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专业范例

地理教学专业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1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有的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与地理信息技术联系不够紧密。首先,地理学课程一直是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内容,而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少,学生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地理教学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其次,地理信息技术涉及一定的地理数学模型,理解、应用这些知识基于一定的数学基础,然而大多数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把地理信息技术安排在大三学习,由于基础数学知识已经在大一或者大二上学期学完,导致数学基础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衔接不够紧密。最后,受师范类专业特点限制,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课时较少,需要选修课补充。而对我国普通师范院校的调查发现,当前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类的选修课平均不超过2门,限制了师范生的兴趣发展和特长发挥,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及一专多能的地理师资。

2.师资配备有待加强。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人才引进,尤其对一些一般院校影响更大。一位教师带多门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代课压力大,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备课时间和教学研究的精力,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应的选修课的授课水平也随之下滑。

3.实践教学有待完善。

地理信息技术实践教学部分除信息系统教学外,还需要一定的野外考察和仪器操作。大多数师范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备配置不足的问题;某些高校虽配备有专业的仪器,但由于学校缺乏野外实验导致专业仪器设备的闲置。作为培养地理信息素养重要载体的专业设备,其配置不足和利用率不高直接束缚了师范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动手能力,造成其实践能力的欠缺。

4.师范特色尚不突出。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基本上沿用了综合大学或工科院校的课程。非师范的地理信息技术类专业以培养综合性较强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与之不同的是,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基础教育中的地理教师。由于非师范类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教程对学生的数理基础、计算机基础要求较高,而介绍地理信息辅助地理教学方面不够全面。因此,教学内容需要在难度和广度上适当调整。2003年出台的“课标”将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举例列入高中地理教学;2013年颁布的“新课标”又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纳入高中必修课;而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改革力度不及中学的改革力度,虽然开设了地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在微格、说课、地理教学法等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毕业生在从事基础地理教学时能够胜任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教学工作。除了上述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问题。由于一部分学生在高中属于文科生,数理基础较薄弱,加之本科阶段师范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相对较少,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枯燥、学习难度较大,存在惧怕心理,而授课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现状,没有积极引导学生重视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为了学分而学习。

二、解决的对策与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授课经验结合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教学典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方法。

1.重视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首先,通过向学生强调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如介绍该技术的相关应用,强调“新课标”中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采用移动工具和网络工具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将地理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地理课程之中,在师范类地理科学的“自然地里”、“人文地理”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如数字地球、GIS等工具寻找和设计教学素材;借助空间统计工具处理、分析自然、社会等地理数据,探索地理信息技术和传统地理课程融合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在国培和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入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在岗中小学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再培训。

2.调整课程内容,适应师范类地理科学教学。

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保证专业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要顾及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地理教育主要解决“是什么”和“在哪里用”的问题,丰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举例必不可少。考虑到地理师范生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相对薄弱的情况,对现有的地理信息技术课程实现精简和概述,如省略一些描述数学算法的复杂公式,多以图形和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重新编写计算机部分内容使其通俗易懂。此外,对于可以在教室进行的软件学习,可以把理论课和实验课捆绑在一起,随时利用软件系统进行举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和理解新知识;安排和组织适当的野外实践和到相关企业和部门考察,丰富学生视野。受地理师范专业的课时限制,地理信息技术的授课内容受到限制。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另一方面,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入地理基础课程内容也是解决的办法。如在“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课程中加入遥感监测的内容,在“旅游地理”中加入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调查等内容。

3.改革实践课内容。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实践课主要停留在GIS软件和遥感软件的应用上,对野外实践重视不够。一些条件好的师范院校采取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受条件限制的一般师范院校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路子,与当地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以达到丰富实践的目的。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扩充需要资金扶持,相应系所应积极申请提升计划和政府拨款,以提高教学硬件水平。此外,还应该注重教学实践与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接轨,在实践课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软件和仪器的操作方法,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介绍辅助中小学地理教学的简便易学的工具,如GoogleEarth、三维建模工具等;介绍常用的地理数据下载渠道和方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方法等。在说课、地理教学法等教学考核中加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考核要求,以督促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视。在地理野外实习课程中,结合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如借助RS进行地貌识别、借助GIS进行分类制图、借助GPS辅助外业实习等。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师资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由于从事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高校教师多是计算机背景的毕业生,这类教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技术熟练但对教学方法掌握不够,因此,定期组织教学培训是提高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一般师范院校存在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注重现有师资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变化的、不断推陈出新的科学技术,高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当前,师范生的就业方向已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不少师范毕业生也就职于技术企业、事业单位,有的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为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就业单一的状况,院校应重视前沿课程和技术性课程,鼓励学生在地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开设数字制图、城乡规划、GIS软件工程等选修课,并允许师范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

