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茶艺培训范例

短期茶艺培训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1

关键词:茶艺;建设;教学

茶为国饮,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华人的播迁和文化传播,茶文化已经传布世界。近年来,各地茶文化在“台湾茶现象”的激荡下,茶叶店、以喝茶为主的茶艺馆、酒店内设茶事服务高密度兴起,带动了茶文化的复兴。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许多中职学校在酒店专业下设置了茶艺课程。

1酒店管理专业增设茶艺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相互包容性越来越强。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酒店行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茶被认为是中国的国饮,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今,饮茶已成为一种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将人们带入大雅之堂,在酒店中开设茶馆、茶艺室等场所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确保日常的教学培养模式能与社会需求之间无缝衔接[1]。实际上,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开设茶艺课程可以说是必然。从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出发,为了丰富酒店人才的技能和专业性,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中职学校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酒店行业需要的茶艺师,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经验与市场和企业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2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现状

2.1茶艺课程教学基础薄弱

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教学基础普遍较差。其主要原因有2个方面:①课程的设置问题。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一般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每学期课时一般在30~36节。茶艺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众多,每周短短的两课时对于零基础的学生而言比较难把握新的内容。课程教材根据学校不同选择也不相同,并没有规范统一。同时,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一般由理论和实训两个模块组成,理论模块大多是传统的茶叶分类知识,实训模块以传统的冲泡技能为主。课程教材方面市面上的教材多,以理论指导为主,鲜少有针对实训的教材。单纯的理论介绍无法把动作要领和冲泡细节真实地还原在学生面前。即便是教师示范也无法控制实操的标准。导致教学活动与酒店专业的特殊性不符。酒店的实际操作更注重理论与动手能力的结合。有针对性、符合中职生的课程设置在专业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②师资的组成。课程教师构成复杂,教师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有些是与茶艺相近专业的,有的是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后直接担任茶艺课程。俗话说“老师要交给学生半桶水的知识,自身就要具备一桶水的知识”,教师本身是茶艺爱好者但缺乏经验和深入的了解,无法系统全面地带领学生进入茶艺的广阔天地。

2.2茶艺课程实训条件落后

许多中职学校新增加了茶艺课程,但在技术投入和资金方面还不足以满足教学要求。学校实训设备以政府采购为主,一次性经费的划拨经常出现茶具配套不齐全、设备跟不上知识更新、茶叶品类不齐全等问题。茶艺实训室的条件直接影响了教学实训的效果[2]。理想的实训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氛围的培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要。

3茶艺课程教改策略

针对于目前中职学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开设茶艺课程所呈现出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总结归纳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完善。

3.1固元强本,抓教学

茶艺课程设置必须遵循茶艺师的国家标准要求:①内容上,力求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针对专业性质,突出职业教学特点。②结构上,针对茶艺师职业活动的领域,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分别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学习。茶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必须对接资格考试。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公布陆续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证项目共有434项,其中酒店行业执业资格证也在其中。针对中职学校技能加学历,执业资格证加毕业证,持“双证”毕业的原则,茶艺师资格证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学校检验和用人单位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参考。根据茶艺师考试教材进行教学,便于标准的统一,也有利于在固定的基础上扩展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在课余也能接触茶艺、喜欢茶艺,那么将有助于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社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茶艺社团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切磋,丰富课余的校园生活。依托茶艺专业建立相对成熟的社团,还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学生能在学中做、做中学,实实在在地得到锻炼。

3.2完善课程实训及师资配套

针对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茶艺课程基础建设跟不上教学需求及形势变化的现象,要想促进茶艺课程的发展,不但要对症下药,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以不断建设和改善实训环境、条件,还要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的设置充分与实训要求相结合,着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以更好贴合茶艺行业需求[3]。例如,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茶艺实训内容模拟实训环境,进行技能实践和茶艺表演,同时在教学中突出流程及理论知识,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加深学生对茶艺、茶类、茶具等方面的认识。此外,茶艺课程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师资构成,不能闭门造车,既要走出去学习,也要走进来合作。在行业中聘请有专业经验、经历、工作在一线岗位上的优秀茶艺师进行校内外联合教学。专家来校指导,学生也可去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消除实习中的社会心理隔阂。

3.3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茶文化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是茶文化的精髓和典型的物化形式。每年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中华茶艺项目都是一个检验平台。全国茶艺技能大赛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以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国家中、高级《茶艺师职业标准》规定的应知、应会的要求为评分原则,依据参赛选手整体表现综合评定,全面评价参赛选手职业技能水平。竞赛旨在促进中职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茶艺技能的提升,帮助其陶冶情操、提升人文艺术修养,促进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通过比赛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找寻合适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比赛还可以促进教学的改革。

4结语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于茶艺人才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以“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服务员工”为基本出发点,职业生涯逐步向“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进阶发展。为完成这一目标,广大中职院校必须不断总结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设置茶艺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不断对照培养目标与教学成效是否一致,以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从师资、基础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多措并举,分类施策,切实解决目前广大中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切实提高学生面向社会及行业需求的能力素质,这也是中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及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华英.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98-199.

[2]王晓洋,卜燕红.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以苏州经贸术学院旅游系为例[J].职教通讯,2012(12):42-45.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医学高校思想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茶从一片树叶,到人类饮用的水中之物,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化。人们发现茶有不同的分类,功效,产地,再后来茶与文化相结合,融入儒、道、佛三教,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一种精神。我们当代人需要去发挥茶文化对于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1茶到茶文化到茶精神的发展历程

3000多年前,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开始人工栽培和利用茶树。茶又名苦茶、槚、荼、茗、荈,早期在《尔雅》(郭璞注)中就有记载。中国西南地区被认为是茶树的原产地,这是经过考证的,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结束了茶树起源问题许久以来的纷争。后来随着地貌环境的变迁及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成熟,茶树开始慢慢普及全国各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因发现火种造福了人类,被称为了炎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被记载在《神农食经》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从饮食领域走入了文化领域,大批的文人墨客,开始热衷于品茶,大量的诗词歌赋开始诞生。到了中唐,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因唐王朝倡导佛教,茶文化也随着佛教的兴起而形成,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茶经》是个里程碑,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这是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的结果,完成了茶由文化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2茶文化与高校医学人才培养中思想、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意义

新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医学人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学习方式也将有巨大变化。医学人才逐渐形成了实践学习观,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而是寄托于实体学习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也担负着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对高等院校医学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文化可以富国兴邦,文化也包含着茶文化,茶文化对国家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就是因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的新思想。教育是国家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何时候忽视它都是不对的。尤其是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是非常必要的。未来学校作为极具前瞻性的教育实体,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必定也要具有创新性。这为茶文化与高校医学人才培养中思想、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大环境。茶本身具有非常深邃的精神内涵,加上茶药同源,茶即是药,药即是茶,使得高等院校医学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教育与茶文化有机结合成为可能。新时期的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觉意识,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以往的学生更强。

2.1开设茶叶发展的相关课程

让医学生们学习茶叶的发展历史,了解茶叶的悠久历史,有人类活动的时候,就有茶叶相伴。它不仅与人类息息相关,并且在人类生存过程中,茶叶辅助人类抵御病毒、细菌,消除病痛折磨。在学习过程中,对茶产生深深敬意,从而延伸到敬天敬地、敬祖先,对世界产生敬畏之心。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得到树立。

2.2开设茶艺的理论课程

学习茶叶的分类、产地,泡茶的水质、火候、工具、服装、茶艺。学习历史上随茶而生的诗词歌赋,提升个人修养,提高个人品质。茶艺,启蒙于唐,广大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以说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个系统。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第二,水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性,茶性必发于水性,无水何以谈茶。第三,茶艺的技术。第四,茶艺的礼仪。这是指整个沏茶,饮茶的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第五,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第六,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一二三讲的是物质,四五六讲的是精神。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其知识,领悟其精神。欣赏其美,受其熏陶。

2.3医学高校内开设茶室

在高校内开设茶室,积极倡导喝茶,提倡茶文化、茶精神,使医学生在品茶、喝茶的日常生活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神。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领略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等,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性的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使学生在饮茶过程中,陶冶情操,修身,治国,平天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传播中华茶文化并积极引导大众茶文化休闲,使他们能够深度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茶文化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方式可以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学习的新模式,使得思想政治学习与专业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讲授、不再被动接受以说教为主的死板教学方式,从而满足医学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新要求。医学生通过茶室饮茶这种日常,修炼茶的自然谦和,从而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2.4开设茶叶的医药功效课程

积极开展茶叶的药用功效学习,了解茶叶中医味苦甘,性凉,无毒,入心、肺、胃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具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痢。”①《本草经集注》:“(主)好眠。”②《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③《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④《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现代药理研究主要由其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循环系统有兴奋作用,使平滑肌松弛、加强横纹肌的收缩能力,具有利尿作用,抑菌作用,收敛及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从茶叶医药方面是有很多可以去学习的地方。鼓励医学生们把学到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在生活中学更多更广的医学,把更多更广医学运用到更多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拉近了医学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无形中让医学生们把医学理论知识与医疗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专业学习与临床实践都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多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医学生们关注职业发展。使学校以最佳实践模式为基础,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领域学习,能够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继续发展做好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在茶文化的施行过程中,医学生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准备,为学生顺利完成学校和职业之间的过渡,起到了桥梁作用。茶文化和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要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也要保证茶文化的载体地位,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主阵地的建设稳步推进。

