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教育论文范例

组织教育论文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工作组织、劳动内容和生产技术及其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为技术的简单工具,而应更加重视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职业教育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教育,因而对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及工作组织形式的研究正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现代工作体系与传统工作体系有着明显差异,现代工作体系中的工作组织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二战后,福特主义成为当时世界上流行的主要工作组织形式,福特主义是通过标准化物质和服务的批量生产来创造国家财富。机器化生产取代了许多以前由熟练工人承担的任务,在半熟练工和机器生产的共同作用下,数以千万计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福特主义的生产线是流水线,产品是由传送带输送给每一个工人,而不是像以前的生产流程由工人移向产品。福特主义下的工作任务被划分为最基本的形式,管理层与操作层严格分开,目的在于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福特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基本划分的基础上,关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培养,将操作技能视为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福特主义已不适合生产工作要求,于是逐渐分离出了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通过“市场化”推动国家发展,工作组织继续沿用福特主义的方式,采取批量生产、管理层和操作层严格分离。在“市场化”的作用下,生产工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其在一种自由、不受限制的全球市场中出卖他们的技能、知识的状况,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支持这一体系的重要手段。后福特主义则认为应该为所有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稳定、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并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双方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以此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出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新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让市场充满活力。新福特主义用“生产岛”取代了“生产线”,工人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管理层制定的方案,他们同样需要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以能更好的投入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从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对工人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产生了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不同选择。

二、当代工作组织形式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保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形势严峻等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匹配,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而人力资本质量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强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要素得到了广泛研究。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教育界已达成“能力本位”的共识,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则造成了课程选择上的差异。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等。MES课程是“ModulesofEmployableSkill”的缩写,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的简称。MES课程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内容本身来设计开发课程,其以工作职位为核心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多步、逐级分解,获得了非常具体、明确的工作内容基本组成单元,即模块。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细分,即可获得完成每个模块所需要的学习单元。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层层分解,MES课程对目标技能的阐述已经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而课程整个开发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模块组合的灵活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但MES课程过分关注行为动作,对整体的忽视使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能、加深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CBE课程是“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的简称。CBE课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以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为主的课程开发方法。CBE课程遵循了MES课程的思想,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CBE课程相比于MES课程而言,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特征更加明显。学习领域课程是指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由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相比于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认为职业能力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职业能力是无法与实际的应用背景割裂开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应植根于实际的生活工作环境,跳离了背景框架谈职业能力没有任何意义。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行动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出发,学习领域课程具有明显优势。但学习领域课程的问题在于,学习领域来源于行动领域的归纳,行动领域可以通过对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的职业情景进行概括得到;而学习情景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在课程的实际操作层面,学习领域课程并没有给出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发方法;而要使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对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给予更多关注。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相比于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特征,更注重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项目课程强调在工作情景过程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职业教育中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要求通过有结构的项目活动,产生出符合一定标准的产品、服务或决策,具有生成性特点。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展和实施的情况看,MES课程和CBE课程更多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流行;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更多具有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特点。它们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MES课程和CBE课程对操作技能,具有外显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更多关注;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更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关注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的养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MES课程和CBE课程能较好满足新福特主义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对后福特主义的职业能力培养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除了受到各国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外,现代工作体系下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对职业能力的定义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

高职教育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后,已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和民生改善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目标。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单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选择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阐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形式发展过程,得出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为职业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前提

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带来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新福特主义主要培养外显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不同操作单元的重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后福特主义更多关注复杂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均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加强工作组织形式研究,明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对职业能力认识的影响。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变化的把握,加深工作组织形式与职业能力之间本质联系的理解,为正确认识职业能力提供前提。

(二)职业能力内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由于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MES课程和CBE课程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关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相比于MES课程和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高职院校具有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职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加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区域产业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应深入了解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工作组织形式实际情况。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很难统一,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以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三)实际办学情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应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各自院校办学传统和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时,应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撑,充分考虑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要求。如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在工作情景中展开,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实力、特色教材编写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师资队伍,项目化课程要求的先进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实际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各种教学硬件(如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及学生学习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同时,应从实际出发,通过课程选择突出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四、结语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2

