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律意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法律意识论文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1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可以说是行政法律发生变迁的幕后推手,行政法律的变迁也充分说明了国家法制进程的不断提高。而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毒害的广大中国民众,约定俗成的理念在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力。而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行政法律变迁的速度,让国人实在望尘莫及。旧的行政法律在脑海中尚未清晰,而新的行政法律更是令其应接不暇,进而导致在应用法律维权的过程中有些无所适从。在法律宣传上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一种现状,某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出台多以文件形式下发并组织实施,这样就形成了法律颁布机构、行政机关、行政性对人单线贯彻落实的固定模式,涉及的范围狭窄,法律宣传受众对于十几亿国民来说,可以用寥寥无几来形容。这从宣传媒介、知情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上就间接剥夺了广大民众对于行政法律的知情权,更谈不上法律意识的增强了。这并不是说行政法律变迁存在问题,法律变迁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固然可喜,这无可厚非,但要使广大民众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就必须在法律宣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能只局限于文件,宣传范围要向城镇、社区、村屯扩大。宣传形式也不能只限于报纸、网络、电视等,应该采取以村屯、社区、居委等基层组织为阵营,通过街道宣传、栏目宣传、培训宣传等多种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全面覆盖的宣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法律执行是夯实人民遵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的基础

法律的执行在人民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范本,执行过程不但是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群众将行政法律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一个认知过程。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在某市郊区国道施工征地中,两个农户耕种的土地相邻,施工占地面积相等但占地时间跨了一个年度,跨年度过程中负责公路前期工作的地方政府出台了公路建设占地补偿条例,根据规定,其中一农户获得占地补偿为20万元,但另一农户则通过上访等途径才获得占地补偿一万元,相同境遇由于行政法规的变化出现两种结果,也引来了公众的一片哗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法律在执行过程中与实际社会关系存在着无法预知的矛盾和冲突。但法律本身应该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要使人民遵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就必须本着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原则来执行法律,通过法律执行来增强人民对于法律的认同和理解。因此执行法律上不能有过于悬殊的伸缩性,那样将导致人民对法律公信力和信任度的丧失。执法准则中明确规定了“执法必严”,严格执法程序、落实执法条例是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遵守的,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以法律执行的公平、公正、公开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可,这样才能促动和教育人民去遵法守法、依法办事。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产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及科研能力,更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术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术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近年来,本科生论文抄袭,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学术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形成健全人格。求真、诚实、理性、创新学术价值观,是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关键因素。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能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知识产权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创造性,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是知识产权获得授权、保护的结果。创设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就是鼓励创新,惩治模仿、抄袭。通过知识产权教育,树立知识产权、诚实守信意识,进而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课程计划中加大学术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的作用,还应当发挥党团组织、行政部门等各方面育人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学术道德素质培养还未得到党团组织、行政部门重视,学位管理制度不具特色、学术规范实施细则缺乏,部分教师对自身的学术道德要求不严格,这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诚信行为。学校党团组织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有关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开展得不到位,没有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应有的学术道德素质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没有开展切合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的学术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应有的学术道德素质培养。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如,抄袭、剽窃行为在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最为常见,既有通过互联网雇人为自己代写论文的,也有将自己同篇文章略改题目后投给两家期刊并发表的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术道德教育上缺少系统授课教材,诚信道德教育在教学上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专业课教育还未能挖掘课程思政对学生学术思想品德教育的潜力功能,导致专业教育与品德培养完全失衡,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淡漠,学术失范行为愈发严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应有的知识产权教育