2.5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内建立、丰富专门的茶文化书刊特区

医学高校的图书馆,相比较于其他综合类大学,其图书馆内的图书杂志种类单一,除医学类书籍期刊以外,其他科目图书期刊数量少,书刊陈旧,更新流转缓慢。要倡导茶文化,开展茶运动,医学高校图书馆丰富补充茶文化的相关书刊是非常必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茶文化的构建也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有个深圳特区,医学类高校不妨在本校图书馆设立一个特区--茶文化书刊特区。这个茶文化书刊特区除了起到物质方面的作用外,在精神方面,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内的这个茶文化书刊特区无疑会成为全校师生心中的一座丰碑。都讲现在人心中缺乏信仰,缺乏精神支柱,而这个茶文化书刊特区背后所蕴含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不正是我们的信仰和我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吗?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我们的党,党的领导不正是我们的民族丰碑,民族脊梁,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也很好诠释了当下全球疫情蔓延,全球华夏儿女一同高歌《我爱我的祖国》,而这不也正是我们医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孜孜追求的东西。

2.6进入茶田,茶厂,深入实践

医学类高校可以和茶农、茶厂协商,签订协议。每年高校组织一批相应年级的医学生,年轻教师,深入田间,地头,下到茶厂车间。走在茶田,看着满眼的绿色,呼吸着茶树的清香,叶片上的露珠分子,飞入鼻腔,肺泡。隆隆的茶叶加工车间,充斥着特有的湿热茶香。茶文化的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散发出茶文化特有的光芒,很好冲泡出高校教育这杯香茶。就能够显著提升茶文化的研究范围,这样就能够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发挥茶的功能以及作用,并突出中华传统茶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

2.7鼓励医学生,医学教师,及思教老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鼓励医学生,医学教师,及思教老师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医学生及医学教师经过相应的短期培训后,考取证书。短期培训是指由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中的短期的培训。医学生和教师主要采取自愿或本单位派遣的形式,通过参加劳动部门等组织的茶文化相关的技能资格考试,从而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学生老师,除获得本文所述及到的益处外,在其日后的就业、工作中也会得到加分。所谓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都会垫高人生的高度。

2.8每年度开展全国性的茶文化技能大赛

每年度开展全国性的茶文化技能大赛,民间、官方举办的均可。竞技人员没有年龄,性别,职业,国籍,参赛人员身份的限制,当然特别要鼓励医学生及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参与。在高校和民间开启茶文化的高潮。

2.9医学高校校园内种植,加工茶叶

医学高校校园内有中草药种植园的,可以积极鼓励多种植茶树。没有种植园的,在校园里绿化范围内,条件许可,纬度,海拔,温度,湿度合适的,也可以规模种植茶树。购买简单的茶叶加工设备,设置专门的茶叶加工场地。使得学生老师们,足不出校,就能观摩到茶叶加工的各道程序,情绪来时,也可以随意参与到各个环节,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陶冶在其中。如果和冲,泡,喝,连在一起,形成一条龙,相信茶文化,定会深入骨髓,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影响到人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目的是加强主流思想。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使高校医学生和教师们表现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热爱党的领导、热爱集体、热爱生活,能够认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对个体、集体、社会的关系有正确认知。

3结语

茶文化的运用为医学人才的专业学习及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新要求、达到育人和树人的工作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茶文化带来的新时展要求和发展机遇更是至关重要。新时代在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下,明确茶文化定位,探究茶文化产物与医学人才培养中专业学习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茶文化的新成果在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过程中予以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设茶叶发展的相关课程,开设茶艺的理论课程,医学高校内开设茶室,医学类高校图书馆内建立、丰富专门的茶文化书刊特区,进入茶田、茶厂深入实践,每年度开展全国性的茶文化技能大赛,医学高校校园内种植,加工茶叶。凡此种种只是手段,百炼成钢,目的只是为把茶文化这块茶饼做好,把茶文化背后的医学高校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题做好。

参考文献:

[1]朱轶.微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轻纺,2021(09):66-68.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3

一、三峡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三峡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始源性特点,还形成了区域性、多样性以及经典性等特点。

1.始源性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4000年的历史里,三峡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如对“茶”字的研究、茶的植物学研究、最先成熟的茶制作技术、沿袭最早至今盛行民间的煎茶风习,以及中国最早的涉茶歌谣、竹枝词、以名茶为题的名人名诗等,出现了早期的茶及茶文化繁荣景象。

2.区域性

三峡地区大多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典型的垂直气候分布,长江三峡更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茶种、茶类以及工艺技术资源,也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发达的长江三峡码头文化与“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中特别给力的“苞米饭、懒豆腐、油茶汤”;峡江人朴实、大方的待客之道,“砣砣肉、毛把烟、‘膏子茶’”;高荒地区人们离不开的“火垅屋”与“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

3.多样性

三峡地处茶树原产地及次生中心地带,是人类茶生活的起源与茶文化的发祥地,三峡地区名茶辈出,茶叶市场发育较早,茶乡茶俗丰富多彩,以至于各种以典型的文化形态表现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歌舞、茶谚语、茶谜语、茶典故等应有尽有。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于三峡东部地区广泛传唱的《黑暗传》中,汇集了混沌、游荡子、盘古、女娲、伏羲、神农以及黄帝轩辕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而围绕神农生平、神农采药实践的唱述多达150行(句)。不仅如此,人们还取材《黑暗传》,创作出了《神农茶歌》。

4.经典性

经典性是指具有丰富的高品位茶文化,三峡茶文化的高品位,首先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不仅有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更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推动;其次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挥了经久不衰的普遍影响力。以陆羽《茶经》为例,作者通过考察,对三峡的茶、水、境、事不仅有记载,而且大多评价很高。又如历史上文人墨客常来三峡,李白、韦处厚、欧阳修、陆游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三峡茶诗,这些诗词不仅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具有“盖棺定论”的意义。

二、当代的三峡茶文化创新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的一再升温,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这种创新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一)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1.确立了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人们对三峡地区的考证研究,三峡应属于茶树原产地、茶生活起源地以及茶文化发祥地“三地”统一的地区,因而作为茶文化发祥地以及早期出现的茶文化繁荣景象,对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巴人原为“长阳人”,“长阳人”发源于三峡地区清江流域,且先于蜀人进入茶生活,早期的巴人祖先曾有过长期的向西迁徙经历,直至蜀地,所以在将茶及茶文化向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三峡地区发挥了“双向”的传承作用。还有,三峡不仅产茶历史久远,更因茶与名山、名水、名人、名作紧密联系,形成了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三峡茶文化,也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风采。

2.加强了产业文化的建设茶产业文化是以茶产业为基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现象一般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如茶树良种、生产茶园、肥料农药、加工厂房、茶叶机具、各类茶产品等有形的、物质的产业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茶树良种选育技术、茶园种植制度与管理技术、全年茶事活动、茶区特有的生产谚语、谜语、歌舞以及理论总结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产业文化。从层次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地区、企业以及品牌三个层面上。在地区产业文化建设上,在20世纪培育出宜昌种、宜红早部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相继育出五峰鄂茶7号、邓村鄂茶9号、清江鄂茶13号、五峰310、212以及平湖早等,大量引入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对三峡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牌比较研究,创造出穴盘快速育苗技术,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密植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无公害生态茶园模式研究”、三峡库区早市茶研究、三峡库区茶叶加工“柴改煤”研究、库区茶叶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三峡茶产业谚语、谜语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促进三峡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等。在企业产业文化建设上,以邓村绿茶集团、萧氏集团、采花毛尖、宜红工夫以及部分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开展产业文化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总结打造三峡名企业的路径与措施。在品牌产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驰(著)名茶叶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进行研究,为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产品文化语境下的企业经营策略等。

3.开展了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三峡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茶文化产业,将茶文化产业定义为“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根据“相同、相似”的原则,把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纳入茶文化产业建设范畴。以名茶及其名茶审美和茶乡旅游作为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和重点建设内容,开展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化模式”、“教育模式”研究,提出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创意产业与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等,在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三峡茶文化内涵。

(二)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创新

1.逐步建立多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模式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到茶叶经济强市”、“橘都茶乡”、“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三峡地区名优茶发展研讨”、“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三峡斗茶大赛”等;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采花毛尖绿茶制作工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生产技术和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加工工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势而兴的三峡茶文化旅游三峡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近年来迅速兴起,三峡茶文化旅游是利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茶乡,如以邓村、采花、九畹溪、都镇湾等为代表的地处旅游景区周边,利用茶乡丰富的茶资源、先进的厂房设备与技术、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以及影响力,以发展茶乡生态旅游为主,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创建活动。从而延长了茶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茶乡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3.持续规范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2001年,三峡地区筹办了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随后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便广泛开展起来。首先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了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三峡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会同高校师生送茶文化下乡,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企业在茶文化组织的指导下,采取企业选送学习和师傅带徒弟模式,掌握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和茶艺技能,促进茶文化水平和茶文化服务上档次。

