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素质拓展范例

户外素质拓展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1

招生对象与人才培养模式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招生对象是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河南等十余省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体育生及对口职中、中专毕业生。我院户外运动专业基本学制3年,采用“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户外相关拓展培训、户外俱乐部、户外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旅行社等进行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一定的户外运动技能,具有较强的户外技术指导和营销能力,面向各类户外拓展培训公司、户外运动俱乐部、户外用品生产销售企业、户外活动(赛事)经营管理类企业从事基础的户外活动指导、营销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需求及技能分析户外专业在拓展培训领域主要工作岗位为户外拓展培训师(助理级)、营销人员,要求具有拓展课程开发、实施及培训方案制定及开拓维护客户关系的能力(见表1)。在户外产品生产销售行业主要是实体店终端销售人员及网络营销人员需要具备店面接待、商品导购及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户外用品的能力。户外旅游领域主要是户外领队、特种导游及客服人员,所需主要技能为户外活动方案策划、实施及销售客服技能。【见表1】

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户外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主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要求(见表2),其中知识能力包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社会素质和自然素质三种。【见表2】

资格证书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双证书”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不得毕业。在校期间必须获得以下证书: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

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四级证书;

户外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任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初级攀岩教练员、裁判员证书;初级定向教练员、裁判员证书;初级户外运动指导员证书;初级户外拓展指导员证书。

课程体系构建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应对一些核心课程进行规定,同时从指标(学时、学分)上量化,强调专业教育的规范性、统一性。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应结合学院办学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突出办学特色,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学基本要求和标准要统一,在构建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四个模块。其中基本素质课程即通识课程我们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分别开设思修、毛概、大学实用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同时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该课程类别共462学时占总课时量16.7%。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是依据该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职业基础能力知识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体育人文基础知识,运动解剖、运动防护基础知识,管理学基本知识,营销学基本知识和服务管理的基本常识。该类别课程共342学时占总课时量的12.4%。目前户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呈现“专业化”趋势,我们针对此种趋势依据核心就业岗位,开设了户外拓展指导与训练、户外活动策划与实施、攀岩运动指导与训练等6门核心课程(见表3),分别针对户外拓展、户外活动策划实施、攀岩等6项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户外核心能力课程共540学时,占总课时量的19.6%。职业综合能力课程是依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办学要求并结合我院办学实际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的,该课程模块属于纯实践教学以顶岗实习(一、二)为主。主要目的是让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综合素养,为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输出的无缝对接服务。该模块课程共1056学时,占总课时量的38.3%。【见表3】

选修课程目前户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呈现“多元化”趋势,我们针对此种趋势依据拓展就业岗位要求并结合学院办学实际,开设了户外用品专营店经营与管理、游泳与救生、组织行为学等8门课程(见表4)供学生选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够10个学分,180个学时。该课程占总课时量的6.5%。基本素质拓展课程是根据我院体育类高职院校的性质和资源状况而开设的,它既有利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升,又能充分体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该模块课程可以由职业素质培养平台课程所代替,但必须选够相应的学分和课时,此模块课程要求达到180学时占总课时的6.5%。【见表4】

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平台搭建户外专业从业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实践,而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一定数量的经验累积,仅靠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进行培养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必须创建常规课程以外的培养体系。搭建职业素质培养平台(见图1),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平台是由系部或专业教师牵线指导,学生自主策划、参与、实施的实践活动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从大一下半学期开始进入此平台。主要方式为:第一,学生节假日到户外拓展培训企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做跟队或助教,到户外俱乐部担任兼职领队,到户外用品生产销售企业担任终端销售、推广活动实施等工作;第二,承接本院或其它院校社团的户外活动、拓展培训活动或嘉年华等;第三,参加中国登山协会、深圳登山协会的社会指导员、攀岩教练员裁判员、拓展指导员等职业资格培训活动;第四,学生以社团或班级名义自主策划实施攀岩、定向、登山及野外生存等活动;第五,学院其它专业开设有户外拓展、攀岩、定向越野等课程的选修课,户外专业学生可以去做助教;第六,参加由登山协会、定向协会及其它社会团体举办的户外赛事、嘉年华活动或参与该赛事的组织实施工作。相应学分的获取必须经过以下程序:事前提请报批、提交相关佐证材料(实训内容、校外指导教师评价、个人总结、校内教师评价)。每天按6学时计算,实行累计学时制,每18学时为1学分,此学分可替代基本素质拓展课程学分。另外,学生考核合格后应颁发相应的“校内技能证书”,此证书随学生个人档案,作为优秀毕业生评选及用人单位人才招聘的一个参考依据。#p#分页标题#e#