三、结语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德阳小学;科学教师;地理专业术语;使用调查

地理术语伴随着地理学科的出现而出现,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广泛。目前,对地理术语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术语的应用及错用、对书籍中地理专业术语的翻译分析以及地理相关学科的术语研究等。由此可见,当前对于地理教学中地理术语的实际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小学的科学教师虽然一直强调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但却并没有将专业术语的使用与语言科学性的增强联系起来,也还未充分认识到术语教学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着深远的意义,且拥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本文以德阳市小学科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德阳市小学科学教师地理专业术语使用的基本情况,以求通过数据能明确小学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辅以访谈法,对德阳市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在科学课堂上使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教学的重视度及看法,从而进一步掌握实际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促进教与学服务。

1小学科学教师地理专业术语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1.1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丰富的地理专业术语

笔者通过对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专业术语的统计分析(表1),发现教材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虽然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植物、气候、土壤、地质、地形地貌、地球概论以及环境保护等。由此可见,地理专业术语是小学科学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是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也是科学教师备课、上课以及课后辅导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加强科学教师对地理专业术语的重视程度及掌握水平。

1.2小学科学教师的地理专业术语知识存在群体差异

一般来说,任教科学课程年限在2年以下的多为年轻教师,他们大都是接受过正规系统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丰富,年轻而充满活力[1]。但是通过教龄和地理专业术语使用情况的交叉分析,笔者却发现,年轻教师的地理专业术语素养并不理想。在使用地理专业术语的测试中,年轻教师(教龄2年以下)的正确率远远低于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特别是“水生植物”和“北极星”这两个词语,大部分的年轻科学教师并没有把它们列入地理专业术语的范畴。这说明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他们的地理专业术语知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之相反,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有着丰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他们不仅可以正确识别教材中的地理专业术语,并且可以运用准确适当的地理专业术语对其过程和规律进行表述。同时,与教龄10年以上的科学教师相比,年轻教师对地理专业术语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35.71%的年轻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使用地理专业术语。这些刚接触科学课程的年轻教师,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学课程了解还不深,因此也还未充分认识到地理术语教学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有着深远的意义。

1.3小学科学教师对地理专业术语的掌握不足

科学教师对术语的选择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和生活中的日常用语,教师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将他们区分开来。如生活中常见的“雨”,63.04%的教师不知道它还是自然地理学中的专业术语,而只把它当作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的日用语。而对于地理专业术语的表述,虽然其中的大多数地理专业术语来源于小学科学课本,难度不大,但教师回答的准确率却并不理想。比如“卷云”一词的准确率只有26.09%。“卷云”在科学课本中出现的次数不多,而教材上对它的解释也更加通俗易懂,所以大多数科学教师并不能将其与专业概念相匹配。

1.4科学教师的术语教学意识较好,但实际教学行为亟待加强

在问及“你认为有必要在小学学科学课堂上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时,70%的教师肯定有必要使用地理专业术语,这说明大部分的科学教师都认识到了地理专业术语的重要性,也有使用术语进行教学的意识。但笔者在对科学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进行进一步调查时,却发现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地理专业术语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仅有32.61%的教师会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地理专业术语的呈现过程,21.74%的教师能在授课时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准确表述,32.61%的教师会引导学生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课堂提问。这说明科学教师的术语意识虽普遍较好,但其实际术语教学行为却并不理想。要想让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将地理专业术语融入教学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建议

2.1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术语修养,首先要提高教师对教材中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水平,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还要具备准确表达专业术语的能力[2],在此基础上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并加强他们对术语的表达能力。其次,要端正科学教师对术语的态度,使其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地理专业术语的必要性,进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2.2创设术语教学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术语学习氛围是激励学生自觉学习地理专业术语的内在动力,所以,科学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表述教学内容,并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使用专业术语回答课堂提问,从而努力营造积极良好的术语教学氛围,促进术语教学的进行。

2.3采用分散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在追求教学用语灵活、有趣的同时,有必要使用一定的专业术语,以实现教学用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定的地理专业术语,并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从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教材中所有地理专业术语。通过采用这种“哪里出现,哪里教学”的方式,进行分散学习,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枯燥的术语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采用语言学策略,保证教学效果

巧妙地运用各种语言学策略,包括重读策略和复述策略,不仅有助于科学教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术语能力的提高。如重读策略能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晦涩、不熟悉的地理专业术语;复述策略则会加深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并加强术语知识的巩固。

参考文献

[1]邵君梅.黔东南州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2]张存兴.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5(5):7-7.

[3]高毅.科学课教师要锤炼语言的“科学味”[J].今日教育,2015(6):56-57.