4.正在兴起的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三峡地区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如宜昌萧氏茶产业园区、雾渡河茶产业园;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举多个名企业之力,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在该县东大门渔洋关建成“采花茶叶科技园”,并设置了“湖北茶叶博物馆”。还有如宜红文化产业园、三峡黑茶产业园等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处于建设之中。

5.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生产近年来,三峡茶文化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富于特色;另一方面以茶区历史、茶乡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为素材的茶文化产品也在大量涌现,如以邓村、五峰茶区为素材创作的采茶歌、采茶舞,描述长阳土家族茶乡生活的《清江茶缘》,以兴山围鼓为表现形式的《传说中的昭君白茶》等。在第三届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大型剧目《峡州茶韵》,更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堪称三峡地区茶文化之精品。

(三)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特征

与传统的三峡茶文化发展比较,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特征。主动性是指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三峡茶文化的当展,表现出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富于激情。针对性主要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区域、更多的人群对三峡茶文化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性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与时展的要求同步,体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走向,特别是在更加注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更加注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当代三峡茶文化由于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的增强,因而也就更具可持续性,这不仅体现在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积累上,也体现在形式、内容的极大丰富上,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或作用。

(四)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效果

三峡茶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积极实践,不仅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营造出三峡地区境内五个“越来越”的茶文化氛围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建设,并用于指导本地产业发展和引领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企业越来越主动、自觉地利用茶文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三峡茶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三是三峡茶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境内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四是三峡茶文化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产、加、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三峡茶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三、未来的三峡茶文化走势预测

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测,是进一步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前提。通过以上对三峡茶文化当代创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置身于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背景,未来的三峡茶文化将呈现四种明显走势。

(一)人本化走势

当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并重,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加快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服务。三峡茶文化的人本化发展走势,一是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建设内容;二是推动三峡茶文化条件建设,促进三峡地区茶文化相关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茶文化产业园、茶博园、茶馆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三是三峡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茶人与文人、茶界与各界的携手,将创造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化产品,促进茶区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二)市场化走势

文化市场化走势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一方面体现文化通过渗透,使人们在针对文化的解读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获得更多的产品以外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市场为导向,将茶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创造出茶文化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直接消费的需求。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这使得三峡茶文化消费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随着三峡茶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而且三峡茶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强大的市场和强大的企业也将支撑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峡茶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品牌化走势

品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地区的知名度、信誉度,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是“茶的祖国”,相对于世界各国,中华茶文化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三峡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品牌化走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近期而言,三峡茶文化的品牌化走势首先体现在对三峡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其次,进一步体现在促进三峡茶文化品牌的广泛渗透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渗透,前者是指针对茶行业及其三次产业;后者是指随着产业间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三峡茶文化向其他产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渗透,如旅游业、新兴工业等。第三,品牌化最直接的走势,是三峡茶文化真正成为境内各种节庆活动的品牌标签,在进一步整合境内茶文化资源、铸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四)国际化走势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茶文化生态园;文化价值;开发对策

要提升一个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首先要给这个景区的旅游文化进行定位和品牌开发。对于茶文化生态园而言,可从文化生态学视角来提升其文化内涵,从而打造高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1]。开展茶文化旅游并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展示,而是要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向游客表现一种变化的,并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的生态休闲文化。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要素、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耦合的生态文化系统,资源特征、生态环境也会限制生态文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生态文化的变化,因此,要充分重视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挖掘生态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生态产品的附加价值。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茶文化具有生态旅游价值开发的潜力。本研究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茶文化生态园的建设原则、旅游开发价值、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1茶文化生态园建设原则

1.1保护与提升并重的原则

生态旅游最根本的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对人们进行环境教育、让人们感知自然与人融合的魅力,因此茶文化生态园在开发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要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同时,茶文化生态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经济发展思路,也要遵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获得成功。很多成功的项目案例说明,只有坚持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的旅游开发项目才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虽然可以取得短期经济效益,但是对旅游资源产生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在提升茶文化生态园景区文化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要通过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确定开发的原则、依据,实施茶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内涵提升[2]。

1.2突出资源特色的原则

游客对新奇事物及资源特色的不断追求是促进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尽量避免同质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资源特色,充分挖掘和丰富资源特色。在文化内涵提升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发和创造一个更独特的文化风格,通过对客源市场的科学分析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文化提升中,体现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这样可以显著区别于其他景区、景点,以突出自己的优越性,让游客真正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个性和园区特色。作为茶文化生态园来讲,应该极力打造茶文化,并且展现丰富多彩、演变交融的茶文化,这才是特色与个性所在[3]。

1.3景观多样性的原则

各类景观是组成茶文化生态园的基础,景观多样性就是要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构建出完整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水系、土壤等生命共同体,增加茶文化生态园的有机性和活力。斑块、廊道、基质等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增加景观的多样性才能获得稳定的生态系统,也只有稳定的生态系统才能更好的开发生态休闲文化产品。茶文化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不同品种茶的种植,形成不同的茶品种园,不断丰富景观的多样性。

2茶文化生态园旅游开发价值

2.1有利于提高茶文化的经济收入

目前,很多旅游景区居民靠卖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但是茶叶的利润与景区的知名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居民的种茶模式应与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开发相结合起来。通过开发茶文化旅游,可以带动周围居民从事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并增加收入。并且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就业岗位层多面广,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上岗,有利于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茶文化旅游让游客找到了新的野外旅游途径,通过了解及观赏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不仅增加了游客对茶文化的认知,而且也可以把与茶相关的休闲生态文化产品联系起来,形成可持续的茶文化旅游消费体系。

2.2有利于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茶文化旅游,既可做大做强传统茶产业,使之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增产增收,同时也可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因茶产业链条长,制作环节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茶文化旅游产业,构建“发展茶业兴旅游,旅游兴旺促茶业”的发展模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更加显著。

2.3有利于提高居民的茶文化理念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开发茶文化旅游,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茶史、茶艺、茶道以及“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既能弘扬茶文化,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4]。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具有极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和健康的饮品。很多游客抱着品茶、赏茶的心态来到茶文化生态园,这必将会和当地的文化相交融。通过在茶文化生态园中设置不同的文化长廊和展品,充分宣传茶文化的理念,使游客和游客之间、游客和当地群众的相互交流,提高茶艺鉴赏水平。

2.4有利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是对我国茶文化的最好传承,茶俗、茶诗、茶曲、茶礼、茶德、茶书,以及融合哲学、历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为一体的茶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把人类的精神和智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5]。同时,延续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一大问题,在茶文化生态园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引导使游客在轻松的气氛中得到茶文化的熏陶,使茶文化得到大面积传承和推广。

2.5有利于提高茶文化旅游的魅力

茶文化生态园通常包括植物园、茶园、百果园、桑园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相对周围城市的其他景区,如果仅仅打造这些旅游资源,重复性的开发一些回归自然、探险猎奇、生态休闲之类的旅游,相信景区的旅游不会有很好的发展,游客也只是其他一些景区的分流。如果景区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会无形中提高景区的旅游层次,给游客一种全新的感觉。如果能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打造出独特的茶文化品牌,展现出茶文化变迁与周围环境融合的文化,茶文化生态园将会让游客真正体验到现代文化旅游的魅力。

3发展茶文化生态园的主要对策

3.1增强对茶文化园的生态保护

为了使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区应建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随时监控水土、大气、噪音、烟尘等污染情况,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茶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因为茶文化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发展的,如果环境破坏,那么茶文化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对所有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管理人员、导游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生态教育,切实把茶叶的生态环境保护当成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生命线。

3.2向游客展现茶文化的变迁

为了使茶文化生态园旅游提升档次,必须打造出与众不同的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旅游在国内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很多景区已经打出了茶文化旅游的招牌,但是真正展示茶文化发展变迁的生态旅游很少。基于文化生态学视角构建茶文化旅游,应该打造茶文化的变迁、演变史、各个地方的茶文化交融等[6]。在茶文化生态园中可以建立以下茶文化景观:以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缘、茶俗为内容设立茶博馆,以“茶史钩沉”、“名茶荟萃”、“茶具艺术”、“饮茶习俗”、“茶与人体健康”等为主题设置展台;发展整个茶园为背景的生态文化旅游,使游客从整体上感知茶文化生态园之美。

3.3加强茶文化产品的开发

一个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不断地创新旅游理念,大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茶文化生态园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茶文化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茶文化交流讲坛、茶文化邮票、茶文化纪念品、茶文化艺术展、茶文化博物馆等形式强化茶文化产品的开发,不仅使游客收获茶文化生态园旅游的休闲体验,同时也提升和丰富茶文化的产品形式,促进茶文化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丽,缪有成,欧依伶,等.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3):16-20.

[2]余前梅.茶文化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及发展[J].旅游纵览,2019(2):33.

[3]罗天相,傅佳婷,徐新仁.宜春仰山禅茶文化生态园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9(5):129-130.

[4]梁汝楠.基于茶文化视域下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9(2):137-138.

