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恩教育范例

儿童感恩教育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1

1.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这些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1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举措。

1.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感恩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及监管不足,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教书”轻“育人”;二是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变成了“一阵风”工程,最终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原因导致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4家长方面。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往往也只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力度也不够;二是家长本身感恩意识淡薄,没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三是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以上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

2.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感恩活动的形式单一。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大多为文艺表演及演讲比赛,单一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效果不明显。

2.2活动参与者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2.3感恩对象单一。就农村留守学生而言,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应该包括党和国家、社会、父母及其他家人、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等。但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基本上只涉及老师和父母。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构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对感恩教育的成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这四个主体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1政府方面。

政府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把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对感恩教育进行引导和监管;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1.2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及监管,以确保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1.3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二是把感恩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三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及内容,扩大感恩教育的感恩对象;四是积极创设校园感恩环境和感恩文化。

1.4家庭方面。

家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2.实现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

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活动,这是目前许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惯常做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这种做法的有利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会导致儿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表面化,更严重的,会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应引导儿童把感恩寓于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受恩与报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化为感恩的行动,最终使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3.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引起农村很大比例的青壮年农民外出离家打工,他们的子女只能被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这样一批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长的环境,他们的情感教育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不但教育缺失,这些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叛逆心理、孤独自闭等等。这样一来很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将来身心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还有可能逐渐变成社会性问题。由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对个人情感的培养,这一方面的缺失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充。儿童时期是个人情感的养成的关键阶段,学校要尤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能够与感恩教育有效契合,体现了语文教育中对留守儿童情感方面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识的将教材中丰富的案例与儿童感恩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和个人情感的健全,让留守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二、感恩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而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感恩教育涉及到了方面十分广泛,最基本的方面有对父母、自然、社会、祖国恩情的感受等。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课堂教学出发,切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抓住一切时机渗透进入感恩教育,让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在课堂学习中无形的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感意识,这也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使命。小学语文课本里面包括的“感恩”是丰富和多样的,不一样的感恩之情,一样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自然哺育了一切,《特殊的葬礼》教会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只有一个地球》教会学生地球是整个人类的母亲。让留守儿童懂得感恩自然,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大自然的一切。感恩父母,是每一个留守儿童最应当学习的必修课,他们的父母为了一家生计离家别字外出打工,他们所受的一切的苦难动力都来自于自己的子女。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虽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但是他们不能忘了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感恩教育让他们心怀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父母。感恩祖国与感恩社会,学会感受祖国的包容和伟大,学会感受社会的博爱和温暖,让这些留守儿童对祖国和对社会的眼光是柔和而温暖的,成长路上怀着感恩的心,相信能让他们走的更远更踏实。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选材大多文质兼美,同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选入“乌鸦反哺”之类的寓言,感恩主题的名人名言,名作篇章,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细细品读,老师再同时加以讲解,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感恩的重要性等等,让他们懂得情感培养的重要。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学习,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讲些富有现实意义的、短小精美的感恩故事,或者是当前社会反面事例,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出理由,老师再加以总结评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留守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优美的文字,可以唤醒和激发留守儿童情感的积极方面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每篇文字都展现出了世界上某一个美好的时刻。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利于留守儿童情感培养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深刻体会作者情感产生的源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从情感到理性的迁移。留守儿童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而缺乏亲情,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关爱别人,如何关爱别人。《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表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中有很多的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点激发学生们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们读懂文章,鼓励留守儿童能有自己的思考,从而由自身体会到母爱的力量,亲情的伟大,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切入学生个体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心灵共鸣,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促使他们能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如果缺乏情感体验就是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情感的真实体验,让留守儿童对感恩教育增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教材入手,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同时抓住时机做好适当的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上来。

四、小结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3

一、幼儿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幼儿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感恩教育目标设置不合理。幼儿园教师对感恩教育缺乏清晰认识,没有认真研读感恩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幼儿园不同阶段孩子的教育目标是有差异性的,但是教师在设置目标时较为随意,凸显不出差异性,无法体现目标设置的针对性。幼儿园的孩子对事件的感知能力还较差,他们更容易从情感上理解事物,但是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过分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即重视儿童对某一事件的了解,忽略对该事件背后蕴含情感的分析,导致儿童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不足。

