对于艺术类专业院校较低。因此,多渠道、多覆盖的投放竞赛信息将会对院校申报优质项目提供良好基础。除日常以通知形式下发竞赛信息外,组织管理部门还应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公众号、微博、校园论坛等传播竞赛信息,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线下也可通过教学中宣传、建造竞赛成果展厅、开展获奖节目展演等形式对历年来获奖的优质项目进行展示,使师生对竞赛有直观形象的认知。另外,为响应国家普及艺术教育的号召,艺术类竞赛信息的覆盖面应扩大至其他非专业师生,做到全校人人可欣赏、人人可参与。?

(三)加大艺术资源投入和统筹使用力度。艺术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设备和硬件条件,尤其是声乐、影视、摄影等类别,其作品质量与硬件条件的好坏成密切的正相关。以摄影摄像设备来说,一台可以满足参赛需求的基础摄像设备也在万元上下,且还需为此配备不同的光学镜头,这些精密设备造价成本本身就高,售价也自然不菲;再以声乐乐器为例,钢琴作为音乐类相关专业的必备教学实践工具,其售价根据精密程度、品牌类型等不同,在万元至百万元之间,价格区间大,日常养护成本也高。艺术类竞赛若无先进设备和硬件条件的支持,则较大限制了参赛者的水平发挥和项目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的成绩。另外,在全面了解竞赛项目特征需求、学校现有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应由竞赛主管部门协同艺术教育委员会全面统筹学校现有资源,合理安排训练场所、训练时间,及时提供设备保障;对于竞赛项目的需求缺口要做到快速汇总研判,调用各方力量满足项目筹备条件,为艺术竞赛提供良好的资源统筹与保障。

(四)挖掘艺术类竞赛培养对象。通过竞赛彰显学生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果,是二级学院参与艺术类竞赛的主要动力。院校应鼓励二级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组建较为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和结构合理的参赛学生队伍,要注意挖掘专业兴趣浓厚、基础较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竞赛的重点培养对象,并定期对竞赛培养对象开展培训。另外,要注意多引导低年级学生了解并参与竞赛,也要重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避免参赛对象断层。?

(五)完善艺术类竞赛奖励政策。竞赛作为推动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艺术类竞赛奖励政策是保证高校竞赛工作长期运转的“发动机'将艺术类竞赛纳入学科竞赛范畴,或将艺术类竞赛比照学科竞赛对参赛师生进行奖励,是大势所趋,也是激励师生参赛,激发师生创作潜力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定期对奖励政策修改、完善,及时更新竞赛名单,并将竞赛和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关联,制定合情合理的奖励方式、精准的范围界定、明确的奖励细则;对于获奖的集体或个人要进行表彰,对筹备积极、工作突出的集体或个人要在年终考核、奖项评定中有所侧重,满足师生荣誉感,提升师生参与积极性。

四、结语?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7

一、网络管理的主要功能

网络管理包括软件、硬件、人力的使用、协调与综合等方面,以达到对网络资源进行测试、配置、评价、分析、监视和控制的目的,是网络管理员借助于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的操作,其内容包括性能和记账管理、配置管理、变化管理、操作管理和问题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计费管理

计费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记录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可以有效地对网络资源的占用情况以及运行费用进行实时监控,以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计费管理可以实现计费数据的采集、管理、维护、分析以及费用的计算等一系列功能。并利用所采集的相关网络资源数据、用户的详细信息以及计费政策等,来计算用户使用网络资源的情况,向用户提供相关使用信息,并计算应缴纳的费用。

(二)性能管理

性能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系统通信状况以及运行状况作出相关综合性评估。性能管理主要是分析、收集被监管网络当前状态的数据,比如阈值控制、性能监控、实时性监控、性能分析、生成性能报告、性能查询等,以便用户及时了解网络的安全性能以及运行状态。

(三)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故障报警、故障监测、网络故障分析以及故障信息管理等方面。故障管理可以通过被动接收或主动探测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对其中的系统和网络故障的内容加以识别,提高故障管理自动化的水平,实现上述故障管理功能。

(四)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功能体现在通过配置网络、初始化等动作,使网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管理人员对于网络配置和结构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自动获得配置信息,通过相关的技术完成网络的管理和配置。该功能还可以实现自动备份和自动配置、路由信息配置和路由器端口配置的一致性检查并记录等,以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实现网络安全管理。