(一)政策敷衍了事

组织、资金、人员等方面,只是象征性地制定一些方案,没有实施具体措施,导致农村老年教育政策在执行中变成一纸空文。

(二)政策变更随意

在执行老年教育政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或单位常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对政策内容部分任意进行取舍,加入了许多看似接地气,实际却变形走样的内容。在真正执行过程中,有利则执行,不利则曲解、抛弃,而且贪新、求全,当成典型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致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真正需要的农村老年朋友,根本无法享受到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益处。

(三)政策宣传缺少

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是付诸实施的过程,也是政策宣传、解释、发动、落实的过程。在生活中,这项政策的前期往往没有充分宣传,导致许多群众对这项利民政策了解不透彻,行动不支持。建成的老年教育学校没有人用,定好的老年教育计划没有人执行,已经出台的激励政策也没有执行力。可见,对政策宣传不到位,成了对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障碍。

(四)执行者对政策理解不准确

执行者对政策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或因片面地凭经验主观理解和执行政策,使政策执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适应;或因对中央和上级的有关政策不求甚解,使执行不能正确地体现政策目标;或因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行动迟缓,对政策贯彻不及时;或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弄虚作假,消极怠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策执行者思维的滞后、执行的僵化、行为的短视。

二、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阻滞的原因

(一)文件政策本身的缺陷

政策的质量高低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主因。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必然影响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总体上说,目前的农村老年教育政策内容明晰,现实性较强,保障措施明确,具有可行性。但是,相对于全国各地的具体地情而言,又缺少真正合理的可操作性。因此,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农村老年教育政策,而这些政策在内容选择上常常不顾实际,好高骛远,虽增加了执行空间,却没有具体的财力、物力、人力配套措施,没有提供任何细化的操作程序,反而加大了执行难度,导致国家受损,群众吃亏,正确的政策难以执行。

(二)政策执行主体态度消极

导致政策阻滞现象的原因很多。目前,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多为地方民政或教育部门,权责分配不对称,缺乏足够的调动农村老年教育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权力,许多政策仅仅追求形式的创新、场面的壮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是发发文、开开会,抓监 督、抓落实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缺乏实效。基层对各种政策的落实重点多数采取“优选法”:顶头上司的优先,其他领导的靠后。绝对掌控社会权力的执行主体如此被动消极的态度,必然导致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的体制、机制不顺畅,效率不高,资源浪费。

(三)政策执行资源匮乏

从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资源看,各地在老年教育指导、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人员管理等方面,远远没有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日常老年教育活动组织不足,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政府提供给社会的教育场地大都以某种形式租赁或委托第三方管理,学习场馆收费超出农村老年人承担能力。即使是一些乡镇上的成人中心校,也大多数被管理者出租给他人经营其他项目,老年教育场地设施老化,人多拥挤不堪,或损坏严重,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可以用无经费、无场地、无活动的“三无”来概括。

三、解决对策

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阻滞现象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公众问题的解决、政策目标的实现,还削弱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合法性。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彻底解决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执行的梗阻现象。

(一)加强政策科学研究,提高政策质量

政策是政府对资源、利益的科学调节,是履行管理职责的必要手段。因此,政府在制定农村老年教育政策时要认真听取各层次人员的意见,细化和量化这些政策,充分考虑其意见和要求,克服以往政策上存在的缺陷,避免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保证政策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性、科学性、合理性、严肃性、可操作性,以强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同,从而忠实地执行政策。

(二)强化政策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政策执行择优与代价的矛盾,往往源于政策制定者的政策意图和目标。因此,要想认真、准确地贯彻执行农村老年教育政策,必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政策。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群众集会、电视广播、文娱活动等场所,发挥乡镇、村组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通过开设政策宣传专栏,精心挑选、编印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宣传小册子,摆放在街道、路口等农民容易集中、路过的显要位置向农村老百姓发放,供农村老百姓随时取阅,展示各种优秀宣传作品,提高宣传成效,扩大政策影响力,增强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凝聚力,保证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正确执行。