[4]陈思思.科学课堂中教学语言的重要性[J].新课程(上),2012(4):59-60.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护生;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管理

毕业实习是护生将医学理论知识融入到临床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临床实践教学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1]医学院校在毕业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中的质量,影响护生培养目标的完成。然而,怎样做好毕业实习基地管理工作,成为我院实践教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课题。

1我院护理专业毕业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困境

1.1毕业实习基地教学管理资源相对匮乏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通过挂签订协议、挂牌等形式,已建立36家非直属护理专业临床实习基地,呈现分布广、规模小等特征,临床实践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高校教育扩大及社会对护理人员需求增加,护理专业学生招生呈现规模大、入学门槛低,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弱等现象;其次,护生社会经验匮乏,沟通能力差,工作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迟到、随意请假及旷工等现象时有发生;[2]此外,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也会引起护生消极怠工思想的出现。诸多因素给学校和医院的实习管理增加了困难,阻碍临床实习基地的拓展,有调查显示:[3]54.8%的医院认为实习生管理较难,3.2%的医院不愿接收实习生。

1.2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不完善

1.2.1学院对实习基地管理力量有待增强

学校对实习基地管理的力度影响着护生的实习质量,[4]目前我院处于升格后的转型阶段,对实习基地管理力量薄弱。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工作由教务处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模式,护生进入实习基地后,各部门之间沟通少,信息获取慢,出现问题搁置现象,影响护生临床实践学习秩序,降低学院对实习基地管理效率。另外,护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别于学校,其遇到问题和困难较复杂,学校在实习基地管理中需要更强的服务意识和能力。然而,我院部分实习指导老师主动服务意识和经验匮乏,有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1.2.2实习基地教学管理模式需要完善

目前,我院护理专业临床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管理中,仅有少数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大部分基地采用护理部-科室管理模式,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由护理部等机构承担。在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中,因教研室功能缺失,导致护理部教学管理任务重,护生实践教学工作开展不细化。为此,护生实习计划难以落实,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经验等得不到及时解决和推广。

1.3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质控体系不完善

“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在医学院校护生教育中时有发生,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不协调,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质控体系不完善,导致理论成绩高,实践能力低的问题产生。[5]我院在护生实践期间,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质控体系不完善,监控措施不到位,护生临床实践效果得不到客观、科学的评价。

2完善实习基地教学管理的思考

2.1提升护生综合素养、降低实习基地的管理压力

2.1.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

要重视护生在临床实践学习中的作用,结合我院护生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做好实习前的职业素养培训和职业能力的锻炼。通过强化《实习学生管理暂行规定》学习,完善实习队伍建设,做好实习队长选举,搭建信息沟通和管理平台等方式树立护生纪律性和责任感。依托专业特点,围绕临床实践过程常见的情感、学业危机等问题,制定干预措施,降低护生实践学习中产生的心理危机。

2.1.2加强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全面做好入院培训

邀请医院专家到学院对护生进行实习动员和入院宣讲教育,临床实践学习初期护生对医院护理工作陌生,具有好奇心强、积极性高等特征,是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的最佳时期。此时开展入院制度培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强化职业体验,提升护理技能和基本操作训练,有利于护生良好护理行为的形成,促进其对护理职业的认识,全面融入临床实践学习和工作之中。

2.2强化实习基地管理

2.2.1优化实习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

(1)推动“三级管理”模式的建设院级领导定期走访临床实习基地,了解实习基地建设情况和护生生活、学习状况,协调、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务处和系部负责人经常走访临床实习基地,检查实纲落实以及护生出勤情况,排查护生在实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制定解决方案;加强与医院沟通,改进临床实践教学过程。实习指导老师和辅导员与护生保持实时沟通,掌握护生思想动态和到岗情况,解决其生活、学习和思想问题。(2)强化实习基地管理队伍建设配备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硬的实习指导老师是做好实习基地管理工作重要保障。首先学院应抽调责任心强、主动服务意识浓厚的老师担任实习基地管理工作;其次学院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使老师可以快速获取丰富的实习基地管理方法和宝贵经验;鼓励实习基地管理老师多进步、多学习以适应新时期临床实践管理工作的要求。

2.2.2推动医教协同模式的建立

医院管理层清楚医、教之间的关系,但在实践教学中投入的力度仍显不足。因此,学院应树立医教协同的意识,积极搭建医教协同的合作交流平台,组织各临床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方法和理念的学习、交流与探讨,结合自身问题的查找与思考,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2.3完善实践教学质控体系建设

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医教协同、产教融通”机制,开展以”能力为本位”的临床教学质量内涵建设,无疑是提高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7]基于我院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现状,务必要完善实践教学质控体系建设。

2.3.1发挥实习基地各科室在考核中的核心作用

护生在入科实习时,各业务科室要做好入科教育工作。从科室的基本概况到科室的常见病、护理常规、科室特长及要求等;从科室的管理制度和考勤要求,到临床实践过程的考核记录、出科考试及实习轮转表的完成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和考评。由科室负责人或委派专人对护生的考试、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并在整个实习结束之后,经过医院验章密封交到学院教务处,整个考核过程与学生分离确保成绩公平、客观。

