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泥塑的探析

地方传统泥塑的探析

作者:刘岩 李伯川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至清末,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古镇街干石桥段渐次形成独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口外及东北各地[2]。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白沟泥人已被现代玩具所取代,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渐消逝,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现在白沟泥人现存的村落很少,会做泥人的艺人已是蓼蓼无几。以河北白沟泥人现存的三个村落南刘庄、北刘庄和辘轳把村为考察对象,进行了实地的田野调查,较全面详细地调查了白沟泥塑具有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此传统泥塑工艺主要分为三部分,制泥、塑型和绘色。

(一)制泥

对于每道工序的称谓到具体操作都具有白沟的本土特色,如闷泥、摔泥、砸泥、扁泥等,称谓既朴素又形象。这些都是白沟人经过长期辛勤劳作,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传统技法,形成一种不经约定而俗成的当地民间工艺的本土化语言。

1.选泥选泥十分重要,是后几道工序的基础,直接影响泥货①的质量,会不会干裂变形。白沟人凭借本地得天独厚的优势,紧傍白沟河,就地取材,去河边采挖胶泥。南刘庄、北刘庄和辘轳把村所在地理位置不同,采选的胶泥土也有所差异。南刘庄村民通常在临村的大清河西南方向的大坑里采富有粘性的沙胶泥。以当地人取泥的经验,采选比例约含有20%沙+80%胶泥的沙胶泥。北刘庄村民去临村的大清河西南方向采过滤胶泥。过滤胶泥中是不含有沙的,采这种泥至少要挖一尺多深才能找到,并且人们不能从地表面看得出是否有胶泥,要挖挖找找。南、北刘庄胶泥都呈潮红色,土质发粘。辘轳把村民在临村的大清河西北方向采胶泥土。在河地表就能找到,无须深挖寻找胶泥土,此胶泥土中含沙量较少,较南、北刘庄胶泥略白,细腻而富有粘性。

2.捣、闷泥选好胶泥后,进行捣泥,把采好的大块胶泥,用铁钎均匀捣碎。其后是闷泥,南刘庄和辘轳把村制泥时都需要闷泥这道工序,操作基本相同。拿清水(冷水即可)闷泥,约闷5~6小时,直至把泥闷透了,冬天注意闷泥时防泥被冻结。通常闷泥时间偏长较好,这样会充分闷透,和泥时更易均匀,胶泥也有劲好使,捏出的泥货质量好不走形,其表面不易干裂。北刘庄在制泥时不需闷泥工序,由于所采胶泥是被大水长期冲刷,逐渐沉淀的淤泥,已经起到闷泥作用,因此这种过滤胶泥无须加水来闷,可直接进行下一道工序。

3.摔砸泥摔砸泥是和泥的一种手法,用铁棍反复的摔、打泥,使泥成为熟泥,这道工序也叫做醒泥至熟泥。在砸泥的同时,最好也用脚扁泥,使泥变粘乎,能粘合到一起。

4.掺棉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棉花,并重复上一道工序摔砸泥,使棉花与胶泥溶合。掺棉的作用是棉丝能牵制支撑好胶泥,防泥货干裂变形。现在的人造棉是不可掺到胶泥中的,因为人造棉的纤维丝过长,而且此种合成物不能与胶泥溶合。此工序三村在传统技术上各不相同,南刘庄的棉花与胶泥比例约为10斤胶泥∶1两棉花;北刘庄约是100斤胶泥∶3两棉花;而辘轳把村不需掺棉,村里人所取的是地表胶泥土,此种胶泥土的土质很细腻,且粘性大,此外,辘轳把村主要塑公鸡、孔雀等较小泥货,无需掺棉,捏出的泥货就很坚固不干裂。白沟当地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大泥货较小泥货更易塌陷、干裂,因此,总结出一条经验:“大货掺棉,小货不掺。”5.扁泥最后拿脚反复碾、踩踏用塑料包好的泥,扁泥也是和泥的一种手法,能使泥和得更加均匀细腻,富有粘性,与棉花很好地溶合。

