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团活总结范例

大学团活总结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1

一、组织领导

成立了市高铁新区建设和温泉项目整合领导小组,制定了高铁新区建设和温泉项目整合工作方案,成立专班队伍,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长程剑牵头抓此项工作,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五个工作组,即温泉整合工作组,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申报筹备工作组,产业招商服务工作组,迎宾大道提升工作组,高铁新区建设工作组。负责落实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调度。制定了2020年主要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2020年温泉重点攻坚项目。

二、建立产业联盟

龙头企业

骨干企业

2020年重大攻坚项目

三、对接活动

积极引导和开展对外产销对接、产融对接、人才对接活动。

1、汤太宗温泉、天沐温泉上半年赴苏州、贵州开展企业营销推介会,赴旅游商贸学院、职业学院人才招商对接会,相关企业邀请参加市组织的工商联会,进行项目互动,信息共享。

2、格林豪泰项目。已与中航国际洪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正在与业主洽谈合作以及开展下游招商。

3、房车营地项目。与深圳隆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拟在朱家湾地块建设房车营地,并引进夜游经济。

4、参与温泉盘活。积极与银行对接,适时参与阳光温泉的盘活和招商,有针对性地制作了华侨度假村,悠然苑等项目推介手册,积极推介温泉资源,助力温泉转型升级。

5、开发温泉产品。温泉水公司与东华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产学研基地,后续计划建立博士工作站,由10人组建温泉产研基地博士团。进行温泉水产品深度开发,计划年底出成果。

四、招商引资

专门成立了温泉招商队伍,一是加大力度招好商。4月12日在市集中签约仪式上签约2个亿元以上项目,即英式王家温泉和中科体检,目前正在对接国宏集团洽谈体育小镇项目。二是积极对接选好商。找准目标定位做好招商洽谈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待来访客商30多批次,9月中旬分别赴内蒙古宏业集团、河南融辉集团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品恒生等公司进行招商。三是做好服务安好商。跟踪做好签约项目服务工作,积极协助英式王家温泉和中科体检加快建设。

五、产业配套建设

本产业链全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度假区整体环境。已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温泉文化广场,预计12月底建成完工,主要功能为温泉文化展示、温泉水体验、游客休闲娱乐。投入420万元对度假区强弱电进行下埋改造,预计12月中旬完成。开展环境整治,对度假区范围内违建广告牌、乱搭乱建等有碍观瞻影响度假区形象的进行拆除,并统一进行设计和改造提升。

六、高标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聘请水平高、资质优的专业规划团队,做好部级旅游度假区的规划修编工作,现已完成了初步规划文本,正在充分酝酿、多方征求意见,力求做到既结合实际又彰显特色。二是做好部级旅游度假区规划与温泉镇总体规划的深度融合。三是做好温泉文化广场和旅游环线项目规划设计工作。目前温泉文化广场已启动建设,预计12月底完工。旅游环线提升项目已在全线开工建设中,年底竣工。

七、重点推进项目促进转型升级

全力推进桃李春风、中科体检、皇家温泉、荣硕等项目建设;协调收回国土培训中心、鄱阳湖示范基地2宗闲置土地。目前,桃李春风项目一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装修施工,二期正在报批中,力争早日启动建设。中科体检项目正式落户天恒温泉66号楼,面积约10070平方米,待规划调整后,进行装修设计。5月份英式王家温泉已收购皇家温泉剩余资产,并签订剩余资产出售协议书和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书(股权转让100%)。中煤庐泉湾项目规划文本已初步完成。星期8小镇正在进行依法处置。国土培训中心正在收集前期相关资料,为土地收回洽谈做准备。鄱阳湖生态示范基地已与省文旅厅完成洽谈对接,相送回收事宜已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批准。温泉水资源经营权回收已于1月份完成,温泉水提价已召开听证会等前期准备工作,相关资料已上报市发改委待批复。科学合理制订“一企一策”,3月份对度假区范围内停建项目的债权债务、违法违规等基本情况进行逐一排查摸清,分析项目停滞原因,列出下步工作打算,逐步推动盘活闲置企业。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2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本科毕业设计

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围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通过建设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及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在构建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与拓展实践教学,以及本科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成效。其中,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建设,较好地展现了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思路和目标

2005年以前,在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一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问题:部分专业课教材内容与专业科研工作脱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此外,由于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材料分析测试类专业课程,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对毕业后从事专业科研及技术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专业课课程体系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这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新的课程。基于以上原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2006年起新设了专业必修课“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教学团队坚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目的是摸索一套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及新时期工科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

二、教学改革实践

经过12个教学周期的实践,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累计听课人数逾1500人次。课程有效解决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下了基础,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开展“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

依托“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在材料分析测试仪器的数量及水平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冶金与材料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多台套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科学分析仪器既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也满足了本科生材料分析测试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根据材料学科最新进展,编写了适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实验指导书》。从各种分析测试仪器基本原理及结构入手,形成利用精密分析测试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结合材料微观组织与结构开展研究工作的思路。精心选取了与专业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典型分析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分析测试仪器的主要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注意事项和图像数据解析等。设置了6个代表性实验,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理论的教学目标。

(二)改革考查课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与考核中求“新”求“活”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重在熟悉和掌握常用科研仪器,这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和创新活动具有“工具性”与“基础性”作用。以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引,调整和优化了授课内容与考核方式,提出并实践了求“新”求“活”的教学理念,开展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求“新”表现在课程紧跟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将科研工作的新进展、新发现补充进教学内容。以新鲜的课程内容、新颖的课程编排,辅以富有新意的“专业课”授课模式,使学生了解最前沿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地激发专业兴趣。求“活”反映了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活”表现在构建多个角度、多种方式的考核体系,具体体现为总体保持稳定但每年更新的实践考核题目,并在分析探讨类面试过程中做到“活”题“活”用。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课上课下与教师交流,以及利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就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提出意见。教学团队及时反馈,对具有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快速响应。在课程考核环节,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表现进行成绩量化,按10%比例计入总分。