(三)加大领导力度,形成政策执行的合力

要做好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其实,在我国不缺政策法规,缺的是严格制执行政策法规的领导。要想做好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就必须加强领导,把老年教育政策的执行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从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强紧迫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精神实质,科学分析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督促农村老年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工作,做到政策落实无缝隙,提出问题有依据,解决问题有方案,工作开展有评比,教育效果有检查。

(四)规范管理,加强协调监督

农村老年教育政策的执行,要在政策落实的操作规程和日常管理及落实结果的公示、督查等配套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老年教育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政策落实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农村老年教育的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合理、公平、公开、透明地使用老年教育经费,不断提高农村老年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五)加大农村老年教育财政投入保障

目前,由于一些县、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窘迫,还未摆脱吃饭财政,再加上对财务资源的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对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缺乏有力的支持。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始终坚持财政方向,本着“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将农村老年教育服务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农村老年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初步形成稳定增长的农村老年教育资金投入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老年教育的均衡、互动发展。

四、结语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3

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作为政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组织比较灵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同学们都可以积极的发言,同时,还能帮助对平常害怕登台发言的同学克服惧怕的心理,从而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去。通常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主要是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在讲解“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这一章节内容时,由于学生会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会不会受到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这个问题产生兴趣,因此就将这个问题要求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归纳、讨论等,对该问题以及该章节的内容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在讨论中进行合理的设置疑问

在课堂讨论中,其题目的创设必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问合理的设置,这样的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对该章节的内容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根据理论证实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在自学完之后,一些同学甚至还提出了当代在党的领导下出现的一些腐败问题。此时,教师需要例举相关的历史现象与现实中的一些事例来说明在党领导下出现的腐败现象只是少数的、个人的腐败行为所致,并非所有都是这种,接着让学生开展讨论,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来讲,从亲属、朋友、家人中是党员的情况来看,其实在党的领导下,大部分党员还是好的、正直的、廉洁的,这些极少数的腐败现象根本不能影响党的性质。加之党中央也在工作中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而于2010年6月25号,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的进修班中发表了重要讲话,所讲内容明确的指出:要将反腐倡廉的建设摆在首要的、重要的地位。通过这句话看出,我们党在对腐败问题上始终坚持强烈的反腐决心。经过同学们小组的讨论之后,使他们从分的明确:虽然在党内出现了腐败的现象,但是我们的党中央始终是清醒的,并且正在采取有效的、有力的措施对该问题进行解决,证明我们党对这些小问题是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的。通过对这样问题的讨论,不仅理顺了学生的思路,同时还深化了学生对党的认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觉悟,有效的提升了该堂课的教学效果。

3避免在课堂讨论中出现冷场现象

通常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会抱着事不关己的、消极的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去,甚至有的小组还会出现不发言、冷场的现象[2]。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讨论之前,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对该小组所讨论的过程、结论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说明该记录会作为期中、期末成绩之一,促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的参与;其次,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发给学生,以便学生课前积极、充分的准备;然后,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小组,并引导学生敢发言、会发言;最后,在选择题目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选择,尽可能的选择多一点。例如针对以上“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会不会造成社会主义方向的改变”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那么国营企业的主导作用也会随之消失吗?”“现阶段中,集体经济的发展前途是什么样的呢?”等等。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不仅避免了学生出现冷场的现象,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课堂讨论中要有组织、有顺序

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合作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促进同学们集思广益,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加深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认识、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记:合作学习并非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引导、组织、协调,真正的发挥合作教学的作用;避免课堂上出现“看似合作,实质乱团”的现象,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还会降低效率,导致学生养成不良习惯。通常在合作教学过程中,个别小组在谈论中会出现喜欢抢话、插嘴、打断别人思维的学生,针对这种教师应该正确的引导、纠正,切记在课堂上出现讽刺性的打击,否则不仅会影响课堂氛围,还能严重挫伤学生合作讨论、大胆发言的积极性。其实爱插嘴的这类学生,体现了他们胆大、主动、敢于参与和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师加强合理的引导有助于这类学生正确的学习。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个内容的时候,正在讲到近代史证明“三权分立”不能解决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问题时,突然班里的一位同学说道:“照这样说,说明对现在的中国也不适用啊。”此时其他同学就一脸茫然、紧张的表情望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仅不发火,还要接过该生的话题:“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好,不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国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上的?其中是否存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不同势力、财团之间的矛盾呢?”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能鼓励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还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活跃了课堂,深化了课堂的教学。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4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突出中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少数民族中职语文教育必须在重视学生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以“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现有中职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审美、创新素质培养,针对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来说,还包括许多更重要的如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自我制约能力、健康的个性等德育方面的内容。

