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业论文范例

大学就业论文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1

1.1应届生就业困难突出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时往往将条件向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倾斜,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也明确地将应届毕业生挡在门外。用人单位在招人时也时常反映大学生们眼高手低,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他们花了大力气培训的员工,往往在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后选择跳槽。而不少毕业生却不得不抱怨“我连就业岗位都得不到,如何积累经验?”如此往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陷入了一个“没经验难以就业,不就业无法积累经验”的恶性循环。招聘单位的需求与现行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之间的不同步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雪上加霜。

1.2工资待遇远低于预期

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借以改变自身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在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的人被视为拥有“铁饭碗”,有了让人羡慕的“国家干部”身份。但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大学生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发现就业时需要和很多学历不如自己的人竞争,这些没上过大学的人由于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工资待遇也普遍比大学生高。特别是部分农村家庭倾全家之力甚至不惜背负债务让孩子通过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然而这些背负着以知识改变命运的大学生却发现毕业后他们的工资连让自己过得舒服都困难,更遑论提高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了。有些大学生自嘲自己的白领生涯是这样的:领了这个月的工资,交完这个月的房租、水电费煤气费物业费,发现我这个月的工资又白领了。

2大学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2.1大学扩招速度与高等教育质量的脱节

据报道,自2001年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录取人数从2001年的260万至2012年的685万,录取率高达75%,然而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宿舍、餐厅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师资力量尤其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有良好教育背景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

2.2现行高校职称制度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背道而驰

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它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却曲解了职称制度的初衷,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科研成果上,如荣获各类奖项、、发明专利等等,更有甚者,把科研经费的多少与职称的评定挂钩,客观上造成了学术腐败,使得高校教师难以专心于教学,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跑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上。实际上,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果不能教书育人,得到再多的科研经费、荣获再多的奖励、获得再多的发明专利、评上更高的职称又有何意义呢?

2.3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要的脱节

不少高校的专业课程类型少,而且课程更新速度严重滞后。学生在学校里用的课本是多年以前编写的,最新的知识根本没有及时更新。据《扬子晚报》报道:德国企业抱怨中国高校应用型专业教材落后,“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2012年7月23日的《青年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课程滞后”的报道,主人公小许毕业于北京某大学计算机专业,刚毕业时就职于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因为不了解手机软件技术,只能做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半年后,他决定“回炉”学技术,在安卓的培训班,花了半年时间学习手机软件开发、做项目,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据他介绍,高校的课程还主要是一些传统JAVA、C#语言,完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现在的手机互联网市场,以安卓Android语言和苹果iOS语言两分天下,学生根本没有学过,很难进入这个行业。目前,学生进入这个行业,一是在公司实习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培训继续教育。

3建议

3.1政府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3.1.1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近十余年来,大学生们报考公务员的热情高涨不退。2011年2月的《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年轻人向体制内大量回流机关人员幸福感高”的文章,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继2009年以来连续三次超过百万,竞争最激烈的前6个职位考录比例超过3000:1。从就业的角度看,一方面公务员存在工作稳定、公费医疗、优渥的退休待遇等诸多吸引人的体制内诱惑;另一个方面,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等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的门路不够宽,创业艰难。很多大学生颇有大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也有不错的创业思路,但真正的创业之路却走得很艰难——缺少资金支持、有的政府部门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焦点访谈曾经报道过江苏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小狄,在创业时办理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11次来行政服务大厅都没有办好,这也许是大学生创业之难的一个缩影。要鼓励和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劳动部门和高校要做好信息保障,及时各行业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指导,鼓励有想法有干劲的大学生在大有可为的领域发挥聪明才智;二是要在工商、税务、银行贷款、项目审批等环节制定优惠政策,特别是为到农村、山区等艰苦地区创业的学生提供便利服务,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创业实干上,减少无谓的跑路。只有当一个社会的精英,不热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自己创业,或进入企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时,这个国家才会充满活力。