部分理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知识产权方面教学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只涉及依法治国、宪法、法律思维等内容讲授,而且学时极少,达不到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知识产权内容根本没有,更谈不上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多数理工院校是通过专业课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如法学、经济学等专业,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普及。针对非法学、经济学专业学生,有些理工院校通过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多采取任选课形式,而不是必修课形式,没有引起学生重视,学生选课只是混学分,选课积极性不高。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的院校,授课教师只是通过法学教师授课,授课内容仅就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文讲解,况且选修课学时少,有关知识产权实务技能内容缺乏,文献检索内容、企业信息内容无法涉及,与自然科学技术教育脱节,无法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以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理工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营造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学习生长环境。高校团组织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管理,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健全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评价体系。高校其它部门要加强校风建设、学术文明建设、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把诚信教育与这些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协同育人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学术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加强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包括知识价值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知识产权制度的宗旨是保护知识、鼓励创新,惩治模仿、抄袭。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计划中,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通过对知识产权基本制度学习,培养学生知识价值意识。知识产权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创新性,知识产权的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性是知识产权获得授权、保护的结果,保护知识产权,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形成。知识产权教育以知识产权通识必修课为主,还可结合其它课程进行,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以知识产权为专题,围绕最新的知识产权动态,了解知识产权在世界各国贸易、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还可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到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中,科学地设置课程结构,结合具体专业课程所涉及前沿科技内容,培养学生科技钻研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从各方面努力营造知识产权利用、管理及保护氛围。

(三)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

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法律意识的必经之路是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必修课比选修课强制性更强,若开设选修课,学生积极性不高,选课人数少会导致课程停开,因此,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学科特点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本科生知识产权课程应在学生学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开始学习时有针对性根据各专业需求开设《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概论》课程,可设为32学时。课程内容应根据各专业需求设定,如艺术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应侧重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其它理工科专业应侧重专利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著作权法律制度、专利法律制度的基本规则。在法律规则学习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务操作技能,通过实务学习熟悉知识产权利用(如,许可、转让实务),知识产权保护(如,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与仲裁经典案例)。硕士生学习阶段也应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在本科生知识产权通识课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信息收集、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登记与利用技能,提高学生管理、运用知识产权能力。

(四)针对研究生开设学术道德教育必修课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3

一、政治意识

社科期刊编辑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并且将政治意识放在首位。虽然社科期刊对专业性、学术性要求很高,但政治性很强也是社科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方面。社科期刊编辑政治意识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意识:即导向意识、把关意识、责任意识。三者之间导向意识是核心、把关意识是关键、责任意识是基础。社科期刊编辑在办刊过程中,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树立正确的导向意识。导向意识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方针路线为指引,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和规律,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二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落脚点,以引导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通过办好刊物达到影响社会、引导读者、教育读者的目的。三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主张以及人民群众的心声办好刊物,大力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四是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要严把审查关,做到所刊发的学术论文求实创新、科学严谨。通过社科期刊平台达到引导作者和读者了解学术研究动向的目的,使学术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牢固树立把关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是期刊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编审稿件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及时发现稿件中是否存在各种政治问题,确保社科期刊的政治舆论导向正确、鲜明。要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把好关,主要是把好学术论文中反映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及作者的思想观点、思想倾向。责任意识是社科期刊编辑政治意识的基础,体现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因此,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责任意识,认真贯彻编辑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严格按照编辑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办事,时刻不忘编辑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文化追求和职业道德。

二、质量意识

社科期刊质量的高低与编辑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是分不开的。社科期刊编辑的工作态度、精品意识以及对文章的选择使用直接决定社科期刊的质量。质量决定着期刊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质量责任意识对社科期刊编辑尤为重要。质量责任意识体现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对于编辑而言,既要追求期刊的内容,还要关注细节质量,又要把握期刊的整体效果。因此,编辑工作者要将高度敬业和求真务实落实到编辑加工的每个环节,确保编辑质量责任意识的落实。首先,要树立质量责任意识,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境界做好编辑每个环节的工作。从组稿、设计、编辑加工到校对、印刷,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工细作。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栏目,认真筛选每一篇来搞,做到精选、精编、精校,保证刊物的高质量。其次,要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一流刊物。不断地打造精品,出版深受读者喜欢的刊物,是每一个好编辑的不懈追求。一流的刊物,是编辑部所有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精品意识、团队意识是提升编辑部凝聚力,办好刊物的基本前提。第三,要增强编辑的角色意识,培养高品位的作者、读者群。期刊编辑要站在读者、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必须树立读者意识,不断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并在办刊过程中不断培养高品位的读者群。作者是刊物的生命源泉,没有了作者,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期刊编辑同时也要树立作者意识,对作者负责。发挥好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服务意识