(一)让学生重拾成功的信心,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好,加之学生本身成绩不理想,经过中考的打击或者根本没有经过中考而被直接分流到中职学校,自身的价值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与人沟通能力也较差,不爱学习,出现破罐子破摔混日子的情况。因而帮助这些学生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重拾成功的信心,树立成功的信念,以便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学会良好的生存技能,成为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与他们有相似家庭出身或有相似学历背景的成功人士的事迹,作为学生励志的榜样。还可以多安排学生动手写作、动口讲述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言,讲述自己喜欢的人、事、物等等,对学生的发言与写作采取多鼓励多赞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被认可的态度,这样便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找回信心,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培养较强的自我制约能力与健康合群的自我个性

很多少数民族中职生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特殊原因,父母长期无暇管教或疏于管理子女,使他们养成贪玩、自控能力差等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自我封闭,性格孤独怪僻。而自我约束力欠缺,生活散漫,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业上不思进取,责任心不强正是影响其无法学会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生存能力的致命因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多选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通过对自身长期以来要求严格,不懈地努力不断追求才获得成功的例子来感染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多设计学生之间协作完成的任务,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考勤、作业、纪律做严格的要求与记载,以督促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团结合作的集体观念,锐意进取的生命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和跳出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为其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

由于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加之学校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于中东部的中职学校,这些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用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课教学更应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要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一)强化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当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字表述已经成为处理、存贮、传播、交流信息的一种主要的手段和媒介,应用文写作成为十分重要的实用技能。所以应用写作能力已经成为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换句话说,它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一种竞争手段。常见许多单位批评中职毕业生连请假条也不会写,这充分说明利用中职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修订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从应用文文种和写作要求两方面对教学进行强化。要求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总结、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写作种类必须入选我们的中职语文教材,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色,有侧重点地选择不同种类的应用文进行教学,如工科、理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如计划、总结、报告等日常事务类写作就可以了,而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如经济合同、标书、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等经济应用文类写作文体,而法律专业学生可以增加如诉讼文书类的应用文写作,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二)强化实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除了能写,还要会说,表达准确,语言文明,仪态大方,交际能力强,这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本身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部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语言交流障碍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普通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不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回自信、重拾信心,为将来成功就业,谋取更大的发展修炼扎实的内功。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我们的中职教材应加入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接待、洽谈、答询、协商、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训练项目,这些都是未来学生在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表达交际项目。特别是演讲与辩论项目,是最容易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内容,我们除了讲解相关的知识技巧外,还可以在课堂或课外,模拟如竞聘、述职等现实场景,要求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扮演相关的角色,进行竞聘演讲与现场述职,这样既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另外,在课外,我们可以多组织学生辩论会,鼓励学生参与观看,努力快速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技巧与能力。

(三)注重学生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中职学生相对来说阅读面窄,知识积累不丰富,视野也不够开阔,因而,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不能或缺的。如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现当代的新诗中可选择一些经典的篇目要求学生背诵,从孔孟、老庄、司马迁、唐宋八大家到现当代的鲁迅、老舍、郭沫若、朱自清,还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沙翁、近代著名大师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而斯泰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可作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欣赏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存,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同时,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应尽量避开单纯的认字识词的基础知识教学,应该让教材的课文成为学生自身感悟、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人文品位,调动学生内心的人文关怀的佳作名篇,因而要求老师在讲解时不要一味的灌输,机械的分析,而只起恰当的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诵读、多感悟,多思考,多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加强学生敏捷、准确的“语感”能力,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阅读与欣赏能力,增强自身的内在气质修养。