3.1.2应用型专业

在德国的大学里,教师一般不拘泥于教材,有什么前沿的技术和科研项目,教师就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不会照本宣科。这得益于德国一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大学的教师必须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所去,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德国大学有一个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而且这种实习经历,必须跟他报考的专业有关。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德国的学生还要多次到企业去实习,这样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型人才。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3.1.3完善高校职称制度,把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首先,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不论是行政部门还是教学部门都要把教学放在高校最关键、最核心的位置,真正树立高校“教学第一”的理念。其次,优化细化高校职称评价指标,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手段,构建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把教师是否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3.2学生转变观念

3.2.1转变就业观念,或创业或就业

就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包括本科层面和研究生层面在内,毕业生的数量呈现连年增加的趋势,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转变就业观念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境,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乔布斯说:“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这也让我们悟出一个道理,还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能见异思迁,不要浮在水面上深不下去,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行创业,都要结合自身实际,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说到创业,很多大学生想到马云、张朝阳,但是并非只有做出像他们一样的业绩才叫创业。在创业之初要结合市场需求、现有的资金规模和经验积累,并非上百万上千万的项目才叫创业,在农村种地养猪是创业,在网上开个小店也是创业。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大学生受社会经济形势及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应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确定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不顾自身专业、能力,而一味追求“薪水不能太低、工作不能太累、福利待遇优厚”的工作,这样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2000年大学毕业回家养猪的龙波已经注册商标,产值逾千万;他认为现在的农村需要更多的有知识和有技术的人,现代农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做一个新型农民比做一个城市打工者强。近几年来在就业压力与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少有想法有干劲的在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养猪、种地的新闻屡屡登上当地新闻头条,颇有一种“大学生养猪”的模范效应,干出了一番事业。即使不在理想的工作岗位上,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思考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将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

3.2.2认清大学教育目的,苦练内功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困惑;对策

在我国高校开展扩招以来,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就逐年增多,仅2016年就达到了765万人次,2019年更是突破历史新高达到了834万人,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将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对于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而言,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难免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事实上,不仅大学生自己对于未来的就业感到着急,作为就业指导老师也必然会百感交集。对此,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谈一谈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企业在招聘理念上的差异

现阶段,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就是进企业,而无论是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他们在招聘理念上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就拿外资企业来看,韩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就十分看重应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工作水平,而对于日资企业而言,他们就更加倾向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因为这类大学生往往更加具有团队精神。不同企业在用人理念上是有差异的,而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无暇去适应不同的企业文化[1]。虽然学校在就业指导中,也强调过不同企业在用人理念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学生却很难理解,从而导致就业受挫。

(二)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最富有激情与热情的群体,他们往往性格张扬、有个性,各自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一些学生想要从事教育行业,而有的学生又想自己创业。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意识到就业的不容易,但是当真正参与就业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就业的压力远比他们想的还要大,找到一份自己与家人都满意的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三)诚信问题缺失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及道德修养,他们往往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而当部分大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随意跳槽、随意毁约等现象严重。社会与学校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很容易吃老实的亏,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就会逐渐侵蚀大学生的健康心理[2]。当虚伪谎言与诚实守信并存的时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就很难分辨,少数学生就容易迷失方向。