2.幼儿园感恩教育内容涉及范围较窄。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时,往往从大的层面出发,告诉儿童要感恩祖国、父母、老师等,却忽略了教给儿童感恩身边人、身边事。其实,感恩教育更应该从身边小事入手,感恩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感恩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一切,感恩同学的陪伴等,感恩教育更应该落实在每一天、每一个细节之处。教师在选择感恩教育素材时存在主观性,并没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素材,这就导致所选素材很可能与教育目标不匹配,导致感恩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3.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教学方法较单一。感恩概念较为抽象,但实际上它涉及方方面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并不唯一。当前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过于死板,存在为了开展感恩教育而设计教学内容的现象。教师往往采取榜样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懂得感恩。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无法理解高深知识,他们更喜欢游戏,因此从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当前教师在组织儿童玩游戏时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及安全意识,对儿童感恩教育的引导较少。儿童都喜欢角色扮演的游戏。儿童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他们感知世界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意识到角色扮演游戏对儿童成长的巨大价值,没有过多思考角色扮演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4.没有和家长达成感恩教育共识。儿童的感恩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学校,家庭也是开展感恩教育的关键场所。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更能达到感恩教育效果。但当前教师对家庭教育的利用度不够,没有及时给家长传递感恩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家长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意识不足。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产生幼儿园感恩教育问题的原因。从学校角度来说,幼儿园对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幼儿园对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是有技巧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才能满足教学需求。但是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培训教学讲座次数较少,给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较少。

第二,幼儿园没有为教师营造感恩教育教学氛围。幼儿园没有配备专门的感恩教育教研小组,这就导致教师缺少与其他教师探讨感恩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心得的平台。

第三,幼儿园教师自身对感恩教育理解存在偏差,教学方法存在缺陷。受幼儿园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限制和备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对感恩教育深入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很多教师开展的感恩教育过于表面化。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存在局限性,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较差。

第四,幼儿园教师对感恩教育教学效果的反思不到位。教师反思教学效果的意识较差,这就导致其无法及时发现感恩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做到及时解决问题,教师的感恩教学水平也得不到提升。从社会角度来说,教育部门对幼儿园的感恩教育管理缺位。教育部门下发给学校的文件概括性较强,并没有针对性地对感恩教育目标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上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这三个年级段的儿童对感恩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由于文件中没有详细指出,学校和教师会形成教学目标差别不大的错觉而在教学过程中不细分,最终导致感恩教育达不到满意效果。当前教育部门会定期对幼儿园教师组织培训,但是培训内容不涉及感恩教育培训,这导致教师在感恩教育过程中缺乏规范引导。

从家庭角度来说,家长参与孩子感恩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良好场所,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感恩教育,甚至直接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交给学校教师负责,自己几乎不参与,这就导致儿童在学校中受到的感恩教育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实践,造成孩子感恩教育的脱节。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教学策略分析

(一)幼儿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1.学校可以邀请感恩教育研究专家,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解答教师在感恩教育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学校可以组织感恩教育案例分享会,让优秀教师分享自己的感恩教育心得,让教师能够从优秀案例中得到教学启示;学校成立感恩教育研究小组,搭建教师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分享在培训中获得的收获,提出自己对开展感恩教育的创新性想法。

2.学校不仅要搭建感恩教育交流平台,还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教研的管理力度。学校可以选择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为教研组长,搭建“老带新”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参观本校的感恩教学活动,听取专家、学者的指导性建议。

3.学校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还应该善于抓住社会的多种资源。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家长访问日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调动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感恩教育教学中,让家长用实际行动践行感恩理念,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比如,家长在家庭中要尊敬老人,体现出对老人的关心和爱意;家长带孩子去参观自己的工作环境以让孩子从内心感觉到家长的不易而产生对家长的感恩之情。学校还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参加升国旗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祖国的伟大,进而萌生爱国之情;学校可以组织献爱心活动,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给学生创造关爱老人、关心伙伴的机会。

(二)幼儿园教师自主提高感恩教学能力

1.幼儿园教师需要主动学习,提高自己感恩教育的知识储备量。教师不仅要明确感恩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还要针对所教授班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生活背景等确定当下的感恩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主动查阅感恩教育相关资料,借助互联网打开自己的教学思维模式,更新自己的感恩教育理念,找到更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2.幼儿园教师需要积极反思,弥补感恩教学的不足。每一次感恩教学活动之后,教师都需要进行复盘,并形成书面记录,动态分析学生的表现,找寻自身在感恩教育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让学生养成感恩身边每一件小事的习惯。教师还需要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让其他教师帮助自己找寻感恩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3.幼儿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感恩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探寻丰富感恩教育内容的方式方法。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开展感恩教育。幼儿园学生更喜欢玩游戏,借助游戏来实现感恩教育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教师可以组织给玩具“洗澡”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身边人、事、物的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切身感受各行各业人群的不易,进而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其次,教师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园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也会增加和同学接触的机会。教师可以在学生感受阳光、和风、花草芳香时告诉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在学生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时,告诉学生尊重同伴、珍惜同伴的付出等。最后,教师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嵌入感恩教育。学生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抓住每一个感恩教育的机会。