创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户外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除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6个课程模块外,必须增加课外实训部分搭建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访问中国期刊网、中国体育信息网,查阅1992年-2010年全国各体育学院学报,关于户外运动课程和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探讨分析,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走访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体育教育的高等学府,主要访问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并记录谈话内容,收集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与专家进行探讨,取得第一手宝贵的真实体验资料,使得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

3教学实践法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为同学讲解充足的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同学去校外进行野外生存素质的拓展训练,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结果与分析

户外运动课程是在户外借助自然的条件,进行野外生存、攀岩、定向、拓展训练等一系列的户外活动教学与实践的总称。活动中结合大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活动的任务与规则,让参与者接受各种险阻、艰辛、挫折等困难,以此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的沟通能力等为目的的挑战式拓展训练,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户外运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项目,它不仅在锻炼体魄,而且在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人际沟通方面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内容:(1)理论教学理论部分教授学生对野外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概念,教授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基本技术),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教授科学锻炼的方法,增强体能水平的方法,使学生的体能、心理、知识和合作都达到良好状态。(2)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的户外训练,对所教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其中,在训练方面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1、体能训练: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提高各项身体素质;2、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生存技术的模拟或实战,包括野外宿营、饮食、行走、涉水、攀岩、岩降等;3、野外活动训练:包括定向运动、远足、攀岩、溯溪、岩降等;4、拓展训练: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相互信任、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达至自我突破、自我升华。另外在训练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安全急救方法(通过模拟练习了解基本的野外急救和自救的方法)以及野外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让学生自己拟订活动计划、活动安排、人员分工等,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意识)。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学习,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开设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1户外运动课程的设置———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传统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多以体育课程达标为目的,忽略了体育课程的其他功能,户外运动训练课程的设置不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扩充知识结构在户外运动训练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不仅可以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学习了各种自然地理知识,例如如何识别植物、如何预测天气及认识野外地图等等;同时涉猎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大大扩充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有户外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并且能将各种知识组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要求,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增强身体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在参加户外运动训练的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例如定向运动、远足、攀岩等户外运动,在“苦心智,劳筋骨”的锻炼过程中使自身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五个方面都明显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3.1.3提高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逐步形成的。户外运动训练在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的学生一般生活在城市中,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较少,易于封闭自我。户外拓展训练的艰苦条件会锻炼大学生独立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培养他们达到目标的自信心并树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并通过成功的户外实践体验肯定自我,相信自我,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2学生户外运动社团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补充作用

大学校园的学生社团,一直是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校园团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小型载体,可以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诸多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补充作用。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成立于2002年底,2005年下设了户外运动部,专门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生存实践活动,在长期的野外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校2008年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社团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东华大学攀岩协会户外运动训练活动的展开,包括采集信息、分析实践可行性、设计方案等环节都要求社团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队长要发挥出团队组织领导能力,队员则要在不同位置上各尽所能,发挥互补互助的团队精神,从而使团队发挥最大效率。在户外,需要团队之间彼此帮助,互相扶持,同甘苦共患难,真正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在社团日常工作中,成员要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工作任务,对各个环节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控制、激励和协调团队活动过程,使团队上下相互融合,完成工作任务。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各部门分工合理、目标明确,即使户外运动训练社团的相关计划出现突发情况,各部门也会及时沟通,尽快处理,因此,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社团成员都强化了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利于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同时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协调能力。#p#分页标题#e#

培养实现自我价值能力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完成个人目标,更在于他在工作与学习中服务同学、服务团队、服务学校的精神品质。在社团中,每个同学都在不断发现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由于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角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和个性,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得到全方位锻炼的同时,在实现自我效能的同时,因为团体,因为合作,因为动力,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奋力工作,使自身的价值在团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强化作用