(四)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

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参与就业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就是面试官所提出的实际工作经验方面的问题。一旦碰到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无奈的摇头,从而与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实际上,面试官所问的实际工作经验就是指实践经验,而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在空余时间大多都是参与一些送外卖、做家教、发传单以及做促销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虽然也有益处,但是大多与就业单位所提出的问题不相符合,由此就谈不上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要想让用人单位放宽对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需要严格守把用人关。而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想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解释分析相关的就业政策,剖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并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要确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需要高校紧紧围绕当前的就业市场机制,建立院系两级的就业指导部门,在指导思想上将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放到战略核心位置,保障就业指导人员的合理配置,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在就业指导形式安排上,应当以指导课程为主,同时注重指导课程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即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开展讲座,也可以邀请往届的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就业经验,力求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及综合素养,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参与就业的必要准备工作,当前高校大多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对学生职业发展倾向、性格特征以及专业能力的多方面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指导其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3]。与此同时,相关教育者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候,必须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为了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高校可以积极联系企业,与企业建立友好的互动关系,为大学生与企业搭建起联系桥梁,为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与参观创建平台,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以及用人理念,从而指导学生不断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找到更加准确的奋斗道路与目标,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挫折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人的一生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但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颗勇于面对挫折的心。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挫折,知道挫折对于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积极乐观地心态去面对挫折。有鉴于此,高校必须强化学生的挫折教育,并将挫折教育上升到教育的本质层面[4]。俗话说得好:“只有逆境才能催促人成长”,当一个人处在逆境的时候,由于受到精神压抑、资源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会促使其成长。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慢慢地引导他们理解生活的更高层次,明确挫折的成长激励作用,确立良好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与积极进取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适应逆境的能力,助其养成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挫折教育”不能单纯地理解为让学生吃点苦就行了,而是应当上升到培育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层面,否则取得的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现今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成长于丰衣足食的家庭,故此,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较为浅薄的程度,且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于此现象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还在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尤其是在校期间,学生往往很少经历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更别提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机会了。有鉴于此,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的时候,就可以开展一些挑战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进入政府部门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挑战极限的体育活动等,让学生走入外面的世界进行磨练,逐步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5]。再者,高校与社会接轨,为学生搭建起社会实践的桥梁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高校除了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外,还可以向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寻求帮助。例如高校通过与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联系,就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权威的就业信息以及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再者,就是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定期开展咨询、讲座以及模拟面试等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就业认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胜贤.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8):72-75.

[2]徐昊翔.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J].学理论,2016(12):186-187.

[3]任君.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弊端和改进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8):15-16.

[4]秦波,隋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宏观与微观”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65-67.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教育实力在不断提高,每年培养出高等人才数以百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在此类毕业大学生中,高职大学生占据了重要比重。相比之普通高等院校学生,高职院校学生专攻某一领域,在毕业后,从事该方面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类型在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在增多,但是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可谓是“压力山大”,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因此,想要改善这一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应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及道德素养,让其能够感受到自身真正的价值,在毕业后,能够积极的投身到社会发展中去。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职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分为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前者主要向学生传输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且学历更高,培养人才更全面,但也存在缺点,此类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操作能力浅薄;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此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成为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中坚力量,为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一般均有着较大的思想压力,其中,主要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在老一辈父母眼中,高职院校属于“不正当”学校,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不利,但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够,只能到高职院校中学习,其父母依然心存芥蒂,且学生在校期间,也会时常憧憬未来,但每每想到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社会,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抓住问题的“本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给学生解惑,尽可能回答学生的问题,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向前,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毕业后的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二)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地方,能够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数量较多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中,有较大一部分是在刚入学时产生的,主观的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没出息”。据相关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大一的学生表示自己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主要想混个文凭,大二学生觉得对未来很迷茫,而绝大多数大三学生也表示对未来很迷茫且仅有少部分有一定的规划。院校相关管理者,应明确学生的心理问题,应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来改善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为其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分离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领域企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且使得各领域中,均有着非常强的竞争,而吸收先进人才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不二法门。如今,高职院校中,为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专门设置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为毕业生日后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不相融合成为了当前首要问题。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部门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率,会经常召开相关“双选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招聘会议;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并合理选择岗位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目前看来,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往往“不搭边”,使得原本迷茫的在校学生变得更加迷茫。

(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比较单一

上文中提到过,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形成“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指导思想。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单一化、模式化的特点,使得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贴合实际,导致对学生的教导并没有多大意义。因此,现代高职大学生,思想具有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与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并没有太大的贴合性。当前,高职院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使其可以根据对方的不足而采取合理的、针对性的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其可以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缺少足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

在市场经济下,人才是企业可以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多数企业的人才招聘,首要考核应聘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虽然企业重视员工的业务能力,但更重视怎样做人。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及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学生的就业指导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三、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三观”教育