(三)以“宽口径、复合型”为目标,着眼本科生完整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致力于全面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实用性技能掌握,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使本科生具备“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实践,以实践创新加深理论理解”的素质与能力。强调专业知识整合。探索围绕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构建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点反向设计的课程体系,使之支撑知识结构。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程的梳理与总结,建立“材料现代研究方法”与其它专业核心课程的联系。通过对材料组织与结构表征、成形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测试在材料加工新技术开发中的作用等知识的讲授,加深学生对“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成形工艺学”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到具体科研工作能力的转化,达到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目的。

(四)从人才培养全流程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努力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前两周,安排10学时集中课堂授课与1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授课内容主要是进一步强化材料现代研究方法中重要科研分析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与分析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则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使用率高、操作复杂的分析仪器进行培训。增加学生对仪器的感性认识,熟悉仪器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为尽快进入即将开始的课题工作打好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方面的基础。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围绕课题中的测试表征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鼓励并指导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通过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前置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大四学年第二学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以2012、2013级卓越工程师班为例,其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率达35%以上,远高于20%的平均比例。另有5名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进展,在《材料与冶金学报》《轻合金加工技术》《钢铁》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这些成果反映出经过毕业设计(论文)前期材料分析测试技能的培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致谢:东北大学本科实验、实践教改项目“多阶段强化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柯旭贵,吴梦陵.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职业标准的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冶金教育,2017(6):81-85.

[4]祖国胤.“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6):51-53.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3

关键词:3D打印;生物打印技术方法;多材料打印;4D打印;组织工程

0前言

20世纪末,面对消费者需求日益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工业化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开发先进的制造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技术(RapidPrototyping&Manufacturing,RP&M)应运而生。3D打印技术作为快速成型的主要实现形式,区别于传统的车、磨、刨、铣、削等减材制造工艺,它是利用计算机建模数据对材料进行叠层累加从而生成三维产品,故称之为增材制造,具有设计空间无限、成型时间短、材料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随着新科技、新材料、新创意的出现,3D打印技术在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汽车、医疗、建筑、时尚等领域。通常,应用于医疗领域的3D打印被广泛称为生物打印。生物打印(Bioprinting)指将生物材料元素融入3D打印技术,是一个新型快速成型制造研究领域,强调运用组织工程(tissueengineering)和再生医学(regenerativemedicine)[1]制造出合适的组织、器官的替代品,并以此解决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器官损伤治疗常常因为供体不足或不满足患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而耽误,体外制造活性组织也成了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1]。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一直是世界难题。生物材料与3D打印机技术的结合使活性组织器官的制造成为可能,目前为止,已经开发了各种3D生物打印技术和系统,研究用于组织和器官的再生或替换的新治疗方法[2]。在本文中,将生物打印技术分为液滴式、挤出式、激光辅助式三类分别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部分打印技术前沿:多材料打印、4D打印,在文章结尾处,做出小结和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1生物打印技术

1.1液滴式打印(droplet-basedbioprinting,DBB)

液滴式生物打印机是最传统、目前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生物打印技术。液滴式生物打印是利用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热(thermal),或者气压(pneumatic)将生物墨水分解成液滴状,这些滴液带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动能在指定路线下连续准确地滴落在平台,见图1。目前,液滴式生物打印技术发展成熟,基于DBB成型技术的形式也有很多种,其中以喷射成型(polyjet)为主的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喷射成型技术在打印时,以超薄层的状态将生物材料一层一层地喷射到构建托盘上,直至部件制作完成。该技术常用的材料有海藻酸、壳聚糖、明胶、Tangoplus系列材料等,其中,因Tangoplus系列材料打印的成型件与硅橡胶相似,具有柔韧度,而被用于打印软体机器人,营造人—机共融性。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种特性打印了跳跃机器人的主体部分[3]。这种液滴式的生物打印的液滴直径在最理想的时候可以达到10~60μm,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高细胞存活率,设备成本较低,打印速度较快[4]。但是,该技术局限性也十分明显,若使用黏性较高或成纤维状的生物墨水(比如,胶原蛋白),易造成打印头堵塞而影响成型。若使用黏性较低的生物墨水,则不能达到良好的力学性能,在有性能要求下需使用混合打印。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液滴式打印的发展,因此,解决液滴单元之间的黏合度问题可以扩大液滴式生物打印材料的适用范围,从而有效促进该打印方式的发展。

1.2挤出式打印(extrusion-basedbioprinting,EBB)

挤出式生物打印是利用系统提供连续动力使生物墨水在计算机模型数据控制下按要求沉积,根据供力系统不同,挤出式打印可分为活塞挤出、螺杆挤出、气动挤出技术,见图2。市面上常见的挤出式打印形式主要以熔融沉积技术(FusedDepositionModeling,FDM)为主,该打印方式是由挤出机连续输出材料至喷嘴,喷嘴对其进行加热进而沉积成型。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熔融沉积技术常选用聚氨酯(Polyurethane,TPU)、载细胞水凝胶、微载体为材料进行打印。其中TPU丝材被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采用制作了一种机器人的防生手指,近几年也有相关科研人员基于FDM技术,利用聚己内酯/聚乳酸复合材料植入大鼠模型,发现有明显的组织再生现象。值得提出的是,从研究出了具有三喷头的用于心脏组织和血管的打印技术,到开发出六喷头用于组织器官的打印方式,FDM生物打印的发展一直在前进,这进一步为构建组织医疗提供了可能。挤出式打印的优势是可提供连续动力,不受生物墨水的浓度限制,生物材料选择范围广,可以打印出结构强度较好的组织结构。但打印成本相比于液滴式要高,细胞活性也较液滴式低。

1.3激光辅助打印(Laserbasedbioprinting,LBB)

激光辅助打印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演示活细胞的二维图案的创新方法中萌生出来的。从那之后,激光能量被用于激发活细胞,控制活细胞在空间运动,这为基于三维激光的生物打印(LBB)提供了技术基础。激光辅助生物打印的基本原理是物质的聚合作用(photopolymerization),简单来说就是生物材料在激光的诱导下成型固化[5](如图3)。发展至今,激光打印主要有四种形式:(1)直写式激光诱导转移(LaserInducedForwardTransfer,LIFT)。(2)数字激光打印(DigitalLightPrinting,DLP)。(3)激光选区烧结(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以下主要介绍DLP和SLS两种:

1.3.1数字激光打印

数字激光打印是一种通过控制数字微镜元件DMD,将成型件截面轮廓投影到生物墨水表面固化成型的方法,具有精度高、速度快、造价低等特点。该技术材料是采用光敏型生物墨水,常用的有水凝胶、明胶、透明质酸等。这类材料资源丰富,特点突出,但在生物相容性、机械完整性和仿生性能方面达不到活性细胞和组织的要求。许多研究人员正是基于此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生物材料表面界面实验室的黄晓波团队[6]对壳聚糖进行三维成型,制造出复杂的水凝胶结构,最终实现了高分辨率、高保真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特点,为生物打印技术提供更为优质的生物材料。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陈绍琛团队[7]基于DLP技术设计了水凝胶微结构,该水凝胶结构能使包裹在其中的细胞保持活性并稳定分化能力,团队研究的这种结构可用于微创结膜下眼部,为打印材料结构构造创建了更好的平台。

1.3.2激光选区烧结

激光选区烧结是一种采用粉状材料通过激光选择性烧结逐层固化的技术。用于生物医学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种:金属基材料和陶瓷材料。其中金属基材料使用较多的是应用于3D打印支架骨整合能力的钛金属和应用于承重入物、牙科植入物、整形外科的钴金属。陶瓷材料主要以磷酸钙CaP和活性硅酸盐玻璃为主,广泛使用在天然骨、牙齿、整形外科和颌面外科的假体领域。此外,在制药领域,因SLS技术具有无支撑和可加工复杂内部结构等优点还常用于打印药物缓释装置。激光选区烧结的一般过程,在这里以SLS制作硅橡胶耳和鼻为例概述。首先,用3D激光扫描仪对标准耳和鼻模型进行逐点逐线逐面扫描,获得三维模型数据。然后,用SLS将硅橡胶颗粒烧结出耳鼻模型,并用高压蒸汽枪冲洗后填充硅橡胶。最终,经过后处理表面涂覆得到我们想要的替代物[8]。该激光辅助打印法因不直接接触细胞组织,具有两大优点:一是不会造成喷头堵塞,且分辨率高。二是打印不需经过流道,不会产生机损伤,对细胞良好,存活率高。但激光式打印设备成本高,维护费用高,打印过程也容易造成污染。

2打印技术前沿

2.1多材料打印

三维打印发展迅速,如今单一材料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要求。在生物医学领域,生物打印主要受限于打印非功能化结构材料,无法顺利打印具有多种活性功能的材料。生物医学对三维构建组织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物多材料的发展。目前,成果较为显著的有UniversityofMaryland的JohnP.Fisher团队,他们提出了一种创新型的双重生物墨水打印策略,该策略使用不可降解和可生物降解水凝胶的优势,来创建具有长期形状和体积保留的结构。该团队设计了两种墨水:与天然衍生和物理交联的藻酸盐共价连接的聚乙二醇(PEG)的双网络(DN),以及甲基丙烯酸明胶(GelMA)的可生物降解的充满细胞的生物油墨。这种打印方法可以精确地沉积水凝胶纤维,在功能上可以相互补充,并可实现复杂几何形状的多材料打印。另外,A.Menges教授团队[9]利用材料工程和数字处理的组合,使具有连续,高对比度和多方向刚度梯度的纤维素基可调黏弹性材料能够进行基于挤出的多材料增材制造。此类方法的优势是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相同的刚度梯度,从而提高了受材料和几何形状的刚性耦合设计限制的可能性。尽管在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可观的进展,但生物材料结构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想要充分挖掘并模仿生物性能还有很大的距离。

2.24D打印

4D打印技术最早是在2013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在2014年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旧概念的4D打印解释为“3D打印+时间”,新概念下的4D打印准确的说是一种使用具有形状记忆的材料,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磁场,酸碱度)按需求自动成型的打印技术[10]。目前,4D打印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生物打印技术要成功打印出组织和器官,其使用材料就必须要实现可打印性、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机械完整性和仿生性能等。韩国翰林大学生物再生医学研究所的ChanHumPark团队[11]基于投影式光固化研发了一种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4D生物打印系统,并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模拟来探索复杂结构中可能发生的变化,最终实现了多组分光固化丝素蛋白(SIL-MA)生物墨水模拟气管组织的三维构建。该研究内容在组织工程及临床应用场景中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此外,用于移植、修复或替代作用的工程化心脏组织—心肌补片,也在现有技术的发展下取得良好的成果。华盛顿大学的一位教授团队[12]提出了一种利用DLP制备具有高度定向微结构和可调节曲率的4D近红外(NIR)光敏心肌补片的技术,并合成了一种由热响应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组成的4D墨水材料。该光敏心肌补片可根据心脏表面的曲率不同而改变形状,以模拟和重建心肌组织的弯曲拓扑结构,实现无缝集成。4D打印技术的核心是材料,目前用于该技术的材料为形状记忆聚合物和水凝胶,但形状记忆类材料大多变形范围有限,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也较差,无法满足一些个性化的需求,这也让4D打印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随着科研人员对生物墨水的重视和研究,制备出对外界刺激迅速做出反应的多功能、智能生物材料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3结论与未来展望

在仿生和医疗健康的背景下,生物打印给我们创建了一个新型的技术平台。自生物打印细胞以来,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生物材料和打印技术,被有效地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最终成为组织器官的替代品。生物打印技术要成功打印出具有活性的复杂的组织和器官,并且能根据个体差异做出自动调整生长的效果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例如,体外构建组织的宏微纳结构。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仍需要完善打印技术,发开出更为优质的生物材料,从而制造出与天然器官相似的结构的目标,尽快解决“坏哪里换哪里”的难题。另外,梯度功能材料和4D打印也渐渐发展为生物打印的焦点,有望提供一个兴奋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贺永,高庆,刘安,等.生物3D打印——从形似到神似[J].浙江大学学报(工业版),2019,1(3)

[2]王永青,邓建辉,李特,等.软体机器人3D打印制造技术研究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21,19(15).

[3]KazimK.Moncal,HemanthGudapati,etc.Bioprintertechnology:[J].Additivemanufacturing,2016,13(7).