[5]孙彤,周圩.基于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福建茶叶,2018(12):118-119.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5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茶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基于昂普(RMP)分析模式,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三方面对信阳茶文化旅游进行论证,分析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策略。

关键词:

RMP;茶文化旅游;信阳

茶文化旅游是近两年新兴的旅游项目,因其独特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养生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喜爱。茶文化旅游依托于环境优美的茶园,拥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还同时有休闲、养生等功能,有着特别广阔的需求空间。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各种与茶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不断出现,然而在实际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许多问题。信阳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茶文化可谓底蕴深厚。本文引用昂普(RMP)分析模式,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和产品(Product)三方面对信阳茶文化旅游进行分析,为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一些设想。

一、信阳茶文化旅游的RMP分析

1.资源评价

信阳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地方,因而形成了信阳独具特色的淮河文化。信阳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之乡,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历史年代久远。唐代是中国茶叶发展的兴盛时期,茶圣陆羽当时将信阳划分为第二大产茶区,属于淮南茶区。信阳空气湿润、雨水充沛、气候适宜,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遍布茶园,具有盛产名茶的有利条件。而且信阳茶区地处高纬,年平均的气温比较低,昼夜温差大,这个茶区病虫害的种类及发生几率都比国内其它的茶区要低些[1]。信阳茶区农民用有机肥施肥,使茶叶营养比国内其他产茶地区丰富。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有历史悠久的茶馆、规模宏大茶叶园、别具一格的茶韵广场、古老的茶街、茶博物馆、国际茶城古老的茶社等这些有形的旅游资源,还有无形的文化资源,如特有的茶风茶俗、简洁的沏茶要点,以灵山寺、净居寺为依托与佛文化结合的禅茶文化,无与伦比的茶艺。目前,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对有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如游客品茶买茶、游玩茶之韵广场、游览茶博物馆等,对无形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较少,虽然短期内吸引了一些游客,但缺乏参与性、体验性、文化性,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持续性。

2.市场分析

通过对信阳火车站、汽车站、主要茶文化风景区游客的访问调查,游客市场呈以下特点:一是,来信阳茶文化旅游的男性比女性多;二是,出游不受季节性气候影响,每年春季是茶文化旅游的旺季,这和采茶时间、茶文化节举办的时间有关;三是,游客大部分来自河南省内,本省是主要的一级客源市场,周边的省市是二级客源市场;四是,出游方式上,选择旅行社的游客比例少,大多是选择和家人、朋友一起,散客居多,自费旅游比例高;五是,游客偏好上,大部分游客主要是为了品茶、观看茶文化节、欣赏茶艺表演为主。

3.产品分析

一是,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旅游产品是各种要素的有机综合。信阳茶文化旅游要想发展好、持久,必须有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一定的法律法规做保障。茶产业是信阳市重要的产业之一。信阳市政府非常重视,在政府主导下,从1992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3界信阳国际茶叶节。提出了将信阳建成中国茶都的战略目标,出台了一些政策做大做强茶产业,将信阳建成茶文化旅游名市。2010年,在省委书记的指示下,信阳开发了新茶产品信阳红茶。政府还出台进行品牌奖励、培育龙头茶叶企业等相关优惠措施;召开一些关于文化旅游园项目开发的研讨会、举办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荣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产品创新。品尝美食也是激发旅游者出游的动机之一,味蕾的满足给旅游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信阳是一个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当地人热爱美食,受楚地饮食文化的影响有大众性、包容性等特点。在茶文化旅游中,可以结合旅游者这一动机,利用信阳饮食上优势,将美食和茶结合起来。摆脱以前的单纯的游客只是喝茶、品茶、买茶局面,将茶融入菜品当中,开发和茶有关的各种美食,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内涵。结合信阳本地特色菜品原料开发高质量的茶菜系列。如,清蒸茶南湾鱼、五茶固始鸭、煮茶叶固始笨鸡蛋、绿茶拌李家寨豆腐、绿茶肉丸等。以茶入菜,不仅丰富了信阳菜,同时也丰富了茶文化旅游的内涵。另外,除了食住行游娱外,购物也是旅游者一大喜好,可以创新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商品。结合信阳绿茶、红茶特点,研发和茶叶有关的保健品,制作介绍信阳茶文化的音像制品,茶树做的小盆栽等。三是,产品的空间组合。信阳是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很多旅游资源都和信阳毛尖相联系,可以借助信阳毛尖把各种资源相组合提升旅游资源价值,游鸡公山,欣赏自然风光、游茶园、观看茶艺表演;游南湾湖,茶山环绕着南湾湖,品尝南湾湖的水冲泡的绿茶,开展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游董家河,产茶之乡,通过丰富的茶资源开展各种茶文化旅游,重点开发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采茶、炒茶、品茗等。妙高寺,茶、竹、禅三位一体,万亩茶场可供游客观看,给游客提供禅茶;灵山寺、净居寺,佛教圣地,将寺庙文化旅游资源和茶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挖掘信阳禅茶文化内涵,可以请高僧给游客讲解怎样利用茶进行自我内心修行,欣赏茶禅表演,向僧人学习鉴赏禅书画等。

二、制约

(一)忽视茶文化价值内涵

信阳从1992年来,每年举办一次国际茶叶节活动,这种节庆活动注重经济价值取向,希望通过以茶来招商引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种重视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限制了举办方举办茶叶节的思维方式,对信阳茶叶节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缺乏文化内涵只是重视经济价值的节庆活动无法长久。重视文化的同时发展经济,形成茶文化经济和茶文化旅游共同协调发展,是信阳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

(二)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

伴随每年茶叶节的举办,信阳茶叶的知名度有所提升,然而和福建、安溪等地茶叶相比,并不如意。目前,信阳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信阳茶叶节的带动,游客只是品茶、观茶、买茶等,旅游项目开发层次低,项目比较单一。在当前体验旅游火热的情况下,信阳茶文化旅游在对游客提供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还要开发体验性、参与性、互动的文化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加强茶乡百姓和游客的互动,从而给游客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三)宣传力度小

在信阳旅游发展中对茶文化旅游宣传较少,信阳茶文化的宣传主要依靠每年的茶叶节,每年的游客大部分来自茶叶节,仅仅依靠一年一届的茶叶节吸引游客有限。然而,茶叶节的参展商本地居多,外地太少,信阳毛尖市场管理的混乱,也给茶文化旅游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

信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自然、生态游为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信阳作为旅游城市,通往各旅游点的交通工具不健全,交通道路上缺少茶乡引导指示牌等。信阳茶文化旅游需要许多专业人才,目前从事这方面的旅游人才很少。宾馆、景区这些地方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经过专业系统培训的人很少。

三、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信阳是个经济不发达的城市,资金不足,信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对信阳旅游的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资金,还可以多途径拓宽资金的渠道。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主要通道设立旅游服务咨询中心等服务外来游客的设施;增设一些去茶乡的指引标志;开通去茶乡的公共交通路线。在茶文化旅游中,游客除了品尝茶,精神体验对整个旅游的经历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游客爱喝茶,但对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通过导游人员对茶文化的细致讲解和引导,让游客深入了解茶文化。茶乡目前从事茶叶的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引进和培训一批了解中国茶文化,又对地方茶俗熟悉的旅游专业人员为游客提供接待服务[2]。对从事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当地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增加服务意识。

(二)加大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入“互联网+”模式,提升营销水平

在当前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提升营销水平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细分消目标体,加大宣传力度,让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对信阳毛尖、信阳茶文化有深度的了解。除了利用每年的茶叶节,各相关部门应联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央视广告、新闻会、制作宣传片、参加全国各地茶文化交流会等,共同做好产品推介。引入“互联网+”模式,通过微信、微商等可将旅游资源和产品随时随地分享、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可通过的旅游信息、活动信息、促销信息等规划旅游安排、参与体验文化旅游等,与消费者真正搭建起“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人才

茶文化旅游是参与、体验式旅游,给游客带来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受,是否具有感染力和认同感不仅取决于基础服务设施、景点的景观等硬件设施,更多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的讲解、演示服务等。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定期开展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强化“顾客为上”的服务理念;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员;三是,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或团队。

(四)加强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参与

茶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优秀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通过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将信阳独特的茶文化推广、宣传出去,提升经济价值,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消费者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体验、领略茶文化的魅力。当地居民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阳的茶文化旅游开发和当地居民互动缺乏,当地居民受益少,因此当地居民很少关心茶文化的发展。这对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因此,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茶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使本地居民受益,从而主动参与保护茶文化资源中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一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为信阳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信阳茶业和茶文化旅游只有在资源、市场、产品等方面不断提升内力,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发展。

(五)优化和丰富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信阳红”系列产品的开发上市是一次重大科技创新,更是业界突破发展中“思维定式”的胜利成果。“红绿相依”的产品结构不仅对提升信阳整体形象、促进茶农和茶企增收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为信阳茶业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信阳茶业也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可将茶与当地中药材相结合开发养生系列红茶,可将茶与当地美食结合开发茶系列食品,也可开发绿茶、红茶系列的固体和液体饮料等,以此将茶业的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不断延伸茶业链条。茶产业为旅游业拉长了链条,促进了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