对在校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其可以树立正确的思想就业观念。当前,想要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指导工作起到作用,首先应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所谓三观分别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可以为人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首先,人生观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短暂,让其更加惜时,并想要在短暂的人生中,干出一番“大事业”;其次,世界观的树立会让学生感觉到世界之大,自身之渺小,但又可以让其树立自信心,科学的、合理的定位自身位置,为日后的发展找准方向;再次,在三观中,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科学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尽可能避免学生产生“金钱至上”“个人利益为重”的错误观念,要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懂得团结协作,集体利益至上的重要性,从而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展走上“正轨”。

(二)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在校大学生是日后各领域发展的基石,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为00后,此类学生属于思想较为开放的一代年轻人,在毕业并就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少,实践能力较差等,可能会产生些许心理障碍,高职院校应根据此类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道德教育。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领域发展较为迅速,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会对员工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还会重点对新员工的道德素养进行严格把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培训班,每周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处事、服务集体、奉献社会等观念对学生进行教学,为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可以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提供帮助。

(三)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方式。在过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采取了被动式的教学方式,盲目的考虑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至于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对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不利。当前,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将传统的模式化、单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朝着现代化、多样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如今,每一所高校中,均具有学生党支部,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党员,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利下放至学生党支部中,让其进行自我培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愈加困难,高职院校的学生虽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就业。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希望可以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日后的持续性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及对应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居晓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刘志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卢玉珍.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5]赵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分析和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6):60-63.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4

一是已在基层就业学生和基层就业单位的样本选取。本组问卷随机选取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涉及不同学校层次和专业,共发放问卷429份,收回有效问卷429份。调查样本的分布特征为,男生为53.1%,女生为46.9%;来自于985高校的15.1%,211高校的15.4%,普通本科院校的54.3%,二级学院的6.1%,高职高专的9.1%;研究生及以上的有5.6%,本科有72.3%,专科有22.1%;从基层就业类型看,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为5.6%,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为3.5%,参与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为8.9%,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为13.3%,参与选调生计划的为3.5%,其他基层就业类型的为65.2%。二是单位样本选取,基层就业单位调查问卷共发放231份,收回有效问卷231份按照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的差异进行取样。三是在校大学生的样本选取。本组问卷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涉及不同年级和专业,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样本分布于不同性别、年龄和专业。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三方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所需职业素养的认识有一定的差异性。

一是在基层就业大学生所认可的职业素养。调查显示,已经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认为在基层就业最需要的前5项职业素养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责任意识、吃苦耐劳和环境适应力,最不看重的是创新精神和领导力。二是基层就业单位认可的职业素养。基层就业用人单位最希望来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具备的前5项职业素养为吃苦耐劳、自主学习力、团队精神、环境适应力和心态调节能力,最不看重的是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三是在校大学生认可的职业素养。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认为去基层就业最需要的前5项职业素养为吃苦耐劳、奉献精神、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环境适应力,最不需要的是自主学习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已经基层就业大学生、基层就业单位和在校大学生三方面数据的比较,我们发现不论是已经基层就业大学生、基层就业单位还是在校大学生,都认为在基层就业需要大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环境适应力。但用人单位和已经在基层就业大学生所看重的自主学习力却是在校大学生最不看重的,这说明了在校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实际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更多是从自己感觉和经验的角度去给予的评判。而单位和学生个体对于职业素养的认可侧重点也不太一样,单位更多的是希望来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能认清工作环境和调节工作心态,能安心在基层单位工作。就业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才是他们在入职后所需要首先面对和处理的,他们更想在工作中证明自己的能力。