(五)安全管理

网络的主要问题一般都集中在网络数据的授权、访问控制以及私有性三方面,因此,安全管理的功能就体现在对网络加密和加密关键字、访问控制和授权控制等方面,还有检查和维护安全日志。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控制网络资源的访问,其功能是通过管理路由器的访问控制链来完成防火墙的管理,也就是说,从传输层和网络层来控制访问网络资源,这样可以防止外来病毒的入侵,保护网络内部的应用服务和网络设备;安全管理还可以实现告警事件分析,即网络对象发出告警事件后可以自动接收,并加以分析,及时向管理员报警,及时发现可疑的攻击迹象和正在进行的攻击,并提供相关的历史检索以及分析机制。主机系统的重要服务状态都处在安全管理的实时监测中,以便及时搜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漏洞,并提供监测工具和弥补措施。

二、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

(一)基于Client/Server技术的集中式管理平台模式

该模式是当前应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相对简单的系统架构。此种模式自从开发运用以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同,但同时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一个或几个网站同时分析、收集所有网络节点信息时,会造成网络中心站的超载,从而影响传输速度,严重的甚至会死机;反过来,当网络中的信息向中心站点集中传输时,又会造成部分站点网速过慢。由于这种模式在每个站点的程序设计都是确定好的,功能都是相对固定的,如果要扩展的话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其管理模式在可靠性、有效性、灵活性以及可扩展性上都存在着很多限制,很难满足当前网络环境的发展和运用。

(二)网络管理模式的Web技术

WBM结合Web功能再加上网络管理的技术优点,实现了管理更大网络资源的功能,并为其提供强大的网管工具。网管人员不论采用哪种浏览器,都可以在互联网的任何节点实现迅速存取网络资源、配置和控制,他们无需受限于网络管理的工作站,就能建立大部分互相操作性的平台结构。与传统的命令式相比,WBM可以更容易进行远程登录、直接浏览图形界面,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这种网络管理模式。

三、目前常用的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系统本身是很复杂的,这里我们就简单介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网络管理技术。

(一)SNMP技术

SNMP英文全称为Sing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是基于TCP/IP的标准网管协议。这种网络管理协议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几乎所有的网络管理系统都支持它,它的结构有三个特点:网络管理协议容易扩充,功能实现简单,结构独立不受网络设备的局限。SNMP的基本思路是在网络中设置一个专门用来进行网络管理的中心工作站,通过路由器或交换机等被网络管理的设备设立,并由该收集网络管理需要的数据,将其传送至网络管理的中心工作站,而工作站在收到信息后再进行处理分析。

(二)RMON技术

RMON英文全称为RemotenetworkMonitoringMIB,意思就是“远程网络监视管理信息库”,它的作用是扩展SNMP的管理信息库,使SNMP更加主动而且有效地对远程设备进行监控。RMONMIB是由一组诊断数据、统计数据和分析数据组成,标准的显示工具软件就可以显示出这些数据,因此不受供应商远程网络分析的限制。网络环境下,将RMON客户机软件和RMON探测器结合在一起进行网络管理,当一个探测器发现异常时,会及时主动地将信息传送给控制台的RMON客户应用程序。

(三)WBM技术

WBM英文全称为Web-BasedManagement,它允许网络管理员使用任何Web浏览器,在任何网络节点上迅速地对网络进行控制和配置,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WBM有两种实现方法,一是解决方案,也就是将一个基于Web的服务器加载到内部工作站,即,网络用户使用HTTP通过工作站和Web浏览器通信,同时工作站使用终端网络设备通信和SNMP协议;另外一种是嵌入式,将Web功能嵌入网络设备中,这样每个设备都拥有一个独立的Web地址,这时网管员就可以通过浏览器的Web地址对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

四、高职高专院校的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管理的功能有好几个方面,但由于校园网有着用户分散、用户类型繁杂、数量大等特点,因此经常会出现传播和非法信息、人为攻击网络系统、网络病毒破坏、网络设备遭到意外损坏等情况,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侧重安全管理进行讨论。#p#分页标题#e#

(一)防御网络病毒

其实,如果管理上和技术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全可以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尽管有时会有新型病毒出现,利用系统在反病毒技术上的缺陷以及安全管理机制的漏洞对网络进行破坏,但只要在思想上加强反病毒的警惕性,运用适当的管理措施和反病毒技术,那么新病毒就很难达到入侵的目的,就可以缩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范围。利用管理措施来预防病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轻视病毒的危害性,从思想上加以重视。网络一旦感染计算机病毒,轻则影响日常的学习和工作,重则会破坏存储器中的程序和数据,那么所造成的损失就不是金钱可以估算的了。所以平时我们一定要有防病毒的意识,比如经常性地升级杀毒软件,可以及时辨别最新病毒样式;不要随便接受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网址链接;在下载文件时,对于文件扩展名为exe、zip等格式的文件特别注意,因为其中很可能就会潜伏病毒。