作者:刘爽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6

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合了不少优秀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核,且茶文化在人们意识与物质发展上都有重要影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中的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展开讨论,探索茶文化精神用以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茶文化精神: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相关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趋向“德、智、体、美、健”全面发展,大众不仅仅满足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修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注重体质素质的锻炼。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对于人们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也越来越看重,茶文化饱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流、身体锻炼以及知识学习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包括茶艺和茶道精神。茶艺与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中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不同。茶艺包括在制茶和饮茶过程中一系列的工序,我们可以称为茶艺之术;茶道指的是在制茶饮茶中升华的精神内涵。茶艺是茶道形成的基础,茶道是茶艺的神韵,茶艺与茶道相互独立但也相互依存。此外,中国茶文化精神是茶艺与茶道精神相互结合的产物,不仅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塑造大有裨益,而且对当代体育素质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1.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茶文化广泛的吸收不同学派精髓思想。如,学习采纳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讲求和谐相处,这样的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对人们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大有助益;吸收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崇尚自然的本质不仅对人们追求淡然超逸的人生态度相符合,而且对现代的体育健身与养生有借鉴意义;引入佛教中的寺庙文化,增添了虔诚参禅的信仰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厚。

1.2茶文化与体育的内在联系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学得重视程度提高,体育教学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但不少高校主张应试教育,以主要学科知识教学为重点,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使得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学水平较为薄弱,从而导致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的大幅度减少,高校学生体育观念与意识的淡薄,很多学习因无法体验体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而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事实上,体育的内容涵盖甚广,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体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调理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积极性,还能促进思维,开拓视野,这与茶文化所传达的修身养性与陶冶情操的思想内涵相一致。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问题分析

许多高校专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视对体育学科教学的建设,这样的现状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对自身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在课程压力紧张的阶段,不少体育教师自愿让课给主要学科,这样的做法虽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却不利于学生劳逸结合、缓解学业带来的身心压力。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上也趋于单一,缺乏改变创新。这让体育教学本身缺乏乐趣,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很多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的顾及大部分学生体育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爱好的培养,很难让学生们感受到快乐。

2.1文化知识储备薄弱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培养,在文化课程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因而导致文化知识储备薄弱,这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而言是不利的,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有着相应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与生物知识相关,关于介绍体育历史的发展是又将会联系到历史学科;关于世界体育水平的发展涉及地理学科,诸如此类,体育学科不可能孤立存在,这对于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学习专业化知识中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有利于学生们开拓视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力军,对于文化知识储备需要更加重视。

2.2课题调研实践经历缺少

高校体育教师对课题调研的重视程度不高,刚毕业不久任教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更是缺少,因此,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重视课题调研,增加参与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精神,以开放性思维创新体育教学的模式,增加体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真正的在体育教学中感受乐趣,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运动中感受自然、修身养性,体悟茶文化精神。

2.3教学经验总结缺乏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有一定特殊性,体育教学需要学生们充分的调动肢体开展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因此多在开放的室外进行后,体育教学工作更具灵活性与随机性,不会按部就班,可以根据教案有迹可循。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们大多将主要的重心放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够重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忽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体育水平的相关性。学科教学需要积累才能形成较为全面的体系。茶文化精神成为一个全面化的系统,也是在长期的经验智慧总结中不断发展而成形的。

3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茶文化精神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有着相应的内在联系,茶文化精神中包含着“精益求精”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要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调动热情与兴趣,融入体育课堂“内外兼修”,外在做到强身健体,内在做到调理身心。灵活运用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3.1进行教学调研活动

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深入进行教学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可以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了解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在,让学生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同时,教学调研活动可以转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调研,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寻找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内容,让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传统文化特色。比如,将体育教学中的健身操与富有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茶舞与茶曲创新结合,运用茶舞的舞蹈节奏与茶曲的音乐节拍搭配体育健身操,既能让学生们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感受传统茶文化精神。

3.2组织教学竞赛项目

组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竞赛项目,可以有效的激发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显著的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教学竞赛项目的形式与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赛事的考验,而且还可以考察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策略,这是对体育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例如,对学生们体育课堂中热身项目与练习项目的创意创新,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们运动健身增强体质意识,促进学生们在心理和人际交往上的健康发展。在教学竞赛项目中应用茶文化精神,可以有效的助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达到精神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

3.3开展经验总结会议

经验总结会议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学阶段取得成效的总结,还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对体育教学的有效预测。由此可见,开展经验总结会议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在经验总结的会议中,可进一步的贯彻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将其分阶段日程的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并且在经验总结会议中,分析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们的体育水平提高产生了作用;根据数据调查考察茶文化精神是否贯彻到底,且被学生所理解接受;茶文化精神中哪些是可以深入提炼让体育教学受益的内容。总而言之,灵活的运用茶文化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教学能力。

4结论

茶文化精神与体育教学工作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科学合理与灵活巧妙的应用,可以让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相互联系,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在体育教学中茶文化引入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7,39(06):221-222.

[2]张诗雄.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启示———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04):354-355.

[3]陈楠.浅谈茶与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11):249-250.

[4]白帆.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7):220-221.

作者:刘莎莎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发展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少、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少、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等。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实际,可从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及加强培训管理的角度进行改进,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训;高校教师;培训效果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用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为系统。一方面,教学技能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学技能也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有效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不仅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更好传授知识的有效保证,也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保证。因而,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强化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技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少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种类很多,但是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专门培训却并不多。李建芹等(2011)在豫北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经常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4.5%,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19.2%,偶尔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72.6%。由此可知,当前高校已普遍开展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培训覆盖面虽然广,培训次数却很少,仅参加过1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75.8%,参加过2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11.3%,只有12.9%的教师参加过3次以上教学技能培训。培训时间偏短,培训时间1天的有21.2%,培训时间为3天以下的占39.8%,培训时间1周的占39%,培训时间2周以上的占21.2%。

(二)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教学技能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其有采用“理论讲授”的占64.7%,采用“教师指导下小组织研讨”的占26%,采用“网络课堂讲座”的占24.3%。而技能类培训强调的是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反复练习,这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对于受训者的技能提高效果有限,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应以理论讲授做指导,以受训者的反复练习,深入体验为主。丰富培训形式,增加教学技能演练、角色扮演、工作情境模拟、一对一辅导等深入细致的培训项目,将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做精做细,保证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经费少

培训经费少是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培训经费短缺,高校教师培训通常选择本校讲课优秀者作为讲师进行授课,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授课讲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技能经验,但缺点在于教学技能理论的先进性不足、全面性、系统性有限,不足以引领先进教学技能的发展方向。由于培训经费短缺,还导致培训师少,师生比例高,教学设备陈旧,培训体系不完善。

(四)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普遍不理想。首先,由于高校教师授课过程具有专业性强,不同学科间内容和逻辑差异较大等特点,致使培训课程难以具有针对性,受训者反映一些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实际操作指导,讲授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存在困难,出现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缺乏制度约束和激励措施,导致受训者学习纪律涣散,参与教学技能培训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下降。

二、导致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的对象是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强的大学生,因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高校教师都忽略了对于授课过程中教学技能的探究。然而,虽然课程所传授的内容课程质量具有基础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优秀的教学技能对于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精神,夯实理论基础均有重要作用。试想,不能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理论的授课方式如何吸引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呢?因而,学校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准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教学技能的准备。

(二)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

在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由于培训资金有限,在培训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化的泥潭。首先,培训间隔期较长,很多高校会安排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之后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就很少了,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需要通过持续的教学技能培训传递给高校教师,培训间隔时间较长限制了新的教学技能的及时传递。其次,由于针对教学技能的培训资金较少,在培训过程中,通常采用大班额进行教学,而所有技能性培训都需要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反复练习、持续思考来不断提高,培训班额过大,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运用通常不是单独的,而是多种教学技能融合、交杂在一起的,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如运用讲授技能时,既包含讲解顺序安排、沟通技巧,又包含教学教具使用、教学模块引导等技能的综合。而以往的教师技能培训中,培训课程设计通常将各项教学技能分开进行培训,缺少对综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练习。

(四)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

现有有关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通常只有培训没有考核,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培训的组织者在设计培训方案时,通常只考虑到培训内容的设计,缺少关于培训效果考核的设计。而缺少考核,一方面不能引起受训者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考核,没有反馈,受训者对自己关于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清楚,也阻碍了受训者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建议

(一)思想上重视

要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专业知识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但也应重视教学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教学技能的应用可使教学过程如虎添翼,一方面促进教师更加清晰、明确地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授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专业知识。要多宣传教学技能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教学技能培训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资金保障。教学技能的习得需要培训师的细致指导和受训者的反复练习,这就要求班额不能过大。当前培训中普遍采用的动辄上百人的教学技能培训,只能传授基本的教学技能理论,不能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业化指导。没有学员的反复练习,没有培训师的专业指导,培训很可能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师生比,尽可能采用小班额教学法,给受训者在培训中多次练习并获得培训师实时指导的机会,对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设计培训流程

第一,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前,收集高校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需求,使培训活动更有针对性。首先,要进行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的分析,因为资金将影响培训的宽度和深度,时间、人力将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其次,培训需求分析应考虑到教学的具体内容及教学形式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未来发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预见性,引入对新的教学技能的培训。最后,培训需求分析还应从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出发,高校教师群体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长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本身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只要培训内容和程序设计得当,高校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第二,精心设计培训计划。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并按培训计划有序开展培训。培训计划的制订需要在全面、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系统设计,并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使高校教师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第三,重视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后应用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第一层,了解受训教师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的感受、态度和意见,如制定的培训目标是否合理、培训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实用、培训采用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效等,通过所收集受训教师的反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第二层,学习成果评估,在培训结束以后对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可采用角色扮演、工作模拟等形式,请学员将所学教学技能展现出来,这种评估有利于受训教师将在培训中所学技能迁移到教学过程中。第三层,评估工作行为,即考察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的教学持能的运用情况,确定培训项目中学到的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第四层,评估工作结果,在培训后观察受训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包括学生的反应、教师自己的感受,以及同事或同行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陈玉玲,左晓媛.地方高校初任教师教学技能实况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2):81-83.