三、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语文教育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中职语文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文化等,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文学作品、文化民俗、旅游景区、特别是成功人物的事迹编入教材中,给学生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本地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打造出的少数民族中职生必须具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将来通过学生的流动宣传,也可以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民俗等广为传播,这是双赢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一)将文学作品及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将文学作品及对文化习俗、民间工艺等的介绍融入教材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湖南湘西地区为例,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在湘西文学作品选择方面,应首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部唯美小说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同时更多的向人们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其次,古华的小说《芙蓉镇》打破了唯美的模式,通过湘西芙蓉小镇的风云变迁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字里行间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除此之外,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有许多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民间工艺,如土司文化、丧葬嫁娶文化、祭祀文化、苗鼓、民族歌舞等文化习俗,挑花、织锦、银饰、泥哨、竹编、马尾斗笠等民间工艺,这些都是本土文化中的精品,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及反映民风民俗和民间工艺的历史、特色或制作流程等的优秀文章纳入语文教材,使学生学习了解,还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以“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如指导学生实地考察、走访、参观,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物、民族风情、民间工艺等,还可组织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充分认识。

(二)将本地区旅游景区介绍融入教材内容中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自然风光奇秀,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大统,风景名胜区众多。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著名景区就有张家界、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里耶古城、猛洞河漂流、王村(芙蓉镇)、文学大师沈从文故居等。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张家界为例,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1992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做为湘西中职学生来说,必须对这些著名风景名胜区及其相关的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这既是内在知识储备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纳入语文教材,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做为音影资料在课堂中播放,或者课后专门组织学生观看欣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将本地区本民族杰出人才的事迹融入教材以鼓舞激励学生

仍以湘西为例,湘西地区人杰地灵,俊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如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以沈从文、萧离等为代表的湘西著名作家群,现代著名画家黄永玉,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家叶水云,现代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这其中许多知名人士出身也比较寒微,他们的成功都经过自已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自身不畏艰苦、不怕艰难,勤奋努力的结果。他们的成名经历、特别是那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奋斗故事,完全可以做为入选语文教材的内容,用来激励学生向杰出人物学习,坚定信心,相信自我,不断向着成功进取奋进。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5

1.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开创我省教育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领导干部是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是否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是关系到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写入了报告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区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开始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的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却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只有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新时期抢抓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上而下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推动教育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2.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加强社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迫切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群众举办、吸纳群众参与、赢得群众支持的社会性活动,对于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消除各类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社区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它还需要文化、宣传、民政、统战、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相关部门来齐抓共管。如此一来,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只有首先抓好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才能有效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社区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才能把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制订发展规划,才能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省在领导组织网路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在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来看,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就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对新时期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部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相关部门。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社区教育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甚微,更谈不上把社区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了。

2.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些市、县(区)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缺乏工作指导。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首先,省政府尚未成立负责社区教育全面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全省社区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亟待出台;其次,教育部门内部尚未明确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社区教育探索实践,但缺乏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再次,其他相关部门尚未成立配合教育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应机构;最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管理和制度引领。

3.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宣传、民政、文化、人社、司法、人口计生、卫生、农业、财政、科协、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老龄办、流动人口管理等部门,都应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但由于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战,工作成效不明显。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我省缺乏一个能够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三、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应在教育部相关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我省省情,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党政统筹领导社区教育工作的总格局