2.3.2推进双向评定、促进教-学相长

学院和实习基地要共同开展老师评学生活动,了解护生实践学习情况,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实践学习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填写《高职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绩效评价量表》等,从护生角度了解老师及科室带教情况,掌握护生对我院和实习基地的工作态度和要求,对于学生意见较大的科室、老师、实习基地或我院相关工作,我院和实习基地共同协商给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2.3.3丰富教学活动、助力学习兴趣

教学查房:医院和科室在查房过程中要求并鼓励护生自行汇报病例、给出护理方案及措施,带教老师进行实时校正、完善并于查房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专题讲座:结合医院特色或国际新技术的进展及动态等安排专题讲座,拓展护生视野、拓宽知识面。操作表演和竞技比赛:各科室依据实际情况组织操作比赛提高护生动手实践能力,安排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老师做操作演示,激发他们对护理事业的热爱。病例讨论:实习科室围绕典型的病例,开展病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经过引导、启迪、鼓励护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锻炼其分析思维能力。

2.3.4通过总结和表彰提升教学质量

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结束时,医院和学院需共同参与本次实践过程的总结,全面掌握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院对实践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实习医院、科室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表现突出的护生进行表彰,以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提升,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完成。

3小结

护士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临床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并非一成不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开拓思维,不懈努力加强与实习基地、学生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建立适应医学高校发展特色的管理体系,为社会培养技能过硬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鲜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马雪,董林,杨俊涛,等.我院护理实习教学管理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6,(04):444-446.

[3]刘桂凌,郝丽,张晶晶,等.医学实习生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04):355-357.

[4]张金涛.医学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探讨[J].现代交际,2018(17):193+192.

[5]刘佳,尚莉丽,许钒,等.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志,2016,24(23):23-26.

[6]李双,闫翔宇,姚强,全立明.综合性大学院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心理压力比较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35(01):68-72.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物探;非地球物理专业;教学方法

一、非地球物理专业物探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非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其数学和物理的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先导课程不足。同时,这些学生要掌握地球物理的诸多方法,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需要掌握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几乎所有地球物理方法,如果用给地球物理专业授课的思路去讲解会遇到理论难度大、课时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加重、学习热情也会大大降低。因此,要结合专业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课程的引入

由于地球物理课程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课程的重点,资勘专业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重点是要掌握物探方法的应用,能够分析物探资料中的异常特征,并赋予其地质意义。那么在授课之前就要先让学生明确他们学物探的意义,以问题为导向,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又明确了学习的重点。例如在第一堂课上我会问学生:“我们刚刚过去的地质实习中,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看到的地表情况推断地面附近的地质分布,那么深部的地质情况我们能不能看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去探测?”这样既可以把本课程与先导课程联系起来,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可以举例说明物探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二)理论课程的讲授

虽然资勘专业的学习重点是资料的解释与分析,但是其前提是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原理,这就遇到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先导课程基础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从简单的物理知识出发,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定性变化特点,而定量的计算部分则可以通过一些软件及程序自动计算来实现。例如重力勘探中,首先要了解规则几何体重力异常的剖面和平面特征,其中涉及了大量的数学和物理的推导。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的教学团队编辑了很多小程序,可以完成其自动计算,使学生通过输入主要的参数信息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异常的特点[1],并且可以通过修改参数来了解其对异常的影响,简单、直接。

(三)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现阶段,实验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针对我们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球物理方法的野外实践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球物理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形式以及在观测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成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资料的认识,使学生能更准确、更合理地解释分析物探数据。

(四)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与分析

地球物理数据的解释与应用是非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探类课程的最终目的,要求学生能够借助物探的资料对地下地质分布做详细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断。这是一个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逐步积累的过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授资料分析方法,总结物探资料的特点,并结合诸多手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案例教学。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那么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既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勘查地球物理》课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资料的解释与分析,例如在电法勘探中,给学生介绍激发极化法在金属矿勘探中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激发极化法的工作思路和解释的原则,即:了解地质任务及工区地质概况(如图2(a)所示)———对整个工区进行激电扫面,确定异常的分布位置及重点勘探区(如图2(b)所示)———进行剖面测量,确定异常参数的分布。让学生充分理解“由已知到未知”的分阶段勘探过程并从中认识异常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2.翻转课堂。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上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课前通过教学平台上的视频及文本的教学资源,学习物探资料解释的方法,并结合一些实际的观测数据观摩资料解释的成果。课堂上主要用于问题的研讨、特点的总结与归纳,可以深化对物探资料的分析和理解。

3.分组讨论及课程汇报。教师提供一些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观测数据及地质环境,结合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对资料的分析,并尝试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同时在课堂上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分析结果的汇报交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度,同时分组汇报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对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但是存在前期资料的准备工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同学之间配合默契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这种方式在组织次数上要控制,另外可作为课程的考核途径之一。