幼儿园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幼儿园领导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学生迈好感恩教育的第一步。在幼儿园感恩教育推行过程中,教育部门也应该勇于承担自身责任,出台更完善、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供幼儿园教师参考,积极组织教师培训以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家长也不应该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中缺位,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感恩教学活动,配合孩子完成感恩教育任务,以身作则践行感恩,成为孩子生活中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4

关键词:阅读疗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流动的增加。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许多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也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国家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97万,其中54􀆰5%为男孩,45.5%为女孩。广西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后发展的多民族边境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劳务输出省区之一。据《广西日报》报道,2017年广西农民工总量达到1276万人,其中外出劳务人口约占一半,因农村青壮年群体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广西全区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达44万8千多人。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指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书籍是儿童身边世界的缩影,阅读是儿童认知和成长的良好途径[1]。留守儿童群体的阅读需求强烈[2],书籍是留守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将阅读疗法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疗法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契合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隔代监护背景下得到的亲情温暖和人际支持相对较少,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更多只能向同龄朋友求助。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感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较多[3],有更多的问题行为[4],心理困扰较为突出。指导并帮助留守儿童有效解决前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之一。二是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等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留守儿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健康成长与发展。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留守儿童父母主要还是以学习成绩评价留守儿童综合表现,较容易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真诚、友善、谦虚、持重等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表现较好[5],因此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能更加坚强乐观面对生活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另一重要任务。以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师主导且以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为主的教育,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留守儿童更多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角色,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都较为薄弱,这也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阅读疗法是以保健和辅助诊治为目的来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治疗阅读活动[6]。阅读疗法可向读者提供更容易获得的心理帮助,具有易于使用、成本低以及更好的隐私保护等特点。研究认为阅读可以影响读者的知觉、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也可以影响读者的兴趣、意志、价值观等人格因素,以此来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6]。调查显示,阅读疗法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缓解有较好疗效[7]。这也提示,阅读疗法可较好地契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二、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让留守儿童阅读心理健康维护相关的绘本和漫画等书籍资料。从“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维护观点而言,留守儿童在阅读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的绘本和漫画过程中,容易体验到与主人公相似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同时还能发现主人公在情绪管理和行为应对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最后通过对主人公事例的反思学习到生活中心理健康维护实用方法与技巧,这种案例学习式的阅读对留守儿童来说比较亲切自然,案例的经历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共鸣,而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也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认同,最后内化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与策略。二是让留守儿童阅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相关的书籍资料。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即养成”的心理品质塑造观点而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其学习和模仿那些具有多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榜样人物。具体可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古今中外各种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积极向上的动力与热情,其中可以让留守儿童重点关注这些英雄人物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与经历。从阅读心理过程分析而言,留守儿童在英雄人物传记作品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境遇与主人公的成长境遇作比较,当其发现古今中外英雄人物传记作品主人公很多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成长时,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会被有效缩短,而当他们发现这些主人公是在不断挑战困难并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时,其内心受到冲击和震撼可能远非言语能形容。儿童青少年时期也正是寻找榜样,模仿榜样,渴望成为榜样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来说,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以上分析可知,通过阅读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百折不挠、坚强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三是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多是为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而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他们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尽可能给子女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自己很多时候是节衣缩食,能省则省,他们舍不得买好的衣服,尽量控制生活中不必要的开支,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是中国农民这一伟大群体的典型代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要让他们完全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辛劳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为留守儿童提供理解并懂得感恩他们父母的机会,这种感恩品质的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感恩可通过拓展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进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对留守儿童来说,通过阅读感恩相关书籍资料的方式使其能自觉增加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会增加他们对战胜生活中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会使得他们内心里少一些孤独,增加和父母的心理连接,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极为不容易的,外出务工也是对整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将对父母的感恩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对留守儿童来说,知道感恩和懂得表达感恩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具体从感恩表达的操作层面来说,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表达的书籍资料,可以启发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恩,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文字说出来;也可以通过给父母画一幅画、读一首诗、唱一首歌等多种方式对父母表达内心最朴素和真实的情感。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5

关键词:游戏化;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一、研究背景

1.中小学生有感恩启蒙需要

首先,感恩是人领悟到自身与世界的统一性和共在性后自然而生的存在论情怀,是一种存在论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是需要从小培育的;其次,中小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社会,时时处于与社会、社会中的人与物的交往当中。有研究表明,感恩与交往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一个人经常心存感恩,其焦虑水平较低[1]。“感恩”作为交往中的积极因素,可以摧毁人与人相分离的墙垣,使人便于交往;最后,全面发展是每个学生的价值目标,因此中小学生需要感恩,感恩是人实现自身统一、精神完善的一种特殊方式,使人不断形成并完善德性,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2.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亟需改进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过程,是一种以人性唤醒人性的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本是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却存在着一系列急需改进的问题:一是教育目标违背教育规律,忽视了中小学生个体差异性[2];二是感恩的对象空泛、教育的方式错位[3];三是教学内容抽象生涩,忽视了中小学生的真实需求[4]。