2.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对基层就业形式了解不足。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意愿调查问卷中相关项目的分析,我们发现只有45.7%的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52.2%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剩下2.1%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对于选择去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们认为积累基层锻炼经验、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和自己喜爱基层就业是排名前三的理由。对于不选择去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们选择排名前三的理由依次是基层工作条件差、担心大学所学知识难以得到运用以及家人反对和离家较远。其中专业知识难以得到运用与实际基层就业情况比较吻合,这点从上文中已经在基层就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素养排序可见得到应证。对于基层就业形式,在校大学生最了解的三种形式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选调生。对于其他形式则了解的比较少,说明国家、政府和学校对基层就业的各种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对于选择去基层就业的预计工作时长,43.5%的大学生选择了一到两年,41.3%的大学生选择了两到三年,这意味着假如真正去基层就业,84.8%的大学生都有工作至少两年的心理预期,表明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时常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3.高校可以依托各种社会实践形式去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意愿调查问卷中相关项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中妨碍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城市化倾向、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导向问题以及学科专业设置偏离基层需要。对于最适合在校大学生进行基层服务的社会实践形式,37.8%的学生选择了到山区支教,31.3%的学生选择了社区志愿服务,23.9%的学生选择了到企业基层岗位实习,4.2%的学生选择了勤工俭学,剩下2.8%的学生则认为社会实践形式应该因专业而议,很难有统一的形式。对于学校帮助毕业生胜任基层就业岗位需要加强的方面,大学生们选择比例最高的三项依次为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基层就业政策宣传。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社会实践是有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基层就业现状并且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价值观,高校所要做的是加大社会实践力度,丰富社会实践形式,从而引导在校大学生提早培养去基层就业的意识和所需职业素养。

三、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社会实践培养模式的探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参与基层社会实践的认识。

高校加强基层就业意识教育是当务之急。而提高学生参与基层社会实践的认识是引导学生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前提。一是通过政策宣讲、会议动员,引导、教育学生明确基层社会实践的意义;二是组织典型事迹、先进榜样等报告会、座谈会,现身说法,让大学生了解基层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深切了解大学生到基层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新旧媒体,宣传基层社会实践的意义,点赞身边的好人好事,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2.教学与学工协同创建一套完整的基层就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贯彻团中央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基层社会认知能力。其一,开展以寒暑假为主体组织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题包括: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组织的三下乡、四进社区、红色之旅参观学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其二,开展以实习基地、社团协会为载体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结合专业开展调查研究,院企座谈会、校友访谈会、“影子工程“”生涯访谈”等。二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与丰富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和内容,有重点地提高大学生专业驾驭能力。其一,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数达到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学时数的25%。同时,根据各专业、各课程的特点,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争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课程总数的50%以上。其二,加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三,发挥学院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此外,理工科院校可以尽量扩大野外实习课程专业设置范围,多学科、多专业增加野外实习计划。最后,高校与社会、行业联手,结合专业特点,组织行业领域内的专业设计竞赛、操作技能大赛等各类型竞赛活动。行业领域内设计竞赛、操作技能大赛能使学生更好地接触专业前沿,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落实、基层单位配合、家长支持的良性互动机制。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5

1.1就业材料准备阶段的虚假

自荐书、学习成绩单、荣誉证书等就业求职材料是毕业生呈献给用人单位的展现自我的基本媒介,也是用人单位考查毕业生基本条件的重要依据,就业材料中内容的优秀与否关系到毕业生是否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参加笔试、面试等环节。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篡改学习成绩,虚构学生干部身份,没有入党填党员;不是优秀改优秀“;四级”没过表上过等现象较多。此类弄虚作假,自食苦果的例子很多,用人单位一旦来查证便可真相大白,即使侥幸混入单位,无法逃脱实践的检验。

1.2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不诚实

用人单位为了能够招录到专业知识优秀,有技能、有才干的大学生,大都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双向选择环节。在双向选择就业笔试环节,部分大学生为了能够考出好成绩,往往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在就业考试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在面试环节,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吹嘘个人成绩与能力,夸大其词、不懂装懂,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了整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象。