[4]严淼宁,郭亮,张庆茂,等.激光辅助生物打印(LAB)技术的评述与展望[J].机电工程技术,2019,1(4).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4

近几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以及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3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1年我院有17支队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取得了骄人战绩。电子类设计大赛具有实用性强、综合性高、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的特点,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为例,近几届竞赛题目可分为7大类,即电源类、信号源类、无线电类、仪器仪表类、数据采集与处理类、控制类和放大器类,涉及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达6门以上,实践课程达4门以上[2]。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对于各类竞赛的指导,如果指导教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起来会得心应手。但对于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知识不可能面面精通,个别领域的知识欠缺,缺少整体电子系统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略显力不从心。这也是很多青年教师畏惧参与各类竞赛指导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科技竞赛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从招募队员、制定培养方案,到组织培训、参加各类竞赛,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这些青年指导教师感到受益匪浅,不但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1)有助于青年教师建立综合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为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成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同时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创新教学的不同要求,笔者所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开展了分层次的动态创新教学,依据学生的能力不同,成立了入门团队、提高团队、竞赛团队和科研团队。在入门团队和提高团队的培训中,我们采用实践动手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培训,从常用仪表和元器件的典型应用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让学生能够完成电子电路和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温故知新、查缺补漏的学习过程,不但使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化,也和学生一起对单片机、Pro-teus、AltiumDesigner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补充和学习。此外,高水平的电子类竞赛涉及内容广,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鼓励对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对各类大赛历年试题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也是一个难得的充电机会,可以了解和关注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因此,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和竞赛可以培养广大青年教师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的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针对竞赛团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战性培训,提出一个设计要求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讨论,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实物,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总结各种方案的成败及自身收获,这个过程要求青年教师全程参与。通过这种相互启发思路、相互交流和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在与学生展开讨论过程中,也激发了指导教师自主思考、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动力,有助于指导教师,尤其是工程实践经验欠丰富的青年指导教师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有助于青年教师提高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我们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当前国内本科应用型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学用脱节”现象,很多院校积极实施了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以“本科应用型”为教学目标,努力解决本科艺术教育在培育人才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些改革措施中,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如何将上述三点的改革落在实处,并有机整合、统一联动,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高等教育改革难点和热点。

一、改革教育观念

当前部分本科院校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而本科应用型教育培养的应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应解决部分学生的“眼高手低”问题。实际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与现阶段部分本科院校滞后的教育理念有关。针对这一问题,各院校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本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方式应更多偏重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用”,即“用什么”和“如何用”,让学生明确“用”的含义和必要性,使学生能辩证地理解“用”,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否则,容易将艺术人才教育成只关注自身技能的单方面人才,不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清楚地理解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既有学术造诣、又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而不是指纯学术或者纯技能的单方面人才。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上,这一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教师应坚决摒弃以往以学院式理论体系为纲、忽视实践知识应用的教育教学思路和做法。在面向应用型艺术人才教育目标的确立上,教师首先应观察现阶段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并调查具体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其次研究相关产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确定本科应用型学生的价值与意义,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职业教育理念,既保留本科教育所具有的学科特征和体系特征,又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这可以从根本上重新确立既有别于传统学术性理论教育的高等教育思路,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职业技能院校培养目标的全新教育观念。

二、改革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

确保对艺术人才培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岗位调查,了解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任职能力要求;分析具体岗位在其行业中的职业特征与类型,根据职业能力的具体需求,归纳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汇集行业资深专家共同分析和研究职业能力的内容、顺序等,梳理职业能力目标点;将各项能力点与教学模块一一对应验证,最终确立符合社会实际的培养目标。

2.完善课程框架

其一,秉承“适用”和“管用”的标准,合理确定人文素养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重。过去,艺术类课程的安排较为冗杂,尤其是人文素养课。教师应适当改进人文素养课的授课任务、具体分类、课时等,使其符合“适用”的教学标准,保证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艺术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应以“管用”为标准,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综合人才。因此,改革专业课程的框架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将技能逻辑系统作为授课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对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意识,摒弃过去“补短”的守旧观念,秉承“扬长”的教学方式。其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授课方式。过去,我国部分院校的艺术课程是围绕专业知识教学进行的,着重培养专业能力强、知识精深、技能拔尖的优秀人才,但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广度,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今社会对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往往青睐有加,很多企业希望招收灵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对于知识面较为狭窄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意识,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设计宽基础、活模块的授课方式。教师应将专业课划分成两部分:初始阶段是打造宽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活动不能只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教学艺术专业都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实施统筹教学的模式,保证后期学生在深造或者进入社会工作时拥有一定的基础;下一阶段是打造活模块的时期,教师应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深入地学习某个具体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其三,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兴产业逐渐崛起,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正悄然改变。社会现实需要对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的需要。艺术教育具有应用与实践的属性,因此,艺术课的教学内容会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变化逐步更新。艺术课的教学活动要想有效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创新、完善艺术课的授课模式、授课内容等。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定期评价、总结教学成果,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并不断改正,争取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实际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实现动态优化的目标。动态优化是指教学的方案、内容、评估、总结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使其呈现一定的变化。教师应协调、整合与统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个元素,形成规范、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四,实现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上的协调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在先的模式以及交替递进的模式等,打破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教、学、做以及学、做之间分离的状态,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创新运用三横四纵的教学模式

为增强艺术人才的实践操作水平,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指引下,可以创设三横四纵的授课模式。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1)三横四纵的授课模式“三横”是指授课内容在横坐标上划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延伸课,以此为标准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形成分工明确的教学板块,有利于授课内容实现多层次和多领域的目标。“四纵”是指授课内容在纵坐标上对实践内容进行区分,包括认知型、技能型、研究型以及生产型,实现授课内容的全方位性。通过本授课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拓展学生知识面。(2)教学内容要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使授课内容符合文化产业的实际需要,还原具体岗位的实际情况,使授课内容符合时展的需要,发挥综合交叉的作用。本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意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研究相关问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三、改革教学方式

1.实施“四个三”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设计“四个三”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教学方式,包括探究方式、实战方式以及模拟方式。其二,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课程。其三,课堂联动,包括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外教学的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其四,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直接任务,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将学生培养为有一定知识素养的人;二是发展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主动学习意识、知识更新能力等,将其培养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最终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我国文化产业现状的开拓者。