(二)充分发挥防火墙的功能

网络与Internet联接之后,系统安全管理功能除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防止非法程序的入侵,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防止非法用户入侵的主要措施还是依靠防火墙技术。防火墙,英文为firewall,由一个硬件设备和一个软件组合而成,处于外界通道(即Internet)和网络群体计算机中间,用以管理内部用户对外界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以及限制外界用户访问内部网络。防火墙是以一个系统的形式存在于安全网络环境的构建过程中的,它的功能主要是执行内网和外网之间的访问控制。应用防火墙一般可以实现以下安全管理目的:对于不安全的服务和非法用户进行过滤;限制他人进入内部网络;限定用户访问特殊网站;防止入侵者接触网络系统等,这些功能的实现使局域网的监控更加方便。

(三)对web服务器进行安全预防处理

1.设定WWW目录的访问权限。将设置成web目录的文件夹,通过操作web站的属性页来实现控制WWW目录的访问权限,并且该目录下的所有子文件夹和其他文件夹都会受到这种安全性的保护。WWW服务不仅可以提供NTFS文件系统提供的权限,还可以提供读取权限,这样用户可以下载或读取到WWW目录中的文件;另外还提供执行权限,让用户运行WWW目录下所有的脚本和程序。

高效分离技术范文8

1.1丰富了高校教育管理形式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以人力为主,由于人力管理的有限性以及高校教育管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常常使人力管理出现诸多漏洞。比如对于学生个人信息的收录工作,单纯依靠人力,不仅费时费力,还有很大出错或遗漏的可能。针对这种由于人力管理产生的普遍现象,完全可以依靠网络技术进行弥补。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校教育进行管理,既可以减少工作中的漏洞,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运用最少的资源完成工作效果的最佳化。但是,在实现网络技术对于高校教育的管理之前,一定要确保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过关,不然,操作人员能力的缺失会酿成不可预估的后果。例如,操作人员对于信息录入和管理程序掌握不熟练,对于缩短工作时间和增强工作效率不仅没有推动作用,还会影响信息录入的正确性,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

1.2开放了高校的教育模式

高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讲述知识,学生仅仅有老师和图书馆等相对传统型的信息摄入渠道,造成信息获取量有限,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但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时弥补了这一不足,不管学生处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都能通过网络获取对其有帮助的信息,打破了时空限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课程放到网上进行视频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本校或者外校老师的教育资源进行知识的累积。这样一种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而催生出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丰富了高校办学形式

传统的办学形式必须满足有教室、有交付学费的学生两个要求,才能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那些不具备条件进入高校学习却渴望得到高校教育的人来说,也就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网络技术对于这一局限性问题也给出了解决方式。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微课等方式进行远程教学,满足对于时间和空间存在限制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使高校的办学形式更加开阔。

1.4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

我国各高校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出现了高校人员冗杂的普遍现象,容易产生责任推诿和做事不积极的现象,降低了办公效率,也不利于高校各方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各高校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使不同事务的负责人员安排得当,利于事后追责,也有利于办事效率的提高。比如对于安排高校学生进行英语六级考试,需要相关人员对于教室占用作出相应的安排,如果运用传统方式,对于各个教室进行考察和编制,势必会耗费诸多人力物力,但是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老师依据学校的相关网络系统就可以对于教室的选择进行决策,缩短了工作时间。学校也方便利用办公安排系统对于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考核,责任问责到主要负责人,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2运用网络技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2.1实现高校管理观念的转变

高校对于教育管理的观念不能体现出封闭性,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应转变为开放的管理观念。当前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表现为多样化,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多样,高校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以及相关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其他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拓展知识,使自己向全面化发展。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应树立开放式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网络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拓宽自身视野。高校还应组织相关的网络技术应用方法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检索方式,以便于实现知识检索的相关性和有效性。比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图书馆数据库使用方法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对于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电子期刊等数据库的查找和运用在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指引下进行查询。

2.2完善高校网络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的支持是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的设施基础,技术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学生的网络查找体验,进而阻碍学生知识的获取有效性以及相关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的网络技术平台的建设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对于校园网的建设要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不要盲目限制学生网络使用的时间。比如,有的高校在晚上实行断网制度,虽然看似是在为学生的休息考虑,但是也还是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有些学生由于参加比赛需要等种种情况需要在断网时间段进行资料查找,断网这一制度就妨碍了学生知识的查找,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网络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开放时间应严格符合学生的相关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技术平台的作用。

2.3加强学生思政教育

不管是在小学时代还是中学时代,“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观念不止一次地被灌输给学生,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麻木的感觉,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不会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化。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这种口号式的宣传手法已经不能发挥作用,要想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在学生中发起有关过度使用网络的危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查找由于错误使用网络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事例,然后对于学生查找到的事例进行展出,以通过真实化的场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也就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网络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观念上接受了网络的正确使用方法,才有可能正确指引其网络的使用行动,使自己的网络运用符合安全和科学性的标准需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