1.3签约后违约的虚假行为

当前,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被许多毕业生接受,但部分毕业生曲解了这一观念。许多毕业生“以不变应万变”,凡是符合条件的招聘都要参加,盲目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是过后又见异思迁、随意毁约;也有的毕业生只顾自身利益,抱着好高骛远的态度频繁跳槽,缺乏长期、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缺乏诚信的违约行为,不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社会形象,也不利于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

1.4报到后的职业角色转换与改派行为

有些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在入职报到后的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对待工作懒散怠慢,怕吃苦,不虚心请教,自以为是,对待上级和同事不讲诚信,遇事推脱,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有些毕业生在这个企业工作却时刻想着跳槽,编造各种理由要求办理改派手续。

2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2.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做好入学时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新生入学时是开展就业诚信教育的初级阶段,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上不断创新,理论结合实际, 提升就业诚信教育质量,授课教师以自身的学识、品格、阅历影响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就业诚信意识。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所有普通高校均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并明确规定将诚信作为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列入教学内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求职应聘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认识根源上解决毕业生不诚信就业行为的发生。把诚信就业观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在“两课”教学中,结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充分认识到诚信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真正懂得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在择业过程中践行“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做好择业前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择业前的就业诚信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从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诚信的心理和行为,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辅导、就业心理咨询和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教育为主,具体就是设立就业诚信辅导工作室,对学生在择业前出现的各种不诚信心理和行为建立预警机制,在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就业诚信主题班会,就业诚信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树立就业诚信榜样、诚信典型等活动将诚信教育推向深处。

2.3以诚信评价体系为主线,做好双向选择中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双向选择过程中的就业诚信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核心阶段。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纪录、诚信承诺、诚信评价、诚信档案等,是对大学生个人信用的一种评价和评估制度。由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并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信用依据。同时,做好就业管理,尽量减少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就业失信行为。学校应该为学生和单位提供全面可靠的就业信息,制订严格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对大学生整个就业过程起到监管作用,减少违约的可能性。道德教育不同与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填鸭式”地只讲理论,应该突显价值主体的需要和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应该在实践的层面上,激发受教育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怎样建立诚信,怎样使社会尽量多一些诚信,而不是一味地宣讲诚信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去实践诚信,才能使诚信教育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2.4以离校教育活动安排为依托,做好离校前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毕业生离校前开展就业诚信教育是构建大学生诚信就业体系的保障。在毕业生离校前,学校要对其诚信就业教育活动进行周密谋划和精心组织,引导毕业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坚定理想信念,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确保每一名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接受至少一次诚信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新的学习和工作岗位,及早完成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对即将离开学校奔赴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开展就业诚信教育,要认识到大学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诚信原则是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合为一体的原则,不诚信的行为除受到道义的谴责外,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在就业过程中也不例外。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受到法律的保护,要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毕业生离校前就业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引导毕业生做到勇于说诚信话、行诚信事、做诚信人,养成诚信美德。

2.5以跟踪调查和回访为切口,做好离校后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6

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难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即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企业在寻找优秀的人才,很难找到真正能胜任工作的人才,招聘的成本相当高;另一方面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表现为: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能有效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本身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就业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较弱,在就业中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耐挫性较差;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定位不准确,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竞争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英才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也由“英才需求”转变为“大众需求”。但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大学生丧失进取心,妨碍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二)对职业缺少必要的设计和规划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职业观念淡薄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无动力、无准备,其就业能力可想而知。

(三)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四)缺少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人才市场中出现“有业无人就”和“有人无业就”并存的情况,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高校自身的办学品位,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首先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造成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其次高校办学的开放性不高,专业设置对需求市场的研究不够,学生的适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基本能力

素质教育最大的特性是赋予了个人充分发展的空间,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能力包括: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在今天看来已不言而喻,后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前者。培养求知能力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面对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就需要大学生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最佳途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确立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识;懂得遵守规范、关心与尊重他人;尤其是参与实践、经受磨练,可以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摆脱困境、超越障碍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处世和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当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又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学会在竞争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前提。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也与其他个体的谐调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学会尊重其他个体的价值观并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才能达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才能形成全民族发展进步的合力。为了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要强调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它给予了人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充分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在这样一个相对拥有较大自由的空间,如何塑造好自身形象关键在于个体拥有多大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提供准备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冷静应对就业市场