三、结语

本文以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的《勘查地球物理》课程为例讨论了针对非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物探课程讲授中的问题以及对不同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课程教学中还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建设完善的课程资源平台,给学生提供更有力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教学材料。此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才能使课程的建设更合理、更完善。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是大势所趋[1-2]。本文针对普通工科院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方式单一[3](实验课程设置单一软件),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4],理论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的原理和应用等内容[3]。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软件的安装认识、数据采集、数据编辑、空间分析和数据输出,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实践针对性,教学过程也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具体问题如下:

1)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课程根据相应的章节开设实验项目,使用单一的软件平台来完成,在2016级以前,地理信息系统开设的实验课都在MapGIS平台下完成的,实验数据采用已知的练习数据,从软件认识、矢量化、数据采集与编辑、空间拓扑、属性数据的编辑与操作、空间分析等环环相扣中完成的,教学方法单一。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在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市面上地信软件不只一种,所以应该多开设一到两款软件,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在学习中比较其优缺点,从而可以更熟练地掌握软件操作和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借鉴GIS在线开发实训、互动答疑、在线指导开发等教学[5]。

2)实验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验课堂上,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演示,学生被动地按照步骤一步步操作,不能真正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再者,老师长期进行实践,无法给学生传输最新的知识以及当前最流行的软件,学生更是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加上练习数据具有局限性,与生产实际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匹配,造成实验与实际脱节严重。3)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积极性低。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成为主角,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验授课与理论授课在氛围上是有差别的,理论授课中学生需要理解掌握讲授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而实验授课中学生不但要会软件操作,还要利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方法来完成实验,这是一项既需动脑又需动手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授课中,学生过分依赖实验指导书,采用现成的数据和实验步骤来完成实验的结果,对实验当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哪些问题不去关心,实验效果很差[6-7],纯粹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缺少主观能动性。

2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将实验改革应用到了2016级测绘工程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按照大学实验改革要求,加强了实验课的实操环节,采用至少2种地信软件(MapGIS和ArcGIS)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地信软件的掌握。课内实验采用MapGIS软件讲授,共16学时,主要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集中实践采用ArcGIS软件讲授,时间为两周,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主要让学生自己练习,根据实验教材和练习数据,每天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思想上有紧迫感,在实践上有节奏感,在效果上达到每位学生都掌握知识。具体内容见表2。第二周,根据设计任务书,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创建shape文件,矢量化,拓扑检查,要素转面,添加属性,符号化设置,地图输出操控整个过程;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设计内容见表3。

3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在2018-2019年第一学期地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的授课中,我们将本次实验改革的内容应用到了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往届学生进行调研、谈心、对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表现出积极性、充实感。具体效果如下:

1)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主动性高。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因为实验内容目标明确、每次任务安排的紧凑,2个课时要认真做才能完成,否则影响实验效果与成绩,再者实验老师对他们耐心辅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相似的问题,老师统一讲解,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增加了与学生互动的频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老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2)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结合,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本次实验改革,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而且与理论知识,企业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课内实验课堂上老师讲解与学生自身实操,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3)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课程设计过程中,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和设计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并特意邀请测绘生产单位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来分享地理信息系统当前的发展现状及生产方式,其中单位负责人主要和同学们讲解行业发展方向及规范,技术骨干主要是负责当前软件使用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如何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与同学们分享企业生产经验,能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通过参与项目,让课堂与社会实践真正的联系起来,实现校企联合,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4结语

教学改革尽管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好软件的多样性,如何改进和提高更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如何把握学生的德育与实践创新能力高效结合等。

参考文献

[1]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渊,林晓云,邱鲤鲤.创新实践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考[J].城市建筑,2018(15):120-122

[3]王小东,张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8):4-6

[4]董建军.基于ArcGIS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53-254

[5]吕建军,龚君芳,许勇,等.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实训平台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5):138-141

[6]李小根,张俊峰,孙大鹏.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29(1):189-190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酒店管理专业是在旅游行业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经济性、管理性、服务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已得到很多高校、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各人士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及效率的关键,很多高校纷纷构建起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酒店管理人才。但在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发,仍然出现一些问题,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本文基于实践教学问题,详细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1.酒店管理专业以认知性教学为主。第一,很多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时,都以理论知识认知为主,忽视或轻视技能的实践操作,导致很多该专业学生的酒店管理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难以提高。第二,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时,多数以实训酒店工作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即餐饮操作、客房操作和前厅操作,而对酒店管理方面的操作技能没有或很少得到实践,导致该专业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酒店管理市场竞争力得不到有效提高。2.校内的实训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第一,很多高校受自身经济条件、实训环境及实践教学模式等的限制,导致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看展难度增加,实训效果不佳。第二,部分高校校内硬件设备不齐全且等级较低,难以模拟出与酒店相似的实训模型基地,校内的实训教学效果不佳。3.简单用工问题普遍存在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中。第一,多数高校都有校外实训基地,不同专业的实训基地不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便是校外的一些酒店,高校与校外酒店在之间多数是校企合作的关系,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导致双方难以建立长期、稳定和有效的合作关系。第二,高校与酒店的关系存在不稳定性,加之多数酒店职员流动较大、大多岗位工作难度小,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实训酒店实践时,被安排在一线某个岗位实习,难以接触其他岗位,导致工作单一性,致使学生降低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同程度。第三,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去到实训酒店实践,没有得到酒店的人性化管理和专业化工作实践任务,得到的是大量简单和粗暴劳动,使实践期间学生的工作任务繁重,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身心面临严峻考验。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比较滞后。第一,很多青年老师因高校不断招生走向了教学岗位,教学经验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也不够。第二,部分老师非科班出身,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了解还不够深入,了解的仅是教学理论,较为专业的知识理论、操作技能及实践教学经验都不够。第三,实践经验特别丰富的人员,因学历、学位等限制难以从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建设。