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体现了高校一直以来探求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学校与社会自然交融、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东华大学与浙江诸暨旅游局在2008年共建汤江岩青少年户外营地暨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基地建设在风景优美的国营景区,活动营地内设施齐备,后勤保障到位,可以开展包括水上、山地、拓展、攀岩等户外项目。东华大学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积累了户外实践的教学经验,也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强化。

提高学生户外生存能力在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配备少数几样必备的工具之外,其它的都需要靠自己动手解决。在日常的教学和训练中,启发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的环境条件,保证自己在野外能尽可能的舒适生活,这些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是学校体育很难做到的,学生通过户外运动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野外生存能力的必备常识,也提高了他们利用自然条件的特点提高野外生存生活的能力。

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李秉德在《教学论》中提到,“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3]户外运动教学基地的建立,对于以校内体育课程为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陌生又新奇的环境,学生需要探索新环境下适于生存生活的各种方法与手段。“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我们身处的环境时刻在变化,成长的道路上也充满着许多未定的因素,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要求学生具备这种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勇于探索拼搏并生存下来的环境适应能力。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3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良好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其人格魅力就不足以感染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从知识中而来,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时,其灵气与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化让文学精华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重点是大学语文教师要能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坚守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学走在时尚前沿,才能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如何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第一,高校教师交流。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高校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为高校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新思路,在交流中互谈自己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体会,思想的碰撞能产生激烈的火花,实践的交流则可推动教学的创新。第二,推荐优秀书籍。当今社会人心浮躁,教师应避开世俗,潜下心来,认真地读一些好书籍,对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们可以将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书籍相互推荐,在大学中举办“书林大会”,介绍一些好书籍的摘要,推荐给学生,活跃学校学习气氛,创设读好书籍氛围。

二、合理教考分离,营造轻松气氛

所谓合理教考分离,是指把教学和考试合理地分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考试负担。大学语文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简单文学知识。教师只有认识到教授大学语文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做到教考分离,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合理地进行教考分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第一,考试融入教学。很多学校对于期末考试十分重视,学生为考试往往是在短时间内突击,考得一个好分数。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如果能够将考试融入日常教学,就能够避免学生考试临时突击,使学生平时按部就班地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每星期让学生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经常举办演讲,练习学生的即时表达能力。日常的这些都可以算作考试部分成绩,让学生重视日常语文教学。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堂本就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堂,不应拘泥于教学的形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将辩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开放地辩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辩论观点和辩证思想。

三、开阔学生眼界,拓展知识应用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4

自1995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字眼首次亮相于我国科普类的文章起,“野外生存”的概念就备受关注,这里的“野外生存”就是户外运动的前身。2002年国家相关部门设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野外生存课程的实验研究,此课程的试验开设取得了理想的预期效果[1]。2007年7月开始,户外运动课程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支持下,作为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可以这么说,自2002年开始试点以来,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历经了多个春秋,在渐进中寻求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化课程体系、开展形式体系和师资培训体系。

1户外运动课程概述

户外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不仅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因此,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说既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一般认为,户外运动课程是一门包涵了野营、负重行军、野炊、野外自救、岩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和攀岩等在内的新兴活动项目群,具有一定的系统知识性、生活效用性、社会发展性和兴趣需要性。

2户外运动课程的渐进式发展

2.1户外运动在高校受到广泛重视并组建了课题组开始试点研究

随着野外生存训练在国内的兴起,为了全面开展和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和管理。部级教育规划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把大学生户外运动野外生存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此次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研究和探讨山地户外运动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在高校,有些学校已经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系统的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户外训练,浙江农林大学将此课程作为学校体育必修课程,云南大学也将其列入体育选修课中,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校也开设或者即将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户外运动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到: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大部分青少年被禁锢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极度舒适安逸,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山地户外运动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预防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野外生存户外运动对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2野外生存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

教育部在2004年7月到2006年7月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户外运动课程开设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野外生存的不断规范发展,从2007年7月开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正式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推广。随着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各开课高校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和规范化的大纲和教材。与其它体育课程相比,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2]。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将为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在各高校的推广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户外运动项目也逐步走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大家庭,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固定的户外运动赛事,且呈现出了发展壮大的趋势。