社区教育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推动,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建议,省政府可成立一个由多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工作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部门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制订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把社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各市、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政府统筹领导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保障制度的层层落实,有利于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考核体系,从而推动我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市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组成的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正是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2.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那么,社区教育应该具体由谁来管呢?《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意见》指导下,我省一部分省辖市的教育部门已经率先在社区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在全省社区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部门要主动靠前,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并下决心去抓好这项工作。”从我省目前社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郑州、平顶山、信阳等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它们都形成了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随之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导责任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从而强化了教育部门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然而就省级层面而言,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工作仍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为此我们建议,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使此项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具体负责,形成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网络,使全省教育部门在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强化分工协作,多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工作是涉及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只有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的领导体制,才能保障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在政府主导下,各级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应由多部门联合组成。为了确保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密切配合,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各部门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以明确各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能;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各部门工作计划,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高效率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其他省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建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民间组织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既可弥补行政管理力量的不足,也可以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民间组织也应成为社区教育领导组织网络建设中的一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服务环境,调动和吸引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四、结语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6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促进发展。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按照自身特点成长,新时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为前提,对学生思想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对教育实效获得至关重要。同时,真实地了解远离家乡在内地读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找到并拥有归属感,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利前提条件。对于在非民族类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开始之后,他们将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常常是民族大学生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引发抵触情绪,诱发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据文献报道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是躯体化、抑郁、恐惧和人际关系,这些因子也高于全国大学生相对应因子的常模。分析这样一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教育相对欠发达、基础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知识面相对较窄,学习方法相对落后,而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学习认真努力,但是面对大学的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还是会表现出一定的弱势。例如汉语运用能力较差等,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甚至这些曾经的优秀者在大学里面会成为后进群体,巨大的落差会强烈冲击他们的内心世界,无形中造成了心理压力,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再如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多方面的民族特征,也往往导致与其他同学交流少或不被认同和接受,引发心理问题。

二、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原则

1.教育工作设计的民主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学生心智塑造为主要目标,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来完成的,而非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在非民族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渴望被学校师生重视和理解。为此,在针对这些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际效果的获得,关键在于这些学生能否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来接受教育内容。所以,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计时,必须坚持民主性原则,在以“学生为本”理念指导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姿态相互交流思想,以相互尊重的姿态开展交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需求开展设计,营造民主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教育内容安排的差异性原则。

在内地非民族类高校,同大多数学生相比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存在着成长过程具体需求的特殊性和未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征。面对这样的一个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安排上就要有一定的侧重。这种重视源自于不同学生家乡不同的民族风俗、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发展状态,面对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最终教育目标,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安排也要符合学生家乡的系列特征,从而保证教育取得实效。在教育实践中,施教者要依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每一名学生的思想状态,在把握群体思想特点前提下,做到因不同学生而异、因成长阶段而异、因实际需求而异,围绕预期教育目标,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3.教育方式运用的灵活变通原则。

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心智、唤醒大学生心灵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可以说,在非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感情很丰富,个性也很强,为了实现16号文件中的要求,在开展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为基础,结合学生个性特征,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走入学生心灵,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完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在非民族类高校,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高校思想育人目标通过适合的教育载体渗透到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各个领域,建设道德教育大环境,从而使置于环境中的大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完成自我感受和领悟成长的过程。

1.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相互塑造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无声课堂,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发现与欣赏美的同时陶冶情操,自律塑德,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需求,在非民族高校中建设校园文化,要重视其中民族元素的体现,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找到远离家乡之后的归属感,突出学生的主人意识。以校园文化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还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这对于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各民族间大团结也是至关重要的。结合少数民族元素开展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功能,要注意把握不同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潜在规律,将各民族的文学、典故、历史人物等以校园广播、景观、文艺活动、校园博物馆等形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2.建设校园活动载体,增强民族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能够有效激发个人积极的道德情感,产生正确行为,使人格品质得到完善,更能够激励每个人通过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自信心是构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核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支撑,在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中,自信心培养至关重要,能够为学生带来成功体验和巅峰体验。在实际工作中,围绕民族学生特点开展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具有一定的工作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参与各种文体活动的意识都很强。对这些特点,广泛组织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业余生活,更是培养大学生爱好,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和热情好客的思想品质和各种文艺特长都会得到集中的展示,这对于维护学生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载体的同时也提升了活动的内涵。校园活动载体的建设,在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更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促进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3.重视运用情感艺术,唤醒民族学生的潜力。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实际工作中暴露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引发的,例如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学习成绩落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较差等。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围绕学生成长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建立师生感情,并不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增进感情,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情感的运用要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前提基础,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施教者要及时准确的把握每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可以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目标,任何检查、批评和说教都无法代替大学生自己的体会、领悟和反思。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将所接收到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言行的习惯,坚持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完善情感沟通教育,不断加强和完善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完成教育环境的建设,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同学的亲情,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4.通过典型示范教育,加强对学生行为引导。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7