社科期刊编辑服务的对象是人即读者和作者。读者是市场,作者是稿件的源头,离开了两者,期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当前期刊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期刊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主动与作者建立联系,通过工作关系和感情沟通与作者建立深厚的友谊。对年轻的新作者,要经常鼓励、热情扶植,使他们的作品早日走向成熟。对那些文笔干练、思维敏捷、写作能力强的作者,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及时取得他们的成果。要提高选稿效率,制定简便、快捷的选稿程序。面对读者时,要热情大方、有问必答、细致服务。特别是读者来信来电,无论是建议还是批评,都要认真对待。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4

网络:目前学者们对网络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主要指狭义上的互联网网络;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不仅包括互联网网络,而且还包括现在各种各样广泛流行的手机移动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其具有快捷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虚拟性、平等性等特点。法制教育:中国学者认为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与手段,使公民知法、守法、用法,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质,形成守法、用法与护法的良好习惯,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有学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是指高等院校对非法科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有关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教育。而有学者则强调高校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以国家法制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法制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其以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增强大学生社会法治观念为宗旨,从而培育“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21世纪合格大学生。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完善,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国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而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共识。在国外的学校教育当中,法制教育一般包含在政治教育之中。在美国的法制教育中,注重加强大学生对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授,利用公民课比如“制度—社会结构”等重要课程传播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及其优越性,让大学生自觉喜欢与认同美国。美国除了开设必要的学校课程以外,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大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为目的,综合运用宗教仪式、政党宣传、社区服务以及网络媒体等途径来开展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存在了法制教育,早期主要通过专门的私立法律学校来传播法律意识,而日本现代的法制教育主要起源于早期的私立法律学校。日本根据高校法制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各种法制教育目标。日本把法制教育囊括到政治教育之中,采取灌输式法制教育手段来传授法律知识。法国主要是利用班级和学校的生活事例以及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来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老师在传授法律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德国高校把法制教育规定为一门辅助性的课程,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程度的法制教育。澳大利亚法制教育注重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新加坡的法律制度较为健全,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时候使用的严刑峻法,其把法制教育贯穿于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中。在大学生法制教育当中,新加坡以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与树立法律信仰为出发点,其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进行法制教育。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把法制教育融于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当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并且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把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作为法制教育的出发点。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项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律观念,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活动,其在本质上属于德育的范畴,不仅仅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对于法制教育的性质,不同学者对此持不同的看法。1997年学者陈大文认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属于法律知识的教育,在性质上属于智育的范畴[2]29。2004年学者韩世强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应该包含在道德教育范畴里面。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不能互相从属。为了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必须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自己的独立体系,并且要不断完善其法制教育活动的安排[3]112。2006年学者张宝成认为把法制教育认为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会否定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德育概念其本身并不包括法制教育的内容[4]35。中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95年,国家教委与司法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就明确规定了高校法制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从1985年开始到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先后开展了六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2010年7月在中国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普法教育,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做遵纪守法的楷模。2011年3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了要创新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同时要加大高等学校普法教育力度,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教育力度,积极推进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法学教育教材建设,引导高校学生逐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11年4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规定了要充分发挥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中国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011年8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要不断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在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势的同时,整合多种法制教育的资源,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学习法律知识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其也进一步明确了对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教学要求,鼓励高等院校利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开展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从过去以及近来的一系列文件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特别强调高校要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充分重视和利用网络等传播手段来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网络与法制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种新方式,但是二者的结合时间并不长,在此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而且也不够深入。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网络的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常磊在论文《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问题研究》中,阐述了网络法制教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二是指要求大学生学习与掌握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远离网络违法行为,坚决同一切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做斗争。同时在介绍网络的主要特征、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造成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原因,最后从政府、学校、教师、大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他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结合是一种需要,同时也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5]32。任莉莎在论文《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中,以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与途径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论述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不强的表现,阐述了制约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从教育、网络、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增强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具体途径。该学者认为要提高高校网络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与网络信息,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采用网上网下联动的形式,培养一支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优秀队伍[6]33-44。寇玉生、尹忠恺在《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研究》中指出传统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枯燥单一、定位不合理等缺点,分析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的必要性及优势,最后提出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的途径。两位学者认为要将传统法制教育模式与网络化充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7]246-248。郑小敏、乔鹏、邢姝、戚雯在《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环境影响下大学生法制观念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在网络负面新闻消息的影响下其法制观念的特点与现状,并对未来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他们认为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直接途径,只有充分整合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才能更好抵制网络负面新闻的不良影响,进而减少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树立法律权威,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法律素养与法律信仰[8]136。#p#分页标题#e#