二、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的不良现象。为实现在校生数量的增加、适应国家提高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策略,很多高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招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但部分高校不具备开设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满足不了社会要求。第二,很多第一志愿非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因高校要增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将他们调剂过来。第三,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不高,理论课比例偏大,实践课比例偏小。2.学生方面原因。第一,社会压力大。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严重打击了对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一些被迫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对该专业学习兴趣较低。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专业,最后面对不了复读不得不选择一个自己不了解甚至不喜欢的专业,学生提不起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3.实训酒店方面的原因。酒店用人不当,在校期间去酒店实习的学生会体会酒店不合理的用人方式。这无疑给实习生当头一棒,打击了实习生继续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三、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措施

1.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第一,合理引进师资。实践教学师资与管理教学师资的引进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的关键,高校应适当降低大学从事教师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资历要求,多引进一些经验丰富且职业素质高的酒店管理人员,以增加管理型、实践型的师资力量。第二,全面培养师资。高校可以选出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去国际一流酒店、国内五星级酒店等专业院校去进修和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实现教师视野开阔的同时提高其酒店管理专业水平。第三,高校可以鼓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去高星级酒店学习,通过进入实际的酒店运营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积累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2.加强实训室的建设投入力度。第一,根据酒店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和校内实际,组建针对性高和实践性高的校内实训室。第二,吸取其他学校的校内实训室成功经验,结合师资、教学设备,建设能够同时进行知识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对外经营的综合型实训基地,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及管理能力。3.优化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学校制定针对性和合理性较高的实践教学目标。第二,扩展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学校将单一的酒店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扩展为酒店中层管理(主管)、酒店高层管理(部门经理)等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4.选择优秀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1)基于实效原则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高校应尽可能选择五星级酒店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实训期间要注意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以实现实训与就业的一体化。(2)提高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标准和条件。合格的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要满足一下几个标准及条件:第一,校外实训基地要满足高校实训教学任务要求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第二,校外实训基地要同时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较好的实训环境,以提高学实习环境满意度;第三,校外实训基地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水平;第四,校外实训酒店的经营管理要先进,经济状况要良好,管理教育要热衷。5.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感。专业素养和职业感是长期从事一个工作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学生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感,就不会轻易放弃就业机会,相应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综合能力会随之提高,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高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感,以提高学生抗压能力的同时,提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新生入校时,学校积极组织新生去市场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就业现状、酒店管理专业的前景和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等,针对新生了解的结果进行研讨和辩论,加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第二,高校要向校外聘请优秀的酒店专业人士,以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力资源,让为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酒店管理工作的技术要点及相关知识等;第三,积极组织新生、毕业生和实习生一起进行酒店管理经验交流,如实习生可以进行汇报表演、毕业生可以进行经验讲坛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本文就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实训室的建设投入力度、优化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优秀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罗清德,蔡平.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旅游论坛,2005

[2]施晓虹,安春梅.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

[3]欧静.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

[4]付征.加强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5]张凤琴.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探索和研究[J].价值工程,2009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7

关键词:教学内容;地理科学;专业英语;高等院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本科生国际交流及出国深造等情况亦随之增多,加之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愈发普及,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任务后,高校普遍会在大三或大四学年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其目的是为学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了解国际学术动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打下语言基础.但当前国内高校专业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1-2],造成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本文将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在总结高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后,从教学内容着手,提出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建议,以期对提高地理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有所裨益.

1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材偏少且不够适宜

教材的选择是上好一门课程的第一步.教材自身内容组织与设计,涉及知识面的覆盖度及难易程度等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地理专业英语不同于公共英语课程,目前国内可以查询到的教材仅有4部.其中,南京大学外文系公共英语教研室编著的《地理专业英语文选》[3]偏旧,且仅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缺少技术地理方面,尤其是有关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内容.宁夏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教材虽内容较新,但同样缺少技术地理相关内容[4].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发行的教材,尽管内容都涉及广泛,且各具特色,但前者教材内容,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涉及面偏窄,虽很好地介绍了地理学基本内容,但未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后者为直接引入的英国教材,对于一般的中国学生而言词汇量偏大,句式复杂,学习起来比较吃力[7].