[2]高宣.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方略与实证研究[J].时代教育,2016,(10):87.

[3]杨杰.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J].河北企业,2016,(4):131-132.

[4]黄进禄,郑劲松,苏艳丽.专任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172.

[5]李建芹,毛伟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34-37.

[6]张萍.高校教师培训的问题及策略解析[J].文教资料,2017,(1):105-107.

作者:徐本华 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

第三篇: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现状

摘要: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目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及成因,探讨提高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呈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发生巨大改变,大量青年教师迅速充实到其中,成为高校教学及科研的新生力量。医学类高等院校是培养医学高等教育人才的摇篮,所以深入探讨医学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医学基础课程比较,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更能影响医学生的角色转变,直接反映其向社会输送的医务人员的质量。因此,了解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技能低下

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良好的导入、板书、讲授及教态变化等技能。合理的课堂导入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益于后面的授课。但当下许多青年教师理论授课时缺乏课堂导入,即使有也是三言两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准确精炼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可随着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应用,青年教师也越来越多依赖课件,课堂上仅口头讲授无板书,在遇到难点和重点时学生理解不透。运用恰当的口头及肢体语言,选择合适的讲授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青年教师虽具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但讲授技能及方法差,词不达意,照本宣科,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态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变化、身体走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技能。许多青年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课堂上焦虑紧张,忽视了教态变化,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二)教学设计技能低下

大多数临床课程青年教师表现出了解学生、制定授课计划及编写教案技能低下。因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为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缺乏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医学高校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缺乏专业学习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大纲,制定出合理的授课计划,编写出科学完整的教案,从而使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相关知识。

(三)教学研究及教学反思能力贫乏

接受过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但其科研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真正立足于自身教学工作,深入思考本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论文的青年教师很少。能够依据高校对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对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更少。

(四)临床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医学临床类教学有时需在现场进行,教师除了用大量符号性、公共性学科教育知识以外,还要用更大量操作性、个体化的实践知识。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目前存在将临床实践知识进行转化能力不足的现象。

二、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低下的成因

(一)临床工作繁重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是各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的主力军,既从事着繁重的医学临床工作,又肩负着医学生的临床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临床工作紧张忙碌,责任重大,风险高,故青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及精力投入到日常临床工作中,无暇顾及教学工作的质量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二)重科研,轻教学

因教学医院人才济济,晋升职称的压力大,教学能力往往不作为晋级和晋职的参考标准,而科研在职称评选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奖励高,收益大,故青年教师不愿投入较多时间及精力放在回报较少的教学工作中。

(三)缺乏教学专业指导

首先,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毕业于非专门性教师教育机构,因缺乏教师专业化训练,而当前医学院校教师岗前及任职后培训存在的不足,又无法弥补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缺失,所以导致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巧,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教学设计不理想。课堂教学控制及组织能力较弱,课堂教学欠生动,教学反思及研究能力差,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自身的教育自信力及专业发展。其次,医学临床教学医院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有指导青年教师的职责,但在现实中,指导教师忙于自身的临床及科研等工作,只是名誉上的导师,没有真正履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的职责。最后,部分青年教师自己对教学工作要求不高,缺乏主动性,更使得导师的督导流于形式。

(四)缺乏教学技能培养的长期规划

指派青年教师参加一些教学培训、教学会议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培训为应景之作,往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也较差,故收益较小。此外,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缺乏长期规划,培训不成体系,对青年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形成不利。

三、提高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建立常态化培养机制

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包括建立实习授课制、岗前培训制、教学导师制、集体备课试讲制、教学督导制等。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短期进修的机会。定期组织观摩本专业教学名师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技能操作等临床实践工作。导师对青年教师要制定培养方案,真正发挥传帮带的指导作用,最终需经过目标考核及过程化监督得到具体落实。青年教师每学期要承担数次实习生小讲课及生产实习等教学实践。要进行教学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监督考核等教学督导机制,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减轻临床工作压力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既是帮助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的桥梁,又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优秀医生。因此在进行本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时应适当减轻青年教师临床工作量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置于临床教学活动及教学的学术研究中,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促进其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重临床轻教学的观念,提倡临床、教学及科研并重,学校的发展定位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在执行政策时,要向教学工作倾斜。学校及医院对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年终考核、效益工资发放等方面增加教学能力、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的比重,适当降低科研论文数量,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对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及奖励,并在年终评优或职称评定时给予加分。

(四)开展师德教风建设

师德教风建设是激发青年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围绕育人的核心任务,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以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促进师德教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工作,潜身于教学,研究教学,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五)青年教师应谋求教学技能的自主发展

青年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主人翁精神,通过努力学习,自主提高教学技能。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教学与临床、科研工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保证自己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参加各类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班、观摩学习、考察、研讨及竞赛活动。主动联系教学导师,深入课堂及病房,进行教学观摩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健康的重任,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故提高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车玮,曾智.教学技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2).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7

 

泰安种茶历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据《山东省志•商业志》记载,1952年有人从南方带来茶种,种植在徂徕山上,仅存活二、三丛。20世纪60年代,在山东实施的大规模“南茶北移”过程中,泰安成为山东茶树成功引种较早的地区之一,并在70年代出现了第一次大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名优绿茶的兴起,茶叶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泰安市茶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至2010年,全市共有茶园758.9hm2,采摘面积400hm2,涉及20个乡镇51个村,茶叶产量226t,茶加工企业30多家,20多个注册商标,形成了“泰山女儿茶”、“五岳独尊茶”、“泰山津口女儿茶”等品牌。建有茶叶批发市场一处,茶叶专卖店星罗棋布,出现了“一枝莲茶府”和“东尊茶馆”等经营有方的茶馆。但从全省茶产业的发展情况看,泰安茶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如何做大做强泰安的茶产业,使之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实现茶产业高效益、发展特色茶产业和创建茶品牌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实现泰安茶产业的高效益   泰安茶产业发展的“高效益战略”,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经营诚信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来实现。   1.1茶市场的高效益定位   要实现泰安茶产业的高效益,首先要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高价位的茶必须满足∶①品质优异,茶叶生产链达到有机化生产模式,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良好,加工技术精湛;②产品稀缺,市场供不应求;③文化及品牌影响力大。目前泰安茶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有机化生产模式和优异的茶叶品质,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泰安茶文化建设及品牌影响力尚显不足,茶叶加工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一个高效益的产业,只有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科技投入和人力投入,才能带来更快的发展。   1.2多种茶协调发展   目前泰安茶仅制作成绿茶,而且春茶比南方茶上市迟,夏茶鲜叶紫色芽叶多,加工成绿茶汤色暗、滋味苦,价格低。所以一些企业夏季不加工茶,以致鲜叶原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茶农收入和整体茶产业的效益。近年来,笔者通过研究,将山东适制绿茶的鲜叶原料加工成红茶,充分利用夏季叶片多酚含量高的特点,加工出色香味俱佳的红茶,其品质可与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红相媲美,每五百克的价格由原先加工成绿茶的几十元提升至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1.3科技创新和转变经营理念   泰安茶的生产成本高于南方,主要原因是越冬防护设施投入大,建一个666.7m2的大棚需投入3000~10000元,影响了茶生产的高效益。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和转变经营理念来提升茶产业的效益。幼龄茶园可间作玉米、花生、豆类以及效益更高的蔬菜、药用植物和花卉苗木等。间作物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茶籽的出苗和壮苗。生态茶园可增加茶园的天敌数量,减少虫害,从而减少化学用药,保证茶的质量安全,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售价,一般有机茶售价高出30%~50%。拥有茶园的加工企业,要改变单一经营茶园的模式,将茶场设计为庄园,以茶为主,多种经营。   例如,①茶园中养鸡,不仅减少了茶园的害虫和杂草发生,同时也减少了鸡的饲养成本,而且提高了鸡和蛋的品质。②创建“牧草-昆虫-畜禽-沼气(渔)-有机茶”生态农业模式。③建设茶生产与旅游休闲或与茶文化结合于一体的茶园,进行必要的茶园美化,增植观赏植物,设计一些景点,游客可领略茶园风光,了解茶树生长和管理知识,体验采茶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在茶产业链上,需注意规范茶叶市场,在追求茶叶生产高效益的同时,不能以牺牲茶叶质量和经营诚信为代价。由于泰安茶供不应求,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个别经营者以其他地方茶冒充泰安茶出售的情况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泰安茶的信誉,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打击。   2发展特色茶文化   现代茶产业包括茶树种植业、茶叶加工业、茶叶流通业和茶文化产业。泰安有泰山,应将泰山的自然和文化优势向泰安茶文化特色优势转化,创作并推出系列茶文化节目和茶事活动,创建山东茶文化高地。   2.1挖掘泰安文化旅游资源,推出系列茶事活动和旅游项目   在充分挖掘泰山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特点,创作出系列泰山茶事活动和茶文化节目,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泰山茶文化”体系。例如,用泰山名泉水泡饮泰山名茶的“品茗鉴泉”活动,秉承“天人合一”和“四时合序”思想的“文人茶会”,探究和发扬“茶禅一味”精神的“泰山国际禅茶大会”,“海峡两岸无我茶会”,倡导积极入世,推崇仁义之心的“成人茶礼”和“施茶活动”,茶艺表演和与茶相关的文艺节目(再现历史场面的情景剧、茶舞茶歌表演、茶诗朗诵及茶书法诗画展示)等。此外,结合泰山自然景观、茶文化历史遗迹和生态观光茶园,可推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如泰山灵岩寺体验禅茶文化,桃花峪观看生态茶园,了解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基本知识,天外村白龙池体验茶祭民俗和茶文化表演,冯玉祥纪念馆观赏诗配画《卖大碗茶者》,普照寺体验文人茶会,登万仙楼施茶赏碑文、三元宫施茶活动、品茗鉴泉活动等。   2.2建设和培育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茶馆   茶馆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场所之一。北京的老舍茶馆不仅是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泰山文化和泰山茶文化同样需要一个舞台来展示,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体验。让登泰山的游人,在经历了十八盘奋力攀登,领略了“一览众山小”的情境,感悟出“登泰山而小天下”气概之后,来到一个古朴典雅、环境清幽之所,品着泰山的香茗、尝着泰山的名吃,欣赏着传统的曲艺节目(如皮影戏,吕剧、山东梆子等)和茶艺表演,将倍感登泰山的惬意!#p#分页标题#e#   3创建泰山茶品牌   泰安茶产业的“品牌发展策略”,需要在建立泰安茶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创建茶企业的特色品牌。   3.1创建公共茶品牌   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其生产较为分散,茶叶加工企业规模也小,茶企业的品牌较难做大做强。目前较为成功的做法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协调,通过申请原产地域保护,建立一个地方公共品牌,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如福建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云南的“普洱茶”,山东的“日照绿茶”和“崂山绿茶”等。泰安茶可申请“泰山绿茶”、“泰山红茶”等地理标志产品,由此建立泰安茶的公共品牌。在建立公共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协会组织举办各种茶事活动,结合泰山登山节、东岳庙会等文化旅游活动,进行品牌整体推介,快速提升泰安茶的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此外,通过对公共品牌的授权管理,能加大对泰安茶叶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杜绝用外地茶假冒泰山茶的现象发生,促进泰安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3.2引导和鼓励茶企业创建独具风格的茶品牌   目前泰安茶叶品牌的相似度非常高,其中含有“女儿茶”的品牌就有近20个,会给消费者造成品牌混乱的印象,因为不知哪为正宗品牌的“女儿茶”,有时会放弃购买此类品牌茶。为建立各具特色的茶企业品牌,首先要加强对茶叶经营者有关品牌知识的培训,让其充分认识创建特色品牌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第二推介一些品牌策划公司,给予专业指导;第三鼓励茶企业结合泰山文化创建品牌,开展特色品牌评选活动。