(二)塑型

白沟泥塑的成型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手捏;第二种是模印。模印较手捏简单易做,能提高效率制出更多的泥人,而且泥人是空心体,可装苇笛鸣响,增添了玩赏的情趣。此外,以前人们都是挑旦在街头巷尾叫卖或推小木车去庙会销售,空心体泥货轻便,方便运输。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是模印。

1.手捏

白沟艺人在进行泥塑创作前,无需打画稿,凭借着对生活细致观察和丰富的经验,就能徒手捏出栩栩如生的泥人。通常采用捏、雕、塑等手法,在塑造小动物时不需要浮雕,直接用手捏制出动物形状。塑造人物需要浮雕,尤其需用小竹刀在人物面部细致雕琢。白沟当地把手捏塑造好形象的泥人原型称为“子儿”。子儿是实心体,不能鸣响。白沟的人物戏出①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独有的特色,它是吸取木版年画人物的特点,创作出一方特色的戏出泥塑。它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天仙配”、“梁祝”、“桃园三结义”、“白蛇传”等。人物戏出是在一块泥巴上塑造两到三个人物,要保持泥巴的恒定性,并使人物能整体协调,制作的难度较大,要求工艺技巧高。

2.模印

第一步是翻模②。根据子儿大小做一片或两片相同的厚泥片,将其分别套在阴干透的子儿上,用手去捏,使泥片的一面能印出清晰的纹理轮廓,再把捏好的模子③放干柴灰中将其用灰挤住,俩俩留空隙堆好围住,干柴灰是为防止捏好的模子走形。通常晾一天半略有硬度后,用小锯条修边,如是两片模,使它们对上无有缝隙即可。第二步烧制模。把修好边的模子放避光处慢慢阴干,待完全干透后烧制模子。在自家的院子挖一个坑,作为烧窖,坑的大小要根据烧制模子的数量,注意下面留有小洞口,为添加柴火,也便于观火和看里面烧制情况。然后在坑上撂数根铁条,用砖固定、压好。把阴干的模子放入砖窑,平放在铁条上,通常模子能够摞2~3层,注意模子之间留有空隙。再将垒好的模子用干土盖住,上面也可以放些碎瓦片,不要密封,要留有空隙出烟。接下来开始烧制。烧制时先将干草或芦苇放入窑中用小火烧制,温度约为70、80℃。待2~3小时后,可添柴用大火,烧5~6小时,泥货烧制呈现红色透亮为止(注意:开始一定要用干草或芦苇微火烧制,不可用干柴,这样泥货不易爆裂)。这时,窖中烧制好的模子是软的,暂且不能动,一定要封紧盖住,直至它完全冷却方可。白沟的胶泥模子与其他地方泥塑石膏模子相比,更加耐用,不怕捏制泥货时用力挤压。第三步是脱胎④。单片模是弄小小一块胶泥贴于模内,磕出,晾干,就成一种带图的小泥玩具。此种在当地称为“脱印模”,是白沟一种传统的小泥玩具制法。单片模,状如小盘,底部有凸起的花纹图案,花鸟虫鱼,戏剧脸谱,以及三国、水浒、西游记等各种人物。印模图案不下几百种,总有新鲜感,所以深得孩子们喜爱[2]。双片模是先根据泥人尺寸,擀两个椭圆泥片,分别放入两片模子中,然后把双片模子合拢对齐,再做一个椭圆泥片粘贴在模子合拢的空隙处(位置在泥人的最底部),用小锯条顺着模子的边锯下多余的胶泥,最后把两片模子取下,即扣出一个泥人。第四步是安哨。首先做苇笛,用一个制好的约5~6厘米长一端是斜口的苇管(斜度为30~45°,注意把苇管中间吹干净,利于空气畅通,易鸣响),在斜管口处顺管划约1~2厘米的小口,把纸插入小口中(使用古版纸较好,当地人用过年的对联纸。纸必须有一定硬度,且不易潮,否则吹不响),插紧后,拿住苇管猛一拽,一小片对联纸就别在苇管小口上了。苇笛通常安在泥人最底部,其平口端通向外方,使吹泥人时能透气,斜口端置在泥人的空腹中。接下来打孔,可用一支圆头小棍在泥人身上打孔。一般打孔位置选在避开绘色的地方,且平整处,这样既不影响美观,吹时也不易漏气。当对准孔吹气时,空气会传播到苇笛上连接的纸,并使其不断振动,发出鸣响。这与口风琴、笛子等乐器发声原理相似,都是通过振动发出声响。#p#分页标题#e#