2.3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

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研究会在杭州正式成立,标志着野外生存教学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至此以后,户外运动课程在多所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出现,学生选课热度持续高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科目容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充,并且形成了户外运动项目群,在各类各级高校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整合户外运动项目群形成户外运动课程体系成为目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训练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培养和安全的监控等问题也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依次解决。理论上,《定向越野》和《野外生存》等户外体育教材被列入全国高校示范性体育课程教材,为各高校系统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3]。实践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并且建立了除三大丛林基地以外的海岛野外生存基地。相信有了这些基础,户外运动课程将会在野外生存研究会的领导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3突破———户外运动的生态发展

3.1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使命。这种生态性思想也逐渐浸入到高校教育领域,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其蕴含的生态性在当前倍受关注。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为户外运动课程内容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目标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评价生态化和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首先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户外运动课程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向生活化、乡土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户外运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让他们切身学到了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和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户外运动中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某种良性的生态关系。然后根据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和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性取向,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目标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主线、身体运动主线和社会适应能力主线。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实施的生态化,据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出层次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价值观,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实施会正视这种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策略进行实施。在教学实施上,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必须在学校的片面观念。在开展形式上,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三种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的适用范围[4]。最后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运动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活动的最终标准,而且采取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p#分页标题#e#

3.2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化

随着户外运动逐渐深入人心,户外运动的开展形式从单纯的丛林野外生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开始融入野外生存,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这就为红色资源与野外生存的结合找到了契合点。当然要使单纯性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上升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必须把握好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发挥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和攀岩等其他内容的磨砺效果,起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开展形式的又一重要突破就是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海岛野外生存的形式。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是以实践和教学相结合为手段,使大学生从中获取海岛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培养勇于竞争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5]。2003年厦门大学在大兔屿岛上建立了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开展海岛野外生存的尝试。另外2007年7月浙江海洋学院在东极岛上建立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户外训练实习基地”,正式启动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另外,江苏省部分高校也产生了建立沿海岛屿野外生存户外基地的初步构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海岛野外生存作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创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社会化、大众化以及可持续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途径。

3.3高校户外运动师资培养专业化

实践证明,一个运动项目能否持续的在高校中开展下去,运动项目的师资非常关键。一方面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刚刚兴起,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户外运动教育,只是由野外生存研究会或者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初级培养。然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是由于户外从业人员特别是领队的业务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加强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尤为重要。户外运动是一门包含体育学、环境学、气象学、地形学、植物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性学科,只有通过长期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项目发展的专业师资人才[6]。在这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我国首个以“户外运动”为培养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200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设立,将面向湖北、北京、云南、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市招生,招生规模定为30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再接再厉,在前期的积极准备下于2007年申请到了户外运动专业硕士学位点,为培养更高层次的户外运动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推广发展,贵阳医学院也结合实际开设了户外运动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从事户外运动的研究、教学和活动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7]。相信随着我国户外运动师资培养的逐渐系统化和专业化,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开阔和光明。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5

【关键词】拓展训练;中小学素质教育;促进作用

本文从拓展训练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几个方面着重分析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并简述拓展训练的发展前景,从而在教育新时代为实现拓展训练的高效、有序、平稳、健康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拓展训练的特点和作用

(一)训练方式新颖,深受学生喜爱

所谓拓展训练,即包含户外训练、团队建设等在内的综合训练项目。它的训练方式和常规的体育锻炼存在很大的不同,除却共同拓展训练项目之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训练项目,而且还能在相对宽松的训练环境中提升能力、收获友情,因此拓展训练深受学生喜爱。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

拓展训练兴起之初,也和体育锻炼一样,通过四肢和身体的协同配合以提升运动技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但是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已经进化成为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全能型综合训练项目。

(三)融入大自然,感受生活

户外训练是拓展训练的一大特点,它能让学生摆脱学校束缚,积极融入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并通过多样化的户外训练项目体验学习的快乐。随着拓展训练的不断发展,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挑战自然”的特点已越来越突出。