3.游戏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古希腊语中教育(paideia)、游戏(paidia)与儿童(pais)具有相同的词根[5],或许从一开始,希腊人就认为教育就是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第一个研究教育与游戏关系的人,他认为“教育包含游戏成分,游戏可以帮助教育”;法国教育家卢梭也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所学得的比在教室内所学的价值要大一百倍”;美国教育家杜威甚至认为,“没有一些游戏,就不可能有正常、有效的学习”。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已证明,游戏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生长发育,还可以帮助人克服紧张、消除愤怒、保持乐观情绪。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者需要不断地尝试、探究、反思,“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保证闯关成功,这种孜孜不倦、主动探究、批判反思的游戏过程,正是人们期待的学习过程,因此游戏与教育有着和谐的统一关系,一个好的教育游戏可以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愉快高效地学习。所以,在原有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开展的条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好玩有趣、能力需求———探究学习能力、角色需求———学生是主体、目标需求———循循渐进,将“教育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中,或许可以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创设一种新的可能、新的局面。

二、电子教育游戏为感恩教育开创新的可能

《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认为教育游戏是指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软件。本文中的感恩电子教育游戏指的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游戏为教学手段、以感恩作为游戏的内容与目标的计算机游戏软件。针对感恩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标违背教育规律而忽视中小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学手段单一无趣而忽视中小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学内容抽象生涩而忽视中小学生真实需求以及教育效果不易观察等问题,将“电子教育游戏”的拟人性、拟物性、拟境性、闯关性、奖励性、娱乐性应用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以游戏关卡设置细化感恩教育目标、以虚拟生活情境体验实化感恩教育内容、以游戏方式趣味化感恩教育手段、以游戏过程进度记录感恩教育效果。

1.以游戏关卡设置细化感恩教育目标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认为,要达到一个难度较大的行为目的,需要连续接近法,分很小的步子强化,每次强化的难度加大,这样可以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目的。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德育目标便是感恩教育总目标,然而受限于个体差异性(认知基础、接受能力),一个目标显然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感恩教育是想通过教育手段使人知恩于心、化恩于德、报恩于行、施恩于人[6],因此感恩教育目标的设定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层次。譬如,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应该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分目标又应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认知目标又应分为低年级学生目标、中年级学生目标、高年级学生目标[7];学生目标又应分为基本目标———知恩于心、发展目标———化恩于德、中期目标———报恩于行、长期目标———施恩于人。游戏关卡设置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关卡难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学习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逐步建立信心。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控时间和进度,认知基础及接受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多花一些精力与时间终会闯关成功。闯关成功也就意味着学习者掌握了这部分教育内容,获得了相对应的奖励,将会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继续闯关的动力。

2.以虚拟生活情境体验实化感恩教育内容

儿童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而兴趣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情境。生活德育理论强调德育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生活、感知生活才是德育的最终归宿[8]。现阶段感恩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内容脱离生活、抽象空泛、生涩难懂,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感恩教育内容必须是小而具体、贴近生活的,要尽量使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有助于中小学生认识、思考、理解、掌握并执行。如何使感恩教育内容生活化、具体化,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感恩体验,成为感恩教育关注的重点。教育游戏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将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游戏借助虚拟技术、多媒体声像技术,依据感恩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可以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虚拟世界,使游戏者在游戏世界中可以尝试与现实世界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体验[9],使学习者在生活体验中去知恩、识恩,培养感恩意识,使学习者将虚拟世界中的有意识感恩行为逐步演化为现实世界生活中的自觉感恩行为。除此之外,教育游戏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比如“生命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危机教育”等,受时空限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演示重现,教育游戏通过虚拟情景技术可以将其变为可能。