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至达到胜利的彼岸。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7

(一)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现代广大学生,在高中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大学里面临着步入社会和继续深造的压力,大多是在校园里通过书本知识教育成长起来的,由于受个人活动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面对社会的复杂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生们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而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上几次网,看几条新闻就能行的。就业指导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提高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校园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化,而实践则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象的契机。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等。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岗位和工种的不同,大学生要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将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的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以最少的时间适应职员身份、社会角色,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为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三)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建构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缺乏自我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与彷徨,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就业意识比较被动,且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对职业规划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分析等缺乏了解和应有的准备,毕业时不能顺利适应社会角色,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不符。就业指导者如果能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入手,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依据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就业指导者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于实践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能力,就业指导者应根据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重点,并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行业和岗位的特点,对每个同学量身定制,确定需要提升思想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和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1.引导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好职业规划的第一步。

大学生活对于刚经过一翻刻苦拼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生来说,大部分同学虽早已明白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是“乐园”,但却常因对新环境以及专业化的要求而感到各种不适应,以致于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而这些不适应如得不到及时调节,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在这关键时刻引导新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价值,就能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有助于其确立学习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从事职业添砖加瓦。

2.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尽可能地做好实践与职业的衔接工作。

目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当成挣钱的机会,注重报酬。根据笔者对243个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相对重视,如在同一时间段,一份报酬高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和一份报酬低甚至无报酬,但能给学生带来理论与实践较大提高的工作,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报酬高的工作。面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就业指导者应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与生存的问题;从实践客体的商业性和实践主体的个人倾向性出发,区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实践中更好地接触社会,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有些学生一开始表现出对社会实践很热情,也很感兴趣,期望着实践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但面对复杂的实践环境,有些学生很快就显得很沮丧,受挫能力、应变能力差,持久性低,这时,就业指导者应引导大学生做好吃苦、承受压力的准备,积极主动参加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克服急躁心理,锻炼自身的忍耐性,从基层做起,通过沉淀与积累社会经验,不盲目跟随前人的做法,思考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真正锤炼意志品格,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角色意识、能力基础。

(二)利用“示范效应”的感染力,激励在校生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给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增加了不少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就业指导者能在实际工作中,从爱护学生、关怀学生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理想、个性,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其正确分析和规划,对其进行细心的教育、辅导、服务,能通过例举校友的真人真事来引导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举办讲座让成功人士现身说法,经常给予他们耳濡目染的机会,势必激励会在学校产生“示范效应”,促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而在具体实施社会实践过程中,就业指导者如果能关注他们的表现,及时给予激励、鼓舞和唤醒,帮助他们一步步地接近理想的目标,将最大化地利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特长,加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丰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三)建立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形成持续改进社会实践管理长效机制

大学就业论文范文8

1.就业观念有待更新。

有些学生热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缺乏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就业、择业及创业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不从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学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忽视了就业岗位对自身发展空间的影响。

2.诚信道德缺失。

有些学生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盲目签约,随意毁约。有些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3.不遵守校规校纪。

有些学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临就业,开始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有些学生以求职应聘为名随意旷课、迟到,有的宿舍卫生脏乱差,有些学生吸烟喝酒等现象严重。

4.心情浮燥、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学习的时间,导致其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以上情形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

加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要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核心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就业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为指导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课应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理论,培育学生职业理想

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要全面客观介绍本专业特点、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及时代需要,激发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教育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基层、了解西部、了解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从而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

应教育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做到两个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况,二是要符合社会需要。学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评估,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从而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抉择。其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评估周边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5.校团委要指导与就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就业主题教育活动

各社团可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及就业心态。

6.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可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心理困惑及实际困难。通过解读就业政策及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基层、西部的信心。

7.心理咨询室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