二、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团队训练是拓展训练中非常常见的形式,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组,通过组内合作的方式提升其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集体智慧和力量提升学生的拓展训练水平,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心态。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通过组间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大家你追我赶勇争第一,在良性竞争过程中培养起正确的竞争心态。

(二)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自主训练的方式培养其实践能力,同时,在自主训练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训练方式和过程,从而综合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2.丰富学生的拓展训练技能。中小学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学校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方式并不能丰富他们的拓展训练技能,所以,只有借助真正的拓展训练活动,才能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真实的训练场,从而获得在书本中学不到的拓展训练知识。

(三)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中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活动圈子也非常小,这使得他们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而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融入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采,感受我国的地大物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其生活阅历,对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促进作用。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能够融入大自然中去学习,自然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懂得保护和爱护我们的大自然。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当成自己的朋友,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环保活动保护大自然,对培养其环保意识具有促进作用。

(四)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1.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传统体育教学分为外堂和内堂两种授课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依托于校园大环境,常常处在同一环境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将慢慢降低,只有通过拓展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训练环境,才能保持他们的学习新鲜感,激发其体育学习兴趣。2.满足学生身心锻炼的客观需要。学生要锻炼自己的身心,仅靠常规的体育运动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客观学习需求,通过拓展训练融入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学生身心锻炼的客观需要,对体育教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拓展训练的发展前景

(一)训练内容更加丰富

当下拓展训练的过程仍旧非常单一,除了常规的拓展训练之外,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拓展训练内容少之又少。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拓展训练作为一项教学课程,其内容必然会受到其他课程内容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具体而灵活。

(二)训练理念更加先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本教学”理念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拓展训练作为素质教育的其中一环,也会逐渐接纳并融合“人本教学”理念,自身的拓展训练理念也会变得更加先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对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下,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拓展训练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发挥其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翔宇.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2(18):116.

[2]王国顺.论素质拓展训练对小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2017(16).

[3]李永春.关于拓展训练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研究[J].中华少年,2017:219.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6

1.1参加户外运动动机。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过着衣来伸手和饭来张口的生活,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这种包办式的家庭教育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品质以及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大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体会不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极为缺乏和他人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而且中国的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一直就采取封闭式教学的方式,很少让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弱。大学生们一旦步入社会,这些不足之处就即刻体现出来,使得部分学生不是因为专业知识素质不过硬,而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素质、社会适应素质而导致不能就业或者一就业就马上失业。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大学生们日益体会和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些不足,而想通过某个载体来弥补和发展,户外运动是一类具有多方面价值功能的运动,恰恰使得其可以充当这个有效的载体。参加户外运动的动机的位次排在第五位之后的依次是追求刺激和挑战自我、陶冶情操和愉悦心情、体验回归自然、学习户外运动技能、提高生活质量。这些也侧面反映了齐齐哈尔市高校的大学生十分追求时尚的娱乐生活,力求运用积极的方式探索知识和放松自我。

1.2参加户外运动组织形式情况。通过对齐齐哈尔市高校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形式的调查可以看出,“户外运动社团”位居第一位,403名参加过户外运动的学生中有280人选择这种形式。在调查的过程中得知,目前齐齐哈尔市几乎所有高校都成立了户外运动相关的社团,而且有一些社团在省内高校中也小有名气。这些户外运动相关社团会员数量较多,经常定期的组织户外活动,并且有些会员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高校户外运动比赛多次获奖。所以说,齐齐哈尔市高校户外运动社团在省内高校户外运动的普及和推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足的是,齐齐哈尔市高校户外运动社团的组织形式较松散,活动经费较少,组织活动的前期计划不够周密严谨。会员的户外专业指导能力较为薄弱,不容易控制户外运动的危险性。