3.以游戏方式趣味化感恩教育手段

在游戏与动机的研究中,Malone提出了内在动机理论,该理论更加强调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之所以游戏可以应用于教育中,是因为游戏可以激发个体内在动机,满足了个体内心的快乐体验,进而使学习变得有趣。学习者是感恩教育的主体,感恩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感恩关系的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恩,为学生成为自主建构的道德主体提供了可能。同时学习者对教育方式的适应程度、好恶程度都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现在的德育课堂上,教师主要以语言、粉笔、黑板、多媒体技术为媒介,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等消极情绪,使学生的感恩教育止于感恩认知,感恩认知止于教师的解读或自我误读。教育游戏通过虚拟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了“道德在场”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当事人。同时,教育游戏充分利用虚拟技术、声像技术手段创设出的虚拟情景的拟人性、拟境性、娱乐性等优势特征,使学生在情景学习过程中,经历道德现场、体验道德选择、承担道德后果、总结道德感悟,从而在一个愉快的过程中将道德知识内化[10]。

4.以游戏过程进度记录感恩教育效果

感恩教育效果指的是感恩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教学成效,与其它学科不同,感恩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教学效果具有隐蔽性、延时性、难测量性[11]等特点。感恩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内心、观念、态度起作用的一种教育,最终外化为感恩行为,人的心理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部分,因此感恩教育效果具有隐蔽性。同时,人的感恩意识的提升是一个逐渐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感恩教育效果具有延时性。正是因为其隐蔽性、延时性,所以感恩教育的效果比较难测量。教育游戏可以充分利用其闯关性、奖励性,根据学生的游戏币奖励及闯关的时间长短、闯关的高低来实时反馈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后的学习进度及效果。

三、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电子游戏模型构建———以“感恩生命”为例

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游戏应用于教学是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的。教育游戏的娱乐性、竞争性、交互性可以增加个体的快乐感、刺激感、参与感,教育游戏的目标性、情景性可以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情感投入,教育游戏中的即时反馈及阶段性成果的获得,可以增强个体自我满足感。设计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电子游戏的最终目标是增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效果,游戏作为一种增强个体趣味性、激发个体内在动机的手段,该模型的核心思路是基于中小学生经验方式与经验表达方式,确定感恩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目标与难度、教育形式与原则、教育测评与奖励。综上所述,基于多巴胺奖赏环路、Malone的内在动机理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电子游戏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1.好奇、幻想———游戏情境与内容设计

“好奇、幻想”属于Malone的内在动机理论中的个人动机要素。好奇是个体乐此不疲玩游戏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个体维持学习动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个体总是希望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特别是对好的结果的期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无法体验的社会角色、无法操作的事物,甚至无法看见的虚构图像,对个体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故设定游戏情景与内容(教育内容与方法)时,应该为了生活本身而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还应该融入探险、科幻、想象色彩,更应该虚心借鉴其它游戏、影视作品获得创意[12]。以“感恩生命”为例,在意义生成的时间线性视角下,孙彩平教授谈到,“回顾是意义世界的生产性活动,在频频回首中,意义世界通过回到过去而有所累积”[13]。游戏实际上可以在情境内容设计上,将生命过程中的一些环节细节化、放大化,实现通过游戏内容带学生一次次回顾生命细节,感悟人生经历。譬如将人的生老病死、植物的生长枯萎转化成游戏情景内容,通过回顾并重新感受这些早已融入自己生活的真实情景,让中小学生感受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珍贵性及脆弱性、生命与个体生活的关系、感恩生命对个体生活的价值意义。

2.挑战、控制———游戏目标与难度设计

“挑战、控制”属于Malone的内在动机理论中的个人动机要素。适宜的挑战设计有助于激发个体内在动机,特别是可以完成但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及不确定性的挑战更容易刺激到个体。“控制”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个体可以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而获得自由感、满足感,进而提升个体主动参与的可能性,故设定游戏目标与难度(教育目标与难度)时,应该给予学习者适当的自由,还应该给予学习者合理的挑战难度,更应该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年龄特征。就“感恩生命”教育而言,由于儿童生活经验较少,德育课堂教学很难与儿童的生活建立有效联系,面临着“一种工具性的生活转向”误区,这种课堂只是将生活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中涉及生活经验元素,而不是为了儿童及儿童生活本身。游戏在目标与难度设计上,可以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方式及儿童经验表达方式,可以将教育目标“小而具体”地展现出来。因此该游戏可以按照“让中小学生感受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珍贵及脆弱———生命与个体生活的关系———感恩生命对个体生活的价值意义”递进关系设计目标及难度挑战。

3.竞争、合作———游戏形式与规则设计

“竞争、合作”属于Malone的内在动机理论中的人际动机要素。游戏本身就具有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竞争性,正是有了这种竞争性,才能激发或提升个体的努力程度。“合作”更多强调个体的成功离不开其他个体的鼓励、帮助,合作有助于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与挑战,进而保证个体在学习中保持积极体验、增加信心。故设定游戏形式与规则(教育形式与原则)时,应该将竞争与合作进行有效整合、取长补短,还应该注意规则的公平性、一致性、简易性,更应该关注个体之间的交互性。唐燕指出,我们除了要把儿童生活经验进行聚拢,变成可以让儿童去感受和玩味的对象以外,还可以通过经验的对流交汇实现意义的提升。因此该游戏的形式与规则设计是先了解学生不愿感恩生命的原因,然后找到恰切的他人经验并将其剧情化,尽量将场景创设计得有趣、颜色丰富、充满幻想和冒险,满足中小学生喜欢挑战和刺激的需求,进而与学生经验形成对流交汇。