李方裕在《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中把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分为网络知法懂法教育、网络守法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与维权教育等内容[9]76-78。高久胜在《对网络化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分析了网络不仅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给中国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其主张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知识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法制教育的课程改革,建设法制教育的优质特色网站,通过开展大学生校园法制宣传活动等措施来提高大学的法律意识进而推动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10]31-32。张美琴、章淑兰在《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中指出网络时代给学校法制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学校法制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交流、丰富了法制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主张采用传统法制教育与网络相结合,加大对网络道德建设与网络法律建设的力度,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合国情的法制教育软件和教育网站,建立高素质的法制教育工作者等方法来推进和改善网络学校法制教育[11]175-176。张红薇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思考》中指出大学生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信息攻击与破坏、窃取信息与牟取暴利、侵犯隐私、恶意攻击与诽谤等,并分析大学生网络违法违规主要由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网络技术管理缺陷、网络立法滞后、网络法制教育缺乏、社会不良影响等方面造成,其主张大学生要澄清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习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校园网络的道德纪律,运用经典案例等教学方式开展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12]108-109。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5

关键词:藏区;中职学校;法律教育

引言:

和普通的高校相比来说,中职学校的学生年纪一般都很小,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而且大部分学生属于叛逆期,做事容易冲动,加之藏区地理环境以及地区的特殊性,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诱惑,自觉不自觉的做出一些危害自身、他人、社会,甚至不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因而,有必要加强藏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针对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藏区中职学校进行法律教育的意义

就目前藏区中职学校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一些法律方面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毕竟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因为年龄小,很多时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需要相应的引导。再者,进行法律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以便于日后更好地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去。最后,加强对藏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来影响家庭和社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字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2藏区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现状

对于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据笔者了解,在中职学校里,由于叛逆期的特殊原因,容易受到外面因素的干扰,不能很好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学校方面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但据笔者调查,在藏区很多的中职学校对于法律教学工作没有充分发挥重视起来。在藏区很多的中职学校都是将法律教育这门课程作为考查课来定的,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认为,这门课不重要,没有必要去学习,这就直接导致了源头上的失误[1]。另外,国家编制的德育教材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内容少,只能学习一学期。这样一来,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时间短,且信息量少,无法满足对法律知识的深入学习。总之,由于对法律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根源上就导致了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很多时候就导致他们忽视法律的重要性。因此,藏区中职学校在重视专业课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将法律教育抓起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藏区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思考

3.1法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笔者认为,结合藏区地理环境以及地区的特殊性等因素,更应该加大对学生法律教育的力度。这就要求,要对法律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结合藏区的实际,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有所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教条式的教育模式。老师可以在法律教学的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影片以及图片,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对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的亲身实践,让法律课堂也变得有趣起来,以此来吸引学生对于法律学习的兴趣[2],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3.2法律教学内容的改革: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中职学校在进行法律教育教学之时,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德育为主,而对法律知识的教育重视不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说,有必要对法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引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向学生进行分析。通过相应的实例,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而并非把他们打造成法律界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度的给学生施加压力,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最终养成法律意识。除此之外,因为每个地区发展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作为藏区的中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教育课程,同时也要保证课程的内容生动有趣、实用性较强,从而更好地开展法律教育工作[3]。3.3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在任何时候,环境对人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对于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来说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创造出法治的氛围。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比如说,做好校园法制文化宣传。可以利用海报、宣传栏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让法律知识散布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校信通,定期给学生发送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当然,作为学校方面,有必要邀请一些专家给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再者根据藏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各类犯罪案件的模拟开庭,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更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知道知法守法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论