2.改进考核评估标准

促进学生考核方式的优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试和考查等评估方法联合使用,设计宽紧统一的考核标准。宽指的是对课业评估内容上要有一定的空间,紧是指教学评价要有严格的规范,将这两套标准相结合,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估系统,目的是既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关注道德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且要关心其在学习时是否提高了创新能力,是否拥有了处理问题的各种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课业评估内容较为宽松,但教学评价却非常严格、规范,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牢记“紧致”原则,无论是在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术的考核等方面,都要一视同仁,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高的综合人才。

3.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育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

为了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即挑选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学校可以让师生到企业中学习,让优秀员工到课堂中分享成果,还可以借助项目引进等方式联合培育学生。校企合作模式要想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应当设计双赢、科学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合作制度。此外,还要划分好学校和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包括权利、责任、利益等,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在技术和设备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培养优秀人才。校企双方可以邀请产业资深专家和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工作者,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与实习教学团队,及时考察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对教学的方案和计划提出改进意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统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努力。

四、结语

应用型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既需要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又需要大力强化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教学方式的调整。这三者是一个相互统一、互相联动制约的有机整体。只有将这三点的改革从细节处真正逐步落于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乐传永,马启鹏,卢美芬.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2]雍敦全,潘昱州.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12(5).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6

一、大学生诚信状况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着“理论上高认同和行动上低实践”的“两层皮”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诚实守信是人人应当具有的美德,是和谐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石”;在诚信与不诚信两难境地中,会有一定的心理斗争过程;而出现过不诚信行为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有惭愧、内疚甚至后悔的心理。另一方面,生活中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非常普遍:从迟到、旷课、作弊、替考,到骗取贫困补助、毕业资料造假、恶意不还贷款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这种尴尬的诚信状况呢?大学生处于人格和思想都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经历中种种不诚信状况不断发生着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对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家庭教育中过多关心成绩、荣誉等“硬性指标”,加之“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不断地弱化着大学生对诚信的执着;而作为实施教育的专职机构———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浮于其表,再加上对诚信的监督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坚持诚信的大学生们在各种竞争中难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等,这些都很容易让他们迷失方向,最终在诚信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信。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九条明确规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诚信教育必须落实到细微,落实到实践,走出宣传栏、标语牌,走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走进课堂,贯穿到所有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各科的课程建设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蕴含着许多实施诚信教育的契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实践,使之成为一个诚信教育的良好平台,并为其他课程建设中实施诚信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课程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构建

与其他课程建设内容一样,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我们的诚信素质教育,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形成互动的、连贯的、完整的过程体系。

(一)构建彼此信任的人文环境

教学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诚信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际环境,而人际环境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推进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尤其多,更需要“信”“情”“活”的人文环境。“信”即信任,师生之间彼此以诚相待,相互信赖,互相尊重,只有在这样的关系前提下,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通畅的心理通道,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是教师应当注意情理兼顾,处理学生相关问题时,要出于对学生真正的关心爱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勿态度生硬,方法简单;“活”是诚信教育时要灵活多变,根据学生不诚信行为的程度、动机和态度,深入分析其个性心理,在出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其思想根源和现实原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的“信、情、活”有利于营造大学生“尚真崇信”的正气,让不诚信的行为无从藏身,让以不诚信行为获利的企图难以实现。同时,在教学关系中构建和谐共处、相互合作、公平竞争的环境,也能为日后学生走向社会,构建诚信的社会人际关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打造诚信楷模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所有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中,要着力把教师队伍打造成具有高度示范性的诚信“楷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互动,各种活动规则的实践、应用,活动效果的评比、检测等要远多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和形式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竞争与协作,更富有社会实践性。因此,体育教师的诚信示范作用显得尤其突出。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信立人,诚做事”,在课堂内外保持统一的诚信标准。在竞技性的活动以及成绩测评时,要保持公正公平,不偏袒,不作假。在学术研究、工作生活上都坚持“求实求真”。对学生尤其需要“言必行,行必果”,不失信于学生,在无意失信的情况下,一定要诚实认错,求取谅解,尽量弥补。在诚信面前,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为保护“面子”而强词夺理,故意掩盖错误,而必须抛弃“特权”,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强化“诚信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

(三)开发培育诚信的课程内容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提高身体基本素质指标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加了“人文”类的内容:培养意志力、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审美意识,增强自控能力、调整能力、实践能力等,而这些品质的培养都与诚信培养相辅相成。因此,实施诚信教育,应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首先,除单纯体育健康理论外,要增加体育新闻报道、体育相关时事评论等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通过观看、交流、讨论,强化诚信思想观念,弘扬踏实训练、努力拼搏、公平竞争、诚信取绩的体育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安排上,要刻意强化诚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活动参与的规则以及竞技性活动中判断胜负的标准,都要切实与诚信品质的培养密切联系。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注意其连续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执行性,要切实作为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形成脉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不只追求和关注竞技胜负、达标成绩等硬性指标,而是更多地获得包括诚信品质在内的高尚体育精神的滋养。

(四)探索激励诚信的教学方法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的特点,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操练法等。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根据课程建设的诚信品质培养目标,依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引入、开发更多适用于激励和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教学方法。例如观摩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等。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教师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组织、参与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在互动和交流中获取一定的理论知识、身体经历、情感体验和思想历练。因此,教师要注意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设计。因为这些课堂活动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需要学生在组织和参与过程中,综合运用自己的道德意志、价值观念等,在种种状况下进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结果承担。

(五)建立落实诚信的考评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对于引导课程改革方向和落实课程改革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课程的评价体系普遍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考试、考核的分值为主,在全民强化素质教育后,适度增加了部分弹性指标,如参与活动情况、考勤情况等。这种考核体系的优点在于考核内容比较显性,且易于操作,但是其缺点也非常突出:首先是过于强调“工作效果”———即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因先天基本素质条件的差别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生理差异往往导致天生运动机能较好的学生,几乎不费力就能超额达到指标,而天生机能较差的学生,尽管付出了几倍于前者的努力,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依然难以获得良好的成绩。也就是说,这种评价体系最集中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软性”指标的评价,而这种软性指标,恰恰是需要在课程中强化的,包括诚信教育效果在内的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既然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过程及结果的考评体系。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