4.尊重———游戏关卡与奖励设计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6

(一)当前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

对幼儿感恩意识的现状调查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以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家长问卷调查显示:76.5%的家长反映幼儿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65.3%的家长反映幼儿不懂得主动关心家人;52.8%的家长表示幼儿在受到别人帮助或关心时,不懂得主动向别人表示感谢。对幼儿的访谈中,很多幼儿表示平日只有好朋友帮助过自己,有的甚至直接说没有人帮助过自己。对教师的访谈中,老师表示多数幼儿在人际冲突时不愿包容他人,很少主动为他人着想。入园观察,我们看见的是:下雨天,年老的祖辈忙着为孩子打伞、背包、换鞋,孩子却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连一声“谢谢”也没有;孩子的生日到了,妈妈提着蛋糕匆忙赶往幼儿园,老师带领小朋友唱起生日的歌曲,表达着他们的祝福,孩子高兴极了,却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感谢老师和同伴。总体而言,幼儿的感恩意识非常薄弱,能够主动表达感谢的话语或行为甚少,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着他人的关爱,却很少想到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也应该感谢、关爱和回报别人。

(二)幼儿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无法体验到源于家庭生活的“同胞”之情,而同胞关系又是儿童最初能够体验到的重要人际关系之一。这或许是造成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的一个先天情感体验的不足。加之,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他们把为孩子的付出视为自己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甘情愿倾注所有的爱和心血,却从未想过要向孩子“索要”爱,更缺乏主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家长如此的单方面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导致孩子感恩之心的淡薄。

2.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为了吸收生源,迎合父母对子女高期望的心理,竭力开发各种智育课程,德育课程得不到重视。有限的德育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理想化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幼儿实际生活的脱离;空洞无味的说教形式与幼儿以生活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相互冲突。这种不注重从幼儿实际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的做法,往往使幼儿对身边的小事情缺乏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不到感恩。

3.社会方面。

现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幼儿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很少甚至从未体会到艰苦的生活,也难以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科学的迅猛发展所造就的辉煌的物质成就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快感,使得人们愈加相信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更加肆无忌惮。”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肆意渗透造就了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也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这些状况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幼儿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幼儿园通过活动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出世的生活态度。因此,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幼儿园可以通过环境设置、一日生活、主题活动和节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情感和健康人格进行培养。

(一)环境设置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幼儿园环境布置要善于利用门厅、走廊、教室等的教育元素,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置,通过张贴通俗易懂的感恩事例的图片,孩子们在家对父母、祖辈感恩活动的照片等,让幼儿园里充盈着浓厚的感恩气息。另外,还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建立分享区,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图书、玩具等拿到分享区,让孩子们感受分享和被分享的喜悦。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构成了园内的精神文化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一生中的大多数习惯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习得的。教师作为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应起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帮助他的人说“谢谢”,特别当幼儿帮助老师做小事时,要及时对他们说“谢谢”,并且不时地对孩子进行关爱。久而久之,天性使然的模仿中,孩子们形成了感恩的意识。

(二)一日活动

感恩教育蕴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课程,每天的接送幼儿是感恩教育最有效又最无痕的环节。幼儿来园、离园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和门卫叔叔打招呼,了解门卫叔叔为了幼儿园的安全每天站岗、巡视,很辛苦;进入教室主动和老师打招呼,并与家长说“再见”,离园时主动和老师说“再见”。这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学会说“礼貌用语”,培养他们的礼貌意识,更重要的是在每天的积累中,引导幼儿明白大人辛苦地工作、家长每天的接送都是对孩子的关爱,学会“感谢”,知道“感恩”。进餐时间,教师告诉幼儿保育老师每天要给小朋友分配食物,还要拖地、打扫,很辛苦,请小朋友在吃东西的时候多注意,把掉下的东西放到桌子中间的托盘里,引导幼儿明白劳动的辛苦,养成对他人劳动尊重的习惯。教师运用教育智慧,把握住一日生活中生成的课程,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三)主题活动