1.2课时量严重不足

地理学强调学科的综合性,涉及面广,涵盖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见图1).因此,地理科学专业英语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3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技术地理学,学科基础知识较多.但由于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中,都将其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仅为36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中,学习如此多的学科内容,最终只能造成多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浅尝辄止,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互动偏少

目前,在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较多教师仍以传统的被动式讲授教学为主,即着重对词汇的讲解、课文的翻译和课堂练习等,而缺少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10-11].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2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

2.1教学内容改革需考量的因素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在完成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后更为专业化的英语知识学习.在大学第三或第四学年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时,学生已经学过数年的英语,既具备比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完成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也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既要突出专业知识基础性,又要涉及学科前沿动态.教育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主要包括3个层面[12]:即语言层面的动机(我为什么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学习者层面动机(我能完成这一任务吗)和学习情境层面动机(学习者对课程、教师等的态度).在实际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才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性,和当前有关自然、人文和技术领域大量的英文纪录片、科普网站等在线资料的存在,在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应与这些在线资料协同设置,以备学生课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弥补课堂学习中课时数少的不足,同时视频等在线资料形象生动,也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2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依照考量因素和以往4届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本科教学实际经验,以36课时的地理专业英语教学为例,列举出了设计的地理科学专业英语具体教学内容及推荐的相应纪录片资源(见表1).把地理科学专业英语内容分为5个模块,即地理学基础模块、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技术地理模块及环境与发展模块.其中,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及技术地理模块是针对地理学3个主要内容设计的.但为了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变化,在开篇增设了地理学基础模块;以全球变化和环境污染等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体现学科前沿动态,为此增设了环境与发展模块[13],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学科热点问题。另外,教学内容改革与设计中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当前丰富的在线资料,以服务于地理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在每个模块中都有针对性地推荐了一些纪录片资料,这些资料在网上都可以查找到,并包含中英文字幕,可以方便学生课下自学,甚至在课程上也可穿插视频资源的播放等[14],以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视频资源讲述相关内容时形象生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善最终的教学效果[15].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这些推荐的视频资料,教师可根据情况推荐更为合适和实时的资源.

3结语

专业英语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学生能力培养是地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导向.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课程进展,并视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有限课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掘课下时间,切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华.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70-71

[2]杨瑛.科技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15-116

[3]南京大学外文系公共英语教研室.地理专业英语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李颉,张永庭.地理科学专业英语[M].银川:宁夏大学出版社,2010

[5]余中元.地理专业英语[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NagleG,SpencerK.地理学专业英语基础(图示教程)[M].李道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吴旭东,刘国旭.高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浅析——以地理专业英语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16(9):75-78

[8]刘琦,任亚鹏.高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初探[J].亚太教育,2016(2):178-178

[9]孙艳丽,牛尧帮.高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地理教育,2014(10):61-62

[10]林巧莺.GIS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3):108-110

[11]龚光明.普通本科院校地理专业英语教学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35(2):91-94

地理教学专业范文8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人文地理;教学改革

一、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城乡规划学正式由建筑学下的分支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1],这是城乡规划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大转折。2011年以前,城市规划专业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通常被看作依托建筑学专业平台的延伸学科,采取3年通识式建筑学教育和两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模式,注重形体空间设计与物质功能规划。2011年后,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学科理论深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乡规划学应当加大对人文社科相关知识的引入,增强城乡规划学学生对城乡发展特征、问题的把控,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2-3]。早在数十年前,西方的城市规划教育就已经从以纯技术性物质规划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发展到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并存的阶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门类齐全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我国的城乡规划教育目前正处于西方城市规划教育的第一阶段后期[4]。张庭伟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梳理后认为,城市规划理论可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是关注城市本身,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发展及城市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动力的理论;规划理论则是关注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努力,即规划工作的理论[5]。按照该分类依据,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都属于城市理论的一部分,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改革,是希望对现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探索城乡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能力,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规划设计。

二、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介绍

(一)城市地理学

禹怀亮以许学强、周一星等编著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教材为例,指出城市地理学的教学重难点与创新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是城市地理学的重难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是该课程的创新点。以工科为背景的城市规划更多被当作建筑设计知识的拓展延伸,其研究视角远远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学科及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对城乡规划从业者的要求。人文地理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7]。可见,城市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跨越城市边界,在更广的区域甚至跨国尺度研究城市生长的动力与发展的肌理、城市内部经济现象的区位分布规律与城市的形态空间结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的理论知识研究非常重要。此外,在城市地理学课程中,新方法与新技术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也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学生在从业时能够更游刃有余地综合地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信息,扎实地把握项目现状、剖析项目内在机制,更好地将规划设计与项目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出现“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