短期茶艺培训范文8

[内容提要]

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与和谐校园、和谐新疆的构建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本文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

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大学校园自杀事件及极端行为逐年增多,“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新疆各高校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策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机构设置、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与和谐校园、和谐新疆的构建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一、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专业型教师队伍稀缺

通过访谈、走访、调查了解到,目前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管理职能型队伍,主要挂靠团委、学生工作处或宣传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兼职教师和各二级学院的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共同担任;二是业务教学队伍,主要挂靠在教学业务部门(思想政治教学部、马列部和基础教学部)。85%以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类型都归在第一种类型(管理职能型队伍),挂靠在教学业务部门的不足15%,笔者学校就属于这一类;三是专业型教师队伍,这种有心理学专业背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独立设置的专业型教师队伍几乎没有,而这种类型恰恰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长足发展和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

(二)兼职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因专业型教师队伍欠缺、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半由兼职教师来完成,而兼职教师基本是一线政治辅导员或是其他学科的专任教师,他们因专业素质普遍较低而难以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乏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沉淀和积累。这些兼职教师或学思想政治教育,或学中文,甚至有些还是学汽车、物流、会计等专业的,只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曾被学校派出参加过短期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学习,缺乏深厚、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较高的心理咨询技能技巧和丰富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工作中只能流于表面,不能系统深层次的帮助到学生。二是自身的心理素养不够成熟、内心不够强大。这些兼职教师“80后”居多,甚至还有“90后”,年龄小、经历少、阅历浅、缺乏挫折磨练,自己刚从校门走出,正向着教师的角色转变,尚需自我调整和完善,而此时,学生管理工作繁忙琐碎,自我成长与工作上的双重压力使得自身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他们也同样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又如何能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指导师呢?

(三)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调

新疆部分高校配备了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但在这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比例严重失调,且队伍不稳定。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师生比应是1:3000,条件充分的学校可以提高到1:2000,而新疆高校基本小于1:6000,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严重短缺,同时这些专职教师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其次,面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学生数量庞大;第三,要策划、组织、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9月迎新”、新生心理普查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得专职教师应接不暇,力不从心。除此之外,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还时常发生变化,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教师甚少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新疆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大约占据50%左右。而据调查,新疆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中,汉族教师约占85%以上,少数民族教师人数不足15%,有的学校甚至更低,这种比例明显和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不匹配。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中发现:由于民族区域、特点、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困惑、冲突以及心理问题也具有民族特点。要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好是由具有相同特点的少数民族老师来咨询和指导解决,但目前新疆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少数民族老师很少,这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成长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严重影响和谐新疆的构建。

(五)专业角色认同不够

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认可和重视,对其专业性的角色定位认识很模糊,没有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条件。如:部分持有心理咨询师证的专兼职教师无法定期适时地进行能力提升培训,缺乏个人发展条件;心理咨询中心功能室的建设不到位,资金没有严格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生均10元投入;又如心理咨询师值班费(含心理咨询)的核算,能否和学校其他教职员工值班费相提并论,缺乏明确专业标准。

二、对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独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

因新疆高校与其他普通高校尤其是内地高校相比,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应有针对性、实效性,在机构隶属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就得给力。一是独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不从属任何学工管理机构或教学业务部门,与团委学生工作处并驾齐驱,由学校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工作职能辐射二级学院学生管理部门;二是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职能,在组织建设、业务培训、活动策划与实施、资金使用、人员调配等方面具有一定自主权和管理权,保障其工作通道顺畅有序;三是建立并完善三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朋辈团队。这样,可充分激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愿意施展能力与才干,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二)切合实际,按师生比规定配齐专职教师人数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至少为1:3000,但据了解,有的高校万名学生才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离上级部门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相距甚远。各高校应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应按照“少量、精干”的原则,可按师生比1∶3000比例的规定或根据实际需要自行“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三)提高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养

对于绝大部分新疆高校来说,在短时间内配齐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是不太现实的,那就需要从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着手,毕竟他们还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一定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多方面培养与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与技巧。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选聘一定要把好入门关,首先考虑的是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人员;其次考虑对心理学有兴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富有责任心并且自身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员。选拔好人员后,还要加强对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与管理,要尽快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的短期强化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顺利开展工作,后期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严格管理与考核,将其工作业绩与收入挂钩,激励他们努力投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四)加强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培养

新疆区域性的特点,促使在新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考虑:首先要按民汉学生比例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少数民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少数民族教师更了解本民族学生的文化、理想信仰、思维特点、风土人情、情绪反映,工作中更容易上手,实效性更强;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培养,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做好少数民族教师业务发展规划,不定期对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一是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等基础知识的培训,二是对心理咨询技能、技巧、方法等技术性知识的培训,使得他们不仅拥有系统的基础型知识,而且拥有扎实的技能型知识。最后,少数民族教师必须通过专业资格审查才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之,要想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加正规和有效的心理帮助和援助,在新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心理健康师资团队是必不可少的。

(五)专业角色作用的发挥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角色作用。领导重视与支持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角色定位,一是学校领导干部要清楚认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综合素养、职业规划能力的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与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有着本质区别;三是明确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角色定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目标、方式、时间,进一步清楚他们工作地点、服务对象和专业技术上的高要求和高标准。只有领导重视了,加大投入,才能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给心理健康教师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给他们的工作成效进行正确评估和认同。

作者:刘幼群 张之琼 沈洁 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1号,2001年3月.

[2]宋歌.对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159-161,178.

[3]孙英.加强新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7(3):42-44,55.

[4]谢飞,张洁婷.浅谈当前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J].商业文化,2010,(8):239-239.