幼儿园感恩教育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围绕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伴三大主题进行。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并赋予适宜的内容和形式,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不同的感恩行为,最终理解感恩,并将感恩外化为日常行为。3-4岁的幼儿拥有了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还很有限。对这一阶段的幼儿,感恩主题可围绕幼儿生活中最亲近的人,让他们对父母、亲人有所了解,初步体验爸爸妈妈的爱,并能借助动作、表情、语言等表达感受,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和行为表达问候、感谢;4-5岁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同伴关系的地位逐渐提升,他们由之前的主要与成人交往开始转向同伴联系不断增强。这一阶段的感恩教育主题应围绕学会关爱周围的人与物,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礼仪,如与人交谈的礼节、公共场所的礼仪等;5-6岁幼儿心理活动已形成系统,各方面的发展也进一步成熟。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应侧重于孩子责任感、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此外,感恩教育的主题需要进一步拓展,由感恩父母、老师、同伴到感恩为他们的幸福生活付出劳动的人们,进而开展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教育。

(四)节日活动

特定节日是进行集体“感恩”活动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给孩子们介绍节日由来,并通过故事、影视资料丰富他们对节日的认识,深化对节日的了解,让幼儿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中学会感恩。“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到了,教师指导幼儿为祖辈、父母制作卡片,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帮助他们写在卡片上。同时,结合节日开展“小手多做事”、“小手做好事”的活动,教育孩子用实际行动,感谢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把我们哺育长大,回家为父母、长辈锤锤背、倒杯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懂得感恩应该与自己的实际行动联系起来,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一致。

三、幼儿园利用家庭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家长必须学会有选择的爱,明白亲子之间是双向交流,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要培养孩子爱父母。因此,激活家长的感恩需要,家园合作,共同树立以“爱”为核心的感恩教育理念尤为重要。

(一)榜样示范

“儿童教育心理学证明,婴幼儿的意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富于模仿的特点,加上他们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使得家长的举止言行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刻上深深的烙印,在日后的成长和学习中往往以此为基础并作为判断的参照系。“为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自己平素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此外,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更为直接地体会到爱的温暖,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

(二)劳动活动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劳动不仅能使儿童学会自我服务,而且还能教会儿童照顾和关心他人。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园劳动的情景,发现孩子不仅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能为同伴和老师做事,使父母意识有所转变,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来,为自己服务、为父母服务、为家庭服务。为激发孩子对家庭劳动的兴趣,家长要一起参与其中,对幼儿的帮助行为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劳动任务。

(三)特殊日子

父母、长辈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祖辈家长祭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大好时机。家长要告知幼儿过生日不只是孩子的特权,父母、长辈也该享受这种权利,帮助孩子学会在接受父母祝福的同时,向父母表示祝福;在父母、长辈的结婚纪念日,告诉孩子正是父母、长辈的相亲相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幸福的成长环境,应该向他们表示祝福和感谢;在祭祀祖辈家长的日子里,告诉孩子已故亲人对自己关爱的过往,自己的悲伤情绪及怀念之情。这样,不仅给孩子以学习模仿的榜样,也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感激的人和事,无形中培养了感恩意识。

四、幼儿园利用社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感恩教育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一)参观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美国教育家H•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理想的教育要为儿童提供“深入社区的学习”时机,把儿童带进社区。幼儿园附近的场所,如:学校、超市、邮电局、银行、书店、车站等,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参观,引导孩子观察各种工作环境中的人们是如何与物体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幼儿园还可拓展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基地,带领孩子到聋哑学校、敬老院、武警中队、消防支队等参观,请专业人士为孩子们讲述他们的一日工作。通过参观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的人及劳动的社会意义,学会尊重为我们服务的人,懂得对帮助我们的人表达谢意。