1.1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入住本科的糖尿病患者,共568例,其中男性226例,女性342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59.5±8.5),病程3~2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2测量方法

患者在经过脱鞋袜仰卧位平躺至少10min之后,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超声血流分别检测双上肢肱动脉收缩压、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PI/平均血流速度、RI/峰值血流速度。根据ABI值将受检者分为动脉钙化组(ABI>1.3)、非LEAD组(0.9≤ABI≤1.3)轻度缺血组(0.7≤ABI<0.9)、中度缺血组(0.5≤ABI<0.7)、重度缺血组(ABI<0.5)。

2结果

568例患者中ABI在0.9~1.30者320例,属正常(但是部分患者血流波形却发生了早期改变,变成了两相波形(波型B),甚至只有单相波形(波形C),显示了早期血管病变)。ABI<0.9者48例(其中ABI0.7~0.9者28例,ABI0.5~0.7者14例,ABI<0.5者6例),ABI>1.3者200例。

3健康教育方式

3.1常规教育

要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经常开展相关医学知识的宣教,例如每月都需要进行一次集体性的大教育、墙报宣教等,把整理的宣传材料进行传阅,将教育卡片发放给病人等,教育普及糖尿病足知识。

3.2加强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

目前糖尿病末梢神经和血管病变不能彻底预防,故糖尿病足在防治过程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随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普及,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本身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下肢外周动脉病(PAD)的概念不清楚,尤其是无自觉症状者,还没有引起患者的注意,足部不能给予有效护理,从而引起并发症的发生。故加强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3.3积极筛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

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后,下肢供血不足,可导致患者双下肢冰冷感、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但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约占10%,常规检查ABI进行初筛,ABI正常者每年检查1次,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3.4足部的护理

对ABI<0.9的患者,护理的关键是保持足部健康:及时了解足部感觉功能,防止足部并发症。指导患者每日检查足部,给予正确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每天晚上用适宜的温水泡脚,改善肢端循环。

3.5足部观察

观察足部皮肤上是否出现水疱、擦伤、裂口、足部皮肤有没有红肿,观察皮肤颜色测量皮肤温度和足背动脉的搏动和弹性状况。当出现皮肤温度下降,肤端变凉,肤色由白变为暗红色进而变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减弱甚至消失,表示缺血、缺氧情况严重,极易形成溃疡和坏疽。此时需立即进行治疗并预防感染,以控制病情发展。

3.6强化指导

对诊断为糖尿病足高危人群实施强化指导。要求护士细致护理教育医生及时沟通,联系相关科室,有专业人员处理胼胝、鸡眼等问题;当患者有出现甲沟炎和足部皮肤损伤时,需请外科医生、伤口专科护士进行诊疗;当患者出现足部干燥和皮肤皲裂这些问题时,指导使用植物油,而足部血管病变,则要选用正确的泡脚方式和运动治疗,注意用时和运动量,长期进行运动有助于足部血液循环的加快;有些患者感觉减退,要知道患者防止外伤、烫伤等意外情况等

4讨论

组织教育论文范文8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两者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初等国防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防教育的一般特征和高文化的层次特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外延就应该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这四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构成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系统,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现代大学职能的践行。现代大学职能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表明,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进是大学适应社会的结果。大学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增强他们国防观念和意识、传授国防知识和提高国防技能。其次,在发展科学上,高校通过对国防教育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出现的新问题等进行研究,以形成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后,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国防教育服务。因此,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大学社区建设整合,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正是大学这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推动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它们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

模式内容:“四位一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模式存在的问题

“四位一体”国防教育发展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从内部理顺了各构成部分的关系,有利于大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大学国防教育整个系统的综合功能。但目前“四位一体”国防教育发展模式还存在以下问题。国防教育学学科定位不清。学科定位是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国防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学科目的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有科学而准确的总结,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才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已经开展了30年,但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学科定位不清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很难形成一支高水平国防教育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目前军事理论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级、课题申请、等都没有自己的学科依托,往往需要挂靠其他学科,这些不利因素使部分有志于投身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师望而却步。因此,国防教育要摆脱目前这种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