(二)城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8]。显然,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性质、规模、等级与空间形态结构。因此,城乡规划与设计应有很强的经济学思维。郭丽霞[9]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城市经济学包括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城市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及其趋势等。微观城市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两者共同构成经济学角度,对城市外部尺度和城市内部尺度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经济学中的统计学、计量分析等方法,对于城乡规划也非常重要,不排除“数据会说谎”的可能,但相对于完全主观的设计师的个人知识判断,客观的数理分析能使城乡规划学科更科学化、系统化。在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区域化、城市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学习城市经济学以及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从而编制出更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0]。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计划经济时代创立,侧重经济发展及物质空间规划,忽略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的多元性,忽视了社会的运行规律及组织方式。但城乡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公共政策,城乡规划的实践就是基于物质空间的利用推进社会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城乡规划的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者对社会问题、文化、情感、治理等非物质方面的关注[11]。罗吉从属性认知、发展认知、方法认知三个部分来介绍城市社会学的教学[12],确定了在城乡规划学科内,城市社会学的教学应当明晰城乡规划的伦理价值,解释与阐述社会—空间的互动规律,提供社会研究经验与方法。对城市社会学的认知学习,有利于城乡规划从业者在面对实践项目时,能够更多从人的角度、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而非纯粹从经济利益、美学价值的角度去考虑空间的利用;而且要更多考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老年群体、女性群体、儿童群体、残障群体等。

三、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相关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教学意义、教学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但在国内,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办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以下是国内公认城乡规划专业排名前十的高校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课情况。从上表可以发现,除了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外,大多数学校都只开办了一到两门相关课程,甚至部分建筑学背景的高校没有涉及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此外,除了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以外,还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社会学、区域经济学等教学课程。本文后续以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教学内容改革

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教学内容系统化、框架化。在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教学中,其所开设的课程有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际上,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对空间利用产生直接影响,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课程之间是相互耦合、相互嵌套的关系。如果将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比对与梳理,进行系统化、框架化后,可以适当删除重合的内容,并进一步深化重点内容,这样有利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相关知识要点有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2.教学内容专题化、同步化。教学内容专题化是指在内容传授过程中,将三门课程中与不同尺度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相互对接与同步,形成宏观(区域规划)—中观(城市总体规划)—微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微更新等)不同尺度的规划专题(见表3)。在专题讲解课时,可以以三门课相合作的形式,不同教师成立任课小组,在专题课时,每位教师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不同角度对同一尺度的专题进行详细讲解。虽然专题尺度是统一的,但教师可以以多个不同案例或一个案例进行讲解,也可以用教师自身主持或参与的规划项目作为课堂中的案例,以确保有完整的调研资料、翔实的数据和全面的分析等[13]。此外,相关专题的讲解,应当合理安排在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之前。

(二)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记笔记,但由于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设计课程跨度较大,单纯的语言和文字授课形式较难使学生将知识点与规划实践联系起来,这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本的内容,而且可能导致学生不明白人文地理系列课程的重要性,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因此关于教学方式,可以适当做一些改革。1.小组互动式教学。在专题讲解课之前,学生可以自由组成团队小组,也自由分配讲解人文地理学专题,每个专题内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讨论,可以将课本内容制成讲解PPT,也可以辅助以案例介绍或视频播放等形式,每个专题在教师上课之前,可以选派一个小组长,或者多人上台合作进行小组的专题介绍。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教学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2.答疑解惑式教学。在每个专题结束前,教师应当对小组的讲课情况进行适当评价。另外邀请余下的学生进行提问,每个小组至少提一个问题。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使得未上台的小组能够认真听台上学生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切实了解学生产生疑惑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分析,是授课小组的讲解内容不够全面或者是讲解不够深刻,还是该专题确实比较复杂难懂,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对该部分知识点适当放慢讲解速度,以便于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授课内容。3.田野调查式教学。除了专题课的改革外,在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内部教学中,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可以充分与本地城市发展相结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自己的家乡城市或农村进行相关的调研考察,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优势、经济产业基础、特色街区、社会问题等情况,让学生掌握相关田野调查、统计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相关优秀成果可参加全国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作业竞赛。

(三)教学考核改革

教学考核也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目前大多数考核采用考试/考察+平时成绩的形式。笔者认为,将小组互动式学习的课程纳入考核机制,以此加大平时考核所占的比例。此外,在小组互动式学习部分,应纳入多元评价机制,除了教师可以为授课小组打分外,学生也可以为授课小组打分。如下图所示,最终,每位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总成绩,由某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专题课(小组互动)成绩以及最终的考核成绩决定。专题课由于是多名教师合作上课,且上课前期为学生授课,因而评价机制多元。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将学生、相关课程教师、任课教师都纳入到学生最终成绩的判定中,既有利于加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相关学科的合作度,也有利于打破任课教师出具平时成绩中过于主观的弊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