(二)邀请活动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7

留守儿童身上确实有很多毛病,但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他们的发光点。班上有个学生谢某,这个学期从父母工作的广东回到我们学校读书,成了一名留守儿童。由于环境的变化,再加上没有父母的管束,一段时间后,该生由刚回来的活泼开朗变了一个样,情绪暴躁,爱发脾气,甚至违反学校纪律。一次下自修后,他向我请假说要回家,我没有批准,他就硬从校门口挤了出去。晚睡时,我查夜没有看到他,问其他同学,大家也说没有见到他。然后我到保安室得到证实他出去了,就马上打电话到他家,才知道他已安全回到家并睡觉了,所以我没有让他奶奶叫醒他。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到他家去了解情况,在他家,在他奶奶和我面前,他跟我说了要回家的原因:由于从来没有在校住宿过,他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而且家里就他奶奶和几个弟妹,他不放心,所以他想回家睡。听了以后,我首先肯定了他想照顾奶奶的孝心,同时也跟他说明了学校的制度。他奶奶也叫他不用担心,并跟他说,做一个守纪的学生,把学习搞好,就是对家人、对自己最好的负责……从这以后,他有什么问题都会跟我沟通,而且还发挥他的专长,成了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我也常动员其他同学到他家,帮他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曾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要让学生感受到爱,首先要让学生会爱人———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现在的孩子,把长辈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把父母的妥协当作爱的标准,大人们稍有不随自己的意,就乱发脾气。特别是留守儿童,觉得父母外出打工亏欠了自己,因此总是对父母提这样那样无理的要求,而没有想过父母的辛劳付出,都是为了自己。因此,我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课前读感恩故事。例如,让学生看《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我发现两个小时的晚会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都是眼含热泪看完晚会的。一个父亲在外打工的学生后来说:“以前我认为我爸爸到外面去打工,是因为不愿意在家种地,不愿意管我们兄弟姐妹,所以爸爸每次打电话回来,我都不接。现在我知道了爸爸在外面辛苦地工作,都是为了我们,以后爸爸打电话回来,我一定要接听,并且我要对爸爸说‘爸爸,您辛苦了’……”一个学生写到“看了高雨欣的事迹,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不仅不理解父母的不易,还经常顶撞父母,当父母教我要孝顺爷爷奶奶时,我总是说,你们为什么不在家照顾他们?从今往后,我一定要多向高雨欣学习,多理解父母,孝敬爷爷奶奶,让爸爸妈妈放心。”让学生学会爱人,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感受到自己的幸福。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学生帮自己做了事,哪怕是帮你捡起书本,帮你拿教具,都要及时的说声谢谢,让感恩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发芽,让感恩的花朵在学生的行动中绽放。

三、细致入微,解决后顾之忧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8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德育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往往是由班主任负责,其他教师只要管好自己的学科教学即可。这样的德育教育理念,导致其教育范围狭窄,缺乏针对性,也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除此之外,农村小学德育的教育方式主要以生硬地说教为主。这样的教育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将主题活动引入到德育教育中,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和生机。德育主题活动重在一个“微”字,通过开展微课堂、微课程,以渗透式、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微现象,发现微问题,进行微体验,收获和传递微能量。这样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实现德育教育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培养人的重要方式。笔者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心存感恩,与爱同行

农村小学生年龄较小,身体、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小学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为其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心存感恩的思想品德。因为一个人只有具备感恩意识,才能正确看待老师、父母、同学对自己的付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教会学生感恩,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孝敬父母、尊敬师生、感恩同学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其成长需求,开展主题班会、课堂教学、读书征文、社会实践等多种类型的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一些传统的节日,来培养学生心存感恩的意识。如在母亲节,我便在班上组织了“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主题活动。学生可将自己要对母亲说的话录下来,也可以写成信。通过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为了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我还在班上播放了《给妈妈洗脚》的公益短片。一些学生看完之后,热泪盈眶。此时,我又趁热打铁,播放了一些同学妈妈工作的场景。在这里面,包括经常跟妈妈拌嘴、不尊重老师、缺乏感恩意识的小浩的妈妈。小浩在看到妈妈工作的视频时,一开始表现得不以为然,但看到妈妈一直在捶打自己的腰时,忍不住哭了。此时,我让小浩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他把刚刚写好的“希望妈妈不要唠叨,不要管他”的信撕了,哭着说:我要孝顺妈妈。这样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妈妈有了更多的理解,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关注留守儿童,传递温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留守儿童成为了我国农村特有的现象之一。农村留守儿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导致他们只能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抚养,缺乏父母的直接教养和照顾,导致其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现阶段摆在各农村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德育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给予留守儿童关爱,传递给他们温暖和爱,可使他们可以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由教师或志愿者担任他们的家人,给予这些孩子关爱和照顾。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代会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5个人,其中1人为留守儿童,通过其余4人给予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帮助,使他们成为一个共同进退的联盟。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种种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延伸思维

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相比,虽然德育教育教学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匮乏,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具有城镇小学无法比拟的一些资源。乡土资源就是其拥有的巨大资源之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就可以在乡土资源上做文章。如我校结合村中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清明怀祖、体悟孝道”为主题的孝德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观村中历史文化遗址,倾听村民的讲解,了解古迹背后的故事,唱歌曲、诵诗文等形式去体会“孝”的内涵及其深刻意义,亲身接受了一次“孝文化”的洗礼。通过“学孝”,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行孝”“传孝”行列中,让孝德思想扎根在心中。此外,我校还开展了爱惜粮食、寻找秋天、柿子红了、我爱小动物等主题活动,通过为学生创设自主实践活动的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探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小兔子、金鱼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等。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种植和养殖动植物,提升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及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林根.新课程背景下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