首先,考评体系应当包含课程参与情况、运动技能、体适能、心理促进和社会适应等若干个方面。其中,心理促进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就包含了心理调适能力、积极参与意识、团结协作水平、公平竞争思想等“人文”素质。其次,建立动态的考评体系。要从记录学生初始状态开始,增加学生进步幅度的系数,肯定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付出的诚实努力。同时,将对学生在体育锻炼及竞技项目过程中心理、经验、道德等综合内容的评价,折合成相应比例的分值,计入总成绩。此外,在诚信教育目标的引导下,评价系统还应当增加一定的诚信指标来强化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例如设立诚信一票否决机制,从而杜绝学生在考勤和参加各种考试考核中的不诚信行为,如果出现欺诈行为,应视情况加以适度扣分,情节恶劣的甚至取消最终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虽然需要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付出更多的精力、耐心和关注度,但是能够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行为导向作用,有益于培植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护诚实守信的学生的利益,减少投机取巧获取好成绩的可能性,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都能被关注到,得到正面的评价和理想的成绩,引导学生培养“诚实努力胜于虚假成绩”的诚信品质。

四、结语

诚信是社会和谐之本,是人际关系之本,诚信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将诚信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综上所述,在高校各个学科的课程建设中,都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探索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让诚信教育深入学科教育的骨髓,让诚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张军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注重能力培养,为学生诚实守信奠定能力基础

实现诺言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责任能力一般是指一个人负责任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创造能力等是形成较高责任能力的基础,它不仅是指道德意义上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指实现自己的道德诺言的能力。信用经济时代所弘扬的诚信,绝对不是仅指对人的人品和情操的信任,更为基本的是在于对人的负责任能力的信任,即个体是否具有满足契约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的能力。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要始终紧紧围绕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来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工作和服务的能力,要通过这些能力的养成和提高,使学生形成承担责任的潜在能力,为学生实现诺言奠定能力基础。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诚实守信奠定道德基础

在市场经济时代,学生具备了较多的自由精神,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张扬。但是,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使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相应的约束。个性的张扬作为一种权利,必须以责任为约束,任何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中都不可能、也不允许存在没有责任的权利,更不允许任何人不负责任地自由行使权力。当前,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个别无序和杂乱现象,也正是少部分学生人格与个性不健全造成的结果,高职面对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严峻挑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诚信观念。当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必须改革德育教学。首先,要克服过分注重知识和分数的倾向,提升德育教学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遵守基本的规则。

其次,要改革德育课的内容。要剔除过时的内容,反对空洞的说教,使学生感到“有用”、“爱听”。既要倡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如同情、友谊、责任、勇气、毅力等人格行为,更要加强诚信、独立、创新、敬业、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对人的尊重。人格是教育的根本,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其实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的信任和关心。

三、培养学生崇敬规则的态度,为学生诚实守信奠定法律基础

培养学生崇敬规则的态度,关键在自律,但必须有刚性措施,建立起具有强制力的约束机制。现在,一些大学生借鉴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建立了大学生信用档案,具体地说,就是设立信用记录,对学生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将记录资料记入大学生个人档案。这种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违背规则。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努力来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北京等20多个城市向人民银行总行申请,要建立地方信用局。就此,人民银行总行正在做行业规划。这些进一步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同时也为高职建立学生个人信用系统提供了社会环境条件。

四、总结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7

关键词:档案;校史馆;文化;育人

强调:“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从档案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中寻找资政育人方法。高校校史传承着大学精神、映照着大学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校史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丰富的精神内涵,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呈现各异的物质形态,孕育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凝结了每一所高校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校史档案是高校重要资源,记录高校发展、传承大学精神,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思想库。校史馆,即学校历史陈列馆、展览馆、博物馆,是档案功能的进一步延伸,是由有价值的文字、图表和声像等学校历史与现代的丰富资料要素建设而成,被看做是学校的活档案。通过校史档案,助力校园文化育人,培养师生内驱力,通过史料档案、先进事迹等,从创校前辈身上汲取信仰之魂,助力学子成才,寻找学习、工作的动力,增强高校学子与母校的情感。

一、学校校史档案建设情况

上海商学院始建于1950年成立的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亟需培养华东地区税务干部,上海商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应运而生,70年来校名几经更迭,多次租借校舍,经历多次搬迁,可谓白手起家、艰辛办学。70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税务干部,商界精英。1.馆藏档案情况。笔者大学的校史档案经历了学校几经搬迁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损毁,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是,根据《上海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要求,该校是唯一一家列入《上海市档案馆接收档案单位名录》的高校。1994年,学校也曾向上海市档案馆移交1950-1968年期间形成的档案400余卷,分别是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华东财政学校、财政部上海财政贸易干部学校、部分上海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时期的档案。2014年再次向上海市档案馆移交档案1000余卷,1994年移交的早期档案436卷由于时间比较久远并没有留下数字化副本,这使得在获取校史档案、开展校史研究时不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学校档案人员曾多次赴上海市档案局调取档案,丰富馆藏。2.校史馆建设基础。学校历来重视校史工作,为充分展现学校办学历史,2010年,学校成立六十华诞,同时也是校史展馆正式落成开馆,一个对师生员工进行“知校、爱校、荣校”教育的固定场所。校史馆按时间为序,以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各阶段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杰出人物、珍藏档案等为题材,以源远流长、历任领导、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校友撷英、校企合作、国际交流、魅力校园、党建新风、人文激情为布展构架,辅以实物展品和多媒体展屏,通过详实的文字、丰富的照片、直观的图表和珍贵的实物全面展示学校各个时期的史实和学校的发展成果。展馆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展出照片300余幅,实物100余件,校庆宣传片《六十甲子》一部。2014年又在原有校史馆基础上建立网上校史馆,该网上展厅对学校办学历史、师生风貌、校园环境等进行全方面展示,参观者可以更迅速、更快捷的浏览和查看,迎合参观者心理需求特点,从而搭建更直观的校史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更具现代感和教育效果,从而扩大高校本身的自我影响力。3.校史馆新馆建设情况。2020年,学校建校70周年,同时又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学校决定在60周年校史馆和网上校史馆基础上新建反映70年来办学历史的校史馆新馆。提前一年关于征集校史实物、资料的通知,征集范围为学校建校以来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华东财政学校、财政部上海财政干部学校、上海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各时期的重要相关史料,共征集到新老照片100余幅,实物50余件,并对照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让照片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梳理出的线索脉络有效推进后期相关材料的收集。结合利用现存校史档案,生动丰富的史料及实物揭示学校变迁和发展,体现学校优良办学传统,总结办学的经验和成果,荟萃凝聚几代人的辛勤耕耘的智慧和汗水,挖掘其中丰富的大学精神的内涵,良好体现出“盛世修志,校史为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通过展示学校创始人的故事,以及和学校的创建故事,让学子们心生敬畏,激励他们励志成才。一个个名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共同见证了学校70年沧桑风雨路,更展示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后给创造奇迹的上商人不断铺就的成功之路。展现新中国初创时期学校急国家之所需,急人民之所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建设,服务国家和社会;坚守传播创造新知,展现办学治校理念,引领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厚植家国情怀。对内,它可以缅怀历史,励志育人,繁荣校园文化,联系校友;对外,可以宣传学校,对外交流。涵盖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生动、详实记录了学校的领导者与教职工们为教育事业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校史馆的建设能够利用现存档案,挖掘其中丰富的大学精神的内涵。讴歌先驱,激励当代,垂范未来。通过旧物、照片、音频声像和文本描述相结合,采取现代电子技术如数字翻页、电子留言签名、电子查询等,进行VR多媒体、全时空三维或多维呈现。展馆建筑面积扩大到300平方米,展出照片400余幅,实物150余件(新增不少历史实物和现代实物)。