总而言之,藏区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必须要格外重视。法律知识作为培养学生正义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催化剂,有必要加强对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要根据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课程,从而真正的做到法律教育的有效推进。毕竟,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工作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希望本文的一些措施,能够对解决藏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如何改进的问题有所帮助,从而真正的促进中职法律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王茜,周林峰.浅谈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科技致富向导.2012(5).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在教育机构当中,幼儿园是重要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幼儿感受新知识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过程中,基层幼儿园教育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搭建现代高效的校园形势,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当代幼儿园教育力度,教师团队的业务水平与思想素养必须达标。幼儿园工会作为当代幼儿园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方法,同时也是幼儿园开展教育管理的主要阵地。从工会内容来看:幼儿园工会承担着监管日常、深化幼儿园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职能。在基础教育当中,工会组织具有管理与监管等功能,本次论文对当代幼儿园工会的潜在问题、发展现状与解决方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会工作中思想素质偏低,解决能力较弱

在幼儿园教育工作当中,幼儿园工会作为最核心的力量,深化幼儿园工会工作有助于确保幼儿园教育工作正常进行,但就当下的幼儿园工会反馈的情况来看:领导与工会组织功能很弱,仅限于表面领导,所开展的工会组织,其思想素质整体不高,例如:由幼儿园工会举办的相关工作中,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力度明显不够,同时在这方面缺少考核,让幼儿园教学面对突发状况无能为力,这样直接影响了当代幼儿园的教学效率。同时这种情况也是当下幼儿园教学最普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幼儿教学以及教育发展。

(二)较低的文化业务素质

在素质教育当中,幼儿园教育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阶段,幼儿园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幼儿园的教育以及发展。就当代幼儿园工会的业务水平与文化素养反馈的情况来看:很多基层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并不高,所以组织幼儿园工会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目标与工作要求。如:幼儿园在工会组织当中一味的蒙头抓,没有做好主次之分,外加工会只是以组织的方式存在,缺少强制性,所以工会根本达不到化解问题的效果。

(三)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之所以创办幼儿园工会,其目的是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有效的工作依据,但当下很多幼儿园缺少有效的教育制度、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整体偏低,基于幼儿园工会的法律制度与意识不够充分,对工会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不够,维护能力整体不高,都会让幼儿园陷入被动的工作状态,严重时还将阻碍工作开展。也正是因为当代幼儿园缺少有效的法律意识,所以严重制约了常规教育工作,甚至阻碍当代教育目标的落实。

二、幼儿园工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措施

(一)做好工会团队建设工作,打造良好的干部形象

1.改善思想与政治素养,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水平

从幼儿园工会干部素养来看:政治素质不止是工作方向,也是工作灵魂。将政治思想作为依据,工会干部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是行动、思想与政治上必须和党始终一致;另一方面,谨记工人阶级属于领导层,而教职工属于整个幼儿园的管理层,如果幼儿园没有教职工,势必会影响幼儿园工作开展,而工会则成为摆设。对此,幼儿园工会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依靠”的工作方针,结合幼儿园教职工的主体功能开展相关工作,在学习当中不断提升自我工作能力与综合素养。

2.改善文化业务能力,贯彻工会职能

在幼儿园工作的工会干部,必须提升观察能力,通过酝酿价值、塑造形象,从根本上掌握法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同时还要有钻研的精神,不仅要掌握具体业务,同时还要吃透具体知识与相关理论方案,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践行工会职能,让幼儿园教学和工会组织安排有机的整合到一起,也只有这种安排,才能提高工会的发言底气,在响应校领导号召的同时,规范工会的相关工作部署。

3.提高法律认知,保障职工综合利益

为了深化工会的相关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制意识与理念。在此期间,组织群众工作的工会,不仅承担着管理民主的职能,同时还要支持代表相关政府以及既定行为的各种管理方案,它的任务是让广大教职工知法、用法。在现实工作与布局中,不断增强个人意愿和现实要求,通过呼吁工会发展,让工会的工作职能发挥最大价值,所以它要求工会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在依法治会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维护好相关职工的工作利益。