第二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素质培养

【内容摘要】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理念下,除职业能力外,高校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本文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视角指出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6YB192)阶段性成果。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以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见长,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其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心理教育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心理健康素质作为人才的基础素质必须得到重视,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促进其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要开辟校企合作、因地制宜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高。

一、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高校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高校不仅要加强专业教学与实践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心理素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以不屈的精神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韧、勇于担当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开创校园特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及提升办学声誉,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校要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大方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做好心理课程教学、心理活动及普查管理、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工作,进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高校相对比较重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心理教育不够重视,没有将学生的人格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高校管理层和有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点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部分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重视对部分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但对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工作却有所忽视。即使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其具体的教育工作不够规范,心理教育机构设制、人员配备、经费使用、场所建立等还缺乏一定的保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二)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尽管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大学和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有关政策和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堪忧。有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设立心理健康课程的高校中定期对心理工作进行考核的仅占约70%。说明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情况不够重视。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目前,部分高校缺乏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甚至有的院校没有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制约了课程教育效果。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欠缺也会导致其专业水平和咨询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影响心理健康健康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一是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选修课,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不畅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不到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为了修学分不得不上心理健康课,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工作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三是有的高校尚未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员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缺乏了解,反馈渠道不畅通。

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高校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工作规划和相关制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筹领导和管理把关。二是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如建立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展“普测建档、课程教学、咨询辅导、专题活动”等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和在宿舍设置心理信息员,及时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这种心理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使之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转变以往“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的育人观念,培养出既拥有精湛职业技能又兼具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是高职生顺利实现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保障,学生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除了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还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广泛,包括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包括智能要素和心理要素。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其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求。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高校一是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要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在招聘人才时要进行严格考核,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师考核机制,针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学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确保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必须协调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要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学院—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二是家长要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三是政府及社会团体协助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中的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心理素养,为提高其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不容忽视,高校要结合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情况,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其职业素质。

作者:王美娟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2]郭沁荣.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J].学理论,2012,12

[3]杨丹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探究[J].知音•励志,2016,19

第三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摘要:

课程教学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与否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原则、依据、基本步骤以及教学目标的功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等原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呈上升趋势。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课程教学因其知识传播覆盖面广、系统性强等优势,被高校普遍认为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功能,进而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该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规范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向,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1]“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2]

1.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育部办公厅思政厅[2011]5号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件中明确了课程的具体目标,也对课程目标作出具体解读,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课程总目标。

2.合理全面的教学内容

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是选取合理的课程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与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也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情绪管理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与珍爱生命,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维护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3.学生内在心理需求

通过课程途径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健全自身人格,优化心理品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大一新生面临较多的是各种适应问题,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大四学生面临的主要是就业问题,教学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4.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社会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等。面对大学生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形势,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坚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必要前提,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坚持科学化与合理化,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师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学,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

2.针对性原则

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主体性原则

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其积极投入到活动体验之中。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又要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实现教学相长。

4.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发展为目标的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心理素质。[3]课程实施目的是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设置,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系统性原则

教学目标设置要遵守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不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目标的设置,都要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心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情、意、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目标的系统性,有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基本步骤

教学目标设置主要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分别是需求分析、需求类别化、目标筛选、目标分解、目标表述。[4]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目标方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社会的需求,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这种要求往往是通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形式体现。其次是学生的需要,比如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困境、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需要,进而有效设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2.需求类别化

需求分析只是罗列各种社会和学生主体需求,缺乏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为了进一步明确目标,必须通过类别化将各种需求转化成目标项,形成类目标。根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统一标准分类,使之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例如,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需求进行类别化。

3.目标筛选

通过需求类别化所生成的目标并不是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进行目标筛选,进而形成课程教学目标。首先是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筛选教学目标,而且筛选出的目标也会根据学科特点有轻重之分。其次是结合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筛选。

4.目标分解

经过需求类别化和目标筛选后形成的教学目标仍然是概括性的。通过目标分解,可以进一步明确目标,使目标具体化、明确化,进而形成具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时必须结合学科的不同知识内容进行。

5.目标表述

目标表述就是把已经确定好的课程教学目标用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主要包括传统的内部心理表述、行为表述、结合表述等目标表述模式。在进行目标表述时应注意几点,比如教学目标表述得越具体越好;表述内容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行为;不同课程教学目标表述不尽相同,要灵活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功能

1.课程定位功能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调节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5]

2.目标导向功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选取教学内容,使其贴近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我认知及调适能力的提高,有效发挥课程学习所应起到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6]

3.教学评价功能

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对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评价结果,发现教学过程中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等。与此同时,对教师的恰当评价也会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由此可见,有效设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能够及时了解课程本身、教师以及学生主体本身存在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供有效服务。

4.教学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首先,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提供课程教学效果的参照标准。根据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有利于找出未实现的教学目标的原因所在,使得教师能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其次,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设置教学目标,及时恰当的反馈能够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5.激励功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助于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首先,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恰恰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必备的衡量标尺,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成败,从而不断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最佳教学效果。其次,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习动机,并能够学以致用。

作者:尚秀华 单位:辽宁大学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摘要]

近年来,高校学生因学习、择业、人际交往等原因引发心理问题而出现的负面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辅导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重要性的同时,系统总结了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1]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2]。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张宝强 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2]毛霞.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特征构成及培养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02-104.

第五篇:茶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高校是培育高水平人才的摇篮,但是在复杂社会情况的影响下,如何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有待解决的问题。茶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体系。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理念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态,探讨茶文化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

茶文化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以及相互沟通障碍等方面。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促使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在多重负面情绪的压力下,日益缺乏沟通的状态促使学生的行为出现很多极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茶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心理健康状态。

1中华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神农尝百草时期,茶叶作为一种可以解毒的药物被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茶叶作为解毒药物直接服用较为苦涩,但将茶叶经过炒制,泡茶喝具有生津止渴等功效。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茶文化不断地完善,产生了采茶、炒茶、泡茶等一系列完善的茶工艺,茶叶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由最早的贵族款待宾客逐渐变得较为普遍。在我国唐宋时期一度成为了茶文化极为兴盛的时期。除此之外,各学派逐渐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赋予其精神文化内涵。随着近些年来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其内容与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茶具、茶艺、茶道等多方面有了丰富的表达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饮茶已成为日常待人接客的主要行为,各地区也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除了相关的行为文化外,茶文化的发展还体现在人文心理等方面,饮茶可以丰富人文生活,提升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等。在饮茶以及茶艺操作中可以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想象,促使人们的精神境界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将茶文化与多种哲学相结合,可以促进茶道等茶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正是由于茶文化的多种发展形式,也促成了我国茶文化形成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是联络感情的工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是人们情感的一种寄托。

2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高智商型人才,而是逐渐转变为对全方位发展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并且在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此类问题不仅体现在高校学生本身,也体现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

2.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具体

在现阶段很多高校逐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十分重视,开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为空乏,千篇一律,没有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教学,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事实上,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其心理健康均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状况,现阶段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空泛化的情况,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出发散性以及不集中的状态。

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完善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单一且枯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足以促进现阶段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且此种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情况也不乐观,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而将其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

2.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加,对学生的心理负担逐渐增加。并且现阶段更多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使得学生间的沟通能力较弱,并且人与人之间很难和谐相处。除此之外,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极大的关爱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面对打击以及挫折没有更强大的内心可以去面对,使得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化,学生间的矛盾也较为突出。

3茶文化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3.1茶文化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态产生

将茶文化融入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针对更多高校中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实践过程。茶文化理念具有“静、雅、思”等思想,将其融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净化学生心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融入茶文化教学,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可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的发展。

3.2茶文化促进高校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饮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待客礼仪。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可以将我国传统的思想以和为贵融入其中,和气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生交际能力较弱,学生间的摩擦事件常有发生。而茶文化的融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授交流礼仪,在学生为人处世过程中给学生以启示,拓展心理教育丰富内涵,促进学生交流能力的增强。

3.3茶文化的融入促进学生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增强

更多时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处于隐性的状态。只有在外物的刺激中才能使其显现出来。但是,一旦显现出来,则意味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所以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不仅应针对已有的高校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还应针对学生隐性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完善。将茶文化融入现阶段高校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运用茶道精神内涵,进一步构建较为完善的高校生心理自我调节系统,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4茶文化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

4.1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并且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失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针对此种情况,各高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情况,将茶文化融入其中。首先可以将茶艺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邀请专业的茶艺老师为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茶艺教师在表演完茶艺过后,还可以向同学们讲述茶艺的礼仪,传授茶道以和为贵、互相尊敬等传统思想。洗涤学生内心,使学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在演示过后,多名同学可以根据自身所学习的礼仪向周围同学互相敬茶,在此过程中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拉近学生间的距离。

4.2增加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高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茶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我国茶文化本身包含了诸子百家思想,在学生理解茶文化意义的同时体会包容的意义,疏导高校生心理问题。

4.3融合茶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

在高校中,除了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外,良好的校园氛围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之充分地融入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活氛围。例如学校可以开辟茶廊,为喜欢茶艺的学生提供可以交流的环境,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辟茶园,定期带领学生种茶、采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开拓学生心胸,增加学生间的交流机会。高校还可以开设茶文化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专栏,丰富校园文化。

5总结

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也使得高校教育模式发生变化,在新常态的校园生活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减弱,心理问题种类逐渐增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将我国数千年历史的茶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生活,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杨晓燕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