二、校史档案助力文化育人路径分析

我国高校校史档案有的在战火中丢失,有的在特殊历史时期损毁,有的还未被很好挖掘利用,有的流于民间,做好校史专题档案库的建立是传承和夯实高校校史档案文化育人和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知识服务的资源基础。馆藏档案,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变迁,凝聚着学校厚重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承载着学校历史记忆。校史档案部门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档案资源,做活、用活档案资源,以校史档案为载体,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笔者结合校史馆建设情况提出如下路径。1.建立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收集校史档案目的在于查阅和使用。传统手工检索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要,校史档案也应建设数字化档案库才可以让查询更方便,调卷更快捷。校史档案部门可以把馆藏档案中的实物、声像材料、录音资料、纸质类文本、书刊等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转化为可利用的电子文件材料,并使用档案目录检索规则编制索引目录,在大容量存储介质上保存虚拟校史档案资源库。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校史档案的保护和梳理,建立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好多校史档案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数字化备份或不易保存,还有一些实物档案如旧印章、旧钢印、历史代表文本如各个历史时期的记录本、信封、纪念册等,需要更新数字化副本或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保存下来,为日后提供更多的资料支撑;二是深入挖掘梳理校史档案。加强校史研究队伍,定期梳理校史沿革、机构改革史、组织史、二级院系史、校级和二级机构领导名录、非常设机构名录、科研机构名录、教学成果名录、历年学科专业名录等校史研究成果,助力学校文化育人,深化校史研究成果;三是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相比较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存储量大,查询便捷、拷贝迅速等优点,是改进和提高校史档案管理方式的优质选择。固然,要实现校史专题数字化档案库的存储和完善需要花很多时间调研、形成方案,联合信息管理部门、研发相关信息平台,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或以数字化载体为顺序依次分批开展校史档案数字化工作,逐步完成数字化校史档案库建设。2.完善学生档案资源,传承立德树人文化构建学校立德树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中全覆盖的档案资源体系,以“一人一事一卷宗”为原则,涵盖录取、入学登记、教学、科创实践等自招生到毕业全过程档案。摒弃传统档案管理方式,除了做好教学、科研等传统类档案管理,拓宽档案资源覆盖面,增设二级学院类档案,面向各院系收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材料。顺应学校发展趋势,细化学生类档案归档范围,加大对各二级院系承办各类大型活动中材料的收集,如新生入学、毕业典礼纪念品、入学手册、二级院徽及释义;如学生社团、学生活动中材料的收集:海报、道具、社团旗帜、奖状奖杯等。对于兄弟职能部门举办的重大活动及时应收尽收,注重材料的收集,保存传承承载学生青春回忆和美好心愿的“时光囊”,期待学生返校重启校园回忆。3.编研校史档案文化产品,做活档案育人资源校史档案部门注重档案文化产品的编研,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传承学校文脉,躬身兰台,默默耕耘,以档案史料为基础,以编研载体为呈现,该校近年来整理、出版一系列档案编研成果:多本年鉴、校史沿革、组织史、校史读本、各时期校友名录等。这些书籍、资料为校史研究、展览宣传、画册制作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撑,让“沉睡”在档案文献中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如近年完成的《我们共同走过八年》及《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名录》,展现了学校示范性高职时期前辈们艰辛建设新校区、肩负使命、弦歌不辍的悲壮感人的历史,商职院时期全日制和成人教育近200个班级共6000余人,激励着学校师生坚守信念,传承和守护上商精神;如收集编纂《上海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校友名录》,共梳理财贸管理干部学院时期50余个学历班,40余个专业证书班,90余个岗位培训、政治轮训、继续教育班校友共计12000多名;大部分校友已经走上了局级干部的领导岗位,或政府官员,或上海商界著名商人、企业家。做好这些校友的信息资料、照片的汇总,有助于学校历史记忆传承和校友工作的有序发展,从而更好地宣传档案工作。展示和宣传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师生风采,强化上商学子“荣校爱校”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厚植了家国情怀。4.建立“媒体报道专题档案”笔者在校史馆建设中认识到,档案馆内部史料基本是学校内部产生,都是自我评价的材料,而媒体报道档案能够准确完整的反映事件的全貌,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概览,而且是经得起验证的,是经过社会媒体依据学校提供的材料线索和校内提供的材料支撑整合而成,更加客观和经得起推敲。在该校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征集到一张1950年1月人民日报刊发的关于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的第1期招生简章,这在70年后的今天极具历史意义。媒体报道档案也应该成为学校档案收集的一部分,应成为学校档案史料的重要补足和验证佐证,是充实校史档案资源、丰富史料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重视媒体报道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查询社会媒体报道的历史报刊、联络新闻媒体单位交流、影印、复制、收集等方式更多集结新闻媒体关于本校的报道刊物,了解社会对本校的客观评价,为学校日后发展、校史研究、参考佐证等给予更为客观、公允的“旁观者”参考。5.讲好校史故事,传承学校担当档案校史部门一直致力于收集、保存珍贵的校史档案和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有相当多学生对学校的校史文化了解不多,对档案与校史馆的“存在感”不强,仅限于办理自身事宜时需要档案才会联络。基于这一情况,档案与校史馆可以结合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置身校史馆等场景以校史故事为背景开展校史文化讲座,邀请离退休老领导、校友等榜样人物为学校师生讲述学校早期的办学历程、与共和国共成长故事、改革开放奋进史等,勉励师生将学校精神传承下去,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发扬光大。聚焦讲好校史故事,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开展弘扬革命传统活动,办好校史文化育人实事,使文化育人工作取得实效。让在校青年感知学校先贤创业的伟大,守业的艰辛,传承之悠久、传统之光荣。精英辈出、硕果颇丰的上商,让无数杰出校友在这片热土成长,也在这里成功。校史激励学子砥砺前行、再续辉煌,继往开来的情怀让他们心怀家国、努力奋进。