2发展齐齐哈尔市高校户外运动的对策研究

2.1将户外运动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户外运动作为一项新兴、新颖的时尚体育运动,倍受齐齐哈尔市高校大学生们的喜爱和青睐。齐齐哈尔市高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人数的不断增多,大力的推进了齐齐哈尔市高校户外运动的迅猛发展。调查显示,齐齐哈尔市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仍处在自发阶段,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系统的培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推进户外运动在齐齐哈尔市高校的和谐发展,有条件的齐齐哈尔市高校应该尽快将户外运动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使得大学生们能够接受系统的专业指导与基础理论培训,树立科学正确的户外观念。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与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可以看出将户外运动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将会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同时拓展高校体育课程,实现增强体质、调节精神、锻炼能力、增加知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基本和发展目标,为齐齐哈尔市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2.2加强体育经费的投入,重视户外运动设施的完善。户外运动设施是开展户外运动的必要条件。高校领导应重视户外运动的开展,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相关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以推动和普及户外运动,提高齐齐哈尔市高校户外运动的整体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调动学校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利用比赛等各种形式引进社会和企业的资金赞助。为了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各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解决场地器材等设施问题。第一,充分利用校园的场馆设施,并且对周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做到社会与学校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户外运动;第二,鼓励国内相关户外体育器材厂家积极应对,努力研制新型的户外运动器材,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为户外运动进入学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我的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3重视社团发展,开展高校户外运动俱乐部。体育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有效延伸,相对于过于单纯训练式的体育课堂,大学生们更喜欢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这些趣味性的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升各项综合素质的目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7

扩展学生的知识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却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大学生利用自己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能够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单纯的攀爬和穿越只能带来身体的愉悦,而大学生将自己储备的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不但能够提高运动效率,还能在运动中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户外运动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的同时拓展相应的知识。例如,在穿越丛林中遇到危险时,大学生可能能够将从小学过的防御知识及时的运用起来,并且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应对,增强实践能力。有些知识,例如攀岩技巧也只能在实际运动中才能学会。

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在钢筋混凝土的环境中生活久了,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僵硬的,都在要求你每时每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你像钢筋混凝土一样没有感情只有功能。在世界淡化自我的同时,我们就有种欲望要冲出牢笼重返世界,我们渴望回归,渴望自然。而户外运动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户外运动虽然是一种运动,但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中人可以随意调节节奏,甚至驻足观赏周围的美丽风景,这样能够有效的舒缓压力,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我国高校户外运动面临的困扰

安全问题众所周知,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户外运动在野外进行,场地因素无法控制,因此存在一定的危险。加上,户外运动本身就崇尚冒险精神,因此,当户外运动外在运动中一次次涉嫌成功的,获得满足感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断加大运动的危险性,这是一种错误的极端偏向。最终过度的追寻刺激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那些大学生在登山运动中丧失生命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导致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户外运动产生偏见,造成学校不支持的态度。

资金问题户外运动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据调查,户外运动需要的帐篷、睡袋、防潮垫、背包等设备就要花费至少千元,加上沿途的车费、旅游门票及食物花费,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大学生没有经济能力,动不动就要向父母要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题。而户外运动组织也是只靠队员入队时教的几十元钱勉强维持活动,所以也是举步维艰。

师资问题在我国高校户外运动兴起不久,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给户外运动提供专业的指导。目前,我国高校的户外运动都是由其他专业的体育教师指导进行的,这些教师由于也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因此只能在体能训练方面给予指导,对于户外运动的实际操作也是无能为力的。现在,大多数所谓专业的户外运动教师,都是从户外运动爱好者发展而来的,属于中途转行型,因此又缺少相应的教育基础。所以,目前我国高校还是十分缺乏专业的户外运动教师的。

促进高校户外运动有效开展的措施

加强组织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之道还是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要推选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团队领导人。一个团队总要有一位优秀的领导,才能使团队的各项工作都能有效开展。也就是说,及时推选出优秀的领导人,是户外运动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其次,团队应该制定严格的户外运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化的管理,防止队员组织混乱、纪律涣散的现象。一支有组织纪律的队伍才是一支高效的队伍,让团队一致前进的同时,还要保证每个队员的安全。最后,要经常组织队员参加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讲课,提高每位队员的安全意识。还可以组织安全学习演习,锻炼队员防御危险的能力。

户外素质拓展范文8

1、迎合现在教育的发展需要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尤其是高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力争实现文化和个性的一同发展。拓展训练以体能训练为基础,通过开展独特的极具特点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新型体验式课程,采用具有典型特征的场景和活动方式,使大学生经历各种考验,增强应对困难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且能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很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双向健康发展的课程目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上课式的有教师传授学生一味的接受,而是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并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有外向内灌输的教育方式,变成了学生自我教育,自己通过自我实践获取结果,这样就会使开展体育课程由教师单向传导转变成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也同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更具启发性。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挖掘学习潜能,突出个性,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很大促进意义。