(二)凝聚创新是当代学校工会建设的重点

从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凝聚力就是创新与工作能力。该凝聚力更多的体现为某幼儿园的精神以及文化等方面,当然这也是检验幼儿园战斗力、号召力高低的标准:首先,拟定工作目标,做好目标管理工作,这样全体同仁才有工作方向与目标,例如:开园初期,结合工作意见与方法,对大家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培养教师、争先创优、竞赛组织等方面,会如何安排,预期目标是什么,大家怎样调配,然后再给出确切的要求,以共同意愿为基准,鼓励大家一起参与,时间一长就会变成合力。其次,积极团结组织,由老师带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从合作当中进行交流、融通与凝聚。最后,在群体教育和科研活动当中,不断提高科研凝聚力。将公开课渗透到组内,课前整个小组都可以出谋划策,同时准备好材料;课中,要尽量做到前后照应,落实听课要求;课程结束后,大家要做好讨论工作,互相商量。如此才能让老师感受到组内亲情,以此提高向心力。另外,还可以通过集体学习等形式,做好备课与参观工作,并且共享资料信息,当然这也是提高凝聚力的综合方式。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工会能促进传统发展,在幼儿服务以及教职工作当中,激发纽带与桥梁价值。幼儿园要深化工会创新安排,在凝聚教师团队的同时,提高教学活力,从整体上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综合素养,当然这对提高综合素养也有很大作用。在现实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开拓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工会安排,为深化现代教育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玳.关于幼儿园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3,08:12-14.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7

制约和监督机关监督这种权力体系的运行。总的来说,法治就是在法及其司法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在完全服从和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群体意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的一种社会状态。虽然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因为法制体现为静态的名词,法治体现为动态的动词,所以在本论文中法制教育通法治教育,本文中用法制教育来表述。

二、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政治教育中也涉及有一部分的法律知识,但是因为有些法律内容晦涩难懂,一般的政治老师也无法完全理解初中政治课本中的法律知识,这些内容往往就被老师给忽略掉或者一笔带过,并被作为不重要部分列明。这样就导致青少年学生没法接受相应的法律知识,或者认为法律知识并不重要所以对此部分给予轻视,导致其因不知法而犯法,甚至有时候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因不知法而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以致作出过激行为导致自己触犯法律从而锒铛入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应该接受一些法制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政治教育虽然能够给予青少年一些法律知识,但是仅仅靠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法律知识是不足够的。传统的政治知识中只教育我们要积极地守法护法,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守法护法,如何用法律同犯罪行为做斗争,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是因为初中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严重缺失,才使我们应当将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充实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理解明白法律知识,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遭受损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不再因为自己的无知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犯罪行为,或者犯更大的错误,触犯到法律,导致自己人生的毁灭。

三、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轻视和忽略是法制教育在初中政治教育中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让法制教育更好更快的融入初中政治教育,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观。要想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提高初中法制教育的力度,必须得更新法制教育观念。更新法制教育观念,可以以校园广播或者校园板报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和教师明白法制教育的意义和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些方法。老师在以后的政治教育中必须得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初中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法制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科技产品进行教学,这些新的科技产品对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信息需求力度的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大多数教育机构现在均开始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进行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进来。法律知识大都比较枯燥无味,尽管基本法律条文和法律理论都来源于生活,但是他们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初中同学来将,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的填鸭式教学,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从而逆得其反,学生不仅不会爱学习法律知识,还会更加厌恶法律知识,影响法制教育进程,得不到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而将多媒体引入到法制教育中,对于教学的进行起到一个积极推动的作用。因为法律知识比较枯燥且抽象,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其从枯燥无味抽象转变为生动有趣立体形象化。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等法律知识,可以播放一些与之有关的案例,一方面运用生动的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易于吸收,同时还丰富了教学信息。另外一方面,案例是一些法律知识的生动体现,通过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是法律所禁止的,哪些是法律所允许的,通过案例引导其以后的行为,从而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三)开展综合体验式教学。

要想让学生充分运用法律,必须开展综合式教学。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应用于生活。老师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社会热点话题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那些结论积极向上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和表扬,使他们继续保持,再接再厉。那些结论消极低沉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引导,纠正他们的错误的观点,使他们加快正确法制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同时老师也可以就一些典型性案例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处于当时犯罪的情形,使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最真实的表现和行为,进而观察每个人的表现和行为,并就其表现和行为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法,强化法制教育成果,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提高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理解和运用,加快法制教育和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

四、结语

法律意识论文范文8

一、“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法律素养

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涉及的法律问题以作者的著作权为核心,涉及侵权等问题。“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涉及的法律问题没有实质变化。不同的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导致“一稿多投”等问题更为严重,法律规定的滞后性导致学术期刊编辑在应对新媒体等传播方式时无法正确处理与作者的著作权纠纷,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使得编辑在处理媒体融合发展时对相关法律问题无所适从。这些都要求编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法律素养。