三、结语

校史馆,说白了就是使用图片、旧物及文字叙述,融汇当代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吸引受众(本校在校生、毕业生、校友、外来参观者),述说学校的历史大事件,艰辛的办学路及迈向辉煌的发展过程,以及优秀榜样校友。校史馆的建设可以激发在校大学学子对学校的热爱,潜移默化之下,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立志未来能够成为校史馆展示的优秀学子中的一员。对于外界来说,能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读懂、读好一个学校的历史,显得尤其重要。校史档案工作普通、平凡、枯燥,但它却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铭刻着学校的70多年历史,延续和传承着学校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校史档案工作者需加强校史档案资料的征集和编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与整理,寻找学校历史文化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契合点,做好历史档案资料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使这些档案资料长久保存,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充分发挥校史档案资料存史育人作用,大力营造“三全育人”良好氛围,为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冬冬,宋婷婷.挖掘校史档案资源,讲好校史人物故事——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0

[2]都辉,陈九如.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探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

[3]郭树,张艳凤.新形势下校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育人功能的路径研究——以唐山学院为例[J].科技风,2019

大学团活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1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

品牌是一种标识,是源于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是一种无形资产。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不断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高校自身的文化品牌体现着高校的文化精神的影响力,是高校文化精神价值的凝聚。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革命纪念馆、红色纪念碑、红色纪念物等均是红色文化在物质方面的表现。是可以“摸得着”的红色文化,而且在精神层面也具有特殊含义,如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船精神等。[1]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是以政策为导向,以满足本校及可辐射区域公众的红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运用策划宣传等手段,整合本校所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创新发展的一种方式。高校蕴含的红色文化可以打造成独特的品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成都工业学院创建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工科院校。1916年至1918年间,共和国开国元勋元帅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和信念就读于该校前身———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染织专业。在甲工校学习的经历,为元帅后来走上革命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元帅的母校,充分开发和利用“精神”这个学校独特的红色资源和校园文化品牌,既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形象具体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史,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和实践理想信念,同时将红色文化氛围。

2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传播的网络化、迷你化、随机化给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内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具有独特产品形象的文化衍生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已成为地方红色旅游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高校在文化衍生品这一领域的开发却非常缓慢。成都工业学院目前已逐步形成以“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红色文化,在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上融入了诸多与“精神”有关的元素。如学校主广场被命名为“弘毅广场”,主教学楼被命名为“允明楼”(“允明”为读书时用名)。在学生活动中,组织和开展了“杯”足球赛、篮球赛,设立了“奖学金”,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在校园内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建造了塑像,成立校研究会,利用校报、校网、学报等媒体构建了多个“精神”宣传平台。同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生入学教育、党校党课等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精神”宣传和教育。以上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精神”蕴含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必须进一步提升其内涵,扩大其功能。

3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3.1以理论研究为支撑,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开展关于中国革命史的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的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是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忠心报国、勇于献身、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对“精神”的总结和传承,在四川省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了校研究会,研究会以“学习、研究、宣传、传承、发扬”为宗旨,紧紧围绕“精神”研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三大主题开展研究工作,为师生进行研究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3.2建设和打造教育场馆和基地,满足高校红色文化品牌。传播的基本需要纪念馆、博物馆、校史馆等场馆和基地的建设是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基本需要。成都工业学院在校园内建有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并于2018年对纪念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其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协助马克思主义学院完成了420多学时的实践教学任务。纪念园还作为学校新生入学、新教师入职、党团组织生活的育人基地,先后接待了校内3000余人次的参观,并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四川当代画院、成都市郫都区图书馆等联合举办与元帅有关的大型展览、“精神”宣讲等活动。但从满足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和宣传需要的角度出发,纪念园的软硬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硬件上,可通过对学习场所、资料室、现代解说工具等设施设备的现代智能化建设,增强纪念园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基地、了解基地,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软件上,要提炼展示内涵,补充图片、实物、音像、视频等资料,科学规划和设计陈列内容,力争选材精当、主题鲜明,打造高质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可打造“数字化纪念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参观者足不出户就能“云游”纪念园。

3.3利用各种载体,让高校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推进红色文化品牌的建设和传播必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网络资源。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在推广“精神”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微视频、微课等。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将“精神”的内涵更生动地展现在大学生眼前,让大学生零距离接触元帅,主动深入地了解元帅的故事和“精神”的内涵。还可将在学校求学的故事搬上舞台,使“精神”更加立体、直观,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精神”这一校园品牌文化的认同感,让“精神”在校园中“动”起来、“活”起来。

3.4开发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衍生品,提高红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文化品牌衍生品是文化产品本体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是通过物化手段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产品,是将文化衍生本体的文化精神浓缩为文化符号,并通过艺术创造将其转化为实物形式的文化产品,包括玩具、食品、饰品等实物,也包括音乐、录像、书籍等文化产品。目前,国内众多红色旅游景点在迎合旅游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针对不同群体、具有文化特征的产品,如各类创意纪念品、文化演艺节目等。但因为种种原因,高校在这方面的开发远远不足。成都工业学院如果能提取具有纪念、传播意义的“精神”文化符号和设计因子,定性分析用户人群的喜爱程度、用途等,将提取的设计因子与符号应用到产品中,设计一系列文化品牌衍生品,能够更好地传播“精神”的内涵,成为高校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新途径,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