2顺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本国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是体能训练,没有和社会需求联系到一起,主要表现就是没有涉及到精神方面,学生心理等方面素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主要是突出个人竞技能力的提高,忽略了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即使现在我国的高校已经对集体的体育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的掀起,比如选择制体育课、俱乐部制体育课、保健类体育课等类型的高校体育课程相继产生,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体现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效果很明显。但是依旧不能改变体育课程集中在学校教学的现象,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突出强调:体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拓展训练将体育课堂建设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到了一起,使学校、社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就打破了体育课长时间以来所形成的封闭式格局,从而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起到了丰富和完善作用,顺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与传统的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从以强身健体、德智共同发展为重点的价值理念,大学生现在则转变成追求新兴时尚、富有活力的运动项目上来,还有就是注重在运动过程中培养社会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竞争等意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存。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且实用,形式灵活多样,趣味性浓,它把爱好和体育资源融合到现实的体育课程中,大学生能够从应对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从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训练课的实施方法

1、拓展训练课的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保证拓展训练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设计拓展课程的能力还有有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目前对于高校而言,拓展训练还属于比较稀罕的课程项目,教师没有开展拓展训练的经历,,有的高校老师可能对拓展训练一无所知,所以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之前一定要对课程相对应的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首先应对拓展训练的课程理论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主要途径就是学习相关资料,从而了解拓展训练的目的和内涵。随后就要进行实地考察,比如拓展训练俱乐部等地方,从中能够了解到社会上拓展训练课程实施的项目内容、过程及其组织的方法。经过以上环节后,教师应该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的分析本高校的大学生特征,使社会上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让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为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做好充分准备。

2、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

以前,高校从来没有专门开展过拓展训练课程,所以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没有经验可依,那么在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就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所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比如师资配备、高校的硬件配置及课程的内容设计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始后不会出现准备不充分等状况。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中要全面充分的利用学校内外现有的资源。学校比较小的我们可依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比如公园等地。在开展水上项目过程中,如果有的高校有天然的河流,那么就充分利用,没有的可依挖掘学校的游泳池。在训练器械方面,有的不一定必须购买,也可以充分发掘学校本有的资源进行训练。在项目内容方面,拓展训练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自我提高,包括自我挑战能力的提高,挑战极限能力的提高,团队意识的提高。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如果高校有条件,还可以开展野外拉练和水上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主抓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素质训练主要采取户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模拟体验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案例先在室内互相沟通,协调讨论,然后再户外实施,从而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一定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为在校大学身和社会工作人员毕竟还是寻在差别的,所以我们应该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入手,有针对性的开展进行。拓展训练课程内容设计还要有同步性,由于专业不同,所以他们在开课前的状况肯定存在差别,所以在开展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专业环境下进行,力争学生共同达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

3、拓展训练课程的组织和管理

首先是管理机构:拓展训练属于以体能训练为基础,综合性比较强,很特殊的体育课程。它的综合性体现在涉及范围比较广,它涉及到高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心理教学等各个方面,就因为它的综合性,而现在体育教学的高校管理结构一般都比较单一,无法完成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管理任务。那么,可以在体育教学部下专设拓展训练管理机构,从而能够独立的完成管理教学任务,更好的促进教学。其次是经费问题:拓展训练课程需要的投资经费高校完全可以应对。根据不同的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不同所选取的训练器材不同那么所需的经费也不一样。经费问题主要体现在户外场地建设方面,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购置必需的训练器材,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拓展训练完全可以向社会开放,这样既起到了服务社会的作用有可以吸收投入的经费,以便后续拓展训练的扩展。再次是安全问题:拓展训练课程的各项内容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必须重视安全问题。表现在要备足充分的安全保护器材,在野外项目比如野外拉练前,一定要对所经的每个环节都要观察实验,排除安全隐患,另外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严格督导。最后是评估管理:用过训练课程后,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不采取成绩单,而是采用证书的方式,证书上面记载着学生训练过程中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