(一)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法律素养

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最为头痛的“一稿多投”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变得更为突出。“文责自负”一直是期刊应对投稿者学术不端行为及解决投稿者与被侵权作者之间纠纷的行之有效的挡箭牌,并且在传统媒体时代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理论上,“文责自负”并不意味着期刊对作者投稿的完全采纳,编辑要对作品是否符合编辑出版方针负责,对作品的规范化和完美程度负责,即编辑要保证作品符合出版标准。[1]传统媒体时代,最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就是“剪刀加糨糊”式的拼凑。一方面,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投稿(纸质稿)的成本比较高,数量毕竟有限,危害也还不算严重;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识别投稿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依赖于审稿专家及编辑个人的学术素养,因而以“文责自负”作为挡箭牌还是可行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文责自负”的应对效力大大降低。就作者而言,各种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使作者通过新式的“剪刀加糨糊”拼凑学术成果变得更加便捷,网络投稿又大大降低了投稿的经济成本。这就使得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严重败坏了学术期刊作为道德价值正向引导公器的良好期待和形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编辑而言,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使编辑在识别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用“文责自负”来应对社会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质疑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法律素养,站在法律的高度看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本质及其严重性,提高法律意识,自觉运用信息工具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二)法律规定的滞后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法律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由于新媒体迅速发展,作者发表学术成果的渠道日益开放,这就对纸质媒体的独家发表形成了冲击,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例如,什么叫“发表”?在微信、微博上公开叫不叫“发表”?可能期刊编辑在检测作者投稿的学术论文时,系统检测结果是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但编辑工作进入正常流程后,甚至是在要签版付印时,突然发现投稿者的文章在微博、博客上“发表”过了,那么这个时候编辑该怎么处理?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期刊学术评价的降低,会引发期刊与作者的纠纷。这就要求编辑具备相应的法律素养,在遇到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时,能够运用基本法理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的判断并妥善处理。

(三)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要求编辑必须具备法律素养

学术期刊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目前的大趋势。学术期刊如何摆脱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保持期刊学术特色的前提下提升学术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实现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所有学术期刊面临的严峻问题。这既是对以前学术期刊“孤芳自赏”的纠偏,也是对有些学术期刊盲目追求部门利益的纠偏。在学术期刊转型发展之路上,许多期刊已经做出了探索,例如新型数字出版模式、APP推送等。新的编辑方式要求编辑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明确工作中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编辑出版行为。例如,关于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合作者(包括编辑)之间的权利归属等问题如何处理?新型数字出版模式,是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特性全面提升原创学术作品科学价值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其新型合作方案包括数字与印刷出版合作经营、数字出版与总发行合作经营、数字出版与多渠道发行、多渠道转载发行合作经营、OA转载合作经营以及OA出版合作经营模式等。这些合作模式存在不存在法律方面的障碍?独家授权会不会影响作者的权益、侵害作者的合法权益(如作品的邻接权等)?学术期刊编辑,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不具备法律素养,发现不了最基本的问题,就可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带来法律方面的纠纷。

二、“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

(一)培养运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理期刊业务纠纷的意识

长期以来,学术素养和文字处理素养被认为是学术期刊编辑最为关键的素养,编辑审稿主要是审查文章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表达形式好坏。法律素养似乎只是法学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素养,与非法学学术期刊编辑没有太大关系。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学者在研究编辑的核心素养时也认为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耦合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信息素养等,并没有凸显法律素养的地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期刊编辑认为编辑业务主要是与学术打交道,学术期刊从事的是公益事业等。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稿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学术期刊编辑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将很难适应这种形势变化。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培养运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理期刊业务纠纷的意识。在法律意识的支配下,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编辑工作的相关法律关系时,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学术的范畴,而是会主动查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专家,主动去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依法维护期刊的合法权益,防范期刊业务纠纷的发生;在发生业务纠纷后,也会站在法律的高度分析双方的法律关系,正确评估自己的法律责任。