3.阴干

刚塑好的泥人还很软,应避免挤碰变形,将其放置一处干燥平整的地方,注意泥货之间要留有空隙,进行阴干定型,当用手指甲掐阴干的泥人硬了,表面有些泛白,再晾晒使其完全干透(避免太阳直射,否则易裂),最后才能上色画货。在冬天,阴干、晾晒泥货要十分小心,塑好的泥人体内的水分如果结冰,体积膨胀,挤压泥土分子,就会改变泥土结构,泥人会变酥[3]。为防止泥人冻结,当时人们通常会在屋里生起炉火,在铁罩上烘烤泥人,待泥货干到七八成后,再拿出去进行晾晒。

(三)绘色

1.传统色的调配

白沟泥塑在调色原料和操作技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一些地方的泥塑绘色颜料通常用石色①等,而白沟是品色②。品色较其他色透明且不压色,绘出的泥人色彩更加艳丽明亮。此外,白沟泥塑在调配技法和绘色手法上要求较高,只有经验丰富的艺人才能很好地进行操作。传统配色工序较为复杂,在调配技法上要求较高,有诸多讲究。首先初步溶解水胶③,根据泥货用量,拿水(冷、热水均可)泡开固状水胶,再放到火上加热升温,使水胶完全溶解,呈现粥状即可。第二步是白垩土④和水、水胶进行调配打底色。艺人们在调配时靠经验通过眼看手摸来取量,调配比例大致为白垩土:水:水胶=1斤白恶土∶1斤半水∶2两水胶,水胶在白恶土中的作用是上颜色的地方能被水胶托住,不让颜色渗透,保护色彩。第三步是把呈颜面粉子状品色对水再对水胶,可根据泥货需要搭配品色调出新的颜色,如绿加黄调配的分量和比例不同,可配出多种可用的颜色。根据调配颜色深浅,灵活运用水。调配好品色后再配热的水胶,否则配上胶就无法再配色了。品色与水胶的调配比例在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大致调配比例是春、秋相同:6克水胶∶3.5两品色;夏:7克水胶∶3.5两品色;冬:5克水胶∶3两品色。水胶对品色的作用是保护色彩,使调好的颜色粘托在泥人上。此步注意绿+红和绿+粉搭配在绘画泥人中是不能用的,会变成褚褐色,这种颜色不适宜绘画泥人。还有品色绿不能在煤炉中调配,煤中含有硫磺,颜色容易飞掉,而褪变为打底白色。此外,由于水胶怕冷,无论是白垩土还是品色调上水胶,绘画时都要尽快使用,否则容易走胶,再用就不粘了,难以在泥货上托住颜色。水胶与品色配好后,最后加入固块明矾⑤,让其慢慢溶解化开,渗透到水胶和品色中,注意不能把明矾捣碎,如捣碎使其很快溶入品色+水+水胶中,画不完泥货,调配好的颜色水就容易变干。调配比例约是明矾∶品色+水+水胶=2~2.5克明矾∶4两。明矾起到保护颜色的作用,对颜色保鲜,也防止绘画泥人时颜色阴散。以上步骤都是边绘色边在木炭炉上进行操作配色。炭炉始终要用微火,所有颜料和大白都要做热了尽快绘色,否则颜料容易干掉不好使了。并且所叙述水胶与白恶土、品色、明矾的比例配,是以颗粒状水胶为准的。此外,在调配工具上通常用瓷碗,不能是金属碗。因为水胶怕冷,始终要求有一定热度,在瓷碗中调色不易冒烟,散热较慢,温度保持状态好。而金属碗,如铝质的碗较薄,吸热快,散热也快,不适于做配色工具。铁碗材质虽厚,但在其配色,颜色水容易干掉包锅。白沟泥塑传统色调配原料采用天然植物、矿物质颜料,其中品色、水胶和白垩土,以前人们在当地十大坑市场就能买到,随着白沟泥塑的衰落,如今在市场上很难见到,有的艺人只好拿广告色和乳胶来代替。调配广告色十分简单,没有严格的要求,不像调配传统色,稍多加一点水胶,调出的颜色就可能不合要求。乳胶用量只需绘画时能拉开笔即可,根据颜色深浅要求可添加适量的水,并且广告色是加了乳胶也能配,不加乳胶也可配。而传统色要调配好了色再配热的水胶,否则配上水胶就无法再配色了。此外,广告色是压色的,对于画坏处可重新绘画盖住,可遮丑,对艺人的绘画技艺要求不高。而传统色在绘画时,由于品色透明且不压色,配好的颜汁也易在泥货上串流,画坏一点,就无法补救。这就对艺人的要求较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法。传统色与广告色的效果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广告色由于不透明且压色,绘的泥人色质喑哑,缺乏明亮度,在色泽上也远不如传统色艳丽。