(二)熟悉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法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期刊编辑预防、处理期刊业务涉及的法律纠纷,不掌握最基本的法律法规是不行的。学术期刊编辑业务涉及的纠纷主要是围绕著作权展开的。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在掌握《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印刷业管理条例》等行业法律法规规章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并尽量熟悉以下三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一,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着重了解作者享有的基本著作权利———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等,了解期刊的基本权利———专有使用权、版本权、删改权、摘编权、标注作者身份权、转载权等。第二,了解合同法基本知识,明确稿约、作者投稿、编辑部采稿通知等行为的法律属性,正确处理期刊与投稿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了解侵权责任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如果有可能的话,学术期刊编辑还要熟悉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相关司法解释。这是由于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立法明显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最高人民法院经常会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规定对相关纠纷的处理。

(三)提高运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理期刊业务纠纷的能力

法律意识具有模糊性、朦胧性、非体系化、非理性等特征。有了法律意识的指引和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基础,学术期刊编辑提高法律素养,进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运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理期刊业务纠纷的能力。运用法律武器预防期刊业务纠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解决期刊转型遇到的问题,涉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下文以解决“一稿多投”问题为例加以说明。首先,正确定性投稿行为,解决是否允许“一稿多投”的问题。投稿行为,有认为是要约的,有认为是要约邀请的。将投稿行为定性为要约邀请,其对投稿者的法律约束力就非常低,“一稿多投”应是允许的;将投稿行为定性为要约,则投稿者投寄稿件后就要接受要约的约束力。投稿行为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可以从要约的构成要件来判别。要约对象特定,内容具体确定,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这是要约的构成要件。按照要约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作者的投稿行为应当属于要约,特别是经过投稿系统投送的稿件。要约生效后,要约人不得撤回、撤销要约或对要约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既然定性为要约,“一稿多投”就是不允许的。当然,作为例外情况,要约发出者在承担不利后果的情况下可以向不特定对象发出要约。相应地,作者投稿时也可以明确表明稿件为一稿多投,即作者表示愿意接受一稿多投的后果。其次,充分利用稿约明确投稿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遏制“一稿多投”行为的发生。稿约是典型的要约邀请,对投稿者没有拘束力,但是稿约可以对投稿者的投稿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投稿者在投稿的要约行为中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来做。对此,有许多编辑部的“稿约”可供借鉴。例如,“来稿文责自负,凡因作品内容有政治性错误、不实、泄密,以及侵犯其他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益的,作者应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而给期刊编辑部造成的损失”,“来稿应注明专投我刊”,“一旦发现一稿几投,在某段时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稿件”,“如作者不同意被其他刊物转载和摘录,请予以声明,否则将视为放弃此种权利”。需要注意的是,期刊编辑部在稿约中对期刊免责的声明并不具备真正免责的法律效力,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期刊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投稿者追偿。

三、“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提高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自觉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期刊竞争的基本法则。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的基本规则没有改变,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仍然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只不过法律素质的地位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为重要。培养运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理期刊业务纠纷的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理期刊业务纠纷的能力,都离不开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不但要提高专业素质与编辑业务素质,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互联网便利的学习条件自觉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法律知识,深刻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实质和立法精神,结合自身编辑活动中的具体案例,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目的地探讨。审稿环节,编辑除了要审查文章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表达形式好坏,还应该从公法角度和私法角度审查论文的合法性。具体包括:作品来源是否合法,作品的署名者是否就是版权人;署名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抄袭了他人作品;作品中引用是否合理;作品是否有禁载内容;作品内容是否泄密;是否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及商业秘密等。编稿环节,要维护作品的原意,不随意改变作者的观点;要注意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借以明确标示作品引自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数据,既体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又表明学术的继承性和严肃性。

(二)业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编辑法律素养的培训

目前的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多侧重于对编辑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的培训,对法律素养的培训相对弱化。因此,业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编辑法律素养的培训。首先,在岗位培训中要加大法律素养培训的力度,使期刊编辑对法律体系有宏观的把握,初步形成依法办刊、依法处理期刊与作者法律关系的意识,努力培养运用法律武器预防、处理期刊业务纠纷的能力。其次,利用以国家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新的有关司法解释为契机,举办各种专题培训,强化编辑的法律意识。再次,业务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期刊业务法律问题交流研讨会,给期刊编辑提供交流的平台。业务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从制度方面加强考核,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编辑从培训中得到实惠,而不是仅仅为了取得继续教育学分而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