2.绘色手法白沟泥人在绘色手法上主要采用写意绘画和工笔绘画,写意绘画是直接绘色上泥货,不勾墨线。工笔绘画是先勾墨线,再涂色彩。由于品色是透明不压色的,绘色时遮盖不住墨线,因此人们通常先用墨线勾画出人物的衣带褶皱、花卉、祥云饰物的轮廓,再上颜色,给人物开脸也用墨线。辘轳把村的泥公鸡、鸽子、孔雀等绘色手法通常是写意绘画,而北刘庄、南刘庄村既有工笔,也有写意绘画,一般动物以写意绘画,人物以工笔绘画。

3.绘色流程

首先是洗货,为防泥货上面有灰尘,避免上打底色时起泡,先拿砂纸打磨泥货,使其表面平滑,再拿扫帚扫货,最后用清水冲洗泥货。第二步上打底白,待泥货略干后,就可用调配好的打底色绘了,使泥货上下全部涂满打底白色。第三步是着色,在打底色上绘制各种色彩。绘色在前面绘色手法中提到过,有工笔和写意。最后上清漆,待泥货上的色彩完全干透后,刷一层清漆,作用是保护色彩,增加光泽度。白沟泥塑在60年代才开始上清漆的,现在有的人收藏白沟泥人,为保持以前的古朴感,定货时要求不加清漆。对于着色,虽列为后道工序,却尤为重要,白沟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无论是泥公鸡还是泥人全部用大白粉打底,用品色施彩绘,色彩注重大块面渲染,适当保留空白,泥人面部、泥公鸡头部和底座部分均露出白粉底色,所上主色是大红、深绿、浅绿、浅黄、深紫等[5]。称白沟泥塑“三分塑,七分彩”是十分贴切的,尤其是辘轳把村的泥公鸡、孔雀等,这些塑形时不像塑造人物要用小竹刀在人物局部处细致浮雕出凹凸纹理,而只是捏出动物大致形状,初显出形,因此需要用大量色彩进行渲染表现。白沟泥人与现代塑料、树脂和毛绒玩具相比,虽有携带不便、易碎等缺点,但它的传统制作工艺从取材到制作过程是对原生态的植物或矿物质进行调配,未添加任何化合物,制作的是原生态、无污染的泥人玩具,合乎现代人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原生态生活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天然颜料品色较合成颜料广告色有优点,一是颜色透明,不压色;二是色彩艳丽明亮;三是原生态。笔者认为白沟泥塑传统色无论从